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
浅议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余凌炜)
【摘 要】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心脏,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所在,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如何发挥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以师生(主要是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课外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风学风为引导,逐渐形成的一种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认同遵守,并明显带有学校成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学作风、道德风尚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整合。”[1]。它通过环境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发挥着文化导向、行为约束、思想凝聚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文化形态上看,包括物质文化、秩序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四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高校图书馆具有以下功能:
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人类文化遗产等珍贵的文献资源,以便广大的读者借阅使用。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还承担起来保存其他载体形式资源的重任。
二、开发信息资源,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它们。
三、参与教育的职能,包括思想教育、两个文明建设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在高校里,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2]
三、杭州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探讨和认识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建设图书馆,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是杭师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
因为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开发信息资源的功能,所以高校图书馆全面系统地收藏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知识经验的各类文献、资料。当高校师生在进行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时, 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而全面地获取国内外的相关最新资料,提高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新时代,图书馆不仅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文献, 还拥有发达的电子文献。研究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查阅到所需要的资料, 有效地提高研究效率与研究质量。
新时代的高校不仅承担着教授文化知识的职能, 同时也担负着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健全学生知识结构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就是履行这一重任的重要场所。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 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 图书馆广泛的电子信息资源可为学生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体育及艺术修养等全方位的教育提供学习的条件, 创造一个开放、进步的环境。总而言之,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就在于: 通过图书馆文化的渲染,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以便将这种氛围扩散到整个校园中,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动力。[3]
2、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 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集散地, 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人比喻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其含义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图书馆的建筑格局、藏书体系、环境装饰、服务态度等, 处处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大学的校园文化。图书馆通过其教育和服务职能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着大学的文化精神。大学离不开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图书馆的文化传播。
3、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情报中心, 贮存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图书资料,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所必不可少的。高校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为凝聚剂,将具有共同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读者用户紧紧地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展开的。因此, 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
4、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熏陶中全面发展的殿堂
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满勃勃生机与创造活力的。和
谐的图书馆文化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 主动献计献策,并支持、理解图书馆的工作。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 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文化, 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做人。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当图书馆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时, 学生必将通过图书馆在和谐校园文化熏陶中全面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应该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学术氛围。将校园文化建设使命融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是图书馆更好地实现其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根本保证。[4]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优美的外部环境应力求有端庄典雅的建筑装饰,造型别致的假山花坛,四季盎然的花草树木。良好的内部环境应具备科学合理的藏书布局,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整齐舒适的桌椅,柔和适宜的灯光,淡雅协调的色彩搭配,随处可见的人性化标示和温馨提示,为读者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宁静舒适和赏心悦目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如此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文化,既能诱导读者的学习欲望,使其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又能陶冶读者的心灵,让他享受到情感上的愉悦。其次,完善的图书馆规章制度、严格的考核措施, 有序高效的管理以及图书馆馆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热情周到的服务, 文明的行为举止,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也会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强化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5]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过程
也是知识、信息传输和吸收的过程。藏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教育效果。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其他物质产品。优秀的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内容不健康的书刊则会玷污人的灵魂。因此图书馆应把好各种文献资源的内容关, 严格过滤, 向广大师生提供保持学术研究正确方向的信息, 确保把健康、正确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地提供给读者, 抵制和
阻止垃圾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图书馆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举足轻重,高等院校应当通过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方延明.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1991,(2).[2]房敏.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岱宗学刊,2010,(3).[3]李蕊.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2).[4]李玉英.略论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5]邱娟.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高校管理,2010.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赵立刚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的综合体现。标准化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人心的凝聚是提升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动力。新时代图书馆发展要充分体现新时代特征、人文理念与自然和谐的特点,要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这一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文化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01-0
1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管理实践形成的精神产品,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员工集体智慧和能力创造的精神财富所在。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所认可的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价值观、信念等。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他管理特征的集合,包括自己的形象、企业形象、公众形象。通俗点就是信息的能力表现,是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在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实际行为上的行为准则。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1.培育人才。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精神层面上的集中,能够激励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尊重、爱、关怀是充分肯定员工,鼓励每个员工发挥个人价值和智慧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能够让员工自主地实现自我完善,提高工作质量,从而创造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事实上,在整个工作中管理理念锻造了一个个优秀的员工。
