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浅谈
长沙率先建设两型城市三问
谢湘明
正当我国实施新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即将拉开序幕之时,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的目标。本文试图谈谈这一话题。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意味着什么?
全球发展模式深刻调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化的核心就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寻求建立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和遏制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头等大事之一。因为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的索取将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难以持续,这无不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不断加深关注和参与的重大主题。相对来说,西欧、北欧和日本走在转型发展的前列,这种转型就是向低碳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转型,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的必然减慢,相反能形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的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并带动就业。中国发展方式势必转型。中国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走过了一条压缩式、激进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毋庸讳言,这三十 1
年走的是一条资源消耗较高、环境破坏较大的发展路子。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不仅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全球责任难以履行,而且国内的民众利益、产业竞争力能力受到损害,经济快速发展最终不可持续。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目标,不仅有法律、规划、政策、投入等层面的具体安排,还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在中部地区试验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发展新路,为全国提供经验和示范。
长沙发展道路率先创新。长沙要在“十二五”时期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是对全球发展潮流的顺应之举,是对国家科学发展要求的践行之举,是肩负综改试验责任的担当之举。然而,这同时也是一个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目标。一个两型城市,应当是一个能源及水资源消耗乃至各类物耗水平低、具有低碳发展特征的城市,是一个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高、空间布局高效合理的城市,是一个产业竞争能力强、清洁生产程度高的城市,是一个环保设施健全、污染排放很少的城市,是一个各类市政设施和公私建筑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城市,是一个公众两型意识强、参与程度高的城市。总之,两型城市是一个同时兼具高水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市,这样的目标无疑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也因此极具意义。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转变发展方式上突破诸多的障碍,实现重大的跨越。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底气在哪里?
长沙率先建设两型城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基础和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优异的自然天赋。长沙是我国南方一座美丽的山水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3%,湘江穿城而过,更有岳麓山、橘子洲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优良的天然禀赋。
良好的发展基础。长沙的产业结构非常适合发展两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较小,采崛、冶炼、建材、能源、化工等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展良好,现代服务业更具特色,特别是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长沙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实力不弱。这些都使长沙有可能较快建成资源消耗低、污染小、技术程度较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宝贵的综改契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布局于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在近三年内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以两型为理念的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城市环境改善收到显著成效,农村环保已全面破题,绿色建设标准创新实施,节地节能的经验和成效领先国内,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城乡统筹、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正在不断加力。有了这些基础,长沙完全有可能在两型社会建设上领潮流之先。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障碍在哪里?
有道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目标,需要克服诸多方面的障碍。
思想观念的制约。建设两型城市是向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跨越,其前提是一场全面更新思想观念的革命。对于各级党和政府而言,目前仍然过于偏重GDP 指标,即使是在改善民生上,也偏重于物质利益的保障,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仍然难以成为优先目标;对于各类市场主体而言,履行节能环保社会责任的意识普遍薄弱,产业升级的缓慢也影响了企业的两型化进程;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由于公共意识相对缺失,两型文化培育和两型行为养成非常不易。
资金投入的缺口。率先建成两型城市,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水、空气、固体废物的处理设施建设和提升,节约能源、水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施建设和更新;节能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要求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成本投入全面增大。比如中小河流及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高耗能建筑的节能改造,传统建材、化工、机械等产业的退出或升级等,都需要极大的投资作支撑。对于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的地区而言,既要推动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又要解决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问题,资金投入缺口颇大。
技术支撑的不力。资源环境领域的高端核心技术目前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更适合本地区的适用技术还有待研发和应用,如大气和水环境深度治理的技术、系统化的高端绿色建筑技
术、各类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的核心部件等,没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两型城市建设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利益格局的掣肘。两型城市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作支持,必须打破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制度体系,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和置换。如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土地、财税和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都将触碰和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这使重大的改革将遇到现实的阻力,而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积极性调动将是一道难题。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路径在何方?
