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城镇化现状

时间:2019-05-13 11:2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郸城县城镇化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郸城县城镇化现状》。

第一篇:郸城县城镇化现状

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城镇化现状、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结构转换。城镇化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化的程度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又可带动和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难点在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关键在提高就业,出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实现淮阳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郸城县城镇化现状

周口市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郸城县总人口为134.58万人,城镇化率为29.7%,城镇人口为39.97万人。通过对比,全县城镇化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011年全县城镇化率达29.7%,较2010年(25.9%)增长3.8个百分点。近年来,郸城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并进的方针,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是全县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从近几年的人口与城镇化调查数据来看: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郸城县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9%、13.63%、16.05%、23.91%、25.9%、和29.7%;城镇人口分别为11.87万人、17.99万人、21.32万人、31.90万人、34.70万人和39.97万人,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2、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郸城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2.5%、34.3%、36%和37.7%,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3个、10.4个、10.1个和8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郸城县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二、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原因

1、城镇化起点低,起步慢,城镇规模小。

2、城镇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

3、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农村人口比重高,人均社会经济指标低,县平均人口规模大。

4、经济实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撑不足。经济实力不强,重要原因在于城区为数不少的各类“大国有”、“小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改制不彻底,企业效益不佳,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吸纳人员就业的机会较少。

5、城镇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低。城镇体系包括管理机制、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由于城镇体系的不完备,影响了农村人口向城区的转移和城区人员的就业。

6、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营手段不多。把城镇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是提高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增强吸引力、辐射力的关键。从郸城县现实情况看,由于城镇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等原因,存在着城镇化建设水平不高,功能分区不明显,城乡互动不协调,“空壳市场”,社区服务滞后,社会保障不健全,经济、社会、环境欠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三、加快郸城县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郸城县的城镇化工作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外部环境看,国家把城镇化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三大基本途径之一;从自身条件看,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力逐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城镇化认识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从客观经济规律看,目前,郸城县城镇化率已接近30%这一关键点,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真正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发展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缩小“三大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积

极性,千方百计加快城镇化进程。

1、要着力完善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宁可多花一点钱把规划做好,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设计。继续坚持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并进的方针,逐步形成以城关镇为龙头、建制镇为骨架,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新型城镇体系。要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积极推进新城区建设,深入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使城区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2、发展城镇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三产业的壮大和特色产业的支撑。在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主要还应放在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上,以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和产业转型,要立足自己的定位,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提高服务水平。

3、要着力提升城镇竞争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城镇发展一定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型产业培育密切结合起来。要促进产业集聚,科学调整和确定城镇生产力布局;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县城和小城镇产业特色;要加快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提高郸城县在周口经济发展中的知名度。

4、着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事关民生这一根本问题,要构筑完善城镇交通体系,要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5、搞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着力推进老城区改造。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完善住房保障模式和管理机构,不遗余力地推进老城区改造。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转换、社区管理等体制机制方面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杜绝“三无人群”的出现。

6、继续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继续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根本在于落实“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坚持少生优生的方针,促使郸城县人口走上健康和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全县人口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人口文化素质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城镇化进程。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时比经济发展的意义更深远。城镇化的内涵,不仅仅指建造几幢高楼大厦、修建几条宽敞道路,更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开放。要使广大的农村,在生活水平、生活观念、消费方式上越来越向城镇靠拢,使进入城镇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为决定城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在人口素质导向方面,则要优先让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具有非农产业经验的农民进城,以保证城镇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农业劳动者进城后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为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达到最优配置创造条件。

第二篇: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1978年以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2.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理县级市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983年,加强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1世纪末中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7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通知认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径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口。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了加快城镇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凡在上述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这标志着小城镇已经废除了城乡分隔制度。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

发展现状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中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历次普查城市化水平-柏加镇信息网 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质量不高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如果扣掉2亿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

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就必须靠超采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当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过度超采会带来地面沉降,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的面积越来越大,国土资源部正在做一个治理措施的全面规划。

三是城市形态。对全国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扩张过程的遥感监测表明,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了。

