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卫生督导调查汇报大全
农村卫生督导调查汇报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市发改委挂点督导乡工作组先后深入5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分层次、分阶段对乡深入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大干快上奋战70天”活动进展情况进行了督促指导,现将督导情况报告如下:
一、督导活动的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广泛参与,实现“五好”达成活动共识。
“卫生清洁”工程是一项带着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工程,乡党委、政府将这项工作作为策应大开发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实。一是精心部署,迅速融入活动中去。先后召开了班子会议,各村书记、主任会议,机关干部会议对彭主任的讲话精神进行传达、学习,并将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下发鹰清洁发
(2009)01号文件在班子中进行传阅,转发到各村委会,在全乡上下达成共识。二是积极参与,整体推开。在市“卫生清洁”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乡做到领导带头参与,干部人人参与,人人肩上有责任,真正将思想统一起来,将农民发动起来,将责任和分工一级一级明确下来。三是以实现“五好”为动力,加速推进此次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五好”即全乡38个机关干部,每人包一个村小组,具体负责协助村小组配好理事会、理事长,选好保洁员,建好焚烧炉,挖好沤肥窖,抓好2+5模式的宣传和实施,确保工作抓有成效,活动方式有创新,全乡农村卫生状况有显著的变化。
2、加大宣传、入户宣讲力度,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为进一步使广大群众知晓“卫生清洁”工程的目的、意义,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28个村小组均先后召开村民大会,每村刷写永久性标语3条,全乡共刷384条,制作“卫生清洁”喷绘式宣传栏23块,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二封信》6000多份。同时组织宣传讲员进村入户,实行一对一的上门宣讲,真正让农民明白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农民群众自己要做哪些事,知道2+5模式,垃圾处理流程及农户在其中的主体、位置,教育、引导农民做好面上垃圾的清理,发挥其在这项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3、规范程序、分步实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1)、一月份认真抓好乡3件事。一是召开全乡28个村小组干部会议,进行再动员、再布置。二是由乡“卫生清洁”领导小组组织,协助村小组选好建造焚烧炉的地址,建焚烧炉的地址均按照市农村“卫生清洁”领导小组的要求,选在离村庄不太远,较偏而又背田的地方,春节前,28个村的选址工作全面完成。三是开展了农村垃圾清除活动,乡除积极参加区农村“卫生清洁”领导小组1月19日、2月3日组织的两次大清扫活动外,还在春节前组织个村小组,对本村的陈年垃圾进行大清扫,成堆垃圾进行深埋,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并对清扫的结果进行评比,评比一个卫生先进村,一个卫生后进村。
(2)、二月份完成了4件事。一是配齐理事会,选好理事长,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采取理事会由村组干部担任,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做法,理事长原则上由村小组长担任,以便有利于工作开展。二是进行了理事长及建炉培训,正月初九,乡组织9个精品村的理事长及5个建炉工匠前往低坪杨家实地参观、培训,低坪杨家的工匠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三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建造焚烧炉,按照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工匠队伍、统一监督、指导的原则,7个精品点按照三位一体,21个非精品点按照二位一体,加雨棚的要求进行建造,因受阴雨天气的影响,目前乡已完成6个精品点、13个非精品点的焚烧的建造,如天气转好,将加快剩余焚烧炉的建造及刷白。
4、抓好面上清理工作,确保公路沿线卫生整洁干净。
各自然村在对陈年垃圾进行清理后,按照大村2名保洁员,小村1名保洁员的要求,选好了农村卫生保洁,对农村公共场所的垃圾进行清扫,并上户收集垃圾,在焚烧炉未建好投入使用的情况下,实行定点集中堆放后深地填埋。目前乡22个自然村已有18个村的保洁员佩戴红袖章上岗作业,同时,为确保公路
沿线卫生状况良好,将全乡公路沿线划分为6段,聘请6名保洁员全天候保洁。
二、督导发现的不足
通过春节前后一段时间的努力,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但距市农村
“卫生清洁”工程的目标要求还较远,个别村委会经过改选工作投入刚进角色,抓村小组工作进度不及时,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突破和改进。
三、督导意见
认真按照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文件通知要求,督导工作组抓紧对现存问题和不足等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此同时,深入5个村委会、28个村小组实地查看、督促活动进展情况。目前主要督导乡在巩固1、2月份工作的前提下,着手抓各村沤肥窖建造及“三桶一袋”的配备,在姜家村委会的江上姜家,娄家村委会的低坪杨家、山牌娄家沤肥窖的建造接近尾声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议乡对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村小组干部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尽快转变角色,全面完成垃圾回收储藏间、垃圾晾晒池及垃圾焚烧炉“三位一体”的垃圾处理设施及沤肥窖等建设;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搞好保洁员和理事长的岗前、岗中和岗后培训,加快2+5模式的运行和推广,切实把塑料废旧品的回收工作落实到位,彻底改变全乡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状况。
