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心村”治理应维护农民利益(基层探索)(范文)
“空心村”治理应维护农民利益(基层探索)
江西省南昌县县委书记 郭 毅
《 人民日报 》(2013年02月03日05 版)
无论补偿标准还是安置政策,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都应着眼于维护农民利益,着眼于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好、生活水平更高。
南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总人口100.9万,其中农业人口81.1万。2011年12月,南昌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全国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任务的4个县市之一。这为南昌县在“空心村”治理上赋予了先行先试的“特权”。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对“空心村”的成因和现状进行进村入户的深入调研,对“空心村”的治理方式进行具体研究,坚持治标与固本相结合、规划与改造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将“空心村”治理变成让人民得实惠的过程。
大量闲置房、危房、空闲宅基地等的存在,是“空心村”治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南昌县一方面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巡查问责制,完善村庄发展规划,规范农民建房;另一方面整合有限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解决“空心村”治理遇到的资金和土地问题。我们在黄马乡调查时发现,该乡有6个“空心村”需要治理,涉及农民765户、1154人,仅房屋补偿款就需1.1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我们整合中央、省、市有关政策资金,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稳步推进,确保实效;利用城投、农投等平台,开展投融资;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耕地“补占平衡”政策,为“空心村”改造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土地。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是“空心村”治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打造平台、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趋势;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运用政策和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积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以产业转型推动实现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十一五”期间,共投入3亿元推进1044个新农村村点建设。2012年,投入农业产业化扶助资金1400万元,培育规模以上种养基地和生态小区596个。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治理还会面临许多新的、更加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把上面的政策研究透,又对下面的问题调研够,把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把握住、维护好。
第二篇:“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精选)
“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张新王圣学
摘要:结合长安大学在西安市新农村规划的实践,对空心村的现状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治空心村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路线。探索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从规划入手进行空心村整治的方法和手段,以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空心村、村庄整治、村庄规划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面貌普遍发生变化,但部分村庄整体发展缺乏活力、管理薄弱、村庄中心衰败、外围建设无序蔓延,一般称之为空心村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由此引发的土地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为空心村整治提供了契机。2007年,长安大学编制了西安市近100个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近四分之一的村庄存在空心村现象,如何看待和解决空心村问题,非常值得有关部门、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深思。2 空心村的现状特征
综合分析多个空心村,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①村庄中心建筑破败,密度低,人口少;②村庄周围建筑质量较好,多为新建住宅;③村庄用地布局分散,内部废弃宅基、空地较多,土地浪费现象严重;④缺乏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差,道路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空心村产生的原因分析
3.1落后的村庄规划管理是空心村产生的主要原因
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户对住宅进行更新的能力逐步增大。由于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经济水平高的农户不能移居城镇,由此就导致了农宅的就地更新。村庄落后的规划管理促成了空心村的形成,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 宅基地选址的自发性
由于多数村庄没有规划,因此,农民建房倾向于选用自家承包田附近的宅基地,一来可以缩短耕作半径,方便劳作;二来建房时可以占用承包田,以备宽打宽用。随着建房的增多,村庄外围的耕地首先遭到占用。
3.1.2 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我国宪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但属于乡镇、村、组哪一级并没有规定清楚,这就给土地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同时,不少农民抱着“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的心理,进一步导致新宅的外扩。
3.1.3 村庄空置户管理缺乏相应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非农化的发展和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农户开始移居城镇,但他们大多数不愿放弃在村庄的农宅,形成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的现象。由于农村的旧宅只是空置备用或是供老人使用,因此投资上的维修资金较少,从而这些农宅趋于毁弃的速度也较快。随着老人的去世以及迁出户对城镇的适应,这些空置农宅则成为空心村新的策源。
3.2 村庄格局是造成目前空心村形成的基础
其一是农宅本身的结构类型。传统的农村住宅大多为泥草房和砖木结构房,开间小、进深浅、层高低。改革开放后建的农宅大多为砖混楼房或平瓦房,它的占地面积比传统农宅大,因此原有的宅基地无法容纳新宅,同时,由于新建农宅的一层檐口层高也比原来基地周围的农宅高,按农村习俗,两者不能相邻。因此新建农宅无法原拆原建,原有宅基地只好闲置,而新的农宅则向村外围发展。其二是村庄内的地形地貌。村庄内的低洼地、坡地等,由于建房成本较大,长期废置,从而变的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更加无人过问,导致村内空心。
3.3 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是空心村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村内道路多为土路,且较狭窄,交通不便,而村外临县乡公路,交通便利,从而导致村民沿公路两侧建房。另一方面,村庄的商店、学校、幼儿园多沿公路分散布置,而村内公共设施缺乏,向心力差,从而促进了村民在村庄外围建房。
3.4 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土地的产出效益出现滑坡,致使农户珍惜土地的意识淡薄,村庄中的废弃地、空宅地更是听之任之。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和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造成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对空心村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调整村庄用地和布局,改造空心村的空间结构,从而营造出内聚的空间氛围,取得从空间结构着手改造空心村的成效。在这个意义上说,从规划入手进行空心村的整治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4.1 空心村整治规划的原则
