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医院贵州省新农合定点机构选答案
县医院贵州省新农合定点机构选答案
(1)申请定点医疗机构,应向相应的新农合管理机构提供的材料是:E
A.自愿申请书、内容须包含自愿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的承诺
B.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申请表
C.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收费许可证的副本复印件
D.新农合工作分管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文件
E.以上均是
(2)《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审批确定的基本原则有:A
A.方便就医
B.设备先进
C.分布集中在乡镇及县城等经济发达地区
D.技术在国内领先的优先选择
(3)贵州省新农合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用药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不超过:B
A.80%
B.60%
C.40%
D.20%
(4)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管理科室,其工作职责不包括:C
A.核对住院人员身份,做到人证相符
B.审查本院新农合有关医疗服务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跟踪了解患者住院诊疗情况,查处违规现象
C.负责参合患者医疗费用的最终核定
D.负责各类新农合报表及相关信息、数据的上报工作
(5)新农合公示制度所公示的内容是:D
A.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展的诊疗科目,准予登记的医疗技术
B.本院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医疗服务项目及大型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
C.本院新农合报销的起付线,政策性报销以及“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标准和病人
自付比例
D.参合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及报销情况
E.以上均是
第二篇:贵州省新农合报销流程
贵州省新农合报销流程
贵州省的情况:1万元以上的医疗需要医院出具的材料有:疾病证明书,发票等票据,容易忽略的是:详细病历,详细病历应该持病人的身份证和发票去医院的病案室领取,不需要复印身份证和发票,但是是委托他人就还要委托书(可自己作一张)才可领取。报销方式:
(一)参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由县农医办发给淳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续保者原“淳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继续有效。
(二)参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在本县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病可按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规定,实行即时刷卡报销。特殊病种医疗费
和在县外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的费用先由本人垫付,医疗终结后,凭有关资料回户籍所在乡镇申报。报销范围:
(一)参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因患各种疾病在本县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所发生的按规定可报销的费用;
(二)参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在务工、经商、出差、探亲期间,在县外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所发生的按规定可报销的费用。报销标准:
(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在县内住院、特殊病种门诊可报销的费用,实行零起报:501元以下部分报销10%,501元—2000元部分报销25% ;2001元—5000元部分报销30%;5001—10000元部分报销40%;10001元以上部分报销50%。在本县以外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
医疗费用,按上述标准各段报销比例下降五个百分点,累计最高报销额度不变。
(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一般门诊医药费报销10%;县外定点医疗机构一般门诊医药费报销5%。
(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每人每年住院、特殊病种门诊及一般门诊费用累计最高报销封顶额为30000元。
结报程序:
(一)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医药费在就诊医疗机构刷卡报销。定点医疗机构要每月汇总并及时填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医药费报销一览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医药费申请核拨表》,向县农医办办理费用审核拨付手续。
(二)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诊治,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报销的部分费用,在办理出院手续时,由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刷卡报销。定点医疗机构要每月汇总并及时填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一览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申请核拨表》,向县农医办办理费用审核拨付手续。
(三)在县外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诊治,先由参合人员垫付一切费用,医疗终结后,持定点医疗单位的有效票据、汇总清单、病历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及身份证复印件,到所在地乡镇农医办申报,由乡镇农医办上报县农医办进行审核报销。
(四)特殊病种(恶性肿瘤、结核病、精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在县内、县外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所发生的医药费,先由参合人垫付一切费用,医疗终结后,持定点医疗单位的有效票据、病历卡、医院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到所在地乡镇农医办申报,由乡镇农医办上报县农医办按住院报销办法给予报销(病程较长、医疗费较高的,中途视情预报销)。
(五)已参加商业保险的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可持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单和有效票据复印件按上述办法报销,但两者报销总额不得超过实际发生医疗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参照我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执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报销范围:
(一)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员的医药费;
(二)自购药品;
(三)镶牙、口腔正畸、验光配镜、助听器、人工器官、美容治疗、整容和矫形手术、气功、按摩、家庭病床、特别护理、健康体检、非医疗性个人服务等项目的费用以及陪客费、中药煎药费、输血费、交通费、出诊费、住院期间的杂费
等;
(四)怀孕、流产、堕胎、分娩及其他计划生育所需的一切费用;
(五)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大面积食物中毒、工伤(公伤)及其它赔付责任应予支付的费用;
(六)有挂名或冒名顶替等欺诈行为的;
(七)因交通肇事、自杀、斗殴、自残、服毒、酗酒等故意行为及其家属的故意行为造成伤害所支付的医药费用;
(八)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审核认为不宜报销的其它费用。
农合患者报销需携带的手续
需携带手续:
1、合作医疗证(复印1、2页)
2、身份证复印件
3、住院收据
4、复写处方
5、出院小结
6、住院总清单
外伤患者除上述材料外,还需病志复印件、村委会介绍信,同时必须写清楚外伤事发时间、事发经过、两个证明人签字、按手印,缺一不可,所有手续和报销比例均按照卫生局合管办下发文件执行。
