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地方政府学——绪论
60分
一、地方政府学的含义(P4)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二、地方政府学的基本特点(P8)
1、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2、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3、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三、地方政府学的分类
1、按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三种类型:行政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1)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它不存在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和意愿的地方权力机关,只存在一个作为中央或上级政府下级机构的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2)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国家部分地域的居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组成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由地方自治社团成员(即当地居民)选出的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自治事务范围内,按照并代表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愿望,处理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独立地行使职权,只对选举产生它的当地居民负责。(3)混合体地方政府也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它的行政机关同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将这类政府称为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因为:从这类地方政府的产生看,它相同于自治体地方政府,不同于行政体地方政府;但从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政府(中央或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看,它又相同于行政体地方政府,不同于自治体地方政府。
2、从行政区划单位设置的目的看,地方政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般性地方政府;特殊性地方政府。结合我国国情,按照行政区划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一般地域型;民族区域型;城镇型;其他特殊型
(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在于:第一,它是纯出于地域治理需要而设置的地方政府,对它不存在其他特定需要;第二,它所辖的地域范围,通常都包含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即便出现为城镇地区专设的地方政府后,除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外,其他地方政府和大多数高层地方政府仍然是兼辖城乡的地域性政府;第三,这类地方政府所在的行政区划单位,设置时不存在某种特定的要求,如关于人口数量或经济发展程度的要求(这不同于城镇地方政府),或关于民族构成比例的要求。(2)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特殊性地方政府。国家建立这类地方政府的目的,是期盼通过这类地方政府的活动能有效地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因而这类地方政府的活动,除去实现一般性的地域治理职责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政府的有效活动来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3)城镇型地方政府是基于城镇地区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城镇地区专门设置的一种地方政府。国家在城镇地区设置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性地方政府,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由于城镇是非农业居民密集地区,居民生活的高度社会化,以及城镇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通常都高于其邻近地区,且发展变化迅速,因而引发了一系列基于城镇特点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随城镇发展而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如若国家不能及时妥善满足这种需求,则极易产生城镇社会的混乱,以至动荡不安和社会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统治。第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镇对邻近地区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呼应。在这种情况下,城镇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导致城镇地区的社会混乱,其后果必然会迅速波及其邻近地区,进而影响整个国家。(4)其他特殊型地方政府包括为政治需要而设的特殊型地方政府和为行政管理
需要而设的特殊型地方政府。
3、根据地方政府在层级结构体系中所居的位置,地方政府可分为三种类型(1)高层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直接监控的地方政府,所在的行政区区划单位,使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具有极强的政治性质。(2)基层地方政府
处于层级结构最底层的地方政府,在它的辖域范围内,不再存在更低层的地方政府。(3)中层地方政府
介于高层和基层之间的具有连接与中转作用的地方政府
四、地方政府的作用(P11)
1、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2、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
3、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4、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5、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
五、地方政府的产生与发展——会有小题
第二章地方政府的权力与单位
一、地方政府的权力的来源(P65)
1、全国人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2、全国人民→中央政府→地方居民→地方政府
二、地方政府的权力的构成(P64)
地方政府在行政区域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该如何治理本行政区域,如何实现本行政区域的治理,以及如何通过对本行政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来完成这种治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构成了地方政府的三种权力:议决权,执行权和行政权。
1、议决权是决定如何治理本行政区域的权力,亦即通过商议共同做出治理本行政区域决定的权力。
2、执行权是如何实现本行政区域治理的权力,亦即在明确居民意愿与利益后,通过具体的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这种意愿与利益的权力。
3、行政权是对本行政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
三、地方政府的权力体制
(一)地方政府权力体制概述 ask:制度、体制、机制
1、地方政府权力体制是指有关地方政府权力在政府各机关如何分配,由何种机关行使何种权力的制度系统。
2、地方政府权力体制形成的因素(1)权力行使的特性 p69(2)政治理念
3、地方政府权力体制的特点 p70(1)不一定同国家的权力体制相同
(2)同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其权力体制可能并不相同
(3)一般来说,基层地方政府当其规模不大时,大都采用议行合一甚至绝对议行合一体制
(二)议行合一体制(美国的议会经理制(P72)重中之重——30分)
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在议决权和执行权配置上,或者议决权和执行权由同一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或者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由其产生并对其负责的执行机关分别行使。依据议决权和执行权配置的差异,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又分为绝对议行合一体制和相对议行合一体制两种。
1、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绝对议行合一的地方政府,是指议决权和执行权由一个机关统一行使的地方政府,这种地方政府只存在一个由选民选举产生的机关(议会或委员会),它同时直接拥有议决权和执行权,还直接承担对本行政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责,执掌行政权。因此,地方政府的议决权、执行权和行政权由同一个机关执掌。这类体制的地方政府所辖地域和居民规模大多比较小,较典型的模式是英国的议会委员会制和美国的委员会制。
2、相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 与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相比,相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具有不同特点。在这种体制下,选民选举产生一个议决机关,同时统一行使议决权与执行权两种权力;还存在一个负责统一领导地方行政事务的机关,行使行政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两个机关分别行使。该种体制的具体模式有美国的议会经理制和德国的市行政主任制。
