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地下经济”现象调查
福建“地下经济”现象调查
发表日期:2004年9月11日编辑:aohun阅读:566【字体:大 中 小】
“地下经济”是处于政府管理、监督之外,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纳入政府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统称,是不合法、不公开、藏身于“地下”的经济行为。它既包括非法经济活动,也包括属于未申报经济的“影子经济”。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地下经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福建是我国地下经济活动频发区之一,各种地下经济“形态”一应俱全。记者最近赴福建明察暗访,揭开了地下经济的一角面纱:其经营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卷入人员之多、所得收入之巨,令人咋舌,发人深忧。
形形色色、规模庞大的“地下产业链”
地下工厂是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源头。记者在福建采访了解到,福建的地下工厂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从假烟、假酒、假证到电器产品,无所不包。采取的方式五花八门,如擅自使用与他人特有的商品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包装、商标或者标记;擅自使用他人特有的企业名称;在商品上隐匿依法应当标明的质量、产地、有效期限等,或对此做虚假的表示等,不一而足。如今的制假贩假已向产业化发展。云霄县是近10年来全国影响最大的假烟产区,曾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全国30个假劣产品生产区域之一,鼎盛期甚至出现“村村冒烟”局面。另据漳州、南安、宁德等地查明,许多山区农村都成了“制假专业村”。记者在南安看到,民宅成了制假“地下工厂”。这些民宅周围都安装了防盗网,房屋的外墙上还安装了摄像探头,监视门口动静。
假证制造也十分猖獗。近年来,厦门连续查获“东南亚制证集团公司”、“环球证件公司”等地下假证制造工厂。厦门警方调查显示,违法犯罪人员主要来自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莲源县和邵阳市的新邵县。他们以经营小商品、摆地摊为掩护,制、贩、销一条龙,犯罪组织专业化,参与人员分工明确,相互之间多为单线联系。今年5月,厦门警方捣毁一特大专门制造假证“地下工厂”,缴获伪造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印章、印模近千枚,做好的假证书“品种”达数百种。走私是恶性抗法经济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沿海一直是我国走私重灾区,过去曾出现过赖昌星走私集团这样的集团化走私活动。随着打击走私力度的不断加大,大规模走私活动得到了遏制。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如今走私分子为挖空心思逃避打击,出现了新的“蚂蚁搬家”式走私犯罪活动方式,其活动仍然十分猖獗。
据厦门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分局有关人士介绍,“蚂蚁搬家”式走私成品油的犯罪活动有明显抬头之势。仅去年上半年厦门关区内就查获7起成品油走私案件。其主要作案手法是:国内较大型船舶驶往台湾海峡或外海海域,从外国油轮上过驳成品油,在沿海近海将油品分驳给小型船舶,再由小船卸驳给岸边的油罐车,运往私人加油站非法销售。从事此类走私活动的小型船舶多为特制的“三无铁壳船”或是经过改造的当地渔船,造价不高,一旦被发现就弃船逃跑,然后再重新购置船只继续走私。
毒品消费,触目惊心。资料显示,福建毒品犯罪的贩毒数量明显增加,大宗化越来越突出。2000年全省共破获各类毒品案件3000多起。其中,万克以上毒品案件6起、千克以上10起、百克以上的24起。另据有关部门分析,毒品犯罪中团伙犯罪倾向日趋突出。境内与境外、内地与沿海的贩毒分子相互勾结,形成了生产、销售、贩运、走私的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去年8月14日,福建省公安厅成功破获涉及福建、内蒙、浙江等地的特大制贩冰毒案件,先后抓获制、贩冰毒犯罪嫌疑人14人,摧毁制毒工厂1处,缴获冰毒332.1千克。地下金融,能量惊人。福建沿海民间资金充裕,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频发区。农村非法集资活动屡禁难止,民间标会以互助名义进行诈骗,大肆吸纳民间资金。据了解,标会一般由发起人(称“会头”)邀请若干人参加,约定每月、每季或半年举行一次,每次各交一定数量的钱款,轮流交由一人使用,借以互助。福建省长乐市标会活跃期出现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标会。今年上半年被石狮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一家标会“会头”蔡亚顺、邱秀勉夫妇,1995年至2000年间,以“标会”的形式在祥芝镇吸收公众“入会款”、“存款”1900多万元,涉及公众270多户。地下钱庄十分活跃。据人行福建省长乐市支行查明,长乐市李金泉等人借知青服务部之名,行私人钱庄之实,非法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达五、六年时间,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达1.3亿元。一些地下钱庄还非法从事外汇交易兑换,莆田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查获的一家地下钱庄,非法进行外汇交易金额已达数千万美元。调查还表明,地下钱庄的经济活动,往往和偷渡等非法活动紧密相连。
“地下保险”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非法金融活动。记者在晋江、石狮暗访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境外保险机构未经批准进入福建沿海多个城市非法拉保现象十分严重,形成了一个“地下保险市场”。同内地合法的保险公司相比,境外保险机构在内地抢单,以多项诱惑性承诺打保单争夺战,寻保手段主要是以高额回报、人民币缴款美元理赔等许诺吸引客户;一些境外寿险公司对内地投保人还推出与香港居民相同的多种优惠。它们选择的客户群主要集中于沿海高收入的私人业主等富裕人群,所签的保单多是年缴保费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大额保单,造成的保费流失十分惊人。
非法博彩,为害甚烈。福建农村民间赌博成风,以地下六合彩非法赌博活动为甚,有人称之为“农村的瘟疫”。据了解,六合彩奖券系香港奖券管理局委托香港赛马会经办的奖券游戏,六合彩仅在香港地区发行,内地出现的六合彩属于“私彩”范畴,是未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由个人自行销售的彩票,属于非法经济活动。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建地下“六合彩”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有人估计私彩一年的销售额有几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巨额资金都在国家税收和财政体系外流动。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对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地下经济更加泛滥无序。几乎所有的涉黑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基础,而这些“黑帮”在打造经济基础时,无一不带有暴力性质。
据调查,福建涉黑经济类型大致有两类:一是企业化经营型,涉足的是合法生意,但其经营手段完全属于非法,采用暴力手段进入多个行业,驱赶原来的经营者,迫使其他人退出市场,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掠夺垄断利润,最后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凡属这一黑帮组织涉足的行业,所有的人都“自动退出”,不敢与之竞争。二是以暴力为资本型。主要是指靠暴力手段开设赌场,放高利贷,绑架勒索,入室抢劫,聚敛钱财。近年来,公安部门破获的几起案件均具有以上特征。
危害严重,不一而足
地下经济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范围和纯粹的经济领域,扩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游击式经营决定了地下经济缺乏信用,严重危害地区金融秩序。据一些保险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一些境外保险机构非法进入内地展业,由于未经合法注册登记,都没有设立业务基地,有的业务员就采用“游击战术”吸保,在投保人签单交钱后,就改变联系电话,投保人连业务员也联系不到了。
