第一篇:农村党组织在农民专业协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组织在农民专业协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灵台县经管站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那么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农村新经济组织,如何驾驭、如何管理,以确保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这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县通过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协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党组织和党员在协会中的模范带动作用,有力推进了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壮大。
一、现状与成效
我县共有13个乡镇184个村,1429个合作社,51031个农户,22.87万口人,截止2010年6月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3个,其中在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13个,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152万元,发展会员6070人,辐射带动4864个农户,18662口人,建立种植业基地6万亩,养殖示范小区23个。2009年合作社向社员分红532万元。
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以来,积极发挥其联系农民和市场的 1
纽带作用,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促农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协会集合单个、分散家庭承包经营农户进行联营,实行资金合作、信息合作、技术合作、资产合作等,使农村经济突破了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农民经济实体合力,并通过集合的效应,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的提高,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体现。
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民专业协会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实体,要让这种经营实体得到顺利发展,确保农民群众获得效益,就必须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来组织经营进行管理,也要求参与合作经营的群众提高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提高劳动技能,适应这一全新的生产经营实体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民专业协会也是一所学校,可以让参与合作经营的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学到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通过农民专业协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在农民专业协会带动下,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该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是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专业协会以市场为导向,以助农增收为目标,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品种,加强服务、创新管理,着力解决农产品的产、供、销问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途径。
二、存在问题
一是驾驭市场的能力欠缺,走出去意识不够。农民缺乏走出乡村寻求市场的意识,支部及协会领头人走出家门闯市场的信心不足。传统的坐家出售保守思想和欠缺经营经验制约了“支部+协会“、“支部+公司”的发展。
二是协会规范程度不够。内部虽有章程、有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但重建轻管现象普遍,活动较松散,组织能力较弱,经营也很不规范,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见利则行无利则停的原始阶段。比如协会、公司的注册、政策导向与发展环境、资金管理与使用、市场预测与考察、产品推销与谈判、生产技术与服务、利益分配和责任承担等问题普遍不规范。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支部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还为协会发展留下隐患,制约其健康发展。
三是党组织及党员在协会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的难以界定。由于是民选,有时支部书记没有被选上会长,个别党员也没有进入理事会。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下,支部领导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协会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支部既要考虑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性,又要注重加强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和指导,解决协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协调工作难度加大。
四是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的配套问题复杂。多数协会尚处于初级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会员之间思想观念难以统一,经受损失的承受能力不强。另外,新协会成立之初
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影响度有限,直接影响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支部经费短缺、协会运转经费难有保障。会费征集困难,会员享受权利的欲望强而承担义务的观念弱,外出营销、开拓市场等都需要运转经费。目前集体积累普遍依靠转移支付,经费有限,对协会的发展必然形成直接影响。
三、党组织在农民专业协会中发挥作用的几点思考
1、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引导扶持作用。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成立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必然选择。村党支部就要发挥好组织优势,积极主动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宣传协会的优势,使农民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形成统一的思想,引导扶持建立协会和在已经成立的协会中建立党组织,规范协会。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建会。根据各村不同的农业优势产品和本村独特的发展方式进行合理科学的产业定位,二是先建协会,逐步规范。能直接以支部建会的可一步到位,农民自发组建的,要尽快以协会内部党员为基础建立党小组,把党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培养不是党员的协会会长加入组织,使能人协会逐渐向“党小组+协会”转变,逐渐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带领农户生产的经营模式。三是服务为主,指导经济。发挥组织优势,坚持服务理念,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党组织要领办不包办,领干不添乱,有
效地把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有力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重心,站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
2、要建立典型,确立发展方向。协会是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组织,党组织应当采取积极而又循序渐进的方法加以引导。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推出有产业代表性的协会作为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典型村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村的协会发展。
3、要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依靠农民自发的组织形式,难以使协会快速步入良性轨道。党组织要主动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协会的经营管理,保证协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指导协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引导协会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为群众服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最终落脚点,积极协调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各方正当权益。在管理方面,要实行民主决策,灵活运作形式,实现风险共担;在运作经费问题上,要增加收入,预留利润,充实经费;在帮带示范方面,党员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成为会员之间致富的能手、学习的榜样、团结的凝聚剂。
4、要在引导协会开拓市场上下工夫。党组织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了解市场动态,适时引进新品种,搞好市
场调研,及时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市场竞争力;要主动走出去,主动引回来,与国内相关加工型企业直接挂钩,尽力减少中间环节,增加集体和会员收入。要有建立龙头企业的宏图设想,积极招商引资,建设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民面对市场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农产品由自产自销走上产业经营轨道,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第二篇: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
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
张兴荣
〔内容摘要〕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我市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观念、体制和引导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协会工作的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关 键 词〕 农村 经济协会 调查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民政局
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起源虽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作为具有社团性质的组织,是从1997年后起步发展的。目前,全市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共144个,会员农户约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运、营销等10个行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2006年10-12月,六盘水市民政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对市内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走访了20多个协会、搜集到了许多鲜活的资料。
