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精神文化构建方式
医院精神文化构建方式
医院精神文化是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建立起来的一套文化价值观体系。其内容包括医院的办院宗旨、最高目标、竞争战略、服务理念、医院精神。
1、确立医院精神,培育医院之“魂”。
医院之“魂”是指医院精神。医院精神是贯穿整个医院文化建设过程的纲领,是其他文化建设的要素和灵魂,是全体职工的精神支柱。我院着眼于医院的发展战略,将“科技兴院、质量为本、病人第一、服务一流”作为办院宗旨,把“严谨、诚信、团结、创新”确立为新的医院精神。“严谨“,倡导员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医疗工作是呵护生命的工作,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必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诚信”,倡导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热爱医院、关爱病人,以诚信服务取信于民。“团结”,倡导员工团结友爱,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新”,倡导追求卓越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倡导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将医院精神和员工文化生活糅合在一起,以“座右铭”“人生格言”扎根于职工的思想中、落实到职工的行动上。多年来,医院精神将我院职工凝聚在一起,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在医院的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2、明确办院方向,形成医院之“道”。
医院之“道”是指医院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竞争机制,在这种体制下,医院之间最为激烈的竞争包括经营战略的竞争。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兴衰成败。在发展战略上,重点发展专科,实施本地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的名科品牌战略;在经营服务上,采取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
3、提升员工素质,强固医院之“本”。
“本”是指员工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医院从多方面注重了员工素质的提升:一是增强员工的上进心。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注入员工群体价值理念中,引导员工锐意进取、奋发向上。二是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通过评先进、树典型,用身边实实在在的先进事迹来激励员工的精神和干劲,激发干部和群众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三是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医院党支部、工会、团支部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职工运动会、诗歌朗诵会、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等,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而培育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四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医院狠抓三基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考核成绩与奖惩挂钩,极大的提升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4、创新竞争理念,营造医院之“气”。
医院之“气”是指一种“风气”,一种“人气”。即医院职工的道德风尚,敬业之风、学习风气。医院“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内在形象。医院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一系列工作,医院的“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
一是敬业之风。
医院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竞争,医院领导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将医院的中心工作定位在“一切围着临床转,临床围着病人转”,由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从坐等病人转化为主动深入社区服务。采取了“病人选医生”“病人选护士”操作模式,在工作中,比谁的服务好,比谁的贡献大。全院医务人员变压力为动力,从“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只要有病人需要,常常放弃休息时间,随喊随到,“起早”“带晚”“加班”“拖班”成了职工的自觉行动,全院上下形成了爱岗敬业的良好作风。
二是道德风尚。
医院的道德风尚不仅关系到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我院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监督,专门成立了行风监督组织,全面负责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在本市率先开展创建“无红包医院”活动,对各科室的病人满意度、表扬信、锦旗以及医务人员拒收“红包”情况每月进行通报,强化了医务人员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自觉性;培育了医务人员的健康人格,全院拒收“红包”蔚然成风。
三是学习风气。
21世纪医院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组织学习能力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老化速度的增快和人才的流动加剧,先进的科技会很快落伍,医院的人才优势很快会失去,而学习力才是医院生命力之根。我院在医院学习氛围的营造方面,一是将学习/成长型指标如论文发表数、新项目开展数量作为个人和科室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维度,激发职工的学习欲望,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二是人事和医教职能部门制订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全院上下充满了学习气氛,营造了一个学习型医院。
第二篇:积淀精神文化 构建心灵家园
积淀精神文化 构建心灵家园
2012——2013学年教师读书工作计划
团结新村小学
2013年2月
世上万物,皆属身外,惟有一样东西却能点入肌肤,融入骨,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这便是书。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推进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读书意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根据市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的精神,特制定我校教师读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师中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精神保障。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的精神。
2、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3、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4、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5、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标准,对比发现自己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之不足,引发读书之欲望。
6、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教师能用书中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从而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
7、通过读书,增加教师的课外阅读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教师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8、通过实施读书工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三、读书活动的内容
教师除了完成学校要求必读的书籍外,每学期至少自选一本书籍精读。
倡议要读五种书:名人传记、教育家的书、专业书、现代科技书、学习方法书。
四、读书方式
1、个体研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的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读写同步,每学期至少写好两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2、集体阅读。与学生一起共读相同的书,和学生写摘记、谈感受、谈收获、谈疑惑。
