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县级博物馆的发展
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市县级博物馆的发展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刘万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博物馆作为一个保存和传承文化的场所,是文化大繁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足够的文化内涵。
根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博物馆3000多家,其中市县级博物馆占据多数。市县级博物馆即我们常说的中小型博物馆,许多博物馆在国家有限的财力支持下勉强度日,普遍运行艰难不断,无论是从馆内自身建设,还是博物馆应发挥的社会作用与功效,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困难阻碍了市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同时也给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步伐带来了障碍。我们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就此做一些相关性的讨论,从而找到市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市县级博物馆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费的短缺。现在的市县级博物馆大多承担着博物馆、文管所、大遗址的管理多种职能,其收入主要是依靠地方财政的拨款,业务经费甚少,自身的创收能力很差,导致了博物馆全年的运行经费的不足。而正是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得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很好的展开,如野外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安全、藏品的征集与修复、陈列展览与宣传、文物整理与研究,这些容易造成一些恶性循环,阻碍了博物
馆的发展。
二是人力资源的匮乏。一方面是专业人员的短缺。虽然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博物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在少数,但是流动到市(县)级博物馆则较少,这就导致了县级博物馆专业研究人员的缺乏,没有新的血液的注入,缺少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馆内现有工作人员的数量少,一人担负多项工作,专门从事文博研究工作的人员就更少。人力资源上的缺乏,使得博物馆相关工作的开展遇到了不少困难。
三是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极其薄弱和落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以及资金上的缺乏,市县级博物馆的基础性设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馆址建设、达标的文物库房、展厅的陈列、安全系统的组装以及配套的现代化办公用具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使得市县级博物馆在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中步伐缓慢,从而造成发展上的滞后。
以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市县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市县级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就更不要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为整个社会的政治、物质、精神文明服好务了。
二、以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这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思路做为个例来分析,期望能够在市县级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上寻求到一些新的思路和概念。使得又快又好的为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服好务。
周原博物馆属于宝鸡市级直属博物馆,该馆藏有数万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6件,二级文物2000余件。该馆共有正式人员1
1人,其中经过较为正式的文博教育具有野外考古实践工作的有3人。经过该馆全体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在2012年荣获“全省打击文物走私犯罪先进集体”称号。
(一)整合内部资源,做好博物馆日常工作
文物的安全与保护工作:文物安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周原博物馆重点抓的是馆藏文物和田野文物的保护。聘请专人负责馆藏文物的安全,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并充分利用了110报警和监控系统装备。节假日由全馆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加强力量,馆长带班,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形成“三维一体”立体结构方式,由政府、公安、文物(文化)联合协同进行田野定期和常规相结合日夜巡查、设卡盘查。全年协助公安机关共抓获和打掉3个盗掘古墓葬的犯罪团伙,有力的保障了遗址区田野文物的安全形势趋于稳定。
馆藏文物的展示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对陈旧的《周原遗珍》——周原文物精粹展重新调整思路,寻求新的展览理念和方法,依托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对周原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以陶器作为课题的展览构想,筹展了周原遗址商周陶器为主线的商周陶器谱系专题展,冠名为“周原陶语”寓意为陶器自己讲述当时的西周社会和聚落结构。以历代在周原遗址参加过发掘与研究工作的考古人为线索,以考古人的足迹不断拓展文化遗产展示传播途径。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实施中华文明展示工程和文化遗产陈列展示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水平和传播能力。
遗址区文物的征集:由于平时文管所和保卫科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和“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宣传《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条例》等法规。群众自觉交献文物的行为时有发生,半年多共征集到30多件珍贵文物。源源不断的扩充着馆藏文物的数量。
