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管理学别人帮着整理的一点复习要点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收购储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由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后纳入土地储备库,在根据规划和计划,投入市场。
制度:指在特定条件下选择的、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并借以影响人们相互关系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总称。
土地征收: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更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土地的权利。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登记原则:依法原则、申请原则、属地管理原则
权属管理内容:依法确定土地权属、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农村土地使用权取得:依法承包所得、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依法用于非农建设、依法用作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其他方式取得。
农地征收、转用审批:
(一)征收土地的审批权限1.国务院批准权限(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3)其他土地70公顷以上。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征收上述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审批。
(二)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1.国务院批准权限(1)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的。(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及大型基础建设项目。(3)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扩张用地。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上述规定之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前:1949-1953:“耕者有其田”土地产权制度的建立1953-1957 :土地合作化1958-1961:土地的人民公社化1962-1978:“三级所有,对为基础”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后:以“共有产权”(集体产权)为中心过渡到有限制的“私有产权”(土地承包权)。有效解决了“搭便车”行为和监督问题,降低了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强了制度的有效性。1.所有权主题明确化2.明确与规范所有权相关权能3.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4.完善使用权的权能结构5.土地承包期的长期化6.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运作
7.土地产权的法制化管理
城市地价管理:是指政府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行为,保持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土地交易者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各种调控、引导和管理措施。
土地出让: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讲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建议用地预审制度内容:(1)土地征收目的的合法性审查;(2)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是否有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4)是否符合建设用地供应政策(5)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是否达到要求
土地年度计划管理:1.任务和类型 国家计划、地方计划 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2.内容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耕地保有量 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指标
第二篇:土地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3、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全数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4、地籍调查: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5、宗地、: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6、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间人口和社会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7、土地登记: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8、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9、地籍档案管理:对地籍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归档保管等工作,(可理解为: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而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归档保管、提供利用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10、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11、土地权属管理:国家为合理组织利用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
12、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有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利用管理: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进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16、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占多少,垦多少”的原侧,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由其交纳耕地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17、地价指数: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二、填空题
1、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2、土地征收批准权限: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耕地超过35hm^2年,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
4、土地权属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5、土地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技术方法、法律方法。
6、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让审批手续。
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8、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9、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
三、简答题
1、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土地有哪些基本特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3、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有哪些?准备工作——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文字总结——检查验收——资料整理与归档。
4、简述土地登记的类型和登记的基本程序?类型: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注销土地登记、其他登记。基本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
5、简述地籍管理的内容及原则?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6、简述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程序?当事人协议解决;人民政府调解(调解、行政裁决:当事人提出裁决申请、调节、裁决)。
7、简述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调整土地关系。内容:依法确认土地权属;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平等自愿有偿诚信原则;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9、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属于国务院的有哪些?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m^2的;其他土地超过70hm^2的。
10、简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直接出让:依据出让合同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证书;据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形成房屋建筑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其它建筑用地;划拨: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出让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的可以不办理出让手续的,所得出让金上交国家或做其他处理。
11、哪些情况可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的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国家依法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并给与补偿,征收后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转变为国家土地所有权。
12、简述土地征收的程序?用地预审(建设单位申请预审需提交的材料,建设项目预审的内容);用地申请与审查;批前公告和确认(批前公告、确认、听证);用地审批(上报审批、批复);事实与监管(实施、监管);土地登记。
13、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有哪些?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14、简述农用地保护的重点?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地生产力;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15、简述土地报酬原理及研究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意义?在科学技术水平行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的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线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意义:揭示土地的质量状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有哪些?直接控制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量;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间接控制指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村镇建设用地)
17、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实地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遥感监测;专项定点监测。
18、如何引导建设用地有序的扩展?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利用程度(确定城镇合理用地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盲目扩张;充分挖掘建设用地的内部潜力);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19、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哪些?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土地价格申报制度;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征收土地增值税;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第一章绪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及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及实施的手段,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将政策、技术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产出、减少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止土地退化,经济上有活力又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土地管理方式。既满足当代社会对土地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需求能力的需求。思路:1保证农用地特别是耕地;2慎重开发未利用土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发展;3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土地调整。