一些地下经济活动直接危害了社会的稳定。长乐市民间标会诈骗活动直接使当地数千个家庭受害,已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受害者不断到市政府上访。受害者被诈骗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其中不少人是受发财神话诱惑而借债入会的,现在不仅多年储蓄化为乌有,还整日被债主逼债。不少妇女是背着家庭入会寻找发财梦的,由此引发了众多的家庭暴力和离婚事件。
“地下经济”对正常的经济统计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分析说,经济活动中的“地下现象”,由于掩盖了部分事实,扭曲了一些经济参数,使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观察有可能偏离实事求是的轨道,使政府搜集的经济数据可能是不完全的,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经济计划、政策有可能被误导,从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
长期研究地下经济现象的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地下经济是引起和加速国有资
产流失的挖掘机和助推器,成为蚕食国民经济正常发展资源的黑洞。从资源配置方面看,地下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增长水平。而且,“地下经济”由于逃避了政府管制和税收,其产品成本较合法经济低得多,从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极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地下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逃避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国家的税收流失,每年造成的税收流失量之巨大无法估算。福建省国家税务局一位同志说,由于“地下经济”活动的大量存在,政府为打击偷逃骗税,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随着逃税者逃税手法的更加高明,逃税手段更加隐秘,这一投入还在不断增加。“地下经济”活动大大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
此外,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参与地下经济活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据调查,影响较大的地下经济组织大多有腐败官员支起的保护伞为其撑腰,这类非法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党在地方的领导权,践踏法律的尊严,造成极大的民愤。更有甚者,一些黑社会组织利用地下经济力量向权力阶层渗透,从当地权力层中寻找他们的代理人,与掌权者相互勾结,同时网罗地方无业游民,这种权力庇护和暴力手段的畸形结合,使涉黑组织已在一些地区与社会底层成员中成为一种“公共权威”,形成“另类社会权力”,挑战地方政府权威。
打击不力,症结何在地下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额利润的驱动。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同志分析说,在体制转型期间,由于旧的经济管理体制正在被破除,新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还未健全起来,必然产生许多政策和法规“真空”。经济领域中的体制缺陷为地下经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许多民间游资是因为投资体制不完善才转入“地下”的。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实业尚有许多“隐形壁垒”。尽管许多地方都在放开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但许多“放开”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质性动作,一些垄断性行业对民间资本大门紧闭。一个市曾对全市82个行业进行调查,发现外资进入的行业有60多项,而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才40多项。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富余资金就很有可能被迫投向地下经济或非正式经济中去。一些银行的服务观念落后,也使一些地方农村的富余资金投资无门,在发财的心理驱使下,只能选择比正式利率高一些的民间非法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仍不完善,仍然受到各种歧视、掣肘,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在贷款融资方面。一些专家认为,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改革的滞后性,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等于给地下金融活动“让”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民营企业只好到民间金融市场去寻求资金。地方保护主义是地下经济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这在“打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地方领导对制假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为其撑起保护伞,甚至直接参与造假。据了解,近年来,福建南安市每年也经常开展打假行动,每次打假都组织数百人的打假队伍“重拳出击”,但制假窝点仍然随处可见,制假活动仍然十分公开。受巨额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一些党员、干部及干部亲属都参与造假,客观上给打击造成了很大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洪大用指出,少数官员之所以愿意尽力庇护制假者,向上级隐瞒真实情况,是因为他们和企业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这些企业能平安生存下来,不仅可以推动所谓的“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塑造自己的政绩,甚至可以谋取自己的私利或保证自己的私利不受损失。在这种意义上,企业主和政府官员往往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双方的合谋形成了假打瞒报现象背后的“潜规则”。
立法的不完善也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规避刑事处罚。以走私为例,据厦门海关侦查分局介绍,我国刑法第153条对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都做了具体的处理规定,但对走私5万元以下的没有具体规定,仅第三款有一句“对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走私货物、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许多走私分子清楚刑法第153条的规定,于是钻法律的空子,将每次走私成品油的数量控制在5万元以内,使有关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因为“蚂蚁搬家”式的走私活动可以“合理”规避法律制裁,由此出现了“抓了罚,罚了放,放了继续干”的恶性循环。
对“地下经济”的研究亟待引起重视
日益庞大的地下经济已引起严重的社会不安,到了扰乱正常经济秩序、影响稳定的地步。这些未出现在政府统计中的财富、生产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统计的精确性,并构成了社会经济的潜在危害力量。加强监管,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地下经济”的力度,已是刻不容缓。然而我国理论界对地下经济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少而又少,系统的理论分析更显不够,社会关注的许多与地下经济有关的问题得不到正确解释,无法为打击地下经济提供理论支持。政府在制定宏观管理和调控措施时,如果对地下经济估计不足、分析不够、情况不明,只是依据公开的官方统计资料作决策,可能导致某些政策指向与客观事实有偏离,使政策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绝不能忽视地下经济问题,加强研究与关注已是十分必要。
(作者:新华社记者 黄庭满,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02年第十二期)
第二篇:浪费现象情况调查
