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教学中空间概念知识网络构建的策略分析
空间概念知识网络是按由低到高的“五个地球”层级来构建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空间概念知识网络构建的策略分析。即由经纬线构成“骨架地球”;添加海陆分布成为“平面地球”;增加山脉等地形成为“立体地球”;地球运动、大气变化、地壳运动以及水热运动等构成“动态地球”;千变万化的地表事物(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构成“多彩地球”。随着这“五个地球”的内容逐渐丰富,可以整合中学阶段的主干知识,使学生拥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奠定和培养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目的,最终实现构建学生全球尺度的脑中“数字地球”的目标。建立脑中“数字地球”要求做到三点:一是必须通过观察、思考与理解后,绘制出一个“地球”;二是对图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地分析;三是运用掌握的“地球”基础,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以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
一、骨架地球——经纬网地球 1.以经纬度的划分,建立立体骨架地球 设计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①绘制表示经纬线和经纬度概念的立体地球:经度是用二面角确定的,纬度是用线面角确定的;②画立体经纬网图;③在立体经纬网图上标注经纬度,明确经纬度的划分;④对跖点是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即一对纬度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相差180度、东西经相反的两个点。例如,图中A(40°S,40°W)与A′(40°N,140°E)是对跖点。2.绘制东西半球经纬网展开图 如图2所示,如果左边是东半球,每隔20度画一条经线、每隔30度画一条纬线,并标注度数。3.绘制极地俯视图 体会角度的变化对图形的影响:以极点为中心,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状(如图3所示)。4.分析经纬线的意义(1)精确定位:地表上任意一点,只有唯一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相交于此。(2)确定方向:在地球仪上,沿经线向北极为正北,相反为正南;沿纬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为正东,相反为正西。(3)估算距离:赤道长约4万千米,则:①1个经度的赤道长“4万千米/360度”,即约111千米;②一个纬度的经线长度为111千米;③各纬线长度不等,60°纬线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④任意1个经度的纬线长度约是111·cosΦ千米。(4)最短距离: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5.专题训练 例1:读三幅经纬网示意图(图4),回答相关问题。(1)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⑤(2)一架飞机从M(30°S,30°W)点至N(30°S,0°)点,最近距离的飞行方向为()A.向正东B.向正西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解析:(1)①②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则两点坐标分别为(30°S,30°W),(30°S,0°);③在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其坐标为(30°N,30°E);④⑤两点坐标分别为(30°S,30°W),(60°N,90°E)。则坐标相同的是①④,正确答案为B。(2)地球上最近距离为经过两点大圆的劣弧。找到南半球上的M、N两点大圆的劣弧,M至N的方向就可确定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正确答案为D。例2: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条圆弧。读图5,此圆弧的半径约为()A.500千米 B.800千米 C.1000千米 D.1300千米 解析:圆弧半径可依据同一经线上所跨纬度数来计算,以110°E经线为依据,半径大致跨了9个纬度,则半径长度约为1000千米,正确答案为C。
二、平面地球——世界、中国政区图 在上述的东西半球经纬网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格画图法画出七大洲轮廓。绘制的过程中,注意穿过各大洲中部和四端的经纬线(如图6所示)。中国政区地图则要注意80°E、90°E、100°E、110°E、120°E和23°26′N、30°N、40°N八条经纬线(如图7所示)。
三、立体地球——世界、中国地形图 画出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山脉(如图
8、图9所示),注意上述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和地形区,建议画各条经纬线的剖面草图加深记忆。
四、动态地球——规律原理及运用 自然界一系列的无穷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其规律原理的。我们逐一有序地通过画图构建一个清晰的动态地球,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大气的运动及其结果、水循环及其重要环节(如河流的分析、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重难点知识。1.自转、公转运动(1)理解原理①地方时差原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总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进入新的时刻;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子夜位置线,即旧一天的终点24点,新一天的起点0点;另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即大约沿180°经线,此线以东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地方。②五带划分原理:有太阳光直射,昼夜长短差别较小的区域,即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地区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为寒带(南、北寒带);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南、北温带)。③四季划分原理:一年中,昼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从夏季到冬季变凉爽的季节为秋季;从冬季到夏季变温暖的季节为春季,范文《中学地理教学中空间概念知识网络构建的策略分析》。(2)运用原理判读下列7组不同角度的光照图,指出二分二至时的太阳直射点位置,此时,北京时间是几月几日几时。①侧视图(见图
10、图11)②俯视图(见图
12、图13)③侧视展开—变形图(见图14)④俯视展开—组合图(见图15)⑤立体图(见图16)⑥整体与局部的转换(见图17)⑦局部图与整体的转换(见图18)设计上述步骤进行讲解和训练,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设想:①符合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心理和教学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简单图像,由简单图到复杂图,由立体实物到平面图,再到立体图,最后无图进行空间想象。②培养能力,提升层次。通过上述设计,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特色能力,也是初、高中全部教材的基础,特别是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位极为突出。③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特别是无图考图),会采用不同方法行解题。2.地壳运动——板块、地形和地震火山分布及成因关联 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大地形单元的形成,构建“板块山脉地图”(见图19及右表)。3.大气运动——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图20是把大气运动的原因、类型、联系、过程、演化等巧妙地呈现出来,直观方便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规律。它展现了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太阳对地表加热不均匀→气流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风向垂直等压线(风向平行等压线、风向斜穿等压线);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七压六风带→季风的形成等。4.水循环运动——河流及海陆风 海上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汇入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其中,人类能够影响的环节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的水文特点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要求学会综合分析以下几方面特征:水量(主要受流域面积和补给影响)、汛期(主要受补给的特点和植被的影响)、流速(主要受地形影响)、含沙量(主要受植被和流速影响)、冰期以及凌汛(主要受气温和流向影响)。5.海水运动——洋流及其影响 推导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形成过程,找到洋流的分布规律与盛行风带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即信风影响形成南、北赤道暖流,西风吹拂形成西风漂流及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真正理解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如图22所示)。如果上述绘图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那么,下面综合动态地球的绘制则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下页图23就是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大气结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意义等多个规律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谋篇布局,呈现出知识结构新颖的简要图表。此图全面地层现了自然地理中的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它们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同一时刻全球区时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对流层特征、平流层特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的形成与分布、气压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以及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等等。
