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闽政〔2001〕42号,2001年11月22日)

时间:2019-05-13 11:2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闽政〔2001〕42号,2001年11月22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闽政〔2001〕42号,2001年11月22日)》。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闽政〔2001〕42号,2001年11月22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

闽政〔2001〕42号

(2001年11月22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现就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是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工作。“九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力度,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1.6%。但是,城市规划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城市规划未能得到严格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随意更改和违反规划盲目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规划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违法、违章建设查处乏力;城市规划建设的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和环境建设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旧城改造超强度开发,新区建设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在不少地方存在。当前,我省正在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明显,城市建设发展也将呈现新的机制和新的特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搞好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城市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抓好城市规划的组织和实施,自觉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市长、县长对城市规划工作负总责,造成规划重大失误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要对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切实有力的机构和经费保障,合理配备城市规划管理人员。要加大城市规划的投入,把城市规划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并根据各市县规划实际支出情况。从各级征收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净收入中各提取5%用于城市规划编制专项经费。

二、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十五”期间我省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立足省情,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完善配套的法规体系、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健全有力的监督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依据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搞好统筹兼顾,综合布局;必须有利于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建设科学合理进行;必须确保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走可持续 1

发展的路子,切实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必须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十五”期间城市规划的目标要求

——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三级规划体系。突出加强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形成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规划体系。“法定图则”的编制工作取得实质性发展。

——形成有序高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决策和管理分离的规划管理体制。建立、落实城市规划的统一审批制度、修改认定制度,强化土地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城市规划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形成健全有力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按照规划实施和管理要求,尽快建立并落实城市规划的行政监督制度、社会监督制度和公开通报制度。

——形成完善配套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切实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修订完善《福建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制定和完善各市、具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和实施办法,切实提高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

三、加快城市规划编制步伐,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一)抓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办法》。要在2002年完成闽江口城镇密集区、厦门湾城镇密集区和泉州“半小时”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整合、引导闽东南城镇密集区发展。全面开展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要明确行政区域内城镇布局、规模和发展方向,优化城镇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确定各级城镇的生态控制区,明确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规划控制地带,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严禁在生态控制区内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等破坏活动。设区城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年前完成,其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年前完成。未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内不得进行市县镇总体规划的调整。

(二)突出抓好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把主要指标作为强制性内容加以执行,为城市的各项建设,特别是为人民政府实施土地储备和出让、转让建设用地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城市详细规划要对开发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控制原则作出明确规定。2002年前要完成设市城市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县城和省级20个重点中心镇近期建设用地的80%以及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全部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段要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三)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抓紧调整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小城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园区的详细规划编制。编制小城镇详细规划要有利于统一建设或统代建方式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分散建房模式;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小城镇产业集聚,促进小城镇住宅进区、工业进园、商业进场。

(四)抓紧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保护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明确保护原则,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建设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省级以上历

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未编制详细规划的要在2002年前完成。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在2003年底前完成。

(五)做好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报批工作。城市规划要与社会发展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不相协调的,两者要相互进行微调和衔接。编制的城市各类规划要按照《城市规划法》规定的报批程序及时报批。设市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以及中心区和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和省级20个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要报省建设厅备案,对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省建设厅可提出修改意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报建设部审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省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审批。

(六)放开规划设计市场,严格规划市场准入。切实放开城市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采取多方案优选的办法选择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设区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方案鼓励进行国际、国内招投标。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工作,严格规划市场准入,凡承担城市各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持有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从事规划设计业务。

(七)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城市发展重大问题。城市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城市中心区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要组织专家进行咨询,已设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市县要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认真讨论,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要地段的规划及城市设计、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等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有关意见做出反馈,有条件的市县应召开听证会征求市民意见。要加大城市规划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规划,自觉服从和执行城市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规划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研究成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水平。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工作,有条件的城市要抓紧建立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连通市、区(县)和街道的规划管理网络。要加强对规划区内测绘资料、工程管线资料的管理和地形图的更新工作,为提高城市规划工作质量和建立数字城市提供保障。

四、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建设科学合理进行

(一)发挥规划对城市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要通过城市规划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分阶段、有计划地控制城市土地年度投放数量,城市规划部门要确定城市土地开发的具体地块和规划设计条件以及指标要求,有效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地运用好规划的调控手段,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挖掘城市潜能,优化配置城市资源。

