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市水务系统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开拓创新五举措强化人才工作管理
—宜宾市南溪区水务局全市水务系统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南溪区水务局人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建设素质过硬的水务干部队伍为工作重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实施人才强水务工作战略,强化“五举措”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方面加强人才管理,着力提升水务系统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南溪区水务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健全组织机构,上下联动抓人才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南溪区水务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将人才工作列入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过细抓,各股室站所司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承办人才管理工作。同时局党委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切实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查,年底有总结”,确保了该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完善教育制度,注重实效育人才
近年来,南溪区水务局人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塑造“铁军文化”,打造“南溪水务铁军”目标要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能力建设和素质提高为着力点,完善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水务系统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一是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教育水务系统人才坚定理想信念。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于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落实了理论学习领导责任制,坚持中心组学习、股室学习、支部学习三个层次,积极组织开展党的理论、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学习,用党的
1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水务系统人才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区委“解放思想强动力、科学发展建新区”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抓活动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感恩、奋进”主题活动,通过党性标准大讨论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人才坚定信念,满怀信心积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二是注重廉政教育,提高人才廉洁从业意识。积极组织水务系统人才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省、市、区纪委有关会议精神,认真领会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任务和新要求。邀请区纪委预防腐败局就廉政法规知识进行了专题宣讲,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组织水务系统干部职工前往汉王山监狱,开展 “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活动,教育水务系统的干部职工要经受住复杂形势和各种诱惑的考验,加强廉政知识的学习,自觉接受监督,正确履行职责。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了中央电视一台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号召全系统党员干部自觉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并将其发扬下去,为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终身。三是建立培训机制,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了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局务会、每月5日上午召开职工大会和下午党团学习的制度。要求科级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至少完成1篇调研文章或学习心得;在职干部职工全年必须完成学习笔记6000字以上;支部和机关股室集中学习不得少于8次。以着力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为前提,积极主动加强与区委党校的合作,制定干部职工专题培训计划,举办培训班,积极推荐干部到外地培训,参加拓展训练和培训活动,深化岗位技能达标学习。今年上半年选派人才参加各类业务工作培训70余人次,使各类人才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创新选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
南溪区水务局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破岗位、身份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今年年初,南溪区水务局根据“三定”方案,结合各个股室中层干部岗位情况,制定了《中层干部竞争选拔、承诺上岗的实施方案》,推出竞争中层岗位6个。经宣传动员、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职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张榜公示、履行任职手续等程序,从动员到宣布结果,十二个工作日内完成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6名中层副职从17名竞职人员中脱颖而出,通过对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情况进行跟踪,这6名同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突出,得到了机关干部职工和服务群众的高度认同。通过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我局逐步完善了科学、民主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营造了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健立引进机制,加大力度引人才
南溪区水务局建立健全了人才交流和引进机制,积极培养、引进高校人才和急需人才,并根据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到需要的岗位。自2008年以来,我局共引进大学毕业生6名,招聘专业技术人才5名,其中本科学历9名,大专学历2名。主要为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地质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等专业,年龄都在30周岁以下。
五、建立激励机制,营造环境留人才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南溪区水务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待遇留
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稳定人才队伍,对人才从政治上关心爱护,在生活上排忧解难,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一是建立“三诺”长效机制,强化人才危机意识。为进一步加强水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南溪区水务局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建立了“中层干部廉洁自律承诺、中层干部岗位工作目标承诺、中层干部辞职承诺”“三诺”长效机制,增强了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促进了人才更加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和依法履职。二是建立绩效考核办法,增强人才工作积极性。为充分体现人才工作量与实际贡献,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水务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南溪区水务局制定了《奖励性绩效资金考核试行办法》,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和“民主、公正、公开”的原则实施绩效考核。考核按百分制进行量化打分,对干部职工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通过奖勤罚懒,体现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了水务系统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内部活力,激励了各类人才更加爱岗敬业。
近年来,南溪区水务局对那些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的人才,创造条件积极促使他们及时得到提拔重用,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氛围。截止目前,该局的11名引进人才中有2名同志已经走上了中层干部工作岗位。同时该局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其中有3名公务员分别被到选拔到科级领导干部工作岗位,2名事业编制人员被破格提拔为水务局副局长,1名片区水务站的同志被选拔到区供水排水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第二篇:2007年市水务系统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2007年市水务系统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这次水务系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6年全市水务工作,表彰奖励2006在水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部署2007年水务工作目标和措施。坚持科学治水,增强保障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鼓足干劲,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水务事业发展,为继续纵深推进“三大战略”,打造“实力安达、活力安达、小康安达”提供有力支持。
一、2006年水务工作主要回顾
2006年,全市的水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绥化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三大战略”这个中心,按照我市水务建设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标志是:
1、抗春旱取得全面胜利。抗旱工作历年来都是水务工作的重头戏。今年我市旱情总的来说不太严重,为我们减轻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掉以轻心,通过积极的筹备,在年初就作好了抗旱准备工作。一是密切监视旱情的发展。对全市具有代表性乡镇的耕地土壤含水量每周进行一次测试,及时掌握旱情动态。二是做好大坑储水。对贫水的火石山、吉星岗等8个乡镇50多个自然屯大坑贮水进行了部署,共储水80多万方,做好坐水种水源准备。三是加快打井设备检修更新速度。在没有国家下拨抗旱经费的情况下,动员农户自筹资金打井。全年共打农田井200眼,使我市的机电井总数达到4549眼;新打农田小井400眼,使总数达12400眼;同时检修各种提水设备1500台套,洗治病井110眼,新购进“白龙”30吨。四是全力以赴指导群众抗旱。我们把抗旱保苗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第一线分片包乡镇,指挥抗旱工作,四十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节水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灌水技术的应用,使全市15000多眼大小机电井,都合闸放水,采取喷灌、管灌、微灌、沟灌、畦灌等多种方式进行抗旱。全市年完成灌溉面积78万亩,其中喷灌面积25万亩,微灌面积0.5万亩。在奋力抗旱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对包扶乡镇的扶持,为包扶的万宝山镇新民村送种子、化肥等物资折合人民币近万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五是市、乡抗旱服务组织起到了突击队作用。市乡抗旱服务组织在抗春旱、保春种及苗期灌溉期间投入各类喷灌设备600多台套,69名技术员始终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其中市抗旱服务总站4名技术人员,一辆中型汽车,11台卷盘式喷灌机,无偿往返于羊草镇南来乡祥春草坪、安达镇速生杨等8家股份公司和南来草苜蓿、元葱等5个大户,以及卧里屯农场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亲自安装喷灌设备并进行技术指导。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检查抗旱工作时给予水务局高度评价和赞扬。六是围井经济区稳步上升。全市围井经济区达到3500处,面积35万亩,创产值3亿元。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对节灌典型户的培养。全市已发展种植类典型达300个,其中以中本镇大本村王玉为代表的种粮大户50个;以羊草镇北来村侯占岭为代表的种植蔬菜园区典型180个;以羊草镇杨福祥为代表种植草坪的10个;以安达镇新青村任守乾为代表种植花卉典型5个;以安达镇钟德安为代表温室种植典型45个;以羊草镇南来村刘作成为代表种植果树典型10个。这些典型户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进度,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2、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重人力、重投资、重措施、重落实。一是节水灌溉工程。去年新建省级草原节水灌溉项目区一个,地点在羊草镇五撮村,效益面积3000亩,总投资90万元,主要工程建设是新打农田井9眼,配套卷盘式喷灌机9台,工程于10月末竣工,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3.5万m3,年纯新增产值54万元。二是人畜饮水工程。2005年上级批复我市人饮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两批共7眼,全部为配套自来水工程。总投资12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1万元,省匹配5.2万元,农民自筹73万元。这项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涉及面广,是一项集建、管、用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我们还面临着部分干部群众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对农村实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存有模糊认识,认为家家都有手压小井改不改水无所谓。加之近年来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又连年受灾,手中持币量明显不足,筹措资金难度增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在认识问题上,我们广泛宣传党对病区的关怀,用典型引路,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在资金筹措上,我们采
