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汪晓庆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纳入教学目的之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宏观上来看,美育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
一、地理美育资源
地理学丰富的内涵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远到世界各地,浩瀚的宇宙空间,近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素材。地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和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名山、秀水、奇石、幽林、广原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巨大的美丽画卷,这一幅幅画卷为我们感受美、欣赏美、陶冶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从美学角度讲,这幅画卷中美的内容主要包含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美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美。
(一)自然景观美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宇宙苍穹,下到岩层海底,广袤世界,千姿百态。从欧洲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到北美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南极洲的冰雪世界,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浴场,从撒哈拉沙漠奇景到富士山下的湖光山色和盛开的樱花,从喜玛拉亚山冰川地貌到南海珊瑚岛礁,从云南石林溶洞到新疆风蚀蘑菇„„各种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着地球的无限美妙和神奇。中学地理教材描述了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学习地理好象坐上旅游列车一样,大自然五彩缤纷和雄伟壮丽的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地理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世界真奇妙,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彼·伊·柴科夫斯基)自然美是最容易使学生感受的一种美的形式,宇宙与星球、陆地与海洋、地形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具有现实的自然美,都具有迷人的神奇和热烈的情趣,甚至连以地质灾害著称的火山爆发也给人留下壮观美的印象。自然美不但能够给人情感的愉悦和满足,还具备强烈的魅力和召唤力,具有振奋精神的本质力量。多少人为之赞叹、多少人为探索它的奥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去探索,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感受自然美、体验自然美。自然景观给与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人们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等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天来之水”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三为“险峻美”。险峻虽令人有惧怕之感,但也可形成美景。如西岳华山,历来以险著称于世,“华山天下险”就在于山体四面峭壁干仞,挺拔险峻,山高坡陡。游人登山游览必须经过许多险径才能达到。四为“秀美”。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此外,茫茫大漠、浩淼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密洞之奥,广袤荒原之野,也是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自然景观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色彩美。自然景观不仅展示出种种形象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富有变化的色彩美。色彩美主要存在于地质地貌,天文气象、水体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中。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而且随着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万千、美丽迷人。从银色的雪域高原到湛蓝的浩瀚海洋,从北国的黑土地、黄土地到南国的紫土壤、红土壤,从灰色的沙漠、戈壁到绿色的森林草原,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绚丽多彩的果木花草,展现出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卷。亚热带植被覆盖深厚的名山会呈现“春翠、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变换,这种色彩美十分令人陶醉,杜牧就特别欣赏植被色彩变化的美感,更钟情于枫叶,故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明人余绍祉说黄山:“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是明朝余绍祉对黄山的精彩描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王勃对浩淼湖景的绝妙写照。
3.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在夜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和圆缺的月亮。有日月流转,有雷电风云变换,有江海河湖灵动,有火山地震的震撼,有台风海啸的狂放,这些自然景观都富有动感之美。此外,风吹林动,流云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4.和谐美。地理事物的和谐美,是以其普遍联系的特性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为基础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小的生物群落或者一条食物链,都呈现着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之美。例如,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林木郁郁葱葱,常绿阔叶的热带树下,生长许多灌木,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林中草木丛生,通行极为困难。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有各种鸟类、猿猴类动物,还有大象、河马、鳄鱼等多种爬行动物。再如,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那里气温终年也很高,但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草类、树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有许多食草类动物,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等在各处游荡。干季时草黄叶落,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漫步在各个不同的自然带,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宇宙太空各类天体之间有层次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运行配合得默契和谐,象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二)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景观。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雕塑、塔?碑?古岩画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人类仍在不断地探索、开拓、奋进、创新,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来建设人类之家园,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魅力。人文景观给与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1.名胜古迹艺术美。在地理教材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艺术宝藏。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基斯坦的清真寺;中国的故宫、布达拉宫、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名胜古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美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2.现代建筑艺术美。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村舍民居等建筑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美。造型优美的如悉尼歌剧院;气势壮美如上海杨浦大桥;雄伟壮观的摩天大楼,优雅秀美的别墅民居,世界各国许多的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商业网点、金融大厦、,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都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美。还有一些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厦门集美海堤、青藏铁路、京珠高速、英吉利海峡隧道、南美伊泰普水电站。它们或雄伟壮观、或金碧辉煌、或神奇莫测、或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
