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区当前卫生监督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如何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探索卫生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卫生工作列入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体现
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对人民健康的关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提供,再次体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抓好卫生工作的坚强决心,也让整个社会、全体国民对卫生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地委、行署的“六个新跨越”,将卫生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再次体现了抓好卫生工作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凡意义。我站在卫生局班子成员、卫生监督所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如何做到在职谋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是一个值得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所选的调研课题,将工作实际和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达到和大家共同探讨,促进本人和所分管的业务工作的共同进步。现以此活动为契机,从两个方面谈谈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如何履行职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正确认识我区当前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区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着: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够高,基层监督网络还不健全,监督范围尚有盲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监督设备落后;对卫生监督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与新形势下科学监管、依法监管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中央“保民生”的总体部署,难以适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新要求。
(一)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够高。全区现有卫生监督执法人员25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0.45人,其中地区卫生监督所25人,10县(市、特区)共231人,与《中共铜仁地委 铜仁地区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要求的卫生监督人员数相差72人,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差98人,大多数乡镇所在地无卫生监督员,基层卫生监督无法横到边、纵到底,存在盲区。现有执法人员接受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人员老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透,现场监督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全区地、县卫生监督机构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仅123万元,其中:地区卫生监督所预算20万元,各县(市、特区)共预算103万元,而仅仅是下县下乡开展常规督导工作的差旅、车油费每年就要217万元(06——08年的平均数),超过了预算经费,有人要问,这种经费无固有保障的负数预算方式如何开展工作?这就是卫生监督之难处所在,经费上存在着“要一点,挤一点”,遇紧急卫生事件划拨一点的被动列资情况。
(三)对卫生监督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卫生监督执法是代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开展相关执法工作要接受主管部门的的委托,工作上难免存在着等政策、要方案、靠安排的被动局面,主动介入不力,特别是在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上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
二、以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热潮,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卫生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不注重民生问题的野蛮执法,着力解决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卫生监督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应结合我区卫生监督实际,努力做到“六注重、六克服”
(一)注重解放思想,克服惯性思维的问题。地委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报告会上,廖书记指出:思想观念的差距是我们的最大差距,要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新跨越。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三种倾向。一是要克服惯性思维的倾向。惯性思维是一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大忌,我们每个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按经验办事,凭经验执法的经验主义;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开拓创新、不结合实际、不开放思维的教条主义;最大限度地避免不挖掘和推广我区在卫生监督执法方面的亮点,只做按部就班的机械运动;最大限度地避免接受任务多,自我创新少;配合工作多,领头工作少;市场监管多,内部监管少的缺位现象。二是要克服惰性思维的倾向。惰性思维是一种不
用心思考工作的思维,也是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大忌,我们有的监督执法人员平时不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不加强工作互动交流、不注重信息收集,到执法现场,简单执法、野蛮执法;面对群众咨询,就一知半解、支支吾吾;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摸不着头脑。这是不符合新时期执法人员素质要求的,也是我们竭力反对的。三是克服不切实际的超前思维。超前思维需不需要
?需要,但是要切合实际!有的同志,一谈到解放思想,就冒然求进;一谈到切合实际,就固步自封;一谈到灵活执法,就自作主张等等。这些都是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
(二)注重队伍建设,克服人力紧缺的问题。十七大指出:要尊重人才、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人才队伍建设是各行各业的根本,工作落实需要人才、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社会进步需要人才。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人干事、有人理事、有人谋事的梯度用人氛围,对于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来说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大地、县(市、特区)卫生监督人员配备力度。按照地委、行署《决定》要求,优化结构、按岗定员,补足地、县(市、特区)卫生监督人员,使地级卫生监督人员达到0.9人/千人,县级卫生监督人员达到0.8人/千人,目前全区卫生监督所尚差72人,县(市、特区)共尚差67人,其中思南县缺员最为严重,差11人。二是要加强基层监督网络建设。根据《决定》要求:探索乡镇派驻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监督网络。目前全区16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没有派驻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只有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聘有兼职监督员,基层食品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得不到应有的监督保障。三是要加强在职在岗监督员的法律法规培训。自2003年全区各县(市、特区)成立卫生监督所以来,全区256名卫生监督员中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只有38人次,大多数人员没受过再教育培训,全凭自学和习惯技能开展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工作程序的运作全凭领导的引导和自身的悟性。四是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目前全区卫生监督员中,专业结构配置不够合理,大多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划入或调入,医学、传染病防治其专业居多,“五大卫生”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甚至没有,在对缺位人员的补充上应尽量考虑优化结构、实现专业互补。
(三)注重依法行政,克服监管缺位的问题。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卫生监督工作任务,主要职责为:
1、卫生行政许可。承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餐饮业及集体食堂的卫生条件的卫生行政许可;承办公共场所卫生条件的卫生行政许可;承办供水单位卫生条件的卫生行政许可;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行政许可事项。
2、公共卫生监督。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餐饮业及集体食堂的卫生条件、卫生防护设施、生产经营活动及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健康管理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及其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及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及其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建设项目执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情况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
3、医疗卫生监督。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资格、职业范围及其医务人员的职业资格、执业注册进行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打击非法行医;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控制措施和菌(毒)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负责派出机构的管理;负责辖区内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上报;负责受理对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承办各级党委、政府、主管局及上级业务机关指定或交办的卫生监督事项。