两型示范新区
两型生态系统
两型产业结构
两型绿色建筑
两型高效交通
两型生活消费
两型体制机制
两型保障体系
第二篇: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循环经济的定义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资源节约 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企业 个人 正文:
1.两型社会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1]
2.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在清朝是就自诩为“天朝上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或者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台的人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那些资源短缺现象及事故,无不昭示着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如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一水荒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存的极大威胁,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再如近几年的黄河断流、长江断流及众多内陆湖泊的萎缩枯竭都给我们敲响了一警钟。我们的母亲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胁,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再来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至此,中国开始全面进入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资源节约问题首当其冲。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在2005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
3.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成就
我国一直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个省市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的相关的政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属于自身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各个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具体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典范。1998年7月,王祥临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阳造纸厂厂长。当时的纸厂因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的冲击而濒临。而过去的造纸方法与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工人们提出了“林纸一体化”思路。“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传统林木和造纸分离的管理生产模式,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造纸企业,又建设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这一具有循环经济发展思想的方法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还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人民都在积极地为建设循环经济而奋斗,我国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99年,济钢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经验就在全行业得到推广。斗转星移,目前济钢已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企业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案例。
此外,广东省更是提出了绿色广东的口号。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这一构建和谐广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与构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05年2月,广东成为全国绿色GDP试点的十个省市之一,表明建设绿色广东已进入实践探索。据专家介绍,广东的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单个企业、共生企业群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在单个企业层面,广东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在共生企业群层面,广东在南海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计划滚动投资50亿元,将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三代工业园。在社会层面,广东初步形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热能。积极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目前,广东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每年综合利用回收危险废物已达80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安徽铜陵的对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这些昔日的铜、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导产业形成的当地的结构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义马市,它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
起以电-煤-铬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湖南省农村的林业和农业方面循环经济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环经济也渐成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以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以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了历史进程。
注释:[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05-06-27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7-06
[4]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J]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2005-03-05
第三篇:两型机关建设
益阳电业局创建“两型”示范机关实施方案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进一步动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配合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中心工作,根据《<益阳市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益政办发[2011]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制定《益阳电业局“两型”机关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把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观念渗透到机关,组织引导我局广大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文明、厉行节约、加强环保,积极参与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做“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先行者和受益者,树立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创建目标
“两型”机关考核评定总得分在98分以上为达标,机关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团结和谐、节约环保的各项要求。
三、创建内容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
1.节约用电。应合理布局照明设施,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裁减灯管,尽量使用自然采光,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对于走廊等公共区域的照明安装节能灯,安装声控或光控等自动控制开关,改造局 1