3.园林艺术美。园林是人们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由很大的不同。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如北京大观圆?颐和园。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圆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的点融为一体。如苏州园林?豫圆。现代园林如昆明的世博园、上海的街心花园等,所呈现的美景无不使游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4.田园风光美。地理教材中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田园美景:有亚洲的水稻农耕景观之美,有南美潘帕斯草原牧场景观之美;有热带地区种植园景观之美;有温带地区绿洲农牧业景观之美,还有法国的葡萄园景观之美,斯里南卡茶园景观之美。中国北有麦浪滚滚,南有稻花飘香.东有江浙的桑园,西有新疆的棉田。5.文化艺术美。民族文化是光彩夺目的艺术,艺术是美育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曲调流畅、朴实抒情的印度民间歌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舞,喜庆丰收.矫健豪爽的印第安玉米舞,轻盈优美、神韵动人的傣族孔雀舞„„舞蹈是人们表达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语言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民族风情,也都表现出了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
6.人地和谐美。地理学所研究的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交通、经济与贸易、文化与宗教,都显示了不同风格的社会美。地理科学注重环境美,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提倡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协调人地关系,追求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好环境,表现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新加坡就是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国家”。深圳提出要让深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命更长,在2000年度深圳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我国首座获得该项荣誉的城市。地理学反对过度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避免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毁家园。地理美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美,即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改造大自然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同时又能注意保护大自然,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荷兰的围海造田、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桑基、果基、蔗基)生态农业模式、南北各异同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新疆的坎儿井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网、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人地之间的和谐美。
二、地理美育渗透
1.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
通过教师的语言再现美。教学语言是进行美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可大胆地借助一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现自然景观,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如讲长江三峡时可有表情地朗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气候垂直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以吟诵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授“北国风光”时,可引用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样借助诗词名句来喧染瀑布奇美的景色,使学生既获得了地理知识.又领略到美的意境,享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另外教师的语音要清晰、响亮,首先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
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把美育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可将地理学科特有的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型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成课件。或者用生动幽默、风趣艺术的语言,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中身心愉悦。例如.在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节时,采用下面一段开场白效果很好,“假如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在水质点之后,就会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有趣旅行,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又融入山谷中的小溪,随小河进入滔滔的长江,又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从海面蒸发到空中,跟随大气一起运动,也许它曾闪耀在北京上空的彩虹里,或许它是春的一员,滋润大地,或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审美点的对应与关联,把知识传授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和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例如在“洋流”一节,教材中知识点是洋流的成因、洋流分布、洋流的影响,与之对应的审美的是洋流的壮观美、规律美、功能美、和谐美。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洋流运动,欣赏自然美、理解规律美、感悟人与地和谐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3.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模型.图片板图及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受到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直观教材(图片、资料),抓住每个审美的对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特点,循循善诱、层层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自然带”一节教学时,我精心调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片,让学生欣赏各自然带美景,并比较它们之间差异,使学生兴趣盎然。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联系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通过对教材中美和丑两方面的内容的对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如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行环境教育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蔚蓝的天空,一组是干净的城市街道,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草地,鲜花怒放的广场等等;另一组是灰蒙蒙的天空,肮脏的城市角落,杂乱的房屋,乌黑的飘着垃圾的河流等等。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使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由此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厌恶与痛恨,使学生自觉地维护环境美。5.要注重地理美育的升华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有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风光„„。祖国之美充分体现在地理教材的字里行间,神州风采表现在每一幅插图、照片上。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深情赞美“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有令人爱慕之美,这种美的意义在于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祟高情感。只有熟识祖国,才能热爱祖国。地理科学把知识教育、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认识到祖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体验到生长在新中国生活之美,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之美,从心灵深处产生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才能把爱热国之情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要充分发挥地理美育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挖掘美育因素,还要善于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接的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地理审美活动设计
1、活动的目的
通过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活动步骤(1)活动设计一
课堂上地理图片审美鉴赏活动。①展示图片(多媒体);②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地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欣赏到的地理美景观和地理现象,并写出个人审美鉴赏文字成果;③交流文字成果。
