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

时间:2019-05-13 10:2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

第一篇: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

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

【摘 要】孔子之心,平天下之心,圣人之心也;圣心始于志学,圣心非他传而可自成,圣人可学可至;圣人之心,平天下之心,乃天下公心,吾与圣人同类,便知圣人之心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圣心,只要你想成为圣人,便具圣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关键词】圣人之心可学可至

千百年来,读《论语》者,不计其数;注《论语》者师心自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正如程颐说的那样:“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以后其中得一两句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颐《读论语孟子法》)之所以有如此之差异,皆在于识与不识孔子之心而已。识得孔子之心的人,则读了之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识得孔子之心的人,则读了之后,无事者仍无事,师心者仍师心,纷纷者仍纷纷,莫衷者仍莫衷。我辈于圣人二千五百年之后,又读《论语》,希望能再体圣道,再悟圣心。

(一)孔子之心

孔子何心呢?读完《论语》,细细体悟,我们能发现,孔子之心,乃平天下之心也。专言之,则圣心、诚心也。圣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周易·文言传》)可见,孔子之心乃是“圣心”也。诚者,“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可见,孔子之心乃“诚心”也。孔子之圣心、诚心,具体表现在其“学、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圣心的具体体现。同时,孔子之圣心、诚心还具体表现在其不同弟子的不同方面:“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们不仅要知道孔子之圣心、诚心乃是全体大用,是浑然一体的。更要从其具体的方面和其具体的表现入手,知其专分一如,才能识得孔子之真心也。

夫子“十五而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恒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说心也”;“好学说心,异端不攻,君子不器,学以致其道,以文会友,进艺辅仁也”;“则德不孤,朋友来,乐乎有邻也”。(《中庸》)孔子不仅志于学,而且好学,把学习当成快乐,认为求知的快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吸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庸也》)圣人之心,始于志学、好学、乐学之心也。

其学成,明其明德,学业达到一定的水平,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修养达道一定的境界。在明德之指引下,则其身修,做到了温、良、恭、俭、让;其身修以后,出入孝悌,则其家齐;其家齐,则学而优则仕,达、果、艺施于政。为政者,知“君子三畏”,忠信事上且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为人臣者,知“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善善恶恶,居敬行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善举贤才,做到政治清明,民信十足,则其国治;内其国治,外则文事武备,远人则修文德以来之。天下之民归心焉,则天下平。天下平,则博施于民而厚济于众也。(《论语·庸也》)圣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总言之,圣人并非天生圣焉,乃志学以至矣,学而明明德,明其明德,则其身修,其身修,则其家齐,其家齐,则其国治,其国治,则天下平也,天下平,则能实现圣人“博施于民而厚济于众”的崇高理想,实现其“与天地参”的精神境界。

孔子之心,平天下之心,圣人之心也。平天下,始于志学,平天下心便始于学心也。因此,学可至圣人,圣人志学至也。

(二)圣人之心可学而至之

孔子平天下之心,始于志学。可见,圣人之心,并非异禀,学而至之也。

中国自古以来,对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的问题一直都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一书中指出,对于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的问题历来有四种观点:一种是圣人不可学不可至,此乃中国之传统;一种是圣人可学可至,此乃印度传统;一种是圣人可学不可至,此说无理不能成立;一种是圣人不可学但可至,此乃谢灵运在《辨宗论》中提出的观点。(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其实,这四种观点的不同,只是在于对“学”的涵义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罢了。看来对“学”的涵义,需要详加研讨。

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有所欲为,想要获得某种满足,那圣人就是不可学的,因为圣人德合自然,与天为一,圣心乃是本有,自是不能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此其一。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模仿某种外在于我的东西,那圣人也是不可学的,因为圣人神明自茂,反身而诚,岂能通过模仿而学得?此其二。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一种渐近、累积而最终有成,那圣人也是不可学的,因为圣人之本“理归一极”,是不可分的,要想成圣,只需顿悟获得,不能一次学得一点,慢慢积累而成;圣心既为整体不可分割,只能要么顿得要么不得,自亦无所谓通过学习而渐得之理,此其三。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因为自身先天的不足,所以需要从后天的学习来加以弥补,那圣人也是不可学的,因为“物皆得一以成”,(王弼《周易正义》)众生本皆自足其性,人皆可以为圣人,圣心可自成,勿需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成,此其四。由以上四点我们可以观知,如果把“学”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获得过程,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有所欲为、是模仿、是渐进的过程还是后天的弥补,都不过是想通过外在的获得方式来实现成圣的理想,而这都是与成圣的本质背道而驰的。朱子曰:“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以为地,万物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读大纪》)圣人之性,合于自然,与天为一,岂能外铄而得?