一、六盘水市农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基本情况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加入WTO的国际化大势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产物。六盘水农村面广,城乡差异大,农村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直以来都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种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和科技能人纷纷挑头,带领周围的农户自发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协会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有1/4以上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并涌现出冬瓜协会、西瓜协会、生姜协会、蘑芋协会、大蒜协会、马铃薯产业协会等一批区域声誉比较好的协会。当然,由于大多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模还比较小,又没有专职人员,不具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登记条件,正式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备案的有150家,大多数尚未进行登记。
针对这种情况,市民政局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如: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和摸底;将协会的培育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下发文件降低门槛,放宽登记的标准条件;减少批准筹备环节,简化登记程序;减免登记费和公告费;开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复查登记;广泛开展了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试点工作。应该说,目前,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各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既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也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加入协会的积极性较高,与其他农村组织相比,协会在农村的作用开始显现,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协会重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推广,促进农副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建联系,同时自身也成立相应的研究推广机构,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协会在维护当地市场秩序、为会员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方面都起到应有的作用,协会通过技术培训、信息引导、科技示范等形式,有效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有的经济协会立足本地,联结全市、全省、全国,已经走向市外省外,以集体力量闯荡大市场,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六枝特区大用镇毛坡村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了大蒜协会,通过大蒜协会的带动,毛坡村先后引进了“毕节红蒜”、“贵定蒜”等优质品种,提前了蒜薹的上市时间,同时协会还派人到贵阳、水城、安顺等地跑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目前全村大蒜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仅此一项农民户均增收8000多元;六枝岩脚镇冬瓜协会与贵阳和云南昆明的客商打交道,不仅使会员单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总之,作为农村社会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科技含量、规范市场和开展对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等方面,已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分析
(一)协会发展的超前性和滞后性的矛盾。在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也不例外。有人说,协会需要根据市场条件的要求慢慢
发展,过急了就会事与愿违,前两年的农村产业化改革不是在许多地方遭到农民的反对吗?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协会的问题。前几年农村发展停滞的局面不得不让人反思,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经验、经济手段和增加劳动时间与强度,是难以致富的,因而需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已表明这一点。在优势产业得到发展之后,农民往往发现单靠一家一户,是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的。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的新路,既是深化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广大农民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趋势,要求政府必须从管理具体经济活动中退出来。因而,农村中需要一种组织,在农民和市场间、农民与政府间架起桥梁,经济协会正是这样一种组织,它的民间性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现实表明,在目前发展经济协会并不超前,而是迫切需要,是市场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从2004年以来,在中央连续下了4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中,都对加快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协会发展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矛盾。目前,协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人才、办公场地等,其中资金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没有相应的经费,协会的正常运转必然受到限制。调查发现,会员对交费问题很敏感,许多协会连会员应交的会费都不敢收,如果硬收,会员可能就不加入了,有些必要的协会活动都是由会长、副会长等出资。因此,很少有协会建立财务账户,这一方面反映了协会免费为会员服务,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协会活动不规范、缺乏资金支持的现实。协会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那么资金来自哪?只能来自会员,政府的支持只是暂时的,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协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并不在于是否收费,而在于是否合理,在于资金的使用是否能得到会员的赞同。对于要想有长远发展的协会来说,没有资金的不断积累很难保证协会的长足发展后劲,至于如何积累资金,需要靠各协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摸索。
(三)协会发展的官办性与民办性的矛盾。从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形成机制来说,主要有农民自愿组会和政府引导或扶持组建两种。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政府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里?有人提出,既然是民间组织,政府就不应该插手。这未免太绝对化,在目前中国,协会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不可能有所发展。其实,国外的行业协会也并不是只有民办,也有官民同办的协会。调查认为,对于官办性和民办性问题,各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诸如协会的形成机制、行业特点、历史沿革、成熟程度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经济协会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对于那些由农村大户、技术能人或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的协会来说,势力比较雄厚,可以突出一些民办特色;而对于处在经济欠发达的状态下,协会本身又没有实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因而可采取政府引导、相关部门督导,协会相对自治的方式,官办色彩浓是必经阶段。
(四)协会发展的渐进性与超常性的矛盾。就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身来说,渐进性和超常性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浓缩发展过程。西方的行业协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行模式,我国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既不能按部就班地象西方农业协会那样,慢慢发展起来,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要受欺、“挨打”,但不缩短发展过程更不行。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好渐进性与超常性的关系,采用非均衡性发展模式。
三、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在各县区形成的传统产业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业产业。加快这些产业发展经济协会的步伐。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骨干产品培育协会,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了组织的依托。
2、选择重点区域来抓,协会的职能作用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为会员搞好服务。一般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协会发展就比较快。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快,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重点培育发展。
3、加强对协会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尊重群众意愿,避免依靠行政命令培育发展协会。要不断加大对协会作用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真正认识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将会给自身带来好处,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4、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提高协会的合法性。不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法登记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些协会迟迟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因而开展活动没有法律保障,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要引导和指导协会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争取早日与国外同业协会管理规则接轨。
5、制订扶持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使协会尽快发挥作用。浙江省从省长基金中拨出经费,对重点扶持的农村产业协会,每个协会给予80万元的补贴。我市也应专门设立一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基金,对重点扶持的专业经济协会给予支持。通过配套的优惠政策,增强协会的自我造血功能,如对于协会建立的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协会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协会引进的新项目等,都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也要体现出对协会的扶持,在项目争取、工作人员的权益、人才的吸引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