2.加强凝聚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激励员工树立“服务教育,管理教育,文化统一”的“导航”。这些精神可以促进形成一些概念,如主动服务、有效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思想的表现、互助等概念,实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想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图书馆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关注读者的需求,促使他们形成主动服务的理念,这种理念有助于员工之间的团结与尊重,能够形成一种主动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勇气。
3.促进规范化管理。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建立和不断发展的。人是管理活动中的关键,图书馆和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存在,相互尊重、彼此关怀,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人们形成自觉的习惯,逐步改善书籍博物馆群体意识和行为,逐步形成了图书馆条例、法规和规章,员工自愿维持图书馆的规定,是图书馆实现履行社会职能的目标。
4.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人创造的高质量的信息化,它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内容,优秀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充分肯定实践者的能力和智慧,鼓励员工与时俱进,激励员工终身学习,为读者服务,鼓励员工,让员工在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优秀的文化会提高员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
(一)从环境入手,推动人文理念的发展与深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充分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具体来说,将设备、管理、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保证,先进的技术为手段,以满足读者的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目标。建立“左藏右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当标准的人文理念,形成“书院内必有花圃池塘”的读书环境。
(二)构建服务文化
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将反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服务必须依靠资源服务,图书馆资源是人力资源、图书馆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在使用资源提供的服务中,要反映技术进步的能力、创新的服务理念,形成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优质的服务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氛机制和心理契约,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文化是路标,为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服务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服务人员可以统一的价值观;服务文化允许员工能量补充,使员工主动创新、快乐服务,把服务当做自愿乐趣和事业。
(三)参与校园精神产品的共建共赢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依据校园内各个部门教学需要的事实而进行运作的,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即提供学习和信息的服务,可提高教学质量。大学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有三个基本的任务要去完成:1.了解科室工作情况的不同动态和信息需求;2.对服务满意度调查进行核查;3.“推动服务”。这三项工作应该是一致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满意度,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努力方向,抓住问题所在,扩展优质服务,参与教育工作。适当的服务创新,如为英语角提供场所,为员工提供文化讲座的地方,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也将成为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一大特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晓秋.论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125-126.[2]邵明哲.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期刊,2008,26(1):21-24.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缩影。本文浅析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提出了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建立特色藏书体系、提高馆员素质等多途径来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包括学校建筑、实验设施等在内的物态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属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运作的保障机制,包括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等,属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高校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学风、教风、价值观念等,其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是学校特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是“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文化形式。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
1.1 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未经筛选的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缺失,他们过于注重享乐而忽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汲取精神上的养分,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能够感染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纠正他们的负面心理。文明、健康、有感召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各种极端行为与不良精神状态,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的优良精神文化,几千年来,传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如今的校园精神文化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能够获得的积极向上的心灵体验,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深深铭刻在大学生的青春记忆里,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有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课外文体活动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应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树立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更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各类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社团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良好发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师资力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1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互动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2.1.1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2.1.2 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 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2.1 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2 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1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
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依次排出名次,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3.2 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3.2.1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行业特点突出,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3.2.2 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3.2.3 另外,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3 树立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素质
3.3.1 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3.2 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以求共同进步。另外,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束语
我们要勇敢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转变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努力开辟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电明.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8(7).[2]马建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杨玲华.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1(29).[4]刘荣.加强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思考[J].经济师,2013(4).[5]夏艳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责任编辑:汤静]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与应对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与应对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整个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始终影响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性。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它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主题词:校园文化、时代特征、规划理念
