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将节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2011年是贯彻中央“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用地是关键,严格保护耕地是硬任务。据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近1/3,大大超过国际人均城市用地水平,必须实行更加节约、更加集约、更加严格、更加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笔者建议,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观念层面实现创新,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土地管理观。在战略层面必须与时俱进,用更具时代价值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替代“先浪费、后治理”模式,适时编制《2011~2021年国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发展战略》。在制定层面要修订相关法律,建立土地整治制度,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等。
具体而言,笔者建议:把“节约集约”写入正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作为一项土地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同时,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法》,进一步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建立土地整治制度,对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逐步实现农民向小城镇集中、集体企业向园区集中、个体经营向规模化经营集中。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土地完成复耕的,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需要的,通过零散自然村合并,建设集体企业园区;最终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挖掘土地节约集约潜力。控制城乡建设规划用地总规模、严格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城市容积率、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整理,发展小城镇、中心村,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腾出土地;充分挖掘未利用地和废弃地潜力;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考核、评估制度,加大违法占地、土地浪费、土地闲置查处力度;尽快开征不动产税,通过保有环节征税,防范土地闲置。
第二篇:低碳节地(定稿)
低碳节地“生态葬”
当今年的清明节渐行渐远之时,公众对墓地的关注与讨论却热度不减。继2007年“房奴”一词出现后,“坟奴”一词在2011年清明时节频频登场。在各方纷纷为“天价墓”惊呼“死不起”之时,一则“义乌市对实施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态葬 ‟进行奖励”的消息,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多多少吹散了一些萦绕在广大百姓心头的阴霾。
“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花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墓地的建设占用了有限而宝贵的土地资源。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有13亿人口,目前年死亡率约为0.65%,近五成遗体进行火化。虽然火化后存放的灵堂或公墓已比土葬大大节约用地,但每年仍有近7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变成坟地。同时,我国墓地年均损耗建筑材料1100万立方,其中天然石材等不可再生资源占50%以上。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生态葬”既符合百姓让故人“入土为安”的心愿,同时,又可节约大量土地。这些土地或耕或建,都能派上更大用场。
“生态葬”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不少一线城市已有过尝试。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环境容量的压力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葬”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生态葬”在各地频频遇冷。以武汉市扁担山公墓为例,该公墓两年前推出“生态葬”,并划出6000平方米专用墓园,至今只利用了50平方米。“生态葬”频频遇冷,恐怕还是在于国人厚葬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管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还是从持续发展考量,转变人们观念、推行“生态葬”都大有可为。首要的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和接受“生态葬”。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奖励措施鼓励“生态葬”。在这一点上,义乌的做法值得借鉴。奖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人们接受“生态葬”的观念。
人生于土地,息于土地,土地是生命的归宿。“生态葬”让生命的遗躯真正入土化土,拥起一片永恒的绿色。当下,与其纠结于未知的 “天价墓”,倒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态葬”的推广上来。
第三篇: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
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和平年代,国家与国家在经济上的博弈,亦是关乎民族兴旺的大事。80年代的珠三角,以漂亮的起手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90年代的长三角,用迅猛的姿态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21世纪,在面对“北强,西乱,东恶”严峻的地缘政治、实现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马六甲困局。南向,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点方向
2006年,“一轴两翼”国际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国家南向战略发展的构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打开了新局面。
所谓“一轴两翼”,是2006年7月,在第一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的泛北部湾概念,倡议促进泛北部湾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战略构想。
“一轴两翼”中的“一轴”指的是,从南宁到新加坡经济走廊,它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的公路为载体,把6个国家、9个城市串联在一起。就目前形势来讲,由于越南本身的发展,和它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干预演变了“两廊一圈”的迂回政策。“两翼”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之前开始的,这里不予讨论。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无疑是构建“一轴两翼”新格局的关键。
为了推进泛北部湾合作与开发,广西已启动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成立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发展沿海工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为依托,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一,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第二,建立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2008年10月,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构建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这是继北部湾后,我国向东盟打开的又一窗口。假如我们把“一轴两翼”比喻成指导思想,那么北部湾经济区就是大本营,而西江经济带就是前沿阵地。它将承接大珠三角的功能辐射,迅速的成为对东盟贸易的主导地位,以特色产业形成对东盟国家强有力的经济辐射,从经济上牢牢抓住泛北部湾国家和地区。
而做为广西首个核电承保项目,防城港核电站在2010年举行签约仪式。我想这标志着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的号角。将带来无限的机遇。
文/尘笑笑
第四篇: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一、概述
2005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考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联想、港湾、京东方等企业以及中关村软件园。
在考察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温总理说,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在与华旗资讯总裁冯军、中星微电子公司总裁邓中翰、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企业家座谈时,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温家宝总理考察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纪实
200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看望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6月17日下午,两辆面包车驶进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这里,看望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多年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1.4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692亿元。今年上半年高科技产业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是温家宝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下午3时许,他一走进联想集团产品展厅,就向集团负责人问道:“你们的研发能力怎么样?”