第三篇:市水务系统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这次水务系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xx年全市水务工作,表彰奖励20xx在水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部署20xx年水务工作目标和措施。坚持科学治水,增强保障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鼓足干劲,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水务事业发展,为继续纵深推进“三大战略”,打造“实力安达、活力安达、小康安达”提供有力支持。
一、20xx年水务工作主要回顾
20xx年,全市的水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绥化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三大战略”这个中心,按照我市水务建设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标志是:
1、抗春旱取得全面胜利。抗旱工作历年来都是水务工作的重头戏。今年我市旱情总的来说不太严重,为我们减轻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掉以轻心,通过积极的筹备,在年初就作好了抗旱准备工作。一是密切监视旱情的发展。对全市具有代表性乡镇的耕地土壤含水量每周进行一次测试,及时掌握旱情动态。二是做好大坑储水。对贫水的火石山、吉星岗等8个乡镇50多个自然屯大坑贮水进行了部署,共储水80多万方,做好坐水种水源准备。三是加快打井设备检修更新速度。在没有国家下拨抗旱经费的情况下,动员农户自筹资金打井。全年共打农田井200眼,使我市的机电井总数达到4549眼;新打农田小井400眼,使总数达12400眼;同时检修各种提水设备1500台套,洗治病井110眼,新购进“白龙”30吨。四是全力以赴指导群众抗旱。我们把抗旱保苗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第一线分片包乡镇,指挥抗旱工作,四十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节水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灌水技术的应用,使全市15000多眼大小机电井,都合闸放水,采取喷灌、管灌、微灌、沟灌、畦灌等多种方式进行抗旱。全市年完成灌溉面积78万亩,其中喷灌面积25万亩,微灌面积0.5万亩。在奋力抗旱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对包扶乡镇的扶持,为包扶的万宝山镇新民村送种子、化肥等物资折合人民币近万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五是市、乡抗旱服务组织起到了突击队作用。市乡抗旱服务组织在抗春旱、保春种及苗期灌溉期间投入各类喷灌设备600多台套,69名技术员始终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其中市抗旱服务总站4名技术人员,一辆中型汽车,11台卷盘式喷灌机,无偿往返于羊草镇南来乡祥春草坪、安达镇速生杨等8家股份公司和南来草苜蓿、元葱等5个大户,以及卧里屯农场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亲自安装喷灌设备并进行技术指导。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检查抗旱工作时给予水务局高度评价和赞扬。六是围井经济区稳步上升。全市围井经济区达到3500处,面积35万亩,创产值3亿元。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对节灌典型户的培养。全市已发展种植类典型达300个,其中以中本镇大本村王玉为代表的种粮大户50个;以羊草镇北来村侯占岭为代表的种植蔬菜园区典型180个;以羊草镇杨福祥为代表种植草坪的10个;以安达镇新青村任守乾为代表种植花卉典型5个;以安达镇钟德安为代表温室种植典型45个;以羊草镇南来村刘作成为代表种植果树典型10个。这些典型户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进度,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2、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重人力、重投资、重措施、重落实。一是节水灌溉工程。去年新建省级草原节水灌溉项目区一个,地点在羊草镇五撮村,效益面积3000亩,总投资90万元,主要工程建设是新打农田井9眼,配套卷盘式喷灌机9台,工程于10月末竣工,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3.5万m3,年纯新增产值54万元。二是人畜饮水工程。20xx年上级批复我市人饮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两批共7眼,全部为配套自来水工程。总投资12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1万元,省匹配5.2万元,农民自筹73万元。这项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涉及面广,是一项集建、管、用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我们还面临着部分干部群众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对农村实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存有模糊认识,认为家家都有手压小井改不改水无所谓。加之近年来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又连年受灾,手中持币量明显不足,筹措资金难度增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在认识问题上,我们广泛宣传党对病区的关怀,用典型引路,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在资金筹措上,我们采取了“七点法”即农民筹点,金融贷点,乡企扶点,邻屯帮点,先赊点,大户拿点,部门捐点,将工程所需自筹资金陆续筹集到位,使7处工程按要求于10月末前全部竣工,打井7眼,配套变频给水设备8台,已投入运行使用,使6个乡镇7个自然屯的2200人和300头(匹)大牲畜用上了自来水。使这些屯彻底摆脱了氟害这座“恶魔”的侵害,增强了他们的体质,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致富步伐。在全省水务局长工作会议上,我市被评为人饮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三是防洪除涝工程。20xx年东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了省级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该工程国家投资2000万元,省投资200万元,工程设计将防洪标准由过去的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另外,由于今年我市的降雨量大,一些低洼村屯排水困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水务局下摆近500节涵管,解决了部分水淹民宅和除涝的问题。受灾群众欢欣鼓舞,称赞水务局为老百姓办了件好事。
3、水政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随着新《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利产业政策》等水利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市的水政、水资源建设步入了依法治水、管水的法制化轨道。我们通过加大水政宣传和执法力度,在社会上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舆论氛围。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执法队伍的作用,严肃查处多起违规、违法案件,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水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年共收缴水资源费60万元、防洪保安费完成12万元。同时,依法加大了对机电井的管理,对全市4540眼机电井进行产权明晰,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使全市机电井完好率,利用率均达到96%以上。
4、党建工作硕果累累。在新形势下,我们积极做好党建工作。全系统6个党支部共100名党员分别参加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水务工作实际,立足提高干部素质,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大力开展了一批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的集中活动。围绕农民所急的问题,集中开展了“党员促农助农服务月”活动;围绕净化城市、服务居民、优化环境,集中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展示党员风采”活动;围绕纪念党的生日,增强党员先进意识,集中开展了“党徽戴胸前、誓词记心间”和“党员奉献月”活动;围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集中开展了“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水法宣传活动。对于在“保先教育”工作中查摆出来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我们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先进性教育不走过场。针对钻井队设备老化,再生产能力不强和职工工资偏低的实际情况,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局党委决定改变钻井队的经营体制,成立股份公司,走向市场。并将局机关原有的两台钻机无偿捐助给新公司,使其恢复造血机能,重新产生活力;针对水务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不强的问题,我们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做好了全市五大涝区的新规划。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使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大为改观,上班迟到早退的不见了;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不见了;努力工作办实事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水务各项工作的蓬勃开展。纪检、工会、组织、宣传、统战、妇女等项工作也在市先进单位和标兵单位评比中取得好名次。
同志们,20xx年水务工作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水务干部职工勇于奉献,敢于负责,积极探索,埋头苦干的结果。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水务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水务事业资金短缺;二是水务行业体制改革滞后,经济增长点少,职工生活还不富裕;三是干部职工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水务工作主要任务和措施
20xx年是全面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继续纵深推进“三大战略”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水务工作意义深远。20xx年水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央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机遇,加快发展,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综合治理,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汛与抗旱并举”的原则,积极扩大水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努力提高防洪除涝工程标准,高标准建好人饮安全工程,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力安达、活力安达、小康安达”的建设目标,创造良好的水务环境。
具体目标是:新打农田井200眼,其中春播前100眼,春播后100眼;新打农田小井400眼;洗治病井120眼;检修设备1500台套;新增提水设备200台套;购置白龙30吨;完成坐水种面积12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节灌面积6000亩;计划新上1-2个节水灌溉项目,计划投资300万元以上,争取省投150万元以上;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使全市节灌面积达到56万亩,其中喷灌面积达到24万亩;力争新建人饮安全工程30处;对2000-2004年已建的“四个一”工程实施自来水入户建设60处;全市计划围井经济区3500处,面积35万亩,产值达到3亿元;培育乡镇、村、屯、户节灌典型500个;在火石山、吉星岗两个贫水乡镇,新建小塘坝2-3处,争取省投资金100-150万元;根据实际做好全市防洪除涝工程的清淤,确保安全度汛;新增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面积5000亩;计划收缴水资源费60万元,防洪保安费12万元;努力创造环境,全面招商引资。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努力提高抗旱、防汛的意识,做好准备工作。我市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和严重的市县,做好抗旱防汛工作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在过去的抗旱防汛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当前,抗旱防汛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旱灾发生频率、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已成为影响市域经济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针对新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思路,做好准备工作,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工作方针,达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目的。目前我们要着力做好抗旱准备,确保春种一次保全苗。要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定期对各乡镇的土壤、墒情进行测试,掌握旱情的发展动向;井队和物资公司要做好钻机检修和物料储备;各乡镇水利站要做好抗旱设备检修、抗旱水源配套和摸清新打机电井底数;机关有关技术人员要深入第一线指导节水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灌水技术,全面做好抗旱准备,达到人员、设备状态良好。二是防汛工作也不容忽视。要编制好防汛预案,储备充足防汛物资,落实好抢险队伍,做到未雨绸缪。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注重质量和效益。第一,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是小康建设的重点,但就目前我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来看,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三农”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有效措施,蓄住天上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逐步满足全市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水要求。在具体工程建设上要注重质量讲求效益。一是在要加快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水量充沛、水质合格的饮用水,改善农村用水条件。二是加快扩大水源工程建设。大打抗旱井,修建蓄水池、塘、坝、坑,同时,洗治病井,强化工程配套,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三是大力推广旱田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依托现有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水源条件,围井、围库、围塘、围泡发展高效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加快防洪体系建设。目前,我市防汛除涝配套水平只在40%左右,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很低,要采取多种措施,强化配套,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东湖水库的作用,力保安全度汛。第三,大力发展水务多种经营。我们水务部门要通过不断优化水务经济结构,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努力创造多文化的水务多种经营体系。第四,利用东湖水库、青肯泡水库的资源、旅游条件,小工厂、井队的厂房、场地条件,积极开辟对外招商引资渠道,也可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水务企事业单位的引资办项目,发展经济。在壮大水务行业自身实力,不断改善和提高水务职工的生活水平和解决再就业问题上下大力气。
