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文化与文化景观》(教学目标分析)
《文化与文化景观》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1、运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分析法分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强调基本知识的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分析较全面,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分析中,注重学生的人格完善,强调了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3、以主题研究的形式体验“师生合作确定选题——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学生小组汇报成果”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能对这种研究方法有初步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体验将政史地融合的案例分析法,能在其他的课题中联想到这种方法,并能尝试使用。
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知识与技能”中的目标分析中,“传授”这一动词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映的是传统的教师中心。对学习者学习后的标准的表述也可以加以改善,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有些难度太大并且不太容易达到的目标可以有弹词的表达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目标分析中,同样存在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恰当的问题,问题主要在第一条中,可以这样改善:能够提高对于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篇:中学地理:《文化与文化景观》
《文化与文化景观》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文化与文化景观》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课本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分析文化景观的形成,并运用文化景观理论,讨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从文化源地和文化传播扩散动态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探讨文化景观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①观察、描述文化事象,了解文化景观的形成及指示意义。②正确解释和区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传承和文化扩散、文化扩散类型、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等概念及其含义。③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文化传播扩散理论和文化景观理论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别是宗教)、讨论文化及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④通过图表、材料等有效信息判断、推理、预测,分析说明文化景观的形成、传播及意义。解释历史时期发生的文化事象的形成和分布。⑤联系有关文化事象的重大热点时事问题,能运用知识解释说明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发展变化过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个人见解。
本单元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通过对所熟悉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求。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对所熟悉实例的分析,理解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原理、文化源地、文化区、文化体系、文化扩散的意义等。
(2)引导学生结合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来分析、理解;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想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注重政、史、地学科知识的综合与迁移。
(3)联系生活,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求。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所熟悉实例的分析,理解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原理、文化源地、文化区、文化体系、文化扩散的意义等。引导学生结合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来分析、理解;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想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注重政、史、地学科知识的综合与迁移;联系生活,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第三篇:中学地理:《巴西》(教学目标分析)
中学地理:《巴西》(教学目标分析)
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在概述部分,将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基本阐明了,便于对本课的教学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并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协作探究式自主学习,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
2.在教学目标分析中:
1)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来分析目标,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教学目标,利于在教学中把握教学任务,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教材的内容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3)教学活动步骤明确,而且很好的体现了师生活动和课堂的生成性。
4)教学目标的阐述表达清晰,能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说明学习者通过什么方式,说明学习者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建议改进的地方:
1.概述部分,可以加上《巴西》这课在整章整本书整个初中地理的地位,本课是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的第二节(晋教版是第十章第七节唯一的南美洲国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对西半球的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巴西这个典型国家的认识,可以对南美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部分,知识目标部分问题较多,一方面是知识体系不完整,如缺乏巴西的人文地理知识,全部都是自然地理的部分,太过笼统;另外一方面是表述不清晰,可以表述为:
