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勤耕耘在山区教育的沃土上
辛勤耕耘在山区教育的沃土上
——凉城县天成中心校 冯瑞霞专业技术资格总结
我自2002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扎根山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已9年。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深铭记在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悉心钻研,兢兢业业。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刻苦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行的认可,组织上的肯定和社会的赞同。
在新课改实施后,我率先投入教改的大潮,结合山区学校、农村教育的特点,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在研中改,积极实践,形成了育人、乐趣、实际、灵活、新颖的教学风范。
诸育德为首,育人甚于教书,因而我十分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育人放在优先地位。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入手,从小事抓起,从习惯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出发,构建梯次递进的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意志、健康的情趣和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正确导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做到了精于育人。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融合,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时间和 空间,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让他们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大胆质疑,各抒己见,有充分的自信,创新的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具体操作中,我注重运用了‚赏识教育‛、‚自信教育‛、‚激励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师生互动、教学呼应,课堂气氛和谐活跃,使学生们从过去的‘要我学’一改为‘我要学’,真正把教学的主体地位交给了学生。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实践中,我还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严谨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我非常注重授课的艺术性,结合所讲内容力求设计巧妙。在语言规范、精炼的基础上,力求语境美,使学生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丰富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富教于乐。
创新教学思路是我不懈的追求。在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全面学习和推广洋思中学、衡水中学、赤峰等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以来,我多少个夜晚在灯下认真思索,多少个白昼深入课堂借鉴。以洋思中学等地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为依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我合理运用和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以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的原则。我整体把握‚学‛‚教‛‚练‛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双向融合。在课堂上,我有针对性地精讲,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学习和作业,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肯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教学目标在找的教学实 践中得以实施落实。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点滴不漏,步步为营,在没有知识缺憾的前提下,轻松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我的教学改革达到了耗时少,却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加快了我校学习洋思,借鉴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步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我所代的班级,教学成绩显著。历年的中考成绩都名列全县前茅,名列兄弟学校榜首。我本人也多次受到中心校的表彰。
我在教学方面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同时,还努力潜心于学术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立体化,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2009年9月,我参与了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凉城县教师导师团队,进行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虽处于实验阶段,但成效明显。在实践的基础上,我撰写了论文《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于2010年6月13日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学苑新报》(CN13—0037)2009至2010学年度,第50期第8版面。
我任教9年,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抓住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其终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是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帮助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品行习惯,鼓励学生专注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我把这三个习惯的教育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来抓,用习惯养成学生专注、认真的性格。二是全面启动学生心理自信系统,充分挖掘学生内蕴的巨大潜力,用成功和激励扬起学生自信的 风帆,鼓励和激发学生克服艰难险阻,通过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去开启成功的大门。三是通过感恩教育、成功教育等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原动力。四是开展励志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激励和鞭策。通过开展‚立志、达标、成才‛活动,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鼓励和帮助学生脚踏实地,由一步步短期目标的实现向长远目标迈进,让看得见的进步加固学生成才的信心。我还特别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切实加大培优补差和边缘生培养的力度。一是动员各科教师组成尖子生培养的专门队伍,多管齐下,切实做好尖子生的培优工作,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和专业训练,切实抓好特长生的培养,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和张扬。三是将理论知识结构比较牢固,成绩在中考边缘,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定为边缘生培养对象,提前介入,按照他们的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分配到各科任教师,落实承包制,下大力气抓好,达到我班既定的培养目标。四是采取结对帮扶和导师制,从抓好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对差生的学习和进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努力实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班的学生形成了较强的集体观念,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班级学习气氛浓烈,学生团结合作,奋力拼搏,争荣誉、比成绩,在学校产生了正面效应,带动了全校班级管理的创新教育。因此,我班多次被评为‚校级、县级先进班集体‛,为学校树立了楷模。我个人也因此业绩受到了表彰。2010年4月,被共青团凉城县委员会、凉城县教育局、凉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少先队凉城县工作委员会授予‚2009年度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我以高尚的师德感动着学生,以严谨的教学感染着学生,以渊博的学识熏陶着学生。求真务实是我的教育理念,勤思多练是我的教学方法,自强不息是 我的教育品格。
回顾过去的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有经验的推广,也有教训的汲取。
喜看今日的业绩,有鲜花,有掌声,更有芬芳的桃李。展望未来的前景,我将义无反顾,扎根山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尝试,在山区这片教育沃土上,继续探索新的教改途径,继续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创新的思维,不懈的努力为教育事业继续谱写瑰丽的篇章!