3、加大水务投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这几年水务事业发展较快,得益于中央、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任务仍十分繁重,需要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总需资金3000万元,其中抗旱资金2000万元。我们要认真研究政策,多渠道筹集水务建设和管理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科学论证报项目。按照任务目标,在抗旱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上要坚持合理布局,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在防洪除涝工程项目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在人饮解困工程项目上,要先易后难,全面推进,力求上报一项获批一项,突破资金的困扰。二是要吸纳社会资金。要通过算帐对比,典型引路等措施,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和其它投资主体兴建水利工程。
4、大力推进水资源的管理,确保可持续利用。一是优化配置。要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为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做到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又能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二是全面节约。要切实把节水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工业和城市节水,加大企业节水技术力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以法治水。要学习新《水法》、《水保法》,贯彻落实好两法。对上级已颁布的水利政策法规要全面认真贯彻实施,加强水务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水政监察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执法水平,认真查处违法案件,调解水事纠纷。
5、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完成我们水务建设任务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强化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紧紧围绕水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为水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做好今年的水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并强调了在人才使用上无所谓学历和专业,只要有才智均可得到任用和发挥。无数的事实证明,事业的兴衰、辉煌,关键在人,我们水务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人才战略,在全系统迅速掀起提高个人素质的学习热潮,培养科技带头人,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水务干部队伍。三要加强水务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继续积极参加行风评比活动,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形成有朝气,奋发有为的团结战斗的集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推进水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同志们,20xx年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务工作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和使命,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水务工作新局面,为积极推进市委提出的打造“实力安达、活力安达、小康安达”的目标做出水务行业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言
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言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思维理念,把党政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紧紧抓住“培养、选拔、使用、管理”这四个关键环节,树立正确的人才导向,努力锻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为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认识,摆上突出位置
当前,国民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帷幕已经拉开,全国各地都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各地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如何培养、吸引和使用好各级各类人才,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是全国各地都致力于破解的一个症结问题。而作为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党政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显现的实际,赋予了党政人才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各级党政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才能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我们把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改善干部队伍现状的切入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着力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点,紧紧抓在手上,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政人才工作的新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党政人才做工作、干事业、促发展的工作热情,努力营造了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为实现县域经济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二、创造环境,构筑成长平台
环境是激发人才最大潜能的有效载体。工作中,我们按照“用好现在的、培育自己的、留住关键的、贮备未来的”工作思路,制定政策,举贤荐能,在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战略资本的观念;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党政人才的主要标准,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创造的观念;
牢固树立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鼓励创业、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用人观念;
牢固树立“靠才兴县、唯才兴业”的观念,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和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进而为加快推进党政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实现党政人才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一是优化人才结构。我们按照“总量要增长,层次要提高,结构要合理”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党政人才队伍。抓储备。严格按照后备干部选拔程序,经过民主推荐、综合分析,不断对后备干部进行调整充实,实行“滚动式”管理。几年来,通过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局级后备干部队伍数量达xxx人以上,为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储备了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搞调整。为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对党政干部在年龄、文化程度、专业、层次、性别、数量和乡镇、部门分布等结构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整,并贴近实际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充实法律、经济类专业党政人才,特别注重在发现高层次人才上下功夫,推进了党政人才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目前,全县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由xxxx年的xx岁降至xx岁,其中xx岁以下的局级干部的比例已由xxxx年的%增至%;
党政干部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由xxxx年的%增至目前的%。促流动。我们着眼于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打破人才条块分割、单位所有的“壁垒”,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积极探索开放型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即: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促进了党政人才队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有机结合。xxxx年,我们制定出台了《xx县鼓励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的实施意见》等激励政策,鼓励干部走出去发展实业、兴办实体,达到一定规模的实行“双保”。目前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已有xx人报名,初步达成了离岗创业的意向。二是狠抓人才培养。我们从改进和创新党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式入手,促进了各级党政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工作中,采取“双管齐下”的培训方式,对上依托大中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对党政人才实施定向培训,对下通过启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党政队伍中,强化基层培训,促进了党政人才素质的提档升级。去年,我们选派xx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东北农业大学干部管理学院代培,并选派xx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又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我们采取选派干部参加县委中心工作和急难新工作进行实际锻炼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干部的基层实践经验,为加快党政人才的成长构筑了平台。仅去年全县就选派xx名后备干部参加了县重点企业产改推进组、组建招商小分队和到信访办等重点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发挥各级干部在扶贫解困中的带头作用作为提高干部宗旨信念的有效途径,有效增强了各级干部的民本意识。在新一轮扶贫解困工作中,我们在xxx名局级领导干部和xxx名一般干部中分别开展了“一帮一”、“五帮一”活动、并在xxx名村组干部中以联帮带等形式,帮助并带领弱势群体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极大增强了党政干部为民造福,为群众谋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突出人才选用。能否选好人、用好人是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我们以深化和推进党政人事制度改革为主线,不断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培养、吸引和使用优秀党政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环境支持。我们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在使用干部上坚决不搞“将就”和“迁就”等行为,严把党政干部入口关,做到成熟一个提拔一个,确保将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发挥岗位的最大效能。目前,我县尚有xx个副局级岗位空缺。我们将重能力、重实绩与推行民主、扩大公开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新方式,在全县干部中营造了“看实绩论干部、看能力选干部、看民意用干部”的良好氛围。xxxx年,我们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创造性地将xx个经济杠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正副职岗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在严密程序的基础上,有xx名年轻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我们通过不断拓宽党政干部选拔范围,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等措施,及时腾出领导岗位,畅通出口,疏通“下”的渠道。去年,在公检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中,原xxx名中层干部全体“起立”,然后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竞岗,使得一大批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年轻有为的干警走上了领导岗位,有xx名原任局级中层干部在竞争中退长当员,彻底打破了以往“领导者能上不能下,干部能进不能出”的陈旧体制,为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创造了条件。
三、健全机制,创新管理体系