第二篇: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汇报
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汇报
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汇报2007-02-10 16:47:1
3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报告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就医比例有很大提高,并且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与此同时,婚恋观和生育观也与城市居民更加接近,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东山后村的社会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现状。
该村调查十户农民的平均年家庭纯收入(除去生产投入,各种稅费和生活花销)为2500元左右。最高收入为8600元,最低收入为-1200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
1、入城务工收入;
2、蔬菜大棚收入;
3、种植果树来源;
4、转卖农产品收入。
全村住户136户,人口673人(户口数,其中90~110人常年或大多数时间在外务工)。住房147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水平提高,主食主要以面粉为主,肉类蔬菜在农民生活中较为普遍。
(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中地困难
1、农业投资风险大,农民对风险的预测和抵抗能力较低。
农民投资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的情况。2003年该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灌溉用水不足,致使部分地势较高的农田因为缺水而减产,粮食作物种植收入减少。另外,一如的新品种油菜因
为本地土壤原因产量低下,造成了部分农户的收入降低。并且由于近几年来新上大棚数量增加较多,蔬菜价格较低。农民应该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2、进城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造成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
2003年,由于城市规划后市内建筑用工量增多,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其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全村2003年除常年在外人员外进城务工人数17人,其中45岁以下14人)。由于农村部分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不足。但综合考虑,进城务工收入较在家务农的收入水平要高。农民工一个月的工资为900~1200元并包吃住,相对要好一些。其中尤以家中有中年父母的青年人进城务工对家庭收入最为有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将越来越多的进入城市。
3、农业市场不规范,在成农民收入受到制约。
县市的中心批发市场和农民的生
产行为脱节,批发市场价格无法较好的引导农民种植作物的调整。以白菜为例,县市中心市场的价格为一元三市斤,而农民的出售价格仅为一元八市斤,农民得到的利润空间太小儿无法起到市场的指挥作用。
另外,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十分缓慢,对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买方起主导作用,今后农业发展受到农业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民生产成本较高,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不及生产投入的上涨幅度。
二、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状况较高,其中尤其以慢性病患者家庭返贫情况严重。
总体来说,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比率较以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手中都有了数额不等地存款,在疾病的治疗上,有了应急的准备金。并且今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增长相对于农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低。2000年~2003年东山后村村民大病人数为六人,其中
肝癌一人(已于2001年春去世)、食道癌一人(已于2001年冬去世)、一人为慢性肾炎,一人为阑尾炎、一人为白血病(已于2003年冬去世)。现今阑尾炎患者已经治愈康复;慢性肾炎患者尚在治疗中。其中肝癌、食道癌患者家庭由于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即停止治疗,因此家庭经济状况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恢复,现在已经没有影响了;阑尾炎患者手术后已经完全康复,家庭状况未受到影响。慢性肾炎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病人尚在家依靠药物治疗;白血病患者家庭十分困难,由于为患者治病,家中房屋等都已经变卖,负债五万余元。
有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对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最大的是慢性疾病,和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前者使家庭中缺少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常年须要药物的病人,使得家庭负担特别大,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于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常
常是农民家庭尽了全力进行治疗但是最后人财两空。其中特别是当儿童得病的时候特别严重,家人往往是尽全力治疗,但是效果往往不佳。
三、农村公共卫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相对还有欠缺,农民的保健意识有提高但是仅是具现在常识方面。
您正在阅读的这篇《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汇报》仅供您写作参考所用!