凉城县天成中心校
冯瑞霞
2010年7月16日
第二篇:职教热土上的辛勤耕耘者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教热土上的辛勤耕耘者
作者:高灵芝 杜思达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4期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校长的使命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适合的学校教育”——陆志松
“从事了两年的普高教育,之后是近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如果再让我回去做普高,我心里肯定割舍不下。”记者眼前的陆志松,眼中写满了对职业教育的热爱。
身处逆势,谋定而后动
1981年,时年21岁的陆志松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走进了学校前身富阳县青云中学(普
高),1983年,学校改办职高,更名为富阳县农业技术学校。当时领导对学校非常重视,校长都是由教育局局长兼任,而且老百姓对新生事物也充满期待,所以很多学生放弃普高转投职高,学习技术。而且那个年代的职高还包分配,学生前脚跨出校门,后脚就迈进单位大门。鱼贯而入的学生,让初入职教队伍的陆志松,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
可惜好景不长,当“包分配”不再是职高的保护伞,普通高中变得愈发强大时,高考升学渐成大势,职业高中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下降,自然就招不到优等生,问题学生多了,学校名望就难以提升,读职高也渐渐地成了不少家长学生的一种无奈选择。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高中面临外界质疑的舆论压力。招不到好学生,毕业生又出路难寻。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整个职业教育进入到低谷。
而就在此时,陆志松却获得了一个可调到城区教研室工作的机会。想到职业教育的迷惘前途,想到学校离老家有30多里路,骑自行车来回需3个小时,他曾心动过,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农村、选择了职教,选择了和学生在一起。
1999年8月,陆志松担任学校校长,面对不利的大环境,他谋定而后动。他认为,大环境改变不了,那么就先从学校自身的内部环境下手。经分析他发现,专业教师人才的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招不到专业教师的难题,陆志松直奔教育局,提出申请——希望面向全国招聘教师。就这样,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赴吉林、湖南、湖北等地广泛招聘教师。搬开第一只拦路虎后,陆志松又着手面对学生迷茫和不自信的心态问题,他先召集全校教师开会,提出“德为先、知为基、能为本、生为的(即以生存为目的——编者注)”的十二字育人方针,给教师教学指引航向。“我们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比不过普高学生,但同为办学育人,德育我们不能丢,从这个校门
走出去的学生,在行为品德上,要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端正优秀。”陆志松的目标很明确。这样,老师有了,路标有了,学生没有迷失,富阳职高也就没有在困境中倒下。
面对发展的瓶颈、停滞,在职教领域打拼多年的陆志松深感职业教育要再次迎来高潮,不仅学生要找准方向一路前行,教师队伍也要其齐头并进。由于学校的教师不少是专科学历,陆志松鼓励教师攻读本科和研究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学校即使在财政困难时期,也坚持对每个获得本科学历的老师奖励1000元,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奖励10000元。至今,富阳职业高级中学的教师全部获得了了本科学历,近10%的教师获得了研究生学位。
正是由于富阳职高始终坚持“学生、教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厚积薄发,近年来频频荣获全国、省、市办学荣誉和科研技能大赛奖项,如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示范培训试点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食品卫生A级卫生单位、浙江省一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杭州市示范文明单位、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数十项市级以上办学荣誉,同时还积极承办参与了浙江省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论坛、杭州市第二届中职数控学生技能大赛、杭州市第三届双师型评比、富阳市第二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开展与四川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日本徳岛短期工业大学等东西部、境内外学校合作办学,就共同招生、毕业生安置、爱心帮扶,留学生出国深造办学等领域展开合作。
理念先行,谋求科学发展
科学的理念能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平稳有序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短而曲折。技能为主还是文化底蕴当先?重就业还是重升学?借鉴国外还是走本国之路?争论不时甚嚣尘上。
学校的蓬勃发展,与陆志松校长正确的抉择、求真务实的作风密切相连。
陆志松上任校长后,就与他的团队果断提出了“完善人格、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通过几届毕业生的反馈和与企业的接触中,又制定了“德为先,知为基,能为本,生为的”的育人方针。2002年,陆志松的领导团队又因时制宜地定下了“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的目标和“创特色、打品牌、练内功、树形象”的工作思路。这些办学理念与思路与随后举行的全国职教会议提出的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定位不谋而合。
陆志松接任校长之时,1000名在校生还住在70年代建造的简易房里,校舍像农场,几条小路九曲十八弯,高低不平。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积极争取教育局领导支持,带领学校班子成员走上了“负债发展”的道路。在九年内,新建校舍扩大到3.5万平方米,在校生扩至3000人。“贷这么多款,压力大,四处借款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很累。”学校负债最多时达2300万元。回想起当时是如何筹集的,陆志松校长的两眼湿润了,想起当年与同事一起通过个人贷款来解决学校经费短缺问题,通过向同学、教师借款来支付工程款,艰辛的日子历历在目。面对这十年负重之路,他坦然地说“我无怨无悔,我很自豪”。
