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发展战略2005-8[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0:0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工业发展战略2005-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工业发展战略2005-8》。

第一篇:上海工业发展战略2005-8

上海国企勾画战略新蓝图

“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2005-8-2

5本报讯(宁波日报记者 冯春鸣 记者 陈江)上海国企发展新一轮战略目标浮出水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将保持年均10%-12%的增速,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万亿元左右;国资总量将保持年均递增10%,2010年预计达到1万亿元。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上海市国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市经委负责人在会上透露,正在拟定中的上海“十一五”产业规划为本市产业发展构建了“2356”的新框架。“2个能力”———上海工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两个能力,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到“发展中提高”的转变。“3个大”———上海将推动大产业,继续保持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推进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产业、太阳能利用、新材料、船舶、航天、航空等产业;建设大项目,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确保“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规模达到5000亿元;构筑大基地,重点建设微电子、汽车、石化、精品钢材四大产业基地,以及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船舶产业基地。“5个抓”———现代服务业要抓产业、抓布局、抓企业、抓项目、抓政策,在第一批已经启动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年内再确定一批,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数达到20个左右。“6项重点”———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保持汽车产业竞争优势;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要有实质性举措;全力以赴争取化工区后续项目的落地;确保平板显示产业迅速做大;加快优化调整钢铁产业结构;积极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发展。

市国资委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十一五”期间,本市国资调整和发展将围绕全市规划布局,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国有资本集聚度,推动国资向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集聚,体现国资实力;深化控股公司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活创新活力;创新国资监管方式,形成协同配套的合力。据悉,市国资委拟将产业化转化能力(成果)、研发投入、品牌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指标列入国企考核。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国勤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姜斯宪和副市长胡延照出席会议并讲话。

第二篇:浅谈上海电气发展战略(范文)

浅谈上海电气发展战略

08级国际旅行社 王菁 120070801345 摘要:

多元投资的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2日挂牌成立,迈出了上海国有大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创新发展的第一步。根据规划,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形成集团产业核心框架,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第二步在三到五年内,明显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到2010年实现销售1000亿元;第三步,在未来六到十年内,打响上海电气品牌,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跻身世界五百强。

关键字:上海电器集团,体制创新,科技创新 一体化战略

一、明确战略方向

上海电气承担的项目集中在新能源、重大装备两大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电气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方向,是提高上海电气科学发展水平的战略重点。

开展战略分析。上海电气是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五十多年产业积累、三十年改革开放,上海电气在新能源和重大装备领域,目前处于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种,以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火电设备为代表,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已经具备再创新能力,下一步目标是提升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二种,以大型锻件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技术能力,但难以从国际上进一步获得技术来源,下一步目标是,立足自主创新,实现瓶颈突破;第三种,处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阶段,能不能抓住市场机遇存在不确定因素,下一步目标是,解决技术来源,加快发展步伐。

确定战略方向。立足自主创新,在若干重大装备领域,立足自主创新,调动技术积累,提高创新能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扩大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再创新能力,开发自主产品,拓展市场领域,承接国际转移,提高新一轮国际合作的水平;赢得发展先机,在前沿性的技术领域,与跨国公司谋求战略合作,加快“培育新产业、进入新领域”的速度,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聚焦战略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装备,在火电设备制造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基础上,推出系列创新产品,保持“国内第一、国际先进”的技术地位;通过发展电厂工程产业、承接国际产能转移,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核电、风电为重点,发展新能源,培育新优势。核电保持全国综合制造能力最强的优势地位;风电快速发展,两年内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发展工业装备,电梯、制冷压缩机产业保持“国内第一、国际领先”水平;船用曲轴、飞机零部件等高端工业装备推进集成创新,形成技术优势;轨道交通车辆通过战略合作,抢抓市场机遇;印刷机械产业实施国际购并,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抓住重点逐步推广

