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时间:2019-05-13 00: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第一篇: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1)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2011年12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隆重举行,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今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以“增长的品质”为主题,以“推动力、影响力、创新和责任”为标准,获奖人物主要分布在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充分反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就,体现自主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小微企业发展、中国经济走出去等特点,获奖名单如下:

1、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大奖:

航天科技(12.08,0.25,2.11%)集团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团队

2、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

3、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自主创新奖: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建一

4、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史立荣

(2)HTC和威盛公司董事长王雪红

(3)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

(4)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

(5)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总经理孙兆学

(6)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7)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

(8)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

(9)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

(10)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5、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益奖:

小微企业服务群体:

张峥嵘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聂 刚重庆市工商局微型企业发展监督管理处处长

李镇西包商银行董事长

6、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

凡客诚品董事长兼CEO陈年

德邦物流董事长崔维星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

第二篇:2012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

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

11月12日,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启动倒计时30天仪式,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等嘉宾12时12分点亮倒计时水晶球,预示12月12日举行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为倒计时活动致辞。郭振玺在致辞中表示,今年的评选选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会把创新奉献给大家;评选将重点关注实业,从推动力、影响力、创新力、领导力、社会责任和贡献度等六个维度考察候选人。陈彤在致辞中称赞今年的主题“实业的使命”着眼长期,并预祝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取得圆满成功。

启动仪式还邀请了中国经济时报社长许宝健,《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2006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人物、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韩青,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助理陈红兵。

30天后,谁将站在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的舞台上,那一刻他们身上将绽放出什么样的实业的光芒?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悬念,带着这样的关注,持续期待30天后的12月12日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

评选主题呼唤实业回归与振兴

颁奖盛典将于12月12日在央视新台址举行,届时将公布备受瞩目的十名获奖人名单。本届评选的主题为“实业的使命”,呼唤实业的回归与振兴,表彰在实体经济方面的优秀践行者和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群体。

以“实业的使命”为主题,根基在于国际经济错综复杂,中国经济挑战不断,稳增长成为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中国经济需要实业,需要高端制造,需要推动产业升级,需要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找到我们的优势。

以“实业的使命”为主题,目的在于让实业的光芒照亮中国经济,通过人物评选,把中国优秀的实业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介,同时也推动中国产业风气的转变,在全球竞争格局下,让中国经济成为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中的亮丽风景。

事实上,在过往12年的评选当中,中国经济人物评选也一直关注实业,李嘉诚、张瑞敏、柳传志、王石、李书福等一大批实业家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人物的榜单上。不管

是在获奖之前,还是在获奖之后,这批企业家都在中国的实业领域有着亮眼的表现。评选标准全面、综合2012年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标准为推动力、影响力、创新力、领导力、责任和贡献度等六个维度。六个维度从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全局到候选人的个体表现,建构了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考察体系,评选出最有价值的中国经济人物。

推动力:候选人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或机构2012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我国经济转型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在推动行业、产业重大变化中的贡献。

影响力:候选人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或机构2012的品牌形象,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创新力:候选人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或机构2012在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及市场表现。

领导力:候选人2012在企业家精神、商业思想、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号召力。社会责任:候选人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或机构2012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贡献度:候选人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或机构2012在“实业的使命”主题方面的突出表现。

12月12日当天,还将举办“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主题论坛——央视财经论坛”,分享中国经济精英智慧。

30天后,谁将站在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颁奖盛典的舞台上,那一刻他们身上将绽放出什么样的事业的光芒?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悬念,带着这样的关注,持续期待30天后的12月12日2012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盛典!