(二)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城市规划要根据各级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建设方式、开发强度和产业布局。要在不断完善旧城区功能和缓解旧城区压力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引导新区的开发和建设,控制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要加强城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引导旧城区工业和污染企业外迁。

(三)运用城市规划统一配置各类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要运用城市规划统一配置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引导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编制城市管廊综合建设规划,重点引导城市管廊走统一建设的路子。有条件的城市要开展城市管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试点工作,并通过有偿使用的办法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在规划的引导下,努力创建各类城市特色。要根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式城市的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并严格城市的红线、绿线、蓝线的“三线”管制制度,确保城市绿化用地,创建富有福建特色山水园林城市。要在规划的引导下,根据城市自身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等,精心构筑城市的空间形态,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与风格,创造城市特色。

五、加大城市规划管理、执法和监督力度,切实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

(一)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设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要成立由政府领导和计划、建设、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城市规划委员会。福州市应参照上述要求成立由省、市两级组成的省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重要规划特别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讨论,提出建议,由人民政府作出决策。

(二)严格实行城市规划的统一实施和管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由各市人民政府统一实施和管理。规划管理权必须由法定的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不得违反规定层层下放或化整为零分解规划管理权限。各级人民政府已发布的有关下放或化整为零分解规划管理权的文件必须立即自行撤销;坚决杜绝各类开发区行使规划管理权的现象。

(三)严格城市规划修改认定制度和规划报备制度。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的调整或修订,应当对调整或修订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并报原批准机关认定。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涉及原规划所确定的控制原则,如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道路结构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城市详细规划进行修订,涉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重要规划指标重大调整的,应报原审批机关审批。涉及城市安全和城市环境等公众利益的重要专项规划以及设市城市的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中心区、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要报上一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按法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四)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制度。凡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准出让、转让土地和进行任何建设活动,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相关手续。涉及已出让土地规划条件变更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按规定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五)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日常性管理。重点要加强城市规划重要指标管理,以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凡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区范围、土地使用性质和布局、关系安全的重要设施的建设布局,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公共绿地与防护绿地等地区,防灾减灾措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要求等,详细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等,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控制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进行调整。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要依法办理“一书两证”。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区内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制度,对临时建设从严审批,杜绝以临时建设为名搞永久性建设的违法建设行为;要重视城市规划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对建设工程性质变更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违反规划要求的,要及时予以查处。

(六)突出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要带头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不得随意更改城市规划,对违法干预规划执法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对未办理规划审批手续、违反规划进行建设或擅自改变建设工程使用性质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一书两证”进行清理,对待已失效的“一书两证”要依法予以注销;对临时建筑超过批准使用期限本自行拆除的,要依法予以拆除。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法,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有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其辖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每两年组织一次检查,或责成同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七)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监督制度。一是对市、县(区)长及分管城市规划的人民政府领导执行城市规划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和离任审查。市、县(区)长及分管城市规划的人民政府领导离任前,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任期的执行城市规划情况进行审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对于违法更改城市规划、违法干预规划执法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应追究其责任。二是加强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对存在规划管理行为不规范、违法不究或者执法违法等行为的,要责令其立即改正。对拒不纠正确有错误的行政执法决定的,由上一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重新审理并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同时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年度辖区范围城市规划执行情况向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八)建立城市规划社会监督制度。加强城市规划的公示工作,城市的各类规划一经批准,必须立即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设区城市要设立城市规划的展示厅;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等参与城市规划的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查询制度,规划审批方案应当定期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划审批事项可以进行查询;建立投诉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政行为可以投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受理,并在规定期限内予以答复。

建立城市规划公开通报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本区域内违反规划的违章建设情况定期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开通报;省建设厅要对全省城市规划的执行情况和严重违反城市规划建设行为定期进行公开通报。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 闽政〔2011〕20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

闽政„201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严格管理土地,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建设用地行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各地要切实转变观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一律核减用地面积;工业项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的《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容积率和最低投资强度。

(二)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要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对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考核,“十二五”实现单位GDP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降低30%以上,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各地要按照规定要求,针对2010年我省闲置土地清理结果,尽快处置闲置土地。对因土地使用者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予以处理;对因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178号)的要求,加快完成整改处置工作,按规定时限处置到位并网上备案。

二、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要严格管理建设用地,坚持优化布局、保证重点、控制节奏,有效地提供用地保障。

(一)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各地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范围内选址。充分发挥城镇规划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合理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分批征地,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供地。

