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北石化公司员工眼中的信息化管理
华北石化公司员工眼中的信息化管理
在大多数人眼里,信息化或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但在华北石化公司,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处处洋溢着人性化管理的温情。从进入华北石化大门开始,华北石化的每名员工就开始进入由编码流程支撑起的信息化世界,变成信息化中的一个点,按照“定量、提醒、考核、共享、归纳”的轨迹高效运转。
华北石化中控室。
“李师傅,您今天又刷脸了?”在华北石化门口总能听到这样的调侃。2006年,华北石化推行门禁系统,员工须刷指纹进厂出厂。指纹不清晰的员工就使用面部识别,被大家戏称为“刷脸”。信息化不仅实现自动考勤与工资挂钩,“解放”出30名门卫充实到生产一线,而且把好了厂区第一道安全关。
这仅仅是信息化之旅的起点。
进入华北石化中控楼大厅,考核综合系统展示屏上不断滚动播放着正激励和负激励信息,来往员工都会瞥上两眼。
“瞧,咱部门被扣分了。”三联合装置两位员工嘀咕着经过。这天,该部门一名员工因缺少吊装作业许可证被扣分。责任单位是三联合工区,监督单位是安全处。华北石化对隐患进行属地管理,谁监督谁负责,并追究直线责任,谁主管谁尽责。如此一来,每个隐
患都有人“认领”,并在第一时间被整改。
如今,华北石化1900多人都被自动考核,成了信息化系统的一个点。总经理刘存柱等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也纳入这些考核系统中。今年前10个月,领导班子成员一共被考核57人次。员工对此并不惊奇,因为信息化不认身份和职务,只认业绩与责任,领导与员工都平等地为企业做贡献。
穿过大厅,二联合装置内操郭志伟进入中控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他每天频繁打电话向外操要生产数据,了解一线情况。外操则在装置区爬上爬下,一个个抄下数据传回去。这样机械重复的劳动耗去他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如今,生产管理系统自动读取装置数据,生产异常实时报警,大大提高了对生产的管控能力。
信息化依靠自身特长“揽走”占公司工作总量90%的重复性工作,“解放”出的员工投入到生产分析和工作创新中去。“现在现场巡检,我们主要精力用在发现隐患上。”一名员工说。
今年截至10月底,华北石化隐患管理系统共录入隐患3.1844万项,治理隐患2.9206万项,隐患治理进入全员参与、全员治理阶段。
午餐时间到了,员工们陆续走向食堂。以前,400个座位1000多人吃饭,食堂天天人满为患,秩序混乱。如今,华北石化针对不同人群划分不同用餐时间,员工刷卡吃饭,哪怕是提前一秒钟都直接被考核扣钱,以前拥挤的食堂现在变得宽敞了。
工友碰到一起少不了唠唠家常、聊聊天。郭志伟发现,如今大伙儿对涨工资和评先进不公平而发牢骚的现象没了。这些以前靠人做主的事变成数字“做主”,所有待遇以系统动态排名为准。同岗位员工收入差距高达2300元以上。化验班员工侯建奎从2008年到2012年连续5年进入公司动态排名前3%行列。公司给予他晋升一级工资奖励,大家心服口服。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公开透明上。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每位员工都能得到尊重。郭志伟说:“以往休假,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签字盖章。有人不在或者忙,就得等着。如今公司小到休假大到工程款结算都是网上提交,网上会签。相关部门要按照流程在规定时间处理,否则就自动考核被扣分。员工也可以给领导打分,相互监督。”
信息化不仅让员工受益,而且让管理人员同样受益。他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摆脱了各种私下说情,开展工作更得心应手。企管法规处副处长王忠诚说:“以前靠‘人盯人,人管人’搞督察,得罪很多人。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员工即使被扣分,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信息化让每个人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了,杜绝了暗箱操作,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承包商同样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幸福。他们办事不用跑腿了,结算时不用看脸色了,办事更快了。
定量、流程化、编程代码„„不是每名员工都能读懂这些专业的词语,但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他们说:“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尽职尽责工作就能获得尊重。我们自己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对企业有信心,对未来更有信心。”
员工在减压平台上认真巡检。
指纹考勤系统把近万名外来施工人员纳入管理范围,进一步强化了承包商管理,保证了施工现场安全和施工质量。
通过公司自主开发网络培训系统,员工可以自主在线培训和考试。
公司按就餐人数和工作需要,将一线岗位、机关、后勤等岗位员工的就餐时间进行严格划分,解决了就餐人员长时间排队的难题。
公司依靠厂区内外布设的254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对生产操作室、生产装置和厂区内外重要危险点源实行网络化实时视频监控。
安全信息系统自动将隐患整改通知发送到员工手机。
华北石化全景。
第二篇:华北石化新员工培训有声有色
华北石化新员工培训有声有色
一联合马浩
12月6日,华北石化新员工结束了22天的入职培训,承载着企业的希望,奔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正式开启了他们的职场新篇章。
该公司2016年新员工逾百人,其中大本学历和党员人数近半,入职培训为期22天。该公司培训中心集结优势培训资源,将企业的价值观授予新员工,并帮助其掌握入职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环保意识,以更快适应企业环境,更好胜任岗位职责,成为合格优秀的石化员工。
培训课程分文化感染与认同、生产认知和一级安全教育等三大模块。通过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宣贯和感染,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讲解公司的生产概况、原料产品、工艺流程、基本装置、化工仪表等基础知识,帮助新员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公司整体生产概况和加工过程,快速适应岗位生产工作。同时,培训班充分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使新员工从入职第一天起,就树立起安全环保意识,传承和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
