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3 11:1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篇: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彰显着一个城市社区的品味,对促进社区居民素质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网络时代,随着我国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的不断加强,互联网正深入城市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数字网络化的社区正在形成。在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第二篇: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的很多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从理论上全面把握社区文化,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综合竞争力凝聚力创新

一.社区文化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社区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

㈠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㈡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㈢社区文化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社区文化在社区里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区文化总是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与导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2.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整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八小时的工作忙碌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1

因此,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㈡社区文化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综合竞争力”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新的发展观为基础。要增强“社区综合竞争力”不能单单理解为提升社区的经济增长能力,而应理解为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地发展。

1.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制度构成要件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社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

2.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社区进步的灵魂,也是社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社区“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区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取决于社区群众综合素质的高低。

3.为“社区综合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社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业、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等产业。它不仅为社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

4.社区文化是“社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象征

一个社区的综合发展的形象是外在面目与内在精神本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

与现实文化交融的结果。对于一个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就是该社区的气质和灵魂,一流的社区文化塑造一流的社区形象。

㈢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大概念,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统一体,共同反映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状况。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在社区,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㈣建立社区“理想家园”的社区文化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以科学美好的“理想家园”为目标的。这种“理想家园”包括三项主要内容:法制化管理、良好的治安和美好舒适的绿色环境。

1.社区法制化管理以社区文化为背景

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建立法制,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

2.社区文化成为影响社区治安的深层次因素

搞好社区治安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群众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

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

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社区责任感是社区成员个人对社区的关心,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一种心理,它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

社区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对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治安的因素,其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

民参与缺乏主动性;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低;五是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要想很好地建设我国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统揽全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只是试图从总体上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略:

㈠把握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2.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性原则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偏废某一方面。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

㈡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它包括社区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社区文化对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才富有个性。

㈢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

2.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3.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4.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5.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3]仍是竞争中的强者[J].世界箴言,1990,(3).

第三篇:互联网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互通商情、反映情况、抨击时弊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文化正日趋成熟。胡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指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因势而用之,受益无限;逆势而拒之,后患无穷。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网络信息工作的规律,创新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做好网络信息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网络传媒的特点

近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工作、经济文化建设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积极的展开。和谐社会是包括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等在内的广义的和谐社会。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谐的深刻含义在网络上也应有具体体现,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吸取知识、了解新闻、发表自我观点、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良好互动平台。

一是受众广泛。近十年,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网络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覆盖非常广泛的传播渠道。据统计资料,2008 1 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接近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2009年中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居世界第一,而且八成以上的网民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超过电视和报刊。结果表明: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也成为中国最广泛的传播媒介之一。

二是时效性强。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较,其优势体现在更加具有时效性,而这种时效并不是说它就比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来得更加及时,而是说因为其信息的互动性,时间的随意性,受众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不会因为错过了电视、广播报道的时间,失去了获得信息的机会。

三是舆论自由突出。与传统媒介不同,信息受众可以在网络上及时反馈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限制,而且这些反馈意见又会做为新的观点被其他人接受或驳斥。如此反复,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巨大平台。

二、利用网络监督为纪检监察工作服务

(一)职能部门有效引导,把握网络舆论监督“双刃剑”。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与此同时,人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网上不乏低俗之风,不少文章打着监督的旗号,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有些基层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对其置若罔闻、反应滞后,有些则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各 2 级部门以及反腐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这条渠道加以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监督的进一步突破。

(二)加强“自律”,营造廉政氛围。

1、震慑作用。随着网民的增加和互联网影响的不断增强,腐败分子从掌权者变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给那些已经有腐败行为或意欲腐败的公职人员以强大的威慑,使他们放弃不廉洁的行为和想法。现在不少官员抽高档烟、戴高档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希望周久耕的“落马”,能让他们有所反思。

2、导向作用。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往往正是政府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导干部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诚心诚意接受网民监督,表扬的当作鼓励,批评的当作鞭策,共同促进工作的开展。

3、监督作用。随着我们国家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个别腐败分子手段越来越隐蔽,难以被人们发现,而互联网却能够通过其巨大的“暴光”作用,将一些人们身边所看到、听到、接触到的社会“阴暗面”和一些令人“反感”、愤怒的事情或人“晒”出来,让大家对其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判,当然,评判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我们的相关领导或部门重视,进而采取严厉的措施和手段对一些群众“愤”之的事件或个人进行惩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巨大、3 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加强。