在科学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理顺了就业与升学、技能本位与知识基础的关系,出现了就业与升学两旺、能力与素质齐飞的良好景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2000年3月学校被评为省一级重点职高,学生开始源源不断涌入,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04年,学校顺利进入到全国1000所国家级重点职校的行列。短短五年内,富阳职高完成“三级跳”,如今的富阳职高已经是拥有3000多学子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心无旁骛,主攻就业教育
千禧年前夕,作为一校之长的陆志松,正式走马上任。此时,摆在这位新校长面前一个问题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学校该何去何从。抓就业,还是重升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如何抉择整日萦绕在他心头。
经过认真思索后,陆志松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让走出校园的学生能成为直接上流水线的工人。所以,上任伊始,他首先坚定了学校办学思路——就业为主,技能为本。但到了2003年,学校也有部分老师提出质疑:忽视升学,过于倚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有失偏颇,可能不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对此,陆志松很自信:学校是两只脚走路,根本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不放弃升学率的前提下,偏重职业技术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我当时坚信,职业学校不管如何改革,势必以服务社会为本,作为不同于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必须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陆志松坦言,职高学生普遍在文化课上落后于普高同学,唯一优势就在于手中握有技术。看清差距和优势后,学校领导在办学方向上再没有摇摆过,而是坚定了“抓技能、抓就业”的决心。当时其他一些职业学校则显得摇摆不定,“今天回头去看,很幸运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走在职教大军的前列。”回忆起当时的踌躇和最后的果决,陆志松脸上隐约露出些许欣慰。因为正是当初果断、坚定的抉择,才使他们没有像其他一些职业学校那样,就业升学都想抓,今天抓升学、明天抓就业,结果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也证明陆志松当初的力排众议是富有远见的。在2005年教育部召开全国职教大会之后,“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技能教学“被作为职业教育第一要务确定下来。2009年,富阳职高99%的高就业率,也再次印证了富阳职高领导层当初的卓识远见。
不过,如此高的就业率并没有让陆志松停下“就业攻坚战”的步伐。近年来,学校又在他的领导下率先开辟新路子——校企合作。
该校正在实施的经理人俱乐部模式,正是校企合作下的产物,它搭建起学校和企业沟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个平台。俱乐部目前有100多家企业,能为在校生提供技能操作设备,学校可借用他们的设备来培养操作熟练的人才。在合作的同时,也让企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人才;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实战机会。
顺应需求,打造适合教育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校长的使命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适合的学校教育”。在陆志松看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办学者需要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模式等要素中找到平衡点,使之相互适应,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据此,他提出了“四个适合”的中职办学方略,即“专业适合产业、人才适合企业、教育适合学生、学校适合社会”。
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他认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标准,根据当地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专业课程、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富阳职高十分重视专业设置调研,坚持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学校不定期与企业接洽会谈,了解需要,与时俱进。
同时,办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就业,因此围绕企业需求,学校陆续推出了职业人才培养工程、订单式培养模式,实施3Q7S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及职业素养实践周等活动。
出于充分考虑企业、社会的需求,富阳职高还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引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实施了与就业、升学、终身发展等多种需求相匹配的育人模式。
“学校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率大小。”陆志松道出了心中的想法。融入社会、开门办学,职校才能在培养好学生的同时,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据此,学校积极搭建富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农村远程教育管理俱乐部和社区工作者俱乐部等平台,广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社区的“三服务”活动,力求职业学校办学功能最大化,积极增强职业学校辐射作用。风雨三十载,富阳职业高级中学不断探索,克难攻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贷款建学校,让他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敲定“就业为本”的办学方针,为他们赢得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开展“校企合作”,使他们再次走在了同行前列。陆志松以放手一搏的大胆和敢干敢拼的冲劲儿,带领富阳职高在经过五十年风雨洗礼后,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三篇:辛勤耕耘一片丹心县教育
辛勤耕耘一片丹心县教育
莽格吐学校敖宝丽