3、交流汇报。教师们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指导学生读书以及自己读书的有感,通过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4、实践写作。新课程呼唤教师的反思行为,要求教师做到“勤读、勤做、勤思、勤写”,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读书笔记。
5、开展活动。根据本校实际,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研讨会、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读书,在读书中真正成长起来。
五、读书策略:
1、提高认识,重视读。我们将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和板报、校园宣讲读书的意义,激发教师读书的兴趣,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读书。
2、为切实落实教师读书活动,全体教师要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选定自己阅读的文章、刊物或教育专著,初制定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
3、落实阅读时间:师生集体读书时间为每天午自习时间。
4、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业务笔记,每学期摘记不少于8000字,感悟不少于1000字。
5、读书笔记将由组长检阅。及时反馈,要求字迹工整,提倡用楷书或行楷,杜绝草书。
6、学期末学校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为读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银菊
副组长:张萍金晓琴
组员:全体教师
2、学校建立有关读书计划的管理、评价和激励等规章制度,把读书情况纳入常规管理,及时检查总结、量化考核、反馈指导,确保读书活动取得实效。
3、学校将把教师读书计划纳入校本研训计划,把读书活动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
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所以我们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校的读书活动将会开展得更加深入,更具实效性。
七、学期具体工作安排
2月:
制定学校读书工作计划
制定教师读书计划
3月:
学习《班主任工作办法》,修订《班规》,加强养成教育4月:
读书宣传栏板报1期
5月:
阳光读书交流活动
6月:
举办校级教师论坛活动
7月:
读书笔记评比
第三篇:构建医院文化努力提高医院学风氛围
构建医院文化,努力提高医院学风氛围
医院学风是医院职工对追求科学知识、创新医疗技术、参与岗位培训的心态倾向和行为风气,以及医院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等,通常表现为组织学习力、科研创新力。它能被人们考证和评价的内容是:人才结构状况、技术实力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医疗学风的优劣是推断医院发展后劲、职工成长前途、患者就医选择等状况的依据性要素。
医院文化主要是通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事业目标来引导职工奋发努力,医院学风主要是借助人才成长机制和人文环境来形成群体学习倾向。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医院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大特色。医院文化因注入浓郁的学风特色而提升品位,医院学风因受到先进文化的催化而欣欣向荣,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机、互动的关系。这便是“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医疗场所,也是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风尚的服务窗口。目前很多县级医疗机构并未重视医院学风的氛围建设,造成的现状是学风不足,文化建设落后,高级职称的人才极少,优秀人才又难以引进,引进后花大力气培养又出现跳槽现象,我院在2010年引进《万方医学网期刊文献库》,帮助医务工作人员提高个人业务技能水平。可长久以来医院的学风并不足,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现状。那么就要通过建立管理制度来加强医院的学习氛围,推动思想作风建设、业务素质的建设。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掌握知识要靠人,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作用靠管理,管理成败的关键是制度。一个医院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依靠的是制度的成功。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监控管理制度要提高,激励制度也必须接轨。
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为了让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使全院职工达成努力学习、自觉学习的共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方案,层层宣传发动。牢固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学用结合”的先进理念,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掀起乐学、勤学、善学、比学的热潮。
完善科学的学习机制。为推进创建学习型医院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完善和创新职工学习制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专人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工作;完善学习制度,采取分层学习的方法,明确实施内容、学习要求、实施细则,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考勤、有记录、有体会、有笔记、有总结;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干部职工学习活动考核制度,出台考核细则,实行考核考评,考核小组对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考评,并定期公布考评结果,把干部职工参加学习活动、学习成效等作为目标考核与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学术交流:鼓励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省级以上学术交流会,鼓励青年医务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出台规定对发表论文和科研获奖者进行重奖。依托“万方医学网”数字图书资源,组织职工上网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为全员终身学习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
坚持每两周一次业务知识学习制度,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学习由科主任主持,全员参与,轮流讲课。每位讲者须认真精心准备ppt,与全科人员一道分享学习工作体会,探讨药物及治疗方法研究领域最新进展,交流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能心得。
各项学习制度的出台,用制度机制把学习的“软指标”变成“硬杠杠”。学习的平台立体化通过医院内部网络打造网络数字化学习的新平台,深化拓展学习阵地,为大家建起一座“空中学校”,满足了职工求新求变、喜欢新鲜事物、喜欢上网的特点,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医院。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医院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和学习型团队是维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医院要在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方面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员工能乐于学习、安心学习和善于学习。鼓励各个科室每周定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高每个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和一种风气。一是建立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制度,每季度组织三基三严考试;二是加强全员培训,每半月举办一次以“三基”“三严”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培训,并将法制教育融入职工素质教育培训中,严格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考核;三是坚持自学、科内组织学习与医院季度统考相结合,采取三基知识竞赛、开卷、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确保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合格率达到100%。通过上述措施,医院学习氛围将会逐渐增强。
