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1)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状态。
(3)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基他人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三,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击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第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迅整作出危险性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
第三,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结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
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制度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
第二篇:危机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初探
危机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初探朱连科
最近,四川省汶川县及其周边地区发生8.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靠前指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这次地震灾害再次告诫我们: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矛盾的世界。近年来,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明确危机与危机管理内涵。危机是事物发展的不稳定状态,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管理是一种以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置为研究对象的管理机制,立足于应对和抗拒突发的危机事件和灾难性事件,以最少的资源来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理论、方针和原则,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和政治工作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见,在危机情境下,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控制危机发展、减轻危机损害所必需;有利于抚平危机所造成的人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于危机后组织和社会系统的重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新的工作内容。政治思想工作者在平时就要经常对群众进行居安思危的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要善于识别危机先兆,及时做好危机预警,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其次,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危机情境下要注意了解群众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政治需求,牢牢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于群众的不良情绪,要善于疏导,对群众的合理的思想需求尽量予以满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危机发生时,人们一般可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心理和抗争心理。但个体对危机反应的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同样的刺激,有的人能平静坦然、从容应付;有的人却无所适从,惶惶不安。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程度、从前的危机经历、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影响等。虽然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但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相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心理反应无论在程度还是在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用时间去恢复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对个别人如果刺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并会在较短时期出现非理性行为。这种情况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健康,重则造成攻击性行为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并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抵御和控制灾害的难度,还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并造成新的动荡。政工人员只有在掌握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才能更好的做好思想引导,使人们重心树立起生活信心和政治目标。
第三,在危机情境下,政治思想工作者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去帮助群众树立起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所谓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最终走出阴影,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恐惧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并学习到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增进心理健康。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变化。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此时应教育群众保持自己的良好公共关系,加强与周围人群的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使自己尽量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危机中要使人们充分感受到自己仍然被信任和被重视,从而使人们的心理需要重新得到满足。通过危机管理中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干预,达到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升华、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目的。我国党和政府在近几年来处理重大危机事件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成功做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都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二者之间既互相包容,又有一定区别。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解决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使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最终评价标准的工作。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则是一个纯心理学的技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善于把两者有机结合、做到融会贯通,这不失为危机情境下做好群众政治思想工作的新
危机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初探朱连科
最近,四川省汶川县及其周边地区发生8.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靠前指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这次地震灾害再次告诫我们: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矛盾的世界。近年来,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明确危机与危机管理内涵。危机是事物发展的不稳定状态,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管理是一种以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置为研究对象的管理机制,立足于应对和抗拒突发的危机事件和灾难性事件,以最少的资源来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理论、方针和原则,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和政治工作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见,在危机情境下,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控制危机发展、减轻危机损害所必需;有利于抚平危机所造成的人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于危机后组织和社会系统的重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新的工作内容。政治思想工作者在平时就要经常对群众进行居安思危的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要善于识别危机先兆,及时做好危机预警,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其次,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危机情境下要注意了解群众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政治需求,牢牢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于群众的不良情绪,要善于疏导,对群众的合理的思想需求尽量予以满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危机发生时,人们一般可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心理和抗争心理。但个体对危机反应的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同样的刺激,有的人能平静坦然、从容应付;有的人却无所适从,惶惶不安。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程度、从前的危机经历、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影响等。虽然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但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相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心理反应无论在程度还是在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用时间去恢复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对个别人如果刺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并会在较短时期出现非理性行为。这种情况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健康,重则造成攻击性行为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并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抵御和控制灾害的难度,还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并造成新的动荡。政工人员只有在掌握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才能更好的做好思想引导,使人们重心树立起生活信心和政治目标。