4、其他。负责派出机构的管理;负责辖区内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上报;负责受理对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承办县委、县政府、主管局及上级业务机关指定或交办的卫生监督事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履行好这一“公共产品”服务?理应受到监督,由谁来监督?当然是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卫生监督所来监督。目前,地、县各卫生监督机构在监督执法中,加强了对个体和市场的监管,但对公立医疗机构监管上有“信得过”、“碍于情面”和“不主动”的现象。这是一种行政不作为,卫生监督所既然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执法,就应该理直气壮、主动参与、严格执法、公平执法,不能对公立机构松,私立机构紧;对内部监督松,市场监督紧;平时监督松,突击监督紧;主动监督松,接受任务紧。
(四)注重经费保障,克服无钱办事的问题。卫生监督执法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纯粹的公务执法行为,没有业务收入,只能靠财政供养,任何将执法收入作为创收渠道的行为,都是与依法行政相违背的行为。我们必须风烛残年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将基本的市场监督、疫情监督、卫生应急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五)注重以人为本,克服脱离民生的问题。廖书记出: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公务,下大气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环保、安全、出行和饮水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人人享有健康保障又是民生问题的最大、最直接的问题。卫生监督中的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及其他健康相关产品有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卫生监督工作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在涉及卫生监督工作的广度上下功夫,确保此项工作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二是要在执行监督的深度上下功夫,使监督行为成为人民群众消费信誉的标签,做到监督一处,放心一处;监督一处,放心一片。三是要在对被监督单位和个人不规范服务行为的整改力度上下功夫。对监督过程中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各种服务行为和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定期回访,进行整改后的再监督、再检查和不合格的再整改。
(六)注重协调配合,克服大卫生意识不强的问题。卫生监督机构既是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执法,又是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其监督执法行为代表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因为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就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所以在执法过程中要增强四各意识。一是要增强主人翁意识,把自身置身于执法主体的位置,牢固树立受委托也是主体的思想,这样,在执法过程中,才不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要时刻以主管局的身份和形象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注意模范作用,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服务质量的优劣。三是要增强效能意识。卫生工作千头万绪,卫生监督作为代表卫生主管部门执法,一切有关卫生方面的非法行为都可以监管、都应该管、都要尽力管,以为主管部门分忧,因为工作内容多,必须白领重点、注重实效。四是要增强大局意识。站在卫生监督机构和执法主体的双重身份,如果没有大局意识,是搞不好工作的,必须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谨小慎微、严格执法、换位思考,才能做到既抓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又维护主管部门的权威。
各位领导干部、党员同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是比比样子、拟拟稿子、看看报纸,而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拿出可行方案,对照落实;突出实践特色,协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提档升位。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党员同志都必须在其位、谋其政,以抓好本职工作为己任、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己任,做一个负责的领导干部,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同志,做一个称职的公务员,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宗旨,也是我们衡量活动效果的标尺。
第二篇:关于当前我区工会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我区工会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区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调研情况的总报告
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的要求,今年五月下旬到七月中旬自治区总工会组成三个调研组,分别由党组书记李志敏、主席买买提江〃艾买提等七位区总领导带队,到乌鲁木齐、昌吉、阿勒泰、阿克苏、吐鲁番、哈密、交通、药业集团、新矿集团、有色集团、邮政、化工等地州市和产业,对部分国有、非公有制企业就工会组织建设、职工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落实情况以及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的情况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伊犁州、巴州、阿克苏、喀什、乌鲁木齐天山区和沙区、伊宁市、伊宁县、新源县、玛纳斯县、昌吉市、呼图壁县、奇台县、新钢集团、建工集团等地、州、市、县和产业工会,也按自治区总工会统一布臵和要求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召开不同层次职工座谈会、个别访谈职工、征询职工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共收到职工问卷5117份,个案访谈纪录170多份,专题调研报告29份。调查反映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自治区的政治、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我区的工人阶级队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数不断增加,成份日趋多元化,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成员,职工队伍内部分化现象加快,职工的思想观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取向也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从总体上看,我区职工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政治立场坚定,各族职工对党和 1 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持拥护态度,对新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们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在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通过职工调查问卷显示;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的占47.7%,有信心的占38.5%,两项合计占86.2%;征询关于党的改革开放重大方针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占86.5%;对今年全国和我区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持肯定态度的占95.4%。各族职工奋发向上,爱岗敬业,思想趋于活跃、务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的追求日趋强烈,他们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保持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和稳定。
我区各级工会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我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基本职责,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自治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我区工人阶级队伍的总量、结构、分布及思想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工会的工作目标、对象、内容、手段、工作的机制和方式方法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方面,经过全区各级工会不懈的努力,突出组织动员职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在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和搞好扶贫帮困工作等工作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困难和问题 :
一、当前我区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会组织建设与协调劳动关系的任务不相适应
1、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工会组织受到削弱。企业减员增效,大批职工下岗分流,工会会员流失严重。1995年,全区工会会员达到254万人,近年来,虽然全区工会将新建企业组建工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但是全区工会会员仍呈不断下降趋势。2004年,全区会员人数219万人,比1995年下降了13.8%。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削弱、撤并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兼职化的情况十分严重。中央企业基本上是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企业副经理四职一肩挑的模式,工会与党群工作部合署办公,分公司和车间没有专职工会干部,多数由行政人员兼职,工会干部的身份矛盾,角色冲突,职能不清,再加上行政工作繁忙,工会工作在基层呈“虚化”、“弱化”状态;不少集体企业改制以后,撤销了工会组织,有的虽有工会组织也形同虚设不发挥作用;在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没有工会干部编制,工会组织不复存在。在一些企业,工会即使没被撤并,也属于三类科室,企业工会干部依附于企业行政,工会工作受到制约,作用难以发挥。
2、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任务仍十分艰巨。相当部分的非公有制企业还没组建工会。工会覆盖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仅有38.9万人,由于新疆的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人员少、流动性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工会的认识不足,工会组建工作困难重重。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干部民主选举少,多数由企业经营者指定,工会干部端着经营者的饭碗,在经济利益上受制于经营者,再加上工会干部业务知识缺失,不敢、不会、不善于维护,工会组织作用发挥不 3 明显。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开展活动不正常、不到位,边组建边流失的情况严重。
