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居城市首先是重民生的城市
“市井”一词,基本上代表了城市的雏形状态。有市而有井,便利百姓生活及交易之意。那么,现在城市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既有市之利,又有井之利,生活便利、民生富足、物价平稳、环境宜居、看病不难、房价低廉、学费不高,充满了人文关怀也就是宜居了。
再高再大的摩天大楼也只能代表表层的发展,更深层次的发展是人民生活的富足、安稳、天然。
现代人喜欢旅游,旅游的目的在于放松身心,贴近自然。访古而察今,将自己与历史与现实放在一起做一次灵魂之游。香格里拉、九寨风情、海南碧海、北国雪野,无非是最令人神往的境界。等而下之,那就是苏州园林,杭州西湖,近郊湿地。再往近里数,高档小区开始引进水系,以湖上人家水畔豪宅而自居,这不都是实实在在的宜居吗?
而现实中的普普通通的城市又是啥样的?且不论漫天而来的沙尘暴,也不说令人窒息的空气污染,只看看常态化的城市景象就知道了:楼房杂乱无章的累积与叠加,科学性少,主观性多;长远规划少,临时动议性多;“鸽子笼”多,真正的宜居少;建筑物多,配套设施少;新花草多,老花园少。这种城市建筑发展的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往里“塞人”,而不是首先考虑宜居。“胶囊公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集装箱式“塞人”,大多数城市建筑发展的模式同样如此,只是其程度没有“胶囊公寓”来得严重而已。
美国的别墅式建筑比中国的多,其人口总量比中国的少,而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的还要大得多,反而日本人在闹市区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庭院式别墅。中国地大物博反而不怎么“宜居”了,而日本人仍然可以在闹市里“宜居”,这种比较,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推中国城市建筑的人性化缺失?
而现在中国城市中的水系污染程度又是咋样的?任何一条城市内的河流,几乎都是臭水沟,即便近年来治理之后仍然是这样。无河就罢了,只要有河,行人往里扔矿泉水瓶,塑料袋,工厂往里排臭水污水化工废水,谁又真正考虑过什么污染不污染?迎接奥运时某城市某条河流必须淌出清水,否则有碍洋人观瞻,而奥运之后可就不同了,河岸崩塌,流水复归臭水。这让人怀疑,某些当政者的目的就是养眼政绩工程?仰洋人鼻息工程?我们宜居城市的流水潺潺又在哪里?
由水系而说到树木,则就更加惨不忍睹。前些年的树木法国梧桐不见了踪影,代之以南方的香樟树。而去年冬天又属于史上相对寒冷的天气,结果全部香樟树呜呼哀哉,拍脑门者说,我们的出发点是引进名贵树木以美化城市,好像谁冤枉死了他们似的,而其实是拍脑门式的劳民伤财。绿树成荫的法桐成为下等树,而香樟成为上等贵族树,政绩工程之下不仅仅是死了几棵树吧?
修路了,所有树挡我者死,结果是所有参天大树一概取缔,砍伐。百年树木,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概给今天修了明天开挖的路让道?我故乡有两棵2500年以上的大银杏,6个人未必能合抱,而曲阜的树木也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要是按照今天城市规划者的铲了栽栽了铲的速度,还不知死了几回了。
再说建筑质量,德国的建筑与中国的建筑相比谁更短命?历经百多年历史沧桑,德国建筑依然强硬屹立,而国产建筑则50年破败不堪。谁都不想为洋人唱赞歌,但上海的楼脆脆又确确实实让国人蒙羞。而桥脆脆内部塞的是垃圾废物,让我如何不骂你?豆腐渣豆腐渣豆腐渣,由朱镕基总理而到现如今,豆腐渣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腐烂的豆腐渣,与腐败的建筑市场相关联,腐败的建筑市场与官商勾结相关联,宜居,首先要反豆腐渣反腐败。
温总理让我们仰望星空,我们都仰望星空了。可某些城市星空暗淡无光,全是废气污染,不见星星,只见光污染,甚至只剩下几颗星星,这怎么得了?我怀念黄山上看北斗,我怀念故乡看河汉。我准备回故乡的另一个山边上的村落找个小房子,为的只是能够看星星,而宜居的城市咋就没有这些了呢?
