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年(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0:2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十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十年》。

第一篇:读《十年

杨思柳:读《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有感

杨思柳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播,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这是中国继1983年第一轮电视新闻改革后又一个十年改革周期。作为这十年电视新闻改革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一书中叙述了这一期间新闻节目制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决策者在改革时的艰难选择过程,更记录了他对这十年电视新闻发展的观察,改革中的体验和改革后得与失的感悟。

十年之于一个社会或是一个时代而言,或许有些短暂,倘若要在十年间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恐怕是会有些勉强的,而十年却足以对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1993年,央视的《东方时空》首创中国早间档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了电视新闻节目在早间播放的尝试。1994年,新闻类节目《焦点访谈》移师晚间,电视新闻开始向新闻事件和深度报道两个方向推进。1997年恰逢重大历史契机,央视首次挑战直播重大历史性事件,却遗憾香江。蛰伏两年后的1999年,孙玉胜等人在澳门弥补了当年的遗憾,收获了电视新闻在现场直播领域走向成熟的喜悦和兴奋。伴随这一切的还有在体制上的革新,例如承包制、主持人制、制片人制、第二用工制等节目经营和制作理念的引入。

如今弹指一挥十年间,我们感叹电视新闻改革在不断前行,欣喜电视新闻节目在不断吸引着更多的观众,得到他们的认可。提及这十年电视新闻改革的成功,我更愿意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改革者。不可否认,孙玉胜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决策者和领导者,但他背后还有更多“创业者”,他们不是一群大人物,却在这十年电视时代构建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十年前,这些满怀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他们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阐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代,义无返顾地走进了央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引自《十年》)

序言中的这段文字在我阅读整部书时始终伴随着我,敲击着我的心灵,更让我拥有一份持续的温暖和力量,让我对这群年轻人或称“创业者”追寻梦想时爆发出的激情心驰神荡,想到胡适先生曾说过的:“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是要靠那些充满理想与自由精神的人造就的。”

十年前,正是因为这样一群满怀激情和理想的“创业者”使已经习惯了让观众在电视媒体上汲取表层信息的新闻人关注到了改革的必要性、电视语态的重要性、新闻背后应有的深度,而在改革的进程中,他们因为读懂了“人”,才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电视新闻变革中收获了成功。而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际,改革的收获之一也正是我们的决策者开始懂得什么是“人”,并学会了利用人性来开启我们国家前进的步伐,带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艘航船开始了新一轮乘风破浪。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这般相似。

因为读懂了人,央视的节目更加重视媒体的语态,尝试了与观众同等对话的“说话方式”,尝试把媒体视角放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用一种观众更乐于接受的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一种特有的话语叙述方式面对观众,从而打破了媒介与观众的隔膜,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以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进一步确立其在今后的自身精神定位。

因为读懂了人,央视的节目更加重视用事实说话,节目的深度和广度在事实的展现中得到了加强。不论是1998年抗洪防灾,2003年抗击非典,还是2008年的地震,之后的毒奶粉事件等等,《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调查类媒介介入,向不知情的观众报道了事实真相,深化了媒体舆论监督这一社会功能。

因为读懂了人,央视采取了开放式“吐故纳新”的机制。特别是在这场改革的最初,《东方时空》就尝试了社会招聘制,集聚了一批有激情但又无处释放的年轻人,例如张海潮、王坚平、时间、陈虹、童宁、孙克文等等,并由《焦点访谈》这一栏目中将此制度正规化。

„„

在我看来,《十年》是一部对于上一个十年电视新闻改革的一种纪念,但它的作用不只在于讲述曾经的历史,曾经的诸多遗憾或是成功。这部书之于我们的另一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给我们带去了持续的思考。

我们如何在下一个十年解决分析和评论的问题?我们如何使直播常态化、系统化?我们如何在下一个十年实现产业化途径,实现付费电视制,解决制播分离的难题?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不断加强,我们的电视新闻改革又应该出何招来应对?