机制一变天地宽。我们坚持用目标凝聚干部、靠制度激励干部的理念,着力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此激发和调动优秀党政人才的创业热情。政绩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以《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期主要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案》、《局级单位一把手考评办法》等为主体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采取按岗对标、群众评议、量化考核和排定名次的办法确定考评等次,并依据考评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对排在末位的予以调整和降免职。近两年来,全县有xx名干部被免职,仅xxxx年因考评不达标就有x人被调整,极大地增强了广大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证。廉绩管理机制。我们以纯洁党政人才队伍、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通过强化廉绩管理三监督,确保了党政干部健康发展。一是强化社会监督。我们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常年发布社会监督的内容、举报形式,特别是在清明节、“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案件高发期,连续发布“党政干部严守纪律,保持廉洁自律”公告,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二是强化组织监督。定期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做到“先审后任,不审不任”、“先审后离,不审不离”,严防“带病上岗、带病离岗”,坚决避免经济上有问题的干部异地做官,甚至升官。去年,我们共对xx名科级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有x名干部因经济责任审计有问题被调整。三是强化纪律监督。坚持“查处务必从快、惩处务必从严”的原则,对严重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和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及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进行突出查处,并给予顶格处理,保持了强劲的高压态势。去年,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纪案件xx起,对xx名涉案人员分别给予了警告、记过、降职、免职等处分,其中有x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xxx万元,并对公安局民警乱用职权非法拘禁等xx起典型案件,xx名涉案人员在全县大会上进行了公开处理,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由于我们导向正确,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全县广大干部气顺劲足,工作热情持续高涨,讲责任、讲实干、讲奉献的人越来越多,抓经济促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去年全口径工业实缴税金实现xxxx万元,同比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取得理想的成效,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xxxx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强势增长,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去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xxxxx户,实缴税金xxxx万元,同比增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去年,全县共落实内资项目xxx项,到位资金xxxxx万元;
落实外资项目x项,到位资金xxx万美元,以山东诸城外贸集团投资xx亿元的xxx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为代表的企业和项目落户xx。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县(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加大党政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公开选拔空间,健全使用和管理机制,为锻造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淮南市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淮南市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3-31(阅读次数:)
淮南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4年9月
目 录
1、以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矿业集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共淮南矿业集团党委(1)
2、抢抓发展机遇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安徽理工大学(5)
3、注重人才开发利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
„„„„„„„„„„„中共大唐田家庵发电厂党委(8)
4、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煤化工基地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11)
5、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 „„„„„„„„„„„„„„„„中共田家庵区委(14)
6、实施人才培训工程造就一批高素质青年农民
„„„„„„„„„„„„„„„凤台县人民政府(17)
7、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动新集事业全面发展
„„„„„安徽省淮南市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
8、走出人才强校新路子开创高职教育新局面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4)
9、以引进人才推进经济开发
„„„„„„„中共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28)
10、以人为本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服务三农 促进城郊经济健康发展
„„„„„„„„„„„„„中共田家庵区委组织部(32)
11、吸纳人才 善用人才 激励人才 留住人才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38)
12、以自主灵活用人的优势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淮南朝阳医院(43)
13、强区富民 重在人才
„„„„„„„„„„„中共毛集实验区工委组织部(48)
14、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大力开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淮南日日报社(52)
15、立足选派锻炼 着眼能力提高 潘集区积极探索培养选拔人才机制
„„„„„„„„„„„„中共潘集区委组织部(57)
16、树立落实科学人才观 造就高水平少儿艺教人才
„„„„„„„„„„„„„中共田家庵区委宣传部(61)
以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矿业集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共淮南矿业集团党委
淮南矿业集团是百年老矿,曾几度辉煌,现在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抓住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这一关键,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发展造就人才,依靠人才加快发展,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集团公司根据“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淮南矿业集团2004—2008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人才工作任务,确定了人才工作重点。
一是分类建立人才标准,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评价人才。主要是坚持思想道德能力与业绩并重,综合素质好,工作思路清晰,经营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并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拓展考察渠道,用规范、民主的程序识别人才。实行机关测评基层,基层测评机关,评价、选用人才注重听取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意见,扩大选拔经营管理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对基层班子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科学、有效的机制选拔人才。实施《淮南矿业集团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暂行办法》和《公开招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暂行办法》,对部分管理岗位进行公开招聘、竞聘。坚持从国家级高层次专家、院士中聘顾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岗位选用不同的人才,按照业务范围调整干部,发挥了人才的集成效应。
四是着眼未来发展,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继续实施“863”工程(重点使用80年代毕业、60年代出生、30多岁的年轻干部),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集团公司班子12名成员中有4人60年代出生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10人。中层管理人员43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占 94%,平均年龄47岁,两级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突出“听招呼、守规矩”,完善以严管为特征的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机制
煤矿企业带有半军事化特征,在经营管理上,我们强调听招呼、守规矩,努力形成集中统一规范严谨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一是提出并落实三项政治要求,用纪律严管。我们提出“善待职工、严管干部、提高素质”三项政治要求,并把严管干部落实在安全责任、经济纪律、善待职工和用人公道四个方面,出台了安全责任考评办法,开展清理小金库、规范奖金发放、工程管理等专项活动,严查严惩区队干部克扣截留工人工资奖金。督促经营管理者做到用权有界,尽责无边。
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作风建设,用作风严管。相继制定了转变工作作风的十条规定和转变领导作风六条规定,要求作风务实,用权规范,人格自重。制定了集团公司干部三项原则八项要求,从管理思想、经济行为的深处抓作风。
三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用制度严管。在去年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制度,制定分级分类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干部谈话制度,对日常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提醒,对错误的做法批评校正。
四是完善退出机制,用岗位严管。今年4月份,制定下发了 《淮南矿业集团中层管理人员退出现职管理办法》,建立了干部下的制度性通道。实行集团公司机关部室负责人任期聘任制,机关工作人员末位淘汰制,在岗位竞争中产生压力,以压力激发动力。
三、立足“讲境界、长本事”,着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建设
一是在善待职工过程中讲境界,提高道德能力。我们把善待职工看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开展了群众观念主题教育,做好提高职工收入、实施安居工程等十二件实事,在办实事的过程中教育干部感情上贴近职工,人格上尊重职工,实行文明管理。
二是在加快发展中长本事,增强发展本领。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 的过程中,提高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突出市场的预见性和国家经济政策的把握性。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提高驾驭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在处理安全与生产、改革发展与稳定等各种矛盾过程中,增强大局观念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整体协调、动态平衡的工作方法。
三是加强管理教育,提高实践能力。重视在管理模式、产权结构等转型过程中,培养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利用建大矿、办大电项目,加大岗位锻炼力度,培养出一大批年轻有为、业绩突出的经营管理者。抓好各项管理规范工作,通过制度的养成教育,提高经营管理人员规范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加强在职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每年开展机关全员分层次分类型岗位培训。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选调人员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到国内外先进单位考察,强化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后备人才的培养。
四、做到“严在明处、帮在实处、爱在深处”,积极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基础。我们着力营造“忙,忙得充实;累,身累心不累;严,严在明处;帮,帮在实处;爱,爱在深处”的工作氛围,建立相互信任、健康的人际关系,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二流的报酬。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发给进门费2万元,在见习期内直接享受定级工资待遇,在煤矿生产一线工作的年收入不低于2万元。定期开展优秀人才的选拔工作,对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涌现出来的100名优秀人才每人奖励一万元。
二是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使创新人才得到支持、创业人才能够成功。用跨越式发展的新成就、新气象、新前景吸引人才到煤矿发展创业,讲正气、讲公道,净化单位内部人文环境,为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是营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使人才一心一意干工作,踏踏实实谋事业。建立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与优秀人才联系制度,加强沟通,解决问题。单身大中专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单位,集中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有条件的单位设立了大学生公寓、科技阅览室等。在解决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人的才华受到充分尊重,人才价值得到充分承认。大力宣传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宣传企业的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公司营造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几年来,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和做法,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企业发展。去年实现销售总收入69.8亿元,上缴税费7.28亿元,企业开始初步走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今后,我们将以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集团公司人才工作,为实现淮南三大基地建设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抢抓发展机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安徽理工大学
