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整理
文言文重点文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1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1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1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苏武传》班固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4、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8、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
9、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处理,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自己幸灾乐祸。
10、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就把他放到北海边无人区,让他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
11、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时间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
1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1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我们父子几人本没有什么功劳才能,全靠皇帝的栽培。
1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即使被杀,也是心甘情愿。
15、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王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死在大王面前!
16、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使者很高兴,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张衡传》范晔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5、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6、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7、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
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
8、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
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张衡)在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第二篇:必修四文言翻译
必修四文言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句话说:“施展自己的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辞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他)遇到危险却不去保护,(他)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为什么还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犀牛从木笼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痛恨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偏要找借口的人。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怕财富少却怕分配不均等,不怕民众贫困却怕社会不安定。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服从,那么就修治礼乐来使他们归顺。让他们归顺后,还要让他们安定下来。
7、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分裂瓦解,却不能保全;却谋划在国内发动战争。
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河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往河北地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响战鼓,交战开始了,士兵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鱼和鳖就吃不完。斧头根据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就用不完。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百姓)养活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发丧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强调,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同拿刀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革命党人)凭借着坚毅不扰的精神,与民国的敌人搏斗,多次遭遇挫折失败。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然而这次战斗,碧血横飞,浩然正气充满天下,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也为他们改变了
颜色。
3、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开始修建坟墓,到了民国十年,才开始编辑他们的事略。
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而只是感叹他们留下的事迹,这的确是苟活在世上的人耻辱啊。
5、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我写作这篇序言,既是痛悼已经牺牲的烈士们,也是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琵琶行》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第二年秋天,(我)到湓浦口送客人,听到船上有人在夜里弹奏琵琶。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配上曲调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叫《琵琶行》。
《滕王阁序》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南面的荆地,连接着东面的瓯越。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纪越老精神越加旺盛,怎能在白发时改变自己的初衷;处境越是艰难操行越加坚定,决不会放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秋声赋》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听到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声音,惊惧地仔细倾听。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快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到人马的脚步声。
3、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商是悲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繁盛就必然衰败。
4、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人是动物,是万物中有灵性的生命,很多忧虑都让他的心绪感伤,很多事情都让他的身体劳累。
5、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这当然就会使他红润丰满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使他乌黑发亮的头发中生出星星白发。
第三篇:·理解文言文句
·理解文言文句
一、考试要求: 这一部分包括“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两项要求。其中“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了解句子内部,特别是复句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
(2)分析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有关文句同材料主题之间的关系。古汉语复句和现代汉语复句的格式基本是一致的。古汉语复句常用的格式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选择式、转折式、因果式、目的式、条件式、假设式等。分句间的关系有的直接由句子本身表示,有的依靠关联词语表示。古汉语复句关联词语数量较少,复习时应注意它与现代汉语复句关联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古汉语修辞方式较多,其中多数现代汉语仍然使用,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但也有少数修辞方式,现代汉语已很少使用,如用典、互文、委婉等,对这一部分现代汉语不用或少用的内容,复习时应引起注意。
1)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和暗用之分,明用的典故往往明白地交代古人的姓名事迹或词语出处,暗用的典故只是引进历史故事或古书词语而不说明出处,语言极为精炼,常和作者的话连为一体,很难辨识,要引起注意。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中“燕然未勒”是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登上燕然山刻下记载其功的故事,诗中是引用,用以表明自己抗敌立功的壮志未酬。
2)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它的特点就是上下文意思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一般出现于上下句中。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等。
3)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点,包括避粗俗,如“权起更交”(《赤壁之战》);避忌讳,如“一旦山陵崩”《触龙说赵太后》;避冒犯:如“陛下方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富于春秋”是年纪轻的意思。古汉语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选用词语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古汉语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意译就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可辅以意译。直译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有些词语,古汉语中常用,但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或古今汉语都用,但词义已经发生转移,翻译时,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的词。
(2)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翻译时可以省去。
(3)古汉语省略现象较为突出,翻译时应补出原文省略的但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4)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律作适当调整。
二、题型示例
1.材料: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问: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 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96年高考第15题 [解析]正确答案是B项。句中“脱”是连词,是“倘若,如果”的意思,全句应为假设关系的复句,因此答案只能选B项。
2.材料: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问:以下句子分成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一组是