第三,在危机情境下,政治思想工作者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去帮助群众树立起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所谓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最终走出阴影,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恐惧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并学习到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增进心理健康。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变化。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此时应教育群众保持自己的良好公共关系,加强与周围人群的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使自己尽量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危机中要使人们充分感受到自己仍然被信任和被重视,从而使人们的心理需要重新得到满足。通过危机管理中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干预,达到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升华、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目的。我国党和政府在近几年来处理重大危机事件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成功做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都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二者之间既互相包容,又有一定区别。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解决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使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最终评价标准的工作。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则是一个纯心理学的技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善于把两者有机结合、做到融会贯通,这不失为危机情境下做好群众政治思想工作的新[page_break]的模式。只有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去做好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进一步显示我党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大威力,确保危机发生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
本文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hulianke515@163.com
第三篇:论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目录
摘要...............................................................2
一、导绪...........................................................2
(一)写作目的.......................................................................................................................2
(二)国内研究现状...............................................................................................................2
(三)国外研究现状...............................................................................................................2
二、政府危机管理概述...............................................3
(一)公共危机的界定...........................................................................................................3
1.危机的定义...................................................................................................................3 2.危机的特征...................................................................................................................3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界定...................................................................................................4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4 2.政府危机管理的特征...................................................................................................4
三、新闻媒体概述和特性.............................................4
(一)新闻媒体的概念...........................................................................................................4
(二)新闻媒体的传播特性...................................................................................................5
1.及时性...........................................................................................................................5 2.开放性...........................................................................................................................5
四、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案例分析.................................5
(一)信息来源捕风捉影,亦真亦假...................................................................................5
(二)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6
(三)以自身力量来共同克服危机.......................................................................................6
五、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6
(一)帮助政府传递信息.......................................................................................................6
(二)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6
(三)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6
(四)化解公共危机...............................................................................................................6
六、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策略及建议.........................7
(一)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策略...............................................................................7
1.建立网上新闻发布机制...............................................................................................7 2.建立以政府网站为主体的新闻发布平台...................................................................7 3.及时召开新闻媒体发布会...........................................................................................7
(二)处理危机管理政府与媒体互动关系合理化建议.......................................................7
1.正确引导新闻媒体.......................................................................................................7 2.政府要设立监督和预警机制.......................................................................................7 3.争取舆论主动权...........................................................................................................7 4.加强新闻媒体立法.......................................................................................................7
