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安场城区10号路片区建设规划方案的建议
关于安场城区10号路片区建设
规划方案的建议
2011年5月,安场城区10号路片区建设规划方案在安场城区公开展示后,广大干部群众对方案表现了密切的关注和议论,甚至也产生过不同见解之间的辩论。这些现象表现了人们对安场城区城市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说明安场的城市建设工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经整合梳理,我们归纳了主要的几点意见,提请领导及决策人员参考:
1、发展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
安场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于2010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具有黔北民居古朴风格的传统建筑遗存,代表了安场早期的民居建筑文化经典,是很值得保护和传承的历史文化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国内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我国中小城市建设也日趋现代化和都市化,作为安场城区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开发建设,对于古典建筑风格的态度是存留保护还是发展推广,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作为古典建筑风格代表的黔北民居或徽派建筑,只宜以存留和保护为主,比如修缮改造老城一条街,新建几个民族风情旅游点,扩建或修缮传统文化陈列馆等等。不适宜作为大规模新城市建设开发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我们的城市开发建设思路 1
不能因为安场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的荣誉而进入对古建筑刻意模仿和盲目推广的误区。新城市的开发建设应该向前看,应跟上国际化、都市化的潮流。
2、正安县城建设对安场的启示
近几年来,正安县城建设一直体现对于现代化、都市化发展的追求,目前已初步具备了贵州地区新型城市的风貌。东方新城、南门二期项目大胆地引入高层建筑,不仅使新城市建设面貌增添了现代都市风彩和建筑艺术亮点,也使县城居民对高层建筑的居住产生了从认知、认可到感兴趣的接受程度。这些都说明了现代城市建设风格已为广大居民所崇尚和喜好,现代化、都市化建设已成为我县一城两区建设的强劲趋势和发展方向。
作为我县一城两区的安场城区,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即将建成的石峰水库解决了多年积留的水资源问题;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建设也将大大提高其交通效率;瑞濠工业园区已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东部区域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充满着巨大的招商引资商机,预计近两年将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的工业基地。这一切为安场城区的工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安场现代化城市发展创造了前景。安场的城市建设应该为即将来到的现代化工业快速发展做好准备,安场城市建设应确立向现代化、都市化方向发展的思路,建设主管部门应超前、系统、完整地作好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而当务之急就应该从10号路片区建设项目开始。
3、现代建筑较古典建筑节约土地
众所周知,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日益突出的问题,节约用地是我们土地使用者的神圣责任。在安场的城市建设中,如果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推广古典建筑,由于古典建筑风格的要求势必降低建筑容积率因而降低土地利用率,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举例说,安场10号路片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0亩左右,如采取古典徽派建筑风格,建筑容积率仅能保持在2左右,建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左右。而采取现代建筑风格,则建筑容积率可提高1,由此可多建房屋5万平方米左右,提高土地利用率约33%,节约用地约25亩。
4、古典建筑使用功能的限制及敝端
古典建筑虽然从外形上看似古朴风雅,但在使用功能设计上却受到某些限制。如阳台设计只能局限于廊式联通结构,达不到现代建筑形式多样、任意组合的阳台造型,更达不到阳台的使用功能。低层的装饰性青瓦防水遮阳设置,屋面上容易积存瓜皮杂物而引起堵塞、返水、渗漏等不良现象,影响使用效果。建筑物一律青瓦白墙,外墙颜色处理呆板、单调,不如现代建筑丰富多彩。
5、市场风险的挑战
正安县及周边乡镇都是以打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大批劳动者出省至北京、上海、江浙、广东等沿海大城市打工生活。时间有的几年,有的几十年不等。他们见识并习惯了大城市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崇尚大城市生活质量及
建筑居住环境。除有少数人选择迁居当地作为都市居民外,大部分人选择回乡定居。据我们平常多方了解,走访座谈,他们中很多人会把积攒的工资收入选择回家乡购房,他们希望改变老式房屋居住环境,在自己家乡也同样能生活在现代化城市氛围中,因而古典式居住环境不一定能符合他们现实心理需求,如我们以古典式风格大规模开发建设新区,对于房屋开发销售市场自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6、徽派建筑代表什么
安场10号片区建设在当前安场城区属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随着安场工业化与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发展,今后还将有一批批更大的建设项目接踵而至。城市建设风格向何处发展是摆在我们的领导及规划决策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初步定格的徽派建筑既不能代表黔北建筑历史传承,更不能代表现代建筑风格,其代表什么 ?概念模糊,尚待商槯。
根据上述几点意见,我们作为投资开发单位,首先在所投资的建设项目的规划理念上必须具有清晰的思维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此,我们有必要向领导及城市建设决策者善意建议:安场城区的城市建设应朝着现代化、都市化方向发展,10号路片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宜放弃古典徽派建筑构想,而代之以现代化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方案。
以上建议供领导参考,静候指示。
遵义市浙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9月2日
第二篇:济南中心城规划53个片区
济南中心城规划53个片区
根据市规划局确定的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我市按照“分区—片区—街坊—地块”的四级地域划分体系,将市区划分为七大分区和53个片区进行规划。这七大分区主要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结构,结合地理特征及行政界线,从西向东依次划分为大沙河分区(长清区至槐荫区腊山河)、腊山河分区(腊山河至二环西路)、旧城分区(二环西路至二环东路)、大辛河分区(二环东路至东绕城高速)、巨野河分区(东绕城高速以东)等五个分区;北部以济青高速为界线,以北划分为黄河分区;南部以二环南路为界线,以南划分为南山分区。在已确定的分区内,按照用地性质相近和建设用地面积在4—20平方公里的片区划分原则,参照铁路、快速路、河道、山体等地貌特征,济南中心城的这七大分区又可细分为古城、商埠、千佛山等53个片区,规划面积共计约541平方公里。按照计划,我市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实现济南中心城控制性规划全覆盖,53个片区的控规修编计划于明年全部完成。(记者赵治国)
第三篇:XX路片区“三城同创”工作实施方案