一、课题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外来多样文化的渗透形成对传统美德优秀文明的巨大冲击。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耻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水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等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而由这些浪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污染更是相当庞大的一个数字。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浪费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研究目的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厉行节约,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和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然而当前,在我们的校园中,水、电、粮食、纸张、图书、实验器材等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之时,更应养成勤俭的习惯,更应倡导节约的风尚,更应承担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责任。在营造全民参与厉行节约良好社会风尚的大环境下,大学校园是个重要平台,大学生应该起表率作用。节约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品德,大学生要从节约入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学交往需要平等,高等教育需要公平,大学生要克服消费上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优化校园风气。大学生厉行节约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事情,也没有难以攀登的高峰,多半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大量的是“在细小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自己的责任”,像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点滴东西。大学生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节约小事,不仅展示了一个人认真做事的态度,而且孕育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相信,不把节约当口号,厉行节约见行动,必然引领和推动校园的节约风气。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一、节约用电,刻不容缓
某高校新闻系的学生们针对校园浪费行为作了一次调查。据不完
全统计,学校一年电的浪费量是133682度,这些电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高校是人口量最大的单位,作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单位来讲,各方面的资源利用量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用电量,数目是相当惊人的。为此,高校更应该把节约用电列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学校的领导组织及有关部门,应首先加强自身的节约用电的思想意识,多方位了解节约用电的多种方法途径,努力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作出正确的选择。节约能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长期发展来看待学校的节约用电的问题。
高校作为一种培育高等人才的教育基地,更应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素质,节能降耗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实例。
四、研究过程
1.开会分工
小组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最后决定以“校园浪费现象”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分三步走: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整理总结。同时,还进行了分工。分工:第一组:方圆,邓晶主要负责编写问卷调查,并作相关统计。
第二组:刘梦瑾,刘怡玮主要负责拍摄食堂中、校园里的浪费现象。
第三组:刘汝其主要负责采访部分学生、教师、家长,了解他们对浪费现象的看法、想法。
2.问卷调查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复印了56份,并有目的得将问卷发放到各个区域。对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的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6份,收回54份。我们从中得到了大家的看法,总结了。
3.研究内容
调查我校学生在哪些方面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粮食浪费现象
2、水电浪费现象
3、纸的浪费现象
4.总计整理
我们系统的整理了所有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编辑成文。所用方法:问卷调查法、实
地考察法、访问法、上网查询法、分析法。
三、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设计出我校学生浪费现象调查问卷。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上网查阅法,调查法。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利用本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访学生、家长、老师,分工操作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摄影、访谈。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本阶段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我校学生浪费现象调查活动报告》。本阶段主要采取了成品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五、相关建议
1、开展“珍惜每颗粮食,继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访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汇报内容,谈体会、谈感受。也可以把同学们在生活中所见的浪费现象拍摄下来,进行评比,展出。开展全校性的“远离浪费,继承传统”的征文比赛。
2、加强监管力度,杜绝浪费现象。我们要把浪费粮食纳入学校三项竞赛中,与文明班级评比挂钩。每天中午安排专门的值周老师流动检查同学们的用餐情况,对于浪费现象进行制止、批评。
3、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体验生活”。比如农忙季节安排同学到田间捡稻穗,堆草垛,搬稻干;在炎炎烈日下插秧,翻晒稻谷;也可以进行挨饿体验,使同学们在游戏中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4、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节粮氛围。学校利用有线电视组织全校性的演讲、辩论赛,观看录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的节粮意识。并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的警句挂于教室。
5、家长、老师做好榜样示范。“吃不下就别吃了”“这有营养多吃点”……这是爸爸妈妈们说的最多的;还有,个别老师中午的剩饭剩菜不比我们学生少。这些毫无疑问对我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爸爸多说了,老师也那样倒了,我们还怕什么。
6、改善伙食搭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菜好的时候,剩饭剩菜就少。反之,就一大桶一大桶。
7、另外,学校也可以废物利用把同学们的剩饭剩菜喂养几头大肥猪,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钱而且猪肉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此一举两得啊。
