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强“堡垒”促发展——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党建工作综述
建强“堡垒”促发展
——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党建工作综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拉萨首府城区的城关区,将基层党组织建设重心向基层倾斜,以创先争优强基惠民和基层党建年活动为载体,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有力引领了拉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近年来,城关区多个基层组织先后受到了国家、自治区和拉萨市的表彰,八廓街道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与扎细社区党支部共同荣获“自治区十佳基层党组织”殊荣。扎细街道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俄杰塘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加强教育 夯实执政基础
城关区委始终立足城关区实际,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统领和指导各项工作的“灵魂”,先后在广大党员中持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党建年等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城关区把长期在基层及维稳一线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党委领导岗位上来,科学安排拉萨市委下派的15名年轻优秀干部,鲜明体现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发展党员规划》,定期开办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训班,严格采取“一荐、二选、三送、四包”的方法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已建立的42个农村现代远程 1
教育终端站点的作用,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的主要平台,建立起分层次、重实效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城关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 促进经济发展
城关区始终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提出的“充分发挥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的总要求和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提出的“争当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排头兵”的工作要求,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城关区经济快速发展。据了解,2009—2011年,城关区连续获得拉萨年终目标综合考核第一名。2011年,城关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16.34%;人均GDP达到45650元,同比增长16.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一举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15亿元,同比增长2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40元,同比增长7.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90元,同比增长16.17%。2011年,城关区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95亿元,同比增长32.88%,占总支出的37.82%。同时,城关区领导干部始终牢记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在财力上足额保障、在物力上优先落实、在人力上全员到位,5年来,共投入涉稳、公安、消防等经费达2.18亿元,今年已投入资金1265.13万元。
改革创新 探索管理举措
城关区始终高度重视“创机制、创队伍、创职责、创政策”的新要求,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据城关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鹏里介绍,为积极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城关区确定了八廓街道、扎细街道、蔡公堂乡、曲桑日追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单位,为试点单位安排试点工作经费245万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城关区充分发挥工作队点多、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将工作队作为一支重要的基层社会管理力量,融入到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当中,全面协助所驻村(居)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各工作队结合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框架体系,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模式。在试点村(社区)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努力探索网络化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基层稳定的长效机制。
(来源:西藏日报,记者陈闰娥)
第二篇:建阵地 强堡垒 抓党建 促服务
建阵地 强堡垒 抓党建 促服务
——凤翔镇永定村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凤翔镇永定村位于安定城东郊,属于城中村,所辖面积5平方公里,辖区7个村民小组,810户,2595人,全村共有党员49人,其中男36人,女19人,大专文化水平9人,60岁以上党员13人,45岁以下党员25人。今年来,永定村党支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干部服务责任制活动,以建阵地,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抓党建,全面促进干部服务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加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从而使我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取得辉煌的成绩。现将我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阵地、定制度、强化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0年我村党支部在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上,承诺2011年将我村大力改善办公条件与设施,2010年我村办公条件破烂不堪,村计生、办公、书记、主任、社长拥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中,党支部、村委会多方筹措资金叁拾捌万元,将原建设三层楼房装修改造,使用面积550平方米,共有办公室9间,会议室、档案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室、门卫室、门面房等;通过去年换届工作,选出了新的优秀班子,能为群众能办事办实事的村支书,打造了一支特别