(二)严格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审查。要认真审查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占用基本农田,是否权属地类清楚、面积准确,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经省政府或国务院批准后,各地必须尽快实施征地方案,并在完成征地后对符合供地条件的具体建设项目办理供地手续,充分发挥已征收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市、县(区)三年批次征地总量的供地率达不到70%的,除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救灾用地外,暂停受理新的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申请。

三、着力推进和谐征地。各地要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程序,有效化解征地矛盾纠纷和冲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一)依法依规实施征地。各类建设项目拟征收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认真履行征地报批前的告知、确认程序,申请听证的要按规定组织听证。告知、确认、听证等有关材料,作为用地报批的必备要件。征地经有权机关批准后,要及时开展“两公告一登记”,认真做好征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登记等相关工作。

(二)依法妥善补偿安置。市、县(区)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耕地年产值和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闽政„2011‟5号)要求,严格执行新制定的本地区耕地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善被征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三)强化对征地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在实施征地过程中,各地要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工作。未经被征地群众同意,不得强行征地。对于涉及征地的信访事项,各地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的要求,落实信访工作职责,把土地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四、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要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依法用地的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一)加强用地监管和指导。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用地行为的监管,主动做好用地的协调和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依法用地。未依法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和相互沟通,及时通报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选址、规划许可、林地审核、环保评价和用地手续等情况,及时分析用地供需形势、新上项目安排、动态监管、违法用地及整改查处等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共同做好建设用地服务和监管工作。

(二)切实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要充分发挥土地调查在建设用地审批中的基础作用,严格核查项目用地的地类、权属、面积等情况,采取土地利用情况的日常变更与年末变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将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新增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及时变更上图,确保土地利用变化的图件、数据、实地三者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产生新的违法用地,并做好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衔接。

(三)认真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国土资源部定期开展覆盖全国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对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5%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将予以问责。各地要认真核实卫片监测图斑,逐项对照,准确判定违法用地。对发现的土地违法问题要主动查处、及时整改,该拆除的要拆除,该收回的要收回,可复耕的要抓紧复耕。属于临时用地的要及时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各地要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对违法批地、供地、用地、侵害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做到处罚执行到位、处分处理到位。

五、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安排补充耕地,强化项目管理,用好专项资金,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并及时验收和网上备案。

(一)按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省政府已明确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补充耕地任务,并切块下达专项资金。各地要强化补充耕地的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组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有效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超额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实无法本地完成的,要通过有偿调剂方式受让其他市、县(区)超额完成的补充耕地任务。对未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又未通过有偿调剂方式补足指标的设区市,暂停受理其下一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申请。各地每月要将市、县(区)补充耕地和土地整理的完成数量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二)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各地要加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执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各阶段的信息,应按要求向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备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和监督,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管理。各地要健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真正把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资金在线监控作用,防止侵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闽政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14号 【发布日期】2007-06-06 【生效日期】2007-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

(闽政办[2007]114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福建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全面客观地反映全省服务业发展状况,促进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省统计主管部门要根据全省服务业发展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服务业的家底与结构,会同有关部门从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业统计制度,突出反映服务业规模、结构、效益以及重点行业的业务活动情况,为客观评价服务业发展水平提供可靠依据。

二、实现服务业全行业统计。对列入全省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统计调查对象所从事的服务业活动,要做到全行业统计。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方法。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行全面统计,对限额以下及个体经营户采用抽样调查。要认真解决交叉统计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把目前大量交叉统计于第一、二产业中的服务业活动分离和反映出来。要促进部门统计尽快由系统内统计向全行业统计转变,把本行业中所有从事服务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纳入统计调查范围。

三、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合力。服务业统计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统计,各级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建立服务业统计制度,组织、协调、指导服务业及部门行业统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服务业统计的技术支持,汇总、评估、公布服务业综合统计资料,及时提供服务业统计调查信息。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服务业行业统计调查,搜集、整理、审核、报送行业基础统计资料,建立与提供系统名录,切实加强对系统内外统计工作的协调与指导,规范工作流程,逐步实现本部门的全行业统计。

四、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建立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由省统计局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交通厅、省林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部门参加,负责全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协调。同时,要建立部门统计巡查制度和责任考核制度,对部门统计工作开展定期巡查,以部门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为重点,加大对部门统计工作的考核。各地也要加快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加大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实本部门统计力量,强化对管辖和对应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建立完善规范的统计报送制度,切实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附件:福建省服务业统计范围及部门职责分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六日