(二)、水电浪费现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水的浪费同样严重。“在教学楼和宿舍楼,我们都常常能看到„细水常流‟。经调查得出,学生在洗碗用水时的间断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洗衣时,让水一直流着;洗澡不专心致志,没有抓紧时间,悠然自得,边聊边洗。更有在浴室里和好朋友大打水仗。还有一些顽皮的同学,在自来水的龙头下边互相用水大打水仗,水花四溅,十分开心,不知不觉之间,干净的地面弄湿了,过往的同学被吓得躲躲闪闪,大量的水也浪费了。多不好!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同学们讲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要让同学们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积极向周围的同学宣传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认真落实环保行动,为南水北调工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课题小组,经过了一系列的讨论和调查收集了一些节约水的好建议,如:随手关水龙头,用节水水龙头,利用洗脸水浇花、冲厕所等
1.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应关水龙头;
2.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
3. 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4. 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机时要节约用水: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
5. 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升,为免浪费,应立即修理。
6.切勿拿水嬉戏。
7.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们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应极力劝阻,不应视而不见。
(三)、纸的浪费现象。
1、草稿纸浪费
在我校纸张浪费现象中,草稿纸浪费可谓是“重头戏”。怎样可以避免草稿纸的过度浪费呢?被调查的同学同样也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自己固定的草稿本,每天带到学校,需要用草稿纸时只要拿出草稿本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利于检查,还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一举三得。
2、学生作业本用纸浪费
作业本用纸浪费的状况与其他校园纸浪费现象相比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仍需加强节约用纸的宣传。
我们课题小组总结出了几种减少作业本浪费的方法:
(1)加强节约用纸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有这种意识。
(2)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纸,并落实到行动上。
(3)老师在布置一些不经常留的作业时,尽量让学生写在纸上,贴在练习册上或直接交作业纸,省得学生再占用一本。
六、心得体会
(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的改善。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就说“现在生活好了,倒点儿剩饭剩菜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更让我们调查者痛心的是:我们学生对这种浪费现象的冷漠态度。当我们问到“你倒饭时会感到惭愧吗?”,有将近65%的同学竟不觉得惭愧,还有35%的同学从没想过是否觉得惭愧。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裕的社会,从没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所以也就体会不到吃不饱的痛苦。俗话说得好,饱汉不知饿汉饥嘛。尽管还有50%的同学在倒剩饭剩菜时会觉得很惭愧、很可惜,但是下次他(她)还是照倒不误。
(二)、我们学生的素质还不够高,节约意识不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检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几乎每位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勤俭节约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对他们的行为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却很少,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认为自己曾受到过的节约教育真的对自己有用。很多时候老师、家长也多次强调,但是有些同学依然我行我素。古语讲得好“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许现在的我们就是因为缺少了劳动的锻炼,体会不到农民们耕种粮食的辛苦,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我们学校竟有15%以上的学生从没见过农民耕种的情景,另有80%的同学经常能见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那么这些同学就更加不应该浪费了,说不定你倒掉的饭菜里面就有你爸爸妈妈的汗水呢,让他们的劳动果实附诸流水,岂不更加可惜啊!
(三)、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节俭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更何况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边远山区,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和贫穷,还有那么多孩子因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作为新时代人,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品质。在我们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能够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一份责任。其实,要做到节约并不难,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
为此我们在校园里发起了一场“减少浪费,节约资源,争创节约型校园”的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勤俭节约教育。我们利用晨会时间对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勤俭节约教育讲话,目的是促进大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
为耻,一切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还建议每班出一期主题为“责任”的黑板报进行宣传教育、各班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演讲比赛等,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勤俭节约教育。
除了宣传教育以外,我们还建议学校领导部门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来确保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做到节约,如食堂要确保饭菜的质量,尽量多烧一些同学们爱吃的小菜,再比如各班可以派专人负责管理班级里的用电、用水情况,并将它与期末总评相联系,从而激励大家展开节约行动。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比赛活动,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变废(废纸、废弃的塑料瓶等)为宝,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让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培养勤劳俭朴的品质。
最后,我们还要向每位家长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本身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不挑食,节约用水。平时多给孩子讲讲赚钱的不易,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培养孩子的俭朴品质。
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校园,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师生,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做起吧!让勤俭节约的风气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吧!