城市化率偏低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1990年期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如果不计算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真正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仅有10.5%,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

统计数据表明,在200年前的1800年,当时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仅有3%,到1850年达到7%,1900年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达到48%。

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2%,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中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一大困难。

问题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人口问题

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环境能源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2011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四倍跃进”的目标(即能源消费总量在200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而GDP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

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中基本要素有4大类,分别为地形、气候、水文、生态。

地形:对原来的地形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楼)。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质灾害。

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

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出现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也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变为城市,农业用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人口由分散变的密集,信息更加发达,文化观念得到提升,教育程度变高。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中国城市化亦有压力。到2050年前后,中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投入,大约在40万亿~45万亿元人民币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这大约是2001年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只有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城市才能担当起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

城镇平衡

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国家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2011年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发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

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

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三篇: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

2010-02-20 | 作者: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 | 来源: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1期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自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到党的十六大决议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一直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系列党的决议、中央政府的规划,一直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我国21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4.9%,城镇人口5.9亿,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分别增长13个百分点和2亿人,年均以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一、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基本特点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人口主体

1.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2007年,全国有14个省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广东超过60%,江苏、浙江和东北三省、内蒙古超过50%,福建、山东、重庆和海南超过45%。沿海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进城不断增加(分子变大),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0.7、27.9、24.7、24.4、18.6个百分点。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离乡不断增加(分母变小),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和16.6个百分点。

2.农民工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云南等8个地方净流入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其中京津都市圈净流入593万人,长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265万人,珠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373万人。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等9个地方净流出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河南、四川和安徽3省更是达到500万以上。

3.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并没有完成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定居或者“落户”迁徙。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如在劳动力流入大省浙江,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超过了非农户籍人口,达53.6%。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二)我国城镇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1.城镇体系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2007年,我国共有655个城市,比1978年增长2.4倍。小城镇数量达19249个,比1978年增长7.9倍。其中,20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达36个,增长2.6倍;100万—200万城镇人口城市达83个,增长3.4倍。各类城市人口3.4亿,占城镇总人口的57.6%;县城城镇人口1.2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0.3%;小城镇镇区人口1.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2.1%。

2.各类城市和小城镇都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2008年,我国共转移农民工2.25亿,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占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0万,占37.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吸收了67.6%的农民工,1.52亿人;中部地区吸收了16.9%的农民工,3800万人;西部地区吸收了15.5%的农民工,3500万人。分城镇类型看,各类城市吸收了52.9%的农民工,1.19亿人;小城镇吸收了47.1%的农民工,1.06亿人。

3.城镇总体人口规模依然偏小,发展空间广阔。2007年,我国5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中小城市418个,占城市总数的64%。全国平均城市人口还不到52万人。如果平均人口规模增加到100万人,则可容纳6.55亿人,超过了现有城镇人口的总和。我国县城城镇人口平均为7万人,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为7845人。如果每个县城平均人口增加到10万人,那么可以容纳1.6亿城镇人口;如果每个小城镇平均人口达到1.5万人,那么可以容纳近3亿城镇人口。

(三)城镇化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1.城镇化还处在加速发展时期。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我国2008年城镇化率为45.7%,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的前半期,距离70%还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巨大的结构调整支持。

2.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潜力。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422亿元,只占GDP的2.6%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低于联合国建议的占GDP的3%—5%或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的标准。如达到联合国建议的高标准,未来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

3.城镇化也将对扩大消费和内需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06年,农民工的年均消费支出5556元,相当于城镇人口年均消费水平的64%。农民工占当年城镇人口的22%,但只占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因为农民工收入主要不在城里消费,消费只占收入的49%。而在城里的消费又以食品消费为主,占51%。如果是举家迁移,并且恩格尔系数能降到43%左右(当年城镇和农村分别为36%和43%),那么农民工家庭的人均消费就可能增加到6500元左右,相当于城镇水平的75%。这还不包括举家迁徙后购买住房的消费。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在城镇流动就业的农村人口举家定居问题,有可能带动城镇低端房地产市场以及工业制成品市场的消费,并带动农产品的商品消费。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意见分歧