3、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进展缓慢。由于新疆地域和生产季节的制约,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来疆务工时间多数在半年以下,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大多是劳务合同,再加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缺乏正确地认识,维权意识很低,农民工长期受到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富即安,使得他们以挣到工资为满足,对工会组织认识很少,对加入工会、社会保障、民主政治权益没有太多要求;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公司和企业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率的角度出发,不愿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安全卫生、社会保险,更不愿从劳务费中拿出2%经费作为工会经费,不愿组建工会组织;还有部分国有企业,每年也雇佣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但是不愿意让进城务工人员平等的享受内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对吸纳进城工人员入会不积极。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来疆的进城务工人员近150万左右,疆内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就业人员近40万人,但加入工会组织的不足10万。
4、产业工会、集团工会组织体系尚待健全。部分产业工会组织覆盖不到位,组织不健全。比如交通系统,每年在疆内固定从事公路桥梁建设、交通运输等从业人员近50万,但交通工会覆盖的职工不足2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对基层工会管理的体制没有理顺。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上下级工会联系中断,手续接替不及时,使有的基层工会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得不到上级工会有效的工作指导和帮助。
5、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组织与承担的4 任务不相适应。县级工会在发展县域经济,指导县以下工会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县(区)工会干部的人员配备、干部素质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协调劳动关系的繁重任务很不适应,一些工会干部工作的精神状态、工会专业水平、协调能力及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作被动,打不开局面。县(区)工会干部编制少,一般在3到5人,有的工会干部常年被派到农村从事包村到户、扶贫等不属于工会的工作,影响了工会作用的发挥。当前,大量的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分布在乡镇和街道(社区),劳动关系矛盾突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组建工作和开展区域性职工民主管理、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资协商谈判、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任务繁重。但是,目前我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组织力量薄弱,多数没有工会编制和工会专职干部。例如,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目前有13个街道工会联合会,工会干部队伍一直均是兼职(最少都兼三职以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好管辖区域的工会工作,更没有时间去研究工会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影响了工会作用的发挥。
(二)、职工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落实不够。
1、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情况严重。以自治区建工集团为例,截至2005年3月底,累计拖欠职工工资8834.14万元,拖欠住房公积金1828.85万元,医保金931万元,养老保险金4249.3万元,失业救济金375.2万元,工伤保险金179万元,生育保险金159.5万元。以上各项合计达16556.99万元,加上内欠职工集资款、取暖费、独生子女费等共2亿元。据建工集团反映,自治区 5 党政机关、房地产开发公司拖欠工程款22.79亿元。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不为职工缴纳五金,据我们抽样调查表明:有近20%的职工表示,企业没有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有33%的职工表示企业未缴纳失业保险金;有40%的职工表示企业未缴纳工伤保险金。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虽然也为职工缴纳了五金,却是按当地的最低标准缴纳,职工为将来的生活、看病就医、养老等感到忧虑。
2、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随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而社会救助又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社区工作力量薄弱,工会组建滞后,不少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出现了断保不交费,改制难交费,退休自缴费的现象,使这部分人员享受不到社会保险。还有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企业不交“三金”或“五金”的情况既不反对,又不举报,漠然臵之。有的认为交纳社会保险金会影响眼前收入,不愿缴纳社保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给部分职工的保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为今后的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3、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十分突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劳务派遣工、小时工、多集中在建筑、采掘、纺织、制造等条件艰苦、污染严重、收入较低的行业,从事苦、脏、累、险、重的工作,尽管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拖欠工资的问题,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拖欠工资的现象仍有发生,问卷表明:有13%的职工表示企业拖欠了工资。用工管理上不规范,很多企业不按《劳动法》的规定与进城6 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逃避法律责任和社会保障义务,有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剥夺法定的休息休假权利,生活生产条件恶劣,职业健康危害严重,缺乏基本的保障,在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
4、企业普通职工的收入普遍较低。一些企业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弱化了劳动要素在分配中的作用,一些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任意压低职工工资,有的恶意套用最低工资标准,部分国有企业在雇用进城务工人员时,也只按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将工作的定额标准定得很高,职工超时加班加点得到的报酬却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自治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者的工资几乎涨了十倍之多,而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或基本不涨工资。职工反映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陷入相对贫困的状态。调查问卷显示,收入在500—800元的职工占30%,收入在300—500元的占10%,收入300元以下的占2%(以上调查含奖金、补贴),合计收入800元以下的占42%,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65〃7%。另据新疆统计年鉴2003年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统计为13255元/年,月平均工资1104〃6元,很显然,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较低。调查反映:职工对自己的收入水平评价的满意度不高,在5117份职工调查问卷中,对收入自我评价“一般”、“较差”、“很差”的则高达4003人,占总人数的78〃2%,人,职工认为家庭经济生活现状没有提高的21〃8%,有所下降的占9%。加之地区之间、7 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差别很大。由于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高额年薪,腐败现象造成的职务消费、灰色收入等,使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部分职工有严重的被剥夺感,心态失衡。
(三)、工会的维权机制建设在履行基本职责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1、民主管理、职代会制度建设呈弱化趋势。一是职工代表大会召开随意性大,不少企业从职代会召开的程序、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要求去做,降低了职代会的严肃性和民主管理的参与性。二是一些即将改制的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职代会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制方案、资产评估、减员分流、职工安臵、经济补偿、企业重要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不能在会前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上会后未经认真审阅便进入举手表决程序,职工代表没有充分酝酿讨论的时间,不能公正表达职工的真实意愿。三是职代会制度落实不够。有的企业在职代会召开的报告审批环节上落实不够,上级工会检查指导不力,一些不规范的运作方式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制止。非公有制企业推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目前尚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在制度推行中不能硬性要求,制度很难推进,使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被剥夺,民主权利受到严重侵犯。职工代表培训制度不落实,导致职工代表素质不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全面推行厂务公开难度较大。