第三篇: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

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简介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家的历史,从这一特殊的视角审视这样一部社会发展史,可以让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财富精英”这一群体。

“中国经济十大人物”的评选,迎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追求和使命感,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天之骄子”。

“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是活动组委会精心策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论坛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业界知名人士与企业家代表共坐一席,就当前的经济热点、焦点、疑点、难点进行探讨交流。

本活动于2003年举办以来,以“聚焦经济发展、评点新闻人物”为主题,挖掘评点每我国经济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先进人物,关注我国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日报》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中国企业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及《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等单位曾主办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活动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经济界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

每届活动均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社科院、中共中央政研室等有关部门领导和经济界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领导整个征评工作,并由活动组委会承担全部组织工作。

历届活动回顾: 第一届:

时间:2003年12月28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首届中国经济人物的评选活动历时半年,我们从申报的1000多份参评材料中,经过组委会初评、考评小组的实地考察和评委会的最终评定,最终评选出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和中国经济优秀人物,他们都是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精英。其中,在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有为“神五”成功发射、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领军人张庆伟;有在抗击“非典”做出卓越成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院长蔡忠军;有中国企业家中的领袖人物张瑞敏等一大批奋战在各行业的先进代表。共同的事业追求,不同领域的奋斗,使他们对“ 经济”二字感慨颇多。因为在我们看来,对一段时期经济领域的概览,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莫过于对经济人物进行一次全景式的聚焦和扫描。

中国经济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常务副秘书长、国家级专家王健,国家发改委就业与社会分配司司长孔泾源博士,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等。

第二届:

时间:2004年12月26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他们是:武汉钢铁集团总经理刘本仁、潍柴动力股份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北京现代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和谊、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中讯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志强、无锡江南电缆公司董事长芮福彬、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赵振元、吉林延边林业集团董事长柏广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参考消 息、工人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信息报、中国企业报、财富时报、中华工商时报、名牌时报、中国新闻图片社、亚洲经济杂志、经贸导刊、中国改革杂志等媒体对活动鼎力支持并进行全面的报道。

第三届:

时间:2006年1月14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和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综合经济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为最大限度发掘和表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

原副委员长傅铁山、王光英、布赫、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王梦奎、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本活动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结合本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评选出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及中国经济优秀人物。推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玉普、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晓、鞍本集团董事会推进委员会主席刘玠、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等一批优秀杰出企业家。以“聚焦经济发展、评点新闻人物”为主题,以新闻发布会、经济论坛、颁奖大会、文艺晚会等为展示平台,生动而集中地为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做一个注脚。同时,也对“十一五”计划开始的第一年——2006年做出展望。

第四届:

时间:2007年1月27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和中华工商时报社联合主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名牌时报社、亚洲经济杂志社共同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在北京胜利举办,活动旨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评点经济领域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弘扬时代精神,表彰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活动揭晓了“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中信国安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士林、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家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东等10人当选十大新闻人物;辽宁新型耐火材料集团董事长董波、深圳京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亚萍、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德国等10人当选十大创新人物。会上同时公布了“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和“中国经济优秀人物”获奖名单。另外,“‘十一五’规划出台,天津滨海新区先行”、“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等10件经济界大事,入选“2006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国、《经济日报》副总编辑林跃然、国务院国有资产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李保民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这不仅是对此次活动的巨大支持,也是对获奖人物的积极鼓励。

下午,“第四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人物新闻发布会”在“中信国安第一城”召开,来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知名媒体参与报道。企业界的精

英们济济一堂,共同分享各自企业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四届中国经济人物庆典晚会”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晚会由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和中央电视台刘芳菲主持,云集了众多明星大腕,宋祖英、谭晶、汤灿、刘维维、蔡国庆、雷佳、王宏伟、满文军和京剧名家冯志孝、赵葆秀等明星陆续登台献艺。“第四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亚洲大酒店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冯并在出席论坛会并作重要讲话。

第五届:

时间:2007年12月29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经济报刊协会主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中华工商时报社联合主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名牌时报社、中国企业报社、亚洲经济杂志社共同协办“2007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该征评活动从2007年中国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人士中评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经济十大新闻”。与此同时,评选出“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评出了“中国经济人物”、“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活动推出的航天科技的领军人马兴瑞、北京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大连大商集团董事长牛钢、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中粮屯河董事长郑弘波、河北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彦明„„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叱咤风云,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冲到行业的最前端。

出席本届论坛的经济学家都是国内颇具权威性的学者。他们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刘福垣、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党委书记李保民、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中国民(私)营经营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王治国等。他们就“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热议的话题与在场的企业家同台研讨。

第六届:

时间:2008年12月27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管、经济日报中国济信息杂志社和中国企业报社共同主办,作为隆