田野文物的勘探发掘工作:利用有资质的科研院所联合对遗址区进行钻探发掘。今年对新发现的姚家墓地在前期的钻探基础上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发掘。在自己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依托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并同时能够培养和带动本馆业务人员的野外发掘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建立博物馆信息传播平台。加强文物数据库的收集、整理、管理工作,加快文物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市县级博物馆现在也开始跻身于数字化潮流中,首先应搞好信息资源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交流。传统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存在于藏品本身之中,而这些藏品既有实物形式,也有文字、图案等其他形式。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也就包括了对产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图像、文字、视频以及声音的数字化,经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还要经过数据库软件进行分门别类,并建立索引,最后才能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其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构和维护,加强自身建设。网络平台是数字化后的信息资源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媒介,市县级博物馆建立自己的网络传播媒介并维护它的良好运转,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集合各种资源,坚持不懈地进行信息的更新,资源的充实,尤其是一些时效性的信息,一些互动性的栏目,必须有专人负责,及时与大众沟通并反馈博物馆的意见,真正成为传播博物馆信息的重要窗口。
周原博物馆率先在24个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建立周原遗址地理信息钻探发掘数据库(GIS)系统。把1976年—2004年历年来的所有钻探、墓葬、居址、窖藏、发掘记录和图纸等纸质资料全部进行数字化转换,为将来整个遗址整体的规划、发展和利用提供更好的基础性档案资料。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为其项目提供所有技术支持。
三、市县级博物馆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博产业优势,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是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趋势。
周原博物馆主要以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最为著名,周原文物复制厂也是研究和复制青铜器产品最早的企业之一,占用很大的文物资源优势,理应是文博产业优势很明显的,但是这些年下来由于集体企业的思想保守、管理方式落后、技术工人的流失等原因,在当前经济社会中举步维艰。如何将自己所占有很明显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博产业优势,笔者认为首先从管理者的思想转变入手,解放思想,学习现代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再次从企业的股份制改制做起,要有大局观念和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最后,扩大企业规模和产品的机械化程度,竟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只有从这几天方面发展,博物馆的文博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更好的促进市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健康
有序的发展。
我想做为一名市县级博物馆工作者都应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面对这份神圣的事业,与时俱进,努力奋斗,使这份不断传承我国历史文明的文博事业,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发展和创造,绽放出新的魅力。这才是市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中国博物馆发展
1905年南通博物苑建筑采用西洋式,按中国园林方式布局。
1925年故宫博物院清宫所藏文物连同古建筑群向公众开放,是为古建筑办博物馆的典型。这一时期以来,地方博物馆在利用各种旧建筑物办博物馆时,也对原建筑作了程度不同的装修改造。
30年代中期南京的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中央博物院原来的总体规划为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设有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是一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宫殿式建筑群,1933年建成东翼人文馆,平面呈“曰”字型,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样各种用房配备齐全。
上海市博物馆选址在当年的上海新市区中心地带,系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雄伟的仿古建筑,陈列室、藏品库及各类办公用房、设备齐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66年一是按苏联展览馆模式设计博物馆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另一趋向是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70年代末走上探索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道路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念馆、新乐遗址博物馆、样,功能分区明确,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的固定陈列室、筑总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室、讲演厅等,积的实验室。由于现代博物馆日益趋向社会化,厅、咖啡厅、茶室等的必要。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根据博物馆规模用房配备齐全,都是分类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铜器库、陶瓷器库、书画库、织绣库等的区分。另外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分列级别按学科分类分库保管标本制作方法不同,又分别设置湿制标本库和干制标本库,分别放置浸制标本、腊叶标本、生态标本及假剥制标本等。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相应的措施。1935年开馆后不长时间即毁于战火。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开拓性的发展 :,如安徽省博物馆(1956)、中央自然博物馆(1959)等,建筑平面都呈“山”字型,建筑高大。
上海美术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注意了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也灵活多流线合理,各种用房面积分配适当,并对博物馆建筑现代化民族化进行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 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基本陈列室为博物馆常设它们都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之一,现代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是公众文化游息的场所,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按博物馆保管工作惯例,,故又常常分别设置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自然科学博物馆库房一般,如分设鸟类、兽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无脊椎类等各类标本库。按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1955,今北京自
(1959),中国历史博辽沈战役纪建筑物的平面与(专题)展览厅、教室、在建尚须设置一定面所以有设置公共餐开箱,大型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入库珍贵程度确定防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两种趋向 展览厅用于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还须配备适当规模的教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质的博物馆除了配备教室、演讲厅外,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接近的工作室合拼。