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着“对立论”、“替代论”、“无用论”、“无为论”的认识,有的领导把厂务公开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怕厂务公开影响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和经营指挥权而不愿接受群众的监督;有的企业8 行政领导认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健全,企业的重大事务可以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再搞厂务公开无实际意义;一些工会干部认为厂务公开是纪委和行政的工作,工会在此方面难有作为,对此不热心;一些困难企业和改制企业推行厂务公开工作有畏难情绪,觉得作用不大,工作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够;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认为厂务公开没有法律依据,职工没有必要拥有对企业事务的知情权。二是在公开的内容和深度上不够。一些企业公开内容不真实、数据不准确,有的内容事前不公开、事后再公开或半公开;有的企业对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避重就轻、遮遮掩掩。三是公开的实效性不强。有的企业厂务公开工作滞留在成立机构、搞个专栏、发个文件等基础工作水平上,措施不具体,效果不明显,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一些企业的公开程序不够规范,公开的时间和形式随意性比较大,忽视公开的效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3、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实效不够。集体合同重合同、轻履行,重签订、轻协商,重范本、轻特色的现象较为普遍。尽管集体合同大规模推行,却并没能形成集体谈判协商机制,有的企业以个人协商代替集体协商,遇到问题都是由工会主席凭个人关系去与行政有关部门进行交涉,而没有通过规范的平等协商程序去解决。不少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不关心、认为集体合同“不管用”。在征询职工“您认为集体合同与本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时,没有做选择、选择关系不大和不太了解的共占32.2%。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习惯于“候鸟式”的打工方式,只关心个人利益,不注重企业发展,在建立劳动关系的问题上以随意性取代合同的严肃性。大部分企业“集体合同”条款中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劳动标准与企业实际不符,照抄照搬现象严重,实 9 用性不强,作用受到影响。一些企业集体合同履约情况缺乏透明度,履约率大大低于签订率。
4、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尚待规范。不少职工的合同意识淡薄,除个人工资额度以外,对其它内容既不关心、也不了解,以致盲目签订,有的甚至连自己签了多少年合同都不知道。很多职工手里都没有合同副本,而由用人单位统一保管,职工不知或无法随时对照合同检查自己的权益。大部分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统一使用格式合同,要求职工只签名字,不签具体内容,合同签订期限没有照章办事,随意性比较大。劳动合同的短期化现象严重,职工就业很不稳定。调查表明:合同期三到九年的仅有7%,十年以上的有15%,近80%的职工签订的是三年以下合同。不少企业与新就业职工签订劳务合同而不签劳动合同。个别企业无视持股职工的个人财产权,在合同里明文规定“在岗在股、离岗离股”的政策,实行一年一次末位淘汰制度,每年有5%的职工会被淘汰下岗,被淘汰的职工所持股份无条件留在公司,归下一个上岗职工所有,自己不但丧失了劳动和收益权,而且丢掉了股权。
5、基层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弱化现象严重。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扩展,由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受到冲击,大批新建企业没有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率还比较低。一些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无所作为,形同虚设,发挥作用不大。职工问卷征询:认为本单位没有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没有做选择和选择不知道的合计49%。基层工会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机构组建、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指导不力,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形成合力抓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力度不够。
二、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工人阶级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地位产生怀疑,没有从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识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重要性,在贯彻“依靠方针”上说起来重要,实际上不重要,将“依靠方针”变为政治口号,在经济发展中往往重视资本的作用而忽视工人阶级的作用,往往强调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时不惜牺牲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宣传上过多地强调“精英”、“能人”作用,主流媒体对工人阶级、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先进事迹和巨大作用宣传不够。改革中工人阶级内部分化加快,不同阶层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地位等方面都出现了差异,在总的利益前提下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经营者权力的强化,使普通职工的经济收益下降,民主权力得不到保障,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受到影响,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矛盾突出,在非公有制企业突出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的阶级意识、主体意识下降。
(二)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工会法》、《劳动法》、《公司法》、《职代会条例》等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中落实不够。一是协调劳动关系相关法律的执法主体是政府,但部分地方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认为执行《劳动法》、《工会法》是工会的事,产生认识错位。劳动仲裁、司法审判、三方协调机制等调解劳动关系的机制作用发挥不到位,存在着主体缺位,代表性不强,运行机制不规范的问题。二是对法律的执行情况检查督促不够。执法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力量薄弱,对 11 协调劳动关系的执法检查的主动性不强,劳动执法的力度不够。三是职工群众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对法律和政策学习不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很弱,对违反法律和侵犯自己权利的情况,职工感到很无奈,不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一些法律法规缺乏对损害职工合法权益和保护工会干部行使正当权利明确的可操作的制约条款。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力干涉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侵害职工劳动和保障权益的问题大量出现,屡禁不止,使国家的劳动法律显的苍白无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工作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劳动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职工队伍的结构、数量、文化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的配臵方式由行政配臵转为市场配臵,职工就业的压力加大,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供大于求,在劳动关系的双方,劳动者实际是处于弱势的地位。职工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劳动关系矛盾由简单向复杂、由平稳向多发、由个别向群体发展,对工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依法维护的期望值提高,工会工作的挑战与压力增大。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会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组织体制和工作的运行机制等都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而目前工会组织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与职工队伍和企业的迅速发展变化不相适应;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能力和手段与党的要求和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工会工作的机制和活动方式与工会肩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工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工会依法维权的作用发挥不12 够。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切实抓好“依靠方针”的贯彻落实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我们党的最坚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也是我党几代领导集体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要实现我区翻两番的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就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要落实中央领导的要求,从政治安排上,经济权益上,舆论宣传上都要得到体现。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产生中,有工人阶级特别是一线工人代表,切实落实工人阶级能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的权利。二是宣传工作要注意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纸要大力宣传工人阶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利益代表者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调整好党与工会、政府与工会的关系,推动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落实,发挥好工会组织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第二、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开展工会工作