XX路片区“三城同创”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三城同创”是县委、县政府本着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统筹城乡发展,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改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发展环境为着眼点,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民主路片区指挥部根据县“三城同创”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本片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三城同创”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统一组织、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限期完成的原则,确保按时完成XXX路片区承担的“三城同创”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县实现“三城同创”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XX路片区要在全面巩固前期“创卫”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在县“三城同创”指挥部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克难奋进,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3年内“三城同创”(2012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13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14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宣传发动,营造“三城同创”浓厚氛围
要通过宣传栏、发放告市民公开信以及流动宣传车等方式,让XX路片区市民对我县“三城同创”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市民对“三城同创”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参与到“三城同创”工作中来。
1、开展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要针对本片区行政单位多、学校多、居民比较集中的实际,各责任单位要以开展健康进校园、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健康卫生常识,增强本片区内广大市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倡全民禁烟,要在学校等公共场所推行全面禁烟,各路段责任单位要带头争创全县无烟单位。
2、开展美化市容,绿化城区的宣传。要通过对市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市容环境的爱护意识和对花草树木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配合城建、规划部门对本片区的绿化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加大对片区绿化带保护力度。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活动,力争片区内50%以上单位、小区达到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标准。
3、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要在片区内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营造“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的良好氛围,力争XX路片区所有单位、社区达到县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标准
(二)主次干道包片任务
1、负责责任区范围内的道路和配套设施的维护。要求路面及人行道平整,无破损,无坑洼、无障碍,无裸露地面,通行顺畅;下水道畅通,路面无渍水,窨井盖齐备。
2、绿化整齐美观。要求行道树整齐,隔离带树木、植物无缺株;绿化管养到位,路边花坛、草坪无鼠洞,浇水修剪及时。
3、环境整洁,环卫设施齐备。要求路面整洁卫生,无烟头、纸屑、瓜果皮壳、污水,无暴露垃圾(包括积存垃圾,建筑垃圾);市政设施及建筑物无牛皮癣;果皮箱、垃圾桶整洁完好,定点安放。
4、市容市貌管理规范,责任落实。要求道路两旁无摆摊设点,无占道经营、无门店外延、无站牌灯箱,无乱牵乱挂,无乱贴乱画、无乱泼乱倒等现象;各种车辆在指定的地点停放,无乱停乱靠现象;无马路市场、无露天市场;临街建筑无违章搭建,凉台封闭规范,无残墙断壁;无经营户、单位自备垃圾容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每周末要组织人员对责任路段进行检查和清扫,每月底要开展义务大扫除。
5、门店招牌和户外广告管理严格。要求临街户外广告、标牌、霓虹灯等设置规范、安全,无残漏字、错别字,无污渍,无破损。
6、路灯设施完好。
(三)小街小巷包片任务
1、要求路面硬化、平整,无破损,无沆洼,无障碍,无裸露地面,通行顺畅;下水道畅通,路面无渍水。
2、要求路面整洁卫生,无杂草、无垃圾(暴露垃圾、积存垃圾、建筑垃圾)、无污水,果皮箱、垃圾桶整洁完好,定点安放。
3、要求街巷无占道、无乱牵乱挂、乱泼乱倒等现象;无违章搭盖、无违章建筑;各种车辆在指定的地点停放,无乱停乱靠现象;无马路市、无露天市场;各经营户、单位、居民户门前无杂物堆放,自备垃圾容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筑空地环境卫生责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每周末要组织人员对责任路段进行检查和清扫,每月底要开展义务大扫除。
4、要求路灯设施完好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成立XX路片区“三城同创”工作指挥部,县委常委、XX部部长XXX同志兼任指挥长,各路段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联系人为成员。指挥部设在县XX局,XXX同志兼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路段责任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并针对路段工作实际,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要落实创建专班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切实制订各项规章制。
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各路段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对“三城同创”工作实行县领导及部门包片责任制的通知》和《XXX县“三城同创”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做到不推不拖,对照各自的工作任务制订详细的工作措施与工作计划,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要细化分工,把责任与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3、强化督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片区 “三城同创” 指挥部将加大对各路段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各路段创建工作采取周检查,月评比,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结账方式,建立健全“三城同创”工作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012年2月7日
第四篇:巴中曾口老场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设计
巴中市曾口老场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
城市设计
一、功能定位、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 1.功能定位:
曾口老场镇片区作为“三生(生态、生活、生产)一体、活力展现”的森林公园城市新区。
2.控制规模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385.76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254.18公顷。规划居住人口规模为3.0万人。
3.规划结构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形成“双核引领、两轴发展、绿带渗透、四区协同”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双核引领”包括公共服务核心、产业服务核心。
公共服务核心包括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中心。
产业服务核心是为曾口工业园区配套产业
展销功能。