车来车往,车来车往,这座城市,甚至取消了自行车道,只允许冒废气的汽车上路,而不允许不冒废气的环保自行车上路,什么道理?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我心目中的宜居城市,清水潺潺,清风阵阵,有鸟鸣啁啾,有充足的阳光不被高楼遮挡,有和谐的不撞死人的交通,有和谐的邻里经常举办邻里酒会舞会的和睦关系;校园里没有刀光血影,小区里没有贼的影子,公交车上没有被割开的手提包口子;富者不炫富而帮穷,穷者能够得到全社会的不掺假的关爱;集市中没有欺行霸市,超市里没有三聚氰胺,鱼是鱼的味道,肉是猪的味道,而不是地沟油的味道。
宜居的城市,市长与老百姓一样“体验”公交,富豪一样与穷人在一块健身娱乐,百岁老人在欢乐满足人文关怀的气氛中离开人世,新生儿在一出生就有了医疗保障;无论穷人富人都得到平等的教育、低廉的学费,荧屏上唱响的是道德之歌而不是迷失之歌,影视作品、广告作品中没有嗲死你不偿命而只有女性的温柔。这不是无瑕疵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追求到的眼皮底下的目标。
世博开启了国人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子,结合这扇窗子,再审视自己的屋子,可以将宜居的城市融合世界元素并使中国固有的优良传统优良体制发扬光大。
第二篇:城市发展与宜居城市建设
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
国家公务员网2010-12-09 浏览: 14197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而巨大贡献,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人口的大量聚集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造成许多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和形象,盲目开发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后,各种社会矛盾相继凸显。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极为不合理。而项目完工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跟进,加重了城市环境资源压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光体现在城市规模和繁荣程度,更重要的是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在事关百姓生活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权利(错别字,应改为“全力”)打造百姓满意的宜居城市。具体而言:
打造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是前提。各级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的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收益者,正在城市建设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转变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唯GDP”的观念,把建设民生工程、百姓满意程度作为领导干部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打造宜居城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是关键。在执行城市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查和规划,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小组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审查项目是否会对百姓的正常生活生活造成影响,经过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相关部门协同专家小组对具体的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划,包括项目建设的目标、手段以及后续的民生保障。此外,组织人员深入群众,听取民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对引发广大群众不满的项目必须坚决终止。通过专家论证、民主评判,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打造宜居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政府应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资金投入满足建设需求。改革资金投入方式,使资金在阳光下运作,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规范、长效,为人民群众营造舒适幽雅的居住环境。
城市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转变政绩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发展和百姓满意的双赢!
第三篇:努力推进城市向新型宜居城市发展
努力推进城市向新型宜居城市发展
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0810301096 姓名:杨匡指导老师:姚贱苟
摘要:
随着时光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已经转到21世纪的历史车轮,为我们追求新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城市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小乡镇到小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从来就没用停止过。当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加深,对于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发展战略都有了新的改变。由于工业的发展带来种种城市病,我们不得不慎重的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二十一世纪以前,是城市患病的时期,二十一世纪到来,是城市治病的时候了。我们不断的摸索着前进的道路,创新和发展。宜居城市,一个新兴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追求,更是每一个市民的期盼。推动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型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了。
客观上来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宜居性。现代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早已经开始。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连市,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崛起,改变了过去城市发展的老思路,老模式,把环境的整治,美化,保持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真正的花园城市,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大连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宜居城市。浙江小镇千岛湖是从一个传统乡镇转变为现代旅游的黄金城市,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围绕着美化环境,保留历史文化,保护山水景色,提供优良服务等,也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一句城市。
总之,宜居城市这一理论的出现,是城市管理理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的一次重要转变。
