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华)
第一章 绪论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
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
相互关系: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
念。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属性: 1.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位置固定和区
域差异、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2.资产属性:供给稀缺、位置固定、个体差异、使用永久
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3.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4.工程属性 5.社会属性 6.权属属性:数量、质量、权籍土地资源研究类容: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区域
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
源质量性质的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动态保护
研究理论:结构——功能理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
理化性状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自净功能:对物质和能量进行调节控制,并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
壤质土: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持及供肥能力强,温度稳定,耕
作能力好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构成土地资源价值:天然价值、人工价值、稀缺价值
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土地垦殖、放牧、森林采伐、采
矿
问题:沙漠化、土壤侵蚀、城市无序扩张、次生盐碱化、三废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土地类型地带性分布规律:1.纬向地带性
2经向地带性
.3.垂直地带性
质与量及关系
定量分析:1.面积比
2.频率比:土地类型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
3.分异度:一个区域内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
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
4.多样性指数:一个区域内土地类型的多样性程度
5.优适度:一个区域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的土地类型的程度
6.平均面积:表示土地类型的大小
7.形状指数:土地类型的图斑与真圆形的比较
8.分割度:土地类型的形状的规则性
9.分形维数:描述土地类型图斑边界形状的不规则程度
10.伸张度:土地图斑的短轴与长轴之比
土地类型的演替: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演替类别:1.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
2.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
3.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
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
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
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分类: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类容及主要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 2.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 3.量算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4.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区范围自下而上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6.总结经验,提出建议7.编制土地利用现状报告,并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特定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坚定地过程。包括对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考察;阐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后果;阐明土地利用现状、合理程度及用途转变的可能性及条件;阐明提高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措施
特点:针对特定目的、针对一定用途、针对一定时期、考虑多因素影
响、实用性
依据: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评价类型:适应性评价、潜力性评价、经济型评价
评价单元的划分:以土壤图为基础、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
美国土地起案例评价:
潜力: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 限制性: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
潜力评价系统:土地潜力级(8级)
土地潜力亚级(4级)
土地潜力单元
方法:第一种,以现有土壤详查为基础,并收集附加资料第二种,直接进行潜力单元的野外调查
优点:1.简单,用途广泛 2.概括性高,内涵丰富 3.方法简便,易掌
握 4.适用性广 5.突出耕地优先原则,有利保护耕地
缺点:1.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不够 2.不能对土地特定用途做出适宜性
评价 3.评价结果有主观性 4.过分强调限制性,易使农民失去信心 5.难以考虑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反映土地的适宜性种类
适宜纲(N)、不适宜纲(N)
2.土地适宜级:反映纲内适宜性程度
高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勉强是以(S3)、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级内限制性的种类或需改良措施的种类
4.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经营管理的细小差别 程序:1.评价单元及土地特性、土地质量的确定
2.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3.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质量匹配
4.提交土地适宜性分类成果
优点:1.针对土地特定用途进行适宜性评价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3.强调土地适宜性
缺点:评价结果有主观性、难以考虑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
系统:土地潜力区(9个)
土地适宜类(8个)
土地质量等(按农、林、牧诸方面各3等)
土地限制型
土地限制类型
方法: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农、林、牧分类评价,有低
级向高级归并
特殊规定:稳定的耕地只做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要做农、林、牧
评价;平地、岗地的林地只做农、林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 土地经济评价特点:社会经济属性、时效性、有经济假设
经济评价与自然评价异同:自然评价结果是土地利用与配置的基础依
据,而经济评价结果是土地利用与配置可行性的评定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决策、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特定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投入水平条件下可能产生的食物总量与人均消耗量的总和之比的一个动态估算。包括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人口生活水平、承载人口的限度 研究途径:资源途径、环境途径、生产途径
农业生态区(AEZ)法研究步骤:
1.土地资源清查2.划分农业生态区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4.统计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特点:1.方法先进,结果准确2.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3.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注意的问题:1.所需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2.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
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3.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入产出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光合生产潜力:假设土地其它因素和作物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 光温生产潜力:在光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
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进行水分衰减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进行土壤衰减
第八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基本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课承受性~ 可持续土地评价:
PSR框架:“压力——状态——响应”框架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
生态系统特点:结构的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复杂
性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1.生态平衡与破坏
2.对其结构的影响: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以上损失
3.对其功能的影响
土地生态重建:对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
土地退化: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
类型(我国):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非农建设占用
土地治理措施:灌溉、排水、水土保持、轮作、防风固沙、合理施肥、污染防治、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第十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土地开发涵义: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
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类型:宜农荒地开发、闲散地~、农业低利用率土地~、沿海滩涂~、城市新区、城市土地再开发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工程
土地复垦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对土地
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二篇:第二节土地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五、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306.htm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