第四篇: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
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以xx小学三年级
(一)班为例
一、小组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意义与目标
1.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产生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 通过研究可进一步挖掘小学三年级
(一)班的班级文化特色,首先可以进一步加强该班级班风和学风的建设,通过规范影响学生的行为,推动该班级学生个体潜移默地发展;通过创建和营造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班级学习愿景的实现;通过研究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形成育人合力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而指导小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自身的其他各项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其次,可以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认识,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2]最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一个有团结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2)理论意义。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3],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该班班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精神文化方面的渗透,通过语言的灌输、行为的引导以及情感的沟通进而促进班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自身个性发展。
2.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进而指导小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自身的其他各项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进一步加强该班级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促进该班级个体潜移默地发展,以创建和营造舒适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通过研究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成员、分工及各阶段主要工作
成员:xx 分工:
1、组长xx定期组织组员交流讨论,通过组内交流讨论与沟通,明确研究任务进度,每个组员都参与研究。
2、xx负责考题报告撰写
3、xx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4、xx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
5、xx负责答辩等事宜 各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15年3月)理论研究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
2、调查分析:对 小学三年级一班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
3、规划课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二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实施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整理所需资料,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 小学三年级一班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具体实施方案。
3、开展“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讨论活动,并做好记录。
4、完成课题中期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5年6月)总结阶段
1、汇总材料,整理成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3、推广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成果
(一)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关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以及如何形成班级自身的规范等方面做出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
少涉及。
最早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他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1932)中提出了学校生活、师生关系对整个班级的影响。由于该书研究内容涉及较广而且细致,被当作课堂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沃勒之后,班级社会学在美国的研究曾沉寂,而后又迅速发展,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此时,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学者们将班级活动结构化,对班级文化的构成进行定量、验证性的分析。如贝尔斯(R.F.Bales)关于群体互动过程中的结构化观察类目系统地分析(1950)和弗兰德斯进行的课堂教学行为系统分析(1960)。
此外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the life in class)(1968)中还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的概念,开始关注班级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这段时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是:美国学者提出相关的班级社会的概念,关注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用观察法关注师生之间互动关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用经验归纳法对班级文化进行研究,强调对经验的思辨性加工,论及班级中的角色结构、规范结构与交往结构。20世纪六十年代后,对班级社会学的研究中心,转向了英国。英国学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法,他们把班级视为参与者共同界定、持续交涉、相互结识不断变化的过程,更重视对班级文化的剖析。后来日本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仿效英国,单一传统班级文化的濡化为基础,逐步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进入9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对班级文化的研究进入与心理研究相整合的阶段。
2.国内研究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重视净值和美观,传统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引导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吴水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强调,建设班级文化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辽宁的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文化的班级文化的意义。还有北京小学唐亮老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对班级文化作出了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的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鱼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实际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它与班级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随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案