第三篇:挂职现象调查
挂职现象调查
-尹冬华
挂职的现实运作并不尽如人意,而是存在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挂职现象是认识中国现实政治运作的一个绝好切入点。
尽管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干部挂职却在中国走过了20多个春秋,并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从中央到地方的一项重要的惯例性政治现象,甚至可以当作一项制度而加以看待。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挂职对于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中国现实政治的运行,无疑具有深刻影响。
如果挂职制度设计完美,运行良好的话,无论是对整个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于实现国家的善治和民众的福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事实上,挂职的现实运作并不尽如人意,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挂职现象是认识中国现实政治运作的一个绝好切入点。
为了了解挂职在不同地区的运行状况,作者先后在河北武安市、湖南株洲市、吉林省吉林市、江西九江市等4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观察。在这4个点的调研中,作者不单搜集了大量的地方相关文件,还对54名地方干部进行了访谈,包括1场焦点小组讨论。
不同地方挂职现象比较
调查发现,挂职通常有四种形式:一是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典型的是通常所谓的基层锻炼;二是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国家机关挂职,即“上挂”;三是到其他地区的机关挂职;四是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地方政府往往突破常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挂职锻炼形式。如有的地方政府借助其他地区机关的牵线搭桥,组织公务员到当地民营企业挂职,学习其管理经验,进行招商引资;有的地方政府选派大量的年轻公务员到村级“两委”担任职务,进行锻炼。
由于区位环境和领导工作思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挂职工作开展得并不均衡,甚至在一地的不同辖区,挂职也迥然不同。就挂职的类型来说,“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到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挂职,近年来开始在河北、江西这种内地省份逐渐兴起,并且在未来若干年内呈扩大趋势;至于“上挂”,地方政府没太多发言权,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安排。
不同地方的挂职在目标指向上也各有侧重:河北武安主要谋求培养锻炼干部和响应上级号召(如援坝、援藏);湖南株洲偏重培养锻炼干部、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吉林市主要是出于增强企业活力,进行企业改制的考虑;而江西九江则更注重锻炼干部和发展本地经济。
调查显示,各种挂职活动的主角往往是那些相对年轻的挂职人员,尽管导演这一出戏的是各个地方的组织部门。这些挂职人员,大多数都是人们所谓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相对于那些从政经验较为丰富的领导来说,这些年轻干部理想主义色彩有余,老练程度不足。年轻,意味着他们精力充沛、顾虑较少,并敢于开创。正是基于此,组织部门往往愿意派他们到新的环境中经受磨练。然而,也正是因为年轻能干,他们在原单位往往充当着业务骨干的角色,这使得其单位领导在推荐时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在上级要求和本单位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从干部的意愿来看,他们更愿意去上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而不是到贫穷落后的乡镇和村挂职,因为两者带来的诱惑实在差别太大。从挂职的内容来看,下派干部主要是进行资金和项目方面的帮扶;异地挂职(去发达地区)干部以招商引资为主,附带学习交流;而上派挂职人员基本上停留在学习提高上。从挂职的体会来看,下派挂职能真正锻炼干部,磨掉他们身上的官僚气息;异地挂职人员则获得了思想观念上的洗礼;而上挂人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宏观思维方式。
准程序化的政府实践
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专门的条例来规范挂职的运作,但各地都按照某种既定的操作方案安排不同挂职活动,而且各地已经根据实践发展出趋同的“准制度安排”。这种准程序化的政府实践方式,为比较不同地方的挂职活动提供了一个起码的依据,也是今后中央提供相关制度供给的基础。
各地在选派挂职干部时,不仅强调政治素质好和工作能力强,而且对年龄和学历都有硬性要求。如武安和吉林选派挂职干部时,规定年龄不得超过40岁;而株洲和九江则规定挂职人员必须在35周岁以下。至于学历,基本上清一色要求大专以上。此外,不同的挂职类型还附加一些特殊的标准,如到基层挂职往往强调热爱农村工作;到异地挂职则强调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到上级机关挂职往往是一些重要后备干部。
有人认为挂职人员的选派过程充满着权力斗争,比如一些单位领导更愿意将那些不服从自己领导的“异见分子”派出去,有些单位领导可能出于平衡的考虑将彼此不合的下属“挪”一个出去,还有的则是因为面临升迁但职位又不够而“暂时” 被安排去挂职。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挂职的选拔程序上,个人自愿所起的作用似乎更大。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愿去挂职,不管领导怎么安排,不管单位怎么推荐,也很难成事。
接收单位的选择方式更多地跟挂职类型相关,跟地方政府的差别关联较小。颇有意思的是,异地挂职的启动有时取决于两地领导的人际关系。在异地挂职相对较多的两个调研地区,其成功背后都有着很强的人际色彩:河北武安与北京通州的合作始于通州代表团赴冀考察“一制三化”时所受的热忱接待,而九江干部赴北京石景山挂职则跟两地组织部长的私下协定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政治的人际化运作的生动注脚。
挂职人员的职务安排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虚职,如xx助理,农村工作指导员;二是实职,包括副县长、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副主任等党政副职和村党支部书记等少量正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下派挂职一般担任实职居多,而去异地挂职和“上挂”,绝大多数都是出任虚职。这种差别的出现主要跟接收单位的谈判能力有关,下级政府肯定要义务性地给“上面”派下来的人以实质性的锻炼;而上级政府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于种种顾虑而不敢让挂职人员担纲。
各地对挂职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而挂职的评价则涉及挂职成效与提拔使用。除九江外,其他三地的各种挂职文件,都清一色地规定了“挂职期满后,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优先提拔使用”。像吉林,还将挂职成效分为“优秀” 与“特别优秀”两个层次:对于经考核为优秀的人员,可优先考虑职称、职级晋升;对于特别优秀而且具备提拔条件的,要予以提拔重用。
尽管九江市委组织部的官员反复强调,挂职(哪怕表现很优秀)并不意味着提拔,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干部锻炼途径。然而庐山区的挂职实践,似乎刚好与此说法相反。据笔者观察,庐山区的驻村挂职干部中,表现优秀的,基本上都被提拔了。