培训班设计安排了交流座谈活动。邀请了总经理助理陈德智同志和各部门主管与新员工座谈,使员工与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入职后更快融入生产班组,交流“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实际了解企业人才发展通道,规划职业生涯。另外,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新员工,培训班专门设立班级微信群,用于培训相关信息及生活信息的发布、线上课程的补充、讲师与学员的沟通、学员间的交流,充分体现跟踪式培训和人文关怀。
第三篇:吉林石化公司员工薪酬管理规定
员工薪酬管理规定
1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吉林石化公司薪酬管理职责、管理内容与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吉林石化公司(同样适用于吉化集团公司和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及所属各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发〔1982〕59号《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劳部发[1994]489号《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劳部发〔1995〕226号《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劳社部发〔2000〕8号《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吉石化人字〔2003〕40号《吉林石化公司基本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吉林石化公司基本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细则》
吉石化人字〔2004〕38号《吉林石化公司完善基本工资制度实施方案》
吉石化人字〔2002〕11号《关于转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生产装置关闭、阶段性停产员工息工期间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吉化股人发〔2000〕2号《关于调整职工内部退养政策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吉劳安处函字[1995]5号《关于吉化集团公司部分职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批复》
吉化人字[1995]第3号《关于部分职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请示》
3管理职责
3.1公司劳资培训处负责公司员工薪酬管理、检查、核算。
3.2公司所属各单位人事部门负责本单位员工薪酬的日常管理、核算、考核。
3.3公司财务部门负责薪酬支付。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薪酬结算
4.1.1结算依据
4.1.1.1计时工资依据员工考勤记录、工作时间和既定的薪酬标准结算。
4.1.1.2计件工资依据定额员审查签定的任务单或工票,按所完成的工作量和规定的计件单价进行结算。
4.1.1.3加班及延时工资依据员工在法定节日或公休日出勤工日,以及延长工作时间所发生的实际工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工资报酬标准进行结算。
4.1.1.4奖金依据公司经济责任及其他考核规定兑现结算。
4.1.2结算方式
4.1.2.1员工薪酬按月薪日给的方法结算。凡从薪酬总额中支付的固定薪酬(岗位(技)工资,下同)、变动薪酬均需通过工资结算单或奖金明细表结算。
4.1.2.2员工薪酬由公司人事部门统一结算并开据应付工资支取申请表,由公司财务部门
统一发放。薪酬总额项下的所有款项,未经公司人事部门审查同意,财务部门不予支付。
4.1.2.3根据公司资金使用情况确定薪酬发放日期,但原则上不超过当月,并依据上月考勤发放当月薪酬,考勤截至上月最后1天。
4.2薪酬支付
4.2.1员工薪酬标准的确定
4.2.1.1员工薪酬标准由公司人事部门根据中国石油公司有关规定制定。
4.2.1.2实行易岗易薪、岗变薪变的动态管理原则,员工岗位(工种)或职务变动后,均从变动的下月起执行新聘岗位或新聘职务的薪酬标准。
4.2.1.3执行最低劳动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员工按吉林省政府规定的标准结算。
4.2.2固定薪酬
4.2.2.1日工资标准按照岗位(技)工资除以21天计算,小时工资标准按日工资标准除以8计算。
4.2.2.2员工因工作需要加班或延时工作,原则上安排轮休调休,确实不能轮休调休的,经人事部门批准可按下列规定支付加班或延时薪酬。
a)法定节日出勤,实行计时工资制的,按本人日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实行计件工资制的,除按本人当日完成的工作量和规定的计件单价支付计件工资外,再按本人计件单价的100%支付。公休日加班,实行计时工资制的,按本人日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只支付应得的计件工资,不再支付加班工资。
b)员工延长工作时间,正常工作日延时按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公休日延时按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法定节日延时按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
c)实行轮班作业的操作人员,法定节日出勤按本人日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实行四班三运转作业方式的操作人员,法定节日轮休的按本人日工资标准的200%支付。
d)执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按劳动部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不执行加班规定。
4.2.2.3员工因迟到、早退、事假、旷工、拘留等原因缺勤,按缺勤工日停发工资,其中缺勤累计超过4小时按缺勤一个工日计算。
4.2.2.4员工婚假、丧假、生育假、计划生育假、探亲假、带薪年休假、工伤或职业病治疗及经医疗机构批准休息期间工资照发。
4.2.2.5员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连续病假在6个月以内的工资按以下规定支付
a)连续工龄不满2年,按本人岗位(技)工资×60%支付。
b)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按本人岗位(技)工资×70%支付。