(三)议行分立体制(美国的强市长议会制美国的议会经理制(P73)重中之重——30分)
议行分立体制将地方政府的议决权和执行权交由两个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而行政权由承担执行权的机关行使。在实际运作中,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又分为绝对议行分立体制和相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
1、绝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 绝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由议决机关和执行机关组成。它们都是由选民直接选出,彼此不存在产生与负责的关系,由两个权力中心各自独立行使议决权和执行权。行使执行权的通常是一个执行长官,同时行使行政权,成为地方行政首长。绝对议行分立体制下的地方议决机关与地方执行长官(行政首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权力制衡程度的差异,形成若干种具体模式,如美国的强市长议会制和日本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
2、相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与绝对议行分立体制相比,相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具有这样的特点:选民只投票产生地方议会,由议会依法选举产生一位行使执行权的地方长官。地方长官负责领导地方行政部门的工作,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议会干预,议会也无权罢免他。在这种体制下,议决权由议会行使,执行权和行政权由地方长官行使。法国城市政府采用的市长议会制就属此种体制。
(四)双轨体制
双轨体制地方政府的主要特征是: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存在两个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一个是经由行政区域地方政府议决机关选举产生的行政机关,另一个是由国家在该行政区域设置的国家行政机关。双轨体制的地方政府主要有行政并列制、国家代表制和双重领导制等模式。
(五)中国地方政府权力体制***
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的根本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并将全部国家权力交给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只有一个中心,即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从权力结构体系看,中国是一个“议行合一”的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务院,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也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执行权和行政权由同一国家机关行使。
2、中国地方政府根据权力来源可以分为两种:混合体地方政府,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属于此类 双重领导体制;自治体地方政府,目前即港澳特区政府。
3、中国地方政府在权力配置上同中央政府是一致的,也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只是中国在国家组织体制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这一体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是同级地方人大的执行机关,也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因而各级人民政府之间存在上下隶属的行政关系,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中央和上级人民政府的下级机关,国务院是国家的中央人民政府。同其他国家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相比,中国地方政府属于相对议行合一体制这一类型,但同时又具有双轨体制的特点。
四、地方政府单位的含义
国家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所辖地域的政府单位,它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
五、中国地方政府单位
1、中国地方政府单位构成(1)混合体地方政府单位,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构成。
(2)自治体地方政府单位,由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构成。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规模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和会期(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1)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组成与任期(2)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权
六、行政三分制指什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三重结构。(必考)行政三分制:将“政府”职能部门分为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板块;决策局只有决策权而没有执行权,执行局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监察局和审计局将作为监督部门直属市长管辖。“行政三分制”的核心在于“决策权在决策局,执行权、审批权在执行局”。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之间,以“行政合同”或“绩效合同”确定双方的权、责关系,监督部门则依此合同文本行使督察之职。
中国地方政府的三重结构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结构,不仅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层级结构,还包括地方政府与其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以及与中央政府(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概括为:
(一)地方政府与其相应层级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成了“党政结构”。
(二)地方政府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宪政结构”。
(三)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形成了“科层结构”。在当代中国的地方政府运行中,党政结构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层结构功能发挥往往也借助于党政结构。在这三重结构下,地方政府机构之间形成了三种关系,上下关系(科层结构)、平行关系(宪政结构)、交叉关系(党政结构)。三重结构使地方政府在运行中既具有合力也带来了摩擦力。党政关系 体现:
首先是按照政权层级平行设置各级党组织,即设置各级党委。
其次,在各类国家机构,如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者,都设置党组织,即设置党组。一般是部门的行政首长兼任党组书记。再次,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接受同级党组织领导的同时,还接受来自职能部门的上一级党组织的领导。优点:这种党政关系结构,使各级党委成为当地事务的重要协调机构,而党委的集中决策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管理效率。“通过党组织进行各部门间有力的协调,党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是协调的组织体制保障,民主集中制的党的组织原则是协调的制度保障,下级服从上级是协调的纪律保障。”(引自于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问题: 第一,地方各级党委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往往集中在党委的一把手和其他少数人手里,易于导致决策失误和腐败现象。由于组织和个人身份难以界定清楚,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可能会以组织决定的面目出现,容易出现假公济私、任人唯亲等问题。第二,由于地方各级党委是权力的中心,不仅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还进行具体问题的决策和执行,造成党政权责关系的模糊和紧张,妨碍地方政府机关形成独立的工作系统。
前景:党政分开,改革以来,地方各级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党政分开的实验,如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地方各级党政的一把手分开,即不兼职;,撤销“对口部”;减少专职书记等等,但是在中国,党政分开依然是一个存而不论的两难问题。按照当局的比较统一观点是,党政不能绝对分开,但党政在职责上有一定的界限,主要为:第一,规范党政的职责范围,党决定重大事务和方针。第二,党政关系应该走上法制化和程序化。第三,将党政关系在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框架下进行定位。(问题还是存在)宪政结构
宪法规定的地方权力机关法定的“决定权”与党的“领导权”之间缺乏明确界定(能否明确界定呢?),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行为的困境。首先,在市场经济发达、利益结构分化的地区,地方利益意识觉醒,公民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往往围绕地方人大开展激烈的利益表达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得党的领导权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党的协调能力受到影响。其次,但更多的情况是,党的领导权事实上超越地方权力机关,造成地方利益表达机制的集权化,也造成地方民主参与的不足。科层结构 在我国,地方政府的科层结构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为“条条”“块块”之间的矛盾。
