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皇城保护现状

时间:2019-05-13 10:1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司皇城保护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司皇城保护现状》。

第一篇:土司皇城保护现状

土司皇城的历史及现今面貌:唐崖土司皇城始建于元朝末年(1346年),元朝时期在此设立唐崖司,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止,历时389年。在明朝天启年间,土王覃鼎奉调出征,功勋卓著,朝廷赐建牌坊:正面书“荆南雄镇”,反面书“楚蜀屏障”。从第一代土司至末代土司覃梓椿止,共经历了18代。现存的遗址,规模宏大壮观,原貌可辨,南北宽约1500余米,东西长约2500余米,设东、南、西、北四处城门,街巷排列井然,正街分上中下三街,条石铺砌。自改土归流260余年来,虽几经兵燹,但至今街道墙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唐崖土司城遗址。司城内外,遍布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十处景点。虽至今日,街巷残垣断壁,柱础遗迹,依然错落有序,石阶踏砺,涡穴成槽。

土司皇城的保护现状:

一、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无人问津

唐崖土司皇城在2006年5月24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审核并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至1980年进行大规模修缮以来,直到修缮完成至今,由于游客较少,文物管理部门就将土司皇城的保管工作交给一位老人负责,并没有正式的文物单位工作人员来管理。虽唐崖土司皇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土司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却并未发出耀眼之光芒。

二、唐崖土司皇城遗址,既是一部土司制度的兴衰史,又是一部土家族的断代史,具有

较高的史学价值。但是却未见有史学家对其史学价值进行开发

土司皇城始土司制度的产物,与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唐崖土司皇城的兴衰是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土家地区)土司制度兴衰的缩影,为我们研究土家族土司制度时期的军事、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提供大量的实物依据。可是面对丰富的史学实证却不曾看见有多少的考古专业人员入住土司皇城,对其价值进行较深的研究。

三、唐崖土司皇城既是历史文物,又是土家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等方面的体现,有配合周边的景点,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却未见有何等表示

土皇陵虽全是用当地石料建造,看起来却更像是一所仿木结构的行宫,带有雕刻的小格窗、屋檐、筒瓦及可以开合的石门,窗眼的钱纹图案、室顶的花卉雕饰以及石雕的麒麟小兽,均彰示着墓主人显赫的地位,同时也显示着当时土家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石牌坊、土王庙、罩马亭、石人石马等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欣赏价值。如今的土司皇城确实人迹罕至、门可罗雀,何等冷清。

唐崖土司皇城不仅既有史学价值,又有考古学和民族学的学术价值,其建筑还有艺术价

值,更有旅游价值,是建立民族文化村的理想场所,为何我们不能将其好好利用一番,既可以满足史学等一系列的研究,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却像如今这般弃之于不顾呢?

第二篇:浅谈凌云土司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凌云土司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罗宗壮杨光茂

凌云,是古泗城州府的建制之地,具有漫长的土司历史,土司文化积淀厚重,据《凌云县志》记载:从元朝至正四年(1344)岑怒木罕始为泗城世袭土司至清朝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岑氏土司在凌云有383年的历史。而今,土司文化遗存散落分布于凌云的山川、城郭、摩崖与秀水之间,在民间,土司风物故事还广为传说,在县城及近郊的壮族村寨,“壮家夜婚”等土司习俗仍沿袭至今。由此可见,土司历史是凌云历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抛砖引玉地吸取凌云的土司文化,对于发扬凌云历史传统,构建和谐凌云以及开展“三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凌云的土司文化,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凌云土司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土司制度是封建社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即“土官土吏制度”,其前身是隋唐时期的“羁縻政策”,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土司制度曰:“地方水土,一并归附,尺寸土地,悉属官基;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伎,世世隶属,谓曰家奴”。凌云的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明代至清初为鼎盛时期,止于清朝雍正五年,古凌云在岑氏土司的统治下,社会现象纷乱复杂,土司奴役属民,刮民脂膏,使得民不聊生,内部争权夺利,割据一方,讨伐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当然,土司对我县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科技文化的传播是有积极贡献的,如清代泗城州土官岑继禄,他治理了龙渊河水患,开始在泗水河上修建中桥、接龙桥和太平桥,方便人们的通行,他也曾带兵出征滇黔,征讨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由于有功,泗城州被升格为泗城军民府,简称泗城府。

