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土上的奉献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好!我叫XXX,来自局办公室,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热土上的奉献》。人类曾千百次地赞美土地,呕歌土地,千百年来无数颗心牵挂着土地,无数双手呵护着土地,然而,在庞大的合唱队伍中,用心去领唱的人,才是真正的歌手……心系百姓的好干部——XXX,就是这样一位歌手,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毕生的精力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公正廉明的品德把党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落到了实处,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新时期土地管理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他是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的骄傲。严家乡地处浙皖交界的深山僻壤,地理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是杭州地区唯一一个贫困乡。1978年8月XXX任严家乡土管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为了保护耕地,XXX从不讲情面,论亲疏,严格按照土地法律法规办事。1992年,仙人潭村一农户未经批准擅自建房,XXX几次去做工作制止,但该户就是不听。乡政府研究后决定采取强制措施。XXX手拿铁锹走在最前面,该户阻止XXX并扬言:“你要拆我的房,我就要你的命。”XXX毫不畏惧地迎上去:“只要我是土管员,你就别想搞违法建筑!”话不多,但义正词严,掷地有声。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国徽的辉映下,透射出一股撼人心魄的庄重与威严。正是这样的干部,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依法行政,违法必究。从1989年至今,严家乡政府和XXX本人先后22次被评为杭州市或淳安县土地管理先进集体、“三无”乡镇和“三无”先进个人。在XXX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人都有亲情,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对待家人的亲情,洒向群众,洒向百姓。”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啊!没有豪言壮语,一句简简单单的“家人的亲情”,道出多少酸甜苦辣,道出了多少对土地事业的理解和眷恋,正是这种感情,XXX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连节假日也不休息。在2000年的考勤表上,他只休息了6天。不可否认,他对不起他年迈的双亲,对不起陪他过苦日子的妻儿,也对不起这个温馨的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对得起党对他的培养,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他心中的事业。为了工作,再苦再累也心甘,即使是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全都奉献给了我们的母亲——土地。古语说:“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XXX同志敬业爱岗,埋头苦干,也是为一个“利”字,但那绝非是一己之利,而是为了不能断了老百姓的命根子,这是大义之利,这是大德之利,更是事关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器之利,岂是古语所能比拟?学了XXX事迹,我不由想起身边的同事,在我们土地系统中不也活跃着许许多多XXX式的好干部、好同志吗?就拿我们办公室来说吧,也许你觉得不值得一提,每天收收文件,接接电话,然而正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枯燥、繁琐的工作,她却是连接着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下班时间到了,办事同志匆匆拿着材料前来盖章,可是叶鸽同志还是毫无怨言;财务室,人们只在发工资,领补贴,费用报销时才想到她,干过财务的人都知道这份工作的苦衷,都避之三尺,这不仅仅是个苦差事,尾巴长,天天伏案跟数字打交道,很多同志都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群众过来找发票,更是让我们财务人员忙上半天,但群众的一个微笑,一声谢谢,却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勋章。也许你会说,这太平淡了,平淡的如同一碗清水,但就是这一碗清水,却让人体会到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的亲切与可爱。昨天,我局在灵溪镇城中北路编织市场,举行现场发证,将近200多户群众领到盼望已久的土地证,虽然这一壮观场面历时时间很短,然而他们不知道地籍人员几个月来付出的精心,可这正是他们放弃双休日,加班加点,默默奉献,才有了群众手捧土地证的灿烂笑脸。正是有了那么多同志敬业爱岗,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青春,才有了我局“依法办证,优质服务”的金匾。同事们,不要轻视这种付出,更不要漠视这种平凡,在这个生活要提高、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的新世纪,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平凡执着的人。XXX同志走了,但他的高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作为土地管理工作者,我们深爱自己的事业,让我们以实际行为把国土资源国策、国法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去。做群众最迫切希望、最欢迎的事,把国土资源管理这件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抓紧、抓好。让共和国的土地事业因我们而愈发精彩、愈发辉煌!
