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3:3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 朱锐

交通一体化实质就是对区域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交通系统各市场要素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区域内交通运输系统各种市场要素的匹配程度达到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和行业效率实现最大化。四川省发改委2012年10月制定的《四川省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下称总体交通规划),其范围了包括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及攀西城市群目前至2020年的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思路及目标。

成都平原城市群(下称平原城市群)包括成都、绵阳、德阳、遂宁、资阳、眉山、雅安7市全域和乐山市市中区、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夹江县、峨眉山市6县(市、区),覆盖国土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3129万。城镇化率约为50%,经济总量超过1200亿。其建设定位为我国战略“第四极”的双核之

一、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核、全国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是构建四川多点多极支撑的第一增长极。

从现状看,平原城市群仍存在内部通道数量偏少,通道等级偏低,通道线路饱和度较高,部分线路能力紧张;水运航道等级偏低,港口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水运通江达海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铁路通道复线率低大部分为单线铁路,能力利用率基本处于超负荷状态,不能满足铁路客货运需求;枢纽机场能力不足,航空市场开发滞后,支线机场运量小,运营困难,服务范围不广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按照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深化、细化成都平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确保共同的行业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建议在《总体交通规划》基础上,由省委、省政府责成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厅,组织协调平原城市群内政府部门成立“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发展相关工作的协调。并组织力量,根据总体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成都平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下称分区交通规划),统筹规划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确定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等行业一体化发展目标,确保交通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规划实施过程中“超前性”和“适应性”和谐统一。

实现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目标是《分区交通规划》的关键所在,也是成渝经济区交通规划从理念到技术全面的一次创新,建议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运行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此外,应格外重视和加强规划方案的深化、细化工作,在广泛听取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团体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认真组织好规划审查和评估工作,以保证规划质量和权威性和适用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使之真正成为指导平原城市群公路水运,乃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按照跨越式发展思路,选择适度超前的交通发展战略

从国内外城市群社会经济及交通体系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群在最初的10-20年是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的关键期,也是决定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成都平原城市群制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战略规划,不能仅从当前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现状出发,还应充分考虑以下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平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极为有利的政策机遇,若交通体系规划不能做到“适度超前”,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将有可能使城市群的发展错过良好的历史时机,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其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平原城市群社会经济极可能实现飞速、跨越式的发展,制定交通体系战略规划必须充分预见社会济的发展趋势并做到“适度超前”,否则将有可能再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再者,按照交通与经济发展互动理论,以及我国高速公路20年来实践经验表明,大规模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本身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产值的增加具有直接拉动作用,交通建设发展也是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之一。为此,制定的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将要指导平原城市群交通体系未来十余年的的建设和发展,这是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立并实现一体化的关键时期,只有战略规划“适度超前”,才能确保交通体系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

三、积极争取平原城市群交通建设发展所必需的有利政策

平原城市群交通建设需要消耗巨额资金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都是目前国内交通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平原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中,应进一步积极争取省政府以及群内各市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土地、资金等政策的大力扶持,将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各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利用好区域规划这一政策工具,在土地出让金及城市建设配套费用上给予支持,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社会发展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原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思路,按照交通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积极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成都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构筑以成都为中心的城际快速通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枢纽场站建设,注重交通体系能力建设与运行效率提升并重,全力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7+1”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发挥成都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交通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先导拉动作用,最终达到以综合交通体系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提升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目标。

五、加大平原城市群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促进制度创新,优化完善运行机制

尽快实现交通网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重视搞好“7+1”城市群内各市之间在政府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合作机制创新,促进和加强平原城市群交通建设与营运管理全作外部政策环境和合作平台建设,强化和完善8市交通一体化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实现交通网络规划的统一、融资模式的一体化,协调建设计划。

从经济层面上看,平原城市群经济、交通一体化发展总体上是建立在政府引导下,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一种城际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活动行为。因此,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合理高效配臵交通资源,逐步将过去各地方政府调控为主导转变为建立在城市群统一的市场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群交通建设,运营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打造名牌企业、品牌服务战略,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资源的整合。鼓励强势集团企业兼并或控股群内或周边地区运输企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应为企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尽快研究解决平原城市群交通合作组织机构及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从制度上保障交通管理一体化目标实现的关键