孙玉胜在后记中写道,“电视的语态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改造,电视新闻的改革仍在路上。”下一个十年,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第二篇:读《背包十年》有感

读《背包十年》有感

------我的职业是旅行

中国职业旅行第一人,生命画卷上,涂抹梦想,地球纵横间,珍藏感动。中国版的凯鲁雅克,中国版的《在路上》让读者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一本关于梦想与成长,自由与坚持的人生笔记。

旅行,将一份爱好转变成一份职业,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他没有王石、罗红那亿万身家,却也将旅行演绎的无比光鲜!一本书,记录了十年旅途中的辛酸和快乐;一本书,记录了大千世界的林林种种;一本书,从旅途见闻到心灵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注意到“我的职业是旅行”这个副标题,也渐渐意识到重点是在“职业”二字。

职业不同于工作,职业是一个远比工作严肃得多也庄重得多的词。职业,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整个青壮年不断去做的事,时间是宝贵的,一个人的青壮年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工作,除了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代表任何事情。回首过去的十年间,我的感触很深,那么画面真是历历在目,十年前初中毕业为了赶上上

海对于“支内”子女返沪的末班车回到了上海,其中的艰辛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十年,眨眼已过;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就像黑夜中转瞬即逝的流星,来得仓促,走得匆忙。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大地秋”时光过去了,就不会重来。人生没有草稿,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只有一次。在这唯一的一生之中又有几个十年呢?因此我们更应让每个十年都能散发出属于生命中那个特定阶段的最绚丽的光芒。

从作者背包十年的历程中,我看到了他发现了自己的职业,他努力去坚持这份职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旅行是一份职业,我能做得很好。”这十年里,他一定落寞过,沮丧过,怀疑过,他一定遇到过千千万万的困难,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在黑暗中专注地守住心中梦想的小火苗不让它熄灭,他坚信这颗小火苗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大火。我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没准儿他克服过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背包十年》不是一本鼓励年轻人一股脑儿出去流浪的书,而是告诉年轻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从事自己所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的职业。同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性。我们的职业,爱它,坚持它。为它努力,为了实现它奋斗。

第三篇:读《留德十年》有感

读《留德十年》有感

读《留德十年》有感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回忆录中重要的一段,是季老从1988年到1991年写作的,时年80岁高龄,这样的年纪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应该是有难度的,好在季老有写日记的习惯,翻开日记犹如回到从前,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记录,就容易把回忆的碎片连贯起来,形成今日之感受了。看来写日记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垂垂老矣,喜欢回忆的时候,总算有点依据,如果再有些码字的能力,也许就能写一本回忆录了。

每次读季老的文章,感觉就像在宽阔的湖畔公路开车一样,无比顺畅而又风景旖旎,湖面微波荡漾,两岸风景秀丽,心情也格外的安静舒畅。这本书也不例外,但也有所不同。回忆录都有一个共同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还有'忆苦思甜'等等,这些话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回忆总是带有苦涩和伤感的。既有对过去艰难岁月的嗟叹,又有思念亲人故友的伤感。罗素曾说过人生的幸福正是来源于生活的缺失,也许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悲欢离合,才有了人生的丰富多彩吧!

留德十年实际上是从1935年到1946年的11年时间,24岁离家35岁还,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他乡异国,说哥廷根是季老的第二故乡一点都不过分,人生有这样的际遇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十年的德国生涯,一定让季老对德意志这个民族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二战时的德国到底是啥样的?我想通过这本书都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虽然是回忆录,但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来一一叙述,而是用相对独立的文章构成,在我看来有点杂文的感觉,反而更容易读下去,季老的写作已无需拘泥于形式,随意行文皆成文章,叙事达意炉火纯青,这就使本书无论从那一页看进去,都能顺利的阅读下去,而丝毫不会有衔接不上的感觉。

在这里,我想通过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喜欢季羡林的朋友们一点提示。

首先是本书是有序有尾的。《楔子》为序,《余音袅袅》为尾。读序可以了解本书的由来,读尾能够体会季老完成本书后的感慨,既是书的一个起始,也代表了感情的圆满完整,人生的有始有终。

虽然是'留德十年',但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部分记述。

一是出国和回国的经历;

二是在德国的学业和遇到的人;

三是二战给德国自身带来的巨大创伤;

说到出国,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办个护照基本就能成行,但在1935年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出国留学。季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回老家中学教书,本来可能要吃一辈子'粉笔末',却突然获得了一个到德国交换留学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下一个惊喜可能就在眼前,但对季老来说,既是惊喜又是烦恼,家有老亲、少妻、幼子,更加囊中羞涩,最后终得家人支持和朋友相助,艰难成行。

1935年西伯利亚铁路和火车

当时去德国只有一条路可走,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国内还要路经'满洲国',然后进入苏联,途经波兰最后抵达柏林。这个铁路线不知道现在还是否存在,即便是有,恐怕也没有季老描写的那些场景了。