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以社会科学博物馆来说,国家级的博物馆或地区级的中心博物馆,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场等。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自然科学博物馆须设置标本制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等技术工作用房。
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建筑设计原则
总的原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全面发挥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具体有以下十项原则:①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博物馆在提出建筑设计任务时,必须先期进行博物馆工艺设计的研究。工艺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文物、标本保护温度、湿度的参数及各项相应的装备、设施等等。②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③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课题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经之过道、走廊、门厅、庭园,均不宜设置台阶,二层以上的库房、陈列室均应设置客货两用电梯。⑤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博物馆与四邻建筑应保持相当距离,藉以隔离外来火灾。⑥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特色。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⑦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博物馆事业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⑧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级别和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相应的防震等级,作好建筑物的防震处理。⑨博物馆建设经费的筹划与分配不仅要研究当前基建与设备投资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虑到装修投资及建成后常年维护管理和能耗的经济性。⑩如利用古建筑改为博物馆,须保持古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风貌,并遵守各项文物法规、消防法规等,做好防火、防盗及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方面的设计。但藏品库房仍以新建为宜。
第三篇: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
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
(2010年1月27日)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编制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编报“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要求,2009年底,省文物局开始启动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及各地文物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现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国家按照五年一个规划期,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和方向,部署全国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是科学合理地引导资源配置和测算资金需求的有效方法,也是各项事业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的基本依据。文物博物馆事业也不例外,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规范,规划对事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因此,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期,统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对谋划和布局一个时期文物博物馆工作,凝炼和储备重要项目,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这里安排布置的“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省文物局组织编制并印发实施,其中重要项目和内容将积极争取进入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是国家“十二五”重要项目规划,由国家文物局与有关部委联合组织编制,我们按要求申报我省相关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当前,根据经费渠道,主要包括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共同编制的文物保护项目规划和国家文物局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编制的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我们要按照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不同要求分别进行编制和申报。并且基于这两个项目规划,分别建立国家项目库。一般情况下,进入不了这两个项目库的项目,在规划期的五年中就不能申报实施,也得不到中央财政的经费支持。三是有关专项规划,如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文物信息化专项规划等,今年还将在我省已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古代石窟文物数字化及应用“十二五”规划。而且委托我省开展编制的有关调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等工作,以期申请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专项经费,推动这项工作。四是各地、各单位自己的发展规划,由各地、各单位自行组织编制,应报我局备案,其中重要内容可考虑纳入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时,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开会进行过部署安排,得到了大多数市州、单位的重视和积极配合,按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我们申报的较多项目进入了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及项目库。五年来,绝大多数得以实施,得到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及各地文物事业发展。我们组织编制的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也获得省发改委的认可,一些重要内容和项目被纳入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得到了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投入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逐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与大家共同重视并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有着直接的关系。