“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25亿元,现有研发人员1800多名,获得了2000多项技术专利。这是我们最新研制成功的闪联标准技术。”联想集团的工作人员随即向总理演示了这项实现手机、电脑、电视机联通使用的先进技术,刚刚用手机拍摄的总理走进大厅的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
“好。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企业还要继续努力,一刻也不能松懈。”温家宝说。
“是的。联想集团最近完成了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在谈到联想集团最近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时,“这次并购举世瞩目,是国际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一定要成功。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 把这些条件转化为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结出丰硕的成果,还需要花大力气。真正成功不仅看现在,更要看未来。”温家宝讲到这里加重了语气。
软件产业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点和优势产业。温家宝来到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大厅,在中关村软件园沙盘前,他向介绍情况的中关村软件园副总经理周放问道:“软件园的收入能达到多少?”
“80多亿元。”
“这个规模还比较小。软件开发一靠头脑,二靠市场。这两条我们都具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对专利的保护,加快软件业的发展。”
“总理说得对。我们正在资金、政策上对软件业的发展加以扶持,并注意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专利的保护。”
“好。我国现在手机用户达到3.8亿,电脑1亿台,但自主开发核心芯片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把这一关键技术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尽快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温家宝语重心长地说。
下午4时许,温家宝驱车来到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汇聚着众多的高科技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于2004年9月投产,是我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柔和的灯光洒在洁净宁静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流水线上有序作业。
“生产经营情况如何?研发人员有多少?”温家宝一边察看生产线,一边向企业负责人问道:
“共有员工7800多人,有700多人的研发团队进行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开发。已拥有500多项专利,今年将新增500项专利。今年的总投资完成后,产量将达到每月1.5万片至2万片。”
“对高科技企业来说,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要在关键技术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京东方科技集团是一家年销售额达数百亿元的新型高科技企业,主要生产液晶显示产品。
“这种产品我们能生产吗?”在明亮的生产车间,温家宝拿起一片用于显示器的增亮膜,向企业负责人问道。
“目前还依赖进口,但我们正在加大研发力度,预计今年能够有所突破。” “我们的很多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时不我待,人才是关键。” 温家宝接着走进公司的生产管理部,向员工们问好。“到公司多长时间了?”温家宝和蔼地问一位小伙子。
“一年多。”
“高新技术每天都在进步,大家每天都要努力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考察完企业后,温家宝接着召开座谈会,听取北京市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情况的汇报,与中星微电子公司、华旗资讯、时代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温家宝说:“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国家高新区要进行‘二次创业’,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要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软环境建设。要坚持合理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要在稳定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制约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当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军汇报他们的企业就像象棋中的“炮”一样跨越发展时,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就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总理的一番话激起阵阵掌声。
第五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论文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通俗文化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帮助巨大。特别是那些励志类的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的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及其影响的软实力,并且取得可喜的进展。韩国从政府作为服务者的立场出发,成立了专门性质的国家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在短期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贸易逆差到顺差的飞跃,尤其在内容出口、增强影响力和数字内容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甚至出现了部分领先优势。新加坡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专门在旅游局下面成立了会展署,支持企业发展会展和娱乐产业。
从对外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文化竞争中。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我们就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籍此推广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对中国文化亲近友好的环境。要想占领文化市场和保持文化竞争力,一个国家和该国的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就此而言,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提升当代的文化创造力来发展文化竞争力。