虽然城镇化已经列入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但是在城镇化问题上观点和认识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改革政策难以及时出台。以下就涉及城镇化问题的主要观点和分歧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关于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尽管对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理论界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较大的分歧,直接影响推进城镇化的具体政策的制定。

1.城镇化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一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经济学家和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的充分重视。“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一重要论点的提出,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概括了城镇化对于未来我国农村发展重要性的基本认识,也成为当前制定城镇化政策的重要思想依据。但是也有一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担心城镇化会造成一部分农民无法承担城镇的失业之痛,还是希望在农村给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留有一个所谓土地作为社保的空间,只有把农民和他的土地永远捆绑在一起,才不至于带来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一观点实际上也影响到了决策层面。

2.城镇化对于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城镇化有利于拉动内需的重要结论。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专家在指出21世纪的国际经济走向时,把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些国际经济学家在提出解决金融危机的有效办法时,也都指出了中国城市化的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国内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纷纷提出通过城镇化来拉动内需的观点。有国内学者认为,按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50万元投资额计算,增加4.5亿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225万亿元投资。也有国际专家指出,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仍将可以保持8%到10%的增长速度,如果按8%的增速计算,将有3%来自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一些农村政策研究专家也指出,城镇化政策会使农民工把长期消费从农村转向城镇,带动低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工业制成品的消费。

3.城镇化对于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作用。虽然理论界很少从这一角度提出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专家指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活力,取决于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较多的城市研究专家认为,应该允许有技能的农村人才或农民企业家进入城市和较大的小城镇,这样会给城镇带来新鲜的血液和人才补给。但是按照这种观点,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会很慢,因为毕竟农村有技能、有知识的人才或企业家数量是极其有限的。二是一些城镇化研究专家认为,农民工是城镇最为活跃的人口主体,也是农村的人才和精英,他们进城定居,将给城市带来活力,并将填充正在逐渐出现过剩的公共资源,弥补大城市养老金的缺口。但是这一观点显然还没有得到大多数城市管理者的认同。

(二)关于城镇化发展途径的选择

1.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之争。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政策专家和学者们,大多愿意使用城市化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没有城镇化的说法,另一方面是希望未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聚焦于各类大中城市和城市群。

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的部门和一些领导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倾向于采用城镇化的提法,这也是目前中央既定政策的提法。理由是不能把未来农村人口转移集中到各类城市,担心出现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的城市病,担心城市贫民窟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担心农村人口进入大城市会影响大城市的国际形象,降低城市竞争力。促进小城镇发展是基于我国已经有近2万个小城镇,可以把城镇化的矛盾分解到小城镇,在这里进行配套的改革,会把不稳定的因素降到最低。

2.鼓励农村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或者是采取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许多专家学者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国际经验比较,支持特大城市优先发展理论。还有观点认为把特大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集合成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政策研究部门一致的看法。虽然看起来有些中庸,但是实际上也是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道路给予了诠释。

尽管在理论上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论,但是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研究工作者,几乎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对于外来农民工的进入都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

(三)关于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讨论

1.中国的城镇化是滞后的。这种观点占主流,认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是我国特有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国际上的经济学家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总体上看速度还是偏低。

2.中国的城镇化是冒进的。这是2007年出现的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认为近10年来中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特别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冒进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后患无穷,城镇化可能会带来贫民窟。这一观点从表面上看,是批评城镇化进程太快造成了许多后果,但是实际上是对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特别是反对形象工程和豪华的城市建设,反对大量剥夺农民的土地,浪费公共资源。

(四)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观点分歧

城镇化是要加快城镇建设还是要促进人口转移?虽然理论界已经明确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在城镇化的内涵里,增加了生态、环保、城市景观的内容,从理论上增加了城市生活质量标准。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了绝大部分城镇的实际管理者,也直接影响到了近些年城镇投资的导向。人口转移虽然是理论上的目标,但是,城市管理者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对现有城镇户籍人口的服务上,或者是愿意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的投资,这样更能体现政绩。