上海电站集团通过建设数字化集成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李静总结说,第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企业管理项目朝着精细化、经营化方向转变;第二,信息化集成平台的设计为支撑集团实现“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战略提供基础保障;第三,作为电气集团的主要板块,电站集团的成功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电气集团把电站整个信息化建设作为电气的一块模板,逐步向其他产业板块推广;第四,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为全集团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集团和下属企业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运转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集团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更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与此同时,集团优秀资源的集中整合缩减了对人员、设备、软件的资金投入,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虽说一体化管理模式已经在整个电站集团得到了成功应用,并且获得了显著的能力提升和喜人的经济效益,但具体落实到集团下属企业的推广应用,电站集团还是秉持“抓重点、重业务、求利润”、相对谨慎的准则。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案例是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在整个电站集团各下属企业中称得上是佼佼者,其信息化建设起步也较早,因此长期以来有着相对独立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针对三菱电梯这一有着较突出业绩的产业集团,上海电站集团提出了不同的培植理念,他们没有马上把在整个集团层面推广的精细化管理规划纳入上海三菱的发展计划,而是给予他们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电站集团在追求集团上下一体化管理的同时,绝不扼杀优秀企业的个性化发展。

三、远近结合突破发展 上海电站集团推出火电设备一批创新产品。一是运用自主技术,开发全球最大的12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摆脱1000MW机组技术引进方在知识产权、技术许可、出口许可等方面的约束;二是填补国内空白,开发具有市场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MW机组,提高电厂经济性和电网安全性;三是技术积累和当今技术相结合,开发新一代的更先进、可靠、安全、经济的大容量高参数的600MW以上双水内冷发电机;四是运用自有技术,自主开发600-800MW超临界、超超临界褐煤塔式锅炉,保持在高效利用劣质煤种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确立核电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定位。历经三年不懈努力,上海电气核电产业开始赢得战略主动。截至去年底,承接核电项目订单183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核岛主设备近50%,堆内构件、驱动棒控制机构保持国内绝对优势。今年重点:增强竞争实力,把握战略主动,发挥和提高临港、闵行基地能力,突破技术瓶颈,确保市场份额,启动二期工程,铺垫长远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队伍、最具配套能力的专业化核电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保持风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自主设计、全球配套、国际标准”的运作优势,今年完成500台兆瓦级风电设备,比上年200台增长1.66倍;2010年突破1000台,以2兆瓦风机为主力机型,形成100亿元销售,实现“每年翻一番”,使风电产业成为继火电之后的第二个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在发展陆上风电的同时,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开发3MW以上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化。推进风电产业链建设,加快发电机、主控器、变频器等关键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为快速发展创造优势条件。

开展大锻件工艺技术攻关。目前,全球最大的1.65万吨油压机研制成功。今年战略重点由技术装备改造转向工艺技术突破。目标:1.65万吨油压机、630吨/米操作机上半年实现联动、配套的550吨行车下半年完成安装调试;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转子铸锭成功的基础上,探索锻造工艺技术;完成CPR1000蒸发器管板研制和CPR堆内构件锻件整套研制及批量生产。

四、制造向服务拓展

当“制造即服务”这一概念转瞬被人口相传之时,想必众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都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对自身的价值定位起了些许动摇。以记者之见,企业大可不必为此绞尽脑汁,因为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大包含了和谐制造这一先进理念,可见,制造与服务两者是能够融为一体的。国内很多制造企业一直高呼中国制造不能一味代加工走到底,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要往高端走,要做好产品售后服务。那么,制造业的服务到底包括哪些内涵,制造企业又如何当好服务角色?

早在几年前,这一问题就摆在了上海电站集团下属企业——上海三菱电梯面前。上海三菱电梯总工程师阮为民说,通过多年工作的摸索,上海三菱总结出以下两点:首先,制造向服务业发展对于一个制造企业而言不是单纯向服务业转型,不做制造,而是要把制造环节看作对服务提供的强有力支撑。反之,服务同样也是制造的后盾,企业必须有订单才能制造产品,因此,只有做好产品服务,获得了客户对品牌的认可,才能促成市场销售,整个公司才能有效运转。具体结合上海三菱来讲,由制造产品,变成制造服务,实际上体现了他们的品牌战略。作为电梯的制造商,通过产品不仅要向客户展示高效快捷的生产能力,更要突显出三菱电梯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在客户心中牢牢树立三菱电梯=优质品牌的概念。在这个意识的带动下,上海三菱组建了全国同行中最大的产品工程部,在售后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公司还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从产品的试用,到问题的及时反馈,最后到制造部门的及时改善,上海三菱的产品质量提高了,服务能力增强了,品牌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更是逐年攀升。