4.1.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整治空心村,必须立足于村庄的实际,充分利用村庄的现状和自然条件,这样才更具操作性。具体规划时,要对旧居民点的建筑物密度、年限、质量、结构、面积、造价、使用性能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等逐一评估,然后综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经济实力、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是新建还是改造;是成片改造,还是逐户改造,或维修利用与改造相结合;是分期分批改造还是一次性改造,制定规划方案和整治对策。
4.1.2 弹性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规划,增强规划的弹性。首先,要远期与近期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远期规划可以控制建设用地的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做好道路骨架布局;近期规划和设计应当详细,能够指导住宅和环境设计、施工,有效控制建设程序。其次,要对规划范围内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应当进行严格的论证,合理安排功能。目前无法确定用地规模的可以作为预留发展用地,给发展留有余地,以使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同步。最后,要做好分期建设规划,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的布局和配置既要考虑配套完整,又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
4.1.3内聚集约的布局原则
目前,用地布局分散、内部空心是空心村的最大问题。因此规划不应局限于每户需要多少建筑面积,需要多少宅基地等问题,而应加强对村庄内部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关注。采用内聚集约的村庄布局形态,有利于节约用地,形成向心性的、易于交往的、有认同感的内部环境和高品质的中心,从而增加村庄活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4.1.4 规划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严格的管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就是落后的规划管理,一是宅基地的审批;二是废弃、闲置农宅的流转。因此,在规划时,应当研究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实施措施,以确保规划更好的执行。
4.2 空心村整治规划的技术路线
4.2.1 集中布置公共设施,营造活力繁荣的村中心,增强向心性
为形成内聚型的村庄布局,在村中心集中布置村委会、商店、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图书室、文化室可以综合设置,形成行政文化中心;商店、超市、信用社、卫生所等
服务设施也可以集中设置,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广场可布置绿化、小品、健身器材和座椅,形成村内的休闲和集会中心。这样,三心合一,集聚人气,营造活力繁荣的村中心,增强村庄的向心性。
4.2.2 改造村庄内部道路,吸引村民向内搬迁
首先改造经过村中心的主路,最好是形成“十”字形的道路主框架,使村中心具有便利的交通,以引导村中心和道路两侧建筑的改造。然后改造村庄内部的支路和小路,形成便利通畅的交通网络。这样,随着村庄内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废弃宅基地的更新和村外居民的向内搬迁就会逐步实施。
4.2.3 紧凑布置民宅,增强用地集约度
规划应在改造村民住宅的同时,逐步调整宅基地,促使居住建筑集中布置。一是在村庄内部的空地和废弃地布置民宅;二是结合破旧住宅的改造,逐步调整过宽的住宅间距;三是更新废弃宅基地。通过挖掘村庄内部用地潜力,改变村空心现象,增加用地集约度。
4.2.4 改造村内地形,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对于村内的低洼地、台地和杂树林等不适合建设的用地。规划可以因地制宜,设置园路、小品和活动场地,将其改造为小广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为居民提供游憩和活动场所,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促进周边住宅的更新改造和集中布置。
五 结束语
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且矛盾突出,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空心村的形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空心村的改造必将涉及到社会改造的方方面面,决非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或者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规划人员与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及有关法规的逐步建立健全。但无论如何,加强对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和实践指导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同时,也是意义深远的,这也是从规划角度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2001(6):8-13.[2] 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1999(11):12-15.[3] 吕社奇.浅析空心村现象的危害与根治措施[J].小城镇建设,2004(3):92.[4] 夏思邦,宗杰,赵盟.永城市农村“空心村”整治浅析[J].资源产业2004(6):62-64.The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 governance
Zhang XinYang Rui qiang
Abstract:The article relates with the practices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 governance in the Xi an.It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and discusses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routes.Key words:inner decaying village;village governance;village planning
作者简介:张新(1975-),男,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61。
稿件标题:“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作者:张新王圣学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小寨校区601#信箱(张新)
邮编:710061
移动电话:***
电子信箱:zx4597812@163.com
第三篇:空心村资源利用的规划探索
“空心村”资源利用的规划探索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曾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中就包括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而在今天有关专家称,整治空心村,已经成为节约农村土地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谓“空心村”是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一些群众这样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存在巨大的危害: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空心村”的房子多以木结构为主,有的是四合院、连片房,容易发生火灾。有的“空心村”内杂草丛生,老鼠、毒蛇盘踞,对村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有的大片老房子里居住着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房子破旧,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对老人的生命有危险,对行人同样存在隐患。
(三)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用于圈养禽畜。由
于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四)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内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四代之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会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今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以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