二.宜居城市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工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城市问题不断出现,道路拥挤,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就业紧张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每一个城市的共同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人们必将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人居环境和生存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已经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面临粗放型城市向节约型城市的过渡,正在急切地探索中国新型的精明增长城市道路,实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在这场浪潮中,大量城市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把城市“做好”。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建设,近两年之内已经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因此,宜居城市建设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目标质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 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
2007年5月30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正式发布,《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出台是关于我国城市环境的一大进步,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
宜居城市分为三类: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和宜居预警城市。
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他们分别是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另外,该标准还根据“水桶短板效应”原理,设置了几项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得分大于等于80分的,只要有任何一项否定条件,就不能确认为宜居城市。
我们不能说给宜居城市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宜居城市对于城市的要求是高的。城市富裕,环境优美,绿化程度高,就业环境好,公共安全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
四.宜居城市理念的意义
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城市化进行到如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宜居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当然不可能预知未来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全部。但是通过宜居城市发展的数十年的成果,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的深远影响。
宜居城市是一场深远的革命,它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策略,将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城市管理方式和城市空间分布形态,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布局。
宜居城市的发展,将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生活环境的高要求,真正的通过城市的变化达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潮,我们可以想象,宜居城市的理念将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
宜居城市是21世纪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城市一句质量高低直接代表着城市的争议发展观念,代表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反映着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等生活质量,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因此,一个城市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城市,对于其是否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发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如何向宜居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向宜居城市发展,一定要理论先行,实践论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走向生态宜居城市的道路。
一定要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不能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结合。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土地使用等,搞好城市规划,把建造生态宜居城市中的生态二字放在首位。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能鼠目寸光的看到近几年的效益,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规划。
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政府,管理者要在城市环境和生态的问题上特别关注,需要建立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订城市环境法规。注重城市的绿化,建立城市边缘森林等,要把城市规划和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大自然引入城市。在工业和环境的矛盾上,要根据生态环保和新的工业发展改变不适合城市环境的产业格局,要把城市发展的目标集中在可持续发展上,寻找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
城市管理者要把极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作为重要的课题。一个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就是市民能够满意城市提供给自己的服务。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重视公共服务的供给。
更重要的是各个城市的宜居城市发展道路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发展各自的宜居理念的时候,就要深刻的结合本城市的文化和特点,要体现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不能盲目的参照某个成功的城市,照搬其发展策略,最终导致的只有失败。
总结: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提高的个人生活要求,都要求我们的城市发展朝着文中提出的宜居城市的目标前进。宜居城市的理念真正慢慢的普及到各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宜居状态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点,应该把宜居城市的理念引入。
参考文献:
⑴吴琳 《宜居城市管理》人民出版社 2007.8