第二篇:热土上的奉献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好!我叫xxx,来自局办公室,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热土上的奉献》。人类曾千百次地赞美土地,呕歌土地,千百年来无数颗心牵挂着土地,无数双手呵护着土地,然而,在庞大的合唱队伍中,用心去领唱的人,才是真正的歌手……心系百姓的好干部——xxx,就是这样一位歌手,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毕生的精力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践了“xxxx”重要思想,以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公正廉明的品德把党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落到了实处,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新时期土地管理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他是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的骄傲。严家乡地处浙皖交界的深山僻壤,地理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是杭州地区唯一一个贫困乡。1978年8月xxx任严家乡土管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为了保护耕地,xxx从不讲情面,论亲疏,严格按照土地法律法规办事。1992年,仙人潭村一农户未经批准擅自建房,xxx几次去做工作制止,但该户就是不听。乡政府研究后决定采取强制措施。xxx手拿铁锹走在最前面,该户阻止xxx并扬言:“你要拆我的房,我就要你的命。”xxx毫不畏惧地迎上去:“只要我是土管员,你就别想搞违法建筑!”话不多,但义正词严,掷地有声。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国徽的辉映下,透射出一股撼人心魄的庄重与威严。正是这样的干部,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依法行政,违法必究。从1989年至今,严家乡政府和xxx本人先后22次被评为杭州市或淳安县土地管理先进集体、“三无”乡镇和“三无”先进个人。在xxx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人都有亲情,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对待家人的亲情,洒向群众,洒向百姓。”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啊!没有豪言壮语,一句简简单单的“家人的亲情”,道出多少酸甜苦辣,道出了多少对土地事业的理解和眷恋,正是这种感情,xxx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连节假日也不休息。在XX年的考勤表上,他只休息了6天。不可否认,他对不起他年迈的双亲,对不起陪他过苦日子的妻儿,也对不起这个温馨的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对得起党对他的培养,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他心中的事业。为了工作,再苦再累也心甘,即使是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全都奉献给了我们的母亲——土地。古语说:“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xxx同志敬业爱岗,埋头苦干,也是为一个“利”字,但那绝非是一己之利,而是为了不能断了老百姓的命根子,这是大义之利,这是大德之利,更是事关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器之利,岂是古语所能比拟?学了xxx事迹,我不由想起身边的同事,在我们土地系统中不也活跃着许许多多xxx式的好干部、好同志吗?就拿我们办公室来说吧,也许你觉得不值得一提,每天收收文件,接接电话,然而正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枯燥、繁琐的工作,她却是连接着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下班时间到了,办事同志匆匆拿着材料前来盖章,可是叶鸽同志还是毫无怨言;财务室,人们只在发工资,领补贴,费用报销时才想到她,干过财务的人都知道这份工作的苦衷,都避之三尺,这不仅仅是个苦差事,尾巴长,天天伏案跟数字打交道,很多同志都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群众过来找发票,更是让我们财务人员忙上半天,但群众的一个微笑,一声谢谢,却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html> />-->撸颐巧畎约旱氖乱担梦颐且允导市形压磷试垂摺⒐涫档矫肯罹咛骞ぷ髦腥ァw鋈褐谧钇惹邢m⒆罨队氖拢压磷试垂芾碚饧抗幻癜蔡煜碌拇笫伦ソ簟⒆ズ谩h霉埠凸耐恋厥乱狄蛭颐嵌⒕省⒂⒒曰停?
第三篇:国地局热土上的奉献演讲
文章标题:国地局热土上的奉献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局办公室,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热土上的奉献》。
人类曾千百次地赞美土地,呕歌土地,千百年来无数颗心牵挂着土地,无数双手呵护着土地,然而,在庞大的合唱队伍中,用心去领唱的人,才是真正的歌手
……
心系百姓的好干部——XXX,就是这样一位歌手,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毕生的精力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公正廉明的品德把党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落到了实处,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新时期土地管理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他是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的骄傲。
严家乡地处浙皖交界的深山僻壤,地理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是杭州地区唯一一个贫困乡。1978年8月XXX任严家乡土管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为了保护耕地,XXX从不讲情面,论亲疏,严格按照土地法律法规办事。1992年,仙人潭村一农户未经批准擅自建房,XXX几次去做工作制止,但该户就是不听。乡政府研究后决定采取强制措施。XXX手拿铁锹走在最前面,该户阻止XXX并扬言:“你要拆我的房,我就要你的命。”XXX毫不畏惧地迎上去:“只要我是土管员,你就别想搞违法建筑!”话不多,但义正词严,掷地有声。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国徽的辉映下,透射出一股撼人心魄的庄重与威严。正是这样的干部,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依法行政,违法必究。从1989年至今,严家乡政府和XXX本人先后22次被评为杭州市或淳安县土地管理先进集体、“三无”乡镇和“三无”先进个人。
在XXX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人都有亲情,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对待家人的亲情,洒向群众,洒向百姓。”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啊!没有豪言壮语,一句简简单单的“家人的亲情”,道出多少酸甜苦辣,道出了多少对土地事业的理解和眷恋,正是这种感情,XXX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连节假日也不休息。在2000年的考勤表上,他只休息了6天。不可否认,他对不起他年迈的双亲,对不起陪他过苦日子的妻儿,也对不起这个温馨的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对得起党对他的培养,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他心中的事业。为了工作,再苦再累也心甘,即使是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全都奉献给了我们的母亲——土地。
古语说:“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XXX同志敬业爱岗,埋头苦干,也是为一个“利”字,但那绝非是一己之利,而是为了不能断了老百姓的命根子,这是大义之利,这是大德之利,更是事关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器之利,岂是古语所能比拟?