能战斗、能吃苦的村社组干部队伍。在后续的工作中,我村一班人着力办公设施建设,办公设备逐一配齐到位,尤其会议室配全电教设施,区委组织部为我村远教设备配发到位,使我村的站点接收方便了我村群众的先进教育;农家书屋配齐2000 多份图书,群众学习农业技术有场所、有资料。法律、法规有章可询。党员活动室建设装修好后,配齐乒乓球案、集阅览、活动室学习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二、创先进,争优秀,强化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 村班子以党支部为核心,围绕建设镇党委“一定三有”为目标任务,把各自的文化水平,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摆在首位,同时按照讲奋献、重品德为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机构,通过“设岗定责”、“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各方面加大措施,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科学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2011年是我村落实科学发展、创选争优的重要一年,也是我村健全班子的一年,因村两委换届后,原来的社长、村民代表都已过退休年龄,思想意识和服务能力都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我村两委调整思想,通过群众推,大家选,将我村社长、村民议事代表,都选配到位,也同时将各自的岗位也已定位,干部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使服务群众的制度和能力有了充分的保障。
三、理思路,抓重点,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今年,我村完成南川开发区征地580亩,二社河道改造64亩,安置点六社征地68亩,征地的同时也就相应产生矛盾纠纷,群众三五成群越级上访,村班子“白加黑,五+二”通过二个月的作工作,通过亲戚劝工作,朋友讲道理,摆事实将征地中产生的难点逐一解决,为南川开发区建设,福台居民拆迁安置,定西市河道治理工作起到好的作用,为打造“安定和谐的凤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领政策,抓民生,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通过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我村今年的民生工作也基本落实到位。
1、“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从项目立项到完成,村社干部全力以赴,不分白天黑夜,为五社道路硬化3300多平方米,铺油石路面0.5公里,并配齐上下水,使五、六社群众方便出行与生活。
2、天定高速亮化工程;我村涉及四、五、六三个社,全面粉刷墙面12000平方米,新砌墙300多平方米,宣传政策广告牌200多平方米。
3、同时完成城乡养老保险收缴24万元,并将个人档案填补上报完成,参保率达72%,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3万元,参合率达到93%。
4、计生工作中我村今年无一两女户外逃,完成各个阶
段性工作,全村孕检率99%,环检率98%,结扎两女户3例,征收社会抚养费6万元,两户子女升学加分6户,两户子女升学奖励金发放0.3万元。
5、完成今年低保提标工作,我村今年现有低保户153户,446人,今年前三季度低保金全部发放到位,今年经历了冬、春、夏三季连旱,我镇下发救灾面粉220袋,经过民主评议,大会讨论,逐户全部发放到位,为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起到了表率作用。
6、今年区政府、镇政府下达我村旱作高效农业:“黑膜马铃薯”示范种植208亩的推广任务;经过全村干部、群众讲政策,讲科学,现已紧锣密鼓的完成工作,丈量统计数据正在上报中,使用地膜290捆,超额完成推广面积100亩左右。
五、存在的问题:
1、干部队伍业务知识欠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
2、特殊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的利用不足。
3、村民适应城市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六、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人民群众的认识,教育他们要站在维护农村稳定,密切党群关系,高度认识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配合完成镇党委
阵地建设目标任务。
二是严格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党支部抓好村干部的责任心,明确职责、任务、时间、质量,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保证落实。
三是因地制宜,务求统一。不惜人力、财力、物力,保证全村阵地建设力求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统一效果。
四是想法设法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群众的粮袋子、菜蓝子、口袋子增产、增收。同时在新形势、新理念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
五是严格党员教育活动管理,防止一阵风,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好党支部阵地作用在当前我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三篇:建强堡垒抓党建 发挥作用促和谐
建强堡垒抓党建 发挥作用促和谐
--王桥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王桥村地处石门镇以南0.5公里处的石门河东畔,距离县城14公里,北邻石门街社区,南邻马湾村,与苏冯村隔河相望,各项基础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41户,1172人,耕地面积 1234.23 亩,有党员48名,2010年人均纯收入6028元,为一类村级党组织。近年来,王桥村以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实施“富民和谐”战略,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建强堡垒聚民心
2003年11月村党支部成立时,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42岁,中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长印向全村党员干部提出了“班子工作添活力,基础设施上台阶,群众生活上水平”的目标,核心是保持昂扬向上、奋勇当先的精神状态。
万事开头难。王桥村是由原来的王桥村和樊沟村合并而来,原有的两个活动阵地都只有60平方米左右,房屋年久失修,并且距离较远,群众办事不方便、党员开会很困难。新一届村领导班子当选后,就把村办公阵地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村两委干部
抓住村级群众活动中心建设的机遇,争取上级财政投资的同时,多方寻门道筹措资金,修建了总投资7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61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终于在2009年9月投入使用,群众办事方便了、开会议事有阵地了。初战告捷,村民和党员们看到了村领导班子干大事的魄力,看到了村领导班子能办事、会办事、办好事的能力,更看到了村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