我省是文物大省,但经济欠发达,各级财政财力都十分紧张,地方财政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与文物事业发展的需求差距很大,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尤为重要。因此,编制实施好五年规划,使尽可能多的文物保护项目进入国家项目规划和项目库,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支持,对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做好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及项目库编制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从“十一五”开始,国家为加强预算管理,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实行项目库管理方式,尤其是基于前述两个项目规划形成的项目库,是五年规划期内申报国家专项经费、实施保护项目的基础和前提。进不了国家项目库,就意味着五年内没有资格申报实施。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十二五”期间这种项目管理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在省级规划编制中,我们也将考虑借鉴相关做法,以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资金流向,进入不了省级规划的项目,每年安排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时也将不予支持。因此,规范项目申报管理工作,完善项目运作机制,编制切实可行的五年规划,对我省及各地文物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科学合理地谋划布局未来五年的文物工作,为重要项目的实施和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为统筹做好我省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省文物局已于去年12月成立了副局长马玉萍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小组,统一组织、指导各地、各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各地、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要成立主管领导挂帅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抽调相关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1月底前,各地、各单位要完成工作机构组建及相关前期工作。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思路,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安排规划编制工作时,要做好统筹协调,合理调度工作力量,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人员责任,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1月31日前,请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单位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落实情况(包括联络人和联系方式)报送省文物局。
(二)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确保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对未来五年的事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调研论证,从拟申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兼顾项目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整个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做到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经费渠道、支持重点,切忌贪大求多。同时,要充分考虑与“十一五”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确保各项工作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有着深刻的教训。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编制规划时重视不够,不进行认真研究,只是安排一两个人应付差事,随便填报了事。进入规划期开始申报实施项目时,才开始考虑。致使想要申报某个项目,但却苦于该项目未列入项目库,而无法申报,一等就是五年;个别项目虽然进入了项目库,但内容不准确或不切实际,造成项目批下来甚至经费到位两三年都难以实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特别是申报进入国家规划的项目,从项目本身到项目内容,都要进行认真研究,确保其实施的可行性。
(三)明确要求,协调一致,及时做好国家重点项目规划申报工作。
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和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是按照国家文物局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要求开展的。我局根据其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统一组织开展我省项目编制、填报工作。各地、各单位要按照我局的工作部署,根据统一的时间、内容、方式和具体要求开展填报工作,以确保工作时效。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对编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进行了安排,今天我们重点也是对这项工作进行详细的部署。由于编制、填报项目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地、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今天会后立即按照安排意见部署开展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关于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文物局暂时还没有进行安排,各地、各单位可以先期酝酿考虑,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暂不正式开展编报工作,待国家文物局及国家发改委有了明确安排意见后,我们再做具体安排。
另外,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还要全力配合省文物局做好古代石窟文物数字化及应用专项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为国家文物局向财政部申请专项经费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古代石窟实施数字化及应用项目创造条件。
(四)统筹考虑,合理安排,编制好本地、本单位发展规划。
各地、各单位在做好国家重点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统筹安排,做好本地、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市州文物部门还要积极向本地政府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部门汇报沟通,力争重要文物保护项目进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以利于今后一个时期积极争取地方资金的支持。
