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职业培训的相关经验
国内外职业培训的相关经验
(一)国内相关经验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存在相似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广西职业培训的策略、对策时有必要借鉴中国其它省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其它省份的成功经验不可胜数,故仅举其中几例介绍如下:
1.广东高级技校集团化[11]
1998年,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开始进行培训集团化试点。其基本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广州教学区以及潮州、始兴、普宁、徐闻等5个分教学部作为集团成员,按照平等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采取既松散又集中的管理体制,签订集团成员责任书,在业务上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就业,实现共同发展。集团采取“1+2”和“2+1”等学制灵活的办学合作方式,集团成员根据自身办学条件,扬长避短,相互借鉴,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集团龙头学校专注于各专业的实习和实验教学;各成员单位则充分利用集团整体优势,摆脱过去缺乏资金和设备设施的困扰,致力于基础教学。集团内部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和资源配置体系,大大增强了各成员单位的培训实力。集团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招生和就业信息网络,保证了充足的生源和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1999年,集团招生1800名,其中龙头学校893名,在全省居第一。集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达到了99%,并形成了集团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集团分教部已达到十几家,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职业培训的一支生力军。
2.上海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12]
1997年底,上海提出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再就业培训机制。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一机制逐步完成,并形成了“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瞄准需求”的体系。上海的“政府购买培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用人单位定向委托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这类培训项目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确认后纳入政府培训经费补贴的范围;二是职业介绍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的培训项目,这类项目通过就业培训网络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后,确定中标培训机构,由其实施培训,培训结束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其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予以不同的培训经费补贴。为了适应取消再就业服务中心后企业富余人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和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的需要,目前,上海已将“政府购买培训”的做法延伸到企业富余人员(称作“再就业预备制培训”)和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人员。在上海的再就业培训体系中,1997年组建的“上海市就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培训的招投标在网上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和职业培训机构情况可通过该系统获得。目前,该系统入网的培训机构有367家,其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209家、中等职业学校121家、大专院校21家。到2000年底,该系统共网上发布招标信息3536条、投标信息7465条,中标单位224家。
3.江苏的社区就业培训[13]
江苏结合本省城市化加快的实际情况,2001年以来,突出了以推进社区就业为目标,为开发社区再就业岗位提供服务的社区就业培训,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1~6月,全省约10万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参加了社区就业培训,约90%的人实现了再就业。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省辖市为中心的三级社区就业培训体系,如常州市在市、区、街道建立了三级社区就业培训服务窗口,并通过街道延伸到社区,初步形成了以就业训练中心为总体策划,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社区就业培训体系。该省在明确了社区管理岗位、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便民利民服务岗位、驻社区单位后勤服务岗位和创办小企业就业岗位等5个就业岗位开发重点后,确定了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领域:
一是抓好社区就业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如省劳动保障厅2001年5月组织了两批包括街道居委会就业服务机构、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务型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就业业务培训班,提高社区就
业“领头人”的素质,力图通过这种培训,提高社区就业组织的存活率。
二是抓好企业创办者培训。社区创业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机制灵活的社区家庭手工业和居民服务业,开展培训主要是为参加培训者提供创办微型企业的必备素质。如南京市2000年共举办了8期创业培训班,520人参加了培训,其中30%的人创办了个体私营企业,吸收了近500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三是抓好实用技能培训,如扬州市根据社区就业的需要,开办了烹饪、淮扬小吃、插花、服装剪裁、缝纫、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电脑操作等27个工种的培训,受到下岗职的欢迎。扬州纱厂有5名下岗职工参加插花培训后,承包了厂里一块5亩荒地和1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个花店和花木场,生意十分好。2001年1~6月,全省再就业培训中与社区需求密切相关的工种非常热门,培训后的就业率几乎达到了100%。
(二)国外相关经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在职业培训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夷长技”已成为中国发展职业培训的现实和经济的做法。因此,本研究拟介绍几个职业培训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供广西发展职业培训借鉴之用。
1.德国“双元制”
“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 system”,一般认为它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见图1—1)。实践证明“双元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被誉为德国战后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笔者认为它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图1—1德国“双元制”培训[14]
(1)培训实施以法律为保障。为了使“双元制”走向市场,依法发展,德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等。它们对职业教育的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15]完全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德国各州均通过法律规定: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升学的18岁以下青年,都有义务接受职业培训,原则上不允许任何人不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就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立法,将职业培训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2)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在德国,职业培训主要由企业承担,并与职业学校配合,即学生有两个培训地点:培训企业、职业学校。学生通常三天在企业培训,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在某些州或在某些职业中,也有在职业学校中集中一段时间学习理论课,其他时间到企业集中学习实践课。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这种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3)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严格适应企业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训目标。实训在“双元制”培训中占主要地位,理论与实训的课程之比为1:2。此外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德国,关键能力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个人相关的能力;二是社会与组织能力。与个人相关的能力包括求
知欲和创造力、自我革新和独立性、学习能力、责任感、耐挫能力、应变能力、冒险精神。社会和组织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使用能力、分析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16]
2.美国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是地方主办的两年制公立大学,其主要职能是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1)立足社区、服务当地。首先,美国社区学院都建立在社区公民的走读学区内,社区公民一般在离家25英里之内,即半小时的汽车行程内就可以找到一所社区学院,这样学生可以不用住校,节省了不少生活费用。其次,社区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本社区的青年学生,培养目标是帮助他们适应本社区的环境,让他们学习与本社区的经济发展相关的各种知识,因此职业培训的课程设置多以本社区产业地域特点、文化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社区的文化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则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不同。同时,还根据社区需要,随时增设或取消部分课程。最后,社区学院还满足社区内企业和个人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既有全日制学习班,也有半日制学习班;既有安排在晚上或节假日的学习班,还有满足个人兴趣的非学分制课程。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为各年龄阶段的人提供全方位、全时空的服务。
(2)合同培训。合同培训是近年来席卷全美的一种职业培训方式,主要是指社区学院按企业的需要办学,按企业提出的需求实施培训。合同培训的开展是基于社区学院与外部组织(如公司、企业或政府机构)签定的合同。由合同方决定培训的对象、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及培训是否合格。社区学院与合同方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并展开培训,从合同方获取报酬。这种培训方式使双方权责分明、通力协作,正成为美国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合同培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就业培训,重点是培训技术型工人,即培训尚未有工作经历或重新择业的人群,使他们具备从事半熟练或熟练工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另一种是在职培训,主要培训企业在职人员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能以及熟悉新工作流程,以满足新技术或工作方法变化的需要。