(1)通过对“巴西的地形”图的阅读,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2)通过对“巴西农产、矿产和工业”地图的阅读,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3)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和巴西的文化
(4)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第四篇:文化地理总结分析
文化地理要点
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文化地理绪论 文化地理是什么
文化地理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 文化地理的发展脉络 整个世界对地理学的认识
西方地理学认识的起源非常早,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金字塔本身的测量,以及地面上的地物与太阳之间、与星体之间的关系,甚至与尼罗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与天空、与地面的关系,都形成了非常精确的测量结果。这是早期埃及人对地理学的认识,后来被希腊、罗马人所继承。
整个世界的地理学发展,与早期西方人的地理学思想以及他们的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历史、对哲学、对早期地理学思想有着重要贡献。他提到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即世界上人的不同气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会有一种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人的一种性格,以及其他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所说的人的四种气质,即热带和温带地区,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把人的行为和环境结合在一起了。早期地理学观察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同时也观察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
以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进一步观察,认识到: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纬度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带。这个地带有五个不同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和寒带等等不同的地区,都是因为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以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地球在不同的纬度上,接受的热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热量带。
这个时代人们所意识到的地理现象,仍然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包括非洲,即传统的大陆,欧亚非三大陆所具有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对地球的测量及对赤道的测量,相继出现。以后,也就是在以后的背景之下,随着沿着地中海流域古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增多,人们认识到地图是大家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托的一个重要工具,早期地图的绘制技术和测量方式,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整个世界地理学发展的早期,所有的亮点都集中了欧亚大陆的西部和南部地带。核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沿岸,包括整个地中海,延续到北非沿岸地带,这是早期地理学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地理学与地中海沿岸的人们利用这个海洋进行交通,进行往来以后,观察世界所出现的必要性。伴随着埃及的文明,伴随着希腊罗马文化的出现,整个世界进入到了近代地理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所有的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对于我们所生存的星球,就有许多的猜测。那个时候,就有人提出,地球是圆的。但是对于圆的这种证实,一直到很晚,包括地理大发现,才开始出现。欧洲,尤其是在欧亚大陆西部的这样一些个民族,由于长期濒临海洋地区,海洋和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欧洲这些国家是属于海洋民族,这些民族向着海洋发展,就形成了这些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不仅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有这样的传统,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都是如此。地理大发现就与西欧濒临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南欧濒临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理大发现是从15世纪开始的,对于整个地理学的推进、对于人类认识地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关于地理大发现的成果,为我们大家所熟知。有了地理大发现,不但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同时对于西方国家来讲,在整个世界争夺殖民地的资源,然后从欧洲大陆移民全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整个近代,地理学大发展的同时,有哪些问题对于整个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贡献呢?15世纪晚期,是我们所熟知的哥伦布航海问题,他所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穿过了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最初的航海目的是为了寻找东方盛产香料的国度,误将美洲误认为印度,后来才确定这是新大陆。新大陆上的人种与文明与传统大陆不同。15世纪的后期,葡萄牙船队发现了好望角。对于欧洲人来讲,要想到亚洲大陆,原来陆上交通是一种重要路线,丝绸之路就是从欧亚大陆的中心穿到亚洲。除此之外,就是沿着地中海沿岸,到了波斯湾一带,然后从这里进入印度洋,再进入到东方。
海盗是一种文化,是伴随着海上航行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西方人来讲,身为海盗,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是与他们本国或者民族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因此,他们甚至认为身为海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近代地理学,德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早期地理学家