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牢固树立“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用人理念,坚持把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与学校发展相协调,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奋力开拓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积极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新型用人制度,按照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和任用人才,继2000年的全员聘任之后,2003年又进行了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制定了《教学和科研人员聘任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全校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真正把“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推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人才任用方式。
在实施全员聘任的同时,学校建立了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赏罚分明,强化考核工作。学校出台了《院系综合考评实施办法(试行)》、《机关处级单位考核实施办法(修订)》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岗位能力标准体系》,将岗位能力标准作为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的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1/
3、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解聘或免职,真正形成“重能力、重业绩”的用人评价标准。
二、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我们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l、人才引进
学校坚持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树立“学术骨干、管理精英、能工巧匠皆为人才,有用即为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用人理念。学校专门成立了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制定了《关于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引进人才和稳定定向研究生的暂行规定》、《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明确了人才引进范围、条件和待遇。通过补充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吸引留学回国人员、面向社会招聘高水平教师、加强定向培养和培训等多种形式,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人才培养
学校提出,到2005年实现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课达80%以上,基础课(公共课)达60%左右的目标,加快在职定向培养研究生的力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非学历性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学校每年拨出90余万元专款用于定向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2001年以来,在职培养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186人,已毕业回校博士21人,硕士48人。
3、人才稳定
为了做好人才稳定工作,我们制定了《关于落实引进人才和毕业回校研究生优惠待遇的实施办法》,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创造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分工有序、团结协作、气氛融洽、奋发创新的学术队伍。近几年,学校投入几千万元,建立了学科高水平、有特色研究方向的实验室。每年拿出一定的进人指标,用于骨干教师及博士配偶的调入,并制定了《关于教师配偶调入(计分)办法》。2001年以来共解决骨干教师及博士配偶38名。新建了2幢博士、青年教授楼、7幢青年教师公寓楼,总建筑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
学校定期为高级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及女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并安排一些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科带头人暑期疗养、休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一些特殊困难,切切实实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从政策上、工作上、生活上为其提供可靠保障,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
4、人才使用
学校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为杠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职务评聘,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自觉开发内在潜力,重点对一些学术水平较高,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破格申报和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担任教学单位的业务领导和学校党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
5、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
学校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实施各种优惠和倾斜政策,做好学科梯队及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工作的力度,加快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至今,共选拔省部级拔尖人才6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2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名,一批有用之才,已经成长起来。
三、与时俱进,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为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加大各类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制定了《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等。津贴分配突出岗位,重视业绩,向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实行动态管理;突出重点,支持创新,鼓励冒尖,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骨干教师特别是高层人才倾斜。并设立教师队伍建设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系级考核优秀奖,科技贡献奖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工作,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出台了《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科技贡献奖评选细则》、《院系科研工作考接办法》等文件,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
国以才治,业以才兴。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稳步实施,学校有了很大发展。2002年初,学校成功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去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博士授予单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的发展,也必将为淮南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重人才开发利用 促进企业改革发展 中共大唐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党委
田家庵发电厂是一个始建于1941年,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企业。近年来,我厂不断增强人才强企的战略意识,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我们的人才理念是:人才是多层次的,人人都可以成才,坚持“四不唯”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员工专业成才、岗位成才,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发展平台。主要做法有:
一、更新观念,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厂党政班子始终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田厂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就是因为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电力改革的新形势,企业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为此,我厂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提交厂职代会讨论的工作报告中,都有专门论述人才工作的方案和措施。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等职能部门也各负其责,对干部员工的培训、选拔、使用都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同时,我们在全厂大力宣传“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理念,结合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评选每月岗位明星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在全厂、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载体,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我厂结合生产实际,重点开展了岗位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教育活动,确保每年全员培训率达到85%以上。在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加强了员工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的培训,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年,我们先后举办了两期厂中层后备干部培训班及3期班长轮训班,并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参加市场经济、竞价上网等知识培训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培训的基础上,我厂多年坚持开展岗位成才、岗位练兵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厂性的生产技术系列比武活动。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竞赛活动形式,激励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使员工成为“精一门、会两门、通三门”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三、竞争择优,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择机制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我厂积极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和岗位动态管理,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党委厂部制订了相关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干部”和“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并且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重要岗位,在全厂范围内公开招聘。招聘由厂人力资源部、组织部、纪检监察、工会等方面参与,确保招聘的公正性。2001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共有80多人走上中层或管理岗位。近年来,我们还不断完善员工的绩效考核,实施岗位动态管理,采取考核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升能降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干部的培养上,我厂一直坚持中层干部多岗位交流锻炼,特别是坚持生产主业和多经企业之间的干部交流,致力培养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四、勇于探索,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不可否认,我们同大多数国有老企业一样,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特别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后,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一方面继续为人才提供、创造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一方面勇于探索,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大胆鼓励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做到分配与效益和贡献挂钩,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特别对于有突出贡献或在国家、省部级的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人才,给予重奖。2003年11月,我厂青工李保军同志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举办的焊工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党委厂部对其进行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并给予了一万元奖励,同时推荐申报安徽省电力系统劳动模范。此举在全厂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得到了干部员工的充分肯定,也进一步激发了优秀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奉献企业的热情和干劲。
五、以人为本,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关心爱护
在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关心爱护。厂主要领导充分利用 “中层干部谈心日”、“厂长书记接待日”、“班组安全活动日”等机会,深入现场,与各类人才探讨交流工作,听取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组织人事部门建立各类人才资料库,规范人才培养、选择、使用管理操作,了解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激励人才。