当前要根据劳动关系矛盾日趋复杂、突出的特点,加快劳动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等方面,加快有关法律的出台,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要支持工会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要切实加 13 强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平等协商等维权机制的建设,工会经过协商对话,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的互利双赢,共谋发展、共建和谐、共享改革成果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真正将“三方原则”落到实处。要发挥劳动法律监督的作用,各级人大和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地方劳动立法和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对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性质、地位、职权、范围、程序、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的监督行为同样具有威慑力,真正起到依法制止用人单位违法侵权行为,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第三、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建议党委通过再次召开工会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工会作用的核心问题,出台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定期听取工会工作汇报研究工会工作制度、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畅通工会源头参与的渠道。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工会班子,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养和选拨力度,提高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形成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领导合力、舆论宣传合力、政策保证合力、社会共济合力,努力构建全社会联动的职工维权工作新格局。
第三篇:进一步加强我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我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实施方案
(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转变政府兽医工作职能,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切实履行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职责,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对进一步加强我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动物卫生监督是政府兽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和有关动物防疫活动的监督管理执法,严厉打击饲养生产、屠宰加工、储藏运输等各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推进兽医依法行政,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是今后兽医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任务,是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是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切实正视当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主体资格不适格。尽管我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区自治区、市、县三级基本独立设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全区共设立了125个动物卫生监督所,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均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除少数几个县、区外,120个动物卫生监督所已经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但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主体方面仍存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城区未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或者是成立了,但仅挂牌无编制、无人员,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所未能按照XXX文件的精神要求下发具体执法和检疫事务职能,市级指导的职能较弱。
二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主体资格不完整。全区125个动物卫生监督所中,具有财政专户的单位49个,占39.2%;具有独立财务账号的单位41个,仅占32.8%,仍有84个没有独立的财务账号,67.2%的单位不能独立承担执法机构的国家赔偿责任,执法主体不完整。
三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经费短缺,执法装备不足,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手段落后。大部分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检疫、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没有列入当地独立的财政预算,市、县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基础设施薄弱,监督设 备紧缺,监督手段落后,影响执法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区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基层设施主要靠以前乡镇站的项目建设所配置的部分设施设备,防疫检疫共享,各级部门还没有专项的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极少,检疫工作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的设施设备和日常工作经费,其建设离国家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规范的建设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四是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无执法主体资格。因工作面和工作量大,单靠县级兽医行政主管局、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可能实现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兽药监管、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等畜牧兽医监管职能的全面监管,因此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实际在代县级兽医行政主管局、动物卫生监督所行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动物检疫、兽药监管、动物产品安全等执法工作职能,然而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无执法主体资格,无论是在行使日常监督检查或是动物检疫工作,主体资格均不符合法规要求。
(二)执法队伍人员不足,队伍素质不高。
一是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实现动物防疫、检疫的全面监管到位。全区124个市、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定人员编制2182人,实际到位1879人。而据2009年统计数据,全区768.5654万户分别饲养有牛、羊、猪、鸡等畜禽,具有46863个规模养殖场(包括牛、羊、猪、鸡),1052个定点屠宰场,1828个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9344个兽药经 营企业,因此目前的人员难以实现对各个环节监管对象的常规化有效监管。如能把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整合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则执法队伍可扩大三倍,将大大缓解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严重不足的状况。
二是我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均处在成立初期,人员逐步到位,部分人员对业务工作熟悉仍需要时间,非专业人员比例较高,人员知识结构与工作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县(区)一级监督所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人多,老龄化人员多。及统计,全区市、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661人,占88.4%,具有执法证件资格的人员为935人,占49.8%。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员结构,执法等业务培训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仍然缺乏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的一些主要条件。按照农业部的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职能的精神,我区各级水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也逐步将兽药、动物产品安全、饲料、畜牧监管等执法职能委托于同级动物卫生监督所,但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人员编制、基本建设、基本工作经费主要按照动物防疫及检疫职能建立,各项职能综合于动物卫生监督所后,工作面和工作量数倍增加,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设施设备、工作经费等均难以适应当前职责工作的形势需要。同时,当前,动物产品安全等执法职能法律法规授权于水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实际履行委托执法职能中受限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法 程序规定的制约等因素,难以建立起有效的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缺乏应急反应,联防联控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动物防疫、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涉及多部门,各环节各主管部门未能履行起监管主体职责,无长效的部门联合监管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监管合力,未能建立起严密的监督体系,造成“多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是省间缺乏有效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协作机制。动物检疫的区域管理各省各自为政,省间没有形成统一联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联防联控机制。对动物及其动物产品没有制定一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严格统一的准出、准入制度,对现有的凭检疫证明流通、销售的规定有的地方执行力度弱,这均增加了动物产地和输入地的动物卫生监管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难度。
(五)动物防疫、动物产品安全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尚未修定出台,瘦肉精等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官方兽医、动物协检管理制度仍未出台。这些都制约了动物防疫、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推进。
三、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级以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建设。