(1)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2)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3)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始。
(4)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1)(2)B.(1)(3)C.(2)(4)D.(3)(4)3.比较下面句子的修辞方式,找出一句不同类的项。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远。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解析]正确答案是(4)。上述句子中(1)(3)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格,(2)(5)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6)(7)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格,唯有(4)句采用拟人手法。
三、自测练习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句中的“令”系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如果”。下面各组中不含和“令”同义的假设关系连词的一组的句子是
A.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
(1)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C.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D.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杀之。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句子分句间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出,火且尽 B.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C.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D.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从分句间的关系看相同的一组是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A.(1)/(2)/(3)/(4)B.(1)(4)/(2)/(3)C.(1)/(2)/(3)(4)D.(1)(2)/(3)/(4)4.下列句子分句间的关系不相同的一句是
①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硎。②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5.下列句子按分句间的关系,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A.①/④②③ B.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6.下列句子分句之间的关系,没有相同项的一项是
A.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C.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E.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7.下列句子,按分句间的关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③今两虎共计,其势不俱生。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A.①⑤/②/③④ B.①/②⑤/③④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8.下列句子分句间的关系,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②赤也为之小,敦能为之大 ③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④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⑤人未有不若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⑦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⑧尝一蓝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②④/③⑥/⑤⑦/⑧ C.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9.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相同的两句是
A.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B.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E.终岁不闻丝竹声。F.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10.下列句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手无寸柄 B.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C.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11.下列句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D.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12.下列句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B.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3.下列句中对偶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14.下面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②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③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④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A.①反问 ②比喻 ③对偶 ④反问 B.①反问 ②婉曲 ③对偶 ④设问 C.①反问 ②婉曲 ③对比 ④反问 D.①设问 ②比喻 ③反语 ④反问阅读下列文句,完成15,16题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15.“碧血”这个典故与下面哪个人物有关
A.望帝 B.郯子 C.师襄 D.苌弘 E.老聘16.上面句子综合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A.引用 对偶 借代 拟人 B.引用 对偶 夸张 借代 C.比喻 排比 夸张 借代 D.引用 对偶 夸张 拟人17.下列各句修辞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士皆瞋怒,发尽上指冠。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③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④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
⑤由是感激,逐使先帝以驱驰。
⑥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
A.夸张 比喻 排比 排比 比喻 借代 B.比喻 夸张 对偶 借代 比拟 借代 C.夸张 比喻 对偶 排比 比拟 借代 D.比喻 夸张 对偶 借代 比喻 借代18.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有:
A.保留法 B.增补法 C.调整法 D.省略 法(上面四种可统称为直译法)E.意译法。请指出下列句子或加横线词语)的翻译法。
①弘光帝寻被执。译:弘光帝不久被捉获。
②公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谁(厉害)?
③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感到悲伤。
④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译: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又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计策还没有决定,要找一个可以作使臣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1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译:赵胜(我)所以自愿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高尚的节义,是能够急他人的危难的。B.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译:或者劝他(史可法)稍稍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恐怕背负朝廷,对下恐怕有愧于我的老师啊。” C.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译:国家的事情糜烂到这种地步,我老夫算完了,你怎么轻视自己,又这样愚昧,不知大义,天下的事情谁可以作支住?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在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就不觉得到的俸禄不如你们了。20.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译: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又因为贪婪而使人民劳苦,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好机会。(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译:所以要解释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的具体条文,从而取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试把崤山以东的各国跟陈涉衡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实力,就不能放在一起谈了。(4)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译:自然界之所以能养活人的原因,本来不过这几个方面。21.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大概我们(这次)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然而看到两边的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虽然有大风大浪也不会发出叫声,更何况是石头呢!(C)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译:在荷花还没有盛开的时候,是我首先享受那种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趣了。(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译:然而力量完全能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22.下列译文,全有错的一组是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生下来(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译:不明白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等到燕太子丹用了荆轲的计谋,才加速了祸患的到来。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译:主人和客人都下马登船,端起酒杯想要畅饮,遗憾的是没有音乐助兴。
(5)妇人暂而免诸国。译:妇人几句话就把他们从我国释放了。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为了长久积累的威势所惊动呀。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23.下列句子在文中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A.怎么能使众多豪杰屈身,紧握手腕,扼守在墓道上,抒发他们那种有志之士的悲愤呢!B.怎么能屈身于众多豪杰,在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那种有志之士的悲愤呢!C.怎么能使众多豪杰屈身,在墓道上紧握手腕,向有志之士抒发他们的悲愤呢!D.怎么能使众多豪杰拜倒,在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那种有志之士的悲愤呢!(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然抗此难乎?