结语...............................................................7 参考文献...........................................................8
论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摘要
这是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各种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安全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黑社会性质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们有可能面临着不可预料和不确定的危机,社会各界对危机的关注也逐年提高,危机管理成为时代所需的一门实战性应用学科。在危机状态下,公众渴求对信息的掌控,政府需要向公众及时、准确的发布消息,保障公众合理知情权的同时保证社会正常有效运转,以维护社会稳定性和政府的公信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新闻媒体的出现,使政府危机管理面临很大的挑战。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如何利用好新闻媒体,在处理危机时从容不迫,转危为机,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绪,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概述,简述危机和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第三部分论述新闻媒体的概念和特性;第四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新闻媒体在危机处理中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分析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第六部分探讨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运用策略及构建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新闻媒体 策略
一、导绪
(一)写作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隐患层出不穷,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通过种种的危机事件爆发出来,在近几年发生的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新闻媒体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对政府的危机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与时俱进,有效地进行媒体管理,转危为机,所以研究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新闻媒体来应对危机具有现实性地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危机管理应急机制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在这其中2003年的中国SARS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灾难,也引起了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危机应急处理的重视,关于公共危机研究和引入海外学术成果达到一个高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过后,出现一系列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介绍手机,网络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研究分析。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18世纪开始对危机进行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初,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国际上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著作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等,罗伯特希斯认为“媒体管理是进行危机管理基本要素,成功的媒体管理可以弱化公众及媒体对危机管理中暴露的失误的消极印象,从而排除压力集团的困扰,抑制消费下滑,防止股价下跌。”
二、政府危机管理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界定
1.危机的定义
中文里的危机指的是“危险”和“机会”的复合词,从字面理解危机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又是一种机会可能。有好和坏的两种维度,从这个层面上,危机管理的积极意义就是转“危”为“机”。英文中危机(crsis)按照《韦氏英文辞典》的解释,“危机”是指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现在普遍采用的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的观点,其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重要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其《危机管理》中提到一些危机的定义: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做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来完成。
在国内,较为认同的定义,危机界定成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作为决策者的组织(核心单位为政府)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面临严重的威胁,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确定的前景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危机是有突发事件引起一种不确定的非正常紧急情势,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社会稳定的状态,这也是危机所需要核心解决的问题。2.危机的特征
危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和持续性四个方面。(1)突发性
危机事件发生尽管有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发生的那一刻,往往是突然的,使人措手不及。例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由于公共危机来得突然,又有很强的破坏力和冲击力,使人们措手不及,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带巨大的破坏。这就要求决策者、管理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化解危机。如,1992年印度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宗教冲突,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处理,最终导致全国性骚乱爆发。(2)破坏性
不管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公共危机事件,都会不可避免的给国家、集体、个人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失,或组织结构的破坏,还有可能会冲击社会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念,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3)扩散性
就公共危机影响的过程和波及范围的范围,一个公共危机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引起一连串的相关反应,称其为“涟漪反应”。涟漪反应就是扩散性的例证,一个公共危机往往会引发另一个公共危机。例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航空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民航客机的上座率大幅度下降。(4)持续性
由单纯一个地区或国家扩展为国家或国际性问题。如1998年金融危机、印度洋海啸、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界定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以突发性危机事件为目标指向,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及其关联事物的管理活动,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危机发生前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时的反应能力与控制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2.政府危机管理的特征
(1)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原则
正如戴维斯杨所说的“面对任何危机,你的首要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危机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扩散性,一旦发生,必然会对社会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损失。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早发现危机线索和显露的问题,制定应变计划,及早做出处理,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2)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公共危机直接和最终损害的是人们的利益,危机的不可抗性和人们面对危机的脆弱性,迫切需要政府在危机管理时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政府要及时解决危机所带给民众的困难,表示同情和慰问,共同致力于危机的解决。这也有利于政府提高自身公信力。
(3)透明原则
即政府在处理危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些有效渠道与民众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危机发生时伴随着一些社会恐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公众缺乏官方消息,而随意歪曲理解,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时与民众和媒体进行良好沟通,发布权威消息,让民众了解政府的应急政策及措施,平缓民众情绪,是危机处理有效进行。(4)真诚坦率原则
通常情况下,社会危机发生都会使民众产生种种猜疑,甚至有一些媒体会夸大事实的报道。因此,在危机管理处理时,要求政府必须本着真诚坦率的原则,要如实公布真相,否则民众通过其他手段了解事实真相时,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5)快速反应的原则
危机事件的爆发速度和破坏力极强,这就要求政府在危机发生后,及时调查事故起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安抚受害者,主动与新闻媒体获得联系,公布事实真相,获得公众和媒体的信任和支持。