块块结构是指一级地方政府对所管辖区域的各方面事
务所实行的综合管理体制,体现为一级地方政府内部按管理内容所划分的不同部门或机构。
条条机构是指从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或机构的垂直业务管理体制。
改革以来,在权力下放过程中,随着地方财政权和企业管理权的扩大,管理体制开始从原来的条条为主逐渐变成了块块为主。促进了地方政府自主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创新。但是,条块矛盾依然存在,在区域发展和协调的背景下,片面的强调地方政府的自主行为不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党组
党组不是一级党委,是上级党的委员会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关。党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的领导,代表上级党的委员会指导本机关和直属组织内党的工作。这是党组的特殊性质。党组和党的委员会的主要区别有四个方面:
(1)党的委员会是由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党组则是由党的委员会决定。
(2)党的委员会可以批准接收党员,党组不能。
(3)党的委员会可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党组一般不能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4)党的委员会可以召开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或代表会议,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而党组不能召开这些会议。
(5)党的委员会与下属单位党组织是领导关系,党组与下属单位党组织是指导关系。
第三章 地方政府职能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P108)
1、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
2、地方政治制度
3、经济体制
4、社会发展水平
5、地方政府的辖境及其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6、地方政府的财力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P109)
双重性、差异性、局部性、服务性、规范性
三、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P112)
1、这些国家大都采用地方自治体制,各级地方政府在政府职能承担上采用“职能分工”模式,分别有各自专有的职能。
2、地方政府基本上不承担政治性职能。对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社会事务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服务,是地方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3、在经济事务各方面,地方政府不承担主要职责,相关机构的设置也很少,其工作内容也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主。
4、近年来呈现的新特点:加强区域规划、重视环境保护、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突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领土整治。
四、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趋势(P124)
1、在职能内容方面,定位将日趋明确。
2、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将从管治型转向服务型。
3、在职能目标方面,将从追求效率、追求社会效益,进而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
第四章地方政府关系
一、地方政府关系的含义 地方政府纵向的上下关系、横向的左右关系以及与无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是地方政府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地方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P128)
1、经济结构影响
2、政治结构影响
3、历史传统影响
4、环境变化影响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类型 从静态意义上讲,我们一般可以把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关系的结构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均衡
型三种模式。(P130)
1、中央集权型模式
中央政府基本上垄断了所有的重要权限,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派生出来的政府体系,或者说,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 在地方的代理人。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接受其控制和监督。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这种角色定位,中央政府一般都建立了各种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体系,从而保证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绝对服从。集权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是一种单向式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权力体系。
2、地方分权型模式
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不是来自中央政府的授予和让渡,而主要来自地方民众,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是通过地方选举产生。地方政府拥有较多的地方自治权,如立法权、行政权、执行权、维护公共安全权、改良社会设施权、发展社会福利权、财政权等等。因此,在地方分权型的国家里,地方政府往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与中央之间不是被控制与控制的关系。
3、均衡型模式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配制的适度性与选择性,即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两者之间的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保证中央政府与地方权力的有效均衡:一方面体现中央政府集权的选择性,这些权力主要是涉及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至高的利益,如主权和安全方面的权力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拥有仅涉及地方利益的各种权力。
四、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P133)
1、控制的原因(1)、各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的扩大,而这些职能中的大部分是地方政府承担;与此同时,随民主政治在地方的发展,原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某些职能也转移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扩大了的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全国性的性质,中央政府必须对此制定相应的统一标准供各地遵循,以防止可能因此出现的影响全国稳定的混乱。(2)、各地方政府所能用来履行其职权的资源很不一样,地方财力有时相差悬殊。为了使国内各地居民的生活在全国范围内大体保持均衡,要求各地方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与服务等方面应有一个大致相差不多的水平。为保证中央财政资助的有效使用,中央政府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3)、地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地方政府权限的增加,除导致地方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外,也会导致地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如过分重视本地的地方利益,漠视甚至损害全国利益,严重的 甚至可能导致地方分离主义倾向。
2、控制的目的(1)、仅力求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消极目的(2)、在稳定基础上为寻求均衡发展而促进地方的发展的积极目的3、控制的手段(1)、立法控制
①中央政府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权限行使的各种法律,要求地方政府遵循
②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的立法(2)、行政控制
①行政控制或出现于地方政府行为之前,或出现于后,但一般不直接干预地方政府行为。
②中央政府设置主管地方政府事务的专门机构。③制定各种行政性条例等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必要时才采取直接干预。
④通过干预地方政府人事来加强控制。(3)、财政控制①划定税收范围 ②补助
③控制地方财务行为(如审查开支,限制借债等)
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渠道****** ①全国人大代表是按地域选出,并在会议期间按产生的地区组成代表团,能充分反映地方的意愿。在全国人大常委举行会议时,常邀请省级地方人大常委负责人列席,以沟通意见。