(2)活动设计二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性的审美、赏美活动。①在学校所在地区,学生各自选择审美对象进行审美鉴赏,把各自认为美的或不美的对象用文字或拍摄图片的方法记录下来;②展示(用黑板报或多媒体)图片成果;③写出审美文字成果并交流。(3)活动设计三学生个人收集森林的自然景观图片的课外的审美活动。①个人搜集森林景观图片;②举行一次讨论会,主题是森林对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的贡献;③交流文字成果和交流图片。(4)活动设计四
学生绘制母校的校园规划图的课外实践性的审美、创美活动。①?个人绘制校园规划图;
②?展示(用黑板报)规划图成果;
③?开展评选最美的规划图的赏美活动;
④?展示(用黑板报)评选的最美规划图及鉴赏美的文字成果。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地 理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途 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内 容 摘 要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二、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三、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五、设计地理课外鉴赏美的活动。关键词:审美教育
和谐
协调
人地关系
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美育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学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往往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 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而且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孕育着美的因素。在地理教材中,美从其存在的领域看,可分为:
1、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咆哮不息,十里闻声的虎跳峡;奔腾不息,浊浪排空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似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 清雅秀丽的峨眉山;深幽澄明,怀抱雪山的白头山天池;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黄山的神奇绝妙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人文美
地理教学的人文美不但包括人类社会创造之现实美,而且包括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和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劳动创造之现实美。荷兰的拦海造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神奇难测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高度智慧的结晶;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大运河„„这些都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②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非洲大陆赤热炎炎,紫外线强,居民们皮肤偏黑;欧洲地处中高纬区,斜阳淡光,这里广布着白种人;亚洲,南热、中温、北寒,居民肤色中黄。③生产方式的因地制宜。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水热条件不同,则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农田类型南北皆不同。各地因地制宜、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使人感到既丰富有完整,有井然有序。④生活习俗的多样统一。各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藏族袖长、腰肥、襟大、无兜,双袖或穿或束,适应了“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征。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多以毛皮为衣料;东部农业区盛产棉、麻、丝等,故织物以此为主……各地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不同,必然导致生活习俗的差异。⑤艺术美。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社会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是现实美的升华。各地的民居异彩纷呈,如:草原之蒙古包、江南之竹楼、西北土窑洞、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美,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创造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幽美环境。音乐艺术也融渗了与地理环境的协调:青藏高原高大雄伟,曲调高亢、豪放;江南水乡,景色秀美,曲调婉转,感情细腻。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 2 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大陆的漂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特征,及两岸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特征,学生发现它们非常吻合相似之后,感觉非常惊奇、有趣,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它们会不会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播放“大陆的漂移”录像时,学生非常认真投入,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从而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又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几亿年之后,地球的海陆分布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等等。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学生从惊讶、敬佩到愉悦,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一面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 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如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屏中。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 4 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时,可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讲地形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北方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在讲“黄河”时,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如讲“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 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 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三峡水流”时说道:“三峡急流汹涌,惊涛拍岸。洪水时期水速可达每秒7米,赶得上汽车的速度呢。”在讲“北方的河流冰期长”时说“每年2月份,松花江的江面上,冰层厚得甚至可以行驶汽车呢。”学生听了,情绪高涨,记忆深刻。
总之,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象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几十名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你听、看、想、做,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①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②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开展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 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第三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一地理备课组
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艺术技巧,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外延是广泛的,它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美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地理学科是一门揭示“人地关系”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广阔领域使美育的素材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地理科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孕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反过来又指导人们把握生活、美化生活。着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成分,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地理课中进行美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必须始终以宣传国情国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更有无比坚实的凝聚力,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引以为自豪。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进行美育,首先要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学美、自然美、人文美。