A.不是刘豫州没有人可以抵抗曹操的,可是刘豫州刚吃了败仗,怎么能抵抗这场大难呢? B.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和我一同抵抗曹操的,可是刘豫州新近吃过败仗,能不能抵抗这大难呢? C.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可以和我一同抵抗曹操的,可是刘豫州新近吃了败仗,怎么能抵抗这大难呢? D.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可以抵抗曹操的,但是刘豫州新近吃了败仗,怎么能抵抗这大难呢?(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A.我将坚持端正方直毫不动摇,所以一生会陷入困境。B.我将沿着正道前行,决不彷徨,哪怕穷愁到死,在所不顾。C.我要遵守正道而不犹豫,哪怕一生陷入重重黑暗。D.我将坚持正道而毫不犹豫,自然会陷入重重黑暗直至终身。(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A.您的恩惠,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受刑。B.晋君开恩,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用血涂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受刑。C.晋君的恩惠,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让他们回到秦国受刑。D.您开恩,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用血涂鼓,让他们回到秦国受刑。2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①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②”遂去不顾。
(1)画线句①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 B.为什么您站得这样高,而看得却这样低,您仪容这样文雅,语言却如此粗俗? C.为什么您把自己摆得那么高,却把别人看得这么低下,您的仪容那么文静,而语言却这么粗俗? D.为什么您高高在上,却看不起下面的人,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2)画线句②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
A.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B.您只看外表,怎么能够说出我的姓名!C.您是只看外表的人,怎么能够说出我的姓名!D.您只看外表,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2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邓粲,长沙人。少以高洁著名。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荆州刺史桓冲卑辞厚礼请粲为别驾,粲嘉其好贤,乃起应召。驎之、尚公谓之曰:“卿道广学深,众所推怀,忽然改节,诚失所望。”粲笑答曰:“足下可谓有志于隐而未知隐。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尚公等无以难之,然粲亦于此名誉减半矣。后患足疾,不能朝拜,求去职,不听,令卧视事。后以病笃,乞骸骨,许之。以下两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1)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
A.跟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两位同志,互相友好,并且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B.和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志同道合、互相友好,通同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C.和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志同道合、互相友好,并且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D.跟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两位同志,互相友好,通同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2)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
A.隐居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朝廷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动机在于我的本愿,而不在于客观事物。B.隐居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官场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动机在于我的本愿,而不在于客观环境怎样。C.说起隐居的道理罢,官场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开始在于我自己,而不在于别人。D.说起隐居的道理罢,朝廷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开始在于我自己,而不在于别人。26.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孙)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张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①。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③,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1)划线句①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孙权与张昭多次书信往来,张昭愈加激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B.孙权与张昭再三争辩,张昭愈加激烈地坚持自己的看法。C.孙权与群臣多次交换意见,张昭再三坚持弥、晏等人不能去。D.孙权与张昭反复商量,表示他的心意十分恳切。(2)划线句②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A.可是你多次当众顶撞我,把我吓得没了主意。B.可是你多次当众顶撞我,我过去(敬重你)恐怕是错了。C.你多次在众人中损害我的声望,我认为您恐怕是缺乏考虑的。D.而你多次当众拆我的台,我曾担心你缺乏考虑。(3)划线句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张昭仍然称病不起,孙权就亲自出宫,经过张昭门前,叫张昭的名字,张昭言辞激烈,怨恨极了。B.张昭仍然称病不起,孙权就亲自出宫,到张昭门前探望,叫他的名字,张昭言辞恳切,表示悔意。C.张昭固执地称病不起,孙权就亲自出宫,到张昭门前探望,叫张昭的名字,张昭以病重为借口,拒绝出来见他。D.张昭固执地卧床不起,因此孙权亲自出宫,到张昭门前,叫张昭的名字,张昭以病重为由辞官而去。第四篇:试题文言文句试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考生在高考总复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那么,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呢。
一、紧扣新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2003年的高考,是新教材实施三年后进行的第一次高考。在新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极大比重(除去古诗、古代戏剧单元,还有十一个单元),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按照“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原则,充分落实好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用法。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根基,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的传承性非常强,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现代文的学习,影响到考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2006年高考全国各地17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试题,较之2005年,应该说是稳中求变,变中呈新,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文言文翻译分值趋增
今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普遍加大了文言文翻译的分值。17套试卷中,翻译分值达9分以上的(含9分)就有10套,较之2005年的5套整整翻了一倍。加大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更能全面地衡量考生文言文的学习情况。首先,可以清楚地看出考生文言文的基本功:是否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否掌握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否掌握了文言文中相对稳定的语句格式“何„„之有”“若(奈、如)„„何”“不亦„„乎”等等。
其次,可以清楚地看出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对文章理解透了,就能准确地把握文句内容,翻译出关键词语的含义。
