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城市群发展土地规划
摘要:土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群在面对中部崛起、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大好机遇,更应合理高效地进行土地利用,挖掘土地价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本文从**城市群的土地资源概观入手,分析现有土地开发利用存在问题,明确了省域中心城市群的土地规划重点。
关键词:管
理学 土地利用 ** 城市群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先进地区。2007年12月14日,**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为三市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土地规划和利用,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保障。省长周强就指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土地管理改革。加紧研究制定**城市群土地管理改革方案,真正把**城市群建设成为我省土地使用和管理创新的先导区”
一、**城市群土地资源概况
**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8%。三市沿湘江成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聚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其土地资源呈现了几大特点。
1、地形地貌多样,丘岗比重大
**三市地处我国地貌第三季阶梯向东南丘陵过度地带,东北高西南低,山、岗、丘、平原地貌类型齐全。地貌类型决定土地的基本构成,**地貌类型构成以丘、岗、平为主,兼有山地、水面.丘岗平地面积179.18×104hm2,占区域总面积的63.79%。
2、土地适宜性广,自然生产潜力大
**地区山地与盆地分异明显,丘岗多为红岩丘陵和网纹红土丘岗、河谷平原比较发达、水源充足、光热丰沛、微地貌类型多样,土壤以红壤为主、兼有水稻土、紫色土等多种类型,森林覆盖率达到54.7%,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整个区域土地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组合类型多样、土地适宜性广泛、土地质量等级较高、自然生产潜力大等特征。
3、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水平较低
三市目前的土地总面积是280多万公顷,但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23公顷,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9%,全省人均水平的73.1%;三市人均耕地只有0.77亩,只有全国人均量的42.27%,全省人均量的87%。
二、**城市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分析
1、土地开发规模大,用地布局不合理
**城市群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三市的土地开发在近几年达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全省近年来土地供应量偏大,三市的都兴起了以发展为目的的“扩城”运动,但是产业与用地布局不合理。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25%~30%,居住、商业用地占50%~60%为合理。虽然,近几年,三市已建立了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但**三市的工业用地指数明显偏小。以长沙为例,2006年《中国50大城市土地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在新增用地项目,工业项目用地仅占14%。
2、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粗放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低现象,不仅在**城市群存在,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城镇用地中,有大约8%的土地(约2670平方公里)属于闲置用地,还没有被开发,而低效利用的土地则更多。2008年,城镇用地扩大了,农村建设用地却没有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扩大速度过快。从2000到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7000多万,而村庄用地却增加了4340平方公里。
三、省域中心城市群的土地规划重点
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从立法宗旨、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新型的**城市群将构建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属于**城市群核心地区)—区域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级结构。城市的发展是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投入,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将占用8000km2的土地。为了充分体现**城市群“两型社会”的特点,土地资源应该就四级结构,特别是省域中心城组群进行分类规划和开发利用,实现合理的发展容量控制。
图1**城市群构建规划图
省域中心城市群,即**城市群核心地区,是一个由长、株、潭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长沙县城区、望城县城区、湘潭县城区和**县城区和若干小城镇)。**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规划确定为:“以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北、西南、东南三个功能区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突出**北核(长沙)的核心地位,城
市中心组团、片区组团和小城镇发育相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类空间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功能互补契合,生态循环良好的特征型、网络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
作为核心区域,在土地规划利用上首先就要有前瞻思想,高标准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弱化“大生产中心”的概念,重点培养“大都市”概念,结
合三市的产业布局,巧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以**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1、三个主中心组团的土地规划
**三市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功能齐全、商业发达、物流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在《规划条例》中确定的城区中心地带其实已经是三市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土地资源高效集约的“极核”的地带。相对与**、湘潭两个以行政中心为特点的“新城区”,长沙的河东新城在执行着完整的城市中心职能,集信息、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作为最具辐射影响力的中心地带,在坚持“大都市”的发展的同时,要还土地于公共设施,还土地于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在合理程度上要“大气”,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城区布局上则要做好绿地的“描边、填空”工作,不盲目追求草坪,而是多种本地的常见林木,形成城市林,更好地符合“两型”社会要求。
2、四个次中心组团的土地规划
**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次中心为长沙河西新城、长沙星马新城、**河东城区、湘潭河西城区。对于次中心,特别是**、湘潭的两个以老城区为本体的次中心。其土地利用,要树立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数量,切不可实行将近郊地区一手揽入的做法。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强对城市中心土地资源的内部挖潜深度,将废旧厂房、闲置空地进行储备再利用,同时有序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周围组团转移和发展,而将传统的工业退出城区,形成“工商业小圈—居民生活大圈”的两环结构。而且在新建、再建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打特色牌。如长沙河西新城则是以大学城、麓谷为名片;**市河东城区则要突出商务中心的特色。
3、十九个片区组团的土地规划
十九个片区在空间位置上是属于**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的外圈范围。片区组团主要依据三市的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划片规划,主要承担着工业、物流、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职能,但其主要特色还是小型的工业片区。对于规模效应突出的工业,老工业区尽量不向周边要土地,而是可以借鉴武汉硚口区古田工业区、北京顺义区林河工业开发区的做法,盘活、整合现有闲置或部分闲置的土地、厂房资源,对其进行提标改质工作,从而实行“零耗地招商”的经济内涵式增长。新建工业片区也要以保护耕地为第一原则,有效地利用地理位置较好的闲置荒山地,一要经济效益,二要生态效益。作为**城市群的一部分,此片区域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职能——城市“绿肺”。这样的规划也提醒着我们在保护现有农田、森林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条件地发展园林花卉产业以及与生态相结合的高层次休闲娱乐中心。
4、25个小城镇组团的土地规划
小城镇的定位**城市群三核的功能区配套协作区域,也就是小城镇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群向区域次中心城市的过渡地带。作为**三市的大后方,应该逐步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郊区型农业转变。土地利用规划着眼于促进旅游业、种养业、林果业协调发展。在强化水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前提下,增加土地产出附加值。特别是沿公路发展观光农业,沿专业种植园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发展。
第二篇:土地规划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与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规划,因此它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森林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耕地质量下降,非农业建设用地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借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
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土地是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我国土地利用无宏观长远规划,导致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管理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可见,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第三篇:城市群教育发展力调查报告
今年4月浙中城市群规划在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对浙中城市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最近兰溪市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实现了各县(市、区)创建省教育强县“满堂红”,教育强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面临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如何谋划统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为浙中城市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的重点。
一、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的总体目标