第三篇: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
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
——婚恋与生育观专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就医比例有很大提高,并且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与此同时,婚恋观和生育观也与城市居民更加接近,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东山后村的社会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现状。
该村调查十户农民的平均年家庭纯收入(除去生产投入,各种稅费和生活花销)为2500元左右。最高收入为8600元,最低收入为-1200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
1、入城务工收入;
2、蔬菜大棚收入;
3、种植果树来源;
4、转卖农产品收入。
全村住户136户,人口673人(户口数,其中90~110人常年或大多数时间在外务工)。住房147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水平提高,主食主要以面粉为主,肉类蔬菜在农民生活中较为普遍。
(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中地困难
1、农业投资风险大,农民对风险的预测和抵抗能力较低。
农民投资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的情况。2003年该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灌溉用水不足,致使部分地势较高的农田因为缺水而减产,粮食作物种植收入减少。另外,一如的新品种油菜因为本地土壤原因产量低下,造成了部分农户的收入降低。并且由于近几年来新上大棚数量增加较多,蔬菜价格较低。农民应该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2、进城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造成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
2003年,由于城市规划后市内建筑用工量增多,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其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全村2003年除常年在外人员外进城务工人数17人,其中45岁以下14人)。由于农村部分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不足。但综合考虑,进城务工收入较在家务农的收入水平要高。农民工一个月的工资为900~1200元并包吃住,相对要好一些。其中尤以家中有中年父母的青年人进城务工对家庭收入最为有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将越来越多的进入城市。
3、农业市场不规范,在成农民收入受到制约。
县市的中心批发市场和农民的生产行为脱节,批发市场价格无法较好的引导农民种植作物的调整。以白菜为例,县市中心市场的价格为一元三市斤,而农民的出售价格仅为一元八市斤,农民得到的利润空间太小儿无法起到市场的指挥作用。
另外,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十分缓慢,对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买方起主导作用,今后农业发展受到农业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民生产成本较高,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不及生产投入的上涨幅度。
二、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状况较高,其中尤其以慢性病患者家庭返贫情况严重。
总体来说,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比率较以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手中都有了数额不等地存款,在疾病的治疗上,有了应急的准备金。并且今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增长相对于农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低。2000年~2003年东山后村村民大病人数为六人,其中肝癌一人(已于2001年春去世)、食道癌一人(已于2001年冬去世)、一人为慢性肾炎,一人为阑尾炎、一人为白血病(已于2003年冬去世)。现今阑尾炎患者已经治愈康复;慢性肾炎患者尚在治疗中。其中肝癌、食道癌患者家庭由于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即停止治疗,因此家庭经济状况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恢复,现在已经没有影响了;阑尾炎患者手术后已经完全康复,家庭状况未受到影响。慢性肾炎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病人尚在家依靠药物治疗;白血病患者家庭十分困难,由于为患者治病,家中房屋等都已经变卖,负债五万余元。
有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对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最大的是慢性疾病,和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前者使家庭中缺少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常年须要药物的病人,使得家庭负担特别大,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于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常常是农民家庭尽了全力进行治疗但是最后人财两空。其中特别是当儿童得病的时候特别严重,家人往往是尽全力治疗,但是效果往往不佳。
三、农村公共卫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相对还有欠缺,农民的保健意识有提高但是仅是具现在常识方面。
第四篇:农村卫生医疗调查及感想
在这个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小组针对农村卫生医疗做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
一、存在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只限定住院才报销对农民日常看病意义不大。
2、部分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
3、指定医院少,看病手续麻烦。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医疗设备落后。
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高素质医务人员严重缺乏。
二、我们的建议:
1、首先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
2、其次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扩大报销范围。
3、并且需要逐步扩大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关键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5、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增加药品种类,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解决农民的切实问题。