第二节
土地资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179.htm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的既热烈又充分,现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小结如下:
(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三大林区录像和下面的五幅图: 我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课本中“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示意图、课本彩图18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课本彩图19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同时出示投影片)。
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学生代表发言后,由学生小结: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从录像中可发现:东北林区具有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转承】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下面资料所说: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耕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使一部分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以上。
(2)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5.5%,也就是说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大。
(3)我国的草场过度放牧问题十分严重,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分严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4)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出示投影片:漫画《水土流失》、《小草的哀求》)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中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由代表来介绍一下。
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
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讲授】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开荒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控制建筑用地。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
【启发】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保持土地资源的作用吗?你还有哪些保护土地资源的建议?你能将这些措施的含义概括为一句话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以形成共识。
【教师小结】
同学们自由发言,畅所欲言,谈的很好。概括同学们的发言: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2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以法律为准绳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在发展经济建设我们的家园时,一方面应从我国有12亿的人口出发,要做到切实保护耕地,少占耕地,如限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农村建房时应将住宅建在荒坡上,平房应改为楼房以减少占用耕地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为保护草场应建立人工草场。我们还应在“土地日”(6月25日)时积极宣传我们的国策“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调查一下我们的社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更好?下一节课我们再讨论。
【板书】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1.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后记: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第三篇:土地资源学论文
土地资源学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题目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法律分析和立法建议 院系 农业生命科学系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 2010011823 姓名 陈栋
班级 101
日期 2012年5月17日
目录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1
二、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
决措施··2
(一)《环境保护法》·
2(二)《土地管理法》·
3(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3
(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4
(五)《刑法》·4
三、解决措施··5
(一)明确土壤污染种类··5
(二)确定土地质量标准··5
(三)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6
(四)法律责任··6
参考文献 ·········································7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法律分析和立法建议
【摘要】
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土壤污染的特点。分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关键词】
土壤污染;法律分析;立法建议 【正文】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有很大的不同。它的隐蔽性,人不可以察觉,肉眼是看不见的。还有就是滞后性,就是要通过一段时间才感觉得到[1],土壤污染的途径有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土壤的放射性污染。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就土壤的有机污染而言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噁英已造成区域性二噁英类污染,洞庭湖、鄱阳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
六、DDT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2]。其他如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土壤的放射性
污染,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而目前,我国仍没有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面对以上严峻的形式,笔者试图通过对目前我国现存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浅见。
二、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涉及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刑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另外,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国于1995年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3]。
尽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土地保护的问题有着概括性的规定,然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存在着相关规定过于分散,法条之间相互矛盾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适用性不强等缺陷;下文笔者将分析我国现有的土壤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那些:
(一)《环境保护法》
罗列的污染种类的滞后性。该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该法于1989年颁布,对于但是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以上的罗列已经基本概括了所可能发生的污染种类,而这部法放置今日,就存在着些许的滞后性,即无法穷尽污染种类,致使污染发生之时,缺乏追究污染者责任的法律依据,笔者认为污染种类还应当包括应当包括: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污染、乱堆放生产废物和消费废物,以及包括生物性污染在内的污染及其他可能造成土地退化的不良(有害)影响;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效解决问题。
第四篇: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的活动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的认识:
1、土地是综合体
2、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
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
5、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6、土地不同于土壤
2、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地球 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
土壤于土地的区别: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景观的概念: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
4土地和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土地的分层;分为三层;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
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7、土地有哪几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8、土地的资源属性有哪些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生产性
3、面积的有限性
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5、时间变化性
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7、多用途性
9、土地的资产属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供给的稀缺性
2、位置的固定性
3、个体的异质性
4、使用的永久性与增值性
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
6、流通的特殊性
10、地产供给稀缺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
11、土地的生态功能:
1、支撑功能
2、养育功能
3、净化功能
12、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
13、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什么?:地权和地籍
14、地籍的概念: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土地资源学的综合性技术方法
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