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哲学是一种纯粹由人的头脑炮制出来的一种学科。但是这种炮制,绝对不是无中生有,它依托的是对于世界、对于周围自然科学的理解。所以说,欧洲早期的哲学家均是科学家。康德所认识的不是我们脚下的大地,而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他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畏惧的话,一个是真理,一个就是头顶的星空。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墓碑铭文
康德的贡献——太阳系起源星云说,至今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所认同。即在太阳系尚未形成之前,是充满星云的。这种星云是一种小颗粒的物质,以自己特有的轨道,运行在整个的这样的一个空间。但是每一个天体,它的大小不一样,于是引力也是不一样的。大的天体,引力也相对大,于是吸收物质也越来越多,个体也就越来越大。这样,大的就形成了大的星球,小的就形成了行星。于是,整个太阳系的形成是以太阳为核心。一些星云在运转的过程中,依照引力的范畴而形成了天体。在这些天体运行过程之中,突然受到了意外的撞击。这些意外的撞击,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运行轨道,或者说使它形成了一个倾角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系的一个如此的现状。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大家认为的,解释宇宙、解释太阳系的最接近事实的一种假说。亚历山大 冯 洪堡——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他对于欧亚大陆以及美洲大陆亲身观察,提出了纬度地带性的说法,他还说大陆地区与海洋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于是在此基础上,萌生了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本身的这种差异。洪堡对于现代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给予了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洪堡对这个学科的建立有创立性的贡献。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区域地理的描述,把每个大洲作为一个认识空间,也是一个行政单元,然后将大洲的地理环境给予比较、给予综合。于是区域地理的概念在这个时候开始被人们所认识。于此同时,他还认为所有在空间上发生的问题都不是一个时间轴上的,也就是说,它会向纵向发展。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而过去是能够探明的。历史地理学的理念在这个时候被李特尔提出了。西方人认为在研究现实地理学的同时,追溯一个时间轴,向历史去延伸,是对现代地理学研究、认识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李特尔是一个基督教徒,所有地理上的问题,他在以科学理念解读的同时,也犯了和牛顿一样的错误,他认为所有这些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
牛顿——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他在解读地球上的物质为什么会如此运动时陷入了原动力的问题,把它归结为上帝。
拉采尔——德国人文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他的贡献在人文地理,尤其是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中说:国家是地球上一些生物所形成的政治团体。这些政治团体所依托的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的疆域。他还讲到了,这个国家的疆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还讲到了人类地理学。他是首次真正的、系统的提出来的。人群的政治空间是他谈问题的一个基础。拉采尔认为,有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其发展——位置、空间、界限。位置是指我们今天在地图上所看到的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疆域。这个疆域具有位置特征。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在拉采尔的基础上,诞生了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的诞生,以德国作为一个核心城市。空间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拥有的空间范围的大小。这种空间的范围,必然与空间和界限联系在一起,空间的突破是在空间范围上拥有一个广大的疆域和范围才出现的。没有在空间上突破界限的能力,于是空间和界限就联系在一起。地理学的学说之中有一个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是文明的中心,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拉采尔对于山脉和水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山脉在一般来讲,在一个国家或政权在萌生的过程中,处于绝对障碍。在古代的交通和背景之下,山体会营造一个巨大的交通障碍。因此,国家的界限、民族的界限,往往就是山脉。16世纪,是欧洲人向世界进取的一个时代。在西欧和西南欧向海上进取的同时,俄罗斯向东方的延伸也逐渐开始了。这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他还认为,在工具不具备的时候,水也是一个界限。工具出现之后,它就成为文明融汇的一个便利的渠道了。森林是落后民族的藏身地。地理学在形成过程中,有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叫做系统地理学,它将地理学分为两大系统,即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及其他方面。人文地理学包括:交通、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地理。第二个系统叫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最小的单元还包括乡土地理,村落地理。什么叫做文化?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没文化,代表的是素养、气质、基础。文化节所指的文化代表着一种地域的经济和习俗。源于希腊人的文化——耕作、教养和教育
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能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人的气质和发展过程
文化是社会成员作为一种生物体不受生物遗传影响的所有行为而炮制出来的东西。
恩格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都叫文化。
地理学对文化的解释——人类给自然环境打上来的烙印。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进行了总结,说,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对文化的理解,大概有1600多种文化的理念。
文化地理学就是在对于文化理解的各种不同理解的理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所有文化现象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以及它的变异。所有这些问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地理所囊括的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性文化、心态文化