五、多彩地球——区域特点及成因 我们不可能细致到每一点小区域都逐一学习,但是,策略上可以按照四个步骤依次推导宏观区域特征来解析微观区域特征,即空间信息的提取和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认定和自然地理原理方法的运用(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湖和资源等)→自然地理原理方法的运用与人文地理观点、分析方法的运用(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城市以及商业点的区位分析等,资源、环境、粮食、能源和人口问题的解决等)→历史的发展与反思。运用这种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当然要注意特殊性。例如,我们在全面掌握南亚的自然地理特点(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河湖、植被、土壤以及矿产)和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交通、贸易、城市、人口、市场、科技以及资金)后,就能完成例3。例3:读下页图24回答问题。(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________洋。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6分)(2)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属于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7分)(3)该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2分)(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6分)(答案略)通过以上“五个地球”的构建,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地球仪上覆盖了经纬网、政区、地形、气候、洋流以及自然带等多种专题地图,以及区域地理系统知识,特别是自然条件分析、交通线点、农业区以及工业区的区位分析等,此时,学生脑海中的地球仪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地球”,提起哪里都可以如数家珍。
第二篇:浅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
浅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
摘要: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构建地理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学习效率 地理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王树声先生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构建思维导图是知识的加工整理、巩固提高与扩大知识领域的思维过程。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把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放在学习的首位。按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使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在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入手。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出,各地都非常注重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突出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本文在中外主体性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以探索适合学生她理学习的实际情况,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地理学习策略——“构建地理思维导图,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二、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制作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
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制作步骤: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地理中心内容(也可以用一个中心词)。3.在绘制的过程中使用颜色。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
5.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三、在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1.区域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从高考命题的方向看,区域地理是综合题的必然构件,重视系统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具体应用,强调区域研究方法,重视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尤其是进行具有相似性地理特征的中外区域对比。
例如,学生自主构建区域地理特征思维导图如下:
通过思维导图建立起清晰的分析思路,认真感悟“提高思维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和效果。这样,学生地理技能就能提升,面对区域分析问题能从容做答。
2.在自然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性和规律性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注重推理过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因果联系进行层层推理。学习自然地理部分时,经常性地梳理因果联系、构建思维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全球性大气环流
3.在人文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人文地理的主线是人地关系,在人地关系引导下,构建某一专题地理思维主线,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高考要求的基本技能。构建完整有效的专题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拓宽思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城市”相关内容在湘教版必修I-III、选修IV和区域地理中都有涉及,且有部分交叉和重复。因此,通过归纳和重组可以建立“城市”专题思维模式(如下图)。
4.在地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在完成了某一章节学习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学习心得和成果展示出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同时还可以检查自己的认知结构是晉合理,从而起到自我测评的作用。例如学习完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知识后,学生自绘思维导图如下:
四、思维导图在地理学习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今时代学生厌学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受外界的诱惑太多,往往不能专注于学习。如果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效果让人吃惊。首先,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因此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其次,可以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再次,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最后,采用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
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思维特点,思维导图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明确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中学地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很多,也很纷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酌,“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