(课题组负责人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第四篇:郸城发言材料

以“三三九”工程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环相扣” 和谐共进

——在全市高中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郑现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周口市教育局为我市教育系统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机会。同时,我也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我们的工作做法,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自2008年9月我省新一轮课改全面正式启动以来,我校就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引领新课改工作。学校教务部门据此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强有力的课改领导小组,选派骨干教师到新课改先进学校参观学习,深入体会新课改精神。结合新课改有关文件精神,我校近三年来一心摸索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路子,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的做法总的来说就是:“三环相扣”,和谐共进,以“三三九”工程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首先高举第一环:变革理念,提高认识,让先进的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从思想解放上下手,思想不解决问题,要在工作中卓有成效,不切合实际。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滞后,缺乏活力,老师身心疲惫,学生被动学习。而新课改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改革,让人面目一新,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因此需要教师迅速换脑筋。

为了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我校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宣传,采取了以下做法:

1、分年龄段老师集中培训。

2、设置宣传版面展示新课改 先行学校的成果

3、印发学习资料宣传新课改理念。通过以上做法使全体老师认识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大势所趋,不改革死路一条。

我校还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提出了“努力建设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提出了创“六个样本”的课改目标。这“六个样本”的课改目标是样本学校、样本班级、样本学科、样本备课组、样本课堂、样本教师。为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创新理念,我校采取了如下做法:

1、邀请新课改推行成功教师现身说法。

2、邀请资深教师现场授课演示。

3、举行新课改理念考试。通过这些做法帮助教师创新了教育观、学生观及活动观。第一环的工作我们有效地转变了老师的教育理念,有了理念的转变,全体老师方向明确了,下面就是贯彻落实的问题。

二、做实第二环:立足学习,专业训练,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及时更新

第二环节是具体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这一环节必须做实,力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了做实这一环节,我们召开了教研组长研讨会,深入研究新课改精神,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下列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强调和引导老师做“学习型教师”。教师要专业化发展必须增强学习意识,我们提出了“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的口号。要求全体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提出了“学习改变一切”的口号。为了使教师真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校采取激励措施制定奖励方案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学校购买了大量关于新课改的书籍,还建立了文科理科两个教师阅览室,完善了电子备课室,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改有关图书,并写出学习心得,期末学校检查验收评比。可以说目前,读好书、写随笔、勤学习、勤积累逐渐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好风气。

2、通过“三三九”工程的创建和评定,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的“三三九”工程创建是我校的一个独创,是学校教务部门针对我校实际构思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成为了我校教师管理工作中的 2 一大亮点,大大推进了我校的教师专业化进程。具体来说,“三三九”工程包括以下内容: ①三个优秀团队: ⑴、优秀教研组团队

每学期学校根据对各教研组团队的教学业绩、教科研水平、集体活动开展情况、学生评价、校务委员会民主测评等方面的综合考评,评出1/3优秀教研组。

⑵、优秀处室、年级团队。

学校根据各处室、年级履行职能、处室建设、校务委员会民主测评意见等方面综合考评,学期末评出1/3优秀处室,1/3优秀年级。

⑶、优秀备课组团队。

综合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常规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核,评出1/3的优秀备课组。

对三个优秀团队的评比,学校期末均召开表彰大会,张榜展示。全校范围内对三个优秀团队的评选加强了团队凝聚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②三个“本”: ⑴、《管理手册》本

校务管理委员会管理层人员都要有记载管理过程的手册,校督导组负责检查,并作为优秀处室团队评定的依据之一。

⑵、《教学随笔》本

所有任课教师要使用这个本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我校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小论文,鼓励教师承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科研课题任务。每学期都要组织评选优秀论文。⑶、《读书笔记》本

提倡教师多读书、多学习,读书过程中的记录、摘抄写在《读书笔记》上。教学随笔、读书笔记、教学论文等各种教科研活动,是评价教师教科研成绩的几个重要依据。要求人人写读书笔记,学校定期抽查,对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

三个本的质量优劣直接与期末考评量化挂钩,并存档备查。③九个“十佳”评选:

⑴、评选各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又称“级段十佳教师”。学校设置有评价表格,通过学生评教,由学生推选出各班最受欢迎的教师。