然而,在沧桑的历史变迁中,到今天我县的土司文化遗存已是寥寥无几,“天顺铁钟”、“火药碾槽”、“垫棺石龟”、石人和石马是我县馆藏的土司文物,而土司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土司莲园、下甲钓鱼台石刻、五指山石刻、翠屏山石刻、中桥、接龙桥、太平桥和岑氏古墓等。另外,“壮族夜婚”习俗和一些土司风物故事是我县的土司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凌云土司文化的保护

要保护好凌云重要而分散的土司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土司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即树立有保护标志说明,划定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有保护机构,建立有保护档案。

二是博物馆需派专职人员定期巡查保护,做好防火、防人为破坏工作,严禁人们在保护范围内砍柴、放牧、从事生产劳动和建筑活动,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和处理。

三是做好土司文化保护的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特别是保护单位周边的群众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让他们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思想。

四是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抢救性地修复濒临灭绝的土司文化遗存。

五是对土司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抢救挖掘、收集整理、编撰研究和创新传承。

三、凌云土司文化的利用

在开发利用土司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着眼长远利益,坚持永续利用、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我县的土司文化遗存来为凌云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一是利用有教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土司文化遗存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土司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和廉政文化等教育基地,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窗口,例如2007年我县把“土司莲园”连同中山纪念堂一块开辟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来接受教育,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整合土司文化资源,把土司文保单位开发成旅游景点,开展土司文化旅游,提升旅

游的文化品位,例如开展土司文化一日游活动,线路为下甲钓鱼台—云台山—中山纪念堂—水源洞—博物馆—啸天龙洞(纳灵洞),这一线路的景点蕴含了厚重的土司历史文化。

三是结合凌云“山上、水乡、古府、茶城”的城市定位,正确处理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到城镇现代化与土司历史文化相融合,传统古朴与宏伟气派相协调,突出凌云古府的文化特色。

四是以实物形式再现土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创新土司习俗在舞台上演出,例如2009年凌云县茶文化节期间,在泗水河上以实物形式展现了土司文化传说故事“西村五姐”和土司习俗“壮家夜婚”,其中,“壮家夜婚”还多次与现代的婚俗相结合,在舞台上进行演出,这些形式,群众喜闻乐见,在展现我县厚重土司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人们受到了教育和启发,使土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活灵活现的传承。

(作者单位:凌云县博物馆)

第三篇:土司制度

中国土司制度摘要:中国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宽泛,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无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就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本文分土司制度、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历史意义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土司制度元明清时期

一、土司制度简介 土司制度起源于“羁縻政策”,在秦、汉肇始时,不过略微管束,加以笼络,使之不生异心而已;至唐、宋时,才渐次趋于强化。至元代,元王朝在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施行“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始了土司制度。到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王朝统治的深入,土司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及清代,少数民族地区地主经济兴起,土司制度对于社会发展渐次起着阻碍作用,自是土司制度始行崩溃,并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消亡。土司制度曾在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地区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巩固边防等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土司制度毕竟是“封土封疆”世袭统治的残余,残酷剥削压迫人民,愈来愈腐败,故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

二、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初期阶段出现在元代。元朝在统一全国后,开始在南方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统治。由中央派蒙古官员达鲁花赤进驻各级地方政府,实现对多民族汉族的统治,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也

有达鲁花赤与土官共治。元朝土司制度统治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元朝土司官职大者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诸职。

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为各级土司土官。元朝比较广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为土司土官,从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到路、府、州、县的长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担任。

第三,明确了土司的义务。元朝对所任用的土司都规定必须向中央王朝尽一定的义务,贡赋包括朝贡和纳赋两项内容。

第四,规定了土官的信物、承袭、升迁、惩罚的制度。元朝对土司的管理,从土司的任命、承袭、升迁到对土司的惩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以上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只不过处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阶段而已。明朝才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时期。

明袭元制,并大为恢拓,将图司制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基于南方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封建农奴制分散割据的特殊情况,加之各民族豪酋的长期统治,采取“以夷制夷”为特点的土司制度。

明代是土司制度成熟的时期,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专门设置了区别于流官的士官职衔,一是改元代单纯的怀远、安抚为驾驭。【1】 土司职衔的确立。元代虽然设立了土司制度,但是没有单纯的为土司设官职,土司和流官都可担任。明政府完善土司制度的首要一点,就是分别土流,专门设置了区别于流官的土司职衔有: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等;凡府、洲、县各级官职由土司充任着均冠以“与”字,以区别流官,如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等。【2】驾驭土司的手段。明代改安抚政策为对土司的驾驭,企图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牢固掌握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权。分三点:一是在土司继承问题上显示驾驭问题;二是从制度上规定,所有土司必须受地方文武长官的约束,这样就把土司的自主权压缩的很小;三是在土司衙门安插流官,以便对土司进行监视、制约。【3】