⑤国务院经常召集省级行政首长会议,就全国性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使中央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时,能与地方
进行充分协商。
②中央行政机关各部门经常就有关行政事务,举行有地方政府负责人参加的专门会议,进行沟通。
③中央常就一些重大的法律文件、决议、计划等,在正式出台前,先提交地方各级政府广泛征询意见。④通过中共组织内部系统上下间的沟通,也是中国政府上下级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
六、我国的“市管县”(P144)所谓“市管县”就是用地级市管辖原来归地区管辖的县。实行“市管县”原因是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地,市分治的行政体制,市管城市,地区管农村,因而在经济上形成了相应的二元经济结构,构成了城乡隔离。“市管县”的实质是在以城市为重心,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行政改革。
七、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基本内容 ①投资环境竞争。各政区政府通过改善本行政区域内的投资环境,包括便捷的政府服务和优惠的投资政策等条件,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家和人才到本行政区域投资。②法律制度竞争。各政区政府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法规,制定保护投资者权益、保护产权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公正地执行法律。
③政府效率竞争。各政区政府进行行政改革,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和高效的政府,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政府严格按行政程序办事,政府工作程序便民、透明、公正等等。
八、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问题的提出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这是区域间合作的根本动力。
②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的发展战略基本上是基于邓小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梯次发展。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面临做大做强的难题,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赶超的压力,这是区域间合作的另一个动力。③跨地区的公共事务的治理的需要。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能力和财力的不足难以单独有效治理日益增加的公
共事务。如污水治理、公共交通等。
九、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在形成有效的地域合作关系问题,除了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作用外,也应建立有效的人为的协调机制。
①行政契约型 ②行政约束型
第五章 地方政府管理
一、影响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因素
1、时代差异
2、社会发展水平
3、地域环境
4、体制安排
二、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含义
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国家和宪法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责和相应的权限,而对地方政府自身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实行的管理。
三、政治事务管理
1、内容
(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运用地方政府的强力机构如警察局等,对企图分裂国家、叛国、间谍和分裂主义依法实行专政制裁。
(2)维持辖区治安,对危害社会秩序的人和事进行打击。
(3)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保障辖区的民主活动,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合法使用。
2、方式
(1)由专门机构承担、实行分类管理。(2)涉及国家司法部门、军事部门(3)强调严格的依法管理。
四、中国地方财政
1、中国建国以来财政关系演变(P182)
2、分税制改革(P184)
五、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一)创新的概念1、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 年出版的《 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结合” 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Knight 把组织创新分为四类: 产品或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员创新。其中, 人员创新是指组织成员的改变或者组织成员行为与信念的改变。这里的组织创新包括两个部分: 组织本身的创新、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创新。
(二)、地方政府创新的概念
地方政府创新, 既具有一般组织创新的共性, 又具有公共组织创新的个性。作为一种系统创新, 地方政府创新包括两大部分:地方政府组织系统自身的创新;地方政府组织系统输出的创新, 即它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因此, 可以把地方政府创新定义为:在地方政府的总体战略和创新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地方政府自身的创新及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系统规划、实施、评价和管理,提升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公民持续不断地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三)、地方政府创新的影响因素
那么地方政府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金太军在《政府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政府内结构性和外结构性因素对政府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内结构性因素包括政府价值取向、行政文化、组织机构、官员素质及政府能力结构等。政府外结构性因素主要源于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竞争、合作和反对的关系。政府价值理念是政府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内结构性影响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结构性影响因素则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5566地方政府学复习
《中国地方政府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是目前地方社会对地方政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A. 新闻媒体 B. 信访和上访 C. 人大代表的监督 D. 行政诉讼
2. 按照公务员法第 14 条的规定,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还有()。
A. 政府雇员 B.法官、检察官职位 C.机关行政职位 D.教育事业职位
3. 在地方政府规模上,应当依据()决定政府规模的大小。
A. 地方性公共物品分布B. 政府机构所承担的职责C. 地方性公共物品数量D. 地方性公共物品种类
4. 问责制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建立“以民为本”的政治道德,有利于建立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务员淘汰机制,还有助于(。)
A. 扩大党内民主B. 完善干部任用制度C. 廉洁、高效责任政府的建立D.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5.以下各项中,对政党责任制内涵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主要是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B.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中国共产党对行政事务的领导就是通过对各级人民政府来实施;
C. 中国共产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监督地方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的重要制度设置。D. 中国共产党地方各级党委领导各级政府的原则与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宪政责任是可能存在冲突的。
6.根据《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确定,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
A. 农村和城镇代表人口基数的差别原则B.自治区代表名额适当增加原则C. 法定“基数”加上按一定人口的“增加数”,构成代表人数,并限定“最高数”的原则D. 聚居的少数民族多的行政区域适当增加名额的原则
7. 下列选项中,不是地方人大的职权的是()。
A. 地方立法权B.决定权C. 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D. 监督权
8.以下各项中,对联邦制国家中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需通过法律的方式划分他们的权力范围B. 联邦与地方的纵向权力结构呈现由分权型走向协作型的趋势C. 联邦与地方的权力运行机制灵活D.联邦和地方关系的调整呈现双重过程
9.新保守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的经济学家代表不包括()
A.哈耶克B.弗里德曼C.布坎南D.凯恩斯