同时,我们看看夫子传其圣人心与否?已传则知圣心可传,没有则知圣心不可传。如果圣心不可传,则知圣心是不可能通过外铄的学习方式获得的。自夫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八派之先儒身以任道,或进学致知,博文约礼,修身成德,或传道授业解惑,或述学统,劈杨墨、卫纲常,或学而优则仕,仁政爱民,欲以治国平天下。然各派也开启道统之纷争,坚固门户之见,各派之陋儒皆以孔子之正统自居。可关键是各派传人得到了夫子之圣心乎?

首先,圣人之心天下公心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只可与治之,不可私有之。夫子也无法将天下之公心居为私有,私与门人弟子。其次,夫子之公心即便私与门人弟子亦不可得焉,圣心不私传。“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第五》)凤鸟不致,河不出图;就算是颜渊好学,循循善诱,却又不幸短命,夫子已矣,可见,即使圣心可授亦无人可传也。再次,孔子诲人,不但无隐乎门人,而且子无异问。斯亦知圣心之不传也。即便是好学的颜渊,犹叹圣心之仰高钻坚,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可知,孔子无意于传心亦不曾传心,因此圣人之心非可传也,非可教也,非可外铄也,乃在于人之内心体悟也。我辈于今日能有幸再读《论语》,期许能体些许圣人之微言大义,能悟些许圣人之圣心,足矣。

所以,我们此处所谓之“学”,非是模仿圣人之言,圣人之行,或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乃是指学习圣人之心,学习圣人“志于学”之志向,学习圣人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学习圣人“博施于民而厚济于众”的博大胸怀,学习圣人的思想和信念,学习圣人的立志成才的方法。从内在方面,反身而诚,发现自身本有之圣心之端,塑造人之本性,向着圣人的方向发展。

(三)圣人之心即我心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平天下之公心也。陆象山曾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九渊集》)圣人之所以同于圣人者,无他,平天下之心同也。有此心即圣人心,无此心,即凡人心。

孔子心圣人心也,圣人之心可自成而不可他传。从以往圣人可考之,尧舜禹之所以相继为圣,历数在己躬。夫子之所以为圣者,在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夫子明确显示了他成圣的为学次第。子还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述而第七》)夫子亦确然向人展示了其成圣在己为而不在他传的思想。“诚者自成,而道自道也。”(《中庸》)可知,圣心自成,非外铄也。

成圣本非易事,现又圣心不可传,那我们怎么办?圣人者,人也;我们也是人也,圣人与我们是同类,想要成为圣人,并不难,“我欲仁,斯人至矣”;“为仁由己,由人乎?”(《论语·述而第七》)学可致圣人,圣人自志学始。故《论语》自《学而》始至《尧曰》终。《论语》成书之意正在于此。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圣人之天下,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我耳聪目明,为什么不可以学习呢?圣人之心不需圣人传之,也不必等待圣人传焉,更何况夫子也从不居圣居仁,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之心,只一平凡之心也。明白了此中道理,则知圣人心即我心,我心即是圣人心。人皆可以为尧舜矣!

综上所述,孔子之心,乃平天下之公心也;圣人之心,既可学又不可学,既可至又不可至;圣心可自成,不待亦不需他传;孔子心亦即我心,我心即孔子心。至此,方知圣心之广大悉备,无所不包也。

李丰琼

第二篇:读《论语》感悟

读《重订论语》感悟

《论语》一书在我国广为流传两千余年,在漫长封建时代曾被皇上定为科举取仕的科目。由于《论语》为文言文,通假字很多,古奥句也有不少,书中存在的重复、错简等,人们没有勇气和胆识进行修正。直至现在还为《论语》译著者所沿袭,实为以讹传讹。