由物质所创造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是有区别的。精神文化同样具有地域差异性,宗教就是包含在精神文化之中,另外是制度性的文化,制度性文化包括:国家的政体、政党、政治组织、法律等等都有所不同。还有一种是心态文化,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它完全是唯心的,通过自己的心理想象绘制的一种空间图景。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源地——一切问题的起始点 文化区——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
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文化发源地的探讨 有关文化发源地的理念:
泛埃及论——世界上的文化是埃及作为唯一的源地,然后通过传播,发散到世界各个地方。
文化扩散问题,途径包括:人群的迁移、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消失、文化的增加等各个中间的渠道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以时间作为断面,不同时间的文化景观是有所区别的。文化景观是在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形成的。
文化生态——在所有营造文化景观的过程之中,人在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他与周临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文化生态的关系也是以人为核心,与社会、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性。人文地理=文化地理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人对于文化的起源是一种缺乏理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有两种:一是,把文化的创造或文化的起源归结为圣人或是祖宗。早期西方人把文化的起源归结为众神,18世纪时,孟德斯鸠提出了文化地理决定论。19世纪关于文化起源的观点:文化传播论、文化功能论、文化心理论等等。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早期西方世界认为,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起源地。这就是泛埃及论。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与这里有着直接的关系。埃及是整个世界的起源地,从这里向欧洲传播,向亚洲传播,然后影响到全世界。埃及文明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有令人瞩目的文明,巴比伦文化的文明发展程度很高,是世界著名文明中心之一。印度同样是古文明中心,以及古代中国。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多中心的。四大古文明中心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源头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即中国早期所实行的以某种行为规范以及它的道德约束为教化的文化。
中华文明的诞生不仅仅是在黄河流域,它具有一种多元文化的特点。这种多元文化来讲,黄河、长江是共同的中心,再向西、向南还有很多。——苏秉琪
希腊、罗马、北非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神庙(石质材料)希腊的整个建筑结构和建筑造型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影响深远的,尤其是西方世界。
整个旧大陆以玛雅文化为代表也是一个文明中心。
所有的文明中心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传播过程中,都会有所改变,不会一成不变的传承下来。
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是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西方学者认为,文化积累是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所体现的一个特点叫做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之中完成了文化的积累。文化积累又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基础。文化积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在文化积累的过程之中,同质文化在数量上的积累,并不代表文化的发展,只有异质文化出现之后,一个文化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提升。文化积累通过语言和文字形成
文化积累有两种形式: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外来文化的积累 与文化积累并存的是旧文化的丧失和新文化的增加
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旧的文化的保存必然伴随着原有文化的丧失和新的文化的增加。
在古人的理念之中,北方是帝王之尊,叫做水深土厚是帝王之尊。古人认为南这个方向是一个等级偏下的概念。
北上南下概念的更换是一个典型的旧文化丧失的例子。所谓“天字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排序方式。中国古人的排序方式:
三种东西——三才:天、地、人 四种东西——四德:元、亨、利、贞 五种东西——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种以上——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字号在古代意味着第一的意思
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之中,不是所有的旧文化都能够保留下来,有的旧文化要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之中消失。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的丧失
鎏金技术也表明了文化的丧失,自行车灯的演变也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丧失
有的文化丧失是被新的技术所取代,例如计算尺演变成计算器 文化在顺着时间发展的过程之中出现的文化积累的现象,必然有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
文化形成过程之中,并不仅仅通过文化积累一种方式达到文化传承和文化扩展的结果,文化突变同样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
同质文化的接触不能导致文化的发展,只有异质文化接触之后,才能导致文化的发展。
文化突变是两种异质文化接触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孟德尔——奥地利人、现代遗传学之父、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基因突变导致生物体突变,这种突变不是一种质的增加,而是质的转变。即突变论。
文化也可以通过突变完成一种飞跃。
文化突变的例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东渐、洋务运动 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途径:文化悖论。
恩格斯说过:人类在历史时期,在当时那个时代,所有做的认为合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间的检验,也许都会变的越来越不合理,然后就成为一个悖论。
文化悖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也会推动文化的发展。
悖论——最初合理的食物随着发展变的不合理了,悖论就产生了,向着相反方向发展。
文化悖论的例子;三峡大坝和阿斯旺大坝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他效益,计算机反控人类如计算机病毒。