正文
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淀、师生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它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氛围、精神风貌和生存环境,具有凝聚、激励、调适、陶冶等功能,在人才培养、学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尤其是自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以来,高等学校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出发,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对于促进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规划。一所学校要建设好自己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同进行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一样,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校园文化规划的科学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强化规划意识,突出文化育人、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协调发展等理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文化的特点是整体性。
以校园精神文化而言,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综观近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认同并流行着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校园文化中,虽然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也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有以社团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也有以宿舍园区为空间的文化超市,但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有形文化层面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现象,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更多地被大学校园局部文化活动所取代。因此,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建立一种整体的校园文化理念迫在眉睫。
2.文化校园既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
针对目前校园文化的现状,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建设主体全面性两方面努力是关键。
任何现实中的整体都只是更大整体的局部。也就是说,当我们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时,整体仍是局部的整体。因此,既需要文化学的整体宏观视野,又必须从系统的构建入手。作为高校文化系统,包含着大学的战略与理念以及为实现大学理念服务的文化建设与育人的制度保障诸元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研究、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文化活动,就是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按照教育规律组合与作用方式分层次结构的有机组成。三者结合,校园文化在大学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与第一课堂有效的融合交流,将使校园文化向着具有深层文化模式、独特大学精神和丰富的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迈进。
3.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主体,解决文化问题也必须从主体着手。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多重的,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所导致的主体单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根本原因。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校园文化这一客体对象相对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承担者、执行者和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教与学,第一课堂教育的这一关系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在校园文化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大学校园这一共同的中介客体,使师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的付出,而且也是教师生命价值不断完善、超越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师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单一主体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高校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和“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2.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充斥的大都是格调较低的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等。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4.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制度层次的建设已经趋饱和并已经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校园文化缺少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应有的更新方式。2.注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或政治性,相对忽视了其间有机的结合。3.注重校园文化对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4.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
5.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和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4.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盲目追求刺激,毫无目的地漫游于形形色色的网上聊天室、咖啡屋、图书馆,没有什么思索、推理和整合的余地。另外,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5.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
从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集体文化、人际文化、热点文化看许多学生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有些学生还缺乏心理承受力,难以同市场经济提倡的竞争机制相适应。
三、规划理念
1文化育人的理念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主导的价值观念,渗透在学校的校风、师生活动以及学校环境之中,时刻对生活在其间的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在正式教育课程之外,对学生形成价值、态度、认识、规范十分重要的隐性课程。
1.1校园文化的风尚引导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
1.2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1.3校园文化能涵养人文,陶冶大学精神。
2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重视与认同。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反映了教育价值观的一种转变。毫无疑问,高校校园文化的设计建设也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1要强调“一切为了学生”。
2.2应该高度尊重学生。
2.3要给予青年大学生积极的正确的引导。
3全面规划的理念
所谓全面规划,就是要在了解校园文化组成要素与完整结构的前提下,规划、部署好各个方面的建设工作。关于校园文化的观念与构成要素有不同的文本、说法,有不少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从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着手。笔者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主张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组成部分。这里讲全面规划,就是要从学校精神建设、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学校文化活动组织几个方面做好规划、部署。
校园精神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的意志和风格、职业理想、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价值观。校园精神的特点决定它必须与一定的载体相伴,比如学校标志物、校园景物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等。规划设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要突出校园精神的塑造培育,要注意校园精神各种载体形式的规划建设比如,总结研究学校发展历史、办学传统,创新设计、开发利用学校标志物如校训、校歌、校徽、校服等,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与人文景观,培育校园文化活动传统、特色项目,等等,都是校园精神建设的有效方式。
在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环境时,既要重视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等学校软环境的营造,也要重视校园自然环境、景观环境、学校建筑以及文化活动设施等物质环境的建设,还要努力规划建设民主公正的制度环境,通过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4协调发展的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高校自己以及教育部门的任务,社会各个方面以及政府诸多部门,还有学生家庭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即使是在学校内部,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学校所有部门的事。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挥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各个部门、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大家都来关心校园文化建设、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4.1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工作相互协。
4.2要注意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4.3要做好与社会力量、学生家庭的协调工作调的问题。
“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文化校园的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健.校园文化论[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M1.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9.