人们常说,学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遇上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就会成器成宝。哪一位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名成家,但只有那些用心去雕琢的人才可能领会到其中的乐趣,也只有那些用情去雕琢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学生的爱戴。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明白教育的伟大意义和自己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常常告诫自己说:“教师的没一点疏漏都会带来学生一生的知识或人格缺失”。为力求自己在工作中不出现任何差错,我努力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理论学习,并自修了大学本科学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我一九八六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莽格吐小学和莽格吐中学任教,一九八六年在莽格吐小学参加工作,学校就委以毕业班教学和班主任重任,我欣然接受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这一干就是六年。毕业班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老师们认为最难做的也是最不愿意承认的任务,我毫无怨言地默默耕耘,克服家庭和生活上各种困难几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颗颗幼苗,茁壮地成长。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一直在中心校同年级名列前矛。一九九二年调到莽格吐中学担任班主任和俄语教学任务。我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我没有被困难吓倒,以高度的事业新和责任感努力工作。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回顾近二十四年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像成为一名称职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的:
一、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师德素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行动指南,为学生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做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通知关于教师的“三个方面”思想及江总书记关于素质教育的有关论述。才能自觉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执教,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高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水平,所有这些年我始终坚持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我工作力量的源泉。
二、勤学习,更新观念;重研究,勇于实践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学生,吧老师的一举一动当成标准,是样板。所以我甚至自己言行的影响力,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敬业爱岗。同时注重学习,因为我甚至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天天更新,再也不能满足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一天不学习,在知识上我们就可能有漏洞,就有可能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不全面。在学习中,时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最新的理念,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在短短的几年中我自学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积极参加了各项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时间了许多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忠于找到了适合自
己的教学方法和路子。
三、倾真情,浇灌幼苗;献爱心,转变学困生
做什么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做老师,做班主任最难的就是如何引导和转化学困生,通过这些年的工作让我明白了,师生之间是要以心换心的。
在班务管理上,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深入学生、家庭、社会了解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所教的一个班,纪律差,学风不浓,学困生和玩劣学生多,接班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引导、教育。有的是因家庭关系的原因厌学,有的是因为自身的基础太差不想学,也有的是因为智力的原因失去信心。摸清班级的情况后,我用真挚、深切、炽热的爱去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性格特点,注意把准学生的脉搏,细致的逐个的做思想工作,同时结合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即:用“尊重”唤醒他们的良知;用“表扬”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用“关心”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用“信任”鼓起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勇气;用“身教”给他们强烈的感染。改变部分学生爱上网打游戏机的坏习惯,在课余,周末我深入网吧了解学生的情况,又收集了许多电视,报纸上的生动实例讲给大家听,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小学生打游戏机的害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收集一个网络游戏毒害学生的实例,举行了“生活中网络好与坏”辩论会。还让学生写了“网络在我的生活中”的作文和“远离网吧”的宣誓书,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专心学习。