出国路上的描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满洲国'的特务,哈尔滨白俄人开的地下小饭店,驾着高头大马车的白俄男孩,干着划船营生的白俄盲童,还有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莫斯科的傲慢和做作,波兰的文明和礼貌,还有美丽的女孩wala,萍水相逢又转瞬永别。

回国就更麻烦了。季老本来只有2年的学业,但毕业后二战爆发了,德国和日本是轴心国,只承认'汪伪政府',南京驻德办事处已经撤出了德国,季老回国无门,只好去德国政府宣布自己是'无国家人士',申请在德国避难,期间刚好又有了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只好留了下来,没想到一留就是十年。

二战结束后,终于可以回国了,'十年两茫茫,家书抵亿金',家书一封都没有收到,季老归心似箭。但回国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季老从1945年10月6日离开哥廷根,到1946年5月19日到达上海,历时近8个月的时间,足见路途之艰难。

回国的路线大致如下,从哥廷根到瑞士,从瑞士到法国,从法国到越南,从越南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这么长的回国之路,当然也有了更加丰富的见闻。

我印象最深的一是与国民党驻各国领事馆的周旋,一群吃硬不吃软的贪吏,好好的协商不行,只要往办公桌上一坐,就立刻好办了,这样的政府官员,这样的党,不亡才怪。

二是季老对途经几个国家民族特点的描述,德国人老实憨厚,和他们打交道不用留什么心眼;英国人严肃保守,即便是大热天去餐厅吃饭也要穿上燕尾服;法国人热情自由,好像把心放在手上托着,随时准备交给别人。欧洲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读完这本书就更加朝思暮想了。

梵文经卷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研究的是梵文和吐火罗文,并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这里我想多说两句。梵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属于印度语体系,其流传下来的文献仅次于汉文而又远远多于欧洲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吐火罗文也是印度文字的一种,世界仅存的残本为我国新疆出土的一批古代文献,现存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据说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甲骨文。

大家都知道古代西方文明要比东方文明落后许多,而文明的延续主要靠文字,据说'仓吉造字,有鬼半夜哭泣'.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各类文化、科技、医学、艺术等等伟大的成就都通过文字被记录和流传下来。近代欧洲为什么能迅速的超越东方呢?我想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就可见一斑。

单单德国就有很多中国古代书籍和梵文的原始文本,无论是私人的藏馆还是大学的图书馆,其收藏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越了中国,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能够给现代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智慧和启迪,都未可知。大家都知道玄奘取经,到印度去求取大乘佛法,原版就是梵文,后来也仅仅是部分被翻译为汉文,但对梵文的研究和著述,从唐代伊始,中国历史上就从未出现过有相关的记载。

从对语言学的研究来管中窥豹,德国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第一个开创了古代语言比较学,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古代汉文、梵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取得了灿烂的研究成果,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季羡林当时经过艰难的选择,最终决定把梵文和吐火罗文作为研究方向的意义所在,如果他选择德文甚至是汉文作为博士研究课题,岂不是要容易和轻松的多,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哥廷根大学

二年的读书生活是既清苦又有趣的,清苦的滋味做过穷学生的都知道,有趣的是哥廷根的席勒草坪,是季羡林和朋友们周末去聚会和游玩的地方,那里终年绿草如茵,古木参天,山中有脾斯麦塔,走累了有咖啡厅,偶尔还能看到梅花鹿,的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学习之余就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在本书里,季羡林多次提到了母亲和对母亲的愧疚之心。季羡林基本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以至于多年后梦到母亲都始终无法有一个清晰的面容,这也成为季老终生的遗憾,(具体可以查阅季羡林的另外一本书《谈人生》),现摘抄一段文字,来更加直观的说明季老的心情:

母亲一人凄清的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他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季羡林在德国的朋友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人:章用和哈隆。章用也是留学生,出身世家大族,有'衙内'的身份,却没有纨绔的习气,学识渊博,但性格也孤傲,和羡林一见如故,但不幸的是家族衰败,一年后回国了,之后两人再没有见过面。章用回国后生活应该是相当不顺,竟然英年早逝,他把一些仅有的著作都寄给了季羡林,大有托付的意思,章用是一个寂寞的人,和季羡林虽只有一年的交情,却心心相印,视为平生唯一的知己,失去了章用的季羡林也深感知己难求,人天悬隔,欲哭无泪!