附件

福建省服务业统计范围及部门职责分工

全省服务业统计范围是:在我省行政区划范围内所有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及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其他行业中从事上述服务业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全部从事服务业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个体经营户。凡属于以上范围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都有法定义务接受和配合统计部门的调查工作。

根据服务业统计制度规定和各部门职能定位,按照“统一制度、部门分工、各司其责,集中核算”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开展服务业统计的职责分工如下:

1.省交通厅:负责提供道路、水上运输业及其港口装卸搬运业统计数据。

2.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负责协调提供铁路运输业统计数据。

3.民航福建监管办:负责提供航空运输业统计数据。

4.省邮政管理局:负责提供邮政业、邮政储蓄统计数据。

5.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提供基础通信服务业和增值通信服务业以及专网通信服务业统计数据。

6.省信息产业厅:负责提供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统计数据。

7.省经贸委:负责提供典当业统计数据。

8.省旅游局:负责提供商务服务业中的旅行社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游览景区管理统计数据。

9.人行福州中心支行:负责提供银行业与其他金融活动统计数据。

10.福建证监局:负责提供证券业统计数据。

11.福建保监局:负责提供保险业统计数据。

12.省建设厅:负责提供城市公共交通业、管道运输业,房地产业中的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环境治理业中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公共设施管理业统计数据。

13.省科技厅:负责提供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统计数据。

14.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提供地质勘查业统计数据。

15.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海洋服务业和农业服务业中的渔业服务业统计数据。

16.省气象局: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气象服务统计数据。

17.省地震局: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地震服务统计数据。

18.省质监局:负责提供通过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及认证咨询机构统计数据。

19.省检验检疫局:负责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技术检测(指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动植物等的检测、检疫服务活动)。

20.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技术检测统计数据(指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药品检验服务活动)。

21.省测绘局: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测绘服务业统计数据(指从事各种测绘业务活动)。

22.省水利厅:负责提供水利管理业与农业服务业中的灌溉服务统计数据。

23.省环保局: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业中的水污染、危险废弃物及其他治理统计数据。

24.省劳动保障厅:负责提供社会保障业、商务服务业中的职业中介服务、中等教育中的技工学校教育、其他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统计数据。

25.省教育厅:负责提供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其他教育统计数据。

26.省卫生厅:负责提供医院、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活动、门诊部医疗活动、妇幼保健活动、专科疾病防治活动、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活动、其他卫生活动统计数据。

27.省人口计生委:负责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活动统计数据。

28.省民政厅:负责提供居民服务业中的婚姻服务和殡葬服务,社会福利业,文化艺术业中的烈士陵园、纪念馆,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统计数据。

29.省新闻出版局:负责提供新闻出版业、知识产权服务统计数据(指版权转让与代理服务、著作权转让与代理服务)。

30.省广电局:负责提供广播、电视、电影与信息传输业中的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统计数据。

31.省文化厅:负责提供文化艺术业、娱乐业与电影业中的电影发行和电影放映、租赁业统计数据。

32.省体育局:负责提供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其他体育统计数据。

33.省财政厅:负责提供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社团,商务服务业中的会计、审计中介服务统计数据。

34.省民族宗教厅:负责提供宗教组织(指寺庙、清真寺、教堂的宗教活动和经批准的宗教组织的活动)统计数据。

35.省政府新闻办:负责提供新闻业统计数据。

36.省林业厅:负责提供环境管理业中的自然保护(除海洋与海岸系统保护区、地质、古生物遗迹保护区外)。

37.省工商局:负责提供季度登记注册企业基本情况。

38.省国税局:负责提供月度各项税收收入(其中:第三产业税收收入)。

39.省地税局:负责提供月度各项税收收入(其中: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第三产业营业税收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软件业中的电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租售和商务服务业,其他行业)。

40.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负责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社会福利业、体育和娱乐业等。

41.省统计局:负责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国际组织,并负责整个服务业统计数据的集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闽政文〔2009〕107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文〔2009〕107 号 【发布日期】2009-04-24 【生效日期】2009-04-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

(闽政文〔2009〕107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8〕8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精神,加快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认真落实《福建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闽政文〔2008〕63号),加强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对设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设区市政府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省政府提交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省直相关部门和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重点用能企业应于每年1月15日前向省节能办提交上推进节能工作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并纳入设区市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快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大力发展能耗低且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壮大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港先进重化工业,进一步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大淘汰火电、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实行淘汰落后产能定期报告制度,各设区市相关责任部门应每月向省经贸委报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情况。为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新上高耗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对实施生产许可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高耗能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严格生产条件审查,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