我深知一个学困生对班级的影响,更清楚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于是决定从最差学生身上着手,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例如,班上有个叫李强的同学,特别调皮、贪玩、厌学、打架,特别不愿意学习外语,在学校影响很坏,也给班集体的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经过家访了解到他父亲经常喝酒,父母经常吵架。影响了他。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下措施:首先我耐心做他思想工作,帮助他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利用节假日帮助他学习、补课。然后再和他的家长沟通思想,使他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再抓住他头脑灵活的特点给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有了自信心。一有时间我就和他谈心,跟踪了解他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进展。给他讲父母生存的艰难,只有他学习好了,才让家里人少操心,才能为家里减轻压力。尽量让他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其他同学。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李强的学习不但赶上其他同学,而且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了学校的奖励。在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在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黑龙江畜牧学校。还有象赫慧,多鑫同学初一在外地上学,学的是英语,初二又回到我校学习,俄语是个空白,我看到学生因为一科就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十分着急,强烈的责任心使我当天就和他们的家长取得联系,我利用早晚和节假日在家为他们无偿补课,经过近二年的努力,他们的俄语成绩赶上来了,赫慧考入奇奇哈尔师范大专班,现已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多鑫现已在俄罗斯工作。象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我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扬。
四、流血汗,任劳任怨;长鞭策,终得硕果
爱一行才能钻一行,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让我在工作中不计得失,不屑地钻研。连续几年的毕业班我已经习惯了快节奏地工作,忙碌地生活,始终以满腔地热情投入工作。当别的通知因病住院时,党学校的工作安排不开时,我都毫无怨言地接过重担,这学期我校的化学教师辞职,到外地工作,学校又无化学老师,学校领导着急,学生和家长不理解,我当即自荐,虽然近二十年没有接触化学,但我有信心,同时我还兼初二俄语任务,还有辅导初一新上岗的俄语教师,还要负责学校工会工作,有时一天连讲带听五、六节课,但我从不喊累叫苦,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经常发作,在课堂上含几粒救心丸继续讲课,尽量不请假,当学生们有时看到我带着病痛样子为他们上课,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克服家庭和生活困难,摆正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我结婚一年后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过了一年,发现他发育不正常,经多方求医,确诊为脑瘫,我当时感到填好想塌了下来,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但第二天我强忍悲痛回到讲台,因为我是教师,从此我既照顾生病的孩子又要护理有病的公爹,生活和心理的压力到了极限,但我没有影响工作,有时家人不理解,我就耐心向他们解释,始终践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也提高了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本领,是我在教学这块领地乐干越爱,越干越钻。当我顺利的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后好不满足,我没有停止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很快更新了观念,不断摸索制作运用课件,积极利用农远资源
上课。曾多次承担校内外观摩课,示范课教学任务,于此同时,我还积极总结钻写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的一、二等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研工作听歌了新的天地,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知识和技能。为了对电脑有个深入的了解,为了制作课件方便,我还专门购买了电脑,现在我所制作的可见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了。近五年来,我先后被评为区课改先进个人,区优秀教师,区工会积极分子,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区德育先进个人,区师德先进个人,区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区“三八”红旗手,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虽然我取得了许多成绩,工作上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我并不因此满足,因此而止步。我觉得社会在不停地进步,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和实践正在运作之中,自己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如今,我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的洪流中去了。我深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第四篇: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
《品德与生活教学根植于生活的实践研究》论文
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那么,如何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体现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孩子不一定会关注、面对和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与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例如,教《秋游去》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秋游经历“说出遗憾或不开心的事”到“谈自己的感受”,从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秋游时留下的遗憾,比如:水带少了,还没出发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脱下的衣服没办法带;