⑵、评选“十佳”优质课教师。每学期举行一次“十佳”优质课教师评选,形式包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过关课。

⑶、评选各年级“十佳”优秀教案教师。各年级每学期分别评出十位教案书写优秀、规范的教师。

⑷、评选“十佳”常规教学管理优秀教师。根据常规教学管理量化积分,每学期各年级分别评出“十佳”优秀教师。

⑸、评选“十佳”师德标兵。经个人申报、学科组评议、年级组推荐、校务管理委员会评审,每学期产生各年级“十佳师德标兵”。

⑹、评选“十佳”班主任。根据政务处提供的优秀班主任候选人,由学校组成评委会选举产生。

⑺、评选“十佳”教坛新秀。根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评定结果,评选出“十佳”教坛新秀。

⑻、评选“十佳”示范教师。对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在青年教师中享有较高声望、并且在“青蓝工程”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每学期评出“示范教师”十名。

⑼、评选“十佳”职员。根据日常管理检查记录,经校务委员会民主评议,每学期评定出“十佳职员”。

“三三九工程”的创建,极大地调动了各处、组、室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了各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了每位教师的奉献创优积极性。每学期我们通过对先进团队和个人的表彰,促使全校出现了蒸蒸日上、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实践证明,“三三九”工程的创建在我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创建“三三九”工程中表现突出,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兵,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兄弟学校的肯定。

3、有效开展业务活动。每周五晚6:00-9:00是我校教师进行业务活动的时间。业务活动采取教务处、教科室组织、年级组织、学科 组组织、备课组组织交替进行的办法。活动形式有教育理论学习、专题报告、观摩课、示范课、听评课等,要求做到围绕新课改,创新出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发挥“青蓝工程”作用。青年教师是我校一支生力军,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招聘的大学生,他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我校高度重视他们的成长,把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作为我校既定大计。学校通过拜师活动,以老带新,“一帮一,一对红”,共同提高。对教学成绩突出的“师”和“徒”学校均大张旗鼓给予表彰。

5、“走出去,请进来”。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近三年来我校先后有300多人次到省内外新课改先进学校参观学习,听专家讲座。近几年来,我校先后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做蕴含新课改理念的《诱思探究教学论》讲座,四川师范大学游永恒教授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讲座,还邀请山东兖州一中教师到我校现场进行高效课堂模式现场示范。通过这些形式,使老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理论知识。

6、奖励参加继续教育的老师。我校拨出专项资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和网上继续教育进修。对于中青年教师报名参加硕士教育,学校给予资金补贴。确保了教师及时充电,完成了知识的及时更新。

7、开展好“三课”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青年教师的“过关课”、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样板教师的“示范课”。我校还采取“点班听课”“推门听课”等形式加强日常监督,结合“三三九工程”创建,每学期评出“优质课教师、教学能手、课改之星”,在教学和高效课堂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均给予大力表彰。

三、跟进第三环:加强引导,反复锤炼,确保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

为了确保第三环的工作,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树立先进,保证“德艺双馨”。学校改变了教师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使之更具有人性化,以此唤醒广大教师的内驱力,让他们自主学习,鼓励大胆实践和创新,自觉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我校涌现了一批课改标兵:譬如在班级管理方面,曾现斌老师虽 然40多岁了,但在教管中大力推行新课改,他潜心教改,创造了“分组和谐互动”教管法,把班级管理寓于教学之中,一下子激活了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他一个人执教三个班语文课,同时担任两个班班主任,由于思路对头,方法得当,做到了游刃有余,目前我校正在推广完善这一做法。在青年教师队伍中涌现了相当一批“课改新星”,以生物组袁辉老师为代表的青年教师,他们教法灵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成绩斐然。学校鼓励年轻人敢于“冒尖”,缩短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周期,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成为学校的领头羊。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化的同时,我校不放松教师德育的教育,要求教师做到“德艺双馨”,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丰德杯”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评选一次师德标兵,举办一次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在全校弘扬从教的正气。