平原城市群交通建设发展已进入实施阶段,《成德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已签定,这为解决目前面临的跨地市合作建设模式与传统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之间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非常的借鉴。若仅依靠现有“7+1”松散型协调会方式难以从实质由解决问题,难免导致具体合作工作推进缓慢等问题。建议参考成德同城化合模式建立健全平原城市群交通合作组织机构,可考虑在过渡阶段采取组建“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管理模式,并在适时成立平原城市群交通委员会,由该类组织机构具体牵头负责,尽快研究制定各项合作章程以及完善管理与协调机制,打造统一的政策平台,使各项合作工作走上正轨,同时突破行业分割和行政区划壁垒是目前平原城市群交通体系实现管理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障碍,跨越这一障碍也有赖于交通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

七、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统一的推进平原城市群交通运输业一体化发展的鼓励、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区域统一交通运输市场的形成

群内8个城市应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和协商机制,按照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推进平原城市群交通运输业一体化发展的鼓励、引导和扶持政策,统一服务、市场开发、执法等标准和规范,清理有碍一体化发展的行业壁垒性政策,为平原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促进区域统一交通运输市场的形成。

(1)在实现“7+1”运输服务一体化方面,应通过省市政府交通运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共同配合,努力打造统一的运输行业管理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群内公交、出租以及汽车租赁跨地区经营、连锁经营,实现公交、出租服务市场一体化;群内公路收费站对群内客货营运车辆采取适当优惠措施,打造区域公共交通的“无障碍通行”。

(2)在群内交通运政执法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执法程序,统一执罚标准、执罚尺度,积极打造统一的制度平台。

(3)应建设反应迅速、统一的区域公路、水运交通指挥及救援体系,实现群内路网交通(主要是汽车)监控及安全救援一体化。

(4)在平原城市群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包括电子政务与商务、物流等相关公共服务信息),完善跨地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提高运输行业信誉度和安全性。

第二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赵川中心校武东君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重大国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河北省要实现率先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走在前列的目标,我认为,从政府层面上来说,要做到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说,应强化五大抓手:

一、把支持农民进城居住,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抓手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必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放宽城镇农民购房落户条件,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和提高城镇化进程和水平。要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建议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农民的住房和宅基地可以流转,可以转换城镇一定面积的住房;农民可以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享受低保待遇;农民可以通过一次性收取或分次收取租金的方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省政府应在工业园区等用人单位集中的区域,建设农民工租赁性集体公寓和公共廉租住房,鼓励农民通过租赁房屋解决进城居住问题。建议省政府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质化生活待遇,促使其真正转变为市民。

二、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抓手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城乡产业布局上,省政府应着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与大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公共交通等服务业。远郊区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等服务业。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协调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农村组织化程度。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近郊区大力发展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以优势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拓展现代农业多领域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三、把健全农村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抓手

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的金融体系。市省政府对省市县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农”担保投资公司可实行扶持资金指标化,并拿出一定的资金予以奖励和补贴。同时,要明确让农民的房产地产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直接进入担保抵押序列,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农村投融资体系。在全省探索建立农业投资公司,让城乡统筹的农民房地产在银行活起来,在市场流起来。省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投融资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经监管部门批准后,组建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支持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与农户信用评价,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落实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林木等资产的所有权,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省政府应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抓手

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河北省、市区及各县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

建立以省里确定的重点镇为示范点,以各县区城镇为常态化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明确市、县、乡三级的事权和财权的责任,健全市、县、乡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探索建立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开支稳定来源的机制和办法。加大省、市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小城镇建设等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积极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分离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在城市城中村、近郊有条件的城镇区域,推动村级事务管理向城镇社区管理转变。健全村级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大力推进实施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探索乡(镇、街道)长(主任)公推直选制度,建立和完善质询、罢免、目标考核等约束和激励制度。

五、把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作为抓手

一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基础上,结合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并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予以优先优待,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水平。二要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三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衔接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四要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立足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助和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孤儿、孤老、孤残的基本生活。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资助和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在“吃、穿、住、行、医、学”等方面的最基本需求

第三篇: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城乡交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XX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XX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几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其中重点突出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方面。

关键词 城乡交通一体化 交通需求 统筹规划 交通分区 公共交通 道路交通

一、前言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城乡产业布局、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也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同时还包括城乡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官”、“主动脉”、“推进器”和“发动机”,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二、现状分析