三、新闻媒体概述和特性
(一)新闻媒体的概念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会成为报道的焦点。
(二)新闻媒体的传播特性
1.及时性
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利用自身信息传播的优势,将全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呈现在民众面前。2.开放性
在新媒体时代,没有发不出去的信息,没有表达不了的意见。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包罗万象,这样的开放性为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信息真实性埋下隐患。
四、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案例分析
近日,微信和微博上出现“多地医生感染H7N9”的传言,引发人们对医院疫情防控能力及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会人传人的担忧。针对这些情况,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采访。
【回应】 各地纷纷辟谣,所传地方均无医生感染H7N9,1月20日,上海市通报,浦东某医院医生张某某因感染H7N9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后,有关“某医院医生感染H7N9并死亡”的消息在多地传播,涉及天津、深圳,以及江苏一些城市。
针对相关传闻,天津市卫生局核查确定,信息不实,传言中提到的天津市人民医院和蓟县人民医院自今年以来均未发现与网络信息相符的死亡病例,也没有医务人员死亡。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表示,深圳并未出现“医生感染H7N9死亡”的情况。
南通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南通公安”辟谣称,近期有网民在微信、QQ、微博中散布“南通人民医院医生昨天凌晨四点二十一分因H7N9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此系谣言,对恶意制作传播谣言者,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
相关传言使网友担心暴发H7N9人传人的疫情。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指出,2014年1月以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为散发。截至目前,监测未发现病毒发生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
专家认为,病毒的传播途径仍是由禽到人,春节临近,活禽运输、交易和消费更加频繁,我国内地将有可能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散发病例,但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小。
据了解,为进一步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方案》称,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3—4天。传播途径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目前,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
专家介绍,H7N9禽流感病毒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属于高危人群。
据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已要求各地,进一步部署防控措施,完善治疗方案:要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早期识别、重症与危重症救治能力;要做好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强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开展对重点人群和外环境的监测。
记者采访的多地卫生部门都表示,将加强疫情监测和预防控制,发现疫情将第一时间公布
(一)信息来源捕风捉影,亦真亦假
从报道中来看,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很多信息来源捕风捉影,亦真亦假,在危机状态下民众会产生种种猜疑,失去对事件真伪的判断,此时就需要新闻媒体通过自身信息传递的对于不实报道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澄清,稳定人心,塑造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
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在第一时间与各新闻媒体合作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帮助新闻媒体了解相关事件的前因后果,正确引导舆论。通过政府的第一信息发布,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以制定应急措施,有效地化解危机。
(三)以自身力量来共同克服危机
通过媒体及时积极的报道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协调政府各部门提供救助,从而解决危机造成的影响并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面对危机。新闻媒体以自身的号召力和响应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克服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报道会推动政府的进一步行动,并对政府的行动起着监督的作用。
五、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个著名的比喻,出自约瑟夫·普利策之口,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在信息传递迅速的现代法治社会,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崛起的社会政治因素和独立的社会政治势力,已经渗透和影响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介入,在无形中对政府危机管理起到很大作用,作为政府发表权威消息的代言人,疏导民众情绪,化解公共危机。
(一)帮助政府传递信息
危机发生时,人们会产生一定的恐慌,会随意猜测事件的真实性,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民众传递准确有效地信息,避免信息的失真,终止谣言,制定应急措施,成为安抚民众恐慌的“镇定剂”。积极引导民众的行为,降低危机对民众的破坏力。
(二)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赢得社会的支持,危机发生后,促使政府迫切地为化解危机对其制定的政策、方针进行调整、改进,在承接民众和政府的沟通上,民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府的决策,并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使其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了解和认知,最终提升了政府在公众的形象。媒体将公众受害者的遭遇展现给民众,也激发民众的同情并向其提供援助,危机的影响也会波及其他公众,使潜在的受害者意识到自身的威胁,共同致力于支持危机管理工作,新闻媒体也帮助政府赢得了社会支持。
(三)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
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也对危机管理中的行政行为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人们可以快速分享着全世界的信息,新闻媒体凭借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伴随着政府行为的透明化,各种法律制度要求政府必须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在危机管理中时刻关注人民利益。
(四)化解公共危机 新闻媒体通过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传递了信息,使公众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引起公众的关注,促使政府有效及时的制定措施以化解危机,防止一些危机事件的搁置遗漏。
六、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策略及建议
(一)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策略
1.建立网上新闻发布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政府趋向于建立新闻发布机制,以政府网站为主体的新闻发布平台和及时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开始在网上发布重大消息。在危机发生时,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有效地发布权威消息,安抚民众,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建立以政府网站为主体的新闻发布平台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形成,对建立政府网站的新闻发布平台有极大的帮助。促进信息公开,提高行政职能,使民众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3.及时召开新闻媒体发布会
网上新闻发布会是一个虚拟的新闻发布网络新闻发布会是在一个虚拟的新闻现场,通过网络将无线分散的与会者联系在一起,完成信息初始发布及交流探讨传播活动,理论上说,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基本上等同于现场直播,直接参与人数、发布信息的数量也基本不受限制。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满足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形成与民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民众的意见,对政府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二)处理危机管理政府与媒体互动关系合理化建议
随着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和新闻媒体职能的强化,要求政府化被动管理为主动互动,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1.正确引导新闻媒体
坚持以法律,党的方针政策来引导新闻媒体。公共危机处理中,新闻媒体应该时刻坚持以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引导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履行自己的职能。2.政府要设立监督和预警机制
有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府应该建立以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收集的进行分类鉴别,以保证其真实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估计,制定应急措施。3.争取舆论主动权