可见,不管是书面规定上还是实际政治实践中,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唯一需要厘清的是,挂职在提拔条件里面占据多大权重,提拔依据的是组织部门的书面考核结论还是干部的实际挂职成效。
挂职出发点与效果的差距
调查发现,挂职的运作并不尽如人意,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挂职这项准制度的出发点和现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影响了该制度的绩效。
从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三方分别来看,首先挂职人员自身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挂职人员把挂职锻炼看作一个过场,将自己视作当地的一个“短暂过客”,认为挂职期间只需应付一下就可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满足于敷衍被动地开展工作,而非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有些挂职人员(主要是下派挂职干部),则将自己置于挂职单位的约束之上,借助原单位的强势地位,无端干涉接收单位的工作,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这两种极端的认识,都偏离了挂职人员应有的角色定位,造成了负面效果。
其次,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有不少“尴尬”。参加挂职锻炼的人员,一般是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公务员,将他们派出去挂职,对于派出单位来说在短期内无疑是一种损失,特别是那些人员较少、工作量大的单位。而且在此期间,派出单位还要负担挂职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一定量的挂职补贴,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派出单位作为对口支持单位而对挂职地区(一般是乡镇和村)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有的派出单位干脆形象地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正因如此,有些派出单位要求挂职人员兼顾原来的工作,而不是按规定彻底与之脱钩。在访谈的33名挂职干部中,挂职期间真正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的不到50 %。
同时,挂职人员接收单位颇有“顾虑”。一是职位安排上的顾虑。挂职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出于对挂职人员不熟悉情况和短期行为的担心,接收单位一般不敢安排主管或分管某方面工作的实职,而只是安排一些辅助性的虚职,这样挂职人员很难得到实际的锻炼。在一些沿海地区,前来挂职锻炼的干部太多,多的乡镇领导干部达到20多个,少的也有15—16个,这种“僧多粥少”的现实导致接收单位很难合理地给挂职人员安排工作。二是费用方面的顾虑。尽管挂职人员的工资奖金由原单位承担,但接收单位要为挂职人员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和经费,如果是挂领导职务,还要配备秘书、司机和小车,这些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那些财政收入较少的贫困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三是后果方面的顾虑。如果挂职人员的工作确有成效,接收单位负担上述费用还是值得的;但如果挂职人员的工作毫无起色甚至出现负面效应,接收单位无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制度的缺失
理解中国政治现象,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则就是政治原则与实践的脱节,或者说表达结构与实践结构的脱节。本着这种思路,不难了解挂职现象运行这么多年却无成文制度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原则与实践的脱节,干部挂职问题丛生,严重背离了其本来目的。
由于挂职牵涉到作为具体实施单位的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挂职人员等诸多行为主体,它需要极为精巧和完善的制度设计,否则其中的任何纰漏都会影响挂职效果。调查发现,挂职管理体制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实施单位、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挂职人员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各主体的权限和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是对挂职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出现“真空”状态。作为实施单位的组织部门一般满足于结束阶段的考察,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接收单位的日常业务管理很难与组织部门的终期考核相衔接,而派出单位在人事行政上的管理则“鞭长莫及”,这种管理与考核上的 “真空”,容易导致挂职人员放任自流甚至违法乱纪。三是挂职与提拔使用的关系。挂职是不是提拔的必要条件?如果是,它在提拔条件里该占多大权重?如何衡量挂职优秀与否?这些问题,各个地方的挂职文件中都未详细加以说明,只是笼统地规定 “挂职表现优秀的,优先提拔使用”。四是全国缺少一部统一的挂职条例。目前对挂职进行部署和安排,都是依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门文件进行的,缺少一部全国统一的条例。在《公务员法》中,挂职锻炼只是作为公务员的交流形式之一而被简单提及,缺少具体的操作性规定。
在调查中,笔者经常听到地方干部对于“制度匮乏”的感叹。他们告诉我,虽然制度并非万能,但若没有一项全国性的挂职条例或规则,开展工作时总感觉无所适从。笔者深以为然。的确,正是因为制度的供给不足,才导致挂职人员和所涉单位缺少行为准则,进而造成挂职问题丛生乃至发生“畸变”。
由于制度不足,在挂职中真正起着调节作用的是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以及盛行于官场的各种“潜规则”。这些文化和“潜规则”,积极进步的成分很少,消极落后的成分居多。
例如,由于挂职后可以留任,个别事业单位成员将挂职当作转入国家机关的跳板;因挂职人员要到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工作,那些家人分居两地的人将挂职变成了亲人团聚的好机会;有的干部借异地挂职之名,行旅游观光和走亲访友之实;还有的单位领导将选派干部挂职当作“发配”机关人员的合法手段。如果是带着上述目的去挂职,很难想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接收单位出于不愿与人为敌,宁愿一团和气、与人为善的考虑,导致难于有效管理和评价挂职干部。-
第四篇:解读南通经济现象[定稿]
解读南通经济现象
关键词:南通经济国际贸易
南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确定的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100年前,南通因在民族工业、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等领域中有诸多开创性成就,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20多年前,曾与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并称为“江苏四小虎”。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南通“有江有海”的自然禀赋却受制于“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瓶颈,使南通成为偏居江北一隅的交通末梢城市,从江苏“第一方阵”掉队,在“长三角”趋于边缘化。