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活动之一,本届活动紧紧抓住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背景,以“聚焦经济发展、点评新闻人物”为主题,旨在向全社会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推动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与案例。为表彰这一进程中的杰出代表,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了“经济之星――中国经济30年30人大奖”,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王码集团董事长王永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永好、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以及中国全聚德(集团)公司董事长姜俊贤等获此殊荣。

第七届:

时间:2010年1月23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于2010年1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活动期间隆重揭晓的“2009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以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的重大经济新闻作为十大经济新闻的候选事件,经过2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产生,“保八”成功 “四万亿”居功至伟、十大产业振兴携消费快马扬鞭、十年磨一剑 创业板正式推出、“双宽松”政策促信贷井喷、甲型H1N1全球蔓延带动关联行业迅猛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调结构主调、中国汽车产销量升至世界第一、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国务院数道令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农业连续六年大丰收”等十件2009年的经济大事入选。

为了更加全面的向社会公众展示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取得建设成就的经济工作者的业绩和成果,对在经济发展工作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部门和企业领导进行了表彰,首钢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亮、红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海江荣获“新中国60年经济之星人物大奖”。武钢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家富、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根良等荣获“2009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奖”。

第八届:

时间:2011年1月15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和中国企业报社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东北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消费资本论创立人应光荣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并与参会代表广泛深入地交流。

活动以“聚焦经济发展、评点新闻人物”为主题,活动评审委员会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精神,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从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发展力、经营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经过由权威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从2010年中国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人士中评选出“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评出了“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2010中国经济人物大奖”也隆重揭晓。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德传、中海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承业荣获“2010中国经济人物大奖”。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书福、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维政、上海索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生等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奖”。

第四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报告论文

题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11经济学三班

组员:张炳贤111041358

叶子通111041349

吴汝基111041311

郑舒仰111041386

报 告 日 期:2014年6月18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国企三次改革热潮的回顾,反思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铺开国企改革原因,论述三个论点进行深一步探讨;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任务和趋势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至今,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国企垄断”是事实还是谬误?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这表明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待破解,任重而道远。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表明哪些该进、哪些该退。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将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国企改革展开。通过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租赁制、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后定为政企分开,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撤销几个工业部,还权与企业,这就抓住了国企改革的要害,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国企改革第二个里程碑。撤销几个工业部只是实现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国企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应当对继承原来部的行政垄断权的大企业继续进行改革。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标准。为了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方针,在“有进有退”的标准上应取得共识。因为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会做出不同决策,其影响甚大。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定量标准”,一个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定性标准”。

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这两项内容决定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方位。当前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答各异且颇有争议。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次企改高潮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集中表现在县及县以下国营、集体经济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九十年代前期延续了这股势头,而且纳入了很多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自此,县及县以下几乎没有了国有经济。这个时期企改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

而此前,所有制的基本格局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它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很难展开。八十年代改革以此为突破点,在流通领域打开了缺口,即放开一部分国有部门控制的资源和价格,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的“双轨制”。这样,计划控制的资源在计划外流通就有了“名份”,并源源不断地从国有部门流向私营企业、流向了自由市场。另一手,则是采取沿海开放政策(从1984年开始),鼓励外包和出口,将需求直接跟外需对接。甚至还鼓励“两头在外”,即只在国内加工,而货源和订单两头都在外,事实上已成了一块“飞地”。这样,外贸部门从生产到销售都独立于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和宏观形势的制约,相反地,它还左右了宏观形势。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最终被捅破,同时,促进供给、繁荣市场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企改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退二进

三、抓大放小、重组改制,下岗分流”,这个时候才真正使得“九五”时期提出的“两个调整、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地生根。1998年之后的国企“三年脱困”攻坚目标是真正在啃硬骨头,一批老国企被收购兼并,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当时社会对于这项产业政策的导向,普遍理解为“国退民进”、“退国进非”,一些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为此,还发生了著名的“郎顾之争”(2004年),引起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国务院为此叫停了MBO。2009年的“通钢事件”标志着“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此后“国进”之势有如破竹,“民进”受遏制,再无地方政府胆敢把钢厂卖给私企老板。私企甚至一路落荒而逃。