吃的带少了,午餐时没吃饱;鞋穿得不合适,摔了跤„„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就更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想办法解决“出游的准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因而课堂教学也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又如:在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里面,各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不同。那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于是,我就从年的传说引入到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活动,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年的习俗,如大扫除、放鞭炮、拿压岁钱、贴春联、吃汤圆等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并试着探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发现了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因而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我们的国庆节》一课时,《开国大典》的场景学生从来没有感受过,于是我课前让学生观看录像《开国大典》,营造“大典”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教学《我很整洁》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听一首歌《邋遢大王》,让学生知道不整洁的孩子没人喜欢,整洁的孩子才受到大家的欢迎,接着我利用现实生活场景,在班里挑一位外表整洁的孩子再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更起到效仿的作用。再接着我又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互相帮忙检查自己是否整洁,不整洁的话可以梳梳头,整理整理。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纠正了自己的行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让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二年级上册《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区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我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我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理解、帮助老人。本次活动,由于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
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次活动受到了家长的高度好评,在学生交回的卡中家长们写到:“感谢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的孩子也学着关心、帮助老人。”“感谢老师的教育,因为要配合孩子的活动,我们家第一次过了敬老节。孩子要求我们一起给老母亲买礼物和洗脚,老人很感动,学校的活动也教育了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家长说一千遍,不如老师讲一遍,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多开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我们会全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的。”
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生动的、感性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品德与生活》教学只有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才会被儿童所喜爱,教学活动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才会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才会变得可感、可融,学生置身其中的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才是真实的,才能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把品德与生活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与生活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做到理从生活来,行归生活去,就一定能开创品德教学的新局面,使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第五篇:沃土上的绿色恋曲——记平江县安定镇财政所
沃土上的绿色恋曲
——记平江县安定镇财政所
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滔滔汨水穿境而过,诗圣杜甫安息于此,自然风光秀美入画。这是一片升腾着希望的土地,村庄整齐,道路坦阔,农田如棋,集镇热闹,产业兴旺……在这片充满诗意和希望的沃土上,活跃着一个不辱使命、敢于拼搏的战斗集体——平江县安定镇财政所。近年来,他们始终站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以科学化精细化为主线,全面开展创建标准化财政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财政效能和服务形象不断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硬件改造篇:筑牢服务三农的“桥头堡”
办公楼“蜗居”镇政府机关院子一角,七弯八绕才能到达;场地狭小,办事公开栏无处摆放;室内潮湿,办公如坐针毡——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财政所办公楼,不仅是一件“老古董”,还给群众办事带来很大的不便。群众常常抱怨:找个财政所,为何这么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0年,财政所办公楼改建工作被提上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经过6个月的紧张施工,一栋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1500多平米的新办公楼拔地而起。新建的办公楼高大气派,分门别类的各个办公室一字排开,现代化的