机关大院的路灯照明系统,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并试行间隔开灯,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充分实行空调节电措施,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通风,抓好空调开启和温度,引进变频节能技术,一般情况下空调开启要在30℃以上或10℃以下,空调温度控制做到冬天不超过20℃,夏天不超过26℃,下班前15分钟关闭空调,每年夏季,除重大外事活动外及有特殊要求以外,公务活动一律着便装,提倡在夏季用电高峰期事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下班后这些设备不许处于“待机”状态,同时关闭办公设备电源插线析总开关或拔下电源插头。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四楼以下原则上停开电梯,非高峰时段昼减少运转台数,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
2.节约用水。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设备巡查维护,及时修复“跑、冒、滴、漏”等故障。采取降低水管水压和减少水龙头出水供应量的方法来节约用水。尽量使用感应水龙头、红外线遥感冲厕箱,绿化浇灌全部取消自动喷淋并将水管直冲式改为节能花洒式,采用其它的节水型洁具等。提倡采用循环用水法,设置剩水回收桶,反复循环使用。
3.公务用车。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落实公务车节油、维修等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公务车配备标准;按国家规定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科学合理地确定车辆使用年限。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提高驾驶员的业务操作技术,确保车辆安全使用。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机关
1.绿化环境。办公楼院内设立垃圾处理设施,保持机关院内整
洁、优美,张贴各类温馨提示,设立无烟会议室、吸烟区,保护生态环境,扩大机关绿化覆盖率,建立护绿、保绿制度。
2.绿色办公。推动“数字益阳”系统工程建设,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物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推动网络无纸化办公,开通局域网,所有的材料、通知等全部实行网络化。纸张选择再生纸张或重复利用纸张,同时设立定期回收办公废纸制度。
3.绿色行政。认真学习、宣传、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破坏环境保护的行为,各职能部门在制定各项制度以及生产计划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降耗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广泛征求机关干部及其职工对开展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绿色采购。机关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面落实“两型”产品采购政策,促进“两型”产品采购的标准化、规范化,优先购买国家认可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节能产品,鼓励和引导购买使用能效标示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电器产品,严禁采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消耗、低效率设备和产品。采购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办公用车时,要优先考虑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产品。新购置的办公设施不使用以柚木、红木为材料的产品,同时兼顾资源的再利用。
5.绿色消费。抵制一次性用品,机关人员饮水使用玻璃杯或瓷杯,严格执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提倡使用布袋
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积极抵制过度包装产品,鼓励和扶持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四、工作步骤
(一)建立工作机构
成立由刘约军副局长任组长,陈健君、刘东来任副组长,机关各部室主任为工作组成员的局“两型”机关创建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由物业公司刘东来任办公室主任,杨伟星、邹志力为办公室成员。
“两型”机关办公室工作职责:拟定创建计划,起草工作组总结,加强创建宣传;对局机关各科室创建日常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向市两型社会创建办报送创建动态信息;依照“两型”机关考评标准组织对创建单位的考评和验收。
(二)宣传发动
采制作宣传展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对“两型”机关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实际工作。组织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益阳市创建“两型”示范机关实施方案》和《益阳市“两型”示范机关建设标准及考核评定标准》,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创建“两型”机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和掌握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材的基本知识,自觉成为创建“两型”机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内部网络以及宣传展板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建设“两型”机关的做法、经
验。开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主题讨论活动,发动全局干部职工查找工作理念、工作标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组织实施
根据本实施方案,我局于9月起开始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一是要针对问题抓整改,抓出效果,创出经验;二是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抓出特色;三是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中心和全局工作。
(四)检查考核
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不定期抽查和组织集中检查考核的方式,了解掌握创建“两型”机关情况,集中检查考核方式分为各部室自查、综合考评、结果运用三个阶段:
——部门自查。各部门对照《益阳市“两型”示范机关建设标准及考核评定标准》进行自查,并准备相关材料,做好迎检准备。
——综合考评。依照考核评定标准,领导小组对局属各部室进行考核评定。
——结果运用。一是在全局范围内通报评定结果,二是将考核评定结果纳入对各部门的绩效工作目标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两型”机关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室积极参与共同实践。各部室领导和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型”机关建设对我局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两型”机关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扎扎实实抓好落实。把
“两型”机关建设的要求转化为价值追求和工作理念,每一件工作都从节约、环保做起,确保“两型”机关建设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要求各部室干部职工严格落实在创建“两型”机关工作中的责任,加强对“两型”机关创建问题的调查研究,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建立齐抓共管机制
全局上下要切实增强“两型”社会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创建 “两型”机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把服务“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贯彻到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履行职能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
(四)抓好总结验收
要研究探索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服务“两型”社会创建工作的切入点和服务的方式、方法、途径,努力形成一批见解独特、思路明确、措施具体的研究成果,为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努力为服务我市“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益阳电业局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城市两型化建设测评体系研究
城市“两型化”建设测评体系研究
韩文思1刁兆峰1戢云峰2