几乎就在这一刻,国企吹响了重组的集结号。2003年组建国资委,以集团化重组控股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从2005年开始在以后6年时间里,国企纷纷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而企业的控制权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国资委手中。事后来看,这种“以退为进、有退有进”策略不但没有减弱国企,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强大。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迅速好转,成为竞争中强势的一方。无论是产业的重要性、集中度还是规模,都是重量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前后两个阶段国企判若两人,旧貌变新颜。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面对外需不足所采取的对策是全力

扩大内需,重点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两年内新增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国企大举进入钢铁、采矿、汽车、医药、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企业“大鳄”。充实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战略也引导着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国企发展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强大之势不可逆转。1998-2008年是重要转折期。此前,是“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外贸空间决定GDP增长空间、国际经济形势决定国内经济形势,外贸部门很有优势,而内需并非重要的因素,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实行了内外有别政策,甚至对内歧视,我们有时称之为对外资、外贸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显示不出来,甚至有一个阶段还处在效益危机和私有化预期中。

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来冲击,使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第一,迫使总需求的重心由外需转向内需,两次冲击都大规模地扩大内需,这种政策上的转向是非常明确的。2003年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是这种趋势性反应。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补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2008的这次外汇储备危机,从“外汇是金”变成了“外汇泡汤”之后,这种外向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美元国债损失。正是迫于这种极端严峻外需形势做出了重大改变,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着眼于与国际接轨和外部需求转向了以国内需求和民生工程。第二,国有企业的地位日渐上升,甚至如日中天。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有了新的融资平台,还因为它获得了扩张性财政的巨大投入和订单,再加上它原来占据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如虎添翼,更为强大。

为什么要改革? ——国企低效率及其解释。

原因一:委托代理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好;规模较大的股份企业:所有者大都已不能自己经营企业,必须委托一个有才能的人经营管理企业,我们说产生了“所有权” 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时所有者必须确信,经营者必须有能力并且有积极性,为自己赢得利润,尤其不能谋取私利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容易解决:一是平时对总经理进行严格监督。二是当企业经营好时,所有者(股东)给予经营者(总经理)奖励;经营业绩不好时,给与惩罚,或干脆解雇,这样经营者就有足够的激励。

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比如:没人监督:股权分散,老板太多,如许多上市公司,持有股票的人很多,每个人只持有很小的股份,每个股东都想,其他股东会监督总经理,我就不管了;但每个人都想这样“搭便车”,结果是没有人去监督总经理;监督失效: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了如指掌,有时候谋取私利甚至腐败,外人无法发觉;更有甚者,企业经营不好,可以造假账,让股东以为企业经营很好。股东和外部监管者(比如证监会)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所有信息,很容易被蒙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复杂。全国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委托政府——人民的合法代表管理国有企业;政府进一步委托国企领导人经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考虑政府内部存在上下多个级别,每多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监督难度就增加一点,代理方损害委托方利益的可能也就增加一点,最终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可能完全违背其最终所有者和委托人——人民群众的初衷。

原因二: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经营不好时,既有可能是总经理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负担造成的——问题是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很难做出区分,于是造成:①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的总经理可以搬出“历史负担沉重”的理由,不能被及时发现或被处罚、解雇。②原本有能力、有积极性、不腐败的总经理会想,如果经营不佳甚至腐败,我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有可能变得消极、甚至腐败;因此,政策性负担加重了委托-代理问题,使我们对国有企业经理很难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监督。

原因三:总经理权威问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想经营好企业的,也有能力,但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行政资源,比如:私营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认为某个员工、中层、甚至高级管理人员能力不够、热情不足时,可以:减薪、降职、解雇,但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很难具有如此高的权威和行政资源,顾虑较多;成功的私营企业一定有一个融洽、和谐、紧密合作的领导团队,但国有企业的某个副总或书记可能就是上级派来监督总经理的,合作困难。

其他原因:如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国企领导人选拔考核任用制度不合理;年薪太低;国有企业所属的行业结构不合理;虚职太多;人才流失; 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主要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其前提是去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这样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可以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推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去除政策性负担。但仅仅去除政策性负担还不够,关键要建立起一整套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足够的激励经营管理好企业,为股东服务,就像私营企业主对待自己的企业一样。除此之外,这样一套机制还要协调好股东、总经理和职工、债权人、政府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我们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 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为特征, 以公司为主要形态的新企业制度。它包括主要内容:(1)独立法人制度。独立法人制度, 即企业法人确立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使企业做到有人负责, 有能力负责, 企业的独立财产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构造的企业法人, 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国家以出资者身份拥有财产。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归国家所有。(2)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改