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权威消息,为危机发生后,政府需要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里的新闻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公众,有权了解事实的真相。4.加强新闻媒体立法
提供法律保证,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危机事件进行广泛地报道和深度地剖析,完善信息传播机制,防止信息滥用新闻自由,对其报道不真实及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的介入走上法制化道路。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这就要求政府与新闻媒体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共同致力于危机的控制与解决。
结语 公共危机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更不能缺少新闻媒体在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本文通过对新闻媒体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运用,阐述了在应对和解决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政府与媒体友好互动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性和政府的公信度。
参考文献
[1] [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5 [2] 宋鸽.反思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积极干预[J].行政与法,2004,6 [3]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9 [4]周敏.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J].世纪中国, 2003.6 [5]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宋双峰 网络新闻发布会[J] 新闻与写作,2005(9)28-29 [7]薛澜.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2 致谢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
学院、系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业名称 社会工作 年 级 2009级 学生姓名 林长远 学 号 00953049
指导教师 吕霄红
2012年11月28日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上升到30%,呈逐年上升趋势。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和治疗。据国家教委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初,在一次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全国有20.23%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有程度不等的障碍,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北京大学近十年因心理障碍休、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的人数的1/3左右,而精神症患者占到该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人数的60%以上。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我国大学生中16.O%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曾经公布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调查显示,超过25%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增加也让人触目惊心,绝大多数犯罪行为也并非人们想中的高智商犯罪,恰恰是敏感孤独人群才会出现的“刺激—反应型”暴力犯罪。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大学适应问题
大学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的一些不适应,由此引发的一些心理压力。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所引发的焦虑
由于环境改变所造成了一系列不适心理,大学生的这种不适应心理,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容易出现困惑、茫然和偏激。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在遇到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所造成的失落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因此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阅历,校园中的大学生面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一系列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抑郁、孤寂的心理,因而出现了一些人际关系失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自卑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低,缺乏安全感,常常自惭形秽。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缺乏自信,时常会想到“别人会怎样看我?”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容易从他人的言行中发现对自己不利的评价。还有一部分心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为凡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为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则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出现,以此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将社交圈子限制得很小。2.孤僻和冷漠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3.情绪冲动
冲动是伴随着强烈不满、必须马上发泄出来的情绪状态。人在冲动状态下,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力降低,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大学生血气方刚,精力旺盛、个性鲜明,对于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常会采取过激的行为去解决,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为人际关系蒙上了阴影。4.恐惧
这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一是害羞,二是胆怯。有的担心学业不佳,害怕考试失败;有的担心能力不高,害怕被别人瞧不起。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他们常常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特别在人多或有异性的场合下,会显得极度紧张,有的说话僵硬结巴,有的语无伦次、断断续续,还有学生说不出话。由此使这些学生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害怕与别人交往,回避集体活动,严重的导致社交恐惧症。
(三)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成青年阶段或多或少的开始考虑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这带来了因感情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1.爱情的困扰。
大学生在生活中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因此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以及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课程。大学生还不明白责任感对于恋爱的重要性,因为大学生还未面对就业、婚姻、购房、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的压力。这些压力是成年人恋爱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爱情和学业之间的关系,会带来很严重的心理困扰。另外大学生在处理爱情和友谊的问题上表现得还不成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2.友情困扰。
友情是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在一项涉及大学生生活事件的问卷中,50%的大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不知道,情感始终与大学生活相始相终,“想说爱你并不件很容易的事”“谁为我憔悴?”“想得到偏又怕失去”,在情感的边缘,很多学生在徘徊着。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看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希望珍惜友谊又不经意的与友谊失之交臂。友情是人情感的重要方面,而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值得珍惜,大学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相聚在一起是很难得的,但是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很好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误会,往往会使友谊不经意地溜走。3.亲情问题
近年来,反映大学生与家人关系疏远的文章非常常见,很多学生的反映是: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跟他们联系是源于实质性问题:如经济供给、物质补充而非情感沟通,尽管自己也认识到不应该这样,但懒得联系却是一种普遍心态,而且从心理上也并不感到有歉疚,即使通电话,也仅仅是我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之类的客套话。与此相反,恋人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多,电话短信越来越频繁,一位学生在发出数十张贺卡后,人们并没有从他开出的“账单”上发现给父母的。很多家长也感到亲情受到空前的挑战,发出了“难道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仅是经济上的?”感慨,对父母给予的关心、爱护,不少大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能够理解家长良苦用心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四)就业问题
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4.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5.就业心态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过度焦虑与急躁,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3、攀比与嫉妒