关于土司的俸禄,不如流官有俸银,皆以流官相同等级支给米,每月各支米俸如下:月二十六石者宣慰同知;月二十一石者:宣慰副使,宣抚司宣抚使;月一十六石者:宣慰佥事,宣抚副使,招讨使,安抚使,副千户;月一十石者:宣抚同知,长官司长官,宣抚佥事,副招讨;月八石者:副长官,安抚副使”。明朝对土官虽有

此规定,但实际上土官之俸米是取之于民,朝廷并不颁给,土官仍为无俸之官,只是在土官受罚俸处分时,则按月支米数受罚。在承袭方面,明朝对土官的承袭规定甚严,前后变化较大,所有的明文法令皆在防冒袭及因承袭不明引起族人的争端。承袭的经过大概是:土司应将承袭之人依次呈报,在呈请袭职时,要取上司印结、本人宗支图及邻境保结方能承袭。根据《明会典》记载,明代各朝对土司承袭的规定是:1436年(正统元年)奏准:土官在任,先具应袭子侄姓名开报合于上司,候亡故,照名起送承袭。

在升迁与惩罚上,明朝对土司有考察制度,对土司实行升迁和惩罚。升迁途径有:军功,明代土司的升迁,以军功升官的最多;忠勤,一些土司“积有年老”,忠于职守,到一定时间给予升官;纳米,明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驻守大量军队,需要粮食,故采取“纳米升授”土司官职办法;进贡,土司以进贡取悦朝廷,从而得到晋升。惩罚办法有:典型,土司有罪,也与流官一样受到惩罚,而且惩罚也很严厉;革降,将违法土司裁革或降职;迁徙,把有罪土司迁到其他地方安置。[4]

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清代的土司机构大体都设置于顺、康、雍年间。在清代有新的民族首领归附,因此,清朝政府决定凡土司来降者,皆授原职世袭,雍正十年,在青海玉树地区进

行户口清查划定界限,将一百多个大小部落头人分别委任为土千户,百户,百长,又新增设七百多家小土司。在土司官职、承袭、朝贡、赋税、升迁、惩罚、限制等方面也制定有一套制度。其内容与明朝又有所区别。特别在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以后,对残存土司的统治有了很大的变化,土司的势力大为减弱,只在形式上为土司统治,实际上是在清朝所设的各种流官机构的管辖之下。

改流后土司区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四川土司数有明显的增加,而湖广、云南却有减少,尤以湖广减少最多,与明朝的土司制度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说明清朝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在南方民族地区推行了几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基本结束了。

三、土司制度的历史意义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南方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封建民族政策,它产生的初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统治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土司制度适应了当时南方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就必然对南方各民族社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该制度暂时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元、明、清三朝建立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意图,主要是为暂时安定情况十

分复杂的南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以求得暂时的相安无事。第二,该制度促进了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土司制度建立的初期,地方得以相对安定,为南方各民族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该制度沟通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土官成为朝廷命官,使南方各民族贵族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加强了。第四,该制度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元朝土司制度创立之始到明、清时的土司制度确立的全过程中,各朝都注意到土司地区文化的发展。参考文献 【1】【2】【3】参考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8年9月出版

[4]本段参考龚荫的《中国土司制度》云南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第四篇: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时,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贵州的改土归流始于明代,高潮却是在清朝前期的雍正年间。督抚大员鄂尔泰等人的改土归流建议为雍正皇帝采纳,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这集中表现在:在经济上,土司制度下的领主经济阻碍了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土司享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私设监狱,相互争杀,严重妨碍中央集权;而土司、头人为非作歹,奴役土民而造成的民族内部矛盾也日渐突出,不利于统治的稳定;在交通上,土司区域尤其是“化外之地”梗阻着“开江路以通黔粤”、连陆路以通川楚达云南,不利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治理等。

明代贵州土司制度

明代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湖湘诸土司的归附启其端,继而今贵州地区等西南诸大姓以次服属总其成的。

朱元璋的治黔之策是着意安附,把元代土司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待明政权日益巩固后,其对贵州土司的控制也随之加强。可见,贵州土司的建立具有两个特点:在地域上是由东而西;在方式上是先抚后征。