各地、各单位要在今年5月之前,力争完成本地、本单位“十二五”编制,并及时报送我局备案,为我们编制全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三、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编报工作的具体安排意见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编制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各市州、各单位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出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认真做好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工作。
由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各地、各单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少走弯路,不耽误时间,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经过积极努力,完成了我省拟申报的项目名单及项目内容、各类项目填报范本及各类项目经费需求测算标准,附在这个意见后面,请大家依此组织填报。这里,对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填报内容和要求再做一些说明。
(一)填报内容
1、编制文字材料,即总结报告。内容包括:
(1)对“十一五”以来本地、本单位所有文物保护维修、遗址保护、博物馆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和产生的绩效进行全面总结分析。
一是反映基本情况,主要包括:①文物数量(包括地上地下、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价值及重要性评估(主要指文物所含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②博物馆及中心库房数量、面积;③机构、从业人员数量;④“十一五”以来总投入数据(分中央投入和地方投入);⑤已做过的保护工作以及产生的效果(列举重大工程和有影响的项目)。
二是进行现状分析,主要包括:①文物保护、保管条件及环境(如博物馆原有及新增库房、原有及新增保护设施设备等);②文物损毁数量和程度;③文物安全状况;④现存问题和困难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包括机构、人员、技术、设施、经费、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分析。
(2)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本地、本单位今后五年文物保护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及总体目标,提出保护工作的具体设想、实施条件及拟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同时按文物保护类型归纳提出保护设想及需求,如世界遗产、大遗址、古建筑、博物馆等维修保护,藏品及出土文物修复,消防安防,文物征集,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等。同时还应包括一些专题性的跨省、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如长城、丝绸之路保护等。
总结报告要有研究分析,其中文物维修类和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类两块工作应分开进行总结。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情况和反映现状尽可能量化分析,要有典型案例(包括成绩、困难和问题),要有理有据,就实避虚。
2、确定拟申报文物保护项目,测算资金需求,并登录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项目库管理平台填报项目相关信息。
每一具体项目的填报材料必须全面反映该项目的情况,包括:文物存在的自然情况;已实施过的保护项目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现存状况和问题;实施该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项目实施内容及实现目标;具体经费概算及经费来源等。
除不可预见因素外,“十二五”期间所有需要实施的文物保护项目原则上都必须纳入此规划,但要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或紧迫程度,突出重点,分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确保一些重大、紧急文物保护项目优先申报实施。项目填报内容必须符合完整性、合理性要求,做到不重不漏。
(二)规划对象及内容
1、规划对象为:全省文化文物系统管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申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综合性区域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包括“十二五”期间根据工作需要拟新设立的新机构)、水下文物(我省不涉及)等。
2、规划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大遗址保护以及文物安全、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等。具体项目有:保护维修、保护规划编制、大遗址保护、考古发掘、考古报告、文物征集、可移动文物藏品保护、展览提升、馆藏环境达标、馆舍维修、技防消防防雷、博物馆库房建设、较少人口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考古周转库房建设、县级综合性文管所建设、大型古遗址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含安消防,环境整治、道路改造、卫生设施、看护用房建设)、古建筑群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含安消防、古建筑环境整治等工程)。
(三)填报原则
1、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项目库管理平台设“国保单位”、“大遗址”、“拟申报的第七批国保”、“博物馆、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水下文物保护”5个版块,申请各类文物保护项目应进入对应版块填写申报信息。如安全防范、文化遗产风貌保护项目根据需求分别在“国保单位”、“大遗址”等版块中填报;文物维修、馆藏文物保护等分别在相应的“国保单位”、“博物馆、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版块中填写;由于主动考古工作一般是配合国保单位(含拟申报第七批国保)、大遗址的保护需要而开展,因此考古专项申报也在这两个版块中进行。
2、博物馆免费开放、中央与地方共建博物馆经费需求以及中心库房建设、考古标本库建设、区域性文物修复科学检测实验中心建设、石窟寺数字化工程由国家文物局规划办统一规划,各地、各单位无需填报。
3、已公布的第一至六批国保单位,国家文物局项目库已有基本情况简介,不再填写。拟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的名单由省文物局确定,单位基本信息(包括现在使用单位、管理机构信息)应进入“拟申报的第七批国保”版块、点击“新建单位”填写,其中简介文字要求500字左右,并附反映全貌和
重点局部的照片至少2张。
4、大遗址主要指“十一五”期间公布的100处,不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如需增加新的大遗址,原则需要国家文物局认可后再填报单位基本信息(包括500字左右简介和2张以上照片)和项目信息。
5、博物馆指标填报时,需要选择一、二、三级博物馆,三级以下的博物馆列为其他级别博物馆。综合性文管所、考古周转库项目(标本库)在“博物馆、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版块中填报。县级综合性文管所建设只针对没有建设综合性博物馆的县(市、区),如已建立博物馆,则不纳入规划。可移动文物藏品保护范围可扩展至部分重要三级以下文物;较少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指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少数民族博物馆的新建。
(四)部分指标项填报说明