10.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在地方上的实施。
A.国家资产管理国有资产B.国家公共资源C.国家行政权力D.国家行政职能
二、多项选择题
1.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有()。A.双重性B.差异性C.局部性D.服务性
2.地方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内容有()。A.政治事务管理B.经济事务管理C.公用性事务管理D.公益性事务管理
3.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A.普遍选举原则B.平等选举原则C.直接选举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4.中国的地方自治类型有()。A.特别行政区自治B.民族区域自治C.经济特区自治D.基层群众自治
5.中国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力包括()。A.立法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D.外交权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在实现国家职能所承担的职责与功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
2自治型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由当地居民组成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
3善治:社会保障行政责任制地方选举:地方选举是相对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7地方选举制度:是选举地方各级代议机关组成人员和地方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地方自治::是指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答:(1)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2)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3)第三部门影响日趋扩大(4)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5)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2.简述地方税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途径。
答:存在问题有:(1)税收权力过于统一;(2)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
完善的途径有:(1)给予地方政府在地方税上一定的立法权;(2)发展税基共享式地方税种;(4)逐步健全财产税;(4)完善地方税辅助税种。
3、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关系的类型。
答:(1)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2)“市管县”下的地方政府关系
(3)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4、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
答:(1)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要求地方政府在国内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要求地方政府改变其活动内容与方式。
(3)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增强,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益,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4)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要求地方政府行为与国际接轨
5、简述“一国两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答:属于国家主权和国家整体权益范围的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中央政府享有特别行政区必须服从的专有权,包括外交权、国防权等。属于特别行政区的地方性事务,由特别行政区自己管理,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6、简述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
答:(1)优先健全防御职能;(2)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只承担部分公共事务;(4)地方政府职能趋向于规范化、法制化;
(5)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职能有较多的干预,甚至代行地方政府的职能
7.简述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设有民选产生的地方政府自治机关;
第二,中央与地方自治政府的权限划分,通常是通过《地方组织法》或《地方自治法》等法律加以确定和调整。
第三,各地方自治单位依据法律承担地域性、社会性、服务性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四,地方自治单位内部的自治权力包括:组织权、财政权、公共执行权、地方立法权、制裁权等五个方面。
第五,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式监督控制地方自治单位的活动。
8. 简述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五、问答题
1。试述行政体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优缺点。
答:基本特征:该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和授权。该类型地方政府是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物,是集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于一体的地方国家机关。
优点:政令统一,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增进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稳定;中央政府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各地域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克服地方政府主义倾向。
缺点:不符合政治民主这一现代精神,难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漠视当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容易遭到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试述行政体、自治体和混合体的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
答:分为四种:即其一,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表现为地方政府权力由一院制的地方议会统一执掌,只存在一个地方自治机关,而地方政府单位构成就由地方议会(或委员会)构成;其二,是相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由地方议会行使议决权和执行权,地方议会另设一个机关行使行政权;其三,绝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构成单位,由地方议会和地方行政首长两个自治机关行使;其四,相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是由地方议会和地方行政长官两个自治机关构成。混合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人民政府构成。
3,试述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答:根本原因是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具体原因有:(1)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直接原因。(2)生产力的发展及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的扩大,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3)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下放权力。(4)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使地方政府的部分职能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转移。(5)实现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也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4. 试述西方国家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答:西方各国地方行政改革的变现形式无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由于面临着相同的宏观行政生态环境和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的地方行政改革有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市场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先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事业现交由市场调节;二是打破传统官僚制的束缚,把私人企业的管理办法越来越多地引入政府管理中来,包括强化地方公营部门与私营企业、团体组织的竞争关系,增强政府内部公务员之间的竞争。
(二)分权化。分权化成为所有国家行政改革的一种趋势和一项重要内容。有三种分权形式,都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力,并建构一种中央、地方和民间的合作机制。