3.澳大利亚TAFE培训体系
因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主要实施机构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即TAFE学院。所以,我们称其为TAFE培训体系。该体系的办学宗旨是:真正面向社会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着力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工作的技能,有效帮助劳动者就业转岗。[17]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后起之秀,它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设立专门统一的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与协调,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一批专门的机构,如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长委员会、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顾问委员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家培训局等等。其中国家培训局是整个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核心。“它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战略规划,制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中期计划,并以国家计划为基础与各州政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一起共同开发州际计划;实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有关政策,管理并不断完善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国家培训局通过对澳大利亚宏观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行战略分析,引导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大方向。除此之外,国家培训局的职能还包括:对有关重大政策提出参考意见与实施计划;提供内容详实的年度报告;实施澳大利亚全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管理国家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项目,包括分配联邦政府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等。”[18]国家培训局同其他专门机构一起对全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行统一的培训计划、统一的鉴定标准、统一的培训机构资格标准和统一的国家学历等管理,从而确保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开发国家培训框架。为了更好的引导TAFE学院等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澳大利亚政府开发了国家培训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国家认证框架。根据各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等级的技术要求,澳大利亚政府明确界定了八级不同的能力水平,形成了国家行业职业能
力标准,为表示各行业部门低级工人与高级工人之间的能力水平差异提供了一套测评标准。在此基础上,把前六级水平的能力与资格证书制度对应起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认证框架。从而明确了各级各类证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了就业市场。二是培训包。培训包是行业根据国家资格认可框架制定的本行业职业技能认证的具体标准。培训包主要由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资格证书三项内容及辅助材料组成,辅助材料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评估材料、发展材料和学习资源。它是各TAFE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依据。TAFE学院据此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并对受训者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综合来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框架使国家、行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也使TAFE学院的教育和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培训成果也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
(3)行业的主导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TAFE形成了行业参与、市场调节、就向的办学机制。行业逐渐在TAFE办学的全过程中扮演了主导的角色,具体表现在:①提供产业需求动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个人职业转换次数增多和行业对人才开发的重视,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行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政府提供最新的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及近期就业信息,以指导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并帮助学生选择将要学习的专业领域。②确定培养目标。行业直接参与“关键能力”和培训大纲的制定,TAFE以此为依据编制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③直接参与教育的决策和管理。国家和各州管理TAFE的组织是以来自行业的人员为主组成的。这些人员代表行业意志参与各种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决策制定。在TAFE学院中,负责管理事务的董事会的主席和绝大多数成员均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业专家。④投资培训。行业不仅直接为TAFE学院提供资金支持,还以帮助建设实训基地、进行设备更新以及接待学生实习等方式进行投资,为学生的实习质量提供保障。⑤负责教育质量评估。国家和州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此外,还经常进行行业雇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满意度调查,企业积极响应,提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看法和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有关国外的成功经验不能一一列举,即使在所介绍的三个国家中,它们的一些共同做法也仅在一个国家中进行了叙述。因此,一些此部分未能涉及的相关经验会出现在本文的对策部分。
[1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第206页。
[1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217—218页。
[1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第219—220页。
[14]邹林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最新进展(英文)[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5]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12页。
[16]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2页。
[17]叶之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18]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第二篇:国内外物流教学经验浅析
国内外物流教学经验浅析
国内外物流教学经验浅析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10-10 15:57:35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巨大的物流人才缺口,使物流教育从2003年以来迅速升温,,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由于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很多理论经验都是来源于发达国家,因此对于国内外物流教育经验的研究探讨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
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一)、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现状
1、高校物流专业发展迅速,教学条件逐渐改善。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中设置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的大学已有200多所。物流学科教学条件逐步改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培训与认证工作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2、高校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但我国物流教育理论、体制等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由于近几年物流重要作用的凸显才吸引社会各界对它进行研究探索,物流专业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才得到重视。作为新兴的学科,物流教育普遍缺乏师资,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任课教师是从管理、经济等学科转过来,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经验比较匮乏。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混乱。整体而言,虽然政府及行业大力支持,但是对物流教育依旧重视不足,我国的物流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学科设置比较混乱。(二)、国外物流教育现状而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经过几十年物流产业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美国是物流研究的发源地,也是物流教育强国之一,现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物流专业体系。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迈阿密大学、西北大学等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专业,且3种学位(学士、硕士、博士)设置齐全。2000年欧洲物流协会公布,在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在亚洲,日本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大阪产业大学、流通科学大学等许多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全球物流教育中颇有声誉。
二、国内外物流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使我国的物流教育的内容及课程体系大大丰富,使我国的物流教育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更新,但与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国外物流专业课程设置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和学院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管理的课程,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义安理工大学等分别设置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的理学硕士双学位课程、物流工程与管理的学位课程。韩国海事大学在航海产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中分别都开设了物流工程课程。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从综合的物流基础课程到细化出来的物流地理课程等等,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并且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在专业设置初就会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等问题,且学校的专业设置结合学校本身特点各有侧重。以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课程为例:(因为商学院强调商业管理运作等,课程以供应链管理为主)