1、博物馆、文管所和考古科研及其他机构的单位基本信息应包含:总建筑面积、展厅面积、库房面积、基本陈列、专题陈列、近三年观众量、馆藏文物数量、三级以上文物数量等内容。综合性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如没有基本陈列,展览和观众数量等,相应指标可不填。〖是否免费开放〗指标项主要是为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覆盖情况,填报中直接选择即可。〖三级以上文物藏品数量〗指拟实施藏品保护或计划征集文物的单位现有三级以上文物的数量,填报其他类别项目时无须填写此指标项。
2、〖项目名称〗填写要具体,如维修故宫中和殿,项目名称填中和殿维修,而不能笼统填为故宫维修,〖项目实施对象〗填中和殿,而不能填故宫。〖项目类型〗在下拉菜单中选定。
3、〖批准文号〗,仅指填报时已批复、十一五期间未能完成需延续至十二五的项目的批准文号,其他项目则不需填写。
4、〖专项类型〗可多选,一个项目,既可能是涉台文物,也可能是乡土建筑、三普新发现等,设置此项是增强检索功能,也为“十二五”期间争取设立新的专项作准备。考虑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属跨省项目,三普新发现中也有需要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项目,因此设置了相应查询子目。如所列类别均不属于选择范畴,则选为“其他”。
5、〖十一五期间已实施的保护项目及成效〗主要指该单位(指整体单位,如故宫,而不是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中和殿)实施了哪些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保存现状〗填写拟实施项目的文物(如此次只对中和殿实施保护,只写中和殿)当前保存的客观情况。
6、〖十二五期间项目实施内容〗主要表述规划项目的内容,要尽量准确、详细,如对某建筑的某栋房屋实施维修还是日常维护,工程面积多少,如对馆藏文物实施维修保护,要讲清文物的质地和特征,多少件,等等;〖经费需求测算〗要针对工程量,并要列出测算标准,而不能只给个笼统的数量。如某古建筑落架维修,工程面积1000平方米,该类建筑属宫殿建筑,结合当地实际,每平方米造价5500元,维修部分工程造价550万元;如修复保护馆藏文物,要说明修复文物的数量、修复单件文物所需经费和需要的总经费数额;如改扩建、新建文物库房多少平方米,当地每平方造价5000元,共需要500万元,等等。
7、〖项目类型〗中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主要指维护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历史风貌而实施的如环境整治、防洪、绿化等开支项目;保存环境达标主要指博物馆为提升馆藏文物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恒温、除湿等项目;考古周转库房(含标本库)主要指文物考古科研机构新建的保存考古出土文物和标本所必需的库房。
8、〖申请中央经费〗、〖地方自筹经费〗指根据测算的经费总需求提出的拟申请中央经费、地方自筹经费的额度。
(五)其他需要强调的问题
1、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对象、内容以及项目库填报原则都有明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认真研究,明确规划范围和内容,务必按要求做好文本编制和项目填报工作。
2、省文物局根据“十一五”以来全省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我省实际,编制了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甘肃省申报项目名单(附件2),请各地、各单位按此名单申报具体项目。如认为名单中所列项目有遗漏或没有实施必要时,请书面向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及时提出,我们审核认可后可做修改或补充。
3、为统一和规范填报文物保护项目,省文物局按照项目类别分类制作了填报范本(附件3),请各地、各单位在填报项目时参照填写。
4、各项目的经费需求请按我局提供的测算标准(附件4)进行测算,申请中央经费和地方自筹经费的比例按照80%和20%计算。
5、尚未建设综合性博物馆的县(市、区),可申报县级综合性文管所建设项目。如有建设意向并具备建设能力、确有建设必要的县(市、区)可向省文物局书面提出,经审核同意后列入规划项目名单进行申报。
6、项目最终填报方式为网上填报,由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单位集中填报,并逐项审核把关,经省文物局汇总、审核、确认形成省级项目意见后,统一报国家文物局。项目库管理平台网址、登录用户名及密码随后另行下发。
(六)时间要求
2月10日前,各市州、各单位完成文物保护项目的对接与确定工作。
2月底前,按要求集中填写每个项目的纸质表格,连同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文字材料一并以电子邮件形式报送省文物局。
3月1日—3月10日,省文物局对各地、各单位上报的项目进行首轮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市州、各单位根据意见修改完善项目资料,逐项审核确认无误后,开始组织集中网上填报。
3月25日前,各市州、各单位完成所有拟申报项目的网上填报工作,经省文物局审核后正式上报。省文物局完成编写甘肃省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4月15日前,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规划方案(包括规划文本及网上填报项目库)。
附件:1.甘肃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2.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甘肃省申报项目名单
3.项目填报范本 4.经费需求测算标准
附件1:
甘肃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马玉萍
省文物局副局长
副组长:
柴生璋
省文物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副主任(副处长)
王 旭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调研员
成员:
洪庆华
省文物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主任科员
杨 芳
省文物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副主任科员
余 恩
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副主任科员
仇 健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主任科员
朱森平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主任科员
戴子佳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主任科员
梁建宏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主任科员
吕广伟
省文物局安全督查处副主任科员
联 系 人:柴生璋 王旭
联系电话:(0931)8865115 8866864 传 真:(0931)8865117 电子邮箱:csz@gsww.gov.cn
第四篇:关于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建议
关于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建议
民办博物馆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民众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据国家文物局在《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底,全国经文物、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已有456家,占我国博物馆总数3415家的13.35%。根据规划,到2020年时,全国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将要达到1100多家,占总数的20%。安徽省作为文物大省,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底经政府批准的民办博物馆已达32家,位居全国第五位。