(三)服务化。地方政府转变观念,强化自身的服务观念和顾客导向,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地方行政改革的共同选择。
(四)趋同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地方政府的具体实际虽然千差万别,但在“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等共同理念的指引下,各国政府在未来的改革方向上显示出较强的趋同性。
(五)渐进化。地方行政改革总体上是一个充满着复杂性的进程,是一个充满阶段性的循序渐进过程。一般来说,政府改革进程有三个阶段:第一,形成阶段。第二,发展阶段。第三,不适阶段。
(六)技术化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新的技术和手段在地方行政改革中被广泛地运用。启示:地方政府的发展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地方政府自身体质相对完善成熟以后,仍需为适应政府活动环境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而这种调整除需进一步完善自身体制外,更需调整它同外界(包括中央政府、辖区民众)的关系。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首先要在自身体制上做出努力,否则很难完成后一种调整。
第三篇: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1试述国际贸易的作用
2简述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4试述对外贸易政策积极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5简述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6简述普惠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7简述进口配额制简述进口配额制
8比较分析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的异同之处
9简述贸易条约和协定所依据的法律原则
10简述WTO(GATT)的基本原则
11为什么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中介地位
12简述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3简述中国对外贸易的方针
14试述中国发展外贸的主要理论依据
15试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各阶段的主要措施
16大经贸战略的基本概念,新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目标及实施措施 17试述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政策措施
18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9试述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20简述汇票的定义及其主要票据行为
21简述本票与汇票的不同
22简述支票与汇票的不同
23简述信用证的业务流程
24比较分析国内金融市场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同
25比较分析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欧洲货币市场的不同
26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27比较分析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的异同
28试述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与影响
2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30比较分析三种国际货币制度的不
31试述欧元创立的过程
32试述欧元诞生对国际的影响
33简述IMF贷款的特点
34简述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
35试述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主要措施
36试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四篇: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4.6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课程本学期是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不定项选择题:30%(3*10)
2.判断题:20%(2*10)
3.填表题:(8%)
4.论述题:12%(1*12)
5.案例分析题:30%(2*15)
三、考核要点
(三)填表题
例:
请按地方制度为以下地方政府分类,并把相应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1.考核知识点:
1、按照地方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分类
2、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分类
3、根据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四)论述题(前5个是重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一方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乱了又收、收了又乱”的怪圈循环,其根源是什么?(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1、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2分)
2、制度结构不健全;(2分)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
阐述6分
2、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不少于300字)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2分)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2分)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2分)
3、简述地方选举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地方选举是地方自治的途径与必要组成部分;(2分)
地方自治通过地方选举来实现;(2分)
有地方选举并不一定有地方自治;(2分)
有地方自治必然有地方选举。(2分)
4、“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话对吗?根据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说明理由。(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不正确。(2分)
地方政府职能受民众需求、地方政权体制等因素制约;(2分)
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2分)
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职责划分的基础上,职能行使不应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不能侵犯社会自主权力。(2分)
阐述4分
5、简述自治体、行政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一)从产生方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4分)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4分)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4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6、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8、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p8
9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10、中国成立后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3811、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1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1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14、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17-11915、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108-10916、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7、结合实际,阐述选举对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意义p6718、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19、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20.结合实际,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已超过倒U形曲线所对应的最优值。这意味着单就经济分权本身而言,它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衰减,有的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停滞。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总体上都在不断上升,但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总之,经济分权带来的竞争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府行为,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阶段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促使其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1、结合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谈谈为什么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是什么?(7分)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经济职能弱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发展;2分