“两轴发展”包括城市发展主轴、空间文化景观主轴 城市发展主轴是依托曾口大道串联曾口生活功能区与曾口工业园区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
空间文化景观主轴是串联“方山寨-磨庄广场-曾口老场镇-中坝-牛背山”空间文化景观轴线。
“绿带渗透”是指依托木桥河形成的城市生态景观带和依托巴河形成的滨河景观带。
“四区协同”包括旧城更新区、北部综合服务区、产业创新服务区、产业配套居住区。
二、用地规划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385.76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254.18公顷;居住用地78.00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4.36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6.51公顷,物流仓储用地8.69公顷,道路与交通设
施用地60.85公顷,公用设施用地2.91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49.79公顷,水域和其他非建设用地131.58公顷。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曾口镇人民政府(曾口镇国土资源所、巴州区地方税务局第八税务所)、曾口镇人民法庭、曾口镇工商所、寿星村村委会,新建曾口综合服务中心、曾口公安分局、曾口派出所。
规划在公共服务核心区设置曾口文化展览中心1处。规划在产业创新服务区临近曾口工业园区设置家具展览中心1处。规划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文化活动站,共设置3处。
规划保留现状曾口老场镇内部的曾口镇中心小学,北部综合服务区的巴中市巴州区曾口中学校,新增2所小学。
规划在曾口老场镇片区新增片区级体育中心1处,即曾口体育中心。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设置1所综合医院,即曾口综合医
院,作为服务于曾口老场镇片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医院。规划扩建现状的曾口镇中心卫生院,发挥医疗补充作用。规划结合社区中心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设置3处。
规划在曾口老场镇片区方山寨山脚设福利院1处。
四、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系统结构
规划道路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组成。——快速路即曾口大道,串联曾口片区的老场镇片区和曾口工业园区,道路红线宽度为32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均为60km/h。
——主干路包括省道409线、工业大道(近期省道409线)、东溪大道、方山寨东路、学府路、南华路、寿星东路,主干路道路宽度为30米、24米、18米,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
均为60km/h。
——次干路包括杨方路、方山寨西路、杨帆路、朝阳街南段、田湾街、荷花街、寿星大道、寿南路,道路宽度分为24米、20米、18米、16米、12米,为双向两车道、四车道,设计车速为40km/h。
——支路道路宽度为24米、20米、16米、12米、6米,为双向两车道,设计车速为20km/h。
2、停车设施
规划设置3处大型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1.41公顷,分别位于地块C-03-07、地块A-10-02、A-11-01。
其它地区公共场所的社会停车可以通过大型公共建筑的停车场对外开放来解决,不另行规划独立的社会停车场。
清江片区停车位,按照《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修订)停车位的标准执行。
3、公交枢纽站
规划在曾口老场镇片区北部入口地块B-01-02设置1处公交枢纽站,作为整个片区的换乘枢纽。
规划结合老场镇内部社会停车场(地块A-10-02、A-11-01)设置公交首末站。
五、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本次规划将曾口老场镇片区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三类。
(1)公园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及带状公园等。
规划将方山寨山整体打造成为曾口老场镇片区的佛教文化公园、将民丰公园打造成为民俗文化公园、将创新公园打造成为家具展览、艺术展览主题公园。规划在老场镇结合旧城更新设置2个社区公园、在城市新区结合公建设置2个社区公园,共4个社区公园;规划为塑造曾口老场镇片区的城市景观,结合曾口大道两侧各设置有10米的带状公园绿地。
(2)防护绿地: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其中省道409线两侧各控制30
米宽的防护绿地、曾口老场镇片区内巴州城区至平昌的高压燃气管线两侧各控制25米宽的防护绿地。
六、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水源来自巴河沿岸的地下水;在曾口老场镇片区西北侧新建自来水厂(地块B-
12、占地0.2公顷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供水能力为1.4万吨/日,保留现状水厂(地块B-
16、占地0.06公顷)作为备用水源。
规划近期在曾口老场镇片区东南侧、巴河下游的寿星村的 E-09地块内新建曾口污水处理A厂,占地面积0.27公顷,规划设计污水厂处理规模为0.08万吨/日,排污口设置巴河下游处。
远景在巴河对岸新建曾口污水处理B厂,占地面积1.08公顷,规划设计污水厂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排污口设置巴河下游处。
规划在木桥河下游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将污水提升到曾口污水处理A厂进行处理;远景通过倒红管将污水排至巴河对岸,并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将污水提升到曾口污水处理B厂进行处理。
规划在D-09-01地块新建曾口110kV变电站,规模为250MVA。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不单独设置电信支局和邮政支局,结合商业用地配建,在曾口老场镇片区中部B-08-06地块内设置。
规划在曾口老场镇片区北侧的C-10地块设置一个燃气
配气站,占地面积为0.2公顷,配气规模为1.7万Nm3/d。
按每个中低调压站负荷半径500米设置,规划共设置5个燃气调压站,每处用地面积为100-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设置1处垃圾转运站,位于地块B-17-01,用地面积为0.129公顷,垃圾转运量为30吨/日。生活垃圾实现封闭化储运,由环卫部门负责管理,统一运至在光辉乡的巴中市垃圾处理厂处理。
七、城市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规划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内防巴河、木桥河的防洪标准按照50年一遇设防,防洪标高不低于320米;山洪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规划曾口老场镇片区设置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位于D-08-02地块,规划用地面积分别为0.43公顷。
曾口老场镇片区处于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第五篇: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园艺型、技术型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自然保护区、小城镇建设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十一五”期末,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十一五”期末,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管理区。“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公里骨架公路和5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场出口路全部建成高等级路面,50%以上的管理区实现高等级路面连接,形成城乡通畅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建、改建分局、农场客运站70个,新建管理区客运站40个、停靠站200个,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混凝土道路15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万户户用沼气池,40座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节能设施农业20万平方米,5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实现固定电话、有线电视、互联宽带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实现农业频道节目在全省市县落地。