课程名称
专业课程
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
供应链物流
战略与应用
战略采购
供应链管理
其他交叉学科
运筹学
管理会计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学
国际沟通
(二)、我国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
从开设了物流专业的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国外物流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基本相似。国内外高等院校中物流学科的设置方式显示出物流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新型学科的特征。以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课程设置基本如下:
学校名称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工程
课程名称
物流技术与装备
配送与运输规划
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
供应链管理
物流成本管理
现代生产物流系统
国际金融与贸易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
物流企业管理
物流系统建模、仿真与算法
物流管理学
物流运筹学
物流学概论
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
物流实务 现代物流学
物流信息系统
交通运输学
物流地理
工程经济学
物流英语
物流装备技术
第三方物流管理
物流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经济合同法
仓储与配送管理
物流优化技术
另外,我国高校还开设有专业基础课: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经济法
管理经济学
国际金融和贸易
财务管理
运筹学
商务写作
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
计算机基础
数据库应用(三)、国内外课程设置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在学科基础教育上侧重于对学生、意识形态、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另外国际沟通、商业通信之类的课程也是我国较少有的。在财会类的课程方面国内外一般都开设有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但是国外从管理的角度深入学习企业财会方面的知识,不同于我国多停留在对会计记帐规则的学习。比较国内外物流专业课程,可以发现,我国物流专业课开设较多的是功能类课程,较缺乏的是战略类课程、系统工程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而国外普遍重视战略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拔高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而此类课程是我国物流专业基础课比较欠缺的。功能类课程中,我国普遍开设的是运输、仓储等课程。开设相对较少的是采购、物料管理方面的课程,而这恰恰是国外物流专业普遍开设的。
目前,我国高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课程设置欠佳,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物流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系统的有机结合,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等相关门类的理论知识,所以物流专业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物流专业知识本身,而应拓宽专业的广度。我国物流教育要在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成果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进行贯彻。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必然要做出调整。
三、国内外物流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差异
(一)、国外物流教育手段方法成熟,存在多样化发展。国外的物流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对于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教育环境。国外教育机构在物流教学所采取的方式除了常规的教师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邀请物流人士来学校给学生进行报告,并且定期组织研讨会,通常每周都有;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实际观摩物流过程,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和设施,真正的接触到物流过程。另外还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物流任务实现物流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等。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平,是国外高校教学所普遍采用的,它们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设有学分要求。目前我国国内这种教学形式还比较少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由于物流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很强,而国内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研究、体系方面很薄弱。
1、高校物流专业师资不足。
一些高校缺少培养物流人才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室条件很差,没有广泛的物流实习基地。我国物流教育被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很深,在已设置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的物资管理、物资经济、机械工程等专业转变而来,学科建设上没有摆脱传统物流的内容。而且大部分老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教授物流课程的,没有足够的物流教学经验,因此教学研究人才也数量奇缺。
2、物流教学手段单一,效果差,缺乏实践性。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新慢,教学中以理论学习为主缺少案例分析与讨论,缺乏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沿用着传统的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班级授课制使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传统的黑板书写讲法,很难得到预期效果。虽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将和教学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声音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辅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建立更好的知识体系。但是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很少。因此像讲在授物流运输的相关设备、流通加工的相关设备等,不是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如果没有多媒体系统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资料,是无法向学生讲述清楚的。
四、物流职业培训的差异
现在我国奇缺的就是物流管理人才等,但是一个物流专家的培训要经过相当长的实际经验的磨练,而不是经过高等教育就能一蹴而就,而职业培训却可以为推进高级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一)、国外物流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程度高,针对性强。
国外物流行业协会和有关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课程。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培训体系,包括建立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考试合格获得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相关物流工作。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位。日本物流系统协会也一直在开办“物流管理士”、“国际物流管理士”等资格培训班、研修班。英国在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制方面以ILT物流认证体系为标准。ILT认证是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物流和运输认证,其标准及相应的培训课程已被世界上众多国家广泛采用。另外各高校也开展物流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物流教育机会给社会大众。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弗尼亚大学的国际贸易与运输中心,北佛罗里达大学的物流管理学会等众多高校及机构,都普遍开展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职业培训。
(二)、我国物流职业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1、高校物流职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开设了各种层次的培训班,主要面向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连锁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在职人员。例如,北京清华大学与人事部国家培训网联合推出物流培训课程,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开办物流网络远程教育、物流教师进修培训、物流高级管理人员的专门培训等。
2、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
目前我国的物流职业培训除教育机构组织的培养即学历教育以外主要是以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和企业组织的短期培训为主。为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就制定了物流师的新型职业岗位培训和认证标准,编写了培训教材,在全国推行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并且还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等。另外我国从美国、英国等也引进物流师与采购师证书教育。
3、各社会组织、团体组织的物流职业培训
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如尚德机构、智联经纬等纷纷推出物流师培训等项目,提过学习机会,通过统一考试后获得地方或全国的物流师等资格认证,。但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认证大多是对现行在岗的非现代物流人员通过培训实现其转岗,而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物流人才,重点在满足短期内企业的去求。而企业组织的短期培训在规模和资源上只能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一个补充,实现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由于我国的物流教育能力层次不齐,对于物流理论与实践知识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无论是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物流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比较国外的物流教育,不难看出其中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我国物流教育实际,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物流教育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种物流人才。
第三篇:职业培训学校工作主要经验及做法范文
职业培训学校