学了XXX事迹,我不由想起身边的同事,在我们土地系统中不也活跃着许许多多XXX式的好干部、好同志吗?就拿我们办公室来说吧,也许你觉得不值得一提,每天收收文件,接接电话,然而正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枯燥、繁琐的工作,她却是连接着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下班时间到了,办事同志匆匆拿着材料前来盖章,可是叶鸽同志还是毫无怨言;财务室,人们只在发工资,领补贴,费用报销时才想到她,干过财务的人都知道这份工作的苦衷,都避之三尺,这不仅仅是个苦差事,尾巴长,天天伏案跟数字打交道,很多同志都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群众过来找发票,更是让我们财务人员忙上半天,但群众的一个微笑,一声谢谢,却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勋章。也许你会说,这太平淡了,平淡的如同一碗清水,但就是这一碗清水,却让人体会到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的亲切与可爱。昨天,我局在灵溪镇城中北路编织市场,举行现场发证,将近200多户群众领到盼望已久的土地证,虽然这一壮观场面历时时间很短,然而他们不知道地籍人员几个月来付出的精心,可这正是他们放弃双休日,加班加点,默默奉献,才有了群众手捧土地证的灿烂笑脸。正是有了那么多同志敬业爱岗,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青春,才有了我局“依法办证,优质服务”的金匾。同事们,不要轻视这种付出,更不要漠视这种平凡,在这个生活要提高、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的新世纪,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平凡执着的人。
XXX同志走了,但他的高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作为土地管理工作者,我们深爱自己的事业,让我们以实际行为把国土资源国策、国法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去。做群众最迫切希望、最欢迎的事,把国土资源管理这件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抓紧、抓好。让共和国的土地事业因我们而愈发精彩、愈发辉煌!
《国地局热土上的奉献演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国地局热土上的奉献演讲。
第四篇:职教热土上的辛勤耕耘者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教热土上的辛勤耕耘者
作者:高灵芝 杜思达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4期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校长的使命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适合的学校教育”——陆志松
“从事了两年的普高教育,之后是近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如果再让我回去做普高,我心里肯定割舍不下。”记者眼前的陆志松,眼中写满了对职业教育的热爱。
身处逆势,谋定而后动
1981年,时年21岁的陆志松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走进了学校前身富阳县青云中学(普
高),1983年,学校改办职高,更名为富阳县农业技术学校。当时领导对学校非常重视,校长都是由教育局局长兼任,而且老百姓对新生事物也充满期待,所以很多学生放弃普高转投职高,学习技术。而且那个年代的职高还包分配,学生前脚跨出校门,后脚就迈进单位大门。鱼贯而入的学生,让初入职教队伍的陆志松,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
可惜好景不长,当“包分配”不再是职高的保护伞,普通高中变得愈发强大时,高考升学渐成大势,职业高中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下降,自然就招不到优等生,问题学生多了,学校名望就难以提升,读职高也渐渐地成了不少家长学生的一种无奈选择。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高中面临外界质疑的舆论压力。招不到好学生,毕业生又出路难寻。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整个职业教育进入到低谷。
而就在此时,陆志松却获得了一个可调到城区教研室工作的机会。想到职业教育的迷惘前途,想到学校离老家有30多里路,骑自行车来回需3个小时,他曾心动过,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农村、选择了职教,选择了和学生在一起。
1999年8月,陆志松担任学校校长,面对不利的大环境,他谋定而后动。他认为,大环境改变不了,那么就先从学校自身的内部环境下手。经分析他发现,专业教师人才的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招不到专业教师的难题,陆志松直奔教育局,提出申请——希望面向全国招聘教师。就这样,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赴吉林、湖南、湖北等地广泛招聘教师。搬开第一只拦路虎后,陆志松又着手面对学生迷茫和不自信的心态问题,他先召集全校教师开会,提出“德为先、知为基、能为本、生为的(即以生存为目的——编者注)”的十二字育人方针,给教师教学指引航向。“我们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比不过普高学生,但同为办学育人,德育我们不能丢,从这个校门
走出去的学生,在行为品德上,要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端正优秀。”陆志松的目标很明确。这样,老师有了,路标有了,学生没有迷失,富阳职高也就没有在困境中倒下。
面对发展的瓶颈、停滞,在职教领域打拼多年的陆志松深感职业教育要再次迎来高潮,不仅学生要找准方向一路前行,教师队伍也要其齐头并进。由于学校的教师不少是专科学历,陆志松鼓励教师攻读本科和研究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学校即使在财政困难时期,也坚持对每个获得本科学历的老师奖励1000元,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奖励10000元。至今,富阳职业高级中学的教师全部获得了了本科学历,近10%的教师获得了研究生学位。