哈隆是德国人,大季羡林20岁,也算是忘年之交。哈隆是季羡林工作的汉学院所长,和很多的德国教授一样,每天除了教学就是伏案研究学问,和老妻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此人在大学里很不得志,后来终于去国他乡,到英国剑桥教授汉学,在饯行的时候,这个老头留着眼泪对季羡林和田德望说,在哥廷根真正的朋友只有他们两个中国人。老教授离别时的真情流露,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除了这两个朋友外,季羡林还用几个篇幅谈了授业的老师、房东太太、几户街坊朋友、几个反对纳粹的德国人和一些留在德国的中国人。这些人显然都在季老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季老所说的,每次回忆都好像是把这些人重新都召唤到了眼前,好像重新生活了一次一样,辛酸苦辣五味俱全,这滋味绝不是美好的。有些回忆,一次就够了。

但是这些篇章我却读了好几次,老实而又个性的房东太太,和中国的妈妈一样,唠唠叨叨又勤勤恳恳。迈耶家的小姐伊姆加德对季羡林的委婉挽留,博恩克家的盛情款待和尽兴畅谈,还有那些萍水相逢的'青田商人'们,恐怕是流落欧洲的中国人最典型的代表了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记下一些人,这些人从来不用想起,又永远无法忘记,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了你的灵魂,永远值得珍惜。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在前面一篇>读后感里说过,最早想读本书,也是想真实的了解一下二战中的德国和希特勒的覆灭,这本书果然让我如愿以偿。

季老到达柏林的时候是1936年,刚好是希特勒当政时期,德国人给季老的整体印象是老实,不关心政治,希特勒开展的种族歧视,宣传'北方人'是优秀种族的策略,还是蒙蔽了一大部分民众的,直到战争开始后,德国用谎言当借口,自卫战打到了别人的国家,才逐渐的让许多国人明白过来。

但是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就很难再停下来了,整个德国被卷入了战场。

首先是征兵,适龄的男丁几户都应征入伍了,季羡林的几个老师也未能幸免,哥廷根大学几乎变成了女子大学,战争后期负伤的学生开始陆续的归校,回来的大多都带着残缺不全的身体,教室里到处都是拄着拐杖和断臂的学生,还有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俘虏也渐渐多了起来,各个国家的都有,颇具世界大战的特色,后期因为俘虏太多看管的人手不够,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风景,俘虏们三五成群到处闲逛,饿了就去地里找地瓜烤着吃,敌我关系在后方其实还是蛮融洽的。

然后就是大轰炸,德国的大小城镇在后期都遭到了轰炸,尤其是大城市,几乎是几遍地毯式的轰炸,很多躲在地下室里的人直接就被埋在了下面,能听到呼救的声音,但地面上的人却无能为力,由于死人太多,有地方传闻地下的老鼠都长到了1尺多长。德国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竟然落到这个下场,也的确是人间悲剧。

还有就是饥饿,德国人民被战争拖入了饥饿的深渊,哥廷根这样的小镇几乎已经断粮了,政府发的面包里掺有鱼骨头粉,隔天就有很浓的腥臭味,季老房东家先生本来是一个大胖子,都被饿成了小瘦子。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因为燃料缺失,政府最后同意砍伐城镇附近的森林,但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德国人还是在森林里划了一个固定的区域,并把每棵可以砍伐的树木做上标签,无标签的严禁砍伐,德国民族的素质和认真可见一斑。

美国大兵终于挺进了哥根廷,战争结束了。

有趣的是季老因为是中国人,属于同盟国战友,竟然被当做在德难民优待了一把,可以每天领到新鲜的牛肉和大米,这对饱受饥饿折磨的季羡林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于是乎房东太太和许多德国朋友都跟着大快朵颐了一把。

以上算是我对本书的整体印象吧。本书的精彩绝不是一篇文章能够描述的,我所说的只能是冰山一角。总之,本书绝对值得大家一读。

读别人的回忆录,最能直观的反思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能否写出回忆录呢?我想今天恐怕是不行的,既无可写的内容,又无码字的本领,虚度三十余载而已,挦扯一句禅语略表心情:本来无一物,何需回忆录!