c)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按本人岗位(技)工资×80%支付。
d)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按本人岗位(技)工资×90%支付。
e)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岗位(技)工资×100%支付。
4.2.2.6员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连续病假在6个月以上的,按《员工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中员工医疗期协议书有关规定执行。
4.2.2.7哺乳期间的女员工,休假期内薪酬按《员工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中员工哺育假协议书有关规定执行。
4.2.2.8内部退养员工,按照吉化股人发[1999]10号文、吉化股人发[2000]2号《关于调整职工内部退养政策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国家、中油公司等调整发放比例时,按规定执行),但不得低于吉林省政府规定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4.2.2.9经批准,全脱产学习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员工,学习期间工资按《员工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中员工学习培训协议书有关规定执行。
4.2.2.10装置关闭或阶段性停产员工息工期间的薪酬待遇
a)装置关闭后从岗位上撤离下来的人员,息工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2个月。息工期间基本生活费,按本人岗位(技)工资×60%支付,但不得低于吉林省政府规定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b)装置阶段性停产后从岗位上撤离下来的人员,其息工期限最长不应超过24个月。息工在3个月以内的(含3个月),按本人岗位(技)工资的90%计发生活费;满3个月不满6个月的,按本人岗位(技)工资×70%计发生活费;满6个月不满12个月的,按本人岗位(技)工资×60%计发生活费;满12个月不满24个月的,按吉林省政府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
c)2001年12月31日以前已关闭淘汰装置员工(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的待遇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4.2.2.11公司新招聘人员,上半月(15日前)报到的,按现行薪酬标准支付全月工资;下半月报到的,按现行薪酬标准支付半个月工资。员工退休、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死亡从下月起停发工资。
4.2.2.12受到留用察看处分的员工,在处分期间停发工资,按吉林省政府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留用查看期满,恢复为正式员工后,重新评定工资。
4.2.2.13 员工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脱离工作岗位期间,停发工资。
4.2.3变动薪酬(奖金)
4.2.3.1变动薪酬实行动态管理,按考核结果予以兑现。
4.2.3.2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奖金分配制度,当月提取的各种奖金,必须当月发放给员工,不得截留或挪用。
4.2.3.3下列人员不享受当月奖金。
a)实行计件工资人员。
b)因病假、探亲假、脱产学习(不含上级组织安排)等累计出勤不满7个工作日的人员。
c)停产装置息工休假人员。
d)事假累计3个工日及以上人员。
e)旷工1个工日及以上人员。
4.2.3.4试用期内的大专、中专、技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公司外调入人员不享受奖金。
4.2.3.5按《员工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签订医疗期、哺乳假、长期学习等各种协议人员不享受奖金。
4.2.3.6内部退养人员(含预退)不享受奖金。
4.2.3.7借调公司外超过3个月的,从第4个月起停发奖金(有上级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4.2.3.8受到行政警告处分的员工扣罚当月奖金,受到行政记过、记大过处分的员工扣罚3个月奖金,受到撤职处分的员工,在处分期间停发奖金。
4.2.4津贴
4.2.4.1工龄津贴根据员工本人连续工龄分段确定,其中连续工龄10年以内(含10年),每工作一年,每月工龄津贴标准为4元,连续工龄10年至20年(含20年)的部分,每工作一年,每月工龄津贴标准为8元,连续工龄20年以上部分,每工作一年,每月工龄津贴标准为12元;工龄津贴按月支付。
4.2.4.2实行上岗津贴的员工,上岗津贴标准按吉石化人字[2004]40号文件附表4发给,上岗津贴按上岗工日发放,上岗有,离岗无。
4.2.4.3引进的特殊人才,津贴待遇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4.2.4.4星级操作员、技师津贴,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4.3奖金单元月标准为50元,按月支付。发生4.2.3.3条规定情况的当月奖金单元停发;
发生4.2.3.4条、4.2.3.5条、4.2.3.6条、4.2.3.7条和4.2.3.8条规定情况的奖金单元停发。
4.4本规定与上级文件有关规定相抵触时,以上级文件有关规定为准。
5检查与考核
公司员工薪酬管理的检查与考核由劳资培训处负责。
附加说明:
本规定由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提出。
本规定由公司劳资培训处起草并负责解释。
审核:李树民
审定:李春青
批准:王光军
第四篇: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职称”=“称职”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职称”=“称职”
“职称”能否等于“称职”,是职称评聘工作成败的关键。“职称”等于“称职”,是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追求的目标。要让“职称”等于“称职”,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聘办法和程序。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结合谋求公司持续增效发展,创新专业人员管理,改进职称评聘工作,采取重能力定考评、重业绩定聘任、重效益定薪酬措施,把专业人员晋职成长与公司增效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激励作用。