6、扩大医保卡的使用范围,不局限于住院费用报销。
7、完善乡镇医疗卫生机制,改进医疗设施
【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们从中看到了对“新农合”的各种各样的看法。总的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的确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在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予了一些帮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医疗卫生,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引进设备与技术,改进医疗设施,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同时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技术与素质,加强与邻村交流与合作,相信农村医疗卫生会有质的飞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农村居民几乎都参加了“新农合”,它也能为农民解决一些医疗问题,但其并不能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以及其自身本不完善。所以,“新农合”仍需不断完善。农村的保障问题依然严峻,我们还需不断摸索,不断的出台好政策,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一、区域的差异使此政策存在必然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实现贫富差距大的区域优惠措施不同,优惠比列不同.另一方面,对报销地点,报销方式的限制,使目标群体少之又少,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失去了该政策存在的本质意义.二、当政策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剩下了简单的传达,关心的只是有多少人参与到了这项政策,而未关心到参与这项政策的百姓有几人得到了实惠,因此说他们忽视了最关键的步骤:向参与者宣传政策的意义以及如何行使他们的这一权利.这样一来,农民只是听说了一项政策,然后参与了,而当真正需要时却不知该如何行使.三、许多农民平时很少去关心政府的政策,只是跟风般的参与,然后弃之一边,或者等待优惠自己来到家里,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家里根本用不上,所以不必关心.然而当突发事件,突发疾病出现时才慌了手脚,只够抱怨医疗费用高昂,而不知道政府的政策可以减轻他的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从本质上说,对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村居民“看病难,看
病贵”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让农村居民在医疗问题上有了保障。在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时,不必在有自己一人承担,有“新农合”为农村居民承担一部分的医疗费用。它从实质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它从实质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定的医疗保障。
感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对农民的关心,是国家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所作出的一项有效的政策。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由于它的投保比例很高,其收费也较商业医疗保险便宜得多,再加上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补贴,使得每人只需交10元便能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以它具有的优势之一是:缴费便宜。是广大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着的实用保险。它虽然从根本上对我们农村居民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于我们了一定的帮助,也能为我们在医疗一些花费不是太多的疾病上提够相当一部分的补助。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重大疾病面前,是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的。它虽然缴费低,报销比例较高,但这也决定了它的保险金额小。在面对重大疾病或需要大量金钱医治的疾病时,它便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保险需求,在这时,昂贵的医疗费用还是让普通的农村家庭吃不消。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仅仅只能解决农村居民一部分的医疗保障,不能全面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在此,我小组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适当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参加积极性。农民的风险意识相对较差,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对大部分农民来说,仅实行住院医疗费用补偿,难以调动他们参合热情。因此要研究将报销范围扩大至门诊。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要求将报销范围扩大至门诊,农民的这一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有35.4农户希望能够提高报销比例。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以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三、是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各县(市、区)乃至全省,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根据医疗机构不同级别,设置适度的报销比例梯度,鼓励农民就近就医。对外出的参保农民,允许其在外地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医院先行就医,然后凭相关证明、发票至当地报销,以提高需要经常外出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解决农村居民解决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现在却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我们希望国家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居民也能有较好的医疗保障,能解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农民正真的看得起病,让农民的生活更美好。我们相信不久,它将在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收益非浅。身为一名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理应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我立志将实践进行到底,因为实践着,我们快乐着!