明代贵州土司的形成,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其主要因素有二:一为当地大姓,世代据有其地,势力根深蒂固。贵州土官多源远流长,盘根错结。对于拥有如此雄厚实力的土著豪酋,明王朝要防止“急而生变”,只有采用假予爵禄的办法加以安抚。二为贵州乃多种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又有山川之险。因此,只有任用土官,才“易为统摄”。这就是明代在贵州设置土司的原因所在。

明代土官,武职衔号有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文职衔号则有府、州、县之名。随着明王朝在贵州土司地区的统治势力的加强,除贵州宣慰司外,其它诸司均先后改制。总之,贵州全省虽然土司林立,但其或品职较低,或多处从属地位。究其因,似是贵州与内地较为靠近,明政府鞭长易及所致。明代贵州土司制度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土官制

明代贵州土官来源,除主要录用前元降附土官外,尚有如下诸种途径。

新增土官。保做。纳米陛授。但是,明代贵州土官的承袭在形式上却有两种不同表现。

一是明文规定准予世袭。二是不曾开世袭字样。最后,尚需指出的是,明代土官由妇女担任者颇多,其中还出现了一批著名女领袖。

二、贡赋制

额以贡赋,是明代土司制度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

贵州土司需定期入贡马匹和方物。作为报答,明王朝照例给予不同级差的回赐。明代特别是其后期,贵州一些土司地区难予承受赋税负担。

三、土兵制

明代贵州土兵,数量颇多。其中,更以贵州宣慰司所辖土兵称雄。明王朝“驱调”贵州土兵,主要用作“以蛮攻蛮”。总之,明王朝利用土兵“保境”,维护了其在贵州土司地区的统治地位。

四、法制

在法律上,明王朝对贵州土司的殊遇,主要反映在宽宥与赎罪两个方面。两方面互为联系的措施,无疑对贵州土司地区起到了“安一方”的积极作用。

五、学校和科举之制

明王朝在贵州土司地区推行“文德以化远人”的政策。

关于明王朝在贵州民族地区推行儒学

就是说,其主要教育政策可归结如下:(1)在贵州土司地区设置“土学”(2)民族地区的子弟,除进入地方学校外,还可优待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3)特别重视土司继承人的教育,甚至提出了不入学不准承袭的强制性办法。(4)明政府从中央至地方对土人入学均取奖励之策。

关于科举制。明王朝采取重教化之策,其目的在于使贵州土司地区“归顺”、“向化”、“纳赋税入贡”,即为其统治利益服务。但对“蛮民向学”和“变夷俗”,即对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改变一些落后的习俗,具有促进作用。

(三)中央王朝设置土司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创造必要条件,以便能做到逐步废除土司制度本身。为此,明王朝采用了两种削弱贵州土司势力的做法。

一、分地众建土司

二、改土归流明代对贵州土司的改流,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1)利用平定反逆土司之机改流。(2)以不系世袭为理由改流。(3)以自请为理由改流。可见,明代为使改流工作顺利进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严与宽区别对待的处理办法。虽然,明代贵州土司的改流,只是在局部地区内实行;但它为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概言之,明代贵州土司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有值得肯定之处的。特别在明初,统治者尚能较好地认识民族问题。据载,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入朝,朱元璋指出:这种“御蛮之道”的政策,是建立在民族压迫的基础之上的。明代土司制度特征

土流分治 土职(宣慰 宣抚 安抚 招讨 长官 蛮夷长官)有文武职之分;以官品分尊卑 地位较高,与王朝关系紧密

承袭有制“应袭之人必先送册上报” 教化为先,作为土司接替的必由之路 定赋税进贡之法

四大宣慰司:贵州宣慰司 播州宣慰司 思州宣慰司 思南宣慰司

贵州宣慰司地域范围分为水西和水东 水西政治制度:宗法制: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则溪制:地缘和血缘相结合,军事和行政相结合 “九扯九纵”制:设置九个平行的部门,由九位行政长官负责

播州宣慰司 播州第二十一代土司杨铿,于1372年归顺朝廷,朱元璋即下诏为播州宣慰使 辖地:遵义、桐梓、正安等 明加强对播州的统治 赋税方面 定每年纳粮二千五百石,改变了过去只向中央朝贡的作法 军事方面 驻兵播州,要求杨氏派子弟入国子监学习经过明平播之役后,海龙囤成为杨应龙最后据点,坚守百余日失守,播州700多年的土司制度随之结束。明平播之后,决定将杨氏据有之播州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统治。