但是南通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拥有219公里的江岸线和203公里的海岸线,主城及所属六县(市)均沿江海岸线分布,沿江、沿海深水岸线长、建港地理位置好、经济腹地条件优越的特点在全国也不多见。所以近年来南通市政府大力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全力打造深水大港,按照上海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大港的定位,统筹建设江海大港。全市5万吨级以上泊位已达30座,2007年跻身全国沿海亿吨大港行列,2008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1.32亿吨;大力促进优势产业布局,鼎力培植既有沿江沿海特色又符合南通产业特点的新增长点,造船、制纸、电力装备、港口机械等临港产业加速集聚,沿江沿海两大产业带初具规模。产业层次得到优化,南通正由传统轻纺工业名城加速向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迈进;加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崇启大桥、海洋铁路开工建设,沪通铁路通过国家立项,兴东机场升级规划获国家批准,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干线公路网全面建成。南通综合交通大框架基本形成,南联北拓的区位优势更加突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连续5年实现“撑杆跳”,开放型经济重返江苏省第一方阵。2008年,新批工商注册外资55.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近29.4亿美元,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三。目前,已有3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南通投资了76个项目。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本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给南通市工业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视野。
江海联合开发战略促进了南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长江口以北可建30万吨级码头的深水海港——南通(如东)洋口港初步通航,首条万吨海轮进港,江苏南通迎来经济加速腾飞的“大桥大港”
时代。短短五年时间,曾经经济欠发达的南通GDP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收入翻了两番。2007年,南通正式跻身全国为数不多的GDP超2000亿、财政总收入超300亿元的城市行列,2008年GDP突破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90亿元。下辖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对外贸易的分析解读南通市的经济现象的一部分。近几年,南通的对外贸易市场一直在稳健的运行中。据海关统计,2009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27.76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7.4%。其中出口90.23亿美元,增长25.7%;进口37.53亿美元,增长31.9%;实现贸易顺差52.7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9.06亿美元。减少贸易顺差是2009年国家贸易政策调整的主旋律,前年二季度以后,由于国家调控政策的逐步显现,南通市进口增长明显提速。2009年,全市进口增幅快于出口6.2个百分点,改变了长期以来出口增幅快于进口的走势。由于进口增幅由2008年增长4.5%跃升为2009年的增长31.9%,而出口增幅仅比2008年提高2.9个百分点,因此,2009年南通市贸易顺差增幅比2008回落了21.5个百分点,进口占比也由2008年的28.3%上升到2009年的29.4%。随着全市进出口规模结构的不断调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之势有所改观:
1.贸易方式有所优化。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意味着去年南通市对外贸易效益有所提升。据海关统计,2009年,南通市一般贸易进出口70.11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34.8%,高出2009年进出口总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54.9%,占比比2008年提高3.2个百分点。而随着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放缓。2009年,南通市加工贸易进出口48.14亿美元,增长19.9%,比2009年进出口总体增速慢7.5个百分点,占2009年进出口总值的37.7%,占比比2008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商品结构有所提升。去年,南通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基本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而大宗传统商品进出口增速放缓,意味着南通市出口商品结构趋向提升。据海关统计,2009年,全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为43.00亿美元和12.80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33.5%和48.8%。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31.70亿美元和9.20亿美元,分别增长33.8%和70.4%;进口额分别为11.3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分别增长32.9%和12.5%。而传统的纺织品和服装两大类商品进出口仅比2008年增长16.6%和17.0%。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改善,为南通市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3.贸易伙伴有所拓宽。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一定进展。日本仍是南通市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和美国分别为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长为第四大贸易伙伴,韩国挤身为第五大贸易伙伴。据海关统计,2009年,南通市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达33.60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3.1%;对欧盟进出口贸易额22.40亿美元,增长44.5%;对美国进出口贸易18.4亿美元,增长36.3%;对东盟进出口额11.90亿美元,增长15.5%;对韩国进出口贸易额8.10亿美元,增长20.9%。
上面的数据说明了:在南通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行分析:
1.促进商品流通
在南通,特别是它以下的六个县,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品的流通买卖,同时经济发展中的产品只有通过流通买卖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通过发展国际贸易流通业,保证农副产品及其他工业产品的流通买卖,可以增加人们的收益,从而促进南通市经济的发展。