评:既看学历,更重能力
以前评定职称基本采取“以考代评”、“以聘代评”或“先评后聘”等形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容易出现以考试为重,忽略对专业技术人才实际能力的考评,考核不够全面;二是易受岗位设置是否科学,竞聘组织过程是否严密等因素的影响,评定不一定科学合理;三是容易造成管理与专业技术类别界限不清、出现论资排辈现象,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评审名额限制,评聘分离力度不够,存在 “限额评审、以评代聘”现象,结果“评不上的不服气,评定上的不争气,专业人员没士气”。
华北石化公司结合实际开拓工作,积极探索职称改革新方法,立足于建立以能力、业绩和效益为导向的科学的职称评聘及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出以品德、知识、才能、业绩等要素构成评价指标的针对各级各类专业特点的职称评定及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了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与聘用、业绩与薪酬的有机结合和合理分离,增强了科学性和合理性。公司对大学生在生产操作岗位的和原是工人身份后自学取得专业学历的,在职称评定上与专业管理人员一视同仁,做到打破界限,不拘一格。同时,还提倡和鼓励员工多考多评专业资格,培养既懂多种专业技术又有多项操作技能、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公司1580多名员工中,已有50多名原工人身份后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并走上专业管理岗位的员工评定上了职称,有80多名技术人员取得了国家各类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8%。现有各级专业技术人员435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172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结构、层次和梯队,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聘:既看能力,更重业绩
公司确立“以业绩论人才”的人才理念和凭能力、业绩聘任职称职位的意识,实施评聘分开,严格聘任标准。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中,坚持以业绩为重点量化评价,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两个项目的评价分值占总分的75%,发挥了职称评审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改变了过去“评审看名额”,“评上看待遇”,“表面上评职称,实际上评资格”,“评上职称要待遇,有了待遇不进取”的现象。
按照“厂扩人不增,提高竞争力”目标,华北石化公司推行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和系统化、大工种作业管理方式,合并机构,精简定员,精干人员。公司先后将原常压等6套装置、聚丙烯等两套装置、加氢等4套装置分别合并成立一、二、三联合车间,将原空分、供排水系统配套装置两车间合并成立系统车间,将原油品、液化气两车间合并组成新的油品车间,将职能相近的计量站、化验车间合并为检验车间,将仪表和供电整合为仪电车间,19个机关部室合并减少为12个处室。在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管理岗位的基础上,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专业管理人员竞聘,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注重竞聘人员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工作业绩和发展潜力,“不惟文凭看水平,不惟资历看能力,不惟资格看业绩”,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一人一岗原则,做到竞聘条件、程序、形式、结果“四个公开”和纪检、工会同时参与、同场监督,保证了竞聘工作在公正、公平条件下进行。同时,不搞“一评一聘定终身”,实行动态管理、阶段考核、末尾转岗培训、补员竞聘择优措施,做到有职称者称职的有职位,不称职的再培训,建立并实现了“职位能上能转、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
公司完善考核办法,以单位设岗定责和聘约规定任务职责为依据,量化考核指标,健全操作简便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平时与年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得分排队,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的主要依据,使考核逐步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对于不能胜任工作,业绩平平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行转岗培训或继续在操作岗位实习锻炼。目前,公司有50多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职称资格的人员在生产班组长或操作岗位上工作,有近100名助理师以上职称资格人员在一般员级专业管理岗位上。如公司根据需要设置4名装置工程师,原二联合车间操作工吴勇爱岗敬业,肯学善钻,刻苦工作,经验丰富,不仅担任了运行班长,还成为掌握整个聚丙烯装置的星级员工和岗位明星,多次被评选为公司劳模和标兵,自学取得成人大专文凭,经竞聘考核被聘任为装置工程师。
薪:既看业绩,更重效益
公司对聘任专业职称人员实行“岗薪对等、绩效定奖”政策,改变“没有新业绩,照样有待遇”的被动现象,形成“岗位靠竞聘,薪酬看业绩,绩效有奖励”的可喜局面。公司首先将原来职称工资十几个项目等级压缩成3个,将每一个薪酬项目浮动范围拉大,主要以绩效定薪酬标准实行岗位绩效宽带工资制,形成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岗位薪酬和宽带薪酬相结合的新形式。这样,不论职称高低,竞聘到什么职位就拿什么岗位薪酬;虽然职级减少了,但是幅度拉大了。
另外,鼓励和奖励拔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在中、高级师中选聘责任中、高级师,选拔公司级和股份公司级专家,给予特殊加薪,动态管理,每半年考评选聘一次;设立总经理基金,制定奖励条件和标准,对绩效特别突出、贡献非常之大的专业人员,进行一次性嘉奖。与此同时,还明确了按照职位责任和聘约规定任务职责及业绩效益考核办法,规定了处罚条款和标准,建立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职称”等于“称职”。