向兼顾经济效益转变;2分
阐述3分
2、如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8分)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其他职能的基础;(2分)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2分)阐述4分
案例二:(15分)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近十年,正如基层干部自我调侃的那样,竟然伴生了一个尴尬局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事实上,《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发现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解读了地方财政运行艰难的原因。据财政部网站公布,2009年1~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这种财权上的集权与事权上的高度分权局面,集中暴露了一个当下中国政府治理的大痼疾——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正在将地方财政变成了一根只能越绷越紧的“钢丝绳”。在“对上负责”的体制因素驱动下,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财政压力直接下压到县乡基层„„而这样的社会后果尤其令人担忧。由于基层地方政府不能不能履行如提供安全和服务等公共产品等功能,导致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地方财政的困顿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分税制改革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收入,基层政府财政为什么还会发生“走钢丝”的险象?(7分)
事权划分不明晰;(2分)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2分)
阐述3分
2、应该如何解决基层政府财政“走钢丝”的问题?(8分)
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2分)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2分)
阐述4分
案例三:
三鹿奶粉案所折射的政府职能问题
在没有把政企真正分开的情况下,“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是共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正在江苏无锡召开的“法制建设”论坛上表示。“三鹿奶粉事件说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亟待彻底转变”。张卫平引用石家庄三鹿集团网站的介绍说,该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奶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这家企业的问题奶粉直接导致了石家庄市市长的辞职。目前中国大陆已有6200多个婴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而患病。总部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三鹿集团是第一家在该丑闻中曝光的乳业巨头。后续的调查发现共有蒙牛和伊利集团在内的22家生产企业牵涉其中。质检局、工商管理局、和卫生局等政府监管部门“既然要对企业进行监管,就必须和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指出:“而我们现在的某些行政机构往往在执行职能时,独立性不够。”张卫平表示,商人和企业是以谋取利益为第一的。而“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的社会秩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解决交通问题,”而不是与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对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正确理解”。他说。“政府依法行政,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根据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保护消费者,督促企业在赚钱利润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1分)
产品质量监控职能;(2分)
假冒伪劣产品处罚职能;(2分)
阐述2分
2、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哪些问题?
监管职能不到位(2分)
与企业存在利益交换(2分)
阐述4分
案例四:
推进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方面,没有哪一项比推进房产税的开征更得到地方政府真心实意不遗余力的支持,房产税的开征将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逾千亿元。但关键的问题是,房产税开征了,财税问题解决了,房价就能回归理性吗?地方政府就不再炒地了吗?“这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房地产泡沫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政府炒地,另外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既然土地是国有,中央财政把土地出让金收回是合理合法,然后再由中央把钱转移支付到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要想地方政府不炒地,就必须堵住地方政府卖地吸金的口子,由中央收缴土地出让金。但时至今日,中央对此并无说法。财路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十二道令牌也拦不住地方政府闷头炒地的势头。当然,多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并不遗余力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有些地方政府却沦落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一边表态“土地出让要综合考量,不再价高者得”,一边新地王频出。除了财路不断,还有问责不实。10月1日,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要利益还是要乌纱帽?这本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此次三部委的所谓联合问责,对于“控制房价不力的标准”“如何问责”“追究何种责任”均无说明,更本质的是,三部委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均无制约关系,又凭何来问呢?
1、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地方政府炒地屡禁不绝?(7分)
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2分)地方政府具有不同于中央政府的利益与目标;(2分)
阐述3分
2、如何通过完善问责机制,解决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政府政策的问题?(8分)
政绩考核中,把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指标;(2分)
强化地方民众参与与监督(2分)
阐述4分
案例五:
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PM指数频频在一些城市爆表的背后,是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高发、是交通的阻滞、是社会心理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终结。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切发展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把“人”的福祉能不能改善、“人”的权益能不能保障、“人”的意愿能不能实现作为标准。只有这样的理念成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出正义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在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还常常被“GDP第一”所左右,这必然会衍生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解决就业轻污染处理、重财税贡献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逻辑。
1、地方政府追求“GDP至上”的深层动机是什么?(7分)
地方财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中GDP成了重要衡量指标;(2分)
某些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2分)
阐述3分
2、如果改变地方政府“GDP至上”的发展模式?(8分)
以绿色GDP、人文GDP作为官员考核指标;(2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2分)
阐述4分
第五篇:地方政府学
名词解释:4*5=20分(50字)
地方政府制度分类