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要着力实现四个“基本”目标:一是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方针,把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基本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较为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二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教育的15年教育,省三级以上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85%以上,85%以上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不低于99%,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目标。三是70%以上高中学校成为省等级重点中学,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5%以上,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5%,打造浙中教育品牌,基本建成浙中教育中心。四是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装备等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人人提供合适的教育,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提高浙中城市群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1.在均衡上突破。以教育强县的复查及现代化水平评估、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等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县域教育管理和投入保障体制,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力争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促进县域均衡。通过实施新“四项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创设城乡相对均衡的教育硬件;实施“领雁工程”、“521工程”、农村教师提质工程等,促进城乡均衡。严格按生均面积、师生比例,以标准化的要求,控制办学规模,把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到学校,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确保政策均衡;控制学生数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时间、空间,实现机会相对均等;研究制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均衡的具体标准,促进校际均衡。
2.在优质上突破。提升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把校园建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3.在协调上突破。学前教育着重提档升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创建省等级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基础教育突出品牌创建,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加快建设省重点中学、示范性学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立足基础能力,统筹专业发展,支持资助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突出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鼓励支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弱势群体教育突出救助,特殊教育实行财政全覆盖,建设市特殊教育中心;进一步关心贫困生、学困生、残疾生等人群的学习生活;落实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入学“同城同待遇”政策,基本实现“零拒绝、零收费”。
(二)切实增强浙中城市群核心区教育发展力,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1.办学硬件上引领均衡。高中学校全部按照重点学校要求建设,加快六中迁建工程建设;促进宾虹高级中学提档升级,尽快跻身省重点中学行列,确保重点普通高中率达到100%。加快落实市区中小学幼儿园专项规划,尽早建成城北小学、城北初中、安地初中,扩建九中、十六中,合并扩建胜利小学、东市街小学;实施八中搬迁工程,盘活江南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在全市率先实现85%的学校成为省标准化学校,促进教育均衡。乡镇中心幼儿园按照等级标准建设,完成2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
2.办学模式上示范优质。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从源头上减少择校,增加公平。以名校为龙头组建15个教育集团。通过特色办学模式,促进市区学校、教育集团立足实际,选择特别视角,明确特色定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走特色办学之路,鼓励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使人人得到合适的教育,得到最大的发展。
3.管理体制上辐射效益。职业教育学校较多、规模较大、专业雷同等,必须加大专业统筹力度,促进学生分流升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这需要对市区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高中学校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分区管理,资源配置重复,办学差距较大,教育水平不齐,发展壁垒较多,统一行动难度大,办学效益欠佳,阻碍核心区教育合力的形成,参照市新区、市综合配套改革相关精神,完善市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公共资源开放、融入服务全社会机制的形成。
第四篇: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探讨
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探讨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土地规划的概念和意义,之后就我国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接着论述了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实行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最后表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协调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城乡建设
近20年,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远远超过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但另一方面,我国对已占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较弱,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城市水平。土地规划就是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调控和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
1土地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2我国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规划编制后,如果单纯的强调稳定性,不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就很难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1规划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规划的制定和现实相脱节。
土地利用的动态决定了土地规划的灵活性,但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调整的随意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环境,土地利用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用地的科学预测,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的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规划在实质上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规划的制定和现实相脱节。
2.2没有能很好的保护耕地。
在县乡级规划制定过程中,把交通方便、条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农田,把条件差的、位置偏远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这种做法背离了土地利用总规划保护耕地的初衷。
2.3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土地规划与现实背离增大。
信息不充分往往会造成指标分配的依据不足的严重后果。合理的分配指标能够很好的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但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并能够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考虑到这些突发性因素带来的影响,规划就会偏离现实。信息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指标分解的科学性,土地规划就会存在先天不足。
2.4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必要的稳定性,调整的随意性很大。
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又一个问题是规划调整频繁,随意性很大。在我国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知识一种形式,当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用地时,若该土地不是指标用地时,只要通过国画调整就可以实现。规划的随意调整既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又无法达到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规划目的。
3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土地实行利用规划
3.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成果的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方案说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导言、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各部门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域和用地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方案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规划方案事实的可行性论证等。
3.2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土地储备机构应突出行政性、非营利性和专门性,其作用应体现在参与宏观调控、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盘活土地资源和落实城市规划等方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为依据,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和城市规划的方案通过土地出让落实到地块。它可前瞻性地平衡征地指标和用地指标,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解决由于规划和房地部门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造成的土地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3.3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利于进行土地出让总价预算;有利于预先安排和落实土地征收和动拆迁费用的支付及被拆迁人的安置,保障公民权益。同时,有利于保障经济型住宅用地的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有利于确保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盲目以需求确定土地供给的导向已经成为一些区域经济发展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政策在2004年首次成为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外的第三个宏观调控手段,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土地储备与出让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直接环节,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计划实施土地供应,理应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4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协调发展