办公桌椅摆放整齐,标准化的电脑网络设备一应俱全。端坐电脑前,财政干部敲击键盘、拖曳鼠标,一笔笔资金快速划拨,一张张表格立马生成,一条条信息悄然传递,信息化的工作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走出办公楼,绿树在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田园气息……
室外的政策宣传栏内,各类涉农服务项目、办事流程、财政惠农政策一目了然;各个服务窗口配备了休息处、饮水机等服务设施,为干部群众办事提供了舒适的条件。办公环境变美了,不仅干部感到舒心,还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制度建设篇:念起依法理财的“紧箍咒”
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权,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他们通过梳理、整顿、完善,建立了覆盖财政管理、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办法和流程,财政业务逐步走上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找准突破口,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制度建设先从内部“开刀”:明确岗位职责。调整“两税”征管人员,充实资金监管、财务核算岗位,各个岗位做到分工明确、搭配合理、制衡有力。突出服务职能。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倡导文明办公、微笑服务,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强化安全管理。提高警惕,防火防盗、值班、计算机操作等安全责任明确到岗到人。狠抓干部教育。制订了会议、出勤、学习、廉政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办法,通过加强考核,促进了干部日常行为的规范化。
——守住主阵地,建立业务监控体系。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依规依程序”的原则,他们建立健全了财政管理、财务管理和基础管理方面的系列制度。一是重阳光,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预算公开制和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审批制,推行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和财务定期公开制。二是重安全,完善现金管理、收入管理、票证管理、账户管理、印鉴管理等业务重点管理制度,建立乡镇财政资金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三项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业务差错和资金风险,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重规范,从财会人员业务交接、会计档案、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方面严格把关约束,督促履行手续。同时,进一步规范支出报账手续,建立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和所长稽核制,从严控制支出,压缩行政成本。
——紧扣关键点,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始终把财政管理与改革作为提升财政工作水平的主攻方向,制定了“乡财县管乡用”、“村账乡代理”、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三个流程图,牢牢把住了业务办理的重要环节和风险控制点;制定基本支出经费、财政惠农补助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三个示意图,统一上墙,确保了资金流向一目了然、监管节点心中有数。
业务提质篇:唱响精细管理的“主题曲”
提升业务水平,是乡镇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几年,安定财政人牢牢抓住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这根主线,注重将精细化
管理的理念贯穿于乡财工作全过程,重开源,控支出,强监管,优服务,各项业务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紧张有序。
致力协税护税,收入“蛋糕”不断做大。他们始终把支持经济发展、服务政府中心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担起了组织收入这副重担。每年争取党政重视,召集国税、地税、国土、房产等部门召开财税协作会,分解收入计划,明确征管责任。财政所安排2名干部长年协助税收征管,并深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了解经营情况,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助推企业发展壮大,既赢得了纳税户的广泛好评,又确保了财税收入的应收尽收。2010年,全镇共完成财税收入475.3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1.8%。截止今年5月份,完成国税95万元、地税213万元,提前一个月实现“过半”的目标,收入进度在同类乡镇排名中遥遥领先,协税护税经验在全县进行推介。
致力改革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不断完善。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力打造乡财县管改革这个平台,促进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收入管理上,乡镇范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一律进入“结算户”,然后根据用途拨付到用款单位,做到了“收入一个袋子保管,支出一个龙头放水”,杜绝了坐收坐支的现象。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运行风险,他们把现金、账户和票据作为“安全阵地”,对出纳库存现金进行定期盘点和突击盘点,规范账户资金拨付审批程序和定期对账制度,建立了严格的票据领用缴销制度,从而加强了对重要业务和重点环节的有效监控。他们把厉行节约当作“生命线”,安定镇有100多名干部,人多摊子大,每年的行政开支大,为保证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不造成铺张浪费,他们向党委政府大胆建言,对机关财务管理大动“手术”:各线、站、办、所的经费实行包干制,规定除“八种原因”外,不允许租车;来客接待一律到食堂就餐,坚决执行不发红包、不发整包烟、不上高档酒、不大吃大喝的“四条军规”……通过这些有力措施,行政成本每年都呈下降趋势,仅招待费一项,2010年同比上年减少了20万元,近三年,累计节约财政资金近100万元。