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应给予 适当的人员编制和行政级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具有独立的银行帐号。
改革现有乡镇防疫机构,在乡镇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作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派出机构,名称统一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分所”,通过签约或聘用手续将现有乡镇兽医站的检疫人员划归派出机构管理,承担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所交办的任务。
四、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管理。
各地要综合本地养殖业发展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科学测算和配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加快推进官方兽医制度建设,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按照规定抓紧明确全区官方兽医的人员身份。加强对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等兽医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定动物检疫的协检工作制度,采取签约、聘用等有效形式,制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开展动物检疫等执法辅助工作的管理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硬、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五、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按照分类管理与分级指导结合、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督并重的原则,切实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审查程序,严格审查许可。制定完善跨省检疫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强化检疫出证管理,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标准》,推 进检疫申报点建设。创新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监管模式,强化动物饲养场的报告备案制度和定期核查制度,进一步推进和执行动物饲养场、屠宰场动物检疫报检员制度,全面开展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切实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饲养生产、隔离、屠宰加工、经营储藏、运输等活动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规范日常监督检查行为。制定完善重大案件移交制度,建立健全跨区域案件联防联动机制、检打联动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以及部门间执法协调协作机制。
六、建立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
研究、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和制度,及时对辖区动物卫生状况、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水平、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等进行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分级,量化管理”的原则,根据动物及动物产品不同风险状况,确定各环节各监管对象的动物卫生监管重点和检查频率,实施风险管理。研究建立跨区域引进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对跨区域引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加强风险管理。
七、实行区域化动物卫生监管制度
国家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实行区域化管理,逐步提高全国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研究制定跨省引进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和报告备案管理制度,强化活畜禽 跨省调运监督管理,逐步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产区销区联动制度。严格出证官方兽医和出省检疫合格证明管理,建立跨省调运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官方兽医出证和备案制度,研发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系统,建立工作高效、实时监督、信息共享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管理平台,推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建立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诚信责任体系,督促落实动物产地和企业动物防疫、动物产品安全责任。制定实施广西种畜禽场动物疫病控制与净化计划,推进实施种畜禽场《健康种畜禽场》项目,鼓励和引导畜禽生产企业开展生物安全区建设,开展健康养殖,加快提高畜禽养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八、实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
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调整完善建设思路和技术路线,提高建设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管理。按照全国的统一规划,建立全区统一的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检疫审批、官方兽医出证、跨省调运监管等业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全面提升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水平。完善全区动物检疫工作记录台帐,做到工作有记录,记录可追溯。
九、健全完善动物卫生监督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一)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职责所需经费,包括人员经费监督检查和检疫工作经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人员培训、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执法基础设施设备等工作经费,应全额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作为政府公共服务法定职能的定位问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研究完善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财政转移支付、无害化处理补助等专项财政投入政策。
(二)继续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履行职责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标准。重点加强办公设施设备和执法办案、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工具等仪器设备建设,加强隔离检疫、无害化处理、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三)切实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制定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规划,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考核体系建设,研发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考核系统,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执法培训和考核,强化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定期开展动物卫生监督 执法知识竞赛和检疫技能大比武,定期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全面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
(四)全面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技术支撑能力。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基层执法快速检测技术推广培训,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把关能力。加强检疫、检测、无害化处理、风险分析等技术研究。推进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兽医实验室考核和计量认证工作,及时有效的提供有关检测数据和风险预警报告,为动物卫生监督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撑。
十、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
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完善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督查和稽查制,以及定期培训和考核、关键岗位轮换和执法回避等制度。认真梳理执法依据、执法职权,明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法定责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听证,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服务意识,保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考评制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研究谋划,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抓好落实,加强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要主动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解决制约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大问题,积极协调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依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机构队伍及各项条件保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执法人员、执法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政府的考核评价、专项检查和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篇:当前村务公开工作调研报告