[3]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4]黄英.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4,(11).
[5]崔东云.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1.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5,(7).
[6]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1.高校理论战线,2004,(7).
[7]彭祥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1.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4,(3).
[8]何祖健.高校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 [J1.《光明日报》2008.第10版
第五篇: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全体校园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合,是一种团体意识,是维系学校团结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前提,这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保障其传播优秀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保证学校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相关理论概念
(一)文化
国外对“文化”的研究很多,较早给它做了相对精准解释的是英国学者泰勒,接着许多学者都对“文化”做了解释,但未形成统一定论。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整理了相关164个解释,整理分析后认为“文化”很难进行解释,勉强作了一个自己的解释,即文化是“一种源自行为的抽象概念”。
在我国,“文”本义为各种交错的纹理,随时间的变迁,引申出其他内涵。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二是由伦理之说引出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三是在前两个意义基础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和字面意思都是改变,从开始的事物形态的变化逐渐发展为教行迁善之义,而将两个词合在一起是在西汉以后。现代我们所用的“文化”概念,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的。现在我们更多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的总和,是全体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
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社会活动。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课外活动,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第二,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人创造的各种校园综合环境的总称。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有成员的意识和观念的总和。第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者认为在学校的生活中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来进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教书育人这个主体环境下,以师生为主体,以教育为导向,以学校支持和管理为辅助,全面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由全体校园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及其创造的全过程。按照表现形态把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精神文化和高校制度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1.目标一致性。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来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活动的顺利执行提供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素材的方式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校园文化也作为途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有效载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目标一致。
2.文化同质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定具有文化属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反应师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文化属性,在课堂中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精华。这些思想都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3.功能互补性。高校要发挥其育人功效,更多的是通过精神文化来实现的,它引导学校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同时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贡献,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存在交叉,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但也有互补。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当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后,就会建立起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学校部分成员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和标准出现偏差时,校园文化就会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创新功能。创新功能是指校园文化本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及对其中生活的成员的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校园文化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内容,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情感、兴趣、等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巩固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功能。当一种价值观念在校园中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后,就会使师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激发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使精神情感化为巨大的合力。
4.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为其成员提供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总体上看,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基本是正确的,但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实际行为不尽人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保证当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也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5.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活跃师生的生活,调节生活节奏,增加生活乐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劳累的时候,通过参加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来协调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更加有效地投身到下一步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高校的领导和决策者没有给校园文化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的作用,也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的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它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很多高校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有了几个负责人还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情况,这就导致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不能及时顺利开展,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有时,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保障,影响校园的整体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校园文化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保证其生机和活力。部分高校未能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只是对优秀文化的简单套用,这就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本校定位的深刻认识,这就使得许多高校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的雷同、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学校整体的规划,这样就导致大量的面子工程、劣质工程的出现。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各种指导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对上级文件要求的简单修改和调整,这就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精神文化建设未得到重视
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手段,是精神文化的承载,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意义体现。校园文化发挥其作用主要还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来实现的,但是在经验中不难发现,许多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学校在校园景点、文化场所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对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投入不够。还有部分高校在评价系统的促使下,只关注可以直接衡量和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而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有的关注度,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只存在形式上。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成果不显著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学校的总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很多高校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缺乏足够的思考,在实际的建设中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该有的重视和关注,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统一起来,更没有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首先,教师没有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有学校团委和宣传部的工作,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被闲置起来,没有发挥其应该起的作用。其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单一,水平层次不齐,这就不利于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要求高校必须制定先关的制度和发展规划,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长期规范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全体校园人都为之自觉行动,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从目前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标准和规章可以遵循。首先表现在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研究较少,也没有相关的建设体系。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成果的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也无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做出合理的指导。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的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必定以学校的主流文化为基调,体现民主平等的形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