致力阳光操作,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规范。2009年,他们对全镇47个村级单位启动村账乡代理改革。在改革前期,他们组织力量对村级财务进行全面清理,取消各村会计、出纳和银行户头。之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3—5人的民主理财小组,启动报账制,对资金账户、村级票据、报账程序、会计核算、档案管理、财务公开实行“六统一”,对村级财务和资金实行“双代理”。为保障村级利益,安定财政所加大了对村级运转经费的保障力度,建立了资金直达村账专户的“绿色通道”。他们注重发挥报账审核、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三道防线”的监督作用,村级每一张支出单据必须具备经手人、村主任、民主理财小组“三笔字”把关;及时交账、算账、记账、对账,村级财务及时上墙公示,并拍照存底、跟踪到底。今年,针对村干部换届中人员变动较多的特殊情况,他们及时下村指导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调整落实,督促30个村做好了财务移交工作,同时,还将全镇138名支部书记、村主任、报账员集中起来学习支农政策、财务管理,进一步扩大了改革效应。
致力强化监管,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安定镇每年都有150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为保证这些资金落到实处、投到明处、见到好处,安定财政所积极发挥就近就地监管的优势,尽职尽责种好这块“责任田”。在协调配合上,他们做到了“三个主动”:主动汇报,争取领导重视;主动协调,争取部门支持;主动沟通,争取村级配合,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监管氛围。在监管举措上,通过加强信息传递、建立资金台账、注重公开公示、开展抽查巡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辖区内的各类资金管理使用信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立体监管模式初步建立。在具体行动中,财政所及时接收、登记、反馈资金监管信息,建立资金台账,截止8月份,共接受监管信息80多条,反馈问题及建议20多条,下村督查公开公示情况6次,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双季稻补贴等涉农补贴做到了及时公示。同时,财政所安排2名资金监管员,多次下到项目实施地,调查了解一事一议、山塘清淤等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指出纠正了与资金管理要求不符的问题近10个,叫停了2个严重违规操作的项目。
致力优化服务,涉农补贴发放惠及民生。近年来,平江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呈现“水涨船高”之势,2010年发放项目增加到36个,资金规模不断增大,补贴发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安定财政所及时充实了操作员岗位,加强了发放服务管理。在补贴数据采集的重要环节,不仅仔细审核原始表格,对数据经常变动、补贴金额较大的补贴对象,还进行了重点抽查,从源头上保
证了补贴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补贴发放前,及时将补贴项目、标准、金额、补助范围、补助对象等信息进行公示,让群众来检举补贴发放工作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对前来办理涉农补贴事项的农户,他们还做到了热情办理、即时办理、按程序办理,坚持“能办的事立即办,不能办的事告之办”,保证了每一位群众有求而来、满意而归。近两年,财政所平均每个工作日要接待群众8人次,累计为2000多农户提供了补贴信息查询、账户信息变更等服务。
队伍建设篇:牵引财政事业的“生命线”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安定财政所有11名财政干部,如何发挥这支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财政工作科学跨越?近年来,他们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将财政文化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干部“想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干部的素质、状态和面貌焕然一新。
加强思想建设,打造忠诚团队。镇党委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他们没落下一次,并做到了人人记笔记、人人参与讨论。财政所经常以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从财政所长到副所长、普通干部,或轮流主持、或积极发言、或撰写心得,有效地增强思想教育的生动性、说服力和影响力。
加强作风建设,打造务实团队。结合“群众工作年”活动,干部深入村组,深入群众,锤炼了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一个“好”字抓服务。规范干部行为,统一配置胸卡、岗位牌,公
开干部电话和去向。提倡一个“勤”字办业务。干部考勤天天签到,业务繁忙时做到“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末休息不保证”,全所干部一年平均加班50天以上,个个毫无怨言。强调一个“实”字干事业。提倡说实话,不说空话、大话、套话;鼓励干实事,严谨细致办理每一笔业务,尽职尽职完成每一项任务。好的作风促进了事业发展,赢得组织肯定、干部肯定和群众肯定,财政所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加强能力建设,打造高效团队。积极组织干部参加财政政策、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目前全所大专以上学历10人,有一名参加会计本科函授学习,整体素质居全县财政所前列。加大轮岗力度,提倡新老之间、师徒之间互帮互学,全面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全所干部个个能胜任本职工作,有几名业务骨干还兼任了多项工作。
加强廉政建设,打造平安团队。安定财政所坚持“勤政促发展,廉政保平安”,积极倡导“权力就责任,权力就是风险;一身正气做人,一尘不染理财”的廉政文化,做到“安全教育时时抓,廉政警钟时时敲”,筑牢了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责任防线和制度防线。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坚持做到“依法依规依程序”,不越雷池、不碰高压线,近几年来无一例干部违法乱纪的事件,实现了“业务办理零差错、资金管理零风险、廉政建设零违规”的目标。
收获与汗水相伴,希望与挑战同行。近年来,安定财政所连续3年被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多项业务工作走在县内先进行列,财政工作在政府、干部和群众中的满意度越来越高,许多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取经”。面对荣誉和成绩,他们没有感到丝毫满足,他们将以“标准化财政所”建设为起点、为动力、为契机,迎着科学发展的东风,在创先争优的征途上继续谱写财政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