为改变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该村党支部开展了党员定岗定责工作,共设置了政策宣传岗、治安维护岗、计生宣传岗、民情民意岗、保洁护绿岗等5个岗位,并对每个岗位具体职责做出了统一规定。除长期卧床不起等特殊原因不能定岗的党员以外,该村已有34名党员“上岗”履行职责。老党员陶增民被安排上了“治安维护岗”,上岗后,他工作热情高,邻里乡亲有什么纠纷,他主动去解决,尽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女党员徐桂花被安排上了“宣传岗”,她通过办墙报、发传单、走家串户等方式积极向村民宣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政策。在无职党员的协助下,该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群众自愿参保率达98%,计划生育率达100%。许多热心村组工作不计报酬的无职党员发自内心地说:上岗不上岗就是不一样,有了岗位,干起工作就理直气壮了。王桥村无职党员定岗定责,使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党员的思想、信念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党员双带促民富
王桥村党支部通过开展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带动党员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成为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模范。
村民王焕民在“双带”的思想影响下,自觉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带头办养鸡场,年收入超过3万元。通过“党员双带岗”上岗以后,党支部意识到一家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党支部高瞻远瞩,因地制宜,长远规划,鼓励本村村民发展生猪、核桃、养鸡、烤烟、劳务等产业,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产业增收项目,从而使每个家庭增收有后劲,有保证。
三、为民谋利暖民心
该村党支部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王桥村6-8组交通极为不便,“雨天一身泥、走路都着急”,村党支部急在心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党员议事会先行讨论,然后向村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修建人行道路的方案,决定由村集体出资、社员出劳,材料、人工、资金实行群众三管,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班子成员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四处奔波。1.5公里的村自建人行便道建成了。村党支部通过多方协调资金近5万元,进行自来水管道升级改造,2009年再次实施了自来水扩网工程,新增自来水饮用人口400人,同时实施了村主干道照明工程,东坡梁机耕路修复工程,道路两旁绿化工程。王桥村的基础设施水平迈上了新 的台阶。
四、文明创建乐民心
该村党支部认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让群众能 快富,还要让群众过上更好、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因此,王桥村以创建文明村为抓手,着力营造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安居乐业好环境。
首先,该村把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每个月都举办三四场远程教育集体观看活动,并开展座谈交流和实践活动,同时坚持每年邀请农技站技术员来我村进行生猪、养鸡的管理培训、蔬菜种植技术,提高村民的致富本领。其次,该村积极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到春节等节假日,村上的社火队自乐班就开展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该村坚持每年评选“文明家庭”,倡导新型的、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再次,该村十分重视村容整治,“保洁护绿岗”党员在各自然院落成立了义务保洁组,经常督促农户搞好环境卫生,努力营造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全民动员的良好氛围。今年“保洁护绿岗”党员带动群众植树2000余株,清理江边、路边、屋边垃圾2吨。同时,该村“治安维护岗”党员积极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十户联防组、夜间巡逻队等,坚持群防群治,为村民营造安居乐业好环境。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近几年,王桥村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连续3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交通安全村”,“计划生育合格村”,“先进集体”等称号,今年在接
受省、市级“升级晋档”考核组的实地走访考核中受到好评。展望未来,王桥村党支部一班人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满怀激情带领党员和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共创和谐新王桥。
二0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四篇:强堡垒聚民心兴产业促发展
强堡垒 聚民心 兴产业 促发展
---柳湖乡岷州村创先争优活动典型材料
岷州村是2003年建立的移民村,现辖6个组266户1631人,其中党员18名,耕地面积4708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961元。近年来,岷州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坚持以发展与创新并举,在党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条“强堡垒、兴产业、聚民心、促发展,党群共建新农村”的新路子。村党支部先后荣获 “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市农村党的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强保垒 聚民心
岷州村党支部自2007年成立以来,存在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干部队伍活力不强的现状,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乡党委及时调整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以起到更好的带动引领作用。该支部主要从三方面优化了班子结构:抓班子,添活力。首先以“学”字当头,充分利用周末、巡回、支书、村务四大讲堂广泛开展学习。实行每周日晚集中学习,严格执行述学、评学、讲学制度,提高班子成员抓落实、求创新、解难题的执行力;其次是规范村级管理制度,推行“目标激励”,激发干部带头干、做示范、创特色的活力。在村“两委”建设中,不断拓宽选任渠道,把外出务工能人、退伍军人、产业大户和企业老板选进村“两委”班子。有常焕有等5名外出务工人员被选为村主职干部。抓培养,重提拔。在工作中,将一些年轻有为、文化程度较高、致富能力强的群众推选到村班子,使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按照“1+3”的培养模式,即1名老党员培养至少3名年轻人,推荐给党组织,经支部考察,选拨优秀为村两委班子成员,三年来共培养6名35岁以下的年轻人担任村组干部。抓学习,促产业。建立了党员学习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等阵地优势,把党员干部的学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把好的发展产业的做法、经验与广大群众共勉,激励他们发家致富的信心,尽快脱贫致富。近年来,通过课堂学、外出考察等方式,广大党员群众深受启发,引领全村群众发展日光温室20座、种植啤酒花150亩、枸杞50亩。