培训工作主要经验及做法
1、为确保培训工作有力开展,学校一是抓培训制度建设,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组织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成绩考核与评定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和《教师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绩效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二是抓培训制度落实,学校组织培训工作人员对业务涉及到的相关制度进行详细学习,并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内部核查,做到“有法必依”。
2、规范培训方案管理。为了确保各专业、各期次的培训工作规范运行,每期培训开始前,职业培训部都要针对该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准备,对培训所涉及到的培训时间、场地、课程安排、课时分配、任课教师、操作实训、成绩考评、技能鉴定等项目和环节,都要预先制定出具体的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上报学校领导审核,待学校内部通过后,再上报进行审批。通过规范的方案管理,做到了培训方案完善、培训计划及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方便了培训工作的具体操作和实施。
—1—
3、健全培训硬件设施。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基础硬件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学校依托20几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培训教师,充分利用十几间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家政、面点培训教室等理论培训教室和9间实操教室,配备面案、烤箱、护理人体模型等实训设施,培训工作中有力地确保了教师到位、场地到位。培训中根据各专业的培训目标要求,严格选用培训教材,主要是选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等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培训教材,确保了培训教材的科学、规范、实用。在培训中,除了使用自有的实训实习教室进行实训外,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培训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培训实训合作,确保每个专业都能够进行充分实训,保证了培训的良好效果。
4、严格培训考勤管理。对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籍劳动者开展免费短期初级职业技能培训,因为培训时间短、基础性强,保证培训学时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学校按照所制定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培训方案的要求,对培训教师和学员进行严格的考勤管理,进行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时,教师和学员到场离场均要签到和签退,每次上课前还要对学员进行逐一点名,并对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各项资料完整记录在案,依此将学员参训学时与学员结业成绩挂钩,保证了学员足时足量参训和培训目标的顺利
—2— 完成。
5、完善培训档案管理。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按照就业培训政策及培训管理实际要求,培训中涉及到的学员报名、材料公示、申请报班、开班培训、检查核班、结业考试、技能鉴定和安置就业等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都建立了完整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并依此建立和完善各类培训台帐。
6、培训信息公示。为确保享受政府补贴的城乡就业培训真实有效,我们严格按照培训信息公示制度,每期培训前都将培训班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及结束时间、学员名单、免费监督举报电话、公示期等培训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促进就业培训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学校不断维护和推广“广华”这个培训及就业品牌,逐步提高办学层次,拓展办学范围,拓宽就业渠道,为各界人士提供先进的、优秀的教育培训,为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为牟平区的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职业培训学校 2014年8月18日
—3—
第四篇:国内外志愿者的经验做法
国内外志愿者在城市管理中的经验
概念简述
一、志愿者
目前我国对“志愿者”的概念也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版)对志愿者的定义是:志愿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员。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义务工作发展局对志愿者的定义是:任何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自愿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
(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中定义志愿者是:
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帮助的人。
简而言之,志愿者就是对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志愿者的称谓有所不同。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称为志愿者,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称为义务工作者,也就是义工,而在我国台湾地区一般称为提供志愿工作的人。
二、城市志愿者
城市范围内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这一概念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北京奥运会,当时城市志愿者这一概念作为“迎奥运”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首次明确提出,即城市志愿者被明确定义为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和第 13 届北京残奥会赛会期间,为服务赛会的顺利进行和城市的正常运转,在奥运场馆外围及其他城市重点区域设立的城市志愿服务岗位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同时,其服务内容被逐步确定为信息咨询、应急服务和语言翻译等三个主要种类。奥运结束后,广大城市者依然利用
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而其本身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志愿者具有服务内容多元化、招募培训规范化、服务对象大众化的特点。
三、志愿者组织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中把社区志愿者组织定义为“是社区志愿者的管理单位,负责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活动,负责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考核、表彰以及宣传等相关事宜。”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中将志愿者组织定义为“志愿者的注册机构,负责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在《香港义工参考手册》中将“志愿者组织”称为“义工组织”,并定义为“以推动义工服务和任用义工为主的机构、组织、社团或小组,界别可多元化,如学校、社会福利服务、医疗、政治、环保、文娱康体、地区事务等,皆有义工组织协助推动本地义务工作”。
国内志愿者经验做法
一、安徽合肥: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 探索城市管理新途径
每天早上七点至八点和下午四点至五点的高峰时段,由社区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志愿者与城管网格队员实施的共管行动取得了预期效果。老年志愿者的参与主要发挥了三大作用:1.是“润滑剂”的作用。这些老年志愿者处理问题的经验丰富,不多的言语却能在城管队员和自产自销农户、流动商贩之间起到沟通润滑的作用,让管理者和被管理对象都能在比较平和的心态下进行劝导和纠正违规行为;2.是宣传员的作用。这些老年志愿者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在与城管队员一起对流动设摊经营等违规行为进行劝导式执法管理时,也能通俗易懂地宣传相关法规知识,宣传文明知识,倡导城市文明;3.是监督员的作用。这些老年志愿者责任心都很强,总是“提前来推迟走”,发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反馈至中队,对执法工作、执法风纪、执法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能提醒和监督队员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二、通州:城管大队推进城管志愿者队伍发挥作用
(一)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1.是培训机制。采取专题讲座、相互交流座谈、社区大讲堂、随队作业等方式每年两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城管志愿者活动的宗旨理念及相关规定,开展城管志愿者活动的方式、方法、技巧进行培训。针对新加入的志愿者,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由一名老志愿者“一对一”帮带。
2.是考核机制。为激发广大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宣扬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我们对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取得较好成绩,得到群众一致好评的个人,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监督考评,对明显不适应工作的取消志愿者资格。
3.是互动机制。城管分队与志愿者队伍建立经常性联系和互动,志愿者随队观摩城管执法,加深对城管工作的了解,对堆放垃圾、乱涂乱画、散发小广告、店外经营、乱停乱放、践踏、攀折花草树木、不文明养犬等行为进行宣传劝导,劝导遇到阻力时城管执法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处置。
4.是保障机制。大队除对内部城管志愿者队伍建立组织保障外,还投入专项经费,购置宣传品和材料,全力支持志愿者活动。
(二)围绕三个内容开展城管志愿者活动
1.是围绕执法职能开展宣传劝导。城管志愿者活动紧密结合城管法职能,积极配合执法队伍开展城市环境秩序整治,努力做好执法劝导,减少散摊游商等影响城市秩序各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2.是围绕创建工作开展文明实践。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重点工作过程中,我们组织、发动城管志愿者参加迎检、复评活动,大力进行城市管理、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
3.是围绕群众需求开展优质服务。为推动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结合暖心便民工程和“学雷锋”活动,大队有效组织各分队和街道、社区志愿者深入社区,积极开展宣传和帮扶活动,热心为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上海: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
上海城市管理总体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社会秩序良好,广大市民比较满意,国际友人也同声赞扬。但世博后上海的城市管理必须继续创新发展。同时,上海城市管理中的“大政府、小社会”弊端仍在,流动人口数直逼千万给管理带来新的矛盾与问题,人民群众对政府、对社会秩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一)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必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世博期间,上海城市管理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佳水平。经验多多,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志愿者作用的发挥。10多万人的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队伍,确保了城市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世博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把弘扬志愿精神放在首位;二是坚持广泛的社会动员;三是科学设置服务岗位,合理调配志愿者力量;四是坚持全市统筹,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标识,凸现同城效应。这些经验表明,“人民城市人民管”是可以做到的。