4.有利于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笛卡儿说:用几何图形表达事情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的思维。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5.提高信息综合的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围绕主要观点来组织学习的工具,当学习者通过某一主题知识拓展和探索新模式时,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一种重组信息的弹性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综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体现了线性、面型、立体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有特色。解决了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构建地理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今时代学生厌学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受外界的诱惑太多,往往不能专注于学习,只有采用一种他们喜爱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好的吸收知识。如果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效果让人吃惊。用 “ 思维导图 ” 为工具记录笔记,能将老师讲解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2)(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思维特点,思维导图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就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学生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中学各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很多,也很纷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安排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的,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很有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简单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然后画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学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很深刻。学完每一章结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整章知识的“思维导图”;每一个知识模块学完,可以画出这个模块下几章知识的“思维导图”。这样长期训练学生每个人都会整体理解每学科。(4)(4)有利于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技能,就如同木工手艺是一种手的技能一样。木工的技能不是天生的,人的思维技能也不是天生的,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左右脑功能全面开发的训练。笛卡儿说:用几何图形表达事情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物理学基本原理和图形进行有机结合来解决相关问题,使知识点背后的思维方法渐渐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思维方法凸显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思维导图训练就是通过思维训练,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就是说通过思维导图训练使学生变得更聪明。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5)
第三篇: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基本策略
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基本策略
张瑞进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主要侧重在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显得有点舍本求末。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图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地图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和地图分类等。地图学习的首要也是基本的目标,就是认识地图的性质,即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达到这个目标,才能明了为什么要学习地图,才知道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很多地理知识,才会在需要地理信息时借助于地图。为此,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地图三要素等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诸如讲授如何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貌形态等地图内容学习中,逐渐认识地图性质。
地图要素是各类地图都具有的知识,因而是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对于初中生而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文字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地理学习时,应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全面仔细,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地图可以按多种方式分类,如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地图等。地图的分类重点应是不同种类的地图在内容上的差异,以使学生在学习后,在需要某类地理信息时,会选择适当的地图去查找。
二、根据不同图像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程序
学习地图是为了会运用地图,因此,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教材中主要出现的图像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作为教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善于在看图中获得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感性认识,并能较快地转化成地理空间概念,让学生看图只是基础,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图与绘图才能达到学习目标,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能用图像信息来理解、分析、归纳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同时又能选择和绘制地理图像来表述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
(一)、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图像,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此类地图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图名,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点链接;其次了解此图所展现的区域的地理位置,即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或其它相对位置;第三根据图例读出国家、省区、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等重要地名或重要矿产等。然后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特点分析此区域的气候特点,从海陆位置还能分析区域的交通状况并由这些推断经济发展形式;从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的分布状况分析并读出工农业、人口等要素的分布规律等,从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也就是要求学生明确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比如,人教版七下《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就是以亚洲为案例通过《亚洲的地形》、《亚洲的气候类型》等一系列地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地图来发展和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地理统计图教学。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有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如湘教版七上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这一课题,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会画、会读、会表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这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上这节课我引用的是三明的气温和降水的数据,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的评价,把三明气候的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绘制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再通过“三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告诉我们什么气候信息?”“探究怎样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中归纳一个地区(如三明地区)的气候特征?” 等设问,最后再从地理图像转换为地理的语言和文字,达成了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判读基本过程的学习和讲解。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取材于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材料,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动手绘图的能力。