立标杆 树旗帜
支部书记赵少平不光是个热心肠的人,更是一个一心为民办事办实事、谋利益的好支书。为解决柳湖乡学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提高学龄儿童素质,他怀着一种责任感和同情的心,2006年他投资106.3万元修建了我乡第一所幼儿园。现如今,当人们走上柳湖乡平坦的街道,在周围新建的集镇环抱当中就能看到欣欣幼儿园院舍规划整齐,井然有序,显得崭新气派,黄色的墙壁显得格外醒目。2006年9月,68名适龄儿童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欣欣幼儿园,并开始在自己的“新家”里快乐地唱歌、跳舞了……幼儿园内时时飘出的欢声笑语,为柳湖乡平添了无限生机。棉花是柳湖乡的主导产业,但本乡群众销售棉花要到十几里外的花海去销售,即浪费时间又增加成本,赵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考察、论证,借移民乡发展各级帮扶的有力时机,以“自筹+帮扶+贷款”的融资模式,兴建了我乡第一家企业,年加工生产2000吨皮棉的400型棉花加工企业----彩色棉花加工厂,现已投入运营。该项目的建成,实现农副产品加工的就地转化增值,并在提供就业岗位,培植地方财源,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在该支部的引领下,岷州村涌现出好多致富领路人,如日光温室种植户林梅忠,一人经营4座蔬菜大棚,一年经济收入8万余元,养殖大户庞高贤,养羊200多只、种猪30余头,实现年经济收入6万多元。
兴产业 促发展
常言道: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如何使全村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一直是岷州支部一班人摸索的。2009年,通过商议,该支部大胆创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着重培育高效特色农业,以专业合作社为建设平台,以土地规模化流转为主要筹资渠道,计划三年建成以种植葡萄、红枣为主的新型高效农业产业园2000亩。千亩酒花基地又是一个促农增收的项目,预算总投资311.4万元,分两年建成1038亩啤酒花种植基地,该项目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以啤酒花专业合作社为建设平台,以土地流转和租赁发包为主要经营形式,以市县补助和公司、农户出资相结合的筹资渠道,目前,已投资180万元,完成了640亩酒花基地的苗木定植任务。针对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缺资金的问题,岷州村党支部与赵少平的旭辉农业公司及广大群众反复协商达成“企业投资建园,农户投劳经营”的共识,一次性把15年经营权承包给农户,前三年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而且补给合作农户相对的水费和化肥补贴,第三年开始盛产时每接产量的“四六分成法”,付给旭辉公司土地承包费,目前该办法在乡党委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得以顺利实施,这项措施既给农户解决了想种葡萄缺资金的难题,同时又为企业经营注入了活力。如今的葡萄基地正在日益彰显其效益。
多年的努力与打拼,使岷州村一班人达成共识,推进“一特四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尤其是针对我乡群众文化水平低,信息相对闭塞,增收致富途径狭窄等实际。经多方探讨学习,他们意识到只有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保证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群众的持续增收,为此,积极开展“1+10”活动,即1名党员村干部带动10户农户的自觉性创业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特色产业规划到村,产业任务分解到组,增收措施落实到户,科技培训服务到人,技术规范指导到田的“五到”产业富民工程,逐步形成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基地“四位一体”的服务群众增收新格局,为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办实事 谋民利
岷州村与乡政府同步成立,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刚刚起步,人民生活水平丞待逐步提高,几年来,该党支部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为民办实事列入村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政府项目支持,组织广大村民实施了生态建设、农网改造、村级道路建设等工程。近年来,村上累计用于公益事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5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村级公路修建,全面实现了柏油马路村村通;为改善人居环境,借助国家投资,争取门面改造资金18.4万元,2007—2009年完成5个组230户的门面房改造工程;为尽快提高移民群众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国家财政投资1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为增加移民群众的畜牧业收入,争取资金34.5万元,完成“一池三改”入户工程230户,达到“户均一座增收养殖棚”;为进一步提高村级办公效率,投资30万元,建起了660平方米的岷州村村级活动阵地;为培育壮大高效增收产业,2009年投80万元(农户自筹64万元、政府补贴16万元)建成日光温室20座,当年实现每棚1.5万元的利润。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及时了解本地人文社情,深入实施闭路电视入户工程,全村闭路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以上工程的建成,使全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村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农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岷州村党支部一班人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相信,在岷州村支部一班人的艰辛努力和优秀党员、致富能人的引领下,岷州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一定会尽快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社会的快车道。
第五篇: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2010年12月27日 10:35人民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年来,西藏拉萨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协调发展。