目前,公司从114名具有聘任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责任工程(经济、会计、政工等)师33名、责任高级工程师3名,选拔公司专家3名,推荐股份公司级专家1名,他们享受到每月加薪的嘉奖。1995年毕业到公司仪表车间的硕士研究生田华阁,参加一期技术改造引进装置的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引进、组态、试投、维护等工作,取得出色业绩,如在第二联合车间聚丙烯装置DCS系统建设中,在不能进行单回路组态下装的紧急情况下,查找小单元和回路2000多个,组织数据库和单元控制器的编译、安装和下装,3天完成数据库组态,而这些组态工作以往都需要与国际专业公司合作才能完成,绩效突出。他先后被提拔为
DCS班班长、车间副主任,评定、聘任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及责任高级工程师和公司专家,成为公司专业人员中薪酬最高的人。
职称评聘激发活力,生产科研结出硕果。“职称”评聘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了专业人员的中坚骨干作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在公司增效发展中建功立业,使华北石化公司实现了依靠人才、依靠科技,不断增效、持续发展的目标。最近,公司与石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获得股份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生产蒸蒸日上,发展势头良好。吨油利润等技术经济指标跃居中国石油炼油企业前列,原油加工能力由1999年的100万吨/年提高到去年的350万吨,2006年的500万吨技术改造配套项目已全面启动,呈现出持续、跨越、增效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五篇:石油石化信息化成效显著
石油石化信息化成效显著
(中国石化吴正宏)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改革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按照年初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企业信息化工作,为企业做强做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在集成和深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维、IT治理和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中石化通过深化应用和集成,已经使ERP、MES等系统在监控企业运作,掌控企业动态方面的作用得到显现。中海油、中石油在ERP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就实现了ERP与MES、EAM等系统的集成,实现下属企业和总部之间的纵向集成。
石油石化行业重视信息安全,积极落实四部委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根据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确定各系统的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已成为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运维越来越受到石油石化行业的重视。
中石化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两层三级运维体系和有一定规模的运维队伍。继中海油之后,中石油也进行了ISO 20000的认证,建立了自己的运维服务体系和平台。石油石化行业加大IT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研究IT治理体系、完善内控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各大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集团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和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管控能力。信息系统正从分散的局部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企业的全局性的集成应用发展。
中石油: 建设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2007年中国石油继续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全面建设集团公司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各信息系统的陆续建成和应用,对主营业务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和业务人员日常业务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中国石油把信息化作为集团公司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提高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明确了“统一、成熟、兼容、实用、高效”的十字方针,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全面、集中、统一、共享始终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以ERP系统、专业应用系统和IT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局性的信息系统建设。
ERP系统整体推进步伐加快,销售、炼油与化工、天然气与管道和集团公司未上市部分的试点和推广进展顺利,应用范围涵盖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和库存等业务。股份公司生产型企业推广实施了健康安全环保(HSE)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始推广实施,企业级数据仓库系统搭建起统一、集成的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能源一号”,五年累计实现电子交易额近千亿元,节约采购资金数十亿元。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上游生产系统完成了试点和推广,油田服务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制定了系统实施标准化流程和模板,完成开发和测试,已在企业上线应用。管道生产系统全面建成应用,成为支持管道运营日常业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稳步推广,先进计划系统在公司总部及所有炼化企业全面建成应用,实现了从原油采购到生产计划、加工方案等方面的优化,为快速准确地编制炼油生产计划,优化原油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调合方案提供了先进手段和工具。加油站管理系统的试点实施工作按计划推进,形成标准系统模板,为下步推广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网络体系和基础应用系统建设,开展总部和区域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了灾难恢复和统一身份认证等项目。建设了一批海外区域网络中心,将电子邮件等基础应用拓展到国际业务中。采用统一平台建成的中国石油统一信息门户、统一域名的电子邮件系统已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会议效率,节省了费用。