①科学美。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也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等。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
②自然美。这个题材范围极广,包括各种自然要素,都有可取之处。如地形山高水低之不同,气候四季轮回之差异。自然美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能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适当进行渗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③人文美。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文化遗迹、现代建筑、村舍民居、道路交通,还有各时期、各民族的风俗、服饰、艺术作品等,都能使学生接受艺术的启迪,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人文知识又与历史、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应在教学中加以适当联系和补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在突出美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理现象中不美的方面,以之作为反衬,突出美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比如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资源、种族等差异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灾难等对社会、环境、文明造成的伤害,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反思,强调和谐美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调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例如灵活的运用地图、景观图、模型、板图板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使用抑扬顿挫、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再比如把地理知识有意的与文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诗词、谚语、民谣、成语、散文等,既能创设地理教学的意境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在地形与交通的关系时,就可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地理课堂中还可以有效的使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唤起不同民族的人的共鸣。收集一些不同地区、国家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乐曲或歌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还可适当与美术相结合。例如各地的建筑,我们都知道,建筑是一个地方一类环境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结晶,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建筑的历史与美学特征,使学生既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最生动直观的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书刊, 制作地理教具、模型, 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观看地理知识的电影电视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足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 还能够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了解, 有利于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指导他们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结合对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探索自然的兴趣, 加深对美的感受, 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寓美育于言传身教之中要搞好地理美育教学,教师就要全身心投入,教师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自觉的又不知不觉的得到知识的灌溉和美的熏陶,真正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感染、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美、风度仪表美,知识面要广博、词汇要丰富、语言要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要真诚的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感到自豪,这样双方的相互欣赏有利于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美育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应和谐统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依照教学内容而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学形式来实现,但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不具有感染力,不是美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审美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才称得上审美化的教学。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又常常通过采用艺术化、审美化来表现,在教学形式审美化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情动作,运用审美化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色彩、音响、图象等等的能力都制约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不仅使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之间和谐适应,而且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审美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美存在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地理学科美育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大量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模型、仪器、电教媒体等多种直观性地理媒介,形象化的语言以及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等活动,让其真切地感受地理事物的声、形、色、运动变化及整体美感,丰富、发展其思维。
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减轻认知上的难度,提高认知上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感到亲切,如临其境,从而融入美的教学氛围,真切地去感受美、发现美。
2、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就是指教学既要准确揭示和展现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认知因素;同时又要艺术化、审美化地传递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和情感因素,即作用于学生情感领域的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容,最终达到求实求真的境界,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审美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弄清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泰山雄伟、庐山的秀丽美时,还要告诉学生从地理成因上看,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在讲述过程我们应将科学与美育高度地统一起来,既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鉴赏力,又要使他们形成自身健全的审美心理,以达到完整人格的基础训练。
3、激发情感与理性认识相协调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美育总是“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受教育者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这也是美育和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的本质区别。
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都不是美育,而任何富有积极感情色彩的教育,都多少具有了美育的意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积极而饱满的情感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就缺乏情感交流,课堂就不会有亲切和谐的气氛,也就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学令人愉悦的美感,不能产生美育的效应,但是仅有教师的情感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产生师生间的共鸣,即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的特征。所以必须将教师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只有实现了情感的转移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能把教师的喜爱、兴趣、同情、憎恨、幽默等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是美的教育。”