聚焦业务发展战略从2004年至整个“十一五”期间,上海电站集团通过建设集团一体化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集团公司的信息化整合,在上海市制造业集团起到了良好的信息化工程示范工程,对全国范围内的同行也具有借鉴价值。全球经历了一场波涛汹涌的金融危机,世界制造业格局必将发生变化,各国各行各业间可能掀起大协调之风,在协调过程中,中国的某些大型集团企业必将走向世界,甚至可能成为业内的世界级龙头企业,这就要求中国的集团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树立现代企业管理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

上海电站集团也敏锐地嗅到了这一机遇的临近,高瞻远瞩,制定了建设以支撑集团总体业务发展战略为目标的信息化平台的整体规划。上海电站集团的销售收入从2004年成立时的105亿增加到2008年的309亿,利润从2004年11亿增加到2008年的20亿。清晰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和坚定的工作态度帮助他们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翻倍,实现了从粗放式制造到精细化管理的一大飞跃。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傲人的成绩,与他们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始终不忘聚焦业务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上海电站集团已经将打造“8+1数字化工厂”纳入“十二五”工作规划,8是指8个工厂,外加一个云港基地。所谓数字化工厂,在他们看来,就是结合了信息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世界级现代化工厂。目前,集团已选定云港的核电厂及风电工厂作为“8+1数字化工厂”的示范点。一方面结合上海电气集团提出的以核电、风电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总战略方针,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形成上海最具配套能力的专业化核电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下铺垫。

五、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编制规划。集团集中力量,编制了火电、风电、IGCC、核电、大型锻件、特高压输变电、轨道交通、自动控制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规划;

二是筹措资金。去年上海电气回归A股,今年5月决定向境内外定向增发,募集资金重点投向核电、风电、轨道交通等项目;

三是建设高地。组织有关项目实施载体,瞄准世界第一工厂,创建“世界级工厂”,着力解决技术来源、技术装备、技术人才等关键问题,探索技术进步的新路。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到2012年,火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备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成为上海电气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火电,保持“全国第一”地位,通过发展电站EPC工程,增强国际竞争力;核电:继续保持国内综合制造能力最强的优势,核岛主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50%左右;风电,进入“国内前三”,形成技术、质量、服务上的明显优势;大型锻件,突破工艺技术瓶颈,实现大型锻件从200吨级向500吨级以上的重大技术跨越,全面满足火电、核电等重大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需求。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增强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装备制造业全国第一的优势地位,扩大“上海电气”在国际业界的品牌影响力。

第三篇:实现工业跨越发展战略调研建议

一、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具备的基础条件

(一)较好的工业基础。**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有一批企业的装备水平在全省、全国领先,有的甚至达到国际水平。硬质合金、电力机车、电锌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数家大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稳居龙头地位。如株冶铅锌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株硬是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基地,电力机车公司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基地等。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拥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机构。有博士后工作站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工程院院士2名。拥有近11万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30多万通过专业培训、综合素质高的产业工人。大中型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7%。申报发明和科技专利数量,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三)较优的发展环境。经过近三年市委、市政府连续开展的“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活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节能减排达到预期目标。

二、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看:一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发展期,从世界范围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技术高新化仍是主要趋势,这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产业升级。二是中央提出的“扩部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方针,各种实施措施特别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新增4万亿投资,将有效促进我市工业发展。三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将使我市工业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焕发新的活力。四是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调整,使全球经济中心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从挑战看:一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二是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区域合作和竞争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潮流;三是我市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两高一资”行业比重偏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多,高科技产品与精深产品少;四是产业集聚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五是节能环保压力较大。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形成的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万元gdp能耗仍高于国内、省内和长株潭地区平均水平,改造传统工业区重污染区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总体设想和发展目标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产业发展必须提升主导产业水平(从高耗能、高污染型发展为高科技型),寻求新的产业支撑(从传统产业发展到新型产业),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发展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旧的发展模式(从企业的集聚发展到产业的集聚),基于这些的考虑,提出**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总体设想。以“两型”社会建设总揽全局,坚持科学发展、集聚发展、优势优先、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投入)”、“三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产业带动能力高)”、“一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要求,以调整振兴和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打造四大过千亿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即: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生物健康食品、服饰加工与贸易产业集群。着力“七大基地”建设,即:先进制造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高效农业基地。力争新型工业化水平全省第一。