正是由于富阳职高始终坚持“学生、教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厚积薄发,近年来频频荣获全国、省、市办学荣誉和科研技能大赛奖项,如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示范培训试点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食品卫生A级卫生单位、浙江省一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杭州市示范文明单位、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数十项市级以上办学荣誉,同时还积极承办参与了浙江省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论坛、杭州市第二届中职数控学生技能大赛、杭州市第三届双师型评比、富阳市第二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开展与四川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日本徳岛短期工业大学等东西部、境内外学校合作办学,就共同招生、毕业生安置、爱心帮扶,留学生出国深造办学等领域展开合作。
理念先行,谋求科学发展
科学的理念能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平稳有序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短而曲折。技能为主还是文化底蕴当先?重就业还是重升学?借鉴国外还是走本国之路?争论不时甚嚣尘上。
学校的蓬勃发展,与陆志松校长正确的抉择、求真务实的作风密切相连。
陆志松上任校长后,就与他的团队果断提出了“完善人格、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通过几届毕业生的反馈和与企业的接触中,又制定了“德为先,知为基,能为本,生为的”的育人方针。2002年,陆志松的领导团队又因时制宜地定下了“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的目标和“创特色、打品牌、练内功、树形象”的工作思路。这些办学理念与思路与随后举行的全国职教会议提出的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定位不谋而合。
陆志松接任校长之时,1000名在校生还住在70年代建造的简易房里,校舍像农场,几条小路九曲十八弯,高低不平。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积极争取教育局领导支持,带领学校班子成员走上了“负债发展”的道路。在九年内,新建校舍扩大到3.5万平方米,在校生扩至3000人。“贷这么多款,压力大,四处借款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很累。”学校负债最多时达2300万元。回想起当时是如何筹集的,陆志松校长的两眼湿润了,想起当年与同事一起通过个人贷款来解决学校经费短缺问题,通过向同学、教师借款来支付工程款,艰辛的日子历历在目。面对这十年负重之路,他坦然地说“我无怨无悔,我很自豪”。
在科学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理顺了就业与升学、技能本位与知识基础的关系,出现了就业与升学两旺、能力与素质齐飞的良好景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2000年3月学校被评为省一级重点职高,学生开始源源不断涌入,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04年,学校顺利进入到全国1000所国家级重点职校的行列。短短五年内,富阳职高完成“三级跳”,如今的富阳职高已经是拥有3000多学子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心无旁骛,主攻就业教育
千禧年前夕,作为一校之长的陆志松,正式走马上任。此时,摆在这位新校长面前一个问题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学校该何去何从。抓就业,还是重升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如何抉择整日萦绕在他心头。
经过认真思索后,陆志松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让走出校园的学生能成为直接上流水线的工人。所以,上任伊始,他首先坚定了学校办学思路——就业为主,技能为本。但到了2003年,学校也有部分老师提出质疑:忽视升学,过于倚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有失偏颇,可能不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对此,陆志松很自信:学校是两只脚走路,根本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不放弃升学率的前提下,偏重职业技术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我当时坚信,职业学校不管如何改革,势必以服务社会为本,作为不同于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必须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陆志松坦言,职高学生普遍在文化课上落后于普高同学,唯一优势就在于手中握有技术。看清差距和优势后,学校领导在办学方向上再没有摇摆过,而是坚定了“抓技能、抓就业”的决心。当时其他一些职业学校则显得摇摆不定,“今天回头去看,很幸运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走在职教大军的前列。”回忆起当时的踌躇和最后的果决,陆志松脸上隐约露出些许欣慰。因为正是当初果断、坚定的抉择,才使他们没有像其他一些职业学校那样,就业升学都想抓,今天抓升学、明天抓就业,结果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也证明陆志松当初的力排众议是富有远见的。在2005年教育部召开全国职教大会之后,“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技能教学“被作为职业教育第一要务确定下来。2009年,富阳职高99%的高就业率,也再次印证了富阳职高领导层当初的卓识远见。
不过,如此高的就业率并没有让陆志松停下“就业攻坚战”的步伐。近年来,学校又在他的领导下率先开辟新路子——校企合作。
该校正在实施的经理人俱乐部模式,正是校企合作下的产物,它搭建起学校和企业沟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个平台。俱乐部目前有100多家企业,能为在校生提供技能操作设备,学校可借用他们的设备来培养操作熟练的人才。在合作的同时,也让企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人才;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实战机会。