思州、思南宣慰司 思州宣慰司 今岑巩、玉屏、石阡、凤岗、榕江 思南宣慰司 今思南、印江、铜仁、镇远、施秉

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与四川、湖广毗连,自元代以来为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干线上,经济较为发达。明初在此建有镇远、清浪、平溪等卫所,与土司犬牙交错

贵州建省的过程,也是改土归流的过程。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土归流,建立思南、铜仁、镇远等八府。安顺、镇宁、永宁三州,都匀、安顺二府。改贵州宣慰司为贵阳府

唐设羁縻州,由土著首领占有其地。宋势力达贵州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献地纳土,请求“内附”。所谓“内附”,即是承认、接受中央朝廷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

两宋与羁縻州的关系比起前代有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王朝规定各地的羁縻州都要向中央定期朝贡

贡物:朱砂、石英、名马、水银、犀角、毡、药物、蜜蜡、名酒、铜鼓

回赐:玉器、金币、巾服、锦袍等

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糜制度,所谓“羁糜”,就是中央王朝对鞭长莫及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首领笼以职官名号,通过他们进行间接治理,表示对王朝的臣属。汉以后,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封建王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治理边疆,施以羁縻,史载很多。羁糜制度不断得到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这与它推行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和缓、怀柔政策,特别注意团结、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有关。宋朝建立,依沿唐制设立羁糜州县。土官并拥有自已的武装。这些,呈现了土司制度之雏形。

元朝统一,国家疆土空前扩大。中央王朝对边疆各族地方的治理,感到鞭长莫及,故而沿袭唐、宋的“以夷治夷”之道,设置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溪洞军民总管府、土州等土司机构,职官参用土人。说明元代土司制度已经在唐、宋羁縻制度基础上确立。明代初,对原来土官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 土司制度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然而,唐代在全国东西南北边疆民族地区普遍推行羁縻制,但后来只有在西南部和南部、西北地区的羁縻州、县发展成为土司制度,而北、东北地区的羁糜州县却没有发展成土司制度。这是由于北方和东北方的民族多从事游牧业,流动性大,民族变化无穷。而南方和西南的壮族和其他民族从事农业,以种植为根本,分布地域相当稳定。稳定的地域和农业经济,仍是羁縻制度能发展到土司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础。土官世领其土,世长其民,土司制度得以延续。

谈贵州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土司。土司制度是中央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一种特殊方式。地方的土司长官掌握着地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大权。历时1000多年。

土司制度早期对于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做了很大的贡献。早期的土司官很多是从中原派来的。

其次,土司制度独西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等都有深远的影响。土司长官的后代在贵州主要是土家族。他们沿袭的完全是中原文化,一直到清末民初,当地的教育都还是儒家的经典文化,四书五经,同时还参与科举,古代的夜郎是一个荒蛮之地。从中原来的田姓带来中原的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等。这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是做出很大贡献的。这样汉文化得以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帮助他们摆脱野蛮,走向文明,发展文化。同时中原的先近的生产耕作方式也被带到了贵州,这些从有的家谱可以看出,当时在土司长官的管理下,贵州的很多地方开始成了鱼米之乡。同时还开设水银、朱砂等厂。成为玉米之乡定是先进的耕作技术的。至于开设水银朱砂等厂就更是需要良好先进的化工技术了。由此看出,由中原派来的土司长官对西南的经济文化的同样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三。早期土司的实行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民族间的相互通婚,相互学习生产经验。加强了民族的发展与团结。使少数民族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同时还使中原的汉族土司长官1000多年后被少数民族化了。比如田姓原来在陕西是汉人。在长期保卫边疆,发展边疆之后,便打上了土著居民的烙印。变成了今天的土家族。就是汉民被少数民族化了。

以上是土司制度对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等的积极影响。

但后来为何有会进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因为后来的土官与中央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司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从唐、以后就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矛盾就日益尖锐。土司制度就显得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土司到后来对广大统治地区的盘剥,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的统治。在我看了土司跟中央政权的矛盾是因为地方土司官的权力过大。土司掌管着一个地方的人口、经济税收、军权,地盘越夸越大。有的土司拥兵自重,敢于跟朝廷对抗。这分明是跟封建的中央集权相矛盾的。

这样中央就开始了改土归流。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至上而下的先改土府,再改土州。这样是为了分而治之,因为那时候的一个州相当与几个县乃至十几个县那么大。这是朝廷决心改土的重要原因。(改土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到清雍正年间,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州设县分化权力相互制衡。