2、完善评价机制,保证专业化发展质量。我们学校根据学校发展思路制订出了《淮阳中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使教师培养既符合学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校的《淮阳中学新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出自己新三年的发展目标,并在发展项目中选择本学期内预期达到的目标,在工作中建立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学校对师德方面、知识方面、业务方面、基本功方面、科研方面都提出了细节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总结教学经验,能承担课题研究或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能运用理论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为了保证新课改的实际推行,我校创新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

1、学生评价。每学期开展2-3次学生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德能勤全面调查。每次评出各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结果张榜公示。

2、教师述职。通过教师述职的方式实现教师自我评价与学科组教师间互评相结合。

3、年级主任评价。年级主任依据平常工作的表现和督导检查情况对本年级每一位教师进行评价

4、学生成绩评价。通过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教育测试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

5、课堂教学强调“六环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设互动课堂、高效课堂。要求老师为导演,让学生做演员,禁止满堂讲。

6、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全面记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发表的教科研文章情况、参与课题研究、开设研究课、讲座等活动情况、反映个人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等。

通过六个方面对老师的评价,学校定期量化积分排名,评出最优教师。在这种要求下,学校教师脱颖而出,尤其是袁辉、夏伟、梁娟等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了教学骨干。近期我校有四位青年教师在省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取得了优质课比赛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提倡新课改的同时我们注重优化人际关系,提出“和谐共进”的口号,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回避竞争的存在,而是提倡合作竞争,最终实现各自的教师专业化目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校专题设置了各种场景的友好竞赛。除此之外,我校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做法,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力求创设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人文环境。

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学生的有效学习问题。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我们以高效课堂为核心,扎实推进有效教学。

教学的舞台是课堂,学校的产品是学生。课堂效率是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能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尺。有人把素质教育和高考对立起来,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和高考不仅不矛盾,还紧密联系,真正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提高认识,迅速投入新课改之中,提出了“六个样本”的课改目标和建设有效课堂教学的“六环 节”“六做到”,号召全体教师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对课堂教学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

1.目标明确,难易适度。要分析学情,有的放矢;三维目标清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

2.理念科学,激发兴趣。既要树立“学为至上”的课堂观,还时间于学生;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讲则讲,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讲好易混点、讲明疑点,激发兴趣,注重学法指导。

3.作业适量,训练到位。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和“五练”(基础知识扎实练、重点内容反复练、关键问题突出练、易混问题对比练、拔高问题综合练)。在作业的布置和训练上要避免无效劳动。

4.辅导跟上、针对性强。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特别重视个别辅导。充分发挥分类辅导、分层推进的作用,为基础差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

5.测评科学,落实讲评。增强测试的有效性、灵活性,频率适中;加强规范训练指导,写好试卷分析报告。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能力提高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它对于实施优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打造教师专业化这项工作中,我们虽然不断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是一些做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新的挑战又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艰难的道路要走。我校的硬件设施还有待完善,学生人数多,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教学骨干力量配置还有待均衡。不过,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同时也希望市县教育主管领导、兄弟学校同仁方便的时候多到淮中走一走,多给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郸城一高学习心得

郸城一高学习心得

此次到郸城一高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可以说是不虚此行。郸城一高的学习最大感悟就是,这所学校的“紧”“实”“勤”“精”。

“紧”字当头。

开学两个月考试近10次了,100多号人的教室门口张贴着考试成绩排名。学校狠抓考试环节,精组题、精批改,考练质量上去了,课堂效率上去了,学生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在高考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抓紧练兵、实战演练才能提升作战能力,才能将“敌人”斩于马下。抓紧学习,就是抓住了未来。

“实”为本色。

学校风貌朴实,学生学习踏实,教师工作务实,领导老师狠抓落实甘当铺路石。付出必有回报,学生考入高校得实惠,学校得盛名也是实至名归。

“勤”于奉献。

老师们几乎都是早5:30之前到校,晚10:30之后离校,周一到周五要坐四天晚上的班!一周听课能达10多节,开学两个月考试近10次。勤于听课,精于批改,精心设计教学,精选考题,勤做题,勤总结,这种勤奋又怎是常人可比的呢!成绩的背后流了多少汗水!