6、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大多是小型自发组成的,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规范性尚有欠缺。如果一开始就过分强调规范,就有可能束缚农民的实践,限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先培育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急于求成,不一哄而上,切实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第三篇:对学员队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作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学员队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作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徐和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2期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贾圣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东平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与服务,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10年底,全县发展到500家,注册资金7.6亿元,入社成员3.5万户,带动农户17.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58%。纵观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底全县合作社总数为8家、2008年底为196家、2009年底为372家,2010年底为50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倍、93.62%和34%,入社成员和注册资金均有大幅度增加。二是覆盖范围扩大。合作领域由初期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到覆盖全县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大批以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机械、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社。覆盖区域由村内逐步扩大到跨乡、跨县、跨市,直至跨省。合作社为成员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三是兴办主体多元。在已成立的500家合作社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20个,占总数的24%。君丰棉花产销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山东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创办的,通过发展棉花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户棉农走上致富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型150个,占总数的30%。依托有机蔬菜基地成立的接山乡国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使成员纯收入高出非成员35.4%。农业专业大户带动型145个,占总数的29%。王传民是斑鸠店镇有名的“大蒜王”,他发起成立的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蒜薹、大蒜3万吨,带动了当地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村“两委”干部带动型45个,占总数的9%。新湖乡范洼村党支部书记鲁德生牵头成立的华信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部、省、市、县建立了稳定的技术指导关系,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技推广(科研)部门带动型37个,占总数的7.4%。惠农硬质小麦种植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是县良种场,该合作社成员已遍布县内8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实现了硬质小麦种植良种化。其他类型3个,占总数的0.6%。四是工作重心转移。针对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心,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二、经验做法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利好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热爱合作事业的工作队伍。
(一)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县、乡、村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兴办合作社的意义、方法等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日到来之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加大了学法、用法、执法的力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里成立了由分工书记、分工县长牵头,农业、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各乡镇村也按照有利于工作的原则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列入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分工县长提议,县直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解决合作社建设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职责分工,农业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在县经管办设立了专门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合作社登记注册、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会计核算、盈余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并会同畜牧、林业、水产、农机、水利、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本系统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工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办理登记;财政、国土、税务、金融、供电、交通等部门也结合行业实际,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便利,给予政策支持。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为培养造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辅导员队伍,全县先后组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长、乡镇分工领导、经管站长、合作社理事长、会计等人员,参加了农业部、省、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10场次,受训360余人次。通过县乡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基干民兵、入党积极分子、阳光工程、合作社带头人、会计等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合作社自行组织培训1000余场次,23000余人次,使广大基层干部、合作社经管人员、业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培树先进典型,打造品牌产品。为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选择10个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多、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为县级示范社。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作行为,良科棉花种植生产合作社、耀峰花生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社;银山镇树民养鱼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社;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合作组织”称号,被泰安市首届农业产业化发展论坛组委会等评为泰安市“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地理标志登记和商标注册活动。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1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
(五)狠抓政策落实,积极对上争取。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的高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东平县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财力十分紧张。尽管如此,仍然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联席会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业、财政等部门广泛搜集信息,热情帮助合作社承担省市县下达的财政支持项目,争取各类扶持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省、市、县三级以各种形式扶持合作社45家,注入资金319万元,增加了生产后劲,增强了服务功能。东平县通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大了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筹码;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抵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将“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入农村社会,为建立和谐、包容、开放、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机制不够完善,运行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缺失,“三会”组织不健全,民主管理难实现;有的股金设置不合理,一股独大,盈余主要按出资分配,背离了合作社的分配原则;有的账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流于形式,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缺口较大,素质普遍偏低。从合作社内部看,由于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成员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号召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能当家、会管理的理财能手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且这种局面近期难以有大的改观。
(三)融资渠道不畅,生产经营受阻。尽管各级都在强调,金融服务要向农民专
业合作社倾斜,但由于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真正以合作社名义从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还不多;有的虽然通过努力得到了一定的额度,但仍需要担保、抵押、质押等。实破影响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环境不够宽松,政策难以兑现。一些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税收、交通运输、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仍然难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落实优惠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将法律置于尴尬境地。