有的悖论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原旧文化的批判。如: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影响文化增值的因素:传播者、接受者、媒介
制度化的群体:如持录取通知书入学,成为正式的一名学生 非制度化的群体;如网上结交网友
制度化的群体和非制度化的群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之中会存在集体越轨行为,集体越轨行为,如:大跃进风气的形成、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作的过度热烈的反应
文化增值是一种群体性的效应。文化会在集体增值之中失去它原有的特点。
集体越轨行为导致的文化增值是有负面影响的。文化扩散分为传染型扩散和迁移型扩散
文化形成之中的重要要素: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
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之中,有些文化被新的文化所取代;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经过整合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文化冲突的特点:区域性——空间问题、时代性——时间问题、民族性、集团性、阶级性,后三种都是以文化人群的特点导致的冲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指的是文化空间上的差异。
各地文化景观的不同表明了在自然地域的背景之下,演化出来的人文景观的不同。
文革期间一幅油画、八部样板戏、一组群雕刘文彩收租是为了进行阶级教育。
雕塑的主流题材是表现上层建筑的,唯有文化大革命中的收租的群雕是以社会底层人物为题材的。在整个世界的雕塑史上,它标志着雕塑的题材出现了大的转折期。从原有的社会上层转到了平民阶层。所以,这组群雕在世界美术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西方人认为中国用芭蕾舞这样一种宫廷舞蹈表现武装革命,是前所未有的。
文化在特定的时间与背景之下出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以一种不同的文化冲突,被取代、被淹没。也许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被重新提及,组成新的内容,给予了新的血液和新生。雅文化是上层阶级的文化,具有阳春白雪的特征。
俗文化是普通人物的文化,是代表世俗百姓的,也就是下里巴人的百姓文化。
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因为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爱好和趋向也就不同。
雅文化和俗文化经过一种特定的条件之后,发生了一种互转。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如果没有强烈的文化冲突,就是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
文化整合的例子:佛教寺院前的哼哈二将由密迹金刚和法意太子演变而成
第五篇: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文档
[文件] dl0024.doc [科目] 地理
[标题]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出处] 地理教学199801 [作者] 李奕 [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北京二中
李奕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即,采集编辑、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传输地理数据,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和图形产品,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①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②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③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GIS的的重要特征,使GIS得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的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从视觉、计量和逻辑上对地理系统从功能上进行模拟,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由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变换来仿真。地理工作者可以在GIS 的支持下提取地理系统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也可以快速地模拟自然过程的演变或思维过程的结果,取得地理预测或“实验”的结果,选择优化方案,这种信息模拟是几乎没有什么代价的,可以避免错误的决策带来的损失。
当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的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时,他面对的就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数据,而是由空间数据组成的现实世界的一个抽象模型,它比地图所表达的自然世界模型更为丰富和灵活,用户可以按应用的目的观察这个现实世界模型的各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提取这个模型所表达现象的各种空间尺度指标。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将自然发生或思维规划的过程加在这个数据模型之上,取得对自然过程的分析和预测的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刻内涵。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系
GIS具有数据多来源、空间多层次、更新速度快、信息深加工、信息多时态、产品多形式、多精度需求的应用特点。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信息)的掌握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所谓地理能力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等。这种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求学生要能动地吸收、掌握各种地理信息,并能将信息深入分析、重组,甚至做二次处理后再分析,常规的教学手段或一般的CAI软件、电教手法只能解决直观教学、模拟演示、强化识记等问题,是难以在这一思维、认识层次上实文档
文档
现素质教育目的的。而GIS在此方面恰恰是特长。因此,GIS 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切入点应在于学生地理能力素质教育上。
三、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GIS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以Mopinfo GIS开发工具软件为例,它更象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这样一个“工具”拿到中学去,怎么用呢?笔者考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方法上引入GIS技术,着重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素质,优化教学信息环境。