(三)良性互动,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1、搭建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渠道。通过互联网,搭建网站、博客、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并通过设置网民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议题,以及不定期和网民进行网上对话活动,吸引网民自由热烈地参与交互式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2、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沟通反馈。对网友反映的问题,逐一给予回答,对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与沟通,并把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与网友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对网上造谣、歪曲和攻击性言论进行批驳与澄清,引导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避免或减少了网上舆论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部门单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过度炒作,影响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稳定、理顺网民情绪,在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我国开展反腐倡廉的决心。

3、建立奖惩制度、注重隐私保护。要针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建立新的网上监督保障体系。设立奖惩制度,对于举报属实,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对于,捏造事实,恶意毁谤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反腐倡廉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

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使反腐倡 4 廉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建立多层次反腐倡廉网络架构,将宣传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形成强劲的反腐倡廉文化势头,必须形成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关注度高的反腐倡廉文化体系。

(一)丰富载体,搭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平台 一是要建立阵地、搭建平台。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网站建设,丰富反腐倡廉网络文化载体,开展网上反腐倡廉宣传。二是要强化队伍、提高素质。把网络引入反腐倡廉文化,是一个拓宽的全新的工作领域,通过电子信息传播,使传统的反腐倡廉文化插上了科技翅膀,增添新的活力。三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全力。要整合各部门的反腐倡廉网站,优化网络资源,加强联系沟通,形成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让廉政文化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使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开花结果。

(二)创新形式,丰富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内容 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网络反腐倡廉体系是形成良好的反腐倡廉文化氛围的保障。一是要完善廉政网络文化内容。就是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大力倡导相关部门尤其是纪检部门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廉政宣传主页和专门的廉政宣传工作网站,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廉政文化合力,实现宣传和教育两者有机和谐统一。二是要创新网络文化形式。把反腐倡廉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网络中表现出来,努力创新,使其获得持久的魅力,在网络中繁荣共久。三是要吸引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各种方 5 式与网民交流和沟通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达到虚拟世界的沟通推动现实工作的效果。

(三)完善制度,夯实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基础 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开放性反腐倡廉网络平台也会给自身带来消极的、不良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反腐倡廉网络文化体系势在必行。一是信息公开制度。把该公开的信息公开出去,让人民群众了解到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情况,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使其积极地参与进来。二是信息反馈制度。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反腐倡廉政策方针和工作动态,同时可通过网络及时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或运用,要及时给予反馈,与群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形成信息反馈制度。三是信息监管制度。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并对工作人员有专门的考核和监督制度,明确从信息收集到处理直到最后的反馈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流程,确保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后期工作有序进行。

(四)强化监督,筑牢反腐倡廉网络文化防线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测评预警机制。在网上采取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等形式,每年开展民意调查,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二是建立健全网络权力制约机制。运用网络手段,强化监督的公开和透明,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从而使权力和职权部门处于群众的监督下,彻底斩断腐败文化的滋生之源。三是建立健全网络权力监督机制。运用网络 6 手段,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采取网络公示制,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统一有序的廉政投诉网络等。

二0一0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以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为例

摘要:社区居民参与问题是社区建设中深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有效性不强已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现状的分析,概括出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一、引言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帮助居民锻炼、提高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能力与水平。居民参与是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主体,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条件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

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根本动力。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居民社区参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总体参与率不高。在对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的调查中,我对社区居民参与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社区居民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不愿参与社区事务。大多数人没有为公共服务的意识,只注重自身及家庭的事物;大多数人认为参加社区活动没有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大多数人不能持久的参与社区建设,只是迫于面子象征性的参加一两次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2、参与人群分布不平衡。分布不平衡是指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的人的参与率有很大不同。从年龄层次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人员是一老一少,“老”就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以及没有工作的老年人,“少”就是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学生。据社区工作人员统计,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中将近70%的人是离退休人员,中小学生占10%左右,中青年只占20% ,而且如果没有单位的组织参与,中青年的比例会更低。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有意识的向这部分人群侧重,比如组织老年秧歌队、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为放假的中小学生开办辅导班等。从收入、文化程度来看,居民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社区参与率越低,这一点在中国大陆比较“畸形”,理论上这一类人应该有较高的参与度,因为他们应该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3、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程度不同,反映了参与者对社区活动的不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贡献。由虹桥新村社区可以推及到中国大陆大部分社区,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这一点还不完全做到,而较高层次的决策和管理则更少有人问津。社区内大量事务仍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行政的方式来完成,居民难以主动介入。即使介入,也多为参与街道、居委会的自治活动,而不是参与社区事务的立项和组织等过程中的决策。这使得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显得被动,难以激发出社区认同感,难以提高参与程度和频度。