富有成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企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各类人才。全厂现有员工270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共330人,中、高级技术工人共1570人。现在企业的发展正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喜人态势。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秉承“让田电永远年轻”的企业精神,努力实现企业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淮南经济发展和“三大基地”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为煤化工基地建设注人新的活力
中共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淮化集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党管人才”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启动“青年人才”工程,走依靠人才兴企的第三次创业道路,企业效益逐年提高,实力明显增强,跨入中国企业1000强,中国化工百强行列。淮化集团在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新培养选拔机制 努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公司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先进的机制也是先进的生产力。在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三年培养一百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的“青年人才”工程战略规划。经过基层推选,组织部门审查,党委审批,公司建立了100名后备干部的人才储备库,培养对象均为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从公司三总师到主任工程师等。同时,建立完善了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和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公司给这批后备干部压担子,让他们在生产经营中挑大梁,在实战中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对后备干部进行经常性考核。考核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的原则,不唯学历、资历,注重实绩,提出了—“无功便是过”的人才发展观,建立了考核思想道德素质与考核业务素质水平、工作实绩相结合的科学考评制度。每年通过职工民主测评、领导及组织部门测评和考察,对后备干部表现从德能勤绩等方面作出客观评价,记录在考察档案,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
通过培养锻炼,提高了青年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经常性考核,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促进早日成才。通过实施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青年人才”工程,85名优秀青年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6名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成为公司班子成员,6名学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挑起了高级管理的大梁。公司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梯队。
二、强化激励机制 激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创新分配机制。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新途径、新方法,将高科技人才的报酬、待遇与本人贡献大小挂钩。目前,公司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奖金收入是普通工人的2至3倍,科研、开发部门高级科技人才的薪酬分配制度方案已酝酿完成,即将出台的分配制度将大大提高专业技术“核心人才”的收入待遇,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热情。二是建立能上能下、进出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公司建立了部门、车间、科研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制度,通过不同岗位的交流和锻炼,造就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既懂专业技术的、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对每年考核中不合格的坚决调离岗位,基本合格的由组织部门对其谈话诫免,促进了干部的交流和调整。
三、创造和优化环境 以感情和待遇凝聚人才
淮化集团通过各种形式倡导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在全公司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以感情和待遇凝聚人才。一方面给高技术人才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公司青年技术专家杨自军、张香全、李军三位同志经公司推荐、全市评选,先后荣获淮南市优秀市民称号;陈林、孙爱鸿两位青年技术专家光荣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和安徽省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同时,还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的形式,宣传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事迹。另一方面给专业技术人员优厚的物质待遇。公司先后投资近百万元,改善、美化大学生公寓,配备了电脑、电话、暖气、空调等设施,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近年来还对引进到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购买住房的房价补贴。公司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专门设臵科技进步奖,每年通过评选,对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重奖。公司还为退休仍为淮化集团发挥余热的老专家高寿生同志,颁发了 2万元的特别贡献奖。
四、强化培训多措并举 加快培养技术人才
近年来,淮化集团注重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举办了30期技术专题讲座,共有4160人次参加了培训学习。公司党、政领导以及分管科技领导多年来十分重视企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制度,针对公司现有老装臵的改造以及新系统的建设及投产,经常与高校有关专家建立联系,请他们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多次请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帮助对联醇触媒进行试验,请西北科研院帮助进行变换触媒试验,请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专家联合研究新合成水煤浆气化的有关问题。请浙江大学帮助建立了生产工艺微机控制系统等。通过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在省市各级科技杂志等报刊发表了论文,科研成果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广泛应用,成效显著。公司还十分注重发挥退休专家的作用,把有一定技术专长的老高级工程师请回厂,发挥他们余热,为企业发展再做贡献。
根据淮化集团发展的实际需要,公司加大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力度。先后由公司领导亲自带队前往南京、郑州、合肥、铜陵、芜湖、安庆等高校引进公司所需专业人才60多名,选送72名专业技术骨干到合肥工业大学、77名同志到安徽理工大学脱产大专班学习,选派20名外语基础好的同志到华东理工大学深造,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2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被选派到上海财大MBA研究生高级班学习,学成后,现已在公司三总师岗位担任重要管理职务。
淮化集团人才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企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面向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人才兴企”、“科技兴企”战略,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机制,使一大批充满创业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为淮化集团的三次创业和繁荣淮南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放思想强化措施
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
中共田家庵区委
近年来,田家庵区委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工作作为全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女干部脱颖而出,在全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摆上重要位臵
区委始终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明确的目标。2001年,区委及时制定了《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区直部门领导班子、两镇党政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确立了明确的目标,狠抓落实,形成了以35岁至40岁左右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二是坚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有良好的环境。区委要求全区领导干部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辇、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落后观念的禁锢,树立“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观念,在全区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识才用人环境。三是坚持选拔年轻干部有正确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没市场。2001年以来,提拔优秀年轻干部 81名,丸全区各级领导班子注入了活力。
二、强化措施,优化机制,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步伐
为改善全区各级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区委责成组织部门定期对全区各级领导班子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充实,着力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上加大力度。
1、提高年轻干部理论素养,为年轻干部“补脑子”。一是发挥区委党校培训基地作用,鼓励和支持年轻干部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严格执行在职自学理论制度。每年年底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2、提升年轻干部实践水平,为年轻干部“扶梯子”。区委为优秀年轻干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围绕全区中心工作,让年轻干部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增强年轻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复杂的地方挂职,培养年轻干部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年轻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对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的年轻干部,采取轮岗、交流的方式,丰富年轻干部的工作阅历,把年轻干部培养成复合型领导人才。
3、疏通领导干部流动渠道,为年轻干部“腾位子”。一是坚持执行离退休制度。凡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坚持“改非”制度。凡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领导干部,一律转任非领导职务,并作为一项严格的制度坚持下来。三是坚持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对政绩不佳、群众意见大,经考核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采取免职、降职、辞职等办法,让其从领导岗位“下”来,为年轻干部施展才干“腾出位子”。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年轻干部“搭台子”。区委在选人用人方面,始终注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如区检察院2000年推行竞争上岗,一批年轻干警走上领导岗位,促进了全院工作的开展,区检察院先后被评为全省和全国“人民满意的检察院”。
5、探索年轻干部选用方式,为年轻干部“加凳子”。针对少数单位或部门领导职数已满,根据工作需要,确需增添力量的情况,区委采取“先进后出,逐步调整”办法,促使年轻干部早日成才,早日担当重任。
三、提高认识,营造氛围,为培养选拔女干部创造良好条件
多年来,区委几届班子都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一届接着一届抓,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做法,曾经两次在全省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全区各级党组织把培养女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妇女干部特点,注重在培训、进修、选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女干部政策性保障和倾斜,区委及组织部门先后制定了 《田家庵区妇女发展纲要》、《田家庵区妇女干部培训规划》、《田家庵区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意见》等,加强了对女干部的定向培养和选拔,为女干部施展才华,脱颖而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全区共有女干部2548名,占干部总数54%;区中层领导班子中,女干部占 58%;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占45%。
四、明确目标,抓好落实,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
近年来,区委重新修订了 《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坚持“数量不减、标准不降、量才重用”的原则,采取先进后出、预留职数和交流调配等方法,对女干部能安排实职的不安排虚职,能安排正职的不安排副职,同等条件优先使用,为妇女干部成长搭桥铺路。
一是培养女干部时,坚持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做到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并重,双管齐下、着力提高妇女干部自身素质。把妇女干部培训作为重点班次,同时,有计划选派女干部到基层任职,熟悉基层工作情况,为女干部拓宽视野、串富阅历创造条件。此外,区委注意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到基层工作的女干部中发现人才,调入区机关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近三年从基层交流到区机关女干部7人。