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保证了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修改完善了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定位清晰、任务分工明确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开展了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编制了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及实施计划。
中石化: 信息化规模效应显现
2007年中石化加大系统集成力度,深化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各企业、部门的局部、分散建设与应用,发展为集团公司自上而下全局性、集成化的建设与应用。重大项目、各业务板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
ERP系统推广与应用按计划进行。已有上中下游70多家下属单位的ERP系统上线,基本完成股份公司下属企业和科研院所的ERP建设。对已上线ERP系统继续进行完善提升,培养应用典型,开展应用达标创优活动。通过数据仓库和财务报表合并、物资管理、销售统计、审计信息系统等总部层面应用系统,已经能够逐步实现利用ERP生成的信息监控企业运作情况,掌控企业动态。
ERP系统的实施与应用,促进了物资集中采购和统一储备、财务一级核算等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各体制改革和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加快供应链优化系统的推广与深化应用。建设原油营运管理系统,优化原油采购、运输,深化应用炼油企业级计划优化系统,建设化工物流优化系统,提升原油评价数据库系统,成品油一次物流优化投用,二次物流配送优化系统全面提升。应用供应链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大物流格局,库存水平显著下降,资金占压明显减少。
开展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建设。提升完善了油田调度指挥系统,原油管网配送系统实现了对原油管输沿线油库、油罐的库存情况、管网原油的输送情况的动态跟踪、监控、实时调度和优化,炼油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对炼油企业生产情况的动态跟踪和对主要生产装置、原油和成品油资源的有效监控,化工调度指挥系统和成品油销售营运指挥系统,完成系统主要功能和统一集成平台的建立,启动HSE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实时监控企业重要生产过程和对生产事故的动态跟踪,动态收集企业生产安全、环保信息。
电子商务与ERP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交换,积累了大量信息,为科学采购决策提供了依据。办公综合业务处理系统(OA)覆盖总部和下属企业,实现了双向公文无纸传输。开展企业数据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对ERP、MES、PIMS、LIMS等现有主要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整合。油田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形成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数值模拟等技术系列,在生产运行方面进行勘探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推广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系统,启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油田企业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国际勘探开发综合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适应国际化业务特色的综合业务功能和标准规范体系架构。
炼化企业各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在生产优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生产执行系统(MES)为ERP系统提供准确的日平衡、旬确认、月结算数据,生产调度优化系统为生产调度作业计划编制、优化,停工预案处理提供了辅助工具,提高了生产调度人员对工作的预见性、工作效率和排产的精度,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规范了化验分析工作流程,提高了企业化验室业务自动化水平,先进控制(APC)技术提高了装置操作水平和平稳率。
销售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加油卡工程已在19个省市石油分公司推广完成,基本实现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目标,加油卡、二次物流及ERP三大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多系统数据共享,加强了监控力度,油品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油罐车的远程实时监控、调度、跟踪和安全行车监督。工程建设单位在异地协同设计以及项目管理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和科研单位的自主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都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的总体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工作持续开展,应用系统安全受到高度重视,强化了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控制,全面部署统一的桌面管理系统。