第三篇:山东省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向参加新农合人员(以下简称“参合农民”)提供及时、有效、优质、价格合理、行为规范的医疗服务,根据省卫生厅等6部门《关于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鲁卫基妇发[2006]4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由省、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为参合农民提供疾病诊断、治疗、体检等服务的医疗服务机构。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各级各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章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
第四条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确定原则: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参合农民就医;中医与西医并重,兼顾专科与特色,注重发挥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合理控制医疗卫生服务成本,降低参合农民医药费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效率。
第五条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具备下列条件的,均可申请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㈠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㈡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
㈢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㈣严格执行省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
㈤严格执行新农合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新农合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成立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置符合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第六条具备资格并愿意承担新农合定点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向相应的新农合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㈠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㈡医疗机构等级证明材料或同等效力的证明文件;
㈢主要部门、科室及医疗项目;
㈣大型仪器设备清单;
㈤上一业务收支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包括门诊诊疗人次、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出院人数、平均住院日、次均医疗费用、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用);
㈥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省新农合管理机构负责受理服务范围面向全省的省(部)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大企业医疗机构等医疗服务机构及专科等医疗机构的申请。服务范围面向一定区域的省(部)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大企业医疗机构等医疗服务机构及跨行政区划服务的医疗服务机构应向所服务区域的市或县级新农合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市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负责受理服务范围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市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他服务范围面向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的申请。
县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负责受理服务范围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他服务范围面向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的申请。
第八条 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负责组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专家评审组,专家评审组由医疗、管理、财务等方面专业人员构成。专家评审组根据医疗机构的申请、所提供的资料和实地核查情况进行定点资格评审。新农合管理机构根据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结果,提出审定意见,由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对于审定合格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分别确定为省、市、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第九条卫生行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支付方式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措施等,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协议执行情况确定继续或取消医疗机构定点资格。
第十条 已签订协议的定点医疗机构由审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已公布的定点医疗机构加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牌匾,实行挂牌服务。
第十一条 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第十二条参合农民在山东省行政区域内非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不得纳入新农合基金补偿。确需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经县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审批后所发生的费用可以纳入新农合基金补偿。参合农民因急诊在非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可先就医,后补办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实施逐级转诊及双向转诊制度,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或功能不完善、条件不具备的,县域内可暂不实施逐级转诊。
第三章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第十四条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要定期检查督导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履行和工作情况。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到新农合管理制度上墙,在醒目位置明确参合农民就诊流程,悬挂新农合宣传标语,在诊室桌面放置“请出示合作医疗证”牌等,营造良好的新农合宣传氛围。
第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要指定一名领导分管新农合工作,成立新农合管理科(处、室),做好定点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㈠制定本院有关新农合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㈡审查本院与新农合有关的医疗服务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㈢按要求做好各项登记,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要单独建账管理;
㈣负责核实参合农民就诊、住院治疗时身份证件和新农合证件,并在参合农民住院病历首页加盖“新农合”戳记;
㈤负责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补偿,定期与新农合管理机构办理合作医疗补偿费用的结算;