1.教师运用GIS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和再完善,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再优化,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再开发。传统教材和教学方式注重文字的推理和记忆,至多是对课本提供的图幅的分析;电化教学和一般CAI 的引用使得感性化的信息大量增加,活化了学生认知,优化了课堂结构,但“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升华到理论、规律性认识”,这一深化过程往往还需老师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和讲解,学生在这一认知段也只能凭思维想象去构筑“理性→规律性的感性”。GIS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用简捷的手法形象地展现这一思维重组、理性升华的认知过程,这无疑会使课堂结构的优化上升到一个新层次,也使教师对教材结构的开发重组进入一个新境界,从而使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提高成为可能。例如:在高中地理第二章,讲到全球多雨带、少雨带分布与实际干湿地区的分布关系时,往往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入手,通过投影、板图或计算机动画演示,标示出三圈环流的存在,再从近地面垂直气流上升、下降状况得出多雨带、少雨带的分布。(如右栏图)
附图
此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继而联系全球各地太阳辐射(蒸发)状况,讲干湿地区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得出结论:①少雨并不一定是干燥地区,反之亦然。②干湿划分要看此地区蒸发与降水差异。从而形成当今世界干湿地区分布。这一过程老师讲述,学生思考仍感困难。借助Mopinfo 提供的图层控制和数据合成、专题图制作功能,教师可以很快利用世界地图及各地区降水、蒸发状况数据库,绘出一张“全球各大洲(或某些区域)降水与蒸发柱状(或饼状)对比图”,再覆合上雨带分布图,学生一目了然。
2.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地理素质。“探究式”学习是当前正在尝试的一种学生主体式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信息资源提供方式早已不能适用于这种学习过程,运用多媒体开发软件,将图、文、声、像集成,以高质量、高密度的特点,通过计算机与学生人机对话提供给学生,使“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信息流通量大增。但这种信息的提供方式局限性在于,它仅是一种高质、高量的信息查询,类似于电子课本、电子地图、电子资料素材库,学生只能读出内容,然后仍需在纸上做简单的手工记录和信息加工。虽然体现学习进度的主动性,但在学习深度上,受信息提供方式以及处理、加工手段的限制,主体性实际上并未充分发挥,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动的学习呢? 运用GIS来提供学习信息、学习素材,甚至可以提供一些老师已开发好的图件,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库中的空间、属性数据库内容,自主开发,自由驰聘,文档
文档
从而使有限的学习素材,通过GIS和学生的大脑,成为无限的学习天地,学生的智力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将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如下结构:即学生与教材和GIS构成学习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加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一结构中享有充分自主权。(如下图)
附图
(二)教学内容上适时适度引入GIS知识,体现信息时代地理学的最新面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端正对地理学的认识。
中学地理教材虽几经修订、新编,仍未能充分体现现代地理学关于地理系统空间和过程的定量综合分析这一最重要特征。地理空间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地理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强烈的空间特征。现代地理学将空间分布与时间过程相结合,探求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和发展规律。这一系统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某些章节之中。如高中《地理》下册,有关工业、农业、人口和城市等内容,学生在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时,可以适当接受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中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地理信息、地理数据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各种综合处理、仿真模拟的意义等。再如,在初中地理遥感一节的介绍中,也可引入利用GIS处理有关信息的知识。
四、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教学设计实例
从MopinfoGIS工具软件为例,运用大屏幕投影显示。
课题:高中地理下册
第八章第四节
“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
教学过程设计:
A、运用Mopinfo,顺序调用《中国地形》、《中国气温》、《中国降水》三个图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差异大,所以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B、建立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调用各省近年粮产数据制成直方或饼图,展现、实出粮产大省。再打开地形图层复合、分析产粮①自然条件。
↓
C、关闭前两图层,打开商品粮基地图,分别标注名称,并调用每个基地近十年粮产以专题图形式,展现,分析各基地②增产潜力发展趋势。
↓
D、调用相应的人口资料,计算各基地人均产量。从专题图层显示,得出哪区③粮食商品率高。
↓
E、总结我国几大产粮基地及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条件。上述①②③
↓
F、进一步可调用某一基地其他背景材料,分析其工、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布局原则、文档
文档
资源配置、工业布局及发展方向等(这些均是高中地理所要求)„„粮、棉、油料、糖、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以此类推。
当然,GIS提供给我们的图形处理方式是多样的,对于不同专题,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其他类似的专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区域地理教学等。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GIS引入中学地理教学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硬设备要达标,二是师生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笔者所在学校硬件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学生中也有近一半以上有家用电脑,且配置不低,个别学生软件开发水平,甚至网上功夫相当高。因此,为GIS 进课堂提供了可能性。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还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系统开发,这无疑是中学地理教学或GIS在中学发展的一个较光明前景。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