制成有限责任后,即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一是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 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 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3)严谨组织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严谨, 完整的组织结构,它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 企业的权力机构, 监督机构, 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并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特别权力机构, 强调发挥整体功能的共同作用。改革后, 在我国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一种重要和有效形式。(4)科学管理制度。目前, 从克服我们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 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主要是对企业的运营机构设置, 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改革, 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有它的基本特征。即: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第一, 产权关系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照章纳税, 对国家承担资产保质增值的责任。第三, 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 即资产受益, 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力。企业破产时, 国家和其它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如果长期亏损, 资不抵债, 应依法破产。第五, 建立科学的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 相辅相成的科学经营机制。

[1] 白丽/陈紫燕,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的探讨[A],《前沿》,2006年第五期

[2] 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A],<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十期

[3] 桁林,对国企三次改革大潮的反思,中国发展观察,2010.05

[4]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A],理论探讨,2011年第二期

[5]曾明强,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第五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1.当前中国的GDP排名第二。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宏观政策环境)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还有以印度、阿根廷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赶超战略。

2.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赶超战略?如何实行?矛盾背景?

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超工业化派”主张由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征收高额赋税和实行通货膨胀等方法进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为此就不能允许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重工业的特征——资本高度密集;建设周期长;发展早期,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当时中国国情——资金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市场汇率水平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3.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流向重工业部门,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用于重工业的发展?

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农业的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列剥夺企业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计划经济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微观经营体制(看PPT)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85)

含义: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制度正式形成,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一种垄断行为。为了配合赶超战略,粮食短缺

户籍制度:国家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

特点: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为了控制由国家供给粮食的城镇人口,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必须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弊端:1.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2.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4.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大跃进:在工业和农业上开展“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简称。1958年至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大锅饭

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

1.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2.大跃进、“大炼钢铁”,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三千万)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

4.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

5、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

1/3责任归于自然原因,2/3的责任归于体制错误——三年困难时期 大包干: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改革的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可行,它产生了什么问题,将面临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就:

1、创造经济奇迹、国力强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6、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

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问题及对策

1、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针对老百姓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发展经济。二是要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来,才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2、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要加速淘汰衰退产业、过时产品和落后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另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增长量有重大作用的项目。

3、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

我们要支持与鼓励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创作,倡导主流价值取向,引导群众审美鉴赏,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4、收入分配不均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贪污腐败盛行

一是要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二是要严格执法。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体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6、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摈弃旧观念,改变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政绩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元结构的三大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总人口

中国的特殊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它产生的原因

要从三个阶段来寻找答案:

(一)解放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20世纪60-70年的“反城市化”导致城市化水平的低下 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抑制

2.1960-1970年代的“反城市化”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二)1978-1995年,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固化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1978-1984,农村为主导的改革抑制了城市化; 2.1984-1994,认识上的误区、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依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妨碍了城市化。

(三)1995年后,在分税制改革等激励下,地方政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而加快推进

粮食安全问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設不足等。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原因:

资源约束(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缺稀)、结构矛盾(产业结构矛盾,就业矛盾、区域矛盾)、体制矛盾(公共财政:重城轻乡、要素市场分割、管理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权益差异、收入差异、观念差异)、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对策: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

第三,创新机制,建立镇、村和社会三个层次的集镇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模式。

第四,各级各单位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进程。

2、镇政府应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彻底解决拆迁户的历史遗留问题。

3、提高农村户口低保覆盖率。

4、切实解决好危房户问题。

第五,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边整边改,取信于民。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土地批租:国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即将若干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给土地使用(经营)单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 此种情形下,只能由国家垄断土地交易市场,先向农民征用,而后再面向土地开发人,或转让、或批租、或拍卖。

• 就这样,农民与土地市场的直接联系被生生隔开,农民土地权益也就消于无形。

寅吃卯粮

•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普遍兴奋地成家

和大量生育。

• 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困难时期

•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

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马寅初人口论: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为何批判?