⑵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现代城市运行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8
第四篇:拉大城市框架,构筑和谐宜居城市
拉大城市框架,构筑和谐宜居城市
乐昌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2年4月21日
适宜人居是对宜居最简单的理解,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拉大城市框架,建好城市,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的增长。总结我市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系统研究下一步的思路与对策,是我市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抓好城区建设与开发为主线,重塑城市形象,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相结合,构建了和谐宜居城市的格局。为了体现城市特色,扩大城市规模,市政府按照“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的城市发展方向,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老城区利用闲臵地和改制企业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项目开发,实施了职工文化广场、顺易华庭、中心花园、兴业茗居、百福商业广场、乐兴豪苑、金生圆商住楼以及城市广场等规划项目。随着富庭雅苑、碧桂园开发项目的推进,及“一江两岸”市政道路的延伸实施,新、老城区面貌逐步改观,使城区框架不断拉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形成了“城市中有山水,山水中有城市”的生态园林城市。二是道路网络基本形成。随着长乐公路的扩建、乐梅公路的建设以及对中心城区道路的扩建改造,使城市道路骨架逐步拉开,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同时,即将建成开通的广乐高速公路更是为乐昌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从而基本形成了我市河南片区东西向主干道。三是 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大了城市规划编制力度,形成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内的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小,影响城市发展步伐,城市框架没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拉大。二是城市布局不尽完善,老城区建筑密度大,城市整体设计水平不高。三是城市功能矛盾突出,交通拥挤、停车难、不通畅,已容纳不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沉重负荷,客观上要求扩大城镇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四是违章建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影响了我市的整体形象,阻碍了我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执法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客观环境给我们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广乐高速公路的建设、武广高速客运专线站点的拟建以及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等等,都将为带动我市城市开发、拉大城市框架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要调整思路,做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这篇大文章。
(一)超前、大手笔规划发展中心城市,拉大城市框架。超前大手笔规划建设有利于职能部门统一整合资源,加强用地保障。根据我市目前客观环境的变化,城市规划建设须调整规划定位。要以“大手笔、大气魄、大规划”的要求,舞活规划“龙头”,加强规划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规划实施刚性,尽快实现规划一张图,规划全覆盖。乐昌作为韶关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议按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把城市定位为“韶关副中心城市,北江流域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乐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工、贸、旅协调发展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中心城市总体结构从“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的带状布局向“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 东、向北适当拓展”的“两心一带两轴四片”的片区+组团型空间结构方向发展。把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控制在麒麟山以南,马头山以北,广乐高速公路以东,横岭村以西的范围内,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一是发展城市主中心:利用现状旧城中心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在武江大桥和府前大桥之间、武江两岸的区域建设规模更大、集聚力与辐射力更强的城市中心。武江以北以现有的商业街区为基础,以商业、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保护、传承乐昌旧城的文脉和传统生活特色。武江以南以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为主,建设成为展现乐昌人民新形象、新气息的重要窗口。武江两岸的绿化休闲带将河南、河北的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二是发展城市副中心:延续上版总体规划建设新城市中心的思路,在城区南部梅乐大桥附近,沿武江两岸和乐梅公路两侧,在现有行政设施的基础上,与碧桂园商住区开发协调,加强商业服务业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形成以行政、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副中心。三是建设城市滨江发展带:沿武江形成城市滨江发展带。武江从西北向东南穿过乐昌城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景观要素。规划结合两个城市中心,科学分配生活、生产与自然生态岸线,合理布局两岸开敞空间和公共设施,加强滨水景观控制与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居住的环境品质,突出乐昌“一江两岸”城市特色。通过跨江大桥加强武江两岸联系,促进南岸发展。
(二)近期工作重点。
一是加快构筑城市路网框架。乐昌道路规划的格局为“五横七纵”。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我市的发展方向为“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随着广乐高速、梅乐公路的建成与开通,构成了河南片区的东西向主干道。因此,我们近期必须加快完善梅乐公路和广乐高速连接线的市政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加快南塔路、长塘路和天桥加油站—环城路的道路建设。南塔路是河南片区南北向的主干道,且连接古佛岩风景区,对该道路实施拓宽和改造,对改善旅游环境,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做好殡仪馆规划迁移工作的基础上,将该地块改造成公园绿地;目前,殡仪馆的初步选址位于梅乐公路离城区20公里处的肖家岭,该选址待进一步的论证后再行确定。