继续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建立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重点用能企业应在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当地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审查、汇总、分析和上报。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和节能诊断活动,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电源点,改善电网结构,减少输电损耗,加强电力生产环节的节能控制和管理,提高电力生产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降低能耗和线损率。继续抓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标准的实施,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强化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老旧交通运输工具的报废、更新制度,加强运输市场节能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加强农业、渔业机械和农产品、水产品加工设备方面节能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零售、餐饮、宾馆饭店等商贸流通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加强政府机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系统等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点做好公共机构建筑节能和车辆节油工作。加大LED照明、太阳能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

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科技项目的支持,加强节能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洁净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节油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科技项目。支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推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与产品、节油节电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借助“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项目推介平台,加大节能产业招商力度,大规模寻找、选择、推介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企业加强节能自主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服务支撑,全面提升企业节能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咨询、设计、评估、诊断、培训等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和节能服务市场,发挥社会节能专业服务机构的技术、人才、信息、融资等优势,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形式的节能服务,推进企业节能技术进步。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认真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工作由试点到全面展开,逐步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根据本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城市、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企业建设,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石化、电力、造纸、啤酒、印染、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抓好“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重点加大粉煤灰、石粉、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加大对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木料、废旧电子产品的再生利用。积极推动风能、太阳能、沼气、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六、完善节能政策措施

加大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支持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示范工程、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驻闽部队用能设施的节能技术改造。

继续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政策,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建筑节能改造等可计算节能量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后年节能量达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每吨标准煤节能量奖励150元,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且每个项目最高奖励额为200万元。对于其它重点(示范)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适当的奖励。

继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助政策,对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服务机构,其项目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经项目验收合格,给予投资总额10~15%的补贴,其中电机系统节能和能源系统优化项目按15%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积极推动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对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按合同约定需从改造后实现的节能效益中支付项目投资的费用可在项目实施单位的财政经费中列支,直至付清所有项目投资费用。

认真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适时滚动修订发布福建省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节能采购活动。鼓励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节能产品认证,提高节能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

加强政银企合作,发挥政银企会商电子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信贷投向分类管理制度,对鼓励类项目,要简化贷款手续,按照信贷投放原则,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实施节能、环保发电调度,优化水电、火电调度,提高高效洁净机组负荷率,提高水能利用率。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优先安排高效、污染排放低的机组发电,保证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等资源综合利用的发电机组并网运行。

七、加强节能基础和能力建设

研究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节能地方性法规和配套规章,组织制定节能地方标准,加强节能执法监察工作和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用能单位要按照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对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加强特种设备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和指导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积极发挥我省已建立的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作用,建立我省节能减排和重点项目急需的大容量、大流量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全省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制度。

认真组织开展单位GDP能耗统计与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能源统计调查体系,落实能源统计公报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能源管理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积极推进企业联网直报制度。明确能源统计职能,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配强能源统计人员。

建立和完善节能服务中心体系建设,配备完善节能检测设备,提高节能服务能力。组织开展节能监测,实施节能诊断,挖掘节能潜力,为企业提供能效管理和优化改进方案等咨询服务。

各级建设、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要明确承担节能管理职能的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八、开展节能全民行动

以节油节电为重点,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工作机制,进一步动员企业、学校、军营、公共机构、社区等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节能氛围。

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制订全民节能宣传方案,通过“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系列和专题宣传。加强日常宣传教育,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节能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合理化建议活动;有关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做好行业节能管理、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等工作;新闻媒体要制订具体的宣传报道方案,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增加报道频次,强化深度报道,普及节能知识,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能源现象,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实施本地区节能工作实施意见。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分别制定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贸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行动计划并有效开展各项行动。省节能办要加强综合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各设区市和各部门各项节能工作,并及时向省政府汇报全省节能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件: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部门分工表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闽政[2006]6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2006]6号 【发布日期】2006-03-09 【生效日期】2006-03-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

(闽政[2006]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就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卫生工作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发展的保障、发展的形象。近年来,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我省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环卫行业改革不断深化,环卫队伍不断壮大,环卫设施逐步改善,环卫行业改革不断深化,涌现了一批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城镇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仍然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繁重任务。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建设环境、建设生活和建设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整治与管理,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对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效防范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的重要考核内容,坚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以体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技术含量为推动力,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建设,做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创建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编制