(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整治规划“空心村”已迫在眉睫。治理“空心村”更需建设、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电力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乡(镇)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努力落实。
建议及对策:
(一)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按照农村的特点、传统和农民的要求,制定适应农村发展的房屋拆迁政策,用于指导农村建设,规范拆迁行为,做到村庄整治有法可依。
(二)大力宣传整治“空心村”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对乡(镇)村干部进行国土政策、规划建设业务培训,巩固工作积极性,克服怕苦怕难的心理。
(三)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村庄规模的大小、“空心村”的规模,测准地形图,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庄的道路、供水、排污、电力、教育、卫生、通讯等做出全面部署,使村庄建设可以按图选址,按图实施,减少浪费,保证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
(四)国土部门应依据《土地法》规定,对“空心村”的权属进行调查。对房屋已倒塌、荒芜长草的宅基地对照相关法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证,检查建新拆旧的落实情况,没有拆除的要限期拆除,并对宅基地进行评估。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对居住在“空心村”内的孤寡老人、特困户进行住房救济,让他们搬出“空心村”后去敬老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住。“空心村”的宅基地可以由村委会收购,统一使用,也可以利用股权形式合作开发。
(五)严格执行《土地法》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建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工作任务、管理区域的大小,设立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建设、质量监管、村镇监察等工作归纳在一起,全面承担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促进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日常巡查,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村庄建设顺利进行。
珍惜有限的生存空间,合理地用好每一寸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对旧村合理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使已出现的“空心村”尽快得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在经济建设中,也不能建立在忽视和压榨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治理“空心村”不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需要耐心、坚持和毅力。少一些虚拟数字,少一些急功近利,踏踏实实的建设家园,爱民为民,才能更完善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少一些“空
心村”的出现。
第四篇:诉讼中农民利益维护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涉农案件日益增多,如何审理好该类案件,直接关系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下面谈谈在审理涉农案件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审理涉农案件存在的问题
1、农民诉讼能力低下。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当事人诉讼能力较差,法律、权利、证据意识淡薄,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庭辩论能力比较欠缺。
2、涉及部门多,农民维权路艰辛。在案件起诉到法院之前,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伪劣农资案件)都找过当地有关部门请求解决问题,某些案件涉及部门多,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互相推诿,口惠而实不至,迟迟不予解决。在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奔波和等待之后,许多农户逐渐失去了信心,最后只得上法院讨说法,而打官司无疑要牵扯上他们大量的精力、财力,一般农民无法承受。但某些案件若未能及时处理,农民就不能获得新的资金来恢复生产,就要承受更严重的损失。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涉农纠纷案件处理难的问题,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3、取证和鉴定比较困难。由于农民证据意识淡薄,事件发生后他们并不知道收集、保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待诉讼之时,提供不了关键性证据,事过境迁,调查取证变得相当困难。检测鉴定难也是涉农案件处理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瓶颈问题。农资产品质量必须经有资质的机构化验才有法律效力,才可作为执法赔偿的依据,且检验费用不菲,许多农民不敢问津。
4、农民承受能力有限。许多农民经济实力较弱,无钱交纳诉讼费,请不起律师,难以支付高额的律师费、鉴定费;诉讼信心不足,面对复杂、浩瀚的法律和技术上的缺乏,只好知难而退,主动放弃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转而求助其他方式,促使有关案件刑转民,激化了矛盾。
5、对法官依赖性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对当事人的举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求助于律师,农民单凭自己来完成全部的诉讼行为,不利于法庭顺利审理案件,许多当事人不知道输在何处。长期以来农民发生纠纷时多寄希望于政府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对政府依赖性较强,不善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因此,一旦诉讼,他们不知如何举证、辩论,深深依赖法官,希望法官能帮助他们完成诉讼行为,他们理解不了法官的中立、消极地位,认为法官应该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为他们主持公道。
6、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许多地方省市都制定了关于农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某些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冲突(如河南省的“种子案件”)、地方各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各部门权力交叉、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等,使得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农案件时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应以何者为准,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二、应对措施
1、建立快速反映机制。处理涉农案件时,做到快立、快审、快执,各部门应本着“执政为民”的宗旨,相互配合、协调,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帮助农民挽回损失,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2、加强诉讼指导。针对农民法律知识欠缺的现状,注重加强诉讼指导,让他们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立案时向当事人送达权利义务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耐心引导当事人举证,使他能积极主动的保全、收集、提供证据,给他们复印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帮助其理解法律。对于涉及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依法合并审理,并引导当事人推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作为代表人进行诉讼。
