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用心爱心专心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 南多北少 地 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
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
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复习提问: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
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
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提问: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土壤侵蚀定义: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板书设计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一、可再生资源: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⑵节流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第二篇:高中地理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解决对策(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 南多北少 地 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复习提问: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提问: 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土壤侵蚀定义: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⑵具体措施。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板书设计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
⑵节流(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③农牧业措施
第三篇: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练习6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教材第40页思考
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思考提示:1.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
2.短期内,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甚至危机,但从长期看,人类必能寻求出新的石油替代品。
3.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寻找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品。
(三)教材第42页思考
思考提示: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四)教材第44页(上)思考
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五)教材第44页(下)思考
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六)教材第46页思考
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1.在世界两大煤带上的国家是()A.巴西、中国
C.美国、乌克兰 答案:C 2.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热丰富 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 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解析: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北、华南地区由于地势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北、中南地区少。
答案:C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B.俄罗斯、南非 D.加拿大、澳大利亚
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
3.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4.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第4题,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C 4.A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6.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A.秋季、春季 C.冬季,春季
B.冬季、夏季 D.夏季、秋季 7.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小
解析:第5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第6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第7题,塔里木盆地是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地形封闭,风力较弱。
答案:5.A 6.B 7.C 8.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3.28亿吨,2015年我国对外依存度首次达到60.6%,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严重隐患,为此目前我国正在谋求多元化进口通道并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核电增长图。
我国在建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540万千瓦
材料三 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预测变化趋势。
(1)线路①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线路④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国家)。(2)分别说明西南、东北油气进口通道施工建设中在自然因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3)西南油气通道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态环境问题?(4)说明我国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条件。(5)分析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变化的原因。答案:(1)南美(拉美)或非洲 哈萨克斯坦
(2)西南通道:地质复杂,多滑坡、泥石流;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雨季长,雾气重;森林茂密,地面湿滑,蚊虫多等。
东北通道:暴雨、洪水,严寒且寒冷期长;冻土、沼泽面积广;森林茂密;积雪厚等。(3)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4)技术成熟;经济实力提高;能源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等。
(5)技术进步,风电规模扩大,风电成本下降。煤炭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不断增加,火电成本上升。
能力提升
下面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金三角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①技术指向型产业 ②动力指向型产业 ③市场指向型产业 ④原料指向型产业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10.当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地面塌陷 A.①③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第9题,黄河金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动力资源和原料丰富,最适宜发展的是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第10题,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资源开发过程中易引发水土流失;该地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地下形成漏斗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该地为半湿润气候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形成的,和资源开发无关。
答案:9.C 10.D 11.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设问,充分审题,提取信息。如①,虽然不知道“可燃冰”的成分,但据提示可知,天然气中有甲烷成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答案:D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美国与日本相比()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13.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12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 6 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13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
答案:12.A 13.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 314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基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多,利于酸雨形成。第(2)题,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先进。
第四篇: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九歌•湘夫人》教案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 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 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 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五篇:高中地理 5. 4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教案 湘教版选修6
5.4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学案<湘教版选修6)
【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国际行动。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一、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表现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①________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
(2>源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②____________,其影响和危害跨国、跨地区乃至对③____________构成威胁。b5E2RGbCAP 2.国际行动
(1>积极履行④____________________。(2>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3>实施⑤____________系列标准。
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绿色技术: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
2.绿色社区:具备了一定的符合⑥____________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⑦____________机制的社区。p1EanqFDPw(1>硬件设施:绿色建筑、社区绿化、⑧____________、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⑨________等基础设施。DXDiTa9E3d(2>软件设施:一个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联席会议;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队伍;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一定比例的⑩____________。RTCrpUDGiT 3.环境安全:错误!____________的一部分,也是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增强错误!__________,营造绿色未来,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5PCzVD7HxA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我国需要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我国是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B.没有国际支持,我国不能进行任何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 3 考查点2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报讯:近日,××太阳能顺利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太阳能有限公司的管理及业务发展全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思考并完成3~4题。jLBHrnAILg 3.ISO系列标准是________制定的(> A.联合国 B.中国环保总局
C.国际标准化组织 D.各国消费者协会
4.××太阳能企业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可以(>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5~6题。xHAQX74J0X 5.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技巧练
框图法理解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的原因及国际行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29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截止于2018年,如何保证此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这就是近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后京都”问题。坎昆气候大会取得了“世界急需的巨大成功”,各国政府为了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并就进一步应对我们当今面临的巨大挑战达成了协议。LDAYtRyKfE(1>简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2>分析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后果。
(3>人类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全球变暖?
(4>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方法技巧 / 3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性质上 ②环境问题 ③全球环境 ④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⑤ISO14000 ⑥环保要求 ⑦公众参与 ⑧垃圾分类 ⑨新能源 ⑩绿色家庭 错误!国家安全 错误!绿色意识Zzz6ZB2Ltk 对点训练
1.C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了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②项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vzfvkwMI1 2.D [中国并非世界上CO2排放量和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rqyn14ZNXI 3.C 4.D [第3题,ISO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第4题,企业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生产成本将增加。]EmxvxOtOco 5.A 6.B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消费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SixE2yXPq5 方法技巧练
(1>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砍伐,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6ewMyirQFL(2>海水温度上升、海水膨胀、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低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kavU42VRUs(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保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y6v3ALoS89(4>重大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地区乃至全球的后果。M2ub6vSTnP 解读 第(1>题,从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分析。第(2>题,从海平面的上升、气候、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角度加以考虑。第(3>题,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另外开发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第(4>题,是对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考查。0YujCfmUCw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