二是选拔任用干部时,把女干部与男同志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敢于把女干部放在一些关键岗位上使用,敢于把优秀的年轻女干部放在“一把手”岗位锻炼,敢于破格启用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基层女干部。目前,区直有22个部门正职均是女性,这些部门工作多数在省、市处于领先位次。
三是在换届时,严格按规定确保女干部、女代表、女委员比例不降。2001年区委换届和2002年区人大、政协换届时,确保每个班子至少有 1名以上女干部。,女代表、女委员比例均超过上级规定的比例。两镇换届也实现了党政班子均有1名女干部的目标。
四是在日常干部调整中,坚持“出一进一”,确保女干部数量不减。全区女同志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女性领导干部达60%以上。
我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委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工作力度,力争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与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造就—批高素质青年农民
凤台县人民政府
我县参与实施的国家农业部第二批“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始于2001年10月,现已结束。三年来,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第一,“培训工程”转变了乡村基层干部对办培训班的看法。过去,各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不少,但多数基层干部不认同,甚至有误解。这次培训,我们动的是真格,从筛选学员、挑选教材、精选教师到培训方式都作了精心安排。培训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县级集中培训与乡镇分散授训相结合、课堂讲解与现场实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实践相结合;而且整个培训工作不让乡镇、村和学员个人出一分钱,避免了办班就是收钱之嫌。基层干部对办培训班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培训工程”增强了农民兄弟对接受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培训班开班前,我们也做过大量的宣传报道,但一些青年农民看同乡外出务工能挣大钱,加之对培训班的认识不够,因而驻足观望的多,踊跃报名者少,结果到开班时招收学员还不到2000人;培训班开班一周后,通过学员回村亲口讲述培训班带来的益处和相互感染,许多青年对此产生了好感,参加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一时间,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家争先恐后,前来补办报名手续者络绎不绝。县化肥厂的桂林等16名青年放弃在城里的工作,岳张集镇的高志满等21名外出务工青年放弃在沿海开放城市待遇丰厚的工作岗位,加入了培训班队伍。培训班结束后,看着多数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一些青年至今仍在懊恼,后悔自己没参加这期培训班,并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联系,准备参加下期学习。
第三,“培训工程”提高了现有青年农民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加这期培训的3000多名青年,60%是近年刚从学校走上社会的,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到生产实践中大多用不上,而用得着的没学到,表现为高分数、低技能。而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和提高,学员顺利结业,并熟练地掌握2项以上实用技术。在他们的生产实践中,有近千名学员成了种养大户,700人成为科技示范户,940人成为农村经纪人,1240人成为“田专家”、“土秀才”,62人成为劳务致富能人,多人被县以上单位授予“农民致富带头人”称号,其中李克照、童守家等被授予“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第四,“培训工程”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年轻人有朝气,接受新东西快,敢想,敢试,敢干。这些学员中,有的进培训班前就是一方“小能人”,有的参加学习还不到一个月就跃跃欲试,他们或种植,或养殖,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见效极快,目前已成为我县一支发展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骨干力量。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关键,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县、乡两级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常务副县长挂帅,县畜牧兽医管理局、县蔬菜办和县林业、水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成立了专业教研组,配合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搞好培训教学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项目实施操作规程》和《项目管理办法》,拟定了组织管理、教学管理、考试、考核、发证等各项规章制度,以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乡镇,加强指导。
二、抓基础,舍得投入,完善各项教学设施建设
为保障工程实施,我们在财力和办公条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县培训办挤出两间办公室,购臵了电话、微机、科技光碟,投入十万余元装修了多功能的培训中心;各乡镇就地取材设臵了2-3个培训教室。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八一”林牧场、新集科技示范园、钱庙良种猪繁育场等10个单位作为这批青年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先后组织近160次的实习培训。从安农大、安徽农师院、县农委、县畜牧兽医管理局和县农技中心、水产中心、林业中心、园艺场等单位选聘了103名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安排到相应专业授课。同时,坚持标准,各乡镇从农技综合站选派l-2名技术骨干参与本乡镇培训,负责本乡的教学辅导工作。
三、抓先导,发挥媒体辐射面广、影响面大的优势,注重舆论宣传
县电视台、各乡镇广播电台,都对县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动员会和启动仪式作了全程跟踪报道和专题宣传,以提高广大青年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好的典型、成功的做法我们都及时予以宣传报道,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为配合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主办了《凤台县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简报》,前后共编印10期,下发到各乡镇。
四、抓根本,精心安排,周密实施
根据培训工程的整体要求,结合我县农业生产的特点,我们经过调研,决定先开设现代农业(包括优质种植、大棚蔬菜专业)、畜牧、水产、果树等5个专业(每个专业开设3-4门课),共招收3013名学员。在具体实施工作中,我们严把教材、教师、教学方式“三关”。订购或编印各类培训教材近万册,满足了培训的需要,收到了很好的实效。优秀学员、“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李克照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大力发展养殖业,将原来的“克照孵化场”发展壮大成为“凤台县克照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出栏肉鸭800万只,他采取“公司+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带动了3000户农户致富。学员、青年农民詹同连边学习边实践,以拯救珍稀物种淮王鱼为主攻课题,拉动种苗和商品鱼生产,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年创利润60万元,其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家园》、《走进淮河》栏目的报道。关店乡青年农民参加培训班后,大搞无公害蔬菜生产,在他们的带动下,该乡蔡庄等村家家户户发展蔬菜生产,现已发展成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单就种莱一项,每户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带动我县农业生产质量明显提升。小麦优质化率达65%,水稻优质化率达10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形成,我们先后获得了“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优质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多项荣誉。这些,都浸透着3000余名学员的辛勤汗水,得益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动新集事业全面发展
安徽省淮南市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运用市场机制建设起来的以煤为主、煤电并举的国有大型一档煤炭企业。公司于1998年8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不断致力于人才工作的管理创新,带动了公司各项管理的全面升级,推进了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开发企业第一资源
国投新集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管理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建立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体系,构筑新集做强做大煤炭主业的智力平台,开创了新集事业的崭新局面。
1、充分发挥管理信息化优势,打造企业人才资源库。国投新集公司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优势,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积极开发应用“朗新”人事管理软件,保证了员工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在人员管理模块,利用查询功能,分别按照职称、专业等设臵条件,建立了各类人才动态信息库。充分利用人员管理、统计报表和报表设计等功能,建立了公司各类人员一维、二维和多维统计方案,从而及时掌握全公司各类人员人才结构,为合理开发和配臵人力资源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2、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公司逐步强化并规范人才。—管理机制,为人才管理与发展创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大环境。2000年,公司制定了公司 《人才战略实施纲要》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并针对公司面临的新的形势及新的市场变化,逐步规范完善。《纲要》通过在具体的人才管理工作中的实施、运用,为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目前公司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464人,占公司全体职工比例的31.49%,其中高级职称99人,中级职称的523人,人才结构趋于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煤矿集约化经营奠定了智力基础。
二、创新用人机制,不断优化有利于释放人才创造活力的环境
公司既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重视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创造了生动的人才工作局面。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公司按照转变职能、减少层次、精干机构的原则,对公司和所属矿厂组织机构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把总经理的依法用人权同党管干部原则结合起来,先后对公司副总及其以下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民主考评、择优选拔的制度。近三年来,公司面向全矿区,先后拿出副总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长、总工办主任、部门经理等75个职位和岗位公开选拔聘用干部。尤其是在公司机关的机构调整中,先后推行了“逐级聘任制”和“全员下水、分头上岸”的做法。通过公开竞聘,有180多名不同职别的员工走上新的领导和管理岗位。
2、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公司与职工之间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调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对劳动合同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劳动组织整顿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在推行内部竞争上岗制度过程中,对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制,采用综合考核与竞聘上岗相结合的方式,对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及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实行转岗或下岗培训、轮训。2002年底,公司在新集二矿的两个综采面就精减用工146人。
3、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价值工资制度,建立收入能增能减、岗变薪变的机制。公司从2001年起建立了多元化的岗位价值工资体系,该分配体系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人才价值为激励、以企业经营效益价值为最终依据,确定工资标准,科学地将技能高低、价值大小、贡献多少纳入到工资分配中来,重点体现向知识分子倾斜、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在岗位价值的测定过程中,充分体现知识的份量。
三、以能力和绩效为核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公司以人才开发理念为指导,在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建立健全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尝试。
1、遴选关键岗位突出人才。2002年,公司全面推行实施关键岗位突出人才激励措施,在公司范围内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重点向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倾斜,评选对象为技术上的“尖子”、关键岗位上的“领军”人物,评选严格执行推荐、审查、评议、测评的程序。公司为“关键岗位突出人才”称号获得者发放岗位价值工资30%的人才津贴。公司已累计发放人才奖励金额314万元,有1024人次获得嘉奖。同时,公司有针对性地对关键岗位突出人才分期、分批进行相关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建立档案,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受表彰人员“金牌”员工意识和社会光环效应。