(三)、示意图教学。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过程——抽象(或演绎)规律。”例如人教版七下P30活动第三题“图7.72 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
(四)、景观图。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彩图)和素描景观,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此类图最大的优点是直观性、形象性,一般和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着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比如,人教版八下P9“图5.12与图5.13 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图在课堂中一展示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揭示我国南、北方农村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探究知识的基础。象这样的景观图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处理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史料图教学。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人教版七上P35 “图2.18 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躺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学科学、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
(六)、漫画教学。地理漫画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成就和问题,它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蕴含着振聋发聩的教育力量。诸如,教材中“小鸟的悲哀”、“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苦难的母亲”等等一系列漫画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些现象。漫画教学一方面可根据“画的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现实(或理想)——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程序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和读图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幽默气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读图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逐步形成关心人地关系及发展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个目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学会使用地图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它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到地图上查找,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总之,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用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同时要把地图和地理课本的文字紧密结合起来,用课本中的文字去说明地图上的地理对象,使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互相联系起来,进行具体化和规律化。这样就可使“死”的地图变成“活”的地图,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第四篇:中学地理:《巴西》(教学目标分析)
中学地理:《巴西》(教学目标分析)
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在概述部分,将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基本阐明了,便于对本课的教学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并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协作探究式自主学习,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
2.在教学目标分析中:
1)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来分析目标,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教学目标,利于在教学中把握教学任务,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教材的内容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3)教学活动步骤明确,而且很好的体现了师生活动和课堂的生成性。
4)教学目标的阐述表达清晰,能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说明学习者通过什么方式,说明学习者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建议改进的地方:
1.概述部分,可以加上《巴西》这课在整章整本书整个初中地理的地位,本课是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的第二节(晋教版是第十章第七节唯一的南美洲国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对西半球的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巴西这个典型国家的认识,可以对南美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部分,知识目标部分问题较多,一方面是知识体系不完整,如缺乏巴西的人文地理知识,全部都是自然地理的部分,太过笼统;另外一方面是表述不清晰,可以表述为:
(1)通过对“巴西的地形”图的阅读,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2)通过对“巴西农产、矿产和工业”地图的阅读,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3)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和巴西的文化
(4)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第五篇: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初级中学地理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从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就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现状、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教学评价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农村地理教育的现状,揭示农村初级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师资状况教学现状分析建议措施
我区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业务水平层次不齐,与新课改要求差距极大,全区共有初级中学有四十四所,地理教师有82人,其中,专职地理教师40人,兼职有42人。在这些地理教师中有受过地理专业专科、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一、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1、学生能否参与地理地理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条件
2、地理教学的主导方法是地图、图示教学
3、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手段——电教设备
二、分析我区初级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2、学科教研力度不够
3、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极不适应
4、教学设施配置差
5、地理教学不被重视
三、建议和措施
1、提高地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3、地理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适应新课程
4、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地理”这门课,为地理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总之,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正确、深刻地认识所教学科的特征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客观的摆正“地理”的学科地位。我区农村初级中学的地理课堂定然会精彩纷呈:教师教的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教学质量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