4、抑郁与逆反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五)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如家庭贫困引起的心理问题,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由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等等。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宏观层面
1.社会现实的影响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培养、锻炼青年人成长的“大熔炉”,同时又是十分纷繁杂乱、无奇不有的综合体,青年学生投身既可以成材,亦可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花花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和诱惑,同时也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2.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的环境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前面社会形式而言,校园内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而深刻。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每一个人出生后所面对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的早期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现在家庭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将影响其独立性和自信心的正常发展,容易形成过分依赖或过分自责的倾向。甚至有些消极的教养方式,更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微观层面
1.生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具有个性特征,并建立起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模式,具有病态人格者就更具这种特征性。因此,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对其人格障碍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种个性倾向性都有利弊两方面,重要的是,认清这 7 一点,充分了解自己,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心理因素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
1、理想的失落与人生观的漂浮不定。
2、心理发展中的内在失衡
3、性生理冲动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
四、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在介入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主要是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在广义上覆盖了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但从具体工作实践上看,主要是学习和社会适应有困难的学生,侧重于:(1)学习困难即厌学或虽然认真学习但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学生;(2)身心成长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如身体不适或心理障碍等;(3)经济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4)存在新的发展问题的学生,如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恋爱等。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帮助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走出困境。
工作内容及方式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以服务为主要特征。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大体有:(1)以个案工作评估并处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2)向家长解释学生问题的内涵,使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发展状况,督促他们关心孩子;(3)为教师与学校提供相关的咨询,以改善师生关系,协助教师鼓励学生学习;(4)参与社区的建设发展工作,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从工作方式上看,学校社会工作可分为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团体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三大类。在三大类方法下,还有许多具体的实务方法,如教育方法、咨询方法、督导方法、研究方法等。因此,服务贯穿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始终。
(一)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降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首先,接案后,社会工作者将通过与受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案专业关系,在为其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的同时,对其提供更高层次的救助和服务。例如,提供给他们必要的认识和分析所面临的心理困境的能力以及发挥自身潜能的方法,使其提升自身能力。其次,社会工作者要以尊重、真诚、接纳的态度面对受助大学生,使其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扰。最后,社会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重构,使其了解许多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只要树立起面对它的信心和勇气,是可以击败它的,从而使受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增强信心,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克服困难的,进而提高他们自主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个案工作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情感方面的介入: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需要很多时间来处理案主情感方面的问题,观察他们的信仰、态度及价值观,并帮助他们提高自尊,更好地接受自己和学会感恩,提高案主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方面的介入:认知理论学家认为,大多数行为的不良是直接起因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不同生活情境的错误认知。因此,工作者可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善案主的情绪和行为,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的介入:在案主渐渐建立起新的自我对话后,需要进一步帮助他进行行为方面的改变,这样有助于案主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行为。在案主朱某的认知得到改善后,工作者对案主进行了行为治疗。
(四)环境方面的介入:社会工作介入不仅着力于案主本身问题的解决,而且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加强对环境的介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会对案主社会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案工作对大学生问题问题的介入,是一个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并重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单纯地注重治疗问题,协助走出困境,而是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致力于增强他们的自身能力。
(二)小组、团体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也成为团体工作)是指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内的个人获得小组经验,逐步实现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达到个人、小组、社区及社会的发展。它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起到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团体为载体,让成员相互交往、启发、引导、支持、鼓励,成员在互助体验中成长、学习,从而改进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具体来讲,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互助小组。互助小组由具有相似的问题、遭遇和情境的案主组成,小组成员相互提供信息、劝告、情感支持和其他类型的帮助。
首先,在小组组建初期,社会工作者可把那些具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受助大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组成小组,鼓励组员们彼此交流,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大家彼此认识,消除顾虑。其次,可将那些曾经有过同样问题,但目前已取得成效的受助者加入到小组中,以身说教,讲述自己的经验,使小组组员们增加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动。再次,随着组员知识能力的提升,相应地,小 组形式也应从低级不断向高级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组员的发展,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一般说来,它是指在一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理念特点:它是一种工作方法;它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它的实现途径是鼓励社区成员自助、互助及自觉参与;它的基本目标是利用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它的高级目标是培养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整合,促进社会转变。