环境卫生规划是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各地要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加快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到2007年底,所有设市城市和县城必须完成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还要组织编制闽江口、环厦门湾和环泉州湾的区域垃圾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由当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经上一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评审鉴定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经批准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建设用地和资金。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中要严格按环境卫生专项规划配套建设环卫设施,使城区环境卫生设施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方便人民群众。

三、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改革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行业特点,按照“作业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坚持政府统一规划、特许经营、有序竞争、加快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促进全省环境卫生行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各地要把隶属于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作业服务单位,按道路清扫保洁、公厕保洁、车辆与楼宇清洗、水域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等环卫作业服务的不同特点,从管理层中分离出来组建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专业实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组建环卫服务企业,在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收费的前提下,参与环卫作业市场活动。同时要积极培育发展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向社会公开城市道路、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和公共厕所维护的单元作业量、作业经费、服务质量标准,择优选择服务企业;在满足技术、人员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选择垃圾收集和运输服务企业。

各地对传统环境卫生作业服务改革而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的实体,要根据作业需求,优化组合人员,统一签订用工合同,竞争上岗,规范环卫队伍人员辞聘制度。当地政府应参照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妥善处理好环卫改革改制人员分流,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应按规定给予支付经济补偿金,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经费供应渠道解决。

要积极推进劳动报酬支付制度改革,引入企业化运营机制,把环境卫生作业服务“按人付酬”改为“按量按质付酬”。根据环卫劳动定额及物耗标准,对道路清扫保洁按面积核定报酬;对垃圾、粪便清运,按清运量及运输里程核定报酬;对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装备的维修保养按工作量核定报酬,实行目标管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收入分配向一线岗位、一流业绩倾斜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一线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其工资水平应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社会劳动保障规定要求,切实落实好一线环卫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一线工人作业的危险性,给予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环卫工人建设环卫公寓或提供廉租房。这些都要与环卫工人的考核标准、履行职责、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体制、机制上为环卫工人搞好保障,切实解决环卫工人的后顾之忧。

四、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

目前我省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偏低,绝大部分原生生活垃圾被直接填埋处理和处置,不仅生活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增加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各地要把垃圾治理与污染防治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变垃圾末端治理为从源头抓起进行全过程整治,达到资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垃圾低排放的目的。要积极开展垃圾资源和能源的再生利用工作,以综合处理为主要基本技术路线,以生物预处理为基础,综合机械分选、分选后的分类堆肥、焚烧和填埋等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要以垃圾物流为中心,构建和完善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重点抓好以金属、塑料、玻璃和纸类为主的废旧物资直接循环利用,以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有机物利用为主的生物质利用和以生活垃圾中可燃物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三大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尽量减少原生垃圾的直接填埋处理和处置。各地要制定垃圾资源化的激励机制,加大废旧物质的回收力度。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垃圾分类收集、收购和综合利用市场,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

五、加强组织领导,发动公众积极参与

各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环卫行业改革与发展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关心群众生活和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环卫工人作业条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政事(企)分开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的原则,从直接组织环卫作业服务,逐步转移到对环境卫生工作的间接管理和对环境卫生作业市场监管的工作上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手段和舆论宣传工具,着重抓好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市场管理、监督调控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要建立健全环卫工作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将环卫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对环卫作业服务质量、价格、作业安全、竞争秩序与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运营成本、应急保障和退出市场等方面的监管。要根据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城市环卫设施运营、作业服务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真正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建设,全省各地环卫管理机构名称统一为“环境卫生管理处”,有计划地将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专业化、年轻化人才充实进环卫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环卫部门管理层的整体素质。各级发改、财政、物价、税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配合做好环卫行业改革的宣传发动、政策协调、督促检查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财政对环境卫生的投入以当前作业服务量、管理范围等为依据核定劳动定额,财政部门根据劳动定额予以补助。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对环境卫生的投入。

要广泛进行以城市管理、社会道德、文明创建等为内容的宣传,多形式、宽领域地向市民灌输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的环境卫生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环境卫生工作的积极性,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创建优美人居环境的活动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和持续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真正把环卫事业作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基本保障,共同促进城市环境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闽政〔2001〕42号,2001年11月22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决定(闽政〔2001〕42号,2001年11月22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