(二)建立上海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挥统一领导作用
发动与组织数百万上海市民参与志愿者活动,无疑应与市、区、县、街道层级的组织管理作用相结合。现在,静安区已被列为上海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综合试点区,开展了大量试验性工作,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是:
1、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互补互动,实行社会治理主体的共治化。
2、从区经街道到楼宇无缝衔接,实行社会管理运行扁平化。
3、加强基层矛盾纠纷的综合调处,实行社会管理网格化。
以市长为首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可以统一号令、统一政策、统一措施、统一行动程序与行动步伐,使整个社会管理成为结构清晰、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工作。城市管理中针对运行实际及其结果的严格考核与有效奖惩,是有关工作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环节。区县层级的管理工作直至数百万人的志愿者活动,必定是参差不齐的,以市长为首的城市管理委员会所实行的高位考核与高位奖惩,必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的严格性与奖惩的有效性作用。
(三)城市管理创新的法治化
1.明确城市管理志愿者的法律地位。有关立法应明确规定城市管理志愿者虽然非政府公务员,但具有城管服务资格,可以参与城市管理活动。从而,一方面将志愿者与政府公务员的身份相区别;另一方面将城管志愿者与其他公共领域志愿者及一般群众的职能、责任加以区分。
2.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必须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即通过严格的招募、选拔、考评程序才有可能获得或继续参与城管的资格,从而确保城管志愿者自身优良的素质。
3.确立城管志愿者参与城管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规则。志愿者虽然不是城管执法者,没有执法权,却是城管执法的基础。因此,在城管执法立法中可以单设城管志愿者章节,明确规定城管志愿者的准入机制、行为机制及退出机制等。
四、重庆江北区:公开招募城市管理志愿者
城管志愿者服务队以“治理社区环境、消灭城市管理盲区、为广大群众服务”为目标,通过劝导不文明行为、社区服务、换位体验等方式,收集、反映城市管理问题,提出城市管理意见,宣传、倡导城市文明,发现、纠正城市不文明行为,协助、监督城管执法以及治理城市脏乱等,真正了解城市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城管志愿者的亲身示范倡导作用。
江北区市政局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城市管理,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城市管理从“为人民管理城市”向“让人民管理城市”转变,决定发展、培训、组织一个以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为骨干,包括学生、下岗工人、退休干部等人群的城管志愿者协会,广泛吸纳市民自愿参与城市管理,将“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想转化为实践。
五、哈尔滨市南岗区:创新推进城管志愿者队伍建设
按照市城管办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通知精神要求,南岗区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弘扬志愿者精神为核心,以“洁净如家”为目标,结合创城工作要求,创新理念、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城管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城区管理作用,有效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影响力,为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主要做法:
(一)是规范化组织。在组织架构上采取社团组织、协会管理运行模式,由区城管办牵头组织,全区城管系统及街道办事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建立范围全面、组织严密的志愿者管理网络;
(二)是管理制度化。结合工作实际印发《城管志愿者管理规范》、《城管志愿者服务手册》、专用标志和宣传用语,建立包括招募招录、参与服务和考核考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初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城管志愿者工作体系;
(三)是经常化活动。在夯实组织队伍建设基础上,紧紧围绕辖区城管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将志愿服务活动与门前四包管理相结合,提出了“系列性活动不间断、经常性活动不断线”口号,以净化门前环境为重点,开展擦拭商户店面门窗、清洗市政环卫设施、清理城乡结合部和居民庭院楼道环境卫生等公益性系列服务活动,广泛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管工作热情,营造爱护城区环境、共创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四)是全民化参与。坚持“志愿加入、多元参与”原则,大力吸纳临街商户和驻区单位加入城管志愿者联盟队伍,并设立城管知识宣传员、行政执法协助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文明意识倡导员、公共设施维护员等“五大岗位”,根据每名志愿者特长、爱好、志愿等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量身定岗就近上岗,突出人性化管理内涵,推动区域城管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城管志愿联盟活动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工作基础。
六、成都市金牛区:关于在全区开展社区城管志愿者服务站创建活动 城管志愿者社区服务站按“六有”标准建设,即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有稳定的城管志愿者队伍,有必要的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有适于开展工作的场所并配备办公设备,有专(兼)职城管服务管理工作人员,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
1.有经常性的城管志愿服务项目。要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市民文明守则,向城管部门传递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向群众传递城市管理信息;要参与日常城管执法活动,在重点时段、重要区域、公共场所等进行文明劝导、文明创建、为民服务等活动,协助城管执法部门发现举报和纠正城市管理领域的违规违章现象;要开展“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和“发动你我他,共治脏乱差”的城管志愿者“献金点子”活动,对城管执法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参与城管执法队伍纪律作风和队伍形象等的监督。
2.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坚持志愿者注册制度,强化志愿者注册管理。积极动员社区内党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等加入城管志愿者队伍,壮大社区的城管志愿服务力量。
3.有必要的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社区城管志愿服务站要争取党政部门支持,把城管志愿服务纳入社区发展规划,为社区城管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等保障;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社区城管志愿服务寻求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4.有适于开展工作的场所并配备办公设备。社区城管志愿服务站一般应做到独立办公,并配备办公桌椅、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在不具备独立办公的社区,可采取设置办公窗口的形式与社区其它部门共同办公,但至少应有独立的办公桌椅和电话(城管志愿服务热线)。
5.有专、兼职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者。专职工作者一般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也可以在已经实施的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中,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志愿者专职负责),同时面向社区招募、培养一批有时间、有精力并热心公益事业的城管志愿服务骨干,充当社区城管志愿服务活动的兼职工作者,协助社区城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6.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城管志愿服务评价激励制度,以城管志愿者日常服务记录、团队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主要考评依据,开展社区城管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及表彰工作;建立社区城管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开展对社区城管志愿者服务前和服务中的培训,讲授工作技能与方法,提高城管志愿者的素养和能力;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对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开展等程序予以规范。
七、安徽淮南:创新管理理念 丰富服务内涵 深化城市管理新概念 从2010年开始,淮南市面向社会招募组建城管志愿者队伍,动员和组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宣传、文明劝导和城管执法监督等,由街道和社区对积极申请成为城管志愿者的市民进行审核、分类、组队、培训,统一佩戴“城管志愿者”袖章组织开展活动。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这一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目前,全市已有近3000名志愿者登记在册,更多的人在积极报名,全市城管志愿者协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城管志愿者中既有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也有工作繁忙的中年人,有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还有全家总动员、齐上阵。他们散布在全市大街小巷,清理垃圾、疏通道路、宣传劝导、扶弱助残,成为淮南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八、福建漳平:关于组织开展漳平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一)组建程序
1.报名申请。采用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的形式,有志参加城市管理志愿者的要认真填写《漳平城市管理志愿者报名表》,以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社区为单位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筹建办报名(已参加文明交通行动志愿者或个人已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筹建办自愿报名的与组织推荐可重复累计)。
2.审核组队。成立漳平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大队。市委文明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根据单位人员报名情况,进行审核、分类、组队,明确队伍负责人、具体联系人、服务项目等相关事宜。
3.岗前培训。上岗前,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织志愿者进行城市管理志愿服务理念、城市管理知识、宣传劝导技巧等业务培训。
4.规范服务。由市委文明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发放城市管理志愿者证书、标志。
5.队伍管理。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大队在市委文明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指导和协调下,开展经常性的执法实践和服务活动。
(二)服务项目 1.城管协管
(1)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2)开展城管志愿者实践活动,志愿者根据活动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跟随城管队员和市容管理员开展城市管理实践活动;