2.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很多县市又没有足够的工业来提供就业机会,因而解决县域中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就只能寄希望于以国际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我国县市级经济发展中要鼓励个人或集体通过发展开店铺、搞运输等投资成本少、风险低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这不仅可以加快商品流通,繁荣社会经济,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就可以缓解大量失业人口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和谐等负面现象的存在。
3.提高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对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型城市的城镇化发扎,县市级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自己的特点。大城市的发展是由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城市建设扩张来进行的,而县市级小城镇的发展不可能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目前我国小城镇最主要的两种
形式就是工贸型小城镇和商贸型小城镇,其中又以商贸型的小城镇为主,我国商贸型的小城镇正是依托县市级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来发展商贸流通业,从而使人口聚集形成以商贸业为主的小城镇。
4.加强县市级经济与外界的联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不断加强,这就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县域内的农副产品必须通过贸易销往大中城市,同时大中城市的成本较低的工业制成品也要销往县域地区,以实现优势互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发展县市级的国际贸易,可以加强县市级经济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通过与外界经济的优势互补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一学期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我想给我家乡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一些小小的建议。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也在不断的改制,企业改制进一步激活了县市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潜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实现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政府应该要树立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不断的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政府要打破垄断,促进良性的市场竞争,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经营和发展特点不断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不同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要倡导建立多种形式的行业协会组织,通过民间团体来进一步规范市场,搜集和发布全方位的市场信息.发挥民间的整体功能和联动效应,实现上档次、上规模高效经营。要进一步加速市场建设,认真贯彻落国家有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县市级经济发展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接和县市级经济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特点。政府要加强引导,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维权意识,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流通,加快农业市场化的水平。这样通过多种措施来规范市场活动,净化市场环境.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上平的流通构造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南通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五篇:高考经济和后高考经济现象分析
高考经济及后高考经济现象分析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被认为是学生一生中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其一生的关键性事件。因而,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考相当重视。也正是如此,高考为广大商家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商家抓住考生及家长的一切需求,将其发展成为“高考经济”。然而,随着高考的结束,这种现象并未消失,反而衍变成为如火如荼的“后高考经济”现象,各商家趁着高考余温各出奇招。
每年我国有上百万的高考学生,加上他们的家长,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群体。再加上他们“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心理,给商家们带来的商机不可估量。商家们充分认识到这点,将其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高考经济”也就应运而生。
“高考经济”中,消费的主体大部分是家长,而并非学生。高考前,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自然而然的纳入了家长们操心的范围。因此,商家们抓住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大搞关爱活动。众商家打着“高考”的旗号,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一大堆营养品、保健品等东西买单。而一些高考咨询会、高校咨询会等,也成为家长们争相掏钱的地方。在高考前众多经济行为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租房热”。众所周知,高考是将考生分散到各个考点进行考试,而有些学生的家离考点较远。这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并且考虑到交通的因素,往往选择在考点附近的宾馆订房,或是在附近租房。每年高考期间,各考点附近往往会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就连平时入住率较低的宾馆,也会出现房间供不应求的情况。每年的高考给广大商家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高考的结束,本应冷却下来的“高考经济”,抓住高考的尾巴,摇身一变成为“后高考经济”。较“高考经济”不同的是,“后高考经济”将目光瞄准高考考生,纷纷亮出凭成绩单、准考证可享受打折、优惠、赠送等各种优惠活动。从商场到饭店,从旅行社到影剧院,从医院到各娱乐场所,商家们都想趁着高考余温再分高考一杯羹。正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谢师宴”,也是“后高考经济”的产物。如今的“谢师宴”,动辄好几百,甚至上千,给众商家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