(1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目前,城市“两型化”建设是时代所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很多,可是关于其建设测评体系的研究却不多。根据城市“两型化”建设的内涵和学者专家的现有研究,构建了城市“两型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确立了权重以及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并以武汉市为实例运用了该指标体系,指出该测度指标体系是可以有效测评城市“两型化”建设的。
关键词:两型化建设;城市两型化;测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迈进,我国在取得了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制造了很多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使得我国不得不正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不然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我国的高层领导人,如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城市两型化建设目前是我国每个城市都必经的过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目前,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两型社会建设做了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两型社会”应从生态文明观念、产业布局、政府职能、金融法律政策、信息化等方面着手建设。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前有和它相关的生态城市、循环经济和和谐社会的研究较多,直到近几年长株潭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申报成功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如湖北省统计局2008年3月初步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案》,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年5月创建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存在针对性太强、测评原始数据不全、案例评价建议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构建一个适用于所有城市的城市“两型化”建设测度体系,并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对武汉市五年的数据进行测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参考。
2城市“两型化”测度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两型化”建设,顾名思义,是指把城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过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与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产业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因此,“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即“两型化”,就是培养人民的资源节约观念,构建节约型主体,制定资源节约型制度,完善资源节约型体制,创建资源节约型机制和创造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并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本文制定城市“两型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就是为了检验城市的两型化的程度,即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已经做到的和没有做到的目标有哪些,哪些目标仍需努力,哪些目标已经达成,以为城市经营创新提供导向。
3城市“两型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表1中,城市“两型化”测度指标体系分为2个一级指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共5个二级指标,其中资源节约下面2个:资源条件和资源利用;环境友好下面有3个:环境条件、污染治理和环境满意度。共有20个三级指标,分别介绍如下:属于资源条件的有3个指标,主要用来检测城市圈的资源条件。选取反映水资源条件的“人均可利用
水资源”;选取反映耕地条件的“人均耕地面积”;选取反映城市绿化条件的“城区园林绿化覆盖率”。
资源利用下面有5个指标用来检验资源利用的情况。反映能源投入产出效率的“单位GDP能耗”;反映工业能耗的“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反映GDP素质和发展方向的“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三废在工业中利用率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反映污水利用率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环境条件下面有5个指标,主要用来检验城市圈的环境状况。选取反映市民居住条件的“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反映市民饮用水情况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反映空气状况的“烟粉尘排放量”;反映生活环境的“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和反映市民休闲环境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污染治理下面有4个指标,主要用来检验政府治理污染的程度。反映污水处理率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反映环保事业财政投入水平的“污染源治理资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反映废物利用率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和反映垃圾处理率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属于环境满意度的有3个指标,主要用来检测城市圈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程度的。选取反映空气条件满意度的“空气质量优良率”;选取反映居民迁移状况的“净迁移率”,因为迁移的多少也从侧面反映了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程度;选取反映市民对物质环境满意程度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4测度方法设计
4.1指标的计算
城市“两型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满分100分,分为正指标、负指标和适度指标。
(1)正指标的测度。正指标,这类指标的数值与评价结果成正向影响,即指标数据越大,评价结果就越好。它的计算最为简单,其公式为:
GLi=(Xi/Si)*Wi(1)
式(1)中,GLi为第i个指标的分值,Xi为第i个指标的观测值,S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2)负指标的测度。负指标,这类指标的数值与评价结果成反向影响,即指标数据越大,评价结果就越差,它的计算公式为:
GLj=[(Ai-Xi)/(Aj-Sj)*Wi](2)
式(2)中,GLj为负指标的分值,Aj为常数项。在对指标的计算中,设定“单位GDP能耗B4”的Aj=5,“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的Aj=1.8,“烟粉尘排放量”的Aj=10,“净迁移率”的Aj=20,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3)适度指标的测度。适度指标,这类指标的数据太大或太小可能都不好,只有与目标值越接近其评价结果才越好。
GLk=Xk/Sk*Wk(3)
适度指标和正指标的计算方法相同,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普遍超过适度指标的期望值,对于某些适度指标的观测值超过期望值的情况,我们视为该指标满足了“两型社会”的期望要求,即得满分。4.2权重的确立和数据的标准化
城市“两型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满分100分,根据每个指标对“两型社会”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数分配,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首先,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目标的不同、功能的差异,将本系统分解为三级指标共20个具体指标,并确定各层之间的梯阶结构和各因素的从属关系。其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正互反矩阵)。最后,得出的计算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所以可以建立权重。具体权重分配如下:资源节约度占32分;环境友好度占68分(见表1)。
4.3综合测评的方法
城市“两型化”建设测评指标体系的最后一级指标即三级指标按其性质分为正指标、负指标、适度指标,具体有15个正指标、4个负指标和1个适度指标。总得分(“两型化”测评指标得分:TSS)为以下式子:
TSS=■(GLi+GLj+GLk)(10)
其中,i代表正指标的角标,j为负指标的角标,k为适度指标的角标。