3、依法调查取证。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申请,主动到相关部门及深入农村,了解案件情况,调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对于需要通过勘验、鉴定获得的证据,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依法委托鉴定,保证涉农案件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做好调解工作。对涉农案件应注重调解,给当事人讲法律、说道理,促使双方当事人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和解,避免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特别是对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的土地承包纠纷、农资产品质量纠纷案件,更应注重调解和服判息诉工作,把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之中,促使当事人消除矛盾,确保案件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5、方便农民诉讼,坚持巡回办案。依据客观情况,酌情减免诉讼费,使贫困的农民也打得起官司;对复杂、疑难案件,实行律师强制诉讼主义,解决农民诉讼行为能力低下的问题,胜诉方律师的费用由败诉方承担;为了不误农时,服务农业生产,方便农民诉讼,可以采取电话立案、到农村开庭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现场开庭,及时审理调处涉农案件。
6、加强农村法制宣传。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双休日时间,深入开展“法律送进村,服务心连心”等普法宣传活动,利用当地广播、电视、报纸向广大的农民宣传法律,告诉他们特别要注意收集、保全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农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协助村组搞好综合治理,建立农村扶助联系点,为农村奔小康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
7、完善农业法律法规。消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冲突,力求法律的统一;明确各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消除权力之间的重叠、交叉现象,使得规章与规章之间权责分明、协调统一,操作方便。
第五篇: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维护和实现好农民利益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维护和实现好农民利益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联系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我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最核心的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归宿。我们从事农经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按照总书记“七一”讲话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农民利益,不断改进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一、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高度,加深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认识
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是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引导农民共同富裕。农民是最朴素,也是最注重实际利益的群体。谁能够给农民带来切身的利益和实惠,让农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农民就愿意跟谁走。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只有维护好农民利益,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只有维护好农民利益,使广大农民群众有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进一步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只有维护好农民的利益,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进一步保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工农联盟政权的巩固。因此,经济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准则。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农村政策,其中包括了土地承包经营、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农村经营管理政策。这些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实践证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与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维护农民利益,就要认真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这是农村工作中落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农经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统揽农经工作全局,把维护和实现农民利益作为农经工作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在改革中加强农经工作,稳定农经队伍,推动农经事业不断发展。
二、从维护农民利益这个根本出发,进一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在当前,维护农民的利益就要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切实加强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财务三大管理工作,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营收益权和对农村经济事务的监督权。
第一,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土地不仅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民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质利益才有最大的保障。中央提出“延包30年不变”,核心是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基石,也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石。因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不变,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要围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来展开。
大量情况说明,延包30年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不是自然而然地稳定下来了,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要认真解决。有的地方延包工作还没有完成,有的地方延包政策还不落实,有的地方土地流转还很不规范,还有的地方人地矛盾需要解决。要看到,土地问题上的不稳定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现在一方面反映土地承包管理的事不多了,但另方面群众上访告状的仍不断,这说明,在土地承包管理方面并不是没事可做了,而是我们的工作还要不断深入,还要继续抓落实。这就决定了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当然,不同的时期,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同,管理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根据土地承包中矛盾的新变化来确定管理的重点。今后会有两个变化。一是承包权的强化,也就是承包权将日益变得物权化。这种趋势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会越来越明显。二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土地经营权流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目前还只是在少数地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是难以避免的。由于承包权与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所以承包权的物权化并不会排斥经营权的流动。
上述两种变化对今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影响是重大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因此,下一步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研究如何稳定的问题,二要研究如何完善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应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要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