人才“互动”,促进城乡干部合理流动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大县(区)机关干部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在城乡合理流动。一是重心下移,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派下去”。制定下发了《拉萨市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下派到乡村锻炼成长。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选派80余名政治坚定、政绩突出、懂经济、会管理的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工作,其中担任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的42名。采取自愿报名、组织部门考察挑选和组织考核推荐的形式,选派431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居)任职,其中担任村(居)党支部书记95名、副书记67名。二是优先使用,把乡村基层干部“提上来”。在提拔使用上 “高看一眼”,将表现优秀的乡村基层干部及时提拔到市直、县直机关重要岗位。2007年以来,全市有54名乡镇干部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43名下派到村干部被提拔到县直机关领导岗位上,并将97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交流到县直重要岗位。2009年,29名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三是异地锻炼,让县乡村干部“走出去”。2007年以来,利用北京市、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优势,选派160名县乡村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互联”,增强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探索城乡党组织和党员活动“互联”载体,不断丰富城乡党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一是开展城乡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的形式,组织市、县直单位党组织与乡村党组织结对子,党员干部与党员致富带头人、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等结对子,并签订“双向承诺书”,长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目前,全市60余家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各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3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与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3000名机关党员干部与生活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落实承诺事项2393件。二是开展“三个培养”活动。目前,已将11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216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9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由组织部门牵头,把“三个培养”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城乡党组织共同为农牧区贫困党员寻找致富项目。三是对城乡党员激励帮扶。市县两级建立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对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表现突出的城乡党员进行奖励,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和项目扶持。截止目前,全市投入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218万元,奖励、帮扶城乡党员540余名。 优势“互补”,提高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利用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互补优势,共同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增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组织党员专家服务团服务“三农”。利用市直各业务部门的人才优势,从医疗卫生、农业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抽调100名党员业务骨干组成专家服务团,深入全市64个乡(镇)、228个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5800名。县(区)农牧部门从党员中抽调业务骨干包乡,推广农牧业增产增收新技术,帮助农牧民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二是帮助培育农牧特色产业。城市基层党组织利用信息广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为农牧区基层组织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因地制宜培育农牧特色产业。2007年以来,城市基层党组织帮助农牧区基层引进项目28个,帮助农牧民增收500余万元。
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齐头并进
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党建资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一是开展城乡党员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每年组织200余名市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三下乡”活动。2010年,从市直机关抽调党员干部组成81个宣讲组,深入农牧区宣讲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惠民政策1.5万余场次,宣讲覆盖面达98.2%。二是依托城市教育资源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007年以来,拉萨市委党校先后举办8期村(居)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党支部书记530多人次。抽调市直单位党员干部和党员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流动党校,赴各县(区)对全市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进行集中轮训。依托农牧业生产基地、企业和市直单位专家现场指导,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3期,使一大批农牧民党员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成172个终端站点。城关区投入100万元,帮助尼木县培训有就业创业需求党员600名。三是搭建服务城乡流动党员平台。依托社区管理服务站,建立10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暂住证办理、信息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困难流动党员帮扶和救济等制度。2010年以来,已走访慰问流动党员145名,帮助40余名流动党员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