发展目标。2010年gdp突破1100亿元,2012年gdp达到1500亿元,2015年达到2600亿元的目标,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二)发展重点

1.打造千亿主导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航空、汽车产业,引导培育快速成型模具制造配套产业,到2020年形成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中心。到2010年销售收入35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83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1400亿元。

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以中国南车集团**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电力机车研究所、**车辆集团、中铁轨道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动

车组牵引电机与电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铁路工程机械装备、高速铁路配件和机车用变流装置、电气控制装置、安全监控装置等高技术产品。加大机车变流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速14.5%;2015年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15%;2020年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速12%。

②汽车产业。以北汽**生产基地、奇瑞汽车**基地、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欧格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轻卡、中卡、皮卡、轻客、suv、mpv、集装箱专用汽车、电动汽车(电动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纯电动观光车、电动叉车、牵引车、高尔夫球场车、残疾人代步车、电动家用小车和电动出租车)、子午线轮胎、汽车齿轮及汽车零配件等。加大电动汽车电气系统集成、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汽车火花塞、减震器、活塞销、灯具、轿车变速器、安全气囊、齿轮等高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开发生产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eps)、小型高速直喷式柴油机技术、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等系列新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2015年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速15%;2020年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15%。

③航空产业。以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南方航空动力研究所为依托,重点发展直升机与通用飞机、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大型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飞机着陆系统、航空新材料等10大项目,构建军民两翼齐飞、研发生产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建成独具特色的民用航空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速25%;2015年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速20%;2020年达到400亿元, 年均增速15%。

(2)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发展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导,半导体、先进复合材料、绿色建材及精细化工等新材料产业为战略支撑,形成过千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全球知名的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0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395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1105亿元。

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以**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环保型铅基稀土合金、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锌及锌合金压延板、锌空气电池、高纯超细氧化铝、钽铌深加工、钨钼制品、钨铜和钨铜梯度材料、纳米钨粉及碳化钨粉、纳米导电银浆、银氧化锌触头材料、高纯金属、ito靶材等新材料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50 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 185 亿元,年均增速30%;2020年突破 500 亿元,年均增速22%。

②绿色建材、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以中盐株化集团、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和兴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pvc特种树脂及产品链延伸、upvc微发泡异型材、聚乙烯管材、ods替代品工业化、白炭黑、高级活性碳、塑胶包装袋、过氧化氢(h2o2)、过碳酸钠、含氧清洁剂等绿色建材及精细化工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 25 亿元,年均增速35%;2015年突破120 亿元;2020年突破 360 亿元,年均增速25%。

③先进复合材料产业。以**时代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国光瓷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安沙尼传质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陶瓷材料、航空新材料、风电绝缘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rp)、碳纤维增强塑料等先进复合材料。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2015年达到75亿元,年均增速30%;2020年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速22%。

④半导体产业。以中国南车集团**电力机车研究所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功率半导体器件、led光电显示屏与led光电二极管等材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和光电子产业。积极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半导体产业配套协作,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2015年突破15亿元,年均增速25%;2020年突破45亿元,年均增速25%。

(3)医药生物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通过构建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工业技术为主导,延伸环境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技术支撑链,构建千亿产业集群的园区平台与技术链基础。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0%;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270亿元,年均增长18%;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630亿元,年均增长18.5 %。

①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以千金药业、**江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松本林化有限公司、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生物技术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生化药物、诊断试剂、抗生素等生物制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2.5亿元,年均增长10%;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16亿元,年均增长18%;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270亿元,年均增长18.5 %。