2、通过学习土地管理学这门课,谈一谈土地管理的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2。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部分。地籍管理包含土地调查和土地动态监测,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信息管理、应用、维护、更新等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依法查处有关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违法案例等内容。土地利用管理是通过编制和实施全国、省、地、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用途管制,采取地租、价、税等荆棘杠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组织、监督和调控。土地市场管理包括对土地市场供需、土地交易、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配置等进行管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3、论述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必要性。1)由土地市场本身特性决定的:a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人类进行各类生产、消费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土地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性;b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在土地市场上流转的是土地产权,而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必须在国家法律确认和保护下才能充分实现;c土地具有保值并不断升值的特性,土地市场比其他市场更具有投机性。2)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加强土地市场管理:a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b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第三篇:管理学复习要点
管理学复习要点
说明:复习要点将涉及所有考试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内容实质的理解,而不应只注重死记硬背。
第一章
1、管理的起源
2、管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3、传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对管理学的贡献及局限(泰勒、法约尔)
4、行为科学学派的基本观点、霍桑实验及其结论
5、系统管理学派及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6、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章
1、伦理道德与道德观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四章
1、信息及其特征
2、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章
1、决策与决策理论
2、决策过程
3、影响决策的因素
第六章
1、计划及其性质
2、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七章
3、目标管理 第八章
2、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4、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
第十章
1、组织变革及组织变革管理
2、组织文化
1、领导及领导风格
1、激励原理
2、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X理论和Y理论、强化理论
第十四章
1、控制的必要性
2、控制原理及分类
3、控制过程及有效控制
第十六章
1、创新及其作用
2、创新过程及其管理第十一章
2、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1、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模型
2、战略性计划选择
1、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3、组织部门化
5、集权、分权与授权
第四篇:管理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4分);单选(30×1 分);多选(5
×2);分析题(20分);案例分析(20分)
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管理的含义、性质、特征;管理者的技能
第二章: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第三章: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系统原理;责权利三角定理;人本原理的内容
第四章:外部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研究的内容;决策的含义及类型;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的分析方法(会计算)
第五章:计划的含义、类型;计划与决策的关系;编制方法:网络图的主要内容、滚动计划法的含义及主要原则;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基本观点
第六章: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彼此的关系;两种组织形态的优缺点;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权力的含义和内容,分权的标志、途径
第七章:人员配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原则、具体工作;选聘的来源及其优缺点;人员培训的方法;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直线与参谋的含义及其区别;组织文化的含义、文化结构复合图
第八章:领导含义、过程图、要素;基本的领导方式及主要的领导理论
第九章:激励理论的提出者及其主要观点、激励方法
第十章:沟通的含义、过程包含的主要要素、阻碍沟通的因素、类型;五种网络结构类型的突出要点
第十一章:控制含义、类型、控制的过程
第十二章:创新含义;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五篇: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
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 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P
43(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四、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和主要特征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P69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应用: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界面活动控制理论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提出使环境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界面活动控制论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这样就抓住了关键,切中了要害,从而才能保证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五、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P76
(1)环境冲突协同论: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博弈论”
协同: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
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冲突—竞争—对立;协同—统一整合。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应用:冲突协同理论: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通过协同子系统的局部运动使系统整体的宏观运动效果优于部分运动效果之和,相反,如果子系统的运动之间不协同,甚至相互制约,那么子系统运动的效果就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系统整体运动的效果低于部分运动之和。
以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为例
对于同一种污染物而言,有些企业可以采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去除率,而有些则需要较多的费用,前者愿意削减排污量使排污许可指标富余并转让出去,而后者愿意购买排污权。
排污许可交易政策协同了不同排污单位在排污量上的冲突,协同了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指令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冲突,使排污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具体作法,能够在利益驱动下,积极进行生产工艺改革、实施清洁生产,增加排污余额,这使企业的生产行为与环境容纳量得到了协同。
六、环境管理全过程控制原则主要是指什么?
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逻辑上的全过程:立项、设计、施工、生产。时序上的全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即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分配——使用消费——废弃物处置
七、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与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分别指什么?它们有何异同?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
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指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区别: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只控制了从污染物浓度,而忽略了污染物的流量,因此势必造成环境中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控制不住城市的环境质量。而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八、什么叫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类?制定环境标准应符合哪些原则?环境监测有哪些主要特点?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应该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1)环境标准P1041、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2、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制定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的定义)
(2)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类?P105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基础标准分为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6、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
(3)制定环境标准应符合哪些原则?P1051、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2、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3、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号标准保护,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
4、制定环境标准,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和国际上的有关协定和规定相协调。
(5)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应该满足哪些基本条件?P1041、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2、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3、完整性:测量数据与预期的或计划要求的符合程度
4、可比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得的测量数据与处理结果要有可比性
5、代表性:要求监测结果能表示所测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情况。
九、目前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特征?对开发区进行环境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目前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特征?