(1)研究指导思想。研究小学班级精神文化首先要明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大背景下的小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关指导与要求,再结合 小学三年一班班级实践确定研究目标、内容、预期结果和方法,同时也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内隐性和长期性,这班级精神文化突出的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2)访谈(学校、教师、家长)、查阅专家文章报告、了解国家相关规定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初步展开研究。
(3)研究通过跟班调查、与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多次访谈、对学生进行逐个分析与仔细观察,成员内部及时做出小结进行总结交流,在接下来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如有不适就做出相应调整。
(4)成员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改正错误不断完善方法,定期进行总结交流,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最大程度地体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研究阶段
(1)2015.03:明确项目研究指导思想,确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讨论培训,明确班级精神文化的定义。
(2)2015.04:进行数据收集和跟班行动研究。
数据收集方面,访谈对象方面要有全面性,针对学校、教师、家庭各环境要用抽样法进行数据搜集,了解班上学生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对其精神文化层面展开研究;部分成员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现代媒介搜集国家教育部对研究的规定和指导以及相关教育专家文章与报告材料,这是接触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捷径,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知识视野,有利于研究各阶段的分析与整理。
行动研究方面,以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成员内部通过明确分工和资源共享,对存在异义的结论进行商量与更正,不断完善,积极配合,注重研究的长期性,对认识进行不断总结和积累。
(3)2015.05:撰写第一轮研究的反思与阶段性总结。
(4)2015.06:进行第二轮研究,进一步收集数据,不断改善与调整研究方法,组内成员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对上轮研究进行反思与改进。
(5)2015.06: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推广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该班级墙上贴有班级奋斗目标,但都是类似于“文明,守纪,团结,好学”。这样的提法“千班一面”,缺少班级个性,体现不出班级的精神文化,也凸显不了班级的生机与活力。
2、该班级的老师在对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认识不够。没有把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塑造学风上,片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学习至上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利于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
3、对于班级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重视,班级文化活动例如班级读书活动在周一至周五每天午间上课前半个小时班主任老师会组织班上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由负责班级的校辅老师开展绘本阅读的活动,以及时常开展的班会活动,塑造了班级的精神文化氛围。
4、研究得出该班级学生并不是很清楚班级是否存在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班风以及班级愿景,但是该班学生认为该班级的班级凝聚力相对较强,同学之间感情较好,人际关系教融洽。
5、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都较强,这说明,班级学生都希望增强班级荣誉和班级凝聚力,他们需要一个和谐融洽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来更好地学习书本文化知识。
(四)研究结论(讨论)
经本小组实践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
(一)班的班级精神文化还需更加丰富,虽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班级凝聚力较强,然而这些都是在学生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在班主任老师方面,虽有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和绘本学习活动以及班会活动,但在班级大方面的精神文化如班风、班歌、班徽、班级目标和班级愿景方面缺乏重视,班级老师需转变学习至上的观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偏不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融入到班级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再者,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成了一贴膏药,就班会活动而言,不排除老师仅仅是为了应付校方的检查的可能,所以建议班主任就现有的条件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班级目标变虚为实,变得更具体一些。班主任在培养班级精神之初就要作全盘考虑:在充分调查了解本
班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掌握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和班风建设的主要方向(如班级的班规、班训),使班级精神体现全班学生的共识;其次,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热情,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组织起团结、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和分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且能在各种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能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1]。“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2],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还需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特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建设的主体。
(五)参考文献(与文中出现位置所标序号一一对应)
[1]简林.校园文化的结构及建设[J].班主任之友,2007(1)[2][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一匕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109-110.[5]吴影.小学班级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9 [6]吴月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35
(六)附录
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班级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场所,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作为班级的一员,你是如何看待你所在的班级和班级精神文化的呢?为了全面了解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现状,我们拟定了这份调查问卷,这项调查不记姓名,希望你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我们不会将你的答题情况透露给任何人。请把你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括号中。真诚谢谢你的合作!
调查人:xx班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
—以 小学三年级
(一)班为例课题组
一、选择题
1、你喜欢你们的班级吗?()
A、喜欢 B、不喜欢
2、以下几种班级风气你喜欢哪一种?()
A、团结友爱 B、既竞争,又不伤和气 C、混乱,不团结
3、你喜欢你的班主任老师吗?()
A、很喜欢 B、不喜欢
4、你认为师生之间特别是你与班主任之间应建立一种什么关系?()
A、管理与被管理 B、相安无事 C、民主与平等
5、你认为班级是否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
A、应该有 B、有没有一样 C、完全没必要
6、你认为班级制度,应该由谁制订才合适?()
A、由班主任 B、由班委会 C、由班主任和全体同学一起
7、你班的班级活动多吗?()
A、活动多 B、很少 C、没有活动
8、你认为一个班级除了要搞好学习之外,是否应该经常举办一些文体活动?