地理教师自身必须是富有感情和具有感情调动能力的人。只有自身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世界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才能描述祖国锦绣河山,深爱之情,溢于言表;评说种种环境灾难,切肤之痛,令人动容;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满怀欢欣,豪情于胸;纵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配上教师的姿态、手势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无疑,激发情感受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给人的感染、激励和唤醒,才是最强烈的,才能真正体现出美育的特色。
4、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美育的实施中,必项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相适应,才能收到真正的美育效果。审美客体就是地理科学美,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审美主体即是地理学习者,由于主观条件如审美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并不是地理学中的一切审美客体都能与学生发生审美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审美对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字渐进地进行美育渗透。
比如,初中地理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是: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四季变化。到了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地方时,有了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的公转,才有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才有了四季。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地向中学生渗透地理中更高级形式的美,那么,就如同地理教学论中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一样,违背了科学美育中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力求将所有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生硬、沉闷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生动、活跃的地理审美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教育,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
第四篇:现行中学教育中的美育教学
现行中学教育中的美育教学
龙山县第一中学:向春红
所谓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要求教育者把应用美学的相关知识用到美术教育当中,从而来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气息。美育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模仿能力,更注重的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美育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技能,并且借助于各种美的规范开展对学生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深入了解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高尚情操。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美育的原则。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
一、呆板凝滞的。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
一、美育的重要性与特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二、怎样提高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落实美育的熏陶,就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1、教师重视美育功能,并且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我认为,中小学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第一、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因为许多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就是教育最好的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落后过时了。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美育的作用,留出充足的授课时间,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第一感受是获得美感最重要的基础,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对即将的欣赏对象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心灵慰藉》的时候,就可以一边佛教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鉴赏。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佛教的深度,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精神寄托与情感。
2.培养学生审美基本功
这个阶段要通过直接的教育材料让学生去发现美,是初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过程。这个阶段要通过大量的视听资料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听资料让学生感受美术种类的要点、特征与创作手法,同时通过专业课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把握程度,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美育的关联。比如说,《父亲》这幅油画,通过良好的构图与刻画,深刻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勤劳的传统美德。通过研习作品,对这些思想感情与观点的把握,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提高学生的美术气息与审美。
3.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种多样,并且这些设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仅仅要给学生实际的美术作品,毕竟学校掌握的艺术作品有限,要通过高科技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艺术材料,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品鉴与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接受艺术的熏陶,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以通过幻灯片来欣赏《日出印象》,让学生感受绚丽色彩下的阳光美,以及活跃的生命力。阳光下的一切色彩都变得那么的美,阳光下的一切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同时太阳的色彩也在逐渐变化。
4.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地重视教材,整合教材。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整合,可以根据特定的地域情况,结合教材,寻找一些可以表达当地民俗特点的材料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再者就是给予充分的创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仅仅有品鉴能力还不够,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自我创作,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会创作,才能够将审美掌握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观察力与感受力是学生获取创作材料与灵感的重要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美育的功能,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美育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构建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工作者获得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敏捷的创造性思维以及高雅的艺术情操,美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充分掌握美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质量。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渗透
◎刘松龙