中海油: 有效支持集团战略发展
2007年中国海油紧密围绕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以服务海上生产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逐步替代的原则,有效地支持集团战略发展。统一集成的集团信息管理平台,集团ERP系统和集团战略、投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部的人、财、物系统,各单位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销售管理和专业应用系统,构成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纵四横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中国海油的信息系统应用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科研三个层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ERP系统第二批推广单位已按计划上线运行。中国海油的ERP项目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海油特色”的要求,利用咨询公司的实施经验,采用国际先进的实施方法论,先做标准模板,再稳步推广。在集中统一的软硬件系统平台和共享服务支持体系的支撑下,二级单位的ERP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整个集团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团负责制定统一的标准模板、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管理模板和标准的更新与维护,各公司按统一的模板和标准实施。
通过建设ERP系统,提升了集团管理控制能力,实现了业务流程轨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数据标准化、决策支持模式化的目标。ERP项目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系统采用全球企业绩效管理软件领域中的领先产品,选择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实施范围包括集团本部、二级单位和三级单位。全面预算系统与ERP之间的有效集成将构成科学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平台,提高预算编制与分析效率,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海油在专业应用信息化中注重实效和自主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成为海洋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地面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油田服务的作业能力,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建立起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海上重大设施的动态应急管理。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三维可视化地质综合研究中心。地震数据库、钻井数据库、生产动态数据库、油气储量评估及管理系统、钻井远程控制系统、测井数据传输系统、MES系统、计划和预算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专业系统取得进展。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用成系列的产品、扩展能力和性能良好。作为信息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集团的业务服务管理系统(BSM),形成集团内统一的IT/业务服务接入平台,实现了基于ITIL的三级运维体系。建立服务流程持续优化的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实施IT内控管理规划项目,按照国际标准进一步规范集团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行为。
2008: 将以应用为主
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集团控制力,为企业加强管理、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规避经营风险做出贡献。
信息化将从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向更加重视应用发展,将更加重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化,更加重视管好用好已有的信息系统和IT资产,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和建设配套系统提升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应用管理与应用队伍建设、安全与运维、集成与信息资源增值应用将成为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以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应对欧盟REACH(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法规的实施将受到关注。
作者简介
吴正宏
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教授级高工。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中国石化信息中心信息系统管理部处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在中国石化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网络、计算机软硬件、IC卡应用及应用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参加过中国石化多项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的规划、论证、设计和实施,在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及组织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