叶秀中同志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对《论语》颇有研究,年幼时就能倒背如流,对《论语》中每一篇每一章每一句每一字的深刻寓意都分析、解读得十分全面、客观、准确。为了帮助现代读者阅读好理解好《论语》,他不顾年老体弱,凭着顽强的毅力、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以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刻本《论语》为底本,并参考多种《论语》译著本,博采众长,广为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底本进行重新修订。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先概述主体内容,接着臵正文、译文、注解三部分。正文为经过重订的底本;译文以直译为主,在上下文难以贯通之处适当取用意译;注解包括注释和解说。凡底本中属于全章重复的内容一律删去,具体情况写进篇述;底本中所有通假字换成正字,繁体字改成简化字;底本中文句有误的,除在正文上径改外,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底本断句释义有异的,以符合孔子思想为依据作出抉择,并在注解中说明理由。现在,叶老的《重订论语》已经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重订论语》,主要内容是教育和启发人们如何治学、修身、为政、尚礼、交友、处事等。要求人们治学严谨,加强修养,为政以德,-1-

崇尚礼节,倡导仁义,诚实守信,慎交挚友,办事认真等,这无疑与当今时代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充满人生哲理的至理名言至今仍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读《重订论语》,细细咀嚼,感悟有三:一是体现了译著者的创新精神,勇于修正沿袭多年的传统错误;二是体现了该书通俗易懂的显著特点,对难以理解的字、断句释义有争议的,均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并阐述理由,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三是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孔子的有些观念打上了时代烙印和阶级烙印,译著者在注释中予以评析。因此这的确是一本加强修养、提升境界、提高自我的阅读用书。无论是从政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阅读好《重订论语》定会受益匪浅。

第三篇:读《论语》,感悟人生

读《论语》 感悟人生

民勤县大坝中学 薛 琴

无论做什么,态度至关重要。孔老夫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并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学而不厌”。即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好学而不感满足。再次,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另外还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从小学起,孔子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深入我脑海。现在慢慢领悟到孔子的虚心向学与博大心胸是我学习快乐的源泉。

学习,自然要讲求方法。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与方法,但一些好的经验和精髓却是恒古不变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方法是现今很多人学习中不可少的经验技巧。

在学习中,与态度同样重要的就是实践过程。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背诵,不懂得运用知识去实践,那学习就变得无意义了。正如孔老夫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学得棒,运用得好。

如今,可读的书数不胜数,大到名家名著,小到期刊杂志。无论是怎样的书,其蕴含的道理,总有那么几点值得你去体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向谁,无论学什么,只要觉得对你有帮助你就可以去用心学习,体会。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潜心求学的态度。或许,我现在的体会和实践还很幼稚,但每当隔一段时间,我再去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时,总会有一种新的感觉,感觉有一种理解上的升华。

《论语》,是人生的一部经典。在读它的过程里,我们可以反省,可以领悟,可以修正,可以明确我们该怎么做。校园里的我,面对诱惑,有着太多的不确定;面对名誉利益,有着道不明的情愫;面对处事,有着数不清的恐慌与害怕。不确定的事情太多,纠结的事也太多,殊不知,在屋子里,郁闷发呆、自寻烦恼的时候,我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所以,当我决定摆脱不良的负面情绪时,我再次选择了《论语》,选读了其中的某些章句。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安静了,心里的疑问和迷惑慢慢在消失,对梦想的期待和努力的动力也在增加。慢慢地,我懂得了学习,懂得了自身修养和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正是从《论语》中汲取了营养,我深深感受到经典给我的动力,我要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有许多的事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只要本着忠于自己,忠于实际,就可以从容面对失败和挫折,甚至赢得更漂亮的生活。那么,摆正自己的位臵,努力向前,那便不负一个真实的自我。

指导老师:黄详本

第四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态度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感到收获良多。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正是为孔子忠于自己,善待他人的一种淡泊的襟怀所征服。不管世界如何纷乱,保持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人生,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工作,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论语》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更教会我们用圣人的智慧温暖照亮整个人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

下载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语》,感悟安全[精选多篇]

    读《论语》,感悟安全 其一,在《论语》中有一段:“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感悟“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马是当时最重要的财产之一,是衡量家庭财富的标致,孔子问“人”......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按照宣传部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通过于丹的"心得",使我对<论语>精髓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从中知道它所蕴涵的真谛。它向我传递了......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读《于丹感悟》有感 黄冈小学 赵晶莹 人生是一艘驶向未知的航船,在光怪陆离精彩无限而又充满艰难险阻的航程中,我们需要有大智慧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需要知识的力量作为奋勇前......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前言:关于读《于丹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赵艳芬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

    读《论语》感悟:传承经典 为政以德

    读《论语》感悟:传承经典 为政以德 读《论语》感悟:传承经典为政以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读《资治通鉴》之体会和感悟

    读《资治通鉴》之体会和感悟各位领导、同事,早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