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孩子们的心智受到空前的侵蚀和毒害。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加强对孩子们的美育教育,使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扎根,让他们能用心去发掘生活中的美,感受生命的意义,学会珍爱、敬畏和尊重生命。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使美育教育失却了应有的位置,很多普通高中追求的是升学率,职中则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把其他方面的教育弃诸门外。而且这种功利化的做法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不得不反思的地步了。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恢弘的知识空间区别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其深远的影响能够延伸到学生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他们终身的生活质量。所以,就如何针对上述情况在语文课中开展美育,本文做出如下探讨: 1.亲其师,信其道,用人格的魅力去进行人格美教育
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上语文课呢?脑海中经常会闪过一篇散文——《我的老师》,文中的蔡芸芝老师将自己一切美好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不仅在课堂上同时在课后、在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学生烦恼时能得到她的援助。纯真的学生哪怕是在放假的日子里、在梦中,也会想到他们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园丁,才真正称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给自己定位:力争做一个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容易使学生对他们产生崇拜心理,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情感融汇的桥梁。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用人格的魅力去激励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揭开语文的面纱,让学生知道语文的内涵美 语文的精髓为“真是生命,爱是核心,美是魅力”,学语文的意义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阅读每一篇作品,从中获得新的美感体验,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获得新的启示,从而能够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得到实在的生活经验。巴金先生曾说过一段有关于他对文学见解的话:“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是笔者认为语文的真谛所在。然而我们的很多学生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而对于“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却往往是一头雾水,因而对语文失去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学好语文,进而用语文去熏陶他们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就首先让他们了解语文,并尽力让他们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这些问题,由了解进而“学之者”再到“好之者”。
中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内涵极为丰富,是德育的最佳载体,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初步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里熏染。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心胸自会开阔,情操得以陶冶。例如在讲《宋词二首》时,笔者给他们找了很多有关的音乐和动画,营造气氛,再让他们理解词义,最后让他们诵读,他们体会到了《雨霖铃》的凄苦,体会到了《念奴娇》的豪迈和无奈。美育的熏陶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3.开展情感教学,进行应时应景教学,让学生感受情感美 在开展语文情感教学中,笔者也尝试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1)关注学生兴趣,投其所好。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非常喜欢听和唱流行歌曲,特别是自从课室装上多媒体设备后,课间他们总是播放最新的流行歌曲。于是我们开展一个流行歌曲欣赏系列课。首先让他们每天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歌曲及歌词,并准备一篇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的发言稿。学生兴趣很高,表达自己的欲望也很强烈。在这个系列课中,学生能够深入地去理解歌曲作品的内涵,再加上我们引导其欣赏,从而达到了陶冶其情操,提高其思想修养的目的。同时,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明显地拉近了。
(2)把握时节,应时应境。中国人历来都对传统节日有较为深厚的感情,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每年中秋节前夕,笔者收集了一些中秋节的素材,花了几天时间做成了课件《月色如水》,汇聚了许多描写月亮的名篇,加上了许多中秋节的起源和中秋节的传说,还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再配上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学习了知识。课件最后在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中结束,学生全都不由自主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很动情地轻唱起来。课后,学生把自己过中秋的感想写出来。结果所有学生都交了作业,也能很有感触地把中秋节的感想写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知不觉,学生在欣赏音乐和诗篇的课堂里,在节日的氛围下,收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美育的效果。4.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美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磨难,面对困境,面对挫折,从而对生命负责。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如果想让学生成为坚强的人,就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磨练。因此,作为深化语文教学的语文活动无形中亦是对学生美育的上佳时机。
日记是一个人人生轨迹的真实记录,个人的喜怒哀乐尽可在此得到最彻底的倾诉,因此也是暴露学生真实思想、真实感情的所在。笔者指导学生写日记时着眼一个“真”字,字字篇篇去虚假,点点段段不矫饰,赞真善美贬假丑恶。在写作读书笔记时也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是的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思维、提出热点话题、营造研谈氛围。“情动于中,必然发之于外”有所思有所见,自会生情。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中张扬个性,挥洒蓬勃的热情。对于中专生来说更要求教师不应全为应试而授课,而应让学生大处着眼,去讨论,去发挥,去感知生活,掘出生活的底蕴,生命的真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法让学生去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去感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苍茫,去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去体会“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去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孤寂和博大情怀,去斟酌“对影成三人”的寂寥。从而让他们知道,生活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的,加深对生活和生命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只要他们能够有初步的体会,那么他们在生活中碰到相应的场景的时候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笔者还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因为在现在这个缺乏感恩的年代,笔者发觉很多孩子都失掉了感恩的能力。所以要让他们能够去体会父母的艰难和关爱,就必须让他们去做一些实践类的亲情作业。比如布置“给妈妈或爸爸洗脚”“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同爸爸妈妈交换角色过一天”等实践亲情作业,目的是让他们知道父母脸上的皱纹是历史的沧桑,双眼的浊流是生活的风雨,鬓边的白发是青春的传承。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艰难,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使他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亲情的责任,历史的重负,进而迸发出为民族为国家而奋起的豪情壮志。
学校每年都组织一次郊游,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抓住学生郊游的契机进行美育教育。不管草长莺飞还是秋风飒爽,只要是走出校门,就能够给学生以新奇和刺激。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更能近距离地贴近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乡村之行自会让他们欣赏到花团锦簇的希望,亦会见到“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妪,都市的气息在鸟儿敛羽间悄然流逝,时代的风情与此绝缘。城市森林和大自然永远是天差地别的。面对乡村的总总,我们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从而使灵魂经受一次次洗礼,达到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美育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美育的渗透于语文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相互环绕相互依存,那么语文和美育才不是两张皮,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