㈥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向新农合管理机构提供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发生情况等有关信息;
㈦管理新农合有关票据、就诊档案等;
㈧接受参合农民政策咨询;
㈨完成新农合管理机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好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农合有关政策、要求、补偿比例和程序、医护人员职责及应注意事项等,使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掌握新农合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开展新农合工作的需要。
第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新农合有关规定,在诊疗过程中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为参合农民提供价格合理、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制定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制定对参合农民就医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有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进行治疗时使用新农合管理机构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的药品,特殊情况必须使用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时,要征求患者或其家属的意见并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第二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执行新农合管理机构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使用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的诊疗项目时,应在处方或化验单上注明“自费”字样,并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尚未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的试点县(市、区)要尽快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诊疗项目,在未制定之前,可暂按新农合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定点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的加成率应不高于本地区规定的药品加成率,零售价应不高于本地区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村卫生室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代购供应,或利用农村药品供应网配送,确保参合农民用上安全廉价有效的药品。
第二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新农合制度,按规定比例及时付给参合患者补偿资金,不得拖欠。新农合管理机构要按时、足额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补偿费用。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支付给患者的不合理补偿资金,一经核实,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负责。
第二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对新农合收费项目及价格、报销范围及补偿比例等进行公示,对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医疗费用和补偿费用每月进行一次公示。
第四章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与考核
第二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和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医药费用分析评估。实行住院平均医药费用通报和警示告诫制度,并以适当的方式定期公示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情况,对超过平均医药费用的定点医疗机构及时给予书面告诫,对多次或一次严重超过平均医药费用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并予以纠正。逐步实施新农合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计算机联网,对参合农民检查、用药、治
疗费用等情况实时监控。
第二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年检制度,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具体考评办法另行制定)。对连续两年考评合格的,可实行两年一考评制度。
第二十八条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考评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不定期抽查根据参合农民投诉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对考核不合格或不按时接受考核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社会公示。
第三十条 对违反新农合制度的行为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四部门关于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行政处分规定(试行)的通知》(鲁政办发〔2005〕96号)及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资格证书、标牌由省卫生厅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统一制定。
第三十二条各市、县(市、区)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四川省新农合县级经办机构监管工作制度范文
附件1:四川省新农合县级经办机构监管工作制度
附件2:四川省新农合住院医药费用补偿(异地)审核报账流程
二〇〇九年八月七日
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级经办机构
监管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健康发展,规范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行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特《制定四川省新农合县级经办机构监管工作制度》。
一、基金管理制度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专款专用、权责明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严格施行收支两条线的封闭式管理制度。即坚持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实行“财政管钱不管账,县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的“两条线”管理办法。
3、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基金,必须严格执行基金使用范围、补助标准等规定。严禁从基金中列支或提取工作经费。
4、在基金管理使用过程中,有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挤占专项基金的;因管理不善或失职造成基金损失的;伪造、编造原始凭证套取基金的;参合农民与定点医疗机构医生或经办人员串通使用假发票骗取基金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和主管人员以及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经办机构审核制度
1、报销资料“五查三对”审核制度
监管人员在审核报销资料过程中,按照“五查三对”审核制度进行操作:一查病人,核实参合身份;二查病情,核实是否属于补偿范围;三查病历,核实医嘱的真实性;四查处方,核实用药的合理性;五查检查单,核实检查项目的合理性;一对病历医嘱和处方;二对病程记录与检查单;三对处方、医嘱、病程记录、检查单与费用清单,核实是否一致。
2、实时网络监管制度
经办机构应指定专人进行网络实时监管,针对患者出入院诊断,查看用药、检查、治疗的合理性,卫生材料的使用情况等,查看费用明细中的规定单价与实际单价的一致性,找出存疑对象,作为重点现场监管对象。
3、现场监管制度