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时代,单纯由学校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调动社会所有的可利用资源,在校内外构建全面的辅导支持网络,共同为学生服务,增强干预的有效性。高等院校既具有一般社区的特点,又具有学校社区的特殊性。需要认清高等院校社区工作要素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要将社区工作理念运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构建社区参与体系、互助体系、信任体系、成长体系。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是大势所趋。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的联动模式,形成一个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相结合的援助网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从介入模式探讨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
从介入模式探讨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
魏雁滨 陶兆铭
摘要:香港青少年服务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制度化,迄今已有 30 多年。除了服务性质趋向全面、服务对象不断扩充、工作手法各式各样之外,介入模式更从偏重辅导与治疗,慢慢转为兼重青少年发展与充权,为此,我们尝试讨论并寻找到这三种青年工作模式的特点、及其与香港青少年服务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工作模式;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是社会宝贵的资产,也是构建和谐与进步的社会的新生力量。青少年发挥着承先启后的功能:
一方面继承社会的文化、价值、信念和理想;另一方面以新视角、新思维为社会开创新局面。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在急速转变的社会中有良好的适应及正面的发展,以至积极装备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社会由此就会产生一个重要领域:青少年服务,就是要协助青少年满足其生理、心理、社交、家庭生活、培训及闲暇的需要、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发挥他们的潜能。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历史已逾一百年,但于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制度化,迄今已有三十多年。本文尝试介绍青年工作的三种介入模式,并以此视角探讨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
一、香港青少年服务的演进
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香港依靠大量中国内地移民所提供的劳动力和资本,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城市。但当时社会环境并不理想,物质还是相当匮乏,不少儿童及青少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有一些志愿团体为青少年及他们的家庭提供食物、住房、基础教育、技能训练及娱乐等服务(Newbery,2007)。1966 及 1967 年发生的社会**事件令政府及公众担心青少年对政府的不满会危害社会安定,因而社会开始关注青少年并为之提供普及教育和各种青少年服务(Hong Kong Government,1965)。加上当时有研究指出:香港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之一为其因缺乏家庭及学校的培育而转向与群党从事非法活动以获取成功感及认同感(Ng,1975)。因此,香港政府于 1971 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教育,更于 1974 年就推广至实行九年免费教育;同时,政府亦将青少年服务纳入正轨,自此一直在经费上资助非政府机构开展相关服务。当时的青少年服务以个人辅导服务为主,通过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及外展社会工作服务以协助青少年解决个人在家庭、学校及社会遇到的问题,从而减少与预防他们违法及反社会的行为(Government Secretariat,1977),同时开设儿童及青少年中心提供有益身心的兴趣小组、康体活动、领袖培训及义工服务以提升其人格修养、社交能力及公民意识,帮助及鼓励他们成为成熟而负责任的良好市民(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1980)。另外,香港政府于 1990 年成立“青年事务委员会”,由专业人士、学者及青年工作者组成,目的是为青少年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青年事务委员会于 1993 年发表《青年约章》,在社会上颇有影
响。之后,青少年服务稳步发展,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例,政府由最初一名社工对 4000 名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至现在每一间中学都有一位驻校社工。再者,政府于 1992 年初成立了一个“儿童及青少年中心服务检讨工作小组”,以总结与反思儿童及青少年中心的发展。其后该工作小组发表报告,建议将儿童及青少年中心、学校社会工作队及外展社会工作队重组为“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以避免服务分割、重复及缺乏弹性(Working Party on Review of Children and Youth Center Services,1994)。
目前,香港青少年服务主要由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儿童及青少年中心、学校社会工作队及外展社会工作队提供(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2010)。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青少年各方面的需要。该中心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及手法提供了大量的辅导、支援、社教化及培养社会责任及发展潜能的活动。儿童及青少年中心以鼓励儿童及青少年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来以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为宗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的则是帮助那些在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及学校适应等方面出现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握学习机会,发挥潜能,及加强他们与家庭、学校及社区的联系。外展社会工作服务队提供的是通过外展手法接触较少参与传统青少年中心活动、且容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辅导与指引,该服务由 2001 年开始增设深宵外展服务,且该服务的社工配备车辆及流动电话,为深夜在外流浪而有服务需要的青少年提供援助。除了以上四种服务之外,社会福利署及非政府机构还为残障青少年提供日间训练与职业辅导服务、住宿服务及社区支援服务等,使他们能融入社会;同时,也通过社区为本的康复服务及院舍服务,协助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成为奉公守法的市民(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2010)。
从上述的回顾可以看出:香港青少年服务相当全面,如果以服务性质划分可分为补教性、发展性及预防性服务;以服务对象分类则包括为学生、为一般青少年、为高危青少年、为残障青少年、以及为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提供的服务;若以工作手法分类则包括个案、小组、家庭、学校及社区,而本文提出以介入模式(intervention model)来分析及评估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与现状。原因在于介入模式不但考虑青少年的实际需要,更从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及理论体系出发,还借鉴了实证科学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整套操作实务,为青少年工作者提供行动方向、目标、手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引(Edginton, Kowalski, &Randall, 2005),可谓理论与实际并重。
二、青少年服务的三种介入模式
(一)辅导及治疗模式
辅导及治疗模式来源于西方精神病学、心理学及辅导学。这个模式主要帮助因精神健康、情绪、行为及关系问题而对其生活及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青少年,目的是找出这些问题的起因及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Lee, 2005)。辅导及治疗模式包括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psychosocial therapy model)、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ving model)、行为矫正模式(behavior-modification)、以及危机介入模式(crisis-intervention model)等等(Butrym , 1976)。一般来说,辅导及治疗模式是以个别青少年及处理问题为本的。除了个案工作之外,社会工作者也运用不同的辅导及心理治疗方法为青少年提供小组及家庭辅导。
(二)发展模式
相对于辅导及治疗模式,发展模式强调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不单是减少或预防问题的发生,而是着重青少年的全人发展,帮助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能准备就绪以成为有贡献的成年人(Hamilton, Hamilton &Pittman, 2004;Pittman, Irby & Ferber, 2001)。社会工作者为青少年设计及提供全面的培训计划以培育青少年的发展资产(developmental assets),包括促进与他人联系、提升抗逆能力、促进社交能力、情绪效能、认知能力、行为效能、道德效能、培养自决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订立明确及正面的身份认同、建立目标和抉择能力、认可正面行为、加强亲社会行为及助长亲社会规范等(魏雁滨,2009;Cheung&Ngai, 2004)。由此可见,正面发展模式是以青少年发展为本的。
(三)充权模式
除了发展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及前线工作者主张以充权模式制订青少年政策及提供青少年服务(Ngai, 2006;To, 2007, 2009)。与发展模式一致,充权模式认为每一个青少年是有成长和改变的能力,但前者却忽略了现存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如何剥削和压制了青少年的发展,特别是资源匮乏的一群(赵维生,1999)。充权模式主张与青少年建立一个伙伴关系,协助他们发展潜能、保护自己的权益、争取应得的资源、倡议政策的改变,最终目的便是共同建构一个有利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核心理念是以改变所有青少年(尤其是弱势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为本(魏雁滨,2009)。