(二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以增加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住宅建设。转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居民住宅消费,形成高收入住高档别墅,中低收入住普通商品、经济适用住房,贫困居民、弱势群体住造价不高、功能配套的实用型住宅格局。结合撤队建区和中小学集中办学,积极引导撤队居民点住户向农场场部或管理区驻地集中。启动“康居”工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合作建房、合资建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老转业官兵、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强力推进扒迁场部泥草房,2年内彻底消灭场部泥草房。搞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突出北方农垦园林特色,积极采用以节能为重点的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保节能、风格独特的小区住宅。“十一五”期末,建设住宅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居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哈尔滨为中枢,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码头为平台,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农场城镇超市、管理区农家店相配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十一五”期末,实现物流总量2100万吨.物流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
(二十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场)和文明生态村(管理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清洁化。搞好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建成一批“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十一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11个,文明生态村(管理区)130个。
(二十三)建设新型农场社区。依据垦区城乡(场区)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思路,有计划推进居民点撤并复垦,每个农场每年至少撤并复垦一个生产队居民点,力争“十一五”期间撤并复垦居民点500个。加快编制管理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管理区功能和规模,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管理区。农场、管理区居民区都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居委会,实行居民自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末,所有的农场居民社区都建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场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继续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配置标准。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现代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场场直以上学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十一五”期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比例达到70%,新增劳动力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五)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对农场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人员功能匹配,全面改善农场医院的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整合农场及基层卫生资源,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甲级卫生所建设的推进力度,甲级卫生所达标率100%,全面实现以管理区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实现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冷链系统建设、急诊急救建设,全面提高农场及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和急诊急救能力。“十一五”期末,全面做到小病不出区、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场、大病不出分局,急病可以得到急诊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传染病流行病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继续推行“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调整人口结构,确保垦区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分局、农场文化馆和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分局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体育广场,农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化体育广场,管理区重点建设“三室两场”。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31电影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创造良好文化体育活动条件。认真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各级文艺体育协会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搞好“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总局级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场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每年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和体育比赛不少于200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70%,“十一五”期末,垦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二十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十一五”期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135元提高到160元。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重点解决特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高中生完成学业。完善老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完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能力,实现养老保险总局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局统筹,“五项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个体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大额医疗救助保险,使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参保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全部完成漏保、断保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接续。