十八大提出来“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绘制了蓝图,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四项任务作为根本目标和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校实际、师生实际出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侧重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培养“四有人才”作为大学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效果。由此看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效用。高等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有效无缝地结合。
第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实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法论根本观点来指导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反过来高校校园文化反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开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不动摇,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依据和根本内容。学校是天然的学习场所,尤其是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教育工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价值目标。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创造可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生存并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和校园环境,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积极的、正确的、宏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扎实本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事业中去。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时代观念。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为旗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凝聚起师生的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宣扬爱国主义、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主要方向,重点是宣传在近代百年来全国各民族反压迫、反侵略、反封建的重大胜利以及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的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的康庄大道,以此来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全方位投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处理好不同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不同文化形态共存并相互促进的方法,保证不同文化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大格局中都能和谐有序的得到发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成长不可缺的精神食粮,有健全人格、激励人们不断发展、引领向上的功能作用,在高校中更应重视文化的诸多功能作用,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发展规范、有序严整的良好气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优化高校校园建设。
1.坚持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不走样。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场所是高等学校,而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在高校中积极培育土壤、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严谨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不唯心、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加强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回归到教学工作的本源,教师以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以努力学习、成才报国为根本追求。
2.坚持物质文化的基础地位不走样。物质文化的建立健全不应追求享受和奢华的标准,而是要以有利于于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为目标和原则。高校在做整体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考量一段时间内的建筑布局、建筑内涵、建筑特色,要将新建的建筑同已有的建筑形成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在高校当中加强园林景观、绿化美化的建设,以增强学校的“美”的氛围,体现历史的美感和厚重感;加强运动、娱乐、休闲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增强师生体质,倡导团结协作,增加艺术性、趣味性;加强网络媒体、学校社交平台的建设,规范网络文化,抵制恶俗文化,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通过组织高质量的社团活动为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3.重视制度文化的重要保障作用。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制度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实施高校依法治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章程来办事,要在高校内开展有关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党章党规的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大事项民主研究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公示接受民主监督,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以实实在在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工作学习以法律为准绳,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卫合法权益。
4.以行为文化为衡量标准。在所有的大学文化活动中,行为文化是最能直观体现大学文化的,行为文化活动是衡量一个学校文化水平的一把尺子。现在大学中开展的绝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称作是行为文化,如学术宣讲、公益服务、科技比赛以及体育竞赛等,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从学校的传统出发,要以本校特色为主要依据,挖掘并发展符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高校风气。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大联合力度,并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的题材和样式,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相结合,开展富含趣味性,促进运动健身益智和团结协作的活动,在活动中要能体现和反映出来多种素质并有侧重,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汲取营养,全面提升自己、促进身心良好发展、提升想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充实精神生活。
(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者合而为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综合评价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共识,它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最明显的地方。人们接受一种文化形态,并受这种文化形态影响并施加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化形态碰触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一个点,使得人类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向其靠近,接受并认可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归属感。而要想形成这种文化的归属感,那么就必然是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具备,也只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文化才能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本校特有的一定是传统,而传统的才有可能成为本校校园文化特色。在我国要想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遵从高校的特殊实际情况,宣扬本校自建校以来所存在并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之为本校的独有特点并将之不断完善发扬才能使被广大的学生接受并认可,以本校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提炼学校发展进程中新的特点特色,海纳百川,吸纳其他高校的有益的符合本校特征的文化形态,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才能永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本校最根本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才能形成本校区别于它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8,10 [2]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10)56 [3]常丹.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14 [4]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4 [5]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44 [6]李国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27 [7]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96 [8]何祖锋.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8)122 [9]王蕊.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探索[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12 [10]郑竹萱,朱方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J].改革与开放,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