1、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其长期形成、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的程度,独立地或综合的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综合特征
2、按温度变化可以把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中间层和外逸层
3、大气层对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造成影响的因素,最重要表现为光、温、水、风等几个方面。
4、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
5、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个部分: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6、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
7、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8、母质的概念:母质是指岩石、矿物经各种风化作用使之成为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质颗粒
9、母质的类型:
1、残积母质
2、洪积母质
3、坡积母质
4、冲积母质
5、湖积母质
6、风积母质
7、海积母质
10、地表水系的概念:地表水系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成分,也称陆地水
11、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
2、潜水
3、承压水
1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液相、气相等三相物质,五种成分组成的13、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土壤的机械组成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
2、母质的矿物、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3、不同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
情况有所不同
4、母质的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地影响
14、土壤有哪些功能:
1、土壤的生产力功能
2、土壤的自净功能
3、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功能
4、土壤的支撑功能
5、土壤的原材料功能
6、土壤的景观文化功能
15、土壤矿物质的概念: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岩石(母岩)和母质。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性质和功能影响甚大
16、土壤质地的划分类别:
1、砂质土
2、黏质土3壤质土
17、土壤矿物学组成对土壤的影响:不同矿物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对土壤的保肥供肥性、土壤的耕性影响极大
18、影响土地利用的“土型”主要包括什么:土壤厚度和土壤剖面构型
19、自然土壤一般可分为哪几个最基本发生层次?:A层;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是淋溶物质的淀积或聚积层 C层为母质层
20、对于一般作物来说,最佳耕层厚度为多少?:20cm1、土地类型的概念: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依据-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划分的方法:
1、发生法
2、景观法
3、参数法
4、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1、自然发生学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主导因素原则
4、实用性原则
5、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5、土地划分的原则:
1、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
2、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
1、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
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2、土地 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1、准备工作
2、外业调绘
3、内业工作
4、检查验收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编号:01耕地02、园地03、林地04、草地05、商业用地06、工矿仓储用地07、住宅用地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9特殊用地
10、交通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2、其他用地
4、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1、土地利用调查
2、土地质量调查
3、土地权籍调查
4、土地类型调查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条件,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1、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2、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对象:土地质量(气候、地形、土地、水文等)和土地用途;目标:是分析各种可能被考虑的土地用途在一定区域内的适宜性程度,包括当前适应性和潜在适
应性生态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和社会适宜性
3、土地资源评价的分类:按目的分类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按成果分类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
2、土地类型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地理网格
5、美国土地潜力系统有哪两个基本概念:潜力和限制性
6、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优点:
1、简单明了用途广泛
2、概括性高内涵丰富
3、方法简便容易掌握
4、适用性广泛
5、突出耕地优先原则;缺点:
1、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不够
2、不能对特
定土地用途做出土地适宜性评价
3、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4、过分强调土地限制性
5、难以考虑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7、比配的概念: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8、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优缺点:优点;1针对特定土地用途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3、强调土地适宜性。缺点;与土地潜力分类一样,FAO
土地适宜性分类也同样具有归类法土地评价的缺点。即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概念: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概念: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
3、AFZ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分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进一步决定于灌溉条
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承载人口
1、土地利用的概念:
1、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2、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
2、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1、根据资本劳动投入的多少分为集约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
2、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分为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系统
3、考虑作物和种植制度可分为混合和复合土地利用系统
2、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1确定系统的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
7、报告与决策
8、反馈修正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1、生产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
3、保护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可承受性原则
第五篇:土地资源管理学
09年
1.土地
2.土地监察
3.土地使用权出让
4.地理信息系统
5.土地分等定级
6.土地制度
1.试述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试述土地登记及其内容
3.试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管理
4.试述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1.试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提出的背景,并说明你对该项改革的看法。
2.分析我国现行城市土地“招拍挂”制度和土地批租制度的内容、作用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改革设想。
10年
1.土地资源调查(8分)
2.土地登记
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4.土地生态管理
1.简述土地的特性和功能
2.简述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3.简述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及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一般原则
4.简述土地权力与土地权利的关系及当前的土地权利系统与土地权力系统
1.试论述我国当前耕地保护失控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2.对于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传导机制与操作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11年
1、土地资源评价(5分)
2、土地使用权出让(6分)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6分)
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6分)
5、土地资源生态补偿(6分)
6、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1、简述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15分)
2、简述土地整治内涵及其意义。(8分)
3、简述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体系主要构成。(12分)
4、简述土地类型演替的含义及其分类。(8分)
5、简述土地权力与土地权利的关系及当前的土地权利系统与土地权力系统。
1、试述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及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一般原则,就如何做到土地资源部门间合理分配谈谈你的认识。(30分)
2、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及任务,谈谈你对土地利用规划成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认识。(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