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八)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场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把行政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完善撤队建区改革,积极推进撤销生产队的居民点搬迁。加快农场布局调整,按照50万亩左右的耕地规模,稳妥推进相邻相近的中小型农场撤并。在撤并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把农场社区管委会作为分局派出机构,试行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构建“两级授权,一级派出”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九)完善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以“两田制”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保障农业职工群众承包土地的权益,防止资源过度占有造成收入畸高畸低,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严格按照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的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的价格和实现形式,建立促进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农场税费改革,将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
(三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户本着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兴办联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不断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总结推广各地组建农业专业协会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户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推进北大荒农机集团的组建运营,实现现代农机装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十一)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场与农业银行协调配合,发挥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积极参与垦区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农场职工住房、畜牧业、服务业贷款投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培育由自由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信贷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逐步扩大阳光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帮助农户化解自然风险;积极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开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运营。
八、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选好配强管理区主要领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围绕“职工群众富起来、文明风气树起来、场容区貌美起来”,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规模培训垦区基层干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基层干部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考察培训,全面提高垦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三)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多方式、多渠道的公开平台,及时便捷地把有关决策内容、决策程序、服务方式、办事途径向社会公布。加强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让职工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管理区领导干部直接选举,加快民主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垦区。
(三十四)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垦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垦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全力推进“平安垦区”建设,坚持开展反封建、反迷信、反邪教教育活动,“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垦区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百姓创造安全祥和、安居乐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十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管理区、十星级文明户等“五项载体”的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家庭和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坚持开展北大荒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推广科学种田知识,进一步提高农垦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垦区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农垦职工队伍,不断提升垦区的文明程度,塑造垦区文明新风貌。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总局、分局、农场三级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分局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进驻农场,农场也要选派干部进驻管理区,具体指导帮助基层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七)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性的新机遇,在分析垦区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场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总局、各分局及农场都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主动配合,共同解决涉及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规划要统筹兼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施。