②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以唐人神集团、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市好棒美食品有限公司、**百草生物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好恰绿色油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神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康琪壹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奶品饮料、稻米、传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深加工技术;菜籽油、茶籽油和饼粕精加工技术;大蒜、辣椒、食用笋、蕌头、有机茶等传统优势产品深加工技术。实施具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攸县豆腐”之攸县黄土岭百家农户豆制品加工放心工程,加强质量体系认证及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关键技术的攻关及成果转化,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67亿元,年均增长10%;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53亿元,年均增长18%;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357亿元,年均增长18.5 %。

③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以**市湘东氨基酸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强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生物制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加强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等技术的产业开发。引进稻壳、竹纤维生物质提取技术及产业化,生物可降解塑料与生物材料技术及产业化,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的丁二酸发酵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引进稻壳生物基能源、高技术材料与生物农药一体化技术并产业化,跟踪并实施污泥资源化和垂直农场等生态、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综合技术与产业化前沿范式。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0.5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4)服饰加工与贸易集群

依托芦淞服饰大市场,大力引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服饰加工及研发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大设计、展示与工艺等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芦淞服饰和湘派服饰品牌。做大做强包括针织、纺织、服饰加工与贸易产业,努力打造我市服饰加工与贸易产业集群。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280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550亿元,年均增长14.5%;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年均增长15 %。

2.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新兴战略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25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 520亿元。

(1)新能源产业

①风电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电力机车研究所的技术研发力量,走产业链高端,重点开展风能资源评估分析软件、风电场设计和优化软件、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系统、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软件、风力机叶片设计软件、风电机组运行控制系统及变流器、风电机组安全保障系统、风电机组电磁兼容、雷电冲击等检测装置、风电接入系统设计及电网稳定性分析软件、风电场发电量预测及电网调度匹配软件、风电场平稳过渡及支持控制系统的技术研发,并形成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2015年达到80亿元,年均增速32%;2020年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速14%。

②光伏产业。重点发展三氯氢硅、多晶硅,太阳能照明灯,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各种功率的光伏发电产品系列,单晶硅切割、光伏电池组装;发展多晶硅上下游产业,引进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光伏产业集群;主动与48所结成光伏产业战略联盟,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 45亿元;2015年突破 150亿元,年均增速28%;2020年突破 300亿元,年均增速15%。

③高性能动力电池。重点发展无汞碱锰电池、氢镍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全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新型高能电池材料。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④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抽水蓄能发电、水力发电及其发电装备与控制系统。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 5 亿元;2015年突破 15亿元;2020年突破 50 亿元。

(2)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汽车电子、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用软件、中小航空发动机(民用)数字系统、家用及工业类嵌入式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做大做强新型电子电器、系统网络控制设备、通信产品等产业。壮大新型电子元件、移动通信、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加快高科技产业园的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和田心高科技园的系统网络控制产业基地等项目平台的建设。到2010年增加值突破12亿元,年均增长25%;到2015年增加值突破36亿元,年均增长20%;到2020年增加值突破72亿元,年均增长15%。

(3)环保节能产业

重点发展水煤浆燃烧及其成套装备技术、水泥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组合墙体、陶瓷窑炉节能改造、二次资源深度综合回收利用与装备技术等产业。到2010年增加值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增加值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6%;到2020年增加值突破150 亿元,年均增长20 %。

3.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

(1)传统陶瓷产业

重点发展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杀菌陶瓷等传统陶瓷。开展工艺陶瓷、美术陶瓷等日用陶瓷制品提质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陶瓷原料、制备工艺标准化研究;陶瓷窑炉天然气节能技术改造与推广;1000kv特高压电器瓷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努力打造成中国日用陶瓷、炻瓷和电瓷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之一。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9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15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555亿元,年均增长12 %。

(2)传统烟花鞭炮产业

重点开展传统烟花鞭炮企业现代化、标准化工厂改造,集团化、规模化运作,推进 “三大革新”(环保革新、工艺革新、材料革新),以无烟、无毒、无污染、低噪声、安全性好、造型新颖、外壳不燃,并伴有香味和音乐的品种代替现有的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8%;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5%;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4 %。