顺应需求,打造适合教育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校长的使命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适合的学校教育”。在陆志松看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办学者需要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模式等要素中找到平衡点,使之相互适应,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据此,他提出了“四个适合”的中职办学方略,即“专业适合产业、人才适合企业、教育适合学生、学校适合社会”。
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他认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标准,根据当地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专业课程、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富阳职高十分重视专业设置调研,坚持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学校不定期与企业接洽会谈,了解需要,与时俱进。
同时,办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就业,因此围绕企业需求,学校陆续推出了职业人才培养工程、订单式培养模式,实施3Q7S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及职业素养实践周等活动。
出于充分考虑企业、社会的需求,富阳职高还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引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实施了与就业、升学、终身发展等多种需求相匹配的育人模式。
“学校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率大小。”陆志松道出了心中的想法。融入社会、开门办学,职校才能在培养好学生的同时,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据此,学校积极搭建富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农村远程教育管理俱乐部和社区工作者俱乐部等平台,广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社区的“三服务”活动,力求职业学校办学功能最大化,积极增强职业学校辐射作用。风雨三十载,富阳职业高级中学不断探索,克难攻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贷款建学校,让他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敲定“就业为本”的办学方针,为他们赢得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开展“校企合作”,使他们再次走在了同行前列。陆志松以放手一搏的大胆和敢干敢拼的冲劲儿,带领富阳职高在经过五十年风雨洗礼后,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五篇:观看《在希望的热土上》心得体会
观看《在希望的热土上》心得体会
《在希望的热土上——大学生村干部纪实》专题片讲的是我国2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带领群众拼搏创业的感人事迹。影片中每一位主人公的每一个事迹、每一句话无不感动着我,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深刻认识到我和那些先进大学生村官同事们的差距。我从来没想到村官能干出这么大的成绩。我以前一直认为村官只要踏踏实实上班,尽心尽力地为村民办事就好了。所以在观看时我就觉得专题片中20名优秀村官每个人的事迹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强烈刺激。他们有的放弃国家直属机关的工作,有的放弃在大城市多年打拼的成果,扎根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带领一方百姓艰苦创业。从他们想到自己,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要以专题片中各位村官同事们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其次,通过对专题片中20名优秀村官事迹的归类,我发现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的渠道一般先都是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等传统农业,而种植的多为蔬菜水果等经济效益高的物种,养殖的也多是猪牛等牲畜。等到种植业或养殖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发展它们的连带产业,例如:蔬菜加工运输,牲畜饲料加工等等,以充分带动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联系我所在村的实际,我所在的村紧邻市区,便于发展蔬菜种植业.因此在带领百姓创业致富的方法上我们可以参考借鉴本片中优秀村官的做法,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带动本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通过观看我还发现专题片中20名优秀村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在不断学习,并且涉及面广泛,不光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农业知识技能,更有各种前沿科技知识,以及培养陶冶情操的爱好。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一名叫刘建辉的支部书记助理,为了争取市里的科技创新资金,他刻苦自学软件技术,为所在村做宣传视频,不仅节省了制作成本,而且达到了宣传效果。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同样作为村官的我们的知识层面的单薄。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认真熟悉掌握本职业务知识,同时在工作之余广泛涉猎各种科技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的那样“路在脚下,业在人创”当前农村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扎根农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不辜负全村百姓的希望,为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