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总之,封建王朝遇有机会,立刻抓紧改流......。这些都是封建王权表面的一些措施,目的是要彻底地消灭土司制度。流官是由朝廷直接任免,派人流官的好处是便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在设置县的同时,设立军事机构。如云南增设乌蒙镇﹑昭通雄威镇﹑普洱元威镇﹐贵州增加古州镇﹑台拱镇﹐广西另设右江镇﹐湖广添永顺协﹑永绥协等。于是在各该省长吏经营下改设村县。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印者﹐参加赏赐﹐或予世职﹐或给现任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上述六省以外的内地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如云南增设乌蒙镇﹑昭通雄威镇﹑普洱元威镇﹐贵州增加古州镇﹑台拱镇﹐广西另设右江镇﹐湖广添永顺协﹑永绥协等。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原来土司只交纳很少的贡赋﹐而将残酷掠夺属民所得的大量银两尽收于己。改土归流后﹐变革赋役方法﹐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但我们不能对改土归流评价过高,究其实质,这场改革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中央与地方的角力和斗争,并非以人民利益为重,不可过高评价。

终上所述,土司制度的早期还是利国利民,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到后来便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以至它的灭亡。这也验证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历时。土司制度是事物,它当然也摆脱不了这三部曲。虽然它灭亡了,但也有过贡献。我们不要一提改土归流就想到土司制度在阻碍经济社会。我们要求客观全面的看待土司制度的功与过。它的消极与积极作用。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历史过程、乃至对当今的社会经济管理都是一件好事。我为的是还历时一个真实。一个真实的土司制度.贵州的改土归流始于明代,高潮却是在清朝前期的雍正年间。督抚大员鄂尔泰等人的改土归流建议为雍正皇帝采纳,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这集中表现在:在经济上,土司制度下的领主经济阻碍了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土司享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私设监狱,相互争杀,严重妨碍中央集权;而土司、头人为非作歹,奴役土民而造成的民族内部矛盾也日渐突出,不利于统治的稳定;在交通上,土司区域尤其是“化外之地”梗阻着“开江路以通黔粤”、连陆路以通川楚达云南,不利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治理等。

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前奏是对乌乃、乌撒等土司的改土设流,重点则是对湘黔边,以雷公山为中心的地区及广顺、定番(今惠水)、罗甸交界处的开辟。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政治统治制度,它又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因此它的影响又具有两重性,即初期、中期的积极作用和后期的消极作用这样两方面的影响。

(一)土司制度的积极影响

土司制度产生的初期,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统治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土司制度适应了当时南方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就必然对南方各民族社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暂时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元、明、清三朝建立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意图,主要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剥削,而是为暂时安定情况十分复杂的南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以求得暂时的相安无事。事实亦如此,在土司制度开创的初期,确实起到了安定地方的作用。南方各民族首领被封为土司土官后,在一段时期中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而地方上也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夷汉相安”的环境就有利于南方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另外土司制度的建立,实现中央王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将南方大量的土司土官置于各地行省的管辖之下,土司土官成为朝迁的命官,土司土官也成了中央王朝官员系统中的一部分,这是祖国统一的一种具体表现。

第二,促进了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土司制度建立的初期,地方得以相对安定,“夷汉相安”的社会环境为南方各民族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加之伴随土司制度而来的是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大批汉族士兵和汉族人民进入南方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为各民族人民所接受,因而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以来,南方民族地区在军、民屯田的影响下,封建地主经济因素深入到各民族社会中,使各民族原有的奴隶制、农奴制经济开始瓦解,不断的向地主经济过渡,特别是在靠近内地的地区,如湖北、湖南以及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的部分民族地区,由于中央王朝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的贯彻执行,封建地主经济逐渐发展,并在许多民族地区占了主导地位,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第三,沟通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土官成为朝廷命官,土司又按规定要定期朝贡,有的土司还须“赴阙受职”,使南方各民族贵族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加强了。同时土司和中央王朝为了相互往来的方便,彼此都开辟交通,设驿站,修道路。元朝曾在南方民族地区普遍设立驿站、邮传和修路。道路的修建,驿站和邮传的设置为南方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南方各民族与内地的来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元朝土司制度创立之始到明、清时的土司制度确立的全过程中,各朝都注意到土司地区文化的发展。元朝在南方民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明朝注意土司地区的文化教育,土司子弟可以优待进入国子监就学,同时还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并对土人入学给以奖励。土司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南方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五,在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土司多处在边疆地区,又负有守土之责,所以土司在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中有过特殊的贡献。边疆地区的土司无论中央王朝内部发生过多么严重的分裂、混战、甚至改朝换代,还是边疆地区遭受外敌入侵蹂躏的时候,边疆地区的上司都是站在国家的统一立场来保卫边疆领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