(3)及时向城市管理部门反馈群众在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向群众传递城市管理信息;
(4)在重点区域、窗口地区进行管理宣传、文明创建、为民服务等活动。2.文明劝导
对有下列不文明行为的,开展文明引导和劝导:(1)对乱丢、乱扔、乱倒垃圾、乱吐痰的;(2)在树上、外墙上挂物的;
(3)在人行道上乱摆摊及门市骑门摊的;(4)自行车、摩托车乱停乱放的;
(5)行人跨越护栏、不走斑马线横穿公路、闯红灯行走的;(6)人行道或门外摆放广告牌的;(7)践踏花草树木的;
(8)对商铺业主门前三包责任落实不到位的;(9)其他不文明行为。3.环境清洁
(1)清扫道路、广场等,保持环境卫生;(2)清扫花台、绿地内的枯枝、落叶和垃圾;(3)清除“牛皮癣”。对街面的“牛皮癣”进行清洗。(4)其他影响市容市貌的清理。4.建议监督
(1)参与对城市管理队伍行业作风和队伍形象方面的监督检查;(2)对解决城市管理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形式
1.组织城市管理志愿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卫生保洁、停车秩序规范、文明劝导等专题服务活动。
2.组织城市管理志愿者协助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日常执法活动。
3.结合区域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选地设置固定志愿服务岗,组织城市管理志愿者定期或不定期服务。
九、宁波:城市管理的“新鲜血液”——访奉化市城管义工协会 这群为市容的整洁正忙碌不停的人们,他们就是城市管理的“新鲜血液”——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城市管理的本质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性的公共服务,这个性质决定着城市管理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公众参与。组建市城管义工协会,旨在通过由协会组织城管义工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宣传、普及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把城市管理工作拓展、延伸到街头巷尾,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这样既能缩短城管部门与市民之间的距离,也能拓宽城管部门与市民的沟通渠道,集民智、听民意、顺民心,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城管工作,参与城市管理,树立“奉化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理念,最后达到城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全民参与管理、由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的目的;通过组织城管义工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对市民的城市管理意识教育,引导市民关注并参与城市管理工作;通过组织城管义工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城管科学决策机制,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树立奉化城市管理新形象,积极营造舒适、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
市城管局按照先组建后健全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以街道(镇)、社区(村)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在街道(镇)设立了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服务点,在社区(村)设置了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联络站。在具体的工作中,该局以“城管义工”为品牌,联系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以及市直机关党组织、街道(镇)、社区、工青妇和工商联,并招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各类志愿者和热心城市管理的人士,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先行组建城管义工,开展上路纠章、值勤劝导等协助性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同时,该局以创建文明机关、文明单位为契机,密切联系市综创办,积极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包片、包路、包点”的形式,参与城管执法和环境整治活动,提高城市管理的效果和感召力。
义工的主要职责:1.是做好城管普法宣传工作。向市民义务宣传和讲解城市管理有关知识,包括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市容环境卫生知识等内容。2.是做好行政执法协助工作。协助配合城管执法队员日常执法,做劝导性工作,包括规劝无证摊贩以及其他违反市容秩序的行为,参与各种集中整治和专项执法辅助性活动。3.是做好环境卫生监督工作。积极参与市容市貌监督工作,包括参加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的整治工作、查找城市市容卫生死角。4.是做好文明意识倡导宣传工作。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在市民中积极倡导文明理念、公德意识,劝导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绿化、损毁公共市政设施等。5.是参与其他城管义工服务活动,承担安排的其他任务。
十、无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1994年,北塘区志愿者行动在省市文明办推动下正式启动,十多年来,全区志愿者行动逐步发展壮大,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全区25万常住人口中注册志愿者达22959人,各类志愿服务队达84支,建成社区志愿者服务站54个、服务基地37多个、服务广场27个,开展志愿者“一条龙”服务、广场活动1103场次,累计提供25万人次、84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从近年来北塘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来看,呈现出五个鲜明特点。
(一)服务组织网络化
2000年6月,北塘区在市文明办、市志愿者总会的领导下,成立北塘区志愿者分会,分别由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分会会长和副会长,下设秘书处,团委、妇联、民政、司法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规范有序推动全区志愿者活动。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近年来,北塘区强力推进与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区4个街道均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下属54个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以分会及直属团队、各级服务站、基层团队、各类服务基地为依托的“三级网络”组织体系,并实现了注册志愿者属地化管理。以社区(街道)志愿者服务站、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社区志愿服务广场“三位一体”的阵地为框架,以社区内共建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依托,以社区内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开展社区援助服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二)服务管理社会化
将社区注册志愿者工作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达标考核,规定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必须达到社区常住人口的8%以上。以专职管理、自我管理、网络管理、激励管理等方式,实现志愿者管理的社会化,最大限度发挥志愿者作用。一是专职管理。北大街街道、惠山街道建立“专职志愿者”制度,在每个社区招募1名专职志愿者,加强志愿者管理。二是自我管理。组织一批有时间、有热情、有能力的志愿者,以专人化、项目化运作思路,组建和完善“走进敬老院”、“保护母亲河”、“爱心助成长,牵手文明行”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形成服务项目志愿者管理、服务时间志愿者安排、服务内容志愿者申报的志愿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运作的良性机制。三是网络管理。建立涵盖全区各街道、社区的志愿者数据库,与市文明网同步更新,对社区志愿者进行数字化管理,各街道、社区定期上网登录管理,志愿者变动情况、每年工作计划、总结和活动信息在网上一目了然。
(三)服务活动项目化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有效整合志愿者力量,使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更倡导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一是抓阵地活动。全区建立了117个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站、广场),在社居委设立“求助点”,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强化常规服务项目,将每年三月作为“志愿者服务月”,在主要道路广场、新村社区开展志愿者“一条龙”服务。二是抓品牌活动。区文明办积极开展市级“文明交通示范路”创建活动,运用“路长制”管理方法,组织文明交通志愿者定期到5条示范路进行交通协勤。团区委成立“新希望”青年志愿者总队,下设关爱探访队、青年创业队、生态环保队、志愿培训队、青春红丝带队、社会调研队、学生帮扶队、艺术表演队和预防犯罪队等9支专业服务队。北大街街道招募了一批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六下午进行课业和兴趣辅导。黄巷街道刘潭一村社区银发110服务站、刘潭二村社区“一滴水”关爱站、北大街街道育树工作室、惠山街道“小事一桩”上门服务站、“孝老敬亲”空巢老人服务站等一批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形成品牌。三是抓主题活动。围绕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抗非典、抗雪减灾、无车日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专项活动,以及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四)服务人员岗位化
区委和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志愿活动,区管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全部注册志愿者,每人与1名社区困难群众结对帮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驻区企事业单位员工、社区党员群众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开展了志愿服务定人定岗定责的“三定”工作,由社区志愿者自行认领服务岗位,以志愿服务岗位化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促进社区建设。目前,全区共有8000余名社区志愿者认领了各类责任岗位。一是根据需要设岗。由各社区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纠纷调解岗、治安巡逻岗、扶贫助困岗、文明劝导岗、绿化卫生岗等各种“社区公益岗”,分别明确岗位职责,确保社区每一位有服务能力的志愿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每一项社区工作都有志愿者参与。二是结合实际认岗。通过岗位公示等方式,让社区志愿者了解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并根据自身实际向社区认领一至两个岗位。认岗志愿者业务上归口相关社区工作者管理,由社区工作者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定期考核评岗。南尖社区、金马国际社区、棉花巷社区、五河社区等18个社区建立了志愿者“时间银行”,制作时间存折,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存储、支取等一整套管理考核制度,由区、街道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定期表彰。2008年,惠山街道蓉湖社区“啄木鸟青少年环保监督岗”被评为无锡市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2009年,黄巷街道庄前新村“志愿者之家”杨锦昌家庭入选中国好人榜。
(五)服务模式创新化