(3)通用与专用设备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起重机、阀门、矿山机械、农业机械、选矿机械、工业齿轮、仪器仪表和石油化工设备等制造业。

重点开发模块化组合的起重机械、全自动起重机、高铁建设构桥设备、铁路集装箱专用起重机、特种专用起重机,研究开发起重机自动定位技术、自动监控技术、传动部件优化组合技术和现代控制优化组合技术。开发高效选煤选矿设备、成套煤炭及生物质成型设备、矿用井下液压设备、石油钻机及其钻头、矿用钻机及其钻头、船用大功率液压马达、锻压机床、农业现代化装备等。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5%;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30%;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6 %。

(三)工作重点。全力实施六大工程,即:“5115”旗舰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科技创新品牌工程、产业结构优化工程、园区平台升级工程、对外开放带动工程。

1.“5115”旗舰工程。用3-5年时间,实行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在全市培育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0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五十亿元的企业。

2.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采取专项政策,专业服务,专门奖励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800户,力争达到2000户,到2020年突破4000家,力争达到5000家。

3.科技创新品牌工程。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到2012年使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全部得到更新改造,重点企业的主要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新产品50个以上,省级新产品170个以上,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

4.产业结构优化工程。突出抓好汽车、电力机车、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着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及产能企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逐步达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重点加快清水塘地区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先行区。力争到2020年,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由2007年的12.9:52.7:34.4调整为4:58:3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46.4%上升到2020年53%。

5.园区平台升级工程。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为重点工作,加大加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年均递增9.15%,规划建成面积14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5.06%,招商引资完成1000亿元,年均增长26.42%,投资总额完成1500亿元,年均增长25.32%。

6.对外开放带动工程。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创新招商手段,筛选、开发、包装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层次优的项目,积极对外招商。同时,鼓励企业创造条件走出去,不断发展壮大。到2012年,实现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90亿元,年引进外资5.6亿美元,达到20%的年平均增幅;2015年实现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70亿元,引进外资9亿美元,实现19%的年平均增幅;2020年全市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达到1000亿元,引进外资20亿美元,实现18%的平均增幅。

第四篇:落实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建立加快工业发展

落实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建立加快工业发展“四项机制”

近日,县工业项目会战和经济运行指挥部召开全体成员单位会议,学习贯彻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对县政府即将出台的《项目落地评审》、《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扶持壮大》和《项目清退》“四项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为加快全县项目建设、营造赶超发展新优势提供坚实保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为立,县政府副县长管洪祥,县政协副主席王允东,县政府党组成员、经信局局长陈涛出席会议。

管洪祥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县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经济作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的“核心发动机”,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县工业项目会战和经济运行指挥部,要以《项目落地评审》、《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扶持壮大》和《项目清退》“四项机制”为总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做强园区经济;要综合利用各方面优势资源,集聚发展要素,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强化赶超发展的牵引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县工业项目会战和经济运行指挥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第五篇:发展战略

德阳“1358”战略解读

为了实现,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经过冷静和科学分析后,今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明确提出了“1358”的发展战略。这是德阳市“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和重大战略。本报特增设《新战略》栏目,对其相关情况进行解读和报道。

一城:就是把中心城市加快建成区域中心大城市。到2015年,德阳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来安排,在工作上要按照“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人”来努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四川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

三区:一是加快建设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抓住德阳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的契机,树立“城乡兼容”的发展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构建“城市率先崛起、农村整体推进、城乡协调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快建设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区。要挖掘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依托三星堆、地震遗址等精品景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东汽等时代精神,实现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促进形成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德阳建成旅游市场兴旺、文化产业繁荣的特色文化旅游区。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抓住德阳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的机遇,把试点建成示范,在全省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五基地: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要按照加强研发、分工协作、促进集聚、提升水平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突出优势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德阳建成集中度更高、聚集力更强、配套性更优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打造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立足德阳市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三是打造西部新型化工基地。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大企业带动、上下游互动,提升工艺设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向清洁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四是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要按照原料基地化、加工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拓展延伸优质白酒、软饮料、烟草、肉食品、粮油制品和果蔬六大重点产业链条,加快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五是打造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要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突破发展短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把德阳建成四川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