“精”于管理。

学校管理的精细化非常明显,从小处入手,无论干啥都提前有精细规划,做到凡事预则立。查班反馈及时,黑板利用充分,教室门口张贴目标,小事做细,细节做精。

通过学习,下一步我们在工作中就要细心发现问题,争取把问题转化为措施。把好的措施总结为经验,把好的经验升化为制度,把好的制度固化为规范,把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争取也在“实”“紧”“精”“勤”上下一番功夫,也为学校的更大进步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27日上午,听了北京人大附中的一线老师赵志勤老师的高考备考会,他提到课标、教材和资料的关系时说,课标提纲挈领,教材和资料围绕课标来编写。教材是学生的学习材料,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个学校根据本地区实际选择使用。老师上课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内容是围绕新课标的精神来进行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有能力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教学体系。教辅资料的编写水平不一,教辅也不适应所有学校。有的名校编写的资料适应自己的学生,有的名校编写的资料自己不用。所以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最好自己组织编写,既锻炼了老师,又适应了学生。

赵志勤老师展示他如何根据课标的教学活动。他说,学生们之所以感到学政治难,是因为他们觉得政治离自己生活太远。课标要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 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北大附中的学生一周休息两天,下午四点就放学了,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学生本身素质高外,老师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学习效率。赵老师展示的政治课教学,每一节的设计十分精心,极力把知识融化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事情的充分挖掘来展现思维本身的魅力。打车真的很难吗?对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调查了解了出租车制度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李书福的提案又了解到供求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打车软件的了解到,这个软件确实很方便,但是司机根本不想服务短途。这些扎实的数据、调查、推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带着观点去关注生活,觉得生活得很有意义。

政治学科本身的思维魅力在于科学严谨。他列举:猪肉价格是股市上涨的推手吗?对于这样的一命题,列出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关系式,猪肉价格上涨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政府调节利率,最终影响股市。猪肉价格真的能够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吗?又通过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年看似正确的观点又被一个曲线否定了。最终让人信服地宣布猪肉价格上涨传导股市上涨是网络炒作的假命题。这种层层剥笋式的分析就像是侦探小说那样引人入胜。

高三第一轮复习课怎样上?赵志勤给出一个简直无法超越的模板。他用了一节课串起了一章的知识,用大妈跳广场舞这件事把一章的知识一网打尽了。他带领学生一起去走进故事,一起去分析和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他巧妙抖包袱,抛问题,层层设疑,步步惊心。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老师就像一个高级的指挥,和学生一起合作着宏大的交响乐。他完全打破了背知识----做习题的老套路。

总而言之,现在高考命题灵活,我们的应对措施也必须灵活。我将把本次自己学到的好方法用来指导学生复习,争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2017年高考文综的胜利!

学校领导组织和支持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每次我都有新的收获,深感自己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促我奋进。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而培训学习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下载郸城县城镇化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郸城县城镇化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大全5篇)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问卷 (最终定稿)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问卷一、个人及家庭基本特征1、您的性别:_________A、男B、女2、您的年龄:_________周岁3、您的文化程度: _________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必然使部分农......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

    校长郸城一高考察报告

    郸城一高考察学习报告 2013年3月 郸城一高考察学习报告 郸城县位于我省的东南部,隶属于周口市,与安徽省界首市毗邻,是一个纯农业的人口大县,全县人口130多万,全年财政收入不足......

    郸城一高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赴郸城一高、淮阳中学参观学习情况的 报 告 为落实市委六届七次会议提出的高中教育“奔三”目标,为使我校广大青年教师瞄准2017年高考,提前掌握复习备考的动态、理念和操......

    郸城一高的成功经验

    郸城一高的成功经验 从排名落后逐渐到名列前茅,郸城一高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不久,市政府在该校召开全市普通高中管理现场会。各县市区政府领导和100所普通......

    郸城名师材料(写写帮推荐)

    郸城名师材料 王增禄,男,汉族,1980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家住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后刘楼大队吕楼村。2000年7月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 2000年8月到郸城县秋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