我国要从根本上转变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针对当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使之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城乡规划首先要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千方百计杜绝形象工程。土地规划要重新审视目标。从城市的科学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联系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化布局,其中免不了要占一部分耕地。我们要承认这个现实,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规划。对于科学合理的发展需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给予支持、及时满足。与此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约束和考核指标,尽可能挤掉水分和泡沫,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在技术指标上相协调。
两个规划要经常沟通、互相探讨,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城镇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一般由城镇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例如,上海市从管理体制上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两个行政部门合并为一个局,这样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就可以在内部解决两个规划衔接协调问题,大大加强了两规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黎坚宇.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简析及其对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启示[J].广东土地科学,2007,(12):36-39.[2]曹清华.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若干认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8)32-35.
第五篇:土地规划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工作方案
学号:095121013姓名:习瑶瑶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摘要: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之前,先要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在执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就土地规划方案作一些简要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土地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
一、定义: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二、土地规划的任务:
土地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构想和设计,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组织土地利用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规划、利用全部的土地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监督土地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任务;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落实各项土地利用任务,包括用地指标的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的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协调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制定《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利用、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XX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细化和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的补充耕
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县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加强部门协调,做好《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公众参与。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特别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编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规划修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与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加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空间布局研究,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协调。加强与地方协调,加强与部门协调;二是加强衔接。要做好整治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三是加强论证。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重大工程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
(3)、做到“三个同步”。土地整治规划文本编制与专题研究同步进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试点县整治规划编制同步部署;规划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
五、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6号,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TD/T 1024-2010);
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
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10、《陕西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相关文件汇编》(2010年);
六、工作步骤
(一)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五个步骤:
1、准备工作。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协调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2、专题研究。按照《规划》编制要求,设立几个专题研究。
3、编制规划成果。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4、协调评审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
5、规划报批。规划成果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二)规划图件成果
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三)附件成果
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四)规划数据库
按照部数据库标准建设。
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机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县乡(镇)两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国土、发改、城建、经贸、乡企、统计、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乡镇长为组员的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段文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陶永文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抽调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应成立乡(镇)级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
三、职责划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统筹兼顾。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规划修编的总体安排、组织协调、具体落实等工作,提供土地基础数据和图件,拟定各类、各业用地计划安排等,全面完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从各自发展实际出发,组织相关部门预测本辖区内各行业用地需求,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安排方案,经乡镇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审查后,上报县规划修编办公室,县国土资源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相关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专门负责修编办工作,及时联络协调解决与本部门相关的业务,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四、工作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涉及到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土地资源发展的方向,对我县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发挥基础性、法制化的作用,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技术条件至关重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各级规划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委托有资质的甘肃农业大学承担编制的技术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共同完成修编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协助乡镇,按照统一集中的原则,负责联络聘请有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修编技术工作,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提供资料共同配合完成规划修编工作。
五、经费预算
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要求,总体规划修编经费应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经费由国土局协调财政部门解决,规划编制经费由各乡镇协调解决。县、乡级总体规划修编经费必须及时落实到位确保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六、时限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乡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增强对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紧迫感,把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纳入今年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各乡镇政府要尽快制订本乡镇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月底前上报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月底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编制工作,月底前形成规划成果,于年底前完成成果上报评审工作;县级规划要充分协调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经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于月底前将规划成果上报上级业务部门评审,于年底前批准实施。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土木工程网2011-11-30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创新研究》同济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2011-33、《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土地规划网2009-24、《土地利用规划学》杨小艳先知网2010-65、《土地规划》 百度百科
6、《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李河镇2010-11-27、《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王明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