2.1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统计,截止到2010年初,我国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多半,标志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同时,由此造成的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的城市中各种压力会日益增加,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要摒弃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由此势必会造成城乡人员的大量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增大的人口数量对城乡公交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城市内公交体系的发展,而是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两者更好的融合与沟通,是一个区域更快、更好、更强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2.2 城市与农村对交通的需求力度逐步增大

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区域、局部交通规划与建设体系,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要打破原有的单一交通体系模式,发展多元化、多区域、辐射型的交通出行体系,充分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结合的特性,通过交通模式的改变带动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转型,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居民外出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面临的问题

3.1 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建设力度不够,衔接依然薄弱

目前重要的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缺乏统一协调,重要通道运输保障不足,交通走廊能力仍显紧张,尤其是干线公路与周边区相通的运输通道建设力度不够,引起部分干线公路客、货流量高,导致其通行能力紧张;另一方面,在实际规划中,往往是根据已经形成的线路和客货流基础及趋势倾向,先规划通道,后确定枢纽或给枢纽定位,很少从运输枢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枢纽之间连接关系的层面对运输通道规划提出要求和论证,造成通道衔接薄弱以及通道布局规划的不完善。

3.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密度的不足

随着城乡共同发展,早期规划的交通路网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加之存在结构性缺陷,道路使用功能不明确,支路系统利用不足。交通性干道两侧进行高密度的居住和商业性开发,直接影响了道路功能的发挥。同时次干路通行能力受各种情况干扰,效率低下,未能达到疏散局部交通的效果,使主干路在承担长距离交通出行的同时还要为局部地区性交通服务,增加了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支路系统由于系统性不强、通过条件差、非法占道现象严重等因素导致利用率不高,没有在交通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城乡结合部道路网密度不高,道路功能级配不合理,无法兼顾城内外道路交通的畅通性和易达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公交线路相对较少。

3.3 城乡交通一体化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机制体制支撑

到目前为止,在交通行业还较少有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专著和理论方面的文章,缺少对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和外延、机理和机制、经验与教训、对策与政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尚存思想认识模糊不清,思路不明,行动缩手缩脚等问题,在满足城乡居民的实际交通需求上成效不明显。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四、应对措施

4.1 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因此,在统筹工作时,高度重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工作,城乡交通路线、站场、车辆、班线资源以及营运组织方式等要素的重新改造、整合和优化是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涉及到城乡交通一体化科学规划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头”。只有“龙头舞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才能“化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一个新的交通方式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最大不同是,无城乡边界性、无城乡分割性、无明显城乡差别性,在交通路线、站场、车辆、营运组织管理上呈现出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城乡交通无缝对接性、设施布局的整体性、乘车环境的一致性,城乡居民共享一样的方便便捷、一样的安全舒适、一样的经济实惠。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上,要尽早制定和出台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应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交通等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妥善解决交通设施布局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上的空缺、不统一、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交通对接处、结合部、转换点、延伸段等应尽可能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一致、统一,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可靠的、有效的技术支撑,落实到实处可以按下面思路进行推进。(1)发展差异化的交通分区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综合系统应是有差别化系统,城镇不同区域对交通设施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为贯彻区域差别化的交通设施供应与管理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划分交通分区,对于不同分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目标,引导城镇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交通分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是结合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两种主要方式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划定交通分区,同时还需结合以下因素:一是城镇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状况;二是部分区域的交通设施约束;三是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公交走廊布局;四是城镇枢纽布局;五是城镇功能分区及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六是市域一些特殊区域,如景区、环境保护地区等。

(2)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公交服务分区和片区一级枢纽为基础组织公交网络,形成市域范围内一体化的城乡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增强公交的吸引力,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不同层次的公共交通线路串联公交枢纽和覆盖公交服务分区,市域内公交系统构建以公共交通服务分区为支撑,以公交枢纽为核心,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主干线、接驳线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市域范围内划分若干公交服务分区,城镇之间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公交方式,在公交服务分区内以公交枢纽为核心,组织公交干线和支线线路。

(3)建设城乡一体、功能清晰的道路交通网络

改变以往以城市道路和区域公路作为划分道路的方法,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网络要求对于不同等级道路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将区域公路、城市道路纳入到一个系统内统一规划,承担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型式。4.2 完善建立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在条件不具备和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当然,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其内涵远不止本文研究这么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深入分析城乡交通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主要问题等,做好城乡统筹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课题。参考文献