一是“社工+志愿者”模式。2007年3月起,北塘区成为团中央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首批试点单位,开展以“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工运作、社会协调”为总体思路的青少年社工工作,有效构建“社工+志愿者”品牌模式,与在锡高校、人力机构、心理咨询公司、公益社团、宣传媒体等进行合作。北大街街道社工与江南大学联手成立北大街街道“青少年助学中心”,针对“家庭条件差、成绩差”的学生开展助学志愿服务。黄巷街道社工联系二泉网络志愿者,在民一社区成立了以扶助外来贫困青少年为主的“星心家园”帮扶中心,每周开展关爱活动。二是引进社会力量成立志愿者社团。2009年8月,由区民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社会组织管理条例》,引进愿意贡献爱心的企业家成立金马爱心志愿者协会,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向本地和苏北、安徽等地贫困学生开展结对帮困助学活动。
国外志愿者经验做法
一、志愿行为生活化——国外志愿服务现状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一)美国
美国志愿服务活动非常普遍、发达,美国自由队(The USA Freedom Corps)主任德西瑞·塞尔曾表示,志愿精神已融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2006年有6100多万美国人自告奋勇地为慈善组织及全国服务性机构工作,布什总统呼吁美国人在一生中至少为社区奉献两年(4000小时)的服务。调查显示,美国志愿者人数占总人数的56%,人均每周腾出4个小时做义工,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趋于完善的法律保障是志愿者活动能在美国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法律对志愿者活动的保障和支持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美国政府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目前美国修订的志愿者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1989),《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0),《志愿者保护法》(1997)等。同时美国在其他的相关立法和政策优惠上都显示出了对志愿者活动大力支持的态度,对志愿者个人的物质保障方面也有很多相关政策法规,如联邦与州都设有专门机构,每年有专项资金,对志愿者绩效进行评估,志愿者经历可以加学分,对于升学、就业、晋级都有利,杰出的志愿者还将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二)英国
在英国大约有70万个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其中慈善组织25万多个,这些组织是英国公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由于英国属于不成文法国家,国内并没有一部统一的志愿者服务法,除有相关判例来调整志愿者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外,政府部门还发布各种单行法规,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早在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就颁布了《济贫法》(The poor law),主要依赖宗教团体和市民社团为穷人提供志愿服务。一些有关志愿者服务的判例也规定:在英国超过16岁的青年就可参加志愿服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每年要献出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用于志愿服务,如帮助邻居除草、打扫教堂卫生等。英国还有不少鼓励捐赠的制度,如返还所得税制度,不仅是国家财政变相的支持,更鼓励社会广泛捐赠。
英国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不仅在英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知名度也很高。目前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每年大约派出1800多名志愿者到60多个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便派出志愿者到我国教授英语。目前,服务社在我国的志愿者大约有200名左右,主要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学校教授英语。
(三)德国
在德国国内,志愿活动非常广泛和普及,据统计,德国共有2300万志愿者。而德国的志愿服务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德、法青年在志愿组织的初期模型“国际劳动营”的框架下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毁的房屋、牧场,共同的劳动,创造了交流沟通的机会,加深了了解,消除了战争造成的不和。此后,志愿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组织形式也日渐成熟。
为了响应“国际志愿者年”,支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德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此外,还在联邦议会当中专门开设了“市民志愿活动前景”委员会,协调处理志愿活动的相关事宜,完善相关法律文献,进行志愿活动宣传、研究和调查等。
2002年7月17日德国对《奖励志愿社会年法》和《奖励志愿生态年法》进行了全文修正,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范围,鼓励16到27岁的青年暂时离开校园,投身社会或环保志愿服务的行列。同时参加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是也可以接受教育辅导,加强对服务领域的认识。不仅如此,志愿者在租税、交通、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优惠奖励。
(四)法国
志愿服务精神成为现代法国社会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在法国社会中有深厚的道德文化基础。法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法国男性,符合条件者都必须履行国民志愿役,对违法者处以二年有期徒刑。志愿役分为兵役和民役二种。国民志愿役在保证国防力量及若干公益事业人力来源的同时,又行使对青年一代公民教育的职责。据统计,1990年法国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占18岁以上总人口的19%,20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27%。
(五)日本
日本的志愿服务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援助战后回国人员和孤儿,日本开始了象欧洲一样的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日本约50%的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向境外派遣志愿者,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知识和技术援助。日本派往海外的志愿者任期一般为两年,政府为第位志愿者提供国外生活津贴、医疗费用、人身保险费、旅行费用,以及配偶、子女探亲的旅费。海外志愿为日本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海外志愿者得到锻炼的同时,在日本社会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日本志愿者团体在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催生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以推动和促进公民共同参与公、私立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志愿服务活动。
(六)韩国
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多年的历史,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用了2722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在韩国掀起高潮。汉城教育厅规定,从1995年起,初中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要义务化,1998年以后,志愿服务活动的分数将占高中成绩的8%。现在,志愿服务已成为居民参与地方政府行政、甚至地区开发等事务的手段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志愿者人数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活动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地区社会公益活动、维护交通秩序及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等各个方面。
(七)新加坡 在新加坡,15岁至30岁的青年有73万人,占总人口的26%,其中,30%的人有志愿服务的愿望。新加坡最大的青年组织——人民协会青年运动成立于1972年,在全国有96个青年团,10万名团员。青年运动通过组织大量的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活动,实现了调和种族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直亲自担任人民协会主席。新加坡政府部门官员也分别在有关的社会团体或志愿组织中担任董事,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直接指导。
二、国外志愿者组织模式研究
(一)美国的志愿者组织
美国的志愿者组织是“政府带头+企业推广”模式。方、县、州和联邦等 各级政府到大量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公共服务单位,均有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提 供服务。其中以下两种模式极具特色和代表性:
1.由政府实施并开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服务队”,这个志愿者组织每年大约引进5万多本国群众来共同参与公共安全卫生,社会健康,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是由美国政府牵头带领的具有网络治理模式的全国范围内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因为这种特性,它吸引了众多企业,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壳牌石油、耐克公司等都来为其提供资金,他的资金来源得到有力的保障,得到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财团和社会公众的支持。
2.开展非营利性的企业。“全球志愿者服务工程”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它是由美国的一系列非营利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志愿者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的总称。是美国的社会公众在1984年提出成立,他的业务主要是对国际志愿服务的是适合全面策划。截止至今,这个组织提供的服务和开张的各种活动己经对全世界范围作出了突出贡献,遍及了世界各国的各个角落。该志愿者组织的成员,主要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公众中招募,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国际志愿人员,不限制参与者的语言能力,但是对服务时间有严格的要求,每次为一至三周不等,每周一至周五是志愿服务工作日。该组织下属还有“美国家长互助会”、“美国红公共治理视野下的志愿者组织研究十字会”等几百个民间公益社团组织。这些组织之间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实时进行相互推荐和交流,合理安排志愿者及其匹配的岗位。
(二)法国的志愿者组织
法国的志愿者组织“组织主旨化”+“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他们通过给社会流浪人员发放食物和衣物,救助家虐儿童,教非洲移民学说法语等活动,使参与者自己真正地感觉到在帮助他人,改造社会。
(三)亚太地区(日本和新加坡)的志愿者组织
1.日本志愿者组织。日本志愿者组织主要是“群众化+人性化”的模式。1980年,东京都三鹰市社会福利协议会设立了日本最早的志愿服务组织“三鹰志愿服务活动中心”。日本的志愿者来自工薪阶层、学生、个体经营户、家庭妇女等不同的社会群体,覆盖老中青年龄层次,可以说是真正的群众活动。日本的志愿者组织规定服务性质为非营利性,但是志愿者可以适当要求和接受由服务对象提供的最低生活费用和基本食宿,着实为志愿者考虑周全。
2.韩国志愿者组织。韩国的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被认为是最重视人性自身发展教育、道德教育和培养共同利益意识、参与造林服务队,“保护明天”服务队,“再就业”服务队活动等。
国外志愿者组织与公共治理的经验借鉴
中国与国外的志愿者组织在组织运行方面既有相同又有差别,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促进我国志愿者组织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向国外学习借鉴如下经验:
一、人事任免制度