4、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员去执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强有效的法律约束和利益刺激,也很少有人参加。

总之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居民参与不足是社区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缺陷,有都市社会基本特征的影响,有个人层面的原因,而原有观念、行为模式的束缚也不容忽视。

1、“单位人意识”的淡化与“社区人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位对其成员全面关照,不仅依照规定向其成员支付工资,而且提供各种福利。这种福利不仅惠及单位成员本身,而且扩散至单位成员的未就业的老、幼、病、残的家庭成员,从而使单位成员对工作单位高度依赖。由于单位掌握了成员及其家属生存、发展的所有资源,因而成员对工作单位也全面、高度地依赖,有了问题和困难找单位成为单位成员解决其面临问题的共同模式。这种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性,造成了个人强烈的单位人意识和单位参与意识,使得人们普遍习惯于是单位的人,而不是社区的人。改革开放使这一状况逐渐改变,但长期以来单位本位所形成的参与机制和规范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因而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

2、社区行政化严重,使居民难以成为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包揽一切,使居委会这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事实上成了政府的下属机构。在进行居委会干部选举时,候选人的名单由街道办事处确定,而选举过程也非严格意义上的民主选举,居民大多不了解居委会干部候选人的情况,又因为缺少发言权而对选举漠不关心。这样,就形成了由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小组的层层管理系统。而这一系统虽然有其井然有序和有效地贯彻上级意图的优点,但是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也形成了事无巨细都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帮助、等待政府安排的习惯,缺乏主动参与的观念和热情。

3、社区服务中人才、资金问题的困扰。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的供给和利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人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职性的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兼职性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主体力量;三是义务性的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基础力量。应该说,这支队伍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不容忽视的是,就总体而言,这支队伍目前尚处于粗放式、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其服务项目的内涵、质量及事业化技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次,社区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我国城市街道一级社区资金的来源是以街道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加上少部分社会赞助。虹桥新村社区的主任深有感慨的对我们说,他们想搞好社区,就是缺钱,搞硬件建设要钱,请各类人才要钱,服务社区居民更要钱,而国家的补贴很少,他们很难。在南通这个比较发达的城市是这样,那些中西部城市中社区建设的资金短缺就更严重了。

四、改善居民参与现状的对策思考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突破种种制约居民社区参与的瓶颈,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下一阶段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第一、培育社区意识是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根本。社区毕竟不同于家庭、单位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缺乏血缘联系和感情纽带以及直接的利益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主要还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共同管理。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在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上,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积极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降低职工对单位的依存度,强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通过以上措施,使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和期望。

第二、着力加强居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把居民参与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便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一是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二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的通畅。三是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实施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制度。

第三、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增收节支,突破人才与资金的瓶颈效应。不仅应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还应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当前,可以针对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队伍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工作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的实际状况,对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两级干部进行普及性的在职培训和上岗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中青年干部。在居委会选举中,要把那些热心社区工作、文化素质高、有能力的入选进居委会中来。

社区所属的资金,国外以自筹经费为辅、外筹经费为主,而国内则恰好相反,国家的拨款不多。因此,一方面要尽量节约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街道财力,改变居委会以创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状,将区级财政收入中街道经济上交的财税收入返还街道,将市、区两级用于绿化、环卫方面经费拨到街道,实行“条费块转”,新建办事处和居委会两年内由区财政增拨经费用于社区建设。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对社区建设事业捐赠,不仅要在精神层面上对捐赠者进行褒扬,而且可以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二是可以考虑发行“社区建设彩票”,所得资金可专项用于所在区域的社区建设;三是政府对有重要意义的社区活动给予一定的引导性投入,以动员更多的社区资源投入。

五、结语

综合以上各点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深刻把握其产生的原因,努力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正真意义上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陈雅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J ],科学·经济·社会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五篇: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它是一个班集体乃至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而班主任工作则在班级文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他就是带领全班学生,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使学生们形成较强的道德感和荣誉感。

一、班主任在班级有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要注重艺术性,发挥美育的功能。教室的设计布置、各种设施安排,应该美观素雅、和谐统一,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班级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高雅的艺术情操。主要有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而我们作为农村小学硬件设施有很做是达不到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利用现有的条件。对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上努力改进如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