再次,可以清楚地看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好,译文就比较通顺,而且富有文采;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译文就比较生硬,甚至语句不通,文法皆无。2.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考点重新出现,凸现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17套试卷中有3套考了文言句式。如广东卷的第10小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这道题考查的是“介词宾语前置”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除此之外,北京卷、浙江卷都考查了“省略句”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此外,上海卷考查了“古今异义”这个知识点。
07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设计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
1、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教师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复习积极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根据2002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一>、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去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完全遵照(考试说明)的精神,选取了《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中关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开头处加上了“胡质之子”四个字,使之符合传记文的一般格式,(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二>、分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高考透析】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江苏的考试说明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文言文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其实,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07年高考的19套试题中,除北京卷外,其他18个省份都考到了文言文的翻译。另外,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四省考到了文言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到10分不等,其中大部分省份的分值在9分以上。总体看来,文言翻译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重要字句的翻译要求却明显提高了。
二、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真题』
湖北卷:(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江西卷:(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辽宁卷:(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山东卷:(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上海卷:(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试题解析』
湖北、江西、上海今年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辽宁和山东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另外山东还考到了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被动意味。
友情提醒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主要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几种类型。翻译时要能正确辨认,才能翻译到位,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第五篇:必修二重点文言翻译句
文言文名句翻译
(语文必修2复习)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老的、年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有繁茂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围绕在亭子四周,引溪水把它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旁边。)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足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定语后置)
(这一天,天高气爽,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借助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形体之外,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6、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状语后置)
(虽然他们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不知衰老即将要到来。)
7、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 1 了。)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过去所喜欢的,转眼之间,就成为旧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更何况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穷尽。)期:及,至
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赤壁赋》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缓缓吹拂,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属:通”嘱”,劝人饮酒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一会儿,明月从东山的上方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盘桓。)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随波飘流,越过宽阔苍茫的江面。)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然仿佛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止,飘飘然似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冯:通“凭”,乘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状语后置;宾语 2 前置)
(当曹操攻陷荆州,攻占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当世的英雄人物,然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小洲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只小船,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拖在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多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一同享用。”)
《游褒禅山记》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我与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便都跟他一起退出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我们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尚且还不到其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3、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以至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形容词作名词)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志:志气,志向。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人,也不能到达。)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不前),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但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结果却未能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到达,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