第四篇:读《暗访十年》有感

读《暗访十年》有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乞丐是有组织的,世界上还有一些人是靠买血为生,更甚至有些女人给别人生孩子来挣钱……

当我走在街上,看见乞丐的时候,我也毫不犹豫的会给上一两块钱,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希望自己能带给他们点温暖。我不知道他们的可怜是假装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乞讨到的钱不是他们的,更加不会知道他们的命运被别人操纵着。

通过《暗访十年》,作者李幺傻,像我们揭示了乞丐的内幕。李幺傻作为一名记者,为了深入了解乞丐这一群体,记者化身为一名乞丐,混入了乞丐帮。在这里,他了解了乞丐的组织关系,了解了乞丐的生活内幕。作为一名普通的乞丐生活的悲惨,受人监视,被人控制。甚至有一些所谓的乞丐头头儿,专门下乡租用残疾儿童,利用人们对残疾儿童的同情心来为他们赚钱,而这些残疾儿童就成为了他们赚钱的工具。我为这些悲惨人们所叹息,也痛恨这些社会的不良组织,败坏了和谐社会这一大氛围环境。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献血车,在正常的献血之前,医护人员会询问我们一些基本情况,我们也会填写相关表格,来确认自己是否能献血。但是又这么些人,他们一人拥有至少六张身份证,他们一个月要去献十几次血,他们面如死灰,精神游离。那么多人,共用一个针头,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可这对血奴来说就是很平常的事情。

作者李幺傻,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深入到乞丐帮,血奴,代孕群体等一系列的组织,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这些组织的内幕,感谢这样的媒体人,让我更加认识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我敬佩他。

第五篇:读《马云十年》

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还小的时候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比如要当科学家,要当医生,要当老师等等。但是越长大越发现我们走的路并不是在向自己的梦想迈步,走着走着我们发现我们没有了自己,我们开始用大家怎样怎样来代替自己怎样怎样。慢慢的,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还有谁会去说我要当科学家,当航天员呢?我们迷失了自己,翻滚在茫茫人海中。

梦想在向我们远离,向我们袭来的是现实,是工作,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好像每个人都一样,一样的上学一样的上课一样的找工作一样的买房过日子。我们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别的追求,我们在远离梦想,随大众的同时,我们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动。但是又为什么总有那么几个人那么突出,那么优秀,那么神奇的远离了大部队?他们找到了自己,他们厌倦了平淡又一致的生活,他们活出了自己。那些脱离我们队伍的人有好多好多,优秀的也有好多好多,今天我想谈的就是其中的一位——马云。

马云这个名字,我想现在大家都不陌生,可谓是家喻户晓。是他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时代,让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他出名不仅是他干的事,更是因为他的背景,一个起初名不经传的,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后在杭州工业学院教英语。他的学历在我们现代大学生眼里好像并不起眼,但是就是他做出了和他的学历知识好像并不匹配的大事,这又怎能不让人不目瞪口呆。他像我们证明了学历不能代表什么,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我初步了解马云,了解电子商务,便是通过《马云十年》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首先学到的便是马云的精神。1995年他带领着一群人跟他走,他扬言去干一番大事,做一流的电子商务,听众们的眼中充满了迷离,当时便开始让大家马上凑钱马上就干。细节中他又强调要用家中多余的钱,这就证明了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从他的创业开始,他就是这样,一个口出狂言,一个风风火火的人,那是他自己的思想在支撑着他,他被自己的思想驱使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他本人并不懂计算机并不懂电子商务,却能将电子商务做到如此之大,这和他自己的思想、性格都是分不开的。他的坚持,他的交流演讲能力,他的与众不同。他在众人都反对,众人都不相信的眼光中,做出了众人都目瞪口呆的事情。这就是他自己,他不是大家,他活出了自己。

在这本书中他的精神和理念是我最欣赏的地方,虽然他很成功,他有成功的方法,但是那不是我们学习的,因为我们不是他,我们不一定感兴趣于电子商务,我们不一定感兴趣与商业界。我们要做的是向他一样活出自己,找回儿时的梦想。马云认为人不能缺少梦想、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你没有了它们你就没有了自己。人要永远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才能做出自己的事情。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去找回孩提的自己吗?在学校中,我们害怕批判的眼神,我们多少次在课堂上咽下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学会胆怯,学会紧张,因为我们不自信自己,我们怕被嘲笑,我们在尽可能的和大家做一样的事,吃饭、睡觉、玩。最后也和大家一样用一样的模板简历用一样的语气词语去附和面试官,结果往往是大家都没有应聘上。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这是当代中国思想和人才缺失的悲哀。

马云也同样指出他并不比别人强多少只是他一直在跟着自己的心走了这么多年,并且他一直坚持着。这里有两个字坚持,也许大家还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想,又有谁做到坚持,多少个晚上有着宏伟的计划和目标,就有多少个早上从