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了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当师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犹如走进艺术的殿堂,能不被这充满着人性美,流淌着艺术美的班级文化所感动吗?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思想性,班级可将班级文化的思想渗透于班级环境布置中,将主题思想凝聚于发人深省的班训中。学校有很多班级,可以用各具特色的班训,成功的将班级文化的主题思想凸显出来。而每个班应该有自己的口号,这些口号意蕴深远的班训,渲染出班级文化的主题思想,有的如警钟,时时敲响在孩子们的耳边;有的如战鼓,时时激励着孩子们上进;有的如春风,轻抚着孩子们的心灵。品德要求不再是一些大话、空话,它具体,学生能够做到;它平实,能够贴近学生的心;它生动,学生爱听、爱看、爱思索。班级文化环境的思想性促进了德育的个性化,为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使德育更具活力。

二、班主任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注重学生人格培养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

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富有底蕴的人文气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学校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因此,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教师则要履行好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意识,着力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让文明、高雅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使人文气息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亮丽底色。

2、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青少年的教育是习惯养成教育。因此,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率先垂范,班干部应该身先士卒,学生应该严以律己。人的个性发展是丰富、有力而富有弹性的、是可塑的。尤其是小学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也势必会对其原有的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此我们应该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沉积过程。同

样,对不良习惯的矫正也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教育过程。对此每学期通过走下去或请进来的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先听取家长的意见,然后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最后教师要与我们每个学生家长都建立起家校联系卡,在卡上,学校把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和目标及在校表现明确地反馈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家长把子女在家庭里的表现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和谐、更一致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要防止简单化,杜绝一刀切。只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人、塑造人;只有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阵地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养成习惯,才能使文明素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硕果。

三、班主任观念在班级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小学教师不一定要出类拔萃,但是他必须是一个爱护并在乎每一个孩子的人。班主任老师应该具有一个平常心一颗爱心一颗童心,他是一个班的带头人他可以影响一个班级可以改变一个班级。让爱心融入班级文化的核心、融入健康的价值观。一个班级总有自己的班规等一些制度,班级文化制度,起着观念的导向作用能够。学生个性的成长正是在班级中各种规范的影响下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制度是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要求很本班的实际创造的行为规范。它是通过积极倡导来发挥作用,它的内容比学校制定的制度更具体,更有针对性。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例如有的班主任可能对学生理什么发型并不在意,而另外一些班级,可能每个学生都知道有些发型是不允许的。把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引入班级,是班主任的一项主要任务。例如晨会是学校规定时间的,班主任不能更改,但如何有效地利用晨会起到教育作用,这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艺术。

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时,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中,发挥适当的民主是非常有必要的。民主的班级建设需要以严格的班级制度为前提。班主任的观念和制定的制度设置要人性化,以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主。对于老师来说,急需改变的是思想理念,思想是一个长期伴随并形成主观认识的一个产物,短时间内让思想发生较大的转变很难,尤其是新思想的入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一切对的,一切行之有效获得劳动成果被实践证实的都应转变。其次是老师的心态,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我想大家包括我自己对郑老师的班级自主管理化充满了憧憬,产生了动力,想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达到自己目标计划中的进度,但是我们也知道“欲速则不达”,由于我们老师急于求成,急于看到劳动后得到的成果,分享喜悦,会造成我们心态上的急躁。最后我想说的是落实,一切美好的愿望或建立起来的希望只有通过实践落实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个过程那就是做到,只有我们努力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下去,相信我的付出会有收获!

综上所述,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能够焕发在学生心灵的空间储藏着的大量的再生性资源——精神。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他应该在管理上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到循循善诱,水到渠成,保证每位学生健康成长。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精品班级。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晋通高中课程改革知识问答[R].2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下载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宗山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

    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建档案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城建档案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依据,是城市......

    广告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 目广告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 的作用和地位 人文学院广告学专业2011 级广告班 学 号:201151230116 姓 名:李晓余 指导教师:剡根会 成 绩:_____......

    电子政务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题目:电子政务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一、摘要 二、前言 (一)名词解释 (二)电子政务 (三)智慧城市 (四)本文研究焦点 三、电子政务在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的理论依据 四、电子政务在......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教化引导作用......

    大学生村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耿车镇蒋琪琛 一、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作者:方晓敏编辑:studa20摘要:在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向导、动力源泉、支持和......

    共青团工作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医院职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