[1] 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J].交通科技,2009.[2] 刘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丁路平.城乡交通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史兰兴.谈农村客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第四篇: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转载日期:2012-7-17 22:39:00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一、多层次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尽管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笔者将城市群定义为: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单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周边的中小城市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联系紧密的城市化空间与城市化区域。现代城市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空间的相对集聚,这种强大的集聚效应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现代城市群还具有全方位的动态开放、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共存、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战略关系日趋复杂等特征。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一体化,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但正如布坎南的“经济人”假设那样,城市群的各城市政府也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因此,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一体化都离不开利益——这一运行的共同基础;城市群的协调互动及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群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共同利益机制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内在动力。城市群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在合理分工和充分协作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又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共同分享的,也是各城市政府所共同追求的。因此,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也是区域共同利益目标的探索过程和区域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过程,离开了区域经济共同利益机制作用的发挥,经济一体化就会受到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经济目标。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运用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是有限的,某种产品生产所需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这种资源投入的减少。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运行来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生产要素等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也要实现最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总是具有取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的动力和趋势,而这种高度的流动性则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市场与政府的博弈与合作是城市化运行的外在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的力量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及其中的企业行为,并由此引发了人口的空间集聚,从而构成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前提。此外,经济活动在城市群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使城乡矛盾逐渐突出,并最终打破城乡空间结构的失衡,形成城市群空间的外延扩展。对于市场与政府的合力而言,尽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要素能够在城市间,以及在城市群之间合理有序地流动,但是,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支撑体系作保证,没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在绝大多数城市群的扩散主要沿交通干线进行,以及城市群内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也是自市中心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和政府的合理机制愈显重要。政府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政府对城市群的空间扩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途径促进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手段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二、城市群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区域一体化是指地理上具有临界性的区域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协调合作,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区域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分工的利益,促进一定区域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而城市群一体化是在一个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或者城市群之间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彼此加强协调合作,实现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笔者认为,城市群一体化,在宏观层面表现的是多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是跨城市群经济体之间的日益融合的动态过程;在微观层面表现的是一个城市群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城市群一体化本质上是能够实现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和政策的统一,但这一过程是持续的、动态的,需要各个城市政府及企业等微观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在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与泛区域之间的区域发展问题。因此,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一体化。这是城市群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整个经济运行的两端,从经济活动的开始到经济活动的结束,就是要素投入和产品销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没有一体化的市场,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第二,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实现了最优化配置,必须对配置的最终结果进行检验,主要检验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是否合理。在经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乃至负效率,并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三,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一体化。这是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实施路径。市场建设和要素流动都是以基础设施作为实施条件的,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形成也是以基础设施作为依托的。因此,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要素流动的规模与水平,并最终影响到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此外,如果环境保护分而治之或缺乏必要协调,对要素流动的流向和流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四,城市体系和城市布局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依托和实现载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和重要阵地,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和不同功能的城市构成了经济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布局状态。各城市之间,只有既分工合作,又功能互补,城市布局是科学合理的条件下,经济一体化才能变成现实。第五,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构架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规则下进行的,不同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具有相同的或相协调的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第六,制度构架和政策措施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不同的制度构架与政策措施,不仅导致各经济主体经济发展结果的差异性,而且直接影响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同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又对区域制度构架与政策措施一体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选择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共8个城市,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的地区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从辽宁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联系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空间联系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是资源禀赋的差异、政策倾斜面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辽宁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城市群的制度创新,以及实施差别化的政策等措施。

1.政府层面的改革

(1)政府职能的转变。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彼得斯认为,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式、参与式、弹性化和解制式的模式。新公共服务的理念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要求。辽宁城市群在发展中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体制接轨的制度,用制度和规划规范政府的服务职能和责任;用制度规范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和责任;用制度明确政府的角色及相应责任。弱化行政区经济职能,削弱行政壁垒,增强市场力量。