村务公开目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于防止干部黑箱操作,缓解农村干群关系,起了一些作用。时下,各地农村都推行了村务公开,普遍设置了村务公开栏,把村里的重大事项定期向村民们公布,这无疑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大进步。1998年正式颁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用很大篇幅对村务公开的形式、内容作了规定。笔者在乡村十几年,并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在十几年的农村中发现,村务公开的效果与预期的目的仍有很大差距,没有真正起到村务公开的作用,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务公开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有些地方的村务公开不够深入和规范,一是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有的半年多或一年才公开一次,公开时间间隔太长;有的随心所欲,啥时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有的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公开,平时无人问津。二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地点不适中。当前农村村务公开的形式仅限于公开栏的形式出现,有的制作太简单,流于形式,形式单一,不便于让大多数村民群众了解知悉村务。有的把公开栏建在不便于群众光顾的地方,群众难以观看监督;有的村对公开栏缺乏管护,风吹日晒雨淋及人为损坏严重,难以使用;有的还没有公开栏,把村务公开当作捎带事,只是在开会或干其它事时对有关情况作以顺便公布。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有的只公布数额较小的费用,不公布大额开支,个别村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重点”等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四是公开程序不严谨,有的公开程序太简单,只公布了办事结果,缺少法定的程序。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未按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审查,使村务公开缺乏说服力。五是公开制度坚持不够。有的虽有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与本村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制度上墙后成了摆设。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一是有的村,“一会两组”(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中村组干部太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群众监督力度,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意义。二是有的“一会两组”中的群众代表不合法,不经群众选举,而由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三是对群众代表作用发挥不够,重大事项不通知其参与,不和群众代表商量,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随心所欲,顺意就执行,不顺意就不执行,使“一会两组”的决议和意见难以落实,“一会两组”机构形同虚设,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同时,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3、管理不到位。围绕村务公开,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但还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组织部、纪委、民政、农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效率。同时,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集体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在当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从我所在的水东镇各村来看,村务公开没有一个具体部门来抓,如财务公开就是每季度结束后,由农经站根据村报账员报送的发票汇总后,填制汇总表,再由村报账员带回后张贴。
4、轻视公开后的反馈。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视公开的形式,而轻视公开后的情况收集和处理,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能拖则拖,有的还冷言相讥,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大局。
村里的情况村民仍然不清楚,黑箱操作仍然存在,村级财务仍然混乱。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村务公开的内容比较笼统,村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别是村民最关心的财务公开,一般只公布花了多少钱,却未公布为什么要花这些钱,“其他支出”数目也很大,这就导致村民们对公开有疑问、有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没有把村务公开变成自觉行动,而是被动性大于主动性。从我所在的水东镇来看,村民对村里的事情大致了解,与村干部相互间都很熟悉,村里的事情一公开,村民心里就有了底,村民心中的正义与村干部的作为之间就划出了对与不对的界线。有的村干部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被公开出来,有的村干部知道村务公开会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证据被村民知道,从而让自己的日子不好过
,因而村干部对村务不敢公开,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群众提意见、怕引发矛盾,导致群众上访,怕挨上级批评,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有的避重就轻,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务公开的重大意义认识浅薄,对村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因而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上力度不大,行动上步伐迟缓,造成公开不及时、不完整,数字较粗糙笼统等。有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了解掌握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并且制度约束不严格,履行职责不认真,落实不到位,使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村干部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也有不少村怕麻烦,不按时公开。
2、一些规章制度让村务无法公开。根据安徽省有关规定,村级财务实行零招待,而实际中根本做不到。村干部在本村开展时,可以回家吃饭,但外出办事时又怎么办?如我下派任职村与一个村民组发生了山林权纠纷,官司由中院打到了高院。在省城开庭时,我们参加开庭的村干部、证人、林业部门有关同志、区政府法制办的同志以及律师的吃住费用均由村里开支。同时,根据安徽省有关规定,报刊征订视各村经济条件而定,条件好的村最多不得超过800元,条件不好的村最多不得超过500元。从我镇各村情况来看,多得3000多元,最少的也有1200多元。这些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开支怎么公开?
3、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强。一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参与监督意识不强。二是一些群众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村干部搞好了,他们得到了实惠,而村务公开是软任务,只是个形式问题,由此对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不认真参与。三是在平常的日子里,群众也都不愿意与村干部搞得太僵,得罪村干部对自己有啥好处?尽管群众的对村务感到困惑和听到传言,但缺乏实在的证据。就是证据清楚,村民也不会得罪村干部,公开跳出来要求清理村组财务。四是一些村有选择地公开一些事情,所谓“该公开的不公开,不需要公开的都公开”,群众到村务公开栏看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村务公开栏上找不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对村务公开的兴趣降低,信心骤减,村干部不久也以村民无兴趣而减少村务公开的次数与项目,村务公开有名无实,最后形式也都不做了。
4、乡镇党委、政府重视不够,督促不力。中央颁布了村务公开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村务公开实施办法,市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到了乡镇却“雷声大雨声小”。一是一些乡镇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只顾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财务清理、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置之不理。二是一些乡镇干部到村里吃喝、拿要,得到过村里的好处,这些好处不能说。三是村组干部即使有些问题,乡镇一般都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眼。如有些村组干部经济上有些问题,也不能让村民查帐查出来。因为乡镇有时就是有意让村组干部在正当收入之外有些贪占挪用来调动他们为乡镇的积极性。村组干部经济上有一点问题,乡镇就组织起来查处,打击了所有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乡镇如何可以依托村组干部这条腿呢?根据《干部任用条例》,乡镇干部的提拨离不村组干部的推荐,同时,村组干部一般都镇人大(党)代表,乡镇领导的选举也离不开村组干部,乡镇干部考虑自己的仕途而不敢得罪村组干部。即使村组干部有些小问题,乡镇干部也会主动帮他们掩饰。因此,村民要求查帐也就是要求村组财务公开,在这个方面会被乡镇和村干部百般阻挠,很少有认真去查村组帐目的情况。即使查帐,乡镇也会将查帐的人安排为自己的人,真正熟悉村里情况的本村村民反而不安排进来,这样查帐只是为了走走过场而已。有了乡镇的保护,村组干部的胆子就会更大一些,村务公开当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把村务公开作为事关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良好的村务公开氛围,才能推进村务公开制度化和规范化。
1、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要求和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法制观念,做到勤政廉政,切实解决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不参与、不会监督、不敢监督公开等问题,为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乡村干部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村务公开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指导开展村务公开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尊重农民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方法。