(二)土司制度的消极影响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王朝对南方民族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统治措施,就其本身来说不如内地的政治制度先进,有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因而对南方各民族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消极影响就更加明显。

第一,造成土司之间、民族之间的隔阂。元、明、清中央王朝在建立土司制度的时候,就将“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企图贯彻其中,往往利用甲地土司去对付乙地土司,或者将大土司化分为小土司,让各土司互相对抗,互相仇杀,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这种“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之策在土司之间造成严重的对抗和隔阂,彼此征战、仇杀,破坏了土司地区的安定,特别是土司制度的后期,土司之间争战不息,给各民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第二,土司制度在后期阻碍了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保留原来的奴隶制、农奴制生产方式为出发点的,土司世代世其土世其民,对土民形成为一种人身占有关系。土民被束缚在土司的土地之上,人身处于不自由的地位,因而生产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当封建地主经济因素传入士司地区后,土司为了维护原有的生产方式,就千方百计限制和抵制地主经济因素的成长和发展,这就阻碍了土司地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土司对土民的私占横征、肆意苛索。弄得土民贫困不堪,更无发展生产的兴趣。

第三,由于土司制度固有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造成各土司各自为政,致使土司地区原有的落后社会残余长期存在,形成各土司之间的闭关锁国,与外界缺乏应有的联系,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入受到了限制,使土民长期认识不到土司统治剥削的实质,从而使适应土司制度的奴隶制和农奴制长期延续,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土司制度所产生的敝端,使土司制度固有的落后性更加突出,因此废除土司制度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篇:恩施土家族土司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措施(本站推荐)

恩施土家族土司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建议

(李光柱,学号1209070107,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1201班)摘要:恩施土家族土司城文化遗产较为综合性的展示和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既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土司城的保护与开发至关重要。

关键词:恩施土司城文化遗产现状建议

一、恩施土司城文化发展现状

1恩施土司城文化简介土家族历史十分悠久,是远古巴人的后裔。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使得恩施地区建立起了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

1而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当地地方的土皇帝。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

土司城便是土司王和贵族进行管理领地、居住和生活之地,土司城一般是该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土司城文化是主要以土司城为依托集建筑、礼仪、服饰、语言和民俗民习在内的综合型文化。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的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恩施土司城是现今恩施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土司文化遗址,现在恩施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发展成了综合型4A级旅游胜地。土司城主要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2。其历史地再现了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较为详细的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2恩施土司城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土司城文化遗产在相关专家的呼吁下,政府部门拿出了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的全面的维修,现保护较为完整。但就其发展来说,恩施土司城和大多数文化遗产一样,也是通过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的参观来带动起其基本运转。恩施土司城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宣传和发扬其文化:

(1)民族建筑大发光彩。恩施土司司城在管理人员的保护和维修之下保存较为完整,其较为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恩施土家族人无比的聪明才智,由暗含着一年的4季、12月和24个节气的4层楼、12根柱、24根梁精雕细刻而构建的纯粹榫卯木质

结构的土司城门门楼;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风雨桥;由333根柱子、333个

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

合而成的土司九进堂无一不展现出了古老的土家人无以伦比的高超建筑工艺。

通过旅游,土家人将自己的建筑工艺展示个世人,使之大发光彩。

(2)民族歌舞广泛传播。在土司城内有专业演员为游客表演土家族的民族歌舞,像

土家族的舞蹈《摆手舞》、《撒尔河》,歌曲《龙船调》《六口茶》,这些歌曲舞蹈

是从土家族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让人们更能深入地领会到古代恩施土家

族人的生活面貌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精神世界。

(3)民族服装光彩耀人。土家族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也曾产生过自己的服饰文

化,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还穿戴土家族的服饰,恩施土司城内较为

完整的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土司王的服饰,同时现土司城的工作人员都是穿戴着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其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土家族服饰文化。