要体现其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发挥其引导和保护作用,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新的形势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三十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国家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农场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用好国家资金,确保把投资重点转向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建立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总局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试点农场、管理区的供水、排水、文化馆、文体活动室、福利院、场区道路、环保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分局、农场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结合各自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好预算资金。除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农场配套投资外,对既有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农场可采用补贴的方式,吸引职工和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参与农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三十九)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垦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要发挥各方面基础条件相对农村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作用。2006年选择20个农牧场和130个管理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指导垦区新农村建设。各分局、试点农场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带动垦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四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垦区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要建立总局、分局、农场各有关部门工作联系点制度,实行逐级帮建、定点帮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军民和警民共建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支持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在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捐资扶助、提供服务等各个方面献计献力,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附: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2006-2010年)
根据《黑龙江垦区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结合试点农场、管理区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了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其中农牧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42项,管理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24项。
一、生产发展指标 农牧场有12项指标。
1、生产总值380亿元。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60亿斤。
3、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40%。
4、森林覆盖率23%。
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
6、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61000元。
7、单位农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率小于20%。
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
9、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1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11、农业机械化率95%。
12、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3、农业机械化率95%。
4、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二、生活宽裕指标 农牧场有11项指标。
1、农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恩格尔系数小于30%。
3、城镇化人口比重60%。
4、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5、住宅砖瓦化率100%。
6、宽带网入户率25%。
7、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8、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二百。
9、低保覆盖率100%。
10、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11、登记失业率小于5%。
管理区有7项指标。
1、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3、住宅砖瓦化率95%。
4、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5、低保覆盖率100%。
6、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7、登记失业率小于5%。
三、乡风文明指标 农牧场有7项指标。
1、小学入学率100%。
2、初中入学率100%。
3、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4、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
5、文化体育广场普及率100%。
6、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7、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2、文化体育活动室普及率100%。
3、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4、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四、村容整洁指标 农牧场有8项指标。
1、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集中供暖率50%。
4、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85%。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含90%)。
6、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以上(含70%)。
7、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100%。
8、城镇绿化覆盖率30%。
管理区有5项指标。
1、区内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10%。
4、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80%。
5、绿化覆盖率25%。
五、管理民主指标 农牧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率100%。
2、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率100%。
3、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4、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率100%。
2、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3、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4、管理区领导班子群众满意度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