A、非常应该 B、也可,别影响学习C、不应该,搞好学习就行了。
9、你认为同学之间应建立怎样关系?())
(A、只是形式上有点关系 B、团结互助相互尊重 C、竞争对手
10、你认为要建设一个先进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有哪些途径?()
A.班干部设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用奖惩手段加以实施 B.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目标,靠同学自觉去建设实施
C.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目标,辅以必要的奖惩手段加以实施 D.其他
二、简答题
请你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班级是怎样的?
最后,再次感谢同学们的配合!谢谢!
三、本次小组课题研究心得
1、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积极投入了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有时虽累虽茫然,但是最后我们却是充实的,收获到了很多。在此次研究中,我感受最大的就是研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研究,在研究中得到成长。此次课题研究以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们从开始选题的茫然到后面的主动学习探索,注重过程中的实践。在选题的时候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讨论总结达成共识,选择了“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以 小学三年级
(一)班为例”这一个研究题目。
其次,我们开始着手于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勇于在实践得到成长。我们去小学三次,第一次是校外辅导员一同进入小学,初步了解并记录三年级1班的班级内部大致情况;第二次进入小学,尝试等待该班级学生下
课或放学的时候对学生展开一些问题的询问。在这两次后,我们就整理观察记录,拟定题目,制定关于该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第三次就是问卷调查。在观察调查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首先我们与校外辅导员的时间不能统一,最后进行协商调整我们顺利的进行观察;还有在问题询问中,我们也遇到一些不乐意回答我们问题的孩子;在整理讨论观察记录的时候,我们小组也有过争执,最后通过有效的沟通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中,我也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没有一点的虚假。
还有,在此次实践中我们乐于去尝试、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也得重在实际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总是积极参加研究讨论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小组成员们进行交流。同时,我自己也要更认真的补充知识,不断严格要求自己。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到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慢慢的进步。我们小组成员都是。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实践经验的匮乏,都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获得更大进步。
总之,我觉得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但是这又是一个优化的成长过程,今天我们的课题已快要结束,我相信我们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希望我们都能做好挑战的意识和准备,因为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多,也学得更多,在挑战的浪潮中洗礼与充实自我,我们才能向成功步步靠近,最后到达成功的顶峰。
2:这学期以来我积极投入了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1.用心做课题。用心做课题,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太容易办到了,其实不然,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前期,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上,以补充我们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如果不去用心做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效有质。
2.团队合作、交流讨。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很难开展工作。从一开始便千头万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工,但又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会上,组员的观点经常会被否定甚至是被推翻,一个交流会下来,工作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很受挫折,也很茫然,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个组并没有因此而放
弃,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最终得以进步。
3.科研能力提升。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资料,丰富了我的知识量,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些的科学方法,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等等,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给我在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虽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但还是不够的,需要与时代的特征、社会文化的走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创造小学生欢喜的精神文化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自我,这将使教育工作者努力要做的事。这里只是粗浅地探讨一些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别人思想的借鉴,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会有很多地方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自己做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
3:在本小组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经历了选题,制定分工计划,撰写报告等环节,当中有多次小组讨论的环节,当然也会因为意见不合有多次争吵,但都会各自退让继续投入到商讨课题的研究方向上,再加上在研究过程中因考虑不当而碰壁,课题的完成情况不如预想中的那样理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题研究过程付出艰辛所得到的成果也是珍贵的,特别是小组内部所有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的课题特别珍贵,况且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在课题研究领域探足,所以无论我们的课题完成得如何,都是有意义的。总的来说,在此次的课题研究中,我明白到选择一个好的选题以及好的课题研究计划对于提高研究效率十分重要,当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了做课题研究一般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白了如何制作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对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以理论意义实际意义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今后必定再将教材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仔细重温学习,一定多多阅读文献,增长自身的文化知识。
4:在研究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我们应主动学习,注重过程。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们组参与课题研究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积极吸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
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地关注,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希望能在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习经历在创建优秀班级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议。但是,由于本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今天我们的课题还在探索之中,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五篇:如何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如何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要: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文化 基本精神 思想观念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换言之,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如何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