床上爬起来做和昨天同样的事。我们有的是懒惰,有的是逃避,有的是享受生活。我们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行动,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却忽视了现实有一天会如期到来。阿里巴巴支付宝总裁陆兆禧说,“今天我们看来很有战略性的决定,其实最初都是比较模糊的思考,而把一个模糊的思路变成现实,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执行力,很多时候你不相信那个思路就根本做不好。”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的成就,因为他也许也是某个晚上在朦胧中的思想,可他却在第二天早上那个就付诸于实践。人和人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当你有自己的思想,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自己的突破自己的成功。阿里巴巴资深顾问关明生说,“今天最高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更是强调了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地缩短自己实现目标的时间。

在这本书里我还收获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马云非常欣赏胡雪岩的一句话,“如果你了解一个县的情况,你就可以做一个县的生意,了解一个省的情况,你就可以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了解天下的情况你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这也是在告诉冲动的我们要了解自己才能去做真正的自己,只有了解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才能做好它。盲目的冲动盲目的创业都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自信更需要自信的本钱。在我们瞧不起刚大学毕业还不如农民工的工资时,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做好自己吗?我们了解我们将要做的事吗?我们了解自己的公司吗?如果不的话,我们就只配拿低的工资。这在告诉我们知识很重要,学习很重要。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才能不断的成长。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就非常好奇,淘宝是怎样盈利的?它又是怎样吸引大家去经营?怎样去吸引大家网上购买?淘宝刚开始便是打着免费的路线经营,来开拓市场,在摸索中制定盈利方案。黄岩认为,淘宝的收费重点,无法逃脱二八法则,即20%的高端卖家创造80%的利润。但想要拉拢20%的高端卖家,必须走B2C的商城路线。因为只有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的优势将显现的无疑,那边是尽可能多的减少供应链环节,本来电子商务边是可能实现整个交易成本压缩的计划。只有确定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优势,才有电子商务的立足之地。当淘宝确定方向后,边开始寻找自己的目标客户,当一种新的业态出来时,有先知先觉的往往不是大品牌,因为他们对现有市场的顾忌太多,通常有先知先觉的都是刚成长起来的品牌,她们在尝试着去拓展去发展自己,而淘宝正是用二线品牌开刀。淘宝的建立过程无疑对我们市场营销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对市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产品及业务,只有实现比别人更经济的营销方式,才能创造利润。淘宝的理念便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企业必须收益与客户也服务于客户,才能长久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对传统市场造成冲击,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有利于市场诚信、和良好市场规范的形成。市场的不断规范会让那些有诚信、开放、分享、富有责任感的人去成功,最终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马云告诉我们,想法和实践的重要性。电子商务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完善不断追求效率最大化中发展规范的。面对电子商务的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大,IT技能是未来发展必须掌握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脚步。

商学院10级市场营销一班

杨周

下载读《十年(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十年(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辉煌六十年》有感

    读《辉煌六十年》有感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

    读《政道—仇和十年》心得体会

    读《政道—仇和十年》心得体会读罢《政道—仇和十年》一书,被仇和的从政历程、施政风格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仇和十年,以其超前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宽广的视角扮演了......

    读《政道:仇和十年》心得体会

    《仇和十年》读书心得体会 园艺试验场 赵德松 2010年10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日,我认真研读了《仇和十年》这本书。该书中详尽记述了仇和从1996年底到2006年在宿迁施政的......

    读《辉煌六十年》有感

    祖国强大我自豪 长泰县第一实验小学 陈歆玥 太阳每一天都从东方升起,六十年前的一次升起,让中国人民激动不已,难以忘怀。这天,就是1949年10月1日,就在这一天,新中国成立了。下午3......

    读《暗访十年》有感[推荐阅读]

    坚守——读《暗访十年》有感刚开始以为是本小说,是本不错的消遣读物。可是读着读着,我却不知不觉中的认为这是本纪实文学,让我产生了作者所写的都是真实的故事作者亲身经历的事......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

    近年来读过不少传记和回忆录,如果对传主或作者稍有了解,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倍感亲切,因为所传所忆加深了自己以往的感受;一是恍若隔世,因为所传所忆居然与原有印象完全......

    读猫生十年有感(5篇)

    读猫生十年有感这部作品用一只老猫的口吻叙述,通过猫眼观看的人生十年,京城年轻人的十年青春,追求与挫折、爱情与梦想,似水流年的慨叹。借用一位读者的话:淡淡的忧伤,缓缓流过的生......

    读《沧桑十年》有感——浅谈红卫兵(5篇)

    读《沧桑十年》有感 ——浅谈红卫兵 关于文革的书很多,之所以选读马识途的《沧桑十年》①,是有原因的。首先,“马识途”这个名字是起得很好的,这也恰是我在众多关于文革的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