(2)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城市群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在城市群内部建立共同市场,以实现要素的合理流转和优化组合,一般情况下并不排斥或否认行政区划的存在。但是,要在观念上弱化行政区划的概念,通过市场运作,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拆除地方保护主义,推进整个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坚持法律先行,并以此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目前,在我国区域规划法缺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制定区域规划编制和管理条例,逐步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3)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在沈阳经济区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辽宁城市群已经初步形成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尤其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合作进一步加深。但是,在目前行政区行政的体制下,辽宁城市群的各地方政府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应该重新审视政府间的关系,加强各个城市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和实行网络合作治理,从传统的政府间等级关系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

(4)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一般来说,完善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可以使区域的规划更具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可以尝试建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并赋予相应的规划和调控权,由它来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问题。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跨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问题都可以由该机构解决。同时,要赋予这一权威性机构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并使之法律化和制度化。

2.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创新

(1)制度创新。城市群的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迫切需要创建制度化的经济一体化协调组织,承担起协调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职能。目前,辽宁各城市成立了协作办公室,城市群内的市长联席会议等一些相关沟通渠道和机制也初步形成。但是,还需要在党政主要领导会晤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其他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对日常事务的联络、组织和协调。

(2)法律保障机制。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存在很大差异,没有规范统一的法规。这个问题不解决,区域一体化就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有必要制定各地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以强化地方政府调控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3)利益协调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城市都在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国家财政的有限性,城市之间是相互竞争的。但是,为了保证城市群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城市之间又是相互合作的。一个城市在做出战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优势,而且要考虑其他城市的决策。在城市经济合作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竞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构建利益共同体,其本质就是确定一体化组织中各个利益主体分享利益的制度设计。

(4)合作与分工机制。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强调城市之间在经济上交往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在发展上关联互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以建立市场化条件下合理的区域分工为前提。经济市场化使市场机制逐步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和产品可以实现在区内的充分流动,并以其效率参与区际分工,在城市之间发挥经济互补作用,提高全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实现区域分工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辽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多元复合行政,建立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多元复合行政强调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自发参与性,采取民主合作的方式形成良性互动。

(1)构建以省级政府为首的城市群一体化委员会。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无非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可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级设辽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协调委员会。这一机构可以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解决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各自发展以及互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打破行政壁垒、条块分割,使产权、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在整个区域的优化配置,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分工、大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而且省委省政府可以凭借其权威性使省内的各种协调更有力度。

(2)构建城市群内部政府合作组织。从空间结构看,辽宁的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相互交织,构成了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格局。因此,有必要建立各板块内部的城市区域合作组织,协调板块内各城市以及板块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事务。当前,已有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联合体、沈阳经济区市长联席会等不同层次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但是,这种组织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应该根据各地的发展状况,组建各个板块内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政府合作组织,尤其是辽西北不发达的城市更应该主动加强与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合作组织。当沿海经济带与内陆经济腹地的互动协调发展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各个板块内的合作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再上溯到更高层次——省级政府的合作机构寻求解决。

(3)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在各板块、各城市结合自身竞争优势选择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围绕主导产业的行业间协会、各类民间组织。以此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在微观层面上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民和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调互动。尤其是各类行业协会等组织,可以有助于形成跨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和集群,从而使城市群产生内在的、不可割裂的经济联系,并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产生自觉主动的互动发展的要求与行动。这将更加有助于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的治理。

4.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再造联合体

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是港口与腹地、中心与门户的关系,推进两者统筹发展既是适应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辽宁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要攥紧“两个拳头”,发挥组合优势,通过两者互利共赢,最终实现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利益协调,避免恶性竞争;通过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优势整合。而且从全省的一体化发展看,尽管政策上将其分为两块,但实际上整个辽宁形成了不可分割、统一的经济体。然而,考虑到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内各个城市间的发展还存在差异,需要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此外,辽宁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增长极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第五篇:关于铜池一体化发展建议

关于铜池一体化发展建议

市政研室:

根据《关于开展铜池一体化调研的通知》的精神,商务局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就铜池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目前我们在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中,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平等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区域商贸流通业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共同构建皖中南中心商贸城市。

建议:

1、在两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之下建立两市对口部门合作机

制,加强沟通,互通信息,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

2、整合现有的市场资源,建立区域内无障碍市场流转机制,避免资源浪费,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市商务局

下载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流失、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远景设计研究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从城乡发展差距形......

    探讨城市群发展土地规划(精选五篇)

    摘要:土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群在面对中部崛起、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大好机遇,更应合理高效地进行土地利用,挖掘土地价值,建设“......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自2010年起,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转变经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区委: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