县级经办机构须按照五查三对制度的方法,每月组织不少于一次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监管程序,制作本县统一的现场监管记录,记录中应该包括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限期整改意见,并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现场监管签字,记入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记录。
4、重点监管制度
县级经办机构应于每月初对存疑病历和报销金额波动大的定点医疗机构实施重点监管,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回访,并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新农合制度的落实、报销程序、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处方、医嘱、检查单、病程记录、费用清单等 “五一致”情况进行现场监管。
5、参合农民异地定点医疗机构报销审核制度
县级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参合农民异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的审核工作,要针对参合农民县外住院医疗费用总额达到1万元及以上的,要严格参合农民身份核实、住院真实性的核查、医疗费用及费用清单的核对,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现场查看等方式,加强与异地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适合起与异地定点医疗机构的沟通平台。
6、定点医疗机构审核监管报告制度
每月县级经办机构要对所辖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出据一份审核监管报告,并抄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监管报告包括:一是定点医疗机构当月报销与审核情况,主要指当月定点医疗机构垫报费用,经审核后确认的结算费用等。二是审核与监管中的扣减费用,要具体到费用清单与扣减费用的原因。三是整改建议。
三、报销资料管理制度
定点医疗机构在与县经办机构办理结算时必须提供以下真实有效资料,县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按要求按月归档保存。
1、门诊、慢病和定额补偿:
(1)门诊(慢病、定额)补偿报销凭证;
(2)门诊(慢病、定额)补偿汇总凭证(定点医疗机构经办人员、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辖区内其它代办医疗机构(如村卫生室)的门诊报帐明细表加盖定点医疗机构公章(包括机构名称、本期报帐门诊人次、申请报销金额等)。
(4)门诊慢病或定额补偿就诊发票报销联(盖章);
2、住院补偿
(1)住院报销凭证(电脑打印);
(2)住院发票报销联(盖章),如参合农民参加商业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复印住院发票,签据意见并加盖鲜章,或附商业保险公司报销凭据;
(3)住院补偿汇总凭证(定点医疗机构经办人员、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4)出院证明(出院病情证明);
(5)异地就诊者还需提供住院费用清单;外伤和中毒病人需提供加盖就诊医疗机构公章的客观病历复印件。
四、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制度
县级经办机构应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划片管理,审核报帐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制度并定期轮换;县级经办机构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监管。
1、日常分级监管。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下一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指导和“新农合”报销业务的日常监管,实行乡镇卫生院监管村卫生站报销业务;中心卫生院监管乡镇卫生院报销业务;县级经办机构监管全县定点医疗机构报销业务。
2、定期分级监管。由县级经办机构牵头,中心卫生院具体负责,分片区抽派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技术人员,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上月报销和在床病人实行现场监管;由县级经办机构牵头,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具体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内中心卫生院、民营医疗机构上月住院报销和在床病人进行现场监管;由县经办机构组织,抽取全县专家组成员对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定期进行现场监管。
在监管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由具体负责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违规结算处理。
3、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制度
县级经办机构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协议管理。每年或两年,要对全县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清考核评估,对达不到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要取缔定点资格,达到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要及时补充。实行协议管理,签订协议书,双方在权利和义务上进行明确。
五、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结算违规处理制度
第五篇:临邑县省新农合会议材料
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健康发展
临邑县卫生局
2003年,临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几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积极稳妥筹资,严格监督管理,始终把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建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持续健康发展,广大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一、基本情况
临邑县地处鲁北平原、隶属德州市,辖6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859个行政村,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51.9万,其中农业人口43.95万。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40元。2003年2月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确定我县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指示精神,把搞好试点列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扎实运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们归纳为三期,即:起动引导期、调整校正期和规范发展期。
第一周期:启动引导期。自2003年3月1日起即着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历经两个乡镇三个月的试点之后,6月份在全县全面铺开。本周期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锲而不舍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走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年全县有41.06万农民报名参加,参合率达93.49%。
第二周期:调整校正期。在运作了一年后,通过深入细致的走访和了解,根据一年来的资金运作情况,从参合步骤、报销程序、诊疗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对报销的范围及比例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校正,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合理。本农民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自2004年8月份,在再次宣传发动的同时,即着手了筹资工作,两周时间筹资工作全部完成。参合农民达41.56万人,参合率达94.56%。