1、纯属地方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直接国家任命,漠视民众选举)
2、实行地方自治地方政府(民众选举产生,忽视国家利益)
3、混合体地方政府(上级国家任命,下级选举产生)
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P248)
总方向:从管理走向治理
理念:“治理”是指各公共或私人机构与个人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互相不同或有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的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含义:1.多元治理,公共机构+其他组织人员合作
2.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两者均重视,根据轻重产生次序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政府固有核心权威和协调合作的网络关系
4.基于政治运作系统,考虑利害关系人间权力互动促进自身利益情景(不交给社会精英、管理主义者掌控)
历程:
20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地方治理
20世纪最后20多年——地方政府发展特点:社会管理主题超越了地方政府本身
1988年奥斯特洛姆指出:地方治理包括政府、私人、资源部门、市民社会以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称为地方治理结构。
管理→治理,意味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
价值观:政府强调对地方公众的回应,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
主体角度:地方政府不是传统地方公共权力的唯一中心。结构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
权力体系。各方所构成合作关系。
权利结构:唯一中心变成地方权力多元主义。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P129)
基本模式:
(1)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均权型
(2)合伙型、代理型、依赖关系型
应该是什么模式、什么关系。通过对立、竞争、合作、分权组合来设想比较好的关系。
1、分权合作
2、竞争合作
(我国目前需要达到的就是分权合作)
Point:我国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言, 中央政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权威来实现统一领导, 又要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措施:
1、中央下放权力,明确权责划分
2、强调完善法律
3、构建优势互补关系(财政依赖/立法依赖/行政依赖)
简答:5题
1、非户籍人口渐进关爱战略意义
例子:珠海市教育资源实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皆免费的政策
①带来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统称人力资源(包括人才引进和吸收外来工)②缓解城市老龄化水平
③完善城市功能(指非户籍人口从事相关的服务行业,包括保姆、餐饮、清洁等)
④提升城市形象,更大限度吸引外来劳动力,减少被其他地区争夺人力资源的危险。(各城市间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
⑤缩小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差距,实现部分公平
⑥非户籍人口减轻本地政府的压力。
⑦非户籍人口拉低户籍人口的暂时利益,但是长期利益增加。
2、强化市场经济、法治化行政主体
市场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
我国采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目的,克服市场失灵,采取手段引导经济良性发展。Point: 强化对象,强化方法。
强化对象: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
1、平等性——根植于平等、自愿、透明的商品交换行为
2、开放性——利益主体多元化且有序竞争/突破行政、所有制、地域等限制
3、自主性——企业、消费者、政府等主体均具有自主意志与利益诉求
4、法制性——运用法律逻辑、手段构筑法理性交互平台,解决各式权益纠纷
(强化重点、特别是行政人员的法制性建设)
法治化行政主体构建:
1、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定位——公共服务人
2、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行政主体内部的法制建设——设立行政机构对应的职位说明书,约束权利、完善监督 政府建立法治化政府
意义: 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
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
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 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
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必
须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在形式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在实质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在责任上,要求行政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权责一致原则。
(四)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凡事能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政府尽快退出,真正做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
(五)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宜居城市、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要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紧迫性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纲要》实施6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4中央地方间的权力关系(结合卖地、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事权重、财权小)我国目前是“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中央政府的意志通过地方政府得以贯彻,实现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央地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缺乏制度性安
排,在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衍生出上级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尽可能地控制更多财政资金和来源,尽可能把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下方,同时不愿意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造成了地方政府责任与财政能力的严重不对称以及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这回、政治、文化等职能。
地方政府疯狂卖地体现出地方政府承受着自上而下的体制压力,事权不断下移,财权不断上移,地方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是依法划分,而是根据行政权力来调整,体现在财政支出责任上,迫使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只能通过滥用行政权限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其中疯狂卖地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5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适当倾斜、负外部性效应)
适当倾斜的例子:
物业管理(把部分公共管理权力下放到私人企业)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当达到一定的成都市,具有竞争性。(不给钱不给你用)
负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例子:当一个人使用资源的时候,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无以损人则无以利人。)
减少负外部效应的措施:
1、征税或惩罚性收费
2、政府管制(颁发许可)
3、法律诉讼(由于结果不确定性而比较少用)
论述题
1. 海角七号(民众参与、区域发展意义、青年成长)
①推动实施、减少阻力。
②调动本地民众积极性
③有利于加强执行效果。
④有利于拉动区域各方面发展(就业、文化、经济、政治)
⑤树立政府形象
2. 李克强,人本主义政府管理追求、效率、公平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在城市公正和公众参与的理论中, 城市规划不再是规划师专属的纯粹物质性的工作, 城市中各类人群、各种利益群体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让公众能直接、有效的参与其中,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规划师的角色也不再是英雄主义的权威和专政, 而成为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代表和辩护人, 进行协调和综合。
案例
1、政府环境治理(鄂尔多斯、煤炭)
2、加强中央对政府控制(中央不要管太多,应放权;)
中央:环保、国防
地方:医疗、交通、卫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