八大突破:

一、在做强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按照“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突破”的要求,推动产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关键,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为方向,力争在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

得突破。要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要着力做强旅游经济,围绕文化体验游、生态休闲游、特色工业游、地震遗址游等重点,打造精品线路,培育旅游品牌。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迅速掀起新上项目、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热潮,抓紧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按照“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突破”的要求,推动产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二、在做大城市上实现新突破。我国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要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德阳市“十二五”发展的重大任务,拓展德阳市持续发展空间。要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大手笔、管理严标准”的要求,加大建设投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加快把中心城市建成区域中心大城市。要加快推进东山片区、北城新区开发,抓紧实施东一环路建设、国道108线市区过境段改线等重点工程,争取启动成绵高速公路城区段改线工作,尽快构建大城市框架。要按城市标准规划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要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三、在做牢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仍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要抓住这个机遇,着力把基础做牢,以交通、水利为重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要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和成什绵、遂德阿、成德南、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等过境段建设。要加快推进旌江大道、天星大道建设,力争开工中(江)金(堂)快速干线,与成都共同打造组合型主枢纽城市,进一步提升德阳在四川的交通区位和地位。要加快推进华强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要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重大输变电设施建设。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物联网、通信等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发展。

四、在做富县域上实现新突破。县域经济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县域经济活则全市活,县域经济强则全市强。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和衷共济谋跨越的良好局面。市上要加强领导、指导和服务力度,尊重基层创新创造,鼓励县乡干部大胆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各县(市、区)要树立背水一战、提速升位的决心和斗志,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各展所长,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要通过努力,使德阳市更多的县(市、区)进入西部、四川强县行列。

五、在做美农村上实现新突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以县为单位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连片推进新村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总结灾区重建新村建设成功经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

展试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六、在做活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扩大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战略,树立更加开明开放的理念,努力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要按照“融入成都、面向沿海、辐射西部”的思路,继续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特别要按照功能对接、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竞争性融入成都发展,拓展我市发展空间。要继续加大招大引强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引导全民创业。要坚持“三外”联动,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要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和高地。

七、在做优科教上实现新突破。未来几年,德阳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坚持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导向,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强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特别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以科教和人才优势提升德阳市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八、在做实民生上实现新突破。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民生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灾区就业工作,重视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加快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做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维稳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切实转变维稳工作的思路,实现从“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的转变。

下载上海工业发展战略2005-8[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工业发展战略2005-8[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战略

    1.定位 我们是一家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来解决中国大城市目前乞丐数量过多、经营乞丐现象、职业化乞丐增多等问题的社会企业。 2.资源 一.明确不同的扶助对象,......

    发展战略

    1.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的机构是(战略委员会)。 股东会监事会战略委员会经理层 2.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盲目发展)。 企业过度扩张经营失败......

    国民淀粉工业上海招聘信息

    国民淀粉工业(上海)有限公司2012校园招聘信息 公司简介: 国民淀粉公司1889年创建于美国纽约,是全球特殊淀粉行业的领导者和功能性食品配料及配料系统的创新驱动者。2010年公司成......

    上海贺利士工业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贺利氏工业技术材料公司 立足于德国的 Heraeus 是一家活跃于全球的贵重金属和科技集团公司,总部设在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市。 我们活跃在中国市场上已有30多年,如今我们所......

    201012工业组接轨上海工作总结(定稿)

    XXX工业接轨上海工作汇报 XXX发改委 2010年12月近年来,按照省市对接轨上海工作的要求,我县加大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工作力度,初步形成由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的全方位......

    浦江两岸开发与上海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实施

    根据“十二五”规划,上海旅游业已进入深化都市旅游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握国家战略定位、旅游消费需求升级、上海“四个中心”功能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等机遇,在产业规模、产业体系......

    玉铜锰工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玉铜锰工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第一章 金属锰及锰矿相关概述 锰元素概述、锰矿的原料特征、锰矿物的主要类型、锰矿的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锰的性质与用途、产品分......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突出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按照“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和“工业强市、民营富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