第三周期:规范发展期。本周期实施前,认真总结了前两年的经验和教训,本着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对全县各医疗网点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从病人就诊、票据审核、监督检查、现金兑付等各个环节,基本步入了就诊方便、手续快捷、报销及时无误的良性轨道。本周期参合农民达41.54万人,参合率达94.5%。
通过近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持了健康运行、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筹资额度低、运作基金少的情况下,全县平均报销比例达25%左右,连续三年实现了
运作资金“既无透支,又无沉淀”的基本要求。截止1月底,全县受益人口达31.09万人次,占全县参合农民的74.8%,累计兑付现金达1873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舆论声势。工作一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将试点工作列入全县十大“为民工程”之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党政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组建了新农合办公室,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制定了资金筹集、基金使用与管理、费用报销、农民就诊转诊等规章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和县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采取发放公开信、明白纸、县领导电视讲话、医疗办主任电视政策讲解、出动宣传车、开展街头咨询、设立热线电话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每年向农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2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800余条,制作宣传标牌2000余块,出动宣传车110余辆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积极稳妥筹资,健全监督机制。在资金筹集方面,本着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我们在全省首创实行缴费前由乡镇经管站、村委会和农民个人三方签订《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协
议书》制度,《协议书》既是一张明白纸,又做为农民缴费后的收据,简便易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连续三年按照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等多方筹资原则进行筹资,三个周期分别筹集资金944.97万元、953.62万元、955.96万元,全部纳入县合作医疗专户管理。在资金的监管方面,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制定管理程序。参合农民凭《合作医疗证》和身份证或户口簿就诊,合作医疗办公室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资金收支、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示,保护参合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严格基金使用管理。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将运作基金23元中的17元作为大病统筹;6元设立家庭帐户,用于当年门诊药费报销,结余留转下使用。这样既“保大”又“保小”,既照顾到了“面”,又统筹到了“量”,发挥了有限医疗基金的最大作用。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单位管理办法》,改变了以往对医疗服务机构实施事后监督检查的方式,采取定期与随机抽查等方式,实行全程监督、动态管理,彻底解决个别定点医疗单位服务质量不高,报销不及时和把关不严等问题。四是严格药品使用管理。组建了药品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对各乡镇所需的药品、器械每年4次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既节约了合作医疗资金,降低了农民群众就医成本,又保证了药品质量和就医安全。
(三)狠抓关键环节,力求扎实稳妥。在宣传、筹资、管理等
方面,我们牢牢把握关键环节,力求试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试点工作一开始,在没有统一模式和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及时进行了基线调查,组成了14人的专门调查组,历时20余天,先后分赴10个乡镇、16个医疗单位,走访行政村110个、农户1100多户、农民4000多人。在此基础上,科学求实地制定了适合本县县情的实施办法。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普遍深入,农民医疗消费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有限资金的合理运用,进入第二周期之前,通过反复论证和测算,补充和修订了原《实施办法》中的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用药目录等,使之更加切合实际。进入第三周期前,又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将原有的180个门诊用药品种增加到380个。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各定点医疗单位的管理和投入力度。县政府划拨专款30余万元,为县、乡各定点医疗单位配臵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规范运行管理,保证及时兑付报销。为了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就医负担,我们在严格控制非报销药品及诊疗项目的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诊。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投资600万元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貌建设,投资667万元对四处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了高标准建设。目前,四处中心卫生院已全部通过市政府验收交付使用,并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我们再争取投入800万元对其余8处一般卫生院进行改貌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综合服务能力。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对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在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就做好宣传发动、登记办证、清产核资、就诊登记、表格填写、审核报销等工作,对全县各从事合作医疗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实行村、乡、县逐级负责,三级审核,逐级把关,同时县、乡合作医疗办公室结算转账,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确保管好、用好资金,公正、公平、合理地用到农民身上。
回顾我县的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程度有待提高;二是运作基金少,与农民群众报销的期望值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三是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乱用药、乱检查、虚高收费等现象还需控制和管理。今后,我们一是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互助共济意识。二是按照上级将要增加财政补助的意图,尽快着手修订实施办法的各项准备工作,合理调整门诊和住院基金的使用比例,将有限的资金公正、公平、合理的用到农民身上。三是制定和完善严格的具有操作性的监管措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明报销,暗吃亏”现象,坚决杜绝开大方、乱开药、不合理检查等弊端,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各项工作做细做好,为全市乃至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