基本特征: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2)对开发区进行环境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原则:①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要原则。②环境规划实施主体必须兼具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④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为主,实行清洁生产的原则。⑤将环境管理手段溶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原则。
十、城市环境有什么特点?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城市环境有什么特点?P1411、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骑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2、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有哪些?P145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
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十一、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排污申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十二、流域环境管理有何主要特点?如何对流域环境进行管理?
(1)流域环境管理有何主要特点?
主要体现为流域环境问题及管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2)如何对流域环境进行管理?P161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
2、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
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
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十三、我国现行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主要包括哪些?P841、排污收费制度: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排污单位或个人应根据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缴纳排污费。
2、减免税制度:国家规定,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五年免征产品税,对污染搬迁另建的项目实行免征建筑税等。
3、补贴政策:财政部门掌握的排污费,可以通过环境保护部门定期划拨给缴纳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用于补助企事业单位的污染治理。
4、贷款优惠政策:对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项目等,可按规定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十四、什么叫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其主要特点包括哪些?
(1)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P21
4就是一个以“组织”为单位,以标准体系的形式规范和约束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产业活动方面的环境管理体系。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特点包括哪些?P216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
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
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以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为基准;
4、强调储蓄改进和污染预防;
5、强调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
6、强调生命州区思想的应用。
十五、什么叫环境监测?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1)环境监测P10
2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主要特点有哪些?P1031、系统性:因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工作是由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构成的,比如布点和采样、分析测试、数据整理和处理、监测质量保证等;
2、综合性:包括监测对象的综合和监测手段的综合;
3、时序性:因为环境的状态是随时间变化的,加之由环境监测对象大多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变化大;还由于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多、仪器设备、试剂药品多样性,因此,必须具有连续的数据,才有可能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也才能揭示出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十六、什么叫清洁生产?P2121、清洁生产是从生产的全过程来控制污染物的一种综合措施。
2、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9年下的定义)
十七、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涵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生物多样性的涵义?P24
5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
1、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水平生的遗传变异度,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在一定区域某一面积内发现的物种的数目及其变异,常用物种丰度表示;
3、生态系统多样性既存在与生态系统内部,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之间。
(2)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2501、生物生境(栖息地)及其破坏:森林生境;湿地生境;其他生境;
2、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的影响;
4、过渡捕杀、捕捞、偷猎等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5、外来物种入侵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十八、什么叫自然保护区?应用生物圈概念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和管理时,一般应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其评价指标包括哪些?
(1)自然保护区P256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应用生物圈概念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个管理时,一般应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采取什么措施?P2651、核心区:在核心区内一般禁止任何人类活动或只允许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
2、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可从事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标本采集等不影响核心区保护的活动,但禁止狩猎和经营性的采伐活动,一般也不开展旅游活动;
3、实验区: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可在实验区内画出一定区域开展路由活动,增加保护区的收入。在把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具有保护、研究、监测、示范、教育以及持续发展等多功能的开放式系统中,实验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核心区。在核心区内一般禁止任何人类活动或只允许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2.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可从事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标本采集等不影响核心区保护的活动,但禁止狩猎和经营性的采伐活动,一般也不开展旅游活动。如在特殊地段开展旅游活动,必须设有固定的导游路线和指示路标,防止游客误入核心区。3.实验区。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下,实验区可进行植物引种、栽培和动物饲养、驯化、招引等试验;可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和实际需要经营部分短期能有收益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可建立有助于当地所属自然景观带的植被恢复的人工生态系统。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可在实验区内划出一定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增加保护区的收入。
(3)评价指标包括哪些?P2661、多样性
5、面积适宜性
9、科研基础
2、稀有性
6、生存威胁
10、管理成效
3、代表性
7、社会经济价值
4、自然性
8、管理基础
十九、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P274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三同时”制度 ③排污收费制度 ④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⑤环境保护许可
证制度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⑧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⑨其他环境管理制度(落后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危险废物处置代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新制度)
二十、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1.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原则。
3.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的原则。
4.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6.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