自2010年初国家文物局、民政部等七部委《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上海、北京、西安、成都、宁波拿出巨资用于扶持,如无偿划拨土地、建馆补贴、展览经费、库房技保项目基金等,以各种形式落实政策。我省芜湖市和池州市及时充分利用政策分别对徽商博物馆和秀山门博物馆率实行了无偿划拨土地用于专项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但总体而言,我省大多民办博物馆处于举步维艰,勉强生存的状况,其根源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由于对民办博物馆定位不清,使其在征集藏品、藏品流通、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民办博物馆普遍存在库房设施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1
重点文物无特殊保护措施,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二是土地障碍。我省现主要民办博物馆大多为租用,土地性质得不到确权。博物馆是传承百世的社会文化殿堂,规划建设无保障,投资风险大。三是银行贷款障碍。民办博物馆最大的资产和价值就是馆内藏品,以及藏品文物的质量和数量。但在办理银行贷款时,属藏品类和文物类物件却不能抵押或者资产评估,不能办理银行贷款,使民办博物馆的再发展明显受阻。四是待遇不平等。不能享受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予以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除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城建税等。
政府重视支持是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根本。鉴此,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认识民办博物馆的公益性质。根据《非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民营博物馆一旦建立,原来属于私人的财产就已经变成了博物馆的法人财产了:也就是说原来属于“私人收藏”的文物,因为博物馆的开办就已经变成为“公共收藏”的文物了。其次,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原本属于他自己的文物,一旦备案到文物局,他便同时失去了通过转让处置的权利了,再次,根据免费开放的现实,他也因此失去了收益权。为此,改变对民办博物馆的歧视,使同样肩负社会文化公益使命的民办博物馆享有与国有博物馆同等的权益。
2、落实土地政策。政府应尽快依据《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落实划拨土地,让投资者合情合理合法、2
吃定心丸。
3、加大扶持支持。一是给予文化专项经费资助。民办博物馆在加强展览、传播文化、普及教育,注重文化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了社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职能。为使其长期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永久成为民众教育、文化传承的基地,其运营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由财政拨款支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建议设立民间收藏艺术品仲裁机构,为银行提供抵押贷款保证。民办博物馆取得的贷款,财政应给予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无息支持。三是在民办博物馆建设中,应减免报建过程中的所有规费,减轻民办博物馆负担。四是民办博物馆不应当按照商业电价收取电费,而应当制定特殊的政策,给予扶持。
4、加强运营保障。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和保管,以及文物库房管理上给予技术支持,并设置针对民办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和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博物馆的持续发展。
第五篇:博物馆
石门县博物馆是一座以文物收藏、文物发掘、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职能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自1985年正式开放以来,共接待美、英、法、日、加、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观众100多万人次。自1992年以来,年年被评为省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两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博物馆,2006年又被授予湖南省科普基地的光荣称号,是常德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地和石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单位。
一、历史沿革:
石门县博物馆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文庙为馆舍。石门文庙始建于宋皇佑四年(1052年),庙址多次变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迁今文庙处,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乾隆时期所建,后经过多次修葺。解放前夕,作为石门简易师范校址,解放后,文庙几经改作他用,先后作为县委办公地点、大会招待所、县委招待所等。1982年县政府发文将文庙移交文化部门管理,作为博物馆馆舍之用,并多次维修,特别是1999年为迎接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石门召开,耗资200多万元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基本恢复了旧貌。
二、建筑布局:
石门文庙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坐北朝南,分为三进,两个自然四合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头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侧为:东西耳房、道贯古今楼、东西碑廊、文武官厅、钟鼓楼、东西厢房、礼乐器库等。
三、风格特点:
石门文庙是湖南省县级文庙中的佼佼者,也是常德市唯一幸存的县级文庙,具有皇宫建筑款式和湖南重檐翘角的地方建筑特点,其雕刻、泥塑、彩绘都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特点,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四、馆藏文物:
石门历史悠久,文物资源极为丰富。石门县博物馆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馆藏文物2000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0多件(套),包括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竹木器、布料、钱币、化石等20多个门类。如在阳泉燕尔洞发现的“石门人化石”,填补了湖南省古人类化石的空白;在皂市商代遗址发现炼铜的坩埚,改写了殷商时期南方不炼铜的结论;在新关镇一次出土战国时期巴人军乐器青铜虎钮淳于10余件,堪称全国之最。至于汉以后的历代文物和各类民俗文物、革命文物,更为我省县级博物馆少见。另外,还陈列有李自成禅隐夹山说的大量文物,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五、陈列展览:
石门县博物馆自正式开放以来,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举办了50多个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陈列展览。现有基本陈列6个,分别是《石门历史文物陈列》、《石门革命史陈列》、《石门土家族民俗陈列》、《新关清代古尸展》、《石门奇石展》、《毛泽东的亲家——陈振亚烈士生平事迹展》。另外,每年还根据国情、县情举办1至2个短期的中心展览,今年举办了《科普图片展》、《石门名人书画展》、《坚强柱石,辉煌历程——纪念建军80周年展》。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对有组织的未成年人团体实行免费开放。走进博物馆,将会领略石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