第五篇: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自治州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材料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市农村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农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情况
自2008年以来,昌吉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完善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分批、有计划地每年把我市城乡基础医疗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及政府“十项惠民工程”。2008年、2009年,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模、统一风格、标志明显”的规划设计方案,投资2208.2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的10所乡镇卫生院;并为10所乡镇卫生院新增医疗设备250万元,更新了B超、X光机、生化仪、血球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
2008年-2010年,我市先后投资847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6710平方米的75个村卫生室,其中:2008年,新建了面积均为85.52平方米、建筑造价10万元/所的18所村卫生室每所村卫生室;2009年,新建了建筑面积均为92.1平方米、工程造价11.5万元/所的42所村卫生室;2010年,新建了建筑面积均为92平方米、建筑造价13万元/所的15所村卫生室;按照每所村卫生室5000元的标准,为75所村卫生室配置了基本医疗设备;实现了我市村卫生室全覆盖。
二、农村改厕工作开展情况
在对全市农村改厕反复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村镇环境整治示范村的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0%。及时召开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启动会议,安排部署全市改厕项目工作,市分管 领导分别与各项目乡镇主要领导签订了农村项目改厕责任书,将改厕完成情况纳入当年爱国卫生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确保卫生厕所建设及使用管理达到技术标准要求,通过举办农村改厕项目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北疆地区的改厕类型特别是修建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讲解,使项目乡镇分管领导、卫生专干及施工人员牢牢掌握卫生厕所的修建技术,同时,各项目乡镇还积极组织村干部开展互观互学活动,交流农村改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户改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改厕项目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制定印发了《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培训、采购及项目施工、经费管理等逐一进行规范。项目乡镇采取自主招标的办法,严格按照程序,及时规范地完成招标采购工作。部分乡镇积极协调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对实施改厕工作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户改厕的积极性。2010年8月全国西部片区农村改厕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在我市顺利举行,全国爱卫会领导及改厕专家对我市农村改厕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以来,全市及项目乡镇先后举办改厕培训班36期,组织农村改厕现场观摩会12次、印发农村户厕建造标准、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使用须知、画册2万余份,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000户。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15%,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2.17%。
三、新农合工作及生育妇女住院分娩情况
(一)新农合工作开展情况
昌吉市现有农牧民人口10.3万人。多年来,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始终困扰着昌吉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之后,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把它作为解决全市民生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下大力气,从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以及机制建立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了这项工作。自2007年在全市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市参合农牧民逐年递增,参合农牧民94323人,参合率达到99%。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由102元提高到260元,补偿封顶线由8000元提高到5万元。2011年1-5月份,新农合门诊就诊38676人次,补偿金额25.21万元;住院就诊6627人次,补偿金额835.78万元;市、乡综合补偿率达54.8%,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根据自治区、自治州要求,今年我市被列为新农合“一卡通”试点县市,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新农合参合人员信息核对工作,实施方案正准备报市政府常委会审批。
(二)生育妇女住院分娩情况
2005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785人,农村住院分娩率86.17%; 2006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822人,农村住院分娩率89%;2007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942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5.5%;2008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073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5.6%;2009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041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7.1%;2010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107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9.4%;2011年1-5月份,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588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9.3%。
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我市自2009年10月在全市10个乡镇和3个涉农办事处执行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 补助项目,截止2011年3月底,我市累计补助孕产妇4182人,使用补助项目资金172.56万元,本级配套资金9.75万元。
四、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一)食品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农村食品卫生工作在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全面提高食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有效促进了我市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范围,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村、居委会层层签订责任书。二是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协调会议及动员会,拨付了专项经费,抽调人员到位,成立了昌吉市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街道也成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办事处设食品药品协管员,村社区设食品药品信息员(现全市共有食品药品协管员、信息员175人)。及时制定了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讨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统筹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确保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建立了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在现有食品经营网点的基础上,积极在农村引导建立物流配送等流通网络并进行整顿规范。组织开展了“食品放心示范店”活动,并与“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对接,初步形成食品消费的经营网 络。四是对农村婚丧嫁娶家庭宴席聚餐人数在50人以上的,要求必须填报《大中型聚餐席前报告卡》,并上报市卫生监督所备案。根据上报情况,监督所及时进行现场监督指导,有效地预防了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五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为重点,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认真开展“三节”、“五·一”、“六·一”、中秋、“十一”以及不合格粮油、过期食品、水产品、不合格奶粉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二)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各乡镇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协会作用,利用“科技之冬”集中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乡村调频广播定期开办自办栏目《农民与健康》,把健康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同时,通过“三下乡”、“六进村”等活动、乡镇干部进村入户等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相关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做健康教育水平,村民健康教育培训率达70%,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