2、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指导督办。县、乡(镇)、村三级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确定具体的办公地点,强化各单位、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村务公开责任制,切实解决好村务公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推进村务公开的整体合力,促使村务公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乡镇、村及相关部门要着力在规范化公开和真公开上下功夫,实现村务公开更加真实、及时、全面。民政部门要全方位搞好村务公开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经管部门要重点清理审计村民反映强烈,历年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还老百姓一个明白,保障老百姓对村级财务状况的知情权;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控制滋生乡村干部腐败的源头,教育和引导乡村干部自觉保持廉洁反对腐败的自律性,从源头遏制腐败蔓延;组织部门要重点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使两套班子协调运行,同心协力搞好村级经济发展,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时,县乡(镇)应按照村务公开的具体要求,设立村务公开专项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帐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固定的公开墙和公开栏,夯实村务公开的硬件载体,并将村务公开纳入县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对村务公开的职能部门预算必要的业务经费,确保村务公开的经常性指导、监督到位。
3、坚持标准,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公开的质量和效果。一要规范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集体“财务收支,农民承担的税、费和劳务,宅基地分配,水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征用土地各项补偿收入,土地、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租赁及收益,公共基建项目的投资方案和资金使用,救灾救济款物、扶贫资金和捐赠财物的发放使用,目标执行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补贴,涉及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都应逐项公开,让村民群众明白。二要规范公开程序。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根据公开内容性质,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宜,按照事物发展先后顺序,都应一一让村民看清、看懂,心里亮堂。如村财务收支帐目,既要让村民看收支票据、所记帐目,又要让村民看收支数额和用途,让集体有一本实事求是的文字帐,让村民有一本心里亮堂的明白帐。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对凡需要村民明白的村财务收支等十一项内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群众比较关心的事项,可每月公开一次,让大多数群众知道。四要规范公开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开,应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决定。以达到行之有效为目的。要重视和加强阵地建设,因事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凡需村民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应提前通知村民,定时召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结果。对于到户到人的事项,可采用广播的形式进行公开。对于向村民宣传性的事项和经常性需要村民知道的内容和事项,可采用书面张贴的形式在公开栏内公开。为了提高公开质量,保证公开效果,还可因村制宜,确定“公开日”,及时通知村民,以便于监督。
4、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实行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议案制度。由村民代表对涉及村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议(议案),村委会对村民代表提出的议案进行办法和答复。对其中合理的议案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可行性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不搞村党委、村委会说了算。二是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要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切不可拖着不办,顶着不办。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年年初要将监督情况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乡镇人大、政协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务公开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对村干部的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对为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不做组织分配、班子内闹不团结、生活作风不检点、失职造成决策失误致使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安全事故等情况的村干部要追究责任。对村务公开做得不好而引起群众不满、造成影响等问题要认真追究乡(镇)村两级有关人员责任,使村务公开真正达到目。
总之,村务公开就是要增加村务透明度,把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多数人的监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作主,让村民从村务公开中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积极性,让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和管理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
第五篇:关于加强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去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4月,国务院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环保工作实现新发展,4月下旬以来,区政协组织主席会议成员、部分政协常委及委员,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全
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通报,深入南京华阳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列车段洁源洗涤中心以及部分商业餐饮企业和居民住宅小区,实地视察了环保设施和排污情况,就进一步加强我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认真座谈分析。现将调研视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环保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全区中心任务和环保目标积极开展工作,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执法队伍形象进一步提升;环保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1、环境质量控制得到加强。仅2005年,全区共检查污染源880多家(次),检查水污染治理设施63台(套),确保各项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5%以上;对163项建设项目进行现场监察,确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收集水、气、声各类监测数据5478个,例行监测数据2078个,监督监测数据3400个,质控数据961个,质控合格率达到100%;检查废水处理装置38台套次,检查废气处理装置75台套次,确保排放达标率95%;环保监测站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及新开项目室内环境质量、油烟等扩项评审考核,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2、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新创建的燕江园绿色社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北崮山、五所村等四个绿色社区通过复查。2005年,于家巷幼儿园通过省级“创绿”验收,三十九中、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市级“创绿”验收。2005年,投入资金110万元完成6台燃煤锅炉及一批小茶炉清洁能源改造;投入25万元资金对金陵新八村、新九村多家小餐饮店进行污染治理;投入60余万元资金对区内10家堆场和工地扬尘进行限期治理和有效控制;对区内14家一级以上医疗单位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处置率达100%。
3、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水平提高。工业废水基本全面达标排放,全区34家工业废水排放企业,全年排放废水近40万吨,达标率为95%。建设项目审批进一步规范,全年受理各类建设项目294个,许可建设项目266个,28个项目被否决。排污费征收指标超额完成,全年征收排污费282万元,征收企业475家。
4、环境行政执法力度加大。2005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46件,结案84件,罚金42.28万元,检查工地472人次,查处违法施工54起,施工噪声罚款27万元。处理群众投诉举报,现场处理率、办结率和规定时限回复率达100%,办理满意率达90%以上。
5、环境执法行为不断规范。注重加强执法队伍素质提高,狠抓执法队伍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严格规范执法程序,量化目标任务考核,执法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1、全民环保意识还不够强。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观念,在建设项目审批上存在“先上车、后补票”,甚至“不补票”的现象。一些排污企业的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擅自闲置或不配套环保设施,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企业在环保工作上存在短期行为和马虎应付思想,甚至回避环境保护义务和社会责任,污染治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落实困难。
2、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南京主城区大部分工业企业集中在下关,且产业水平总体比较低,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式,高排放污染企业多。一些引进的企业环保治理滞后。
3、区内污染整治任务繁重。餐饮业污染控制、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街巷木柴茶水炉的治理等等,经常出现反复,死灰复燃。区域基础设施和相当部分居民生活居住条件较差,创建绿色社区工作难度较大。
4、全市环保硬性指标任务压力大。企业排污费征收指标、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罚款指标任务完成困难多。指标过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企业不愿承受;指标过低,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处罚破坏污染环境的目的。
5、总体环保经费投入不足。市财政压力大,环保队伍人头经费缺额近60万元。财政对环保投入占gdp比例还相对较低。环保创建经费缺乏,环保部门作为创建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承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压力,需要市、区统筹安排。
6、全市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水管网不畅,基础设施不完善。方家营城北污水处理厂在下关,但下关的城市污水却很少进入处理厂处理。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