政府对他的指控是:马寅初的新理论,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企图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蔑视人民大众。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就是用大跃进的方式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1.大跃进

2、以农立国

3、多子多福

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的消失:然而,2010年初,新一轮的“保姆荒”、“民工荒”,让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慢慢浮出水面。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措施: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力构成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而这需要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进出口依存度超过50%

专利申请高与创新率低的原因: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是过分追求专利和论文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措施:中国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把发展专利等知识产权摆上重要位置。企业要增加专利的“量”和“质”,加大研发力度是第一位的。

国有企业: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国有企业的行为。

为什么要改革?

 自身缺陷:

 资产边界模糊——“肉烂在锅里都在锅里”

 所有者缺位——没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区分,不同的职位被称为革命工作分工不同

资源配置和效率低下——在劳动报酬上采取大锅饭,采取军队补给制,劳动报酬上采行“工资加福利”的国家给付方式,并且担负着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责任

 外部环境变化:

 市场已经逐渐发育起来,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政府为了维持国计民生培育市场提供产品。 同时,许多诸如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已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再需要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调控。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向这样的“纯私人物品”领域投资,由于自身需要背负“社会成本”的重压下,难与“轻装上阵”的民营企业相竞争,其所付出的边际社会成本已经大于边际社会收益,应该从此类竞争性领域撤出,或进行改革。

▲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一些学者的观点:

1、国有企业既奠定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非国有企业极度萎缩,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要克服国有经济的缺陷,必须使国有经济从普遍性配置角色变为特殊性配置角色,即在规模上将是少数,在布局上追求优化,在经营上克服垄断。

2、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实质上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密切相关。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我国进入了一个以解决垄断性产业改革问题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腐败呈现出以侵吞国有资产为主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个人腐败逐渐减弱、以行政垄断腐败为主的国有企业群体腐败日益严重的新特征。相对以前单纯以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为改革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现在必须强调在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前提下改善国有企业效率。

国企的“冰棍现象”:

 经济学界或社会学界的共识是,由于管理机制僵化、经营不善,国有资产正不断流失,像一根冰棍,放在那儿慢慢化掉了,故名为“冰棍现象”。

 一方面,国企效率底下、包袱沉重,资产、价值正像冰棍一样渐渐融化;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干部以改制之

名行侵吞国资之实,成为官仓老鼠。

中国版国企“死魂灵”

 源于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说的是一个名叫乞乞科夫的骗子,到一些农庄里去收买已经死去的农

奴的名单,去换取政府的抚恤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正是有了国企“冰棍现象”的产生,在利欲熏心以及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下,活人借助“死魂灵”牟取了暴利。

台湾开始实施四年期经建计划,贯彻“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扩张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成熟的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体。

私有化程度高,“国营企业”、“国营银行”也已经逐渐私有化,“政府”角色日益淡化。

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策略性工业

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下载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豫商集团韩宏伟获“2014中国经济人物”

    豫商集团韩宏伟获“2014中国经济人物” 2014年11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所举办的“2014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颁发了“2014中国经济人物”奖。豫商集团董事长韩宏伟脱颖而出,成为......

    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班号:01220801姓名:张晗学号:20080187浅谈中国经济转型一、经济转型的提出经济转型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被苏联和东欧各国涉及。那时的“经济转型”偏重于经济体制改......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这本书是林毅夫在北大授课内容的一个整理,每一讲都是一个可浅可深的问题。说浅,是因为这些问题看似都有很多合理的解释,说深,则是因为每一个解释背后总......

    中国经济展望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展望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实复苏基础的调整之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介绍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今年已经步入第13个年头。在过去的12年中,每年当选的年度人物都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典......

    中国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伊拉尼在印度人心中是一位绝对的明星。他在印度第一大财团——塔塔集团任职43年。塔塔集团的业务渗透印度的化工、汽车、医药、金融服务、信息咨询、钢铁等多个行业,它甚至拥......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作出重要决策,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行总体部......

    中国经济政治形势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 绩: 中国当今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一、中国当前经济现状 首先当前仍处于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而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