长塘路是我市至东向西与梅乐公路相接的道路,目前已由百信花苑的开发商完成了须实施拆迁路段的全部工程量,如实施完成该道路的建设,将会形成由长塘路、梅乐公路、沿江路、广乐高速出口连接线、南塔路所构成的河南片区主干道道路网络,从而拉动城市重心的转移,满足了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天桥加油站—环城路,是我市连通市区昌山中路至市区环城路的规划道路。通过该道路的建设,进入市区的车辆可通过环城路直接进入市区昌山路,一方面可减轻市区人民路的交通压力,同时也可带动该道路沿线的发展。
二是高起点规划,发挥“龙头带动”。重点完成《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成果报批工作。加快城市“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的发展步伐,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包括商业、金融、服务、文体等在内的城市功能区,规划引导商业及各类文教办公项目往城南新区发展;特别要以建设全民健身广场、五星级酒店、城南汽车站、农贸市场等项目,以及重点加快西南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延伸公主路至昌山电站,连通省道248线,建设武江两岸区域的新城市中心区,实现中心城市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的重大空间战略转型。
三是控制中心城区建设。由于我市近十多年来的发展重心基本都放在中心城区,造成人口密度过大,停车难、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今后,建议中心城区除为完善“一江两岸”景观、企业转臵、危旧房屋等必要的建设外,原则上暂停拆旧建新,引导我市城市发展向城南新区迁移。同时,应加强对中心城区的交通管制,特别要加强昌山中路(中心市场门口占道经营)的管制,对人、车流进行合理的疏导,充分利用昌山中路和公主路的分流作用,避免城区交通压力集中在人民路;另外,在原已规划的小商品市场改造建设停车场方案的基础上,尽快完善方案,完成停车场的建设,从而使人民路、香花街、公主路的车辆可得到规范停放。另外,也拟通过对现状市印刷厂地块的改造,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建设一个停车场。同时,通过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还市民一个通畅、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近期还要实施武江两岸的区域改造,新建几个标志性景观,建设一个市场、一批居住新区,特别是要加快城市广场的建设步伐,从而形成标志性的亮点工程。要加快全民健身文化广场的建设。配合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在加强管理沿江路景观绿化、竹林公园的基础上,在“一江两岸”规划增设一个全民健身文化广场,形成山体、水体和市区公共绿地、古迹景点、城市中心串联起来的城市绿化走廊。
四是打造城北商业中心。由于京广铁路对我市城区的分隔,影响了城北片区的发展。且目前城北片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只能依托现有中心城区的服务设施,对城北的居民工作和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亦减弱了我市向北拓展的动力。商业中心作为居民生活条件最主要的配套设施,将有力带动城北片区的发展。目前,已有开发商意向性地对城北加油站及周边地块进行投资建设,并拟引进“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进驻我市。如该项目的启动,将逐步使城北自成系统,减少京广铁路对我市向北发展的制约作用。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规范房地产开发,落实容积率、绿地率要求,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旧城开发。处理好产业园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等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关系,着重考虑广乐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两旁、梅乐公路沿线城区段两旁和乐昌峡库 区周围土地的控制规划,启动武广高铁乐昌站连接市区道路规划,提高主城区在区域空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是科学引导,致力于城市运营。通过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增加城市可利用的城市土地资源,将长来、廊田、北乡等周边镇作为中心城市的拓展空间,解决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问题。积极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城市资产资源,培育拟开发区域的区位优势,调控城市级差地租和级差地价,提高城市运营效率。近期要积极推进城市广场、全民健身文化广场、五星级酒店以及乐城第一农贸市场的改造,尽快形成亮点。
七是明确责任,整合资源,依法管理城市。近期,我市违章建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仅市中心城区即发现有多起违章建筑。这些违法建筑已严重影响了我市的整体形象,阻碍了我市的健康有序发展。但由于我局没有配备专门的执法队伍,直接影响了违章建筑查处的力度。经我局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了解,韶关市将查处违章建筑这一职能放在城市管理局,一旦发现违法建设行为,由城乡规划部门前往现场勘察,确认属违章建筑的,由城乡规划部门函告城市管理局派出执法队伍,按法定程序进行查处。加上当前国土部等十四个部委已经联合成立小产权房整治处理领导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小产权房整理政策方案的现状,因此,建议我市今后的城市执法工作可效仿韶关市的管理模式,形成国土、住建、城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依法对全市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检查、管理和监督,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违法行为,力争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第五篇:城市经济发展不利于建设宜居城市一辩稿
城市经济发展不利于建设宜居城市
2012.04.29
一、定义
1.城市:非农业人口聚集的较大居民点。
一般有工业、商业和住宅区,且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设施和经济基础。
2.宜居城市:城市发展到都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通常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水平三者为必要条件。生态环境有:城市干净整洁、空气质量好等。
人文环境有:社会治安、社会福利、交通便捷度等。
二、立论
1.先破
2.后立
为了发展经济
三、背景
1.不可皆得
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推开门就是方便的轨道交通,一方面要求心情不好的时候,推开门就是广阔的森林。
经济利益与人文生态环境不可以兼得。
2.不利于建设宜居城市 不等于 不去发展经济
首先,不发展经济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
再来,建设经济、建设自然和谐是天平的两端,两个都是我们想要的。
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市来说,到了后工业化阶段,天平已经向经济倾斜。所以我们更需要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为城市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不是砍去整片树林,也不是一根草也不拔。
四、1.2.3.漏洞们 不能把经济过度发展造成的问题,理解为普遍问题。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与建设宜居城市相辅相成。不是所有的经济发展都能用于建设宜居城市,但是宜居城市的建设一定需要经济基础。
建设宜居城市需要方方面面的建设,所以不存在独立的充分条件。我们需要从充分条件中看出是利是不利,正方易证经济建设是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