四、对策建议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有所突破,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级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思想认识再统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合作社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教育农民认识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办好合作社;要向合作社带头人和成员讲清楚国家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合作社用足用好各种扶持政策。
(二)教育培训再加强。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管理人才、业务辅导员和有关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要培训和提升合作社理事长的组织管理、创业经营、市场谈判、产品营销、风险控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培训能当家、善管理的合作社理财能手,提升合作社财会人员的理财能力以及合作社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规范发展的水平;要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要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合作社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内部管理再规范。要进一部完善《章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成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加强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利益联结机制,既要保护出资人的利益,更要保证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进行分配,最大限度地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发展环境再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过程。所以在这项工作中政府要有一个正确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合作社发展规划,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党委、政府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调农业、工商、财政、金融、税务、交通、国土、供电以及农口各主管部门关心合作社发展,支持合作社发展,引导合作社发展,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向合作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杜绝损害合作社权益问题的发生。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经常宣传合作理论知识,推介合作社发展的好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撑。
(本文作者 贾圣华系东平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五篇: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增收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有效抓住当前各级财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近期我们对全县范围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村增收的重点,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种植业23家、养殖业14家、手工业4家、其它1家,登记社员2558人,带动农户11122户,出资总额56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纯收入4975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00元增收2075元。合作社理事长42名,其中:男性39名,女性3名,县人大代表5名,县政协委员9名,以农村能人居多,4人被列入永寿县农村实用人才录,各合作社基本上都建立起较为科学、规范、有效、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组织机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体现出民主管理,集中统一方针。
(二)呈现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从调查数量上说,我县合作社从2006年5家发展到现在42家,均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部分合作社配备电脑和车辆,群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空前高涨,合作社在我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三年-1-
来,我县围绕果、畜、特三大优势产业,合作社数量猛增,年均增加12个,成员
2558人,带动农户1.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6.2%。
2、增收效果明显。从收入上说,2008年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
销售农产品总值1.25亿元,销售农产品总量6万吨,其中:果业5.7万吨,畜禽
0.3万吨。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4975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00元增收
2075元。
3、聚集效应凸显。从“一村一品’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
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
个,每个示范村都建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店头镇钟家村明月刺绣专业
合作社、好畤河、永兴果业专业合作社、马坊镇兴农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都为该
村发展“一村一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发展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上。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从单一
型向多元化演变,管理从分散型向紧密型过度。如绿宇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河南客商
联合开发了红叶杨苗木基地; 明月刺绣与外地客商联合创办了刺绣学校;三八果
业合作社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集体;惠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部级认证书;明珠
果业专业合作社、铁练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二、优势与潜力
一是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出认
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外,国家
省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政策,有望在下半年出台。二是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全县苹果面积38万亩,建成省市级示范园27
个,是国家苹果生产示范县。以大黄、柴胡为主的中药种植面积6000亩,全县生
猪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3个,生态养鸡场16个,黄牛养殖场3个,獭兔养殖场4
个。
三是有较强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络了一大批农户,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累了一定得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比较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经营规模偏小,带动辐射能力弱,运行不够规范。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1家合作社社员上百人,其余41家社员都在50人以下,规模普遍较小,带动的1.1万户农户中,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产品没有与合作社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个别专业合作社只重挂牌子、搭架子而没有实际运作,仍处于瘫痪状态。
(二)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每个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规章制度并都布置上墙,但实际照章办事的不多,特别是“两会制度、财务制度”都形同虚设,约三分之一的合作社机构不健全,没有配备财会人员,没有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表、簿、据,没有建立规范入社账务,无法从账上看到合作社的运作成果。
(三)科技推广慢,标准化程度低。42家合作社的发起人,全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大部分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加之农业是弱势产业,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大都不愿意投身农业,造成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奇缺现象更为凸显。明月绣庄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张引弟,刺绣技术名扬四海,但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合作社至今发展不起来,产生不了效益,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发展缓慢,运作资金缺乏。由于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又无经济实体,很难取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合作社提供的资金不仅非常有限,同时对这些有限资金的使用又进行了限制,近年来仅为合作社资金5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真正起到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进而影响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县乡村政务公开栏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宣传;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乡镇村干部等进行辅导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提高他们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真正做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个,完善提升一个,着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2、树立典型,示范发展。要大力发展苹果、中药材种植和生猪、牛、羊养殖等具有我县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良种、物质采购等方面的服务,使其发展壮大。围绕优势产业,要推行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并给与重点扶持,通过统一服务,统一商标,统一品牌,彰显特色等形式,形成“办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局面。通过发展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其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全县各级要每年按比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开展和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社间接到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