在发达国家的志愿者组织,多数都采用内部治理模式,即“董事会领导下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制”。秘书长即首席执行官由董事会任免,他是志愿者组织真正的行使权力的人物,是行政总监,是日常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志愿者组织的正常和高效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首席执行官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管理、自我监督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志愿者组织的社会效应和自身利益。
二、从最大程度上规范志愿者组织
在其他国家,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了志愿者组织的界限和范围,使志愿者在更有效率服务的同时维护了自身的利益。通常情况下,外国的志愿者组织分为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董事会,主要发展计划,招募成员;第二层是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服务,扩大与外界联系争取社会募捐,考核和评估就业人员第三个层次是接受薪水的员工,主要工作是协助首席执行官的日常工作,实行人员培训和提高对每个员工的监督。这三个层次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志愿者组织法定资格的取得
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需要通过注册登记而获得合法地位,然后得以权利来开展活动是很自然的事情。虽然这种做法在国外志愿者组织中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存在大量没有合法地位仍生存得不错的志愿者组织。在发达国家,人们更偏向于自觉地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之后进行组织注册的原因很明显,如减免税收、获得社会和捐赠和政府资助的权利、保障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地位、是志愿者组织的行动受到法律保护等,这使志愿者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透明化,为两个独立法人间明晰的法律关系。法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其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因此志愿者组织拥有了法律上的独立身份后,在原则上就拥有了充分处事自由权。而在中国大量的志愿者组织并没有合法的身份。
四、从政府取得经费的方式
在国外的社会中,一般由志愿者组织或者法人通过申请获得资助,政府通过投票表决,来决定最终的经费将给谁,给多少,志愿者组织要提供关于组织性质、服务的受众,内部机构设置等信息以及志愿者组织成立所需要的经费或者组织开展某项活动所需要经费金额的申请,和相近的预算报告计划书。一般来说志愿者组织申请成功后要公开资金用途,以便其他组织能更方便分析出政府现阶段主要资助对象,更容易得出哪类组织、哪种活动最容易获得成功。我们要大力发展志愿者组织通过项目申请,与政府之间合作,政府对其进行审批的书面过程。志愿者组织要像政府递交明确的组织数据统计政府将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定期聘请一些在这一领域的专家来验证,以确定的金钱分配。
五、政府对受资助的志愿者组织的管制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也受到了政府组织的管制,但是不同的志愿者组织,政府采取的管制态度也不尽相同,通常以书面形式展开,志愿者组织执行判断是否可以接受政府提出的条件或者管制,如果无法接受可以拒绝申请。但是,政府并没有因为他下发的管制性条文,而限制志愿者组织的独立自主能力,一般都是扶持志愿者组织和做有利于志愿者组织服务开展国外志愿者组织模式研究的条文或者规则。如对开办教育性质的志愿者组织,政府有权对从业人员的
教育背景、个人品质等进行严格的监管。如果不准备接受政府资助,也就不用受到政府的管制。而中国的志愿者组织则处于政府的严肃管制之下,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处于政府的管制之下,政府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志愿者组织在每个步骤上受命,严重打击了志愿者组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政府和公众对志愿者组织的监督
国外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通过特定的组织和法律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监督。志愿者组织必须定期上交工作内容开展情况和财政报告,任何公众都有权利在任何时间要求查看志愿者组织的工作记录和财政报告。一旦发现改组织任何问题,都有权向政府提出异议,政府指派专业审计人员对该志愿者组织进行审查。甚至有些国家的政府还会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部门进行长期监督。
七、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
日本、美国、法国的志愿者组织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有的是政府拨款,有的是成员会费、商业赞助、基金会捐款、社会赞助以及个人捐助等。美国则是在政府的财税政策上给予志愿者组织以支持,比如减免志愿者组织的税收,对志愿者组织获取的一定利润要汇报给社会公众,为大众服务,不得用于个人消费。日本大学志愿服务的资金通常来源于社会各方企业财团及社会的资助。通过以上七点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的志愿者组织,政府都是在完善制度安排和管理范围内,政府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制,志愿者组织自身的行为反而会增加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第五篇:国内外实训基地经验
一、国外实训模式的类型
1.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教育为“一元”,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二元”;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内部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辅助学生实训、实习。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直接使用的各种实验设备是当时许多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各种工具,均兼有工厂车间和学校实验实训的功能,这些设施有的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则为了开发新产品或技术创新,由企业联合投资,还有的是企业无偿捐献。“双元制”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校负责的基础课和企业负责的实践课两方面。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有一年的时间要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实训。学生经过企业实训,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70%左右的毕业生被实训企业留下。
“双元制”实训的主要特征为:拥有企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部门;培训教育依据两套法规,接受两个层次主管,即企业培训合同依据民法签定,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而学校教育遵照公共教育法,教学由州政府主管;雇主与雇员组织的独立管理机构如行业协会及其委员会等,掌握着职业教育的主要权力;德国的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约占政府支付职业教育经费的4倍,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及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学校十分重视校内
实训室的建设,以纽伦堡高等专业学院机械与工程系为例,该系就拥有20个实训室与车间。
2.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1906年,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推出一项教育计划: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训。学生上岗实训前,由学校讲解实训目的,任务和学校要求;学生上岗实训后,学校会经常去企业监督和指导,征求实训单位对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学生、学校和实训单位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完成一段时间的实训任务后,要写出实训的详细总结,各接受学生实训的单位写出学生的实训鉴定,对每一学生做出全面评价,以确定学生这一段实训是合格还是优秀。
美国“合作型”实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学校设立“合作教育部”,负责筹建“合作型”实训基地,寻找合作伙伴。合作教育部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有职称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另一类是与社会有广泛联系、对合作教育有献身精神的项目协调人。这些项目协调人代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安排学生实训,解决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型”实训项目顺利进行。第二,政府高度重视。美国在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1968年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77年,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职业前途教育五年计划》。通过这种立法的方式,美国政府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美国政府还增资拨款,扩大教育范围。例如,为鼓励企业向职业教育投资,美国采取了实行培训税、向培训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此外,美国还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
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创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并注意满足学院与企业双方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全美大约有1200所社区学院,在校生1000多万,占美国在校大学生的44%。
3.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或企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院校是实施者;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实训模式,从一开始学习技能就与职业岗位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少量的校内实训和大量的企业顶岗实训,且顶岗的岗位最好就是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技术与继续教育特别重视实践课,所有教室都建在实训车间一角,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小型的实物教具或零配件。在专业教室只是完成必需的理论教学,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实训车间操作,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完成规定的各个操作环节,合格后可得到相应的学分,毕业时完全能直接上岗。
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澳大利亚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TAFE(Tcehnieal and Further Edueatio)。TAFE对学生的实训教学十分重视: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较高水准的实训基地,使学
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4.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了“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该模式是在吸收德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国情实行的工艺培训方法。所谓“教学工厂”,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开办的,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用以开展基于项目训练的实训模式。
“教学工厂”培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厂环境中进行训练,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被新加坡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