2、设立“伯乐奖”促进“导师带徒”活动开展。为鼓励导师带徒,消除导师保守心理,对举才荐贤、甘为人梯、传帮带工作出色的“伯乐”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3、定期召开科技大会,切实提高科技知识分子待遇。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拿出50万元对在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科技知识分子进行奖励,对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予以表彰、奖励。2000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取得科研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36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完成重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项目182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73篇。2001~2003年,公司收集科研、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共389项。
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促进企业与人才的全面发展
公司一直把人才的开发过程当作是资本的投资过程,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把人才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制定出公司的人才培养规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评聘工作体系,为公司构筑起人才管理的崭新框架。
1、多种渠道并举,加快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公司规定,所有员工每年必须接受为期半个月的职业培训。副主管以上干部,每年必须进行为期200-300个学时的管理理论培训与专业技术培训,并参加达标考试;信息管理、证券、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急需中层管理人才,分批定点送出去培训,公司紧缺的电工、机工及关键岗位技术人员,采取岗位培训,签订导师带徒合同的办法,进行岗位培训。为进一步提高中
层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公司先后选送了两批共7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赴天津进行为期半年的MBA核心课程培训,努力探索公司高层培训的新路。
2、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职级晋升“第二通道”。在总结以往职称评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公司2003年又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在公司工程、经营管理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了一批符合岗位专业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职称评聘的有关制度、程序及实施细则,为建立公司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三大体系”,规范建设员工队伍。在企业内部,设臵行政管理人员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和普通员工系列等多条平行的职业发展道路,一方面可以使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人员,通过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实现行政管理职位的晋升;另一方面可以使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技艺的提升,引导其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道路,也能获得相应的待遇和报酬,体现自身价值。充分调动了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国投新集公司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率先在全省煤炭行业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创造了新的途径,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水平,为新区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新经济时期的市场竞争已逐步从自然资源转移到人才资源方面。国投新集矿区正在实施企业内部专业化、市场化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创新,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走出人才强校新路子 开创高职教育新局面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我校自1988年创办以来,按照“办火事业吸引人,搞活机制激励人,运用真情凝聚人”的思路,努力培养和凝聚了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全校现有专任教师23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占50%,“双师型”教师占25%,还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2名外籍教师和100余名荣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优秀人才。多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建设日新月异,新生来源充足有余,毕业生供不应求,走出了一条人才强校的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创业平台,办火事业吸引人才
人才的进入要有载体。学校坚信“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根据当时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形势和省、市教育的状况,制订出学校“十年发展目标三步走”的战略。2001年学校升入高职后,又提出实现“三个转变”、实施“三大建设”、处理“四个关系”的高职办学新举措,朝着实现2010年万名在校生规模的新目标迈进,努力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以事业吸引人才。
1、咬定每一个目标,根据需要吸引人才。创办伊始,校领导一面筹措办学资金,一面广泛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状况,据实制订了学校十年发展目标,提出“三步走”的实施战略。第一步(1988-1992): 四年创业上规模,学校占地面积50亩,校舍面积达15000平方米,在校生规模 1500人;第二步(1993-1995): 三年兴业大发展,创企养校,新建图书楼、实验楼,改善教育设施;第三步(1996-1998): 三年优化上台阶,学校占地面积达230亩,在校生达3000人,各类资产累计8000余万元,办学条件达到省级重点中专水平,启动大专办学。
2001年6月,学校升格为高职,更名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办学目标,努力把学院办新、办优、办特、办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的高等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新的办学目标,新的工作举措,使学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聚集了一大批具有科研能力和富有教学管理实力的高层人才。其中,有主持过国家级数十项重大科技项目,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有高校退休高级管理人才,学术造诣很高的硕士生导师。这些高层次人才汇聚而来,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踏实每一步脚印,适应发展吸引人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的年代里诞生,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激发活力,产生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扎实走好发展的每一步,才能保证事业的不断兴旺发达。升入高职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规划了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宏伟蓝图。学校按高标准要求种植好一草一木,设计好一砖一瓦,营造好每一处环境,构建好高素质人才队伍,激活人才资源。先后出台了 《关于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术骨干选拔与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在加强教师送培、读研、进修的同时,不断通过媒体、人才市场面向社会选聘英才,既引进全职教师,也引进兼职教授;既有为我所有的人才,又有为我所用的人才,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扎实推进宏伟目标的实施,使广大教职员工看到学院发展前景,凝心聚力,共创伟业。
二、创新人才机制,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学校每年毕业进来的大学生和引进的人才来自四面八方,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远大的抱负,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学校注意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使用、培养、晋升人才机制,让他们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1、实行竞争上岗,逐级择优聘用人才。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因事设岗,按岗位定编,因才用人,择优聘任。我校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试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学院实行三级管理,各级岗位每年进行一次评估设定,因需要而增减。各岗人员都要打破身份界限,重新聘任,不论进校的早晚,大家都处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打破岗位界限,教职工可以自由应聘岗位。采取逐级聘用的办法,一级对一级聘任,一级对一级负责。部门掌握聘用自主权,根据部门需求和岗位特点,可以实行高职低聘,据才而聘,择优使用。根据自身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实际需求来设臵岗位,合理配臵人才,避免了岗位职能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各级各类人才在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臵。
2、实行分类考核,绩效挂钩激励人才。学校坚持根据岗位工作性质任务的不同,对各类上岗人员都制订出了不同的考核细则和办法,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学期、年终考核相结合,相互考核与上下考核相结合,从德、能、勤、绩等方面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考核结果,评定考核成绩及档次,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实行绩效挂钩。岗位聘任与业绩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不同层次的受聘人员“按劳取酬”,“按绩受奖”,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使岗位聘任真正富有生命力。
3、加大培训力度,继续教育提高人才。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和人才的老化日益加快,为此,学校注意坚持引进和培训“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不断地吸引新的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培训原有人才,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学校采取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对已有的人才进行培养教育。升入高职以来,就先后向国内知名高校送培读研30余人,在国外安排访问学者2人。去年以来,各类进修深造的人才陆续返校,其中有9人已晋升为副教授,15人晋升为讲师,使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加大感情投入,用真情凝聚人才
多年来,学校注意用事业留人、用灵活的机制和适当的待遇留人,更注意用感情留人,形成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用真情凝聚人才。
1、班子真心共事,形成凝聚人才的氛围。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班子是在创业艰苦阶段走到一起来的,大家都特别珍爱自己的学校,珍惜共事的缘分,言差语错,谁也不去计较,长长短短,谁也不去当真。这些年来,校领导班子成员,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廉洁自律,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注意把利益让给职工,把困难留给自己。实践证明,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人心凝聚了就形成了合力,全校上下想改革、谋发展,每一个人都力求把各项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学校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坡。
2、领导真情待才,创造凝聚人才的条件。知识分子最重情字,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待人。如新引进的教师在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上、工作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产生一些波动情绪和畏难思想。学校注意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信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五年前中专办学不景气,学校资金捉襟见肘,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没有资金采取借贷、集资和及其主途径,建造教师安居工程楼,配套好锅炉房,冬季及时供暖,让教师安居乐业。校领导还注意用学校的远景规划和改革措施凝聚人心,使新老同志、外地和本地的教师都能精诚合作,形成合力。领导对人才有真情,人才干事才会有真心。全体教职工感到在这里温暖和谐、向上、事业蓬勃,他们为自己能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环境而感到幸运。
3、诚心尊重人才,打牢凝聚人才的基础。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更要尊重人才。随着学校的升格发展,一些高层人才陆续来到学校工作,这是我们的需要,也是他们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看重。这些人中有的是老专家、老学者、老教授,有的是年富力强的业务精英,学校要再提升层次上水平,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要充分尊重他们。这些同志来到学校后,校领导首先诚心为他们服务,在服务中虚心学习。一是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推心臵腹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经常把他们召集在一起相互切磋砥砺,让他们献计献策,解决教学和管理上的重大问题。这些高层次人才来校后,校领导和他们以诚相见,时间长了被他们视为知己,对学校的工作也都十分的倾心、用心。
回顾过去,我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辟了高职教育的新天地。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走好人才强校的新路子,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把学校的各方面环境优化、条件优化,成为人才发挥作用的乐土,同时注意多提供让人才有知识更新的机会,充分创造条件,让人才安心工作,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事业办得更好,发展更快。
以引进人才推进经济开发
中共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