体现文化竞争力的战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目前,我国文化竞争力依然较弱,主要体现在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内容产品和版权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逆差,特别是在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内容产品方面如畅销书、电影大片、重大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因此,从对外文化竞争的角度来思考,我们需要转变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不能再把免费文化交流当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而是要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跨越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人们不仅要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要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文化“越是超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打造国家以文化竞争力为基本形态的软实力,包含着促进文化走出去。例如,姚明通过NBA这个文化产业项目活动和明星经纪活动所展示的魅力,对于人们理解中国人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对于文化交流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文化建设和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发表讲话,提出“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到,文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具有经济战略的同时,从全局出发为中国的国家文化战略谋篇布局,从长远着眼形成文化长期发展的决策,对文化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实施方式进行整体性的谋划,极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迫在眉睫。
研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首先要深入思考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战略,把
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目标是增强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打造高端文化和时代经典,打造国家文化形象,形成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第二,要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从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三,要全面研究中国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建设问题,以文化产业为重点,发掘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的实践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将文化作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提升到战略高度,确立“文化战略”。英国制定“艺术发展战略”,并率先在国家政策层面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日本在经历 “军事立国”“经济立国”等发展阶段后,提出“文化立国”目标。美国围绕国力是否衰败及未来发展展开讨论,提出“软实力”概念,提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考虑运用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即软实力,并在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中突出宣传和传播国家意识、国家精神。显然,文化战略在促进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以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原创力不足,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受限。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但存在商业化与平面化倾向。显然,当传统节日主要停留在享受美食和购物消费的“黄金周”意义上、城市建设中对传统建筑大加改造拆解、新建筑缺少内涵、文化节目中低俗风气仍占有一定的市场时,与文化紧密相关的国民精神和国民素质、民族的文化精华和国家文化形象都亟待提升、发展和加强,就此应进一步加强关于文化引导、文化服务和文化影响的研究与实践,在文化战略的层面谋划全局,深化发展。这一举动的意义不只在于发挥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创新力,更在于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这一主动权不只为抵御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在于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风俗传统等文化积累发展而成的现实要素,保护文化传承的根脉。因此,必须加强全面系统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深入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既着眼于高端的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建设,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又面向公众文化需求,完善文化服务和引导体系,同时真正通过产业化发展,贯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作用,“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具体而言,研究构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从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进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思考。这是总揽文化发展全局的制高点,也是提升文化实力、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铸造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经典,打造国家文化形象。
应该说,核心的意识形态将关系到文化的凝聚力,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经典体现文化的发展高度,国家文化形象直接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基本认知并直接对具体领域产生影响。
二、积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国民素质。如果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最大的展品是我国的文化品牌,那么与之相关的国民素质显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和维
护国家、民族的文化主权,更要着眼国民素质、国民精神的提升。因此,既要扩大接触文化的机会和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也不能放弃经典的、精英的文化艺术追求和品质;既要发展具有弹性的公共管理,也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服务的同时发挥引导作用。要以高雅的文化、高尚的追求、高层次的国民素质塑造和影响公众,提升国民素养、国民精神。
三、以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文化产品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仅关系经济效益,而且关系文化主权,关系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因为文化产品接受面广、大众参与度高,更具有文化传播和影响作用。从根本上看,如果不大力发展具有本国文化内核的文化产品,市场会为外国文化产品占据;如果不积极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外国文化资本也会涌入并谋求资源整合,而且将输入其文化价值观,发挥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的影响力。所以,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关系到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关系到文化主权。事实上,我国在文化产品贸易上存在着逆差,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总之,从文化大国发展为文化强国,需从战略意义上全面、深入、长远地进行规划和部署,真正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