2、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各乡镇以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312国道沿线、高速公路下行线沿线及乡镇主干道和示范村的卫生整治为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居民点规划、巷道硬化、节能路灯、农村改厕、小游园、居民点及配套环卫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治理“六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挂),各乡镇确定的示范村已基本建成道路畅通、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示范点。为认真落实镇村两级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 果长期保持不滑坡。佃坝乡建立了奖罚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加强村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实现清洁环境经常化、村镇规划科学化、居民点建设规模化、环境绿化园林化。二六工镇以“一强三化治六乱”长效运行机制为抓手,严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告诫谈话制、物质奖励制、一票否决制、末位追究制,彻底整除“六乱”现象。目前全市共创建自治区级卫生示范乡镇2个、自治区级卫生示范村3个;创建自治州级卫生示范乡镇4个、自治州级卫生示范村19个;创建市级卫生示范乡镇1个、市级卫生示范村31个,60%的村(组)长期保持了干净、整洁的卫生面貌。
3、强化督查,狠抓落实,确保环境卫生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将环境卫生整治和农村改厕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在全面督查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督查、专项督查,把阶段性督查与经常性督查结合起来,注重整改提高。针对突出存在的卫生死角,责令相关责任单位加大整治力度,对涉及多家单位的问题协调有关方面现场办公共同解决。二是不定期邀请行风评议员对农村环境卫生特别是一些长期卫生脏乱差的部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环境卫生纳入对乡镇的评议内容。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提案及市长专线转办单、群众投诉,督促相关部门现场查看,整改落实,认真处理并及时进行答复。三是联合州、市新闻媒体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跟踪采访,对好的典型进行媒体宣传,对卫生脏乱差及群众意见大的部位进行电视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促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观。
(三)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强化监管,落实传染病防治 工作各项措施。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紧紧围绕《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一是及时更新调整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每年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职责;二是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全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落实疫情报告管理、首诊报告、漏查自查、网络直报、预检分诊、肠道门诊等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疫情处理等工作。在全市设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点27个,使各医疗机构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是新建了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10所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所村卫生室,进一步健全了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三级网络;四是五年来共增加卫生人员编制508人,并通过公开招录、择优录取的原则,充实了医疗卫生队伍,完善了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为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用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经费120万元,有效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自2008年起逐步在全市范围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一是制定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全市范围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二是根据全市总人口数,合理设置143个固定预防接种点,方便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全市“五苗”接种率98%。三是全市共有107个预防接种单位达到规范化接种门诊的要 求,确保安全注射率100%。四是及时修订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办法,确保在我市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能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五是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昌吉市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联合教育部门每学期在全市托幼机构、学校中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积极开展疫苗补种工作。
3、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完成国家规划要求。
我市以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传染病为重点,依法加强传染病管理和防治工作。一是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HIV初筛实验室建设。全市共有HIV初筛实验室6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中心(VCT)2家,自愿咨询服务网点近26个;二是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市人民政府将结核控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落实4万元结核病防治经费;三是大力开展鼠疫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制定了突发鼠疫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动物间鼠疫监测,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四是全市各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在5-10月开展以霍乱为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4、五年来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情况
2006年我市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846.64/10万,2007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418.36/10万,2008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785.14/10万,2009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537.62/10万,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218.74/10万,2006年至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趋势: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218.74/10万,连续5年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下降14.07%、31.73%、20.74;无传染病类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呈平稳趋势。
通过对全市各医疗机构2008-2010年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显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87%、1.83%、1.66%,我市传染病漏报已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2﹪以下。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在本单位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库。市疾控中心作为全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理中心,建有齐全的疫情应急处理储备物资库,各项应急物资储备充分,保证全市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求。
五、农村卫生建设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采取政策措施、发展的方向。
1、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力度,改革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为乡镇卫生院增加编制,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财政供养。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水平,以建立健康档案为基础,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3、保质保量,扎实做好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4、规范管理,转变机制,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5、完善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工作。
6、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
7、抓好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加大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确保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各族群众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