以上三种模式的核心理念、目标及介入取向虽有不同,但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换言之,关注青少年的个人问题,不代表会忽略他们的发展需要及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三种模式对构建和谐与进步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缺一不可。要知道,不论是青少年的个人问题、他们普遍的成长需要,还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均会令青少年在生活上和成长上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危机。若这些压力和危机未能得到有效的疏解,长此下去,便会令青少年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因而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出现,以致危害社会的稳定。此外,当青少年被困在问题与不利的环境之中,他们的人力、社会及文化资本便得不到有效的培育与发挥,因而窒碍了其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发展。再者,青少年的活力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若在制订社会政策和筹划社会服务时多吸纳青少年的意见,则相关政策与社会服务便能更紧贴时代的脉搏、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这对社会改革有长远的裨益。
如前文所述,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制度化迄今已有三十多年,政府及民间社会福利机构一直携手合作以不同的介入模式回应青少年的问题及需要,以下将从介入模式分析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
三、从介入模式分析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
香港青少年服务从着重提供个人辅导与治疗,发展至今日这种通过不同的介入模式协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状况,反映了香港青少年服务发展的多元化及全面化。值得留意的是,不同的介入模式在香港青少年服务发展的历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的,而是每一种介入模式皆是青少年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从辅导及治疗模式来分析
辅导及治疗模式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是香港青少年服务模式的主导,这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个案工作一直是学校社会工作及外展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服务范畴。正因这两种服务以个案工作为主,一线工作者不断应用及改良各种辅导及心理治疗方法以帮助困惑在不同问题中的青少年,这从青少年服务机构所出版探讨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及个案工作介入手法的书籍可见一斑。(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学校社工组,1993;香港明爱学校社会工作服务,2002)。除了个案工作外,小组辅导亦是青少年工作者常用的介入策略(Ngai, 2004)。另一方面该模式也可以处理问题为本开展青少年服务,这说是当社会上出现新的青少年问题,政府及社会福利机构便会合作研究及开展新的服务以协助受这个问题影响的青少年(Lee, 2005)。举例来说,近年滥用青少年精神药物的问题备受关注,政府便资助七间社会福利机构设立滥用精神药物辅导中心以回应这个问题(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2010, To & Chan, 2009)。
(二)从发展模式来分析
尽管学校社工及外展社工都倾向把个案工作当成最重要的服务范畴,但他们也有筹办一些小组及大型活动来预防青少年问题的出现及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智能、社交等方面的正面发展,而儿童及青少年中心和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更是以青少年的全人发展及正面发展为主要服务目标,通过设计、提供不同的培训计划以协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实上,研究显示了青少年参加这些活动后能发挥潜能、关心社会、支持社群融和、明白其公民责任等(Ngai& Cheung, 1999)。由此可见,发展模式明显以较宏观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成长,着重培育青少年的潜能发展,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款四亿港元,与教育局及社会福利署协办一项为期四年的“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这个计划便是引用了发展介入模式(石丹理、马庆强,2007)。
(三)从充权模式来分析
相对于辅导及治疗模式与发展模式,在香港以充权模式提供青少年服务仍属起步阶段。虽然越来越多一线工作者运用充权模式服务青少年,尤其是处于弱势者如新来港人士及女性等(香港中华基督教会,2002),但大部分属试验性质及较小规模。不过,有研究显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及外展社会工作服务虽以个案工作为主,但仍能借着不同方法实践充权,包括:个人层面———令青少年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以面对生活挑战及争取其权益;人际层面———与青少年身边的重要人物合作以维护他们的权利及社会公义;学校及社区层面———与青少年一起倡议改善学校政策与社区环境、以及动员社区资源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制度层面———在教育界及青少年服务界扮演倡导者角色(Ngai, 2006, To, 2007, 2009)。
这三种介入模式对构建和谐及进步的社会起着重要的功能。前文提及香港社会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较快发展,在这个阶段,如果社会问题丛生,**频繁,便会令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当时的青少年文化水平不高,但精力充沛,活动力强,往往成为犯罪及反社会行为的主力军。面对这种情况,严刑苛法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反抗,而聆听他们的需要、协助他们渡过困境才是有效之策。当时香港政府通过提供普及教育与青少年服务,大大抑制了青少年对社会不满的现象,并帮助他们积极装备自己投入社会,令社会渐趋和谐与进步。
然而,只靠提供补救性及预防性的青少年服务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并不足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因经济起飞而发展为一个制造业中心,其后又发展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社会对人才非常渴求,同时亦需培训有能力、有干劲及有承担的下一代接班人,加上全球化及经济转型的时代趋势,香港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以开拓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培育青少年成为杰出领袖,协助他们积极装备自己、发挥潜能、对社会承担及具备国际视野的时代责任可谓刻不容缓(Ngai, Ngai&To, 2007),而能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并不等于能令他们有足够的准备为社会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所以,青少年服务须从个人及问题取向扩充至以所有青少年及发展为本,这也是发展模式的要旨。
再者,即使香港社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趋繁荣,但是仍然有一群处于弱势的青少年受到社会不同方面的排斥,他们作为公民的权益亦未受到足够的保护。来自低收入家庭者、失业者、新来港人士、学习困难者、身体残障者及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往往未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去改变他们的命运,社会标签亦令他们出现偏差的自我认同。充权模式的青少年服务正是回应这些青少年的需要。一个和谐与进步的社会不单能促进经济发展,更须维护社会公义,鼓励社会共融,这也是香港青少年服务继续发展的方向。
(四)三种介入模式与青少年服务发展的关系
如上所述,这三种介入模式有着不同的要旨,因此其介入目标也有所不同。它们分别着重协助青少年解决个人问题、培育青少年发展潜能、以及与青少年一起谛造有利成长的社会环境,所以总体而言三者在构建和谐及进步的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前文提及三种介入模式对构建和谐与进步的社会同样重要,而近年来,备受重视的充权模式更能补充辅导及治疗模式与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尤以如何提升青少年在个案服务及发展性活动的参与程度为甚。首先,传统的辅导及治疗模式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含着一种假设,就是视青少年为有问题者,而服务提供者则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青少年解决其问题。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容易令一线工作者忽略青少年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及其持有的内在与外在资源(To, 2007)。透过引入充权模式的个案服务,社会工作者能提升青少年在接触阶段、需要界定阶段、介入阶段及结束阶段的参与,并在此过程中与青少年一起发掘其强处,以及确认其解决问题、满足需要、自我成长及面对周遭环境的能力(Lee & Charm, 2002;Ngai, Cheung, Ngai, 2007)。
另外,充权模式与发展模式均重视青少年的全人成长(holistic growth),同时也致力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关心社会。然而,充权模式认为青少年不单是参与活动者,更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辈一起筹划、设计与举行不同种类的活动。事实上,互助小组及自助组织在香港越来越流行(Ngai, Cheung, &Ngai, 2009),其着重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资本、互相协助解决问题、以及建立社会网络来面对环境的急速变化。一线工作者也从活动或组织主导者慢慢变为促进者及辅助者,从而使青少年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益处(To,2007)。由此可见,充权模式的出现,提醒了运用其余两种介入模式的一线工作者增加青少年在个案、小组及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从而使青少年服务发展得更健康与更全面。
四、结语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需要指引、关怀与支持,这样才能让他们能跨越逆境、肯定自我、自强不息、追求积极的人生。面对着社会急剧的转变,他们需要培育、鼓励和给予机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发展成为独立、成熟、负责、及对社会有承担的新一代公民。香港青少年服务一直朝着以上的方向迈进,政府与民间社会福利机构透过协调与合作,运用不同的介入模式使青少年服务趋向多元化及全面化,从而协助青少年成为社会宝贵的资产,也成为构建和谐与进步的社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