(4)大量的民族文化节目:土司城每天傍晚时段就进行一些节目展示,如进行的 “黉

庐严子课读授业”、“风雨桥上唱迎客歌”、“月亮湖赏竹排情歌”、“廪君祠敬3;还有 清明时节进行公香祭神灵 ” “争 当 土王乘龙快婿”、等场景表演 ○

祭廪君、四月份举行的“牛王节 ”、具有民族特色的七月“女儿 会”、秋季的“椎 牛节 ”等重大民族节日举行的主题活动,使土司城文化的建筑文化与民

族文化之间产生完美互动。

二、恩施土司城发展中的问题1.土司城经营体制不明确,条块分割、多重管理现象严重。目前,恩施土司城还是一个事业单位,虽然表面上归恩施州民族宗教委员会管理,但恩施其他行政部门对其管理干预较多,民委无法对其进行完全管理。同时,土司城文化遗产虽然采取的是市场导向的经营方式,但考核经营者业绩还是行政方式,对其经营贡献并没有随着业绩增长而给予一定鼓励。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对土司城文化遗产的发展有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现在完全属边于边走边计划的状况,这些使得经营者和管理者既无方向也无动力,将对土司城文化遗产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周边环境与土司城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整体效果。恩施土司城地处恩施市城郊,景区周围现代化建筑林立,在景区内便可看到景区外的现代化建筑,同时景区内部乱摆乱搭现也较为严重,许多景点售票点便直接设置在景区内,加之验票窗口内移,这些都破坏了土司王城的整体效果,影响了土司城的大气恢弘,给游 人的视觉冲击和内心感受会打一定折扣,这些严重的影响到景区的整体效果,使人感觉周边环境 与土司城不协调,让人感到生硬。

3文化综合性、立体性开发还不够。现在土司城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经营方式就是发展旅游,而旅游又是主要依托参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和民族文化遗迹等静态文化,动态文化开发十分不够,没有像丽江印象一般的能较为全面反映和体现出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动态节目或项目。

4、经营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恩施土司城团队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具体可分为管理层、民间艺人、表演人员、导游人员、安全保卫人员、门店经营人员等几个部分,由于人员构成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素质过低人员的一些不当言行会给参观者带来十分不良的印象,这将影响文化遗产德尔长期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表演人员和导演人员素质不够将会导致民族文化演绎和表现度不够,这直接影响到土司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恩施土司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议

作为土家族文化重要标志的恩施土司城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土司城的未来发展和整个土家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土司城的正确保护与开发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立专门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其他政府部门对其管理土司城,并赋予其独立管理和经营土司城文化遗产的权利;另一方面,尽快明确制定出其土司城的管理体制,最好实行政府部门管理和公司经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土司城的日常经营管理交给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大致发展方针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保证公司对土司城进行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不作出危害文化遗产的举措,这样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达到既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又达到促进土家族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传

播与发展。

(二)政府加大对土司城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加大对景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维修和整改,对影响景区的建筑物进行拆迁和搬移,严禁不安要求在景区乱打乱摆的现象发生,加强对景区的管理执行力度;同时,在土司城周围进行相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连成一片土家族文化全方位展示区,加强土司城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对土司城进行综合立体化开发。在注重建筑、服装等静态文化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动态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如在九进堂进行土司王生活情景历史再现,让参观者再次回到数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使之近距离的亲身感受土家族的丰富文化和民俗民风,同时也可以向其他优秀文化遗产开发方法学习,如敦煌的舞剧、丽江的丽江印象等。另一方面,邀请拥有具有土家族特色技能的民间艺人入驻土司城进行表演和演示,并在政府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邀请青年人来此学习,达到既保护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又实现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政府出资对土司城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此同时招收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从而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360百科搜索

○2恩施新闻网 http:// 2008/10

3龚志祥《恩施土司城开发经营调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 ○

下载土司皇城保护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司皇城保护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

    雅安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

    土家族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 据资料搜集证明:茅冈土司内覃姓最盛,其次为田、向、彭、黄、庹、罗、秦等姓,这些姓氏全都是当地土民。经过几次征剿和通婚,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汉民族逐渐增加,茅冈也......

    浅析我国耕地保护现状

    浅析我国土地保护现状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土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土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土地面积,维持和提高土地......

    古镇保护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30年的......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模版)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 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服务业,主要是指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

    森林现状与保护

    森林现状与保护 摘要: 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可以净化空气,过滤尘埃,它能制造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皇城相府导游词

    河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导游实习报告 姓名:张晓宇 学号:311110050221 班级:旅游11-2 指导老师:向宏桥 实习地点介绍: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