本文对指标的测度方法为目标达成评价法,就是把实际发展状况与计划目标(比较明确的量化指标)进行对比,计算完成目标任务的程度,并依此来评价城市圈总体发展情况。首先确定标准值(即计划目标),然后将武汉城市圈的实际发展状况作为实例与之对比,根据前面说到的公式,最后计算出得分,来体现其发展情况,以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标准值的确定是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点和难点。我们要兼顾理想与现实,确定的标准值既要体现前瞻性、预见性,同时又不脱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充分尊重标准值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还要参考已有的“绿色GDP”、“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近指标的标准值,参考北京等先进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现有水平。
5应用实例——武汉市
就已收集到的武汉市近五年的“两型化”建设情况,利用上述数学方法和公式,算出了武汉市各指标得分情况和总得分(见表2)。
从武汉市各总得分情况可知,除了2004年的得分比2003年的略低之外,其余几年都是稳步提高的。虽然武汉市“两型化”水平的总得分是逐年增高的,但也有不足的方面。“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在逐年减少,“单位GDP能耗”也在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近几年中波动着还略有减少,“污染源治理资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急剧减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先略微减少,后来又回升。
由于武汉市近几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所以“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自然会减少,这是人口高速增长的后果。而对于“单位GDP能耗”,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定,2010年全国万元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平均每年需要下降4%。不过“十一五”规划的头两年都未达成目标,2006、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分别为1.33%和3.27%,而武汉市的单位GDP能耗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样既不符合十一五目标,也不符合武汉市自身的利益。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武汉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减少的缘故。因为,要使“单位GDP能耗”减少其实就是要节能减排,其关键在于需要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即只有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单位GDP能耗才会明显下降。“污染源治理资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减少,说明武汉市政府对污染源治理资金的投入在减少,从这方面看,政府必须加强对污染源治理的重视程度。
从总体来看,虽然武汉市的“两型化”总得分从2003年的62.56分上升到了2007年的77.22分。但也要清楚的知道建设“两型”社会的差距,并努力缩短差距。
5结论
城市的两型化建设现今十分重要,我们要追逐更具有长远意义的目标。因此,城市“两型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以发现各城市的“两型化”程度。本文以武汉市无实例,比较分析了近五年的情况,发现它与“两型社会”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可是只要发现问题了就能进步,只有明白问题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洪彬.“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文明视角[J].城市,2007(3)
2洪艳.“两型社会”视角下湖南产业集群探析[J].湖南社会与科学,2008(3)
3李翠玲.推进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首都经济,2001(9)
4张小罗,陈丽.论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立法之完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胡大平.电子信息产业:武汉实现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J].学习与实践,2008(7)
6曾翔旻,赵曼,聂佩进等.“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实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5)(责任编辑戴钧)
第五篇: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长沙市开福区房产管理局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根据《2010年开福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现将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建设民生开福
建设占地少、容积率高、高层住宅,既可以解决更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还可以节省土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我局今年将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作作为发挥职能作用,促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1—11月,我区棚改项目已完成拆迁户数1668户,拆迁面积27.77万平方米。完成棚改立项3个,分别是省航道管理局项目、黄兴北路拓改及两厢棚改项目和上麻园岭项目,目前,正在配合北城棚改投,抓紧做好九尾冲项目的棚改立项申报工作。完成了对全区71家国有工矿企业,191栋危旧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在市、区规划局的支持下,全面收集、整理全区棚户区情况,制定了我区三年棚改规划,为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7月底协调组织东风路、清水塘街道开展了省博物馆周边的拆迁摸底调查工作,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以及项目的测算,调取了规划依据图、地形图,并
形成了博物馆改造项目拆迁详细、精确的调查报告。1-11月份为我区棚户区改造拆迁住房保障对象办理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凭证404户,办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15户,办理租金核减2784户,廉租房实物配租352户。为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能够有条件买得起房,实现“住有所居”,启动了丝茅冲廉租房项目和植基村经适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其中:丝茅冲廉租房项目总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可建廉租房395套,安置房278套,可以容纳673户低收入家庭。目前,该项目征收工作全面完成,手续办理、招投标正在逐步完善,施工队伍于9月30日进场施工,现已完成场地的围墙建设、“五牌一图”的布置、洗车槽建设,并完成了约6000立方的土方外运工作,预计年底能完成基础施工、正负零和部分主体建筑。植基村经适用房、廉租房项目总面积33000平方米,将建设经适房住宅面积55468.33平方米,共计666套;廉租房共建3栋,752套,建成后可容纳1418户低收入家庭。项目于6月29日正式开工,已完成土地平整、砌施工围墙、地下土石方工程,争取年底完成部分主体,预计明年5月份主体封顶。
二、全力推进房产销售,努力创建宜居开福
加快区域房产推销、向更多人推荐开福楼盘,既可以促进房产销售、减少楼盘空置率,又有利于宣传宜居开福,建设宜居开福。1-11月实现商品房销售约235万平方米,为年计划 的102%。自去年五月份开始,区房产局以“周末房交会、买房好实惠”为主题,相继组织了棚改拆迁户、经适房货补对象、中小户型、精品楼盘等不同类型的周末房交会,为开发商和市民间搭起了一座交流、交易的桥梁,推动了全区房产销售,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达到了老百姓、开发商、政府三赢的效果。紧密结合区房地产业发展实际,以“开福房产市州行”为平台,自6月份开始,携区内38个在售楼盘以组团的形式参加了益阳、湘潭、衡阳房交会,大力宣传开福区的宜居优势,推介开福楼盘,前来展厅咨询和了解情况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场发放《开福楼市咨讯手册》及楼盘宣传资料5万余册,有2000多名市民登记了购房意向,大大的提升了开福区在周边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精英人士到开福区来投资置业。
三、强化领导抓推进,明晰责任抓落实
一是成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长谭树茗同志为组长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并明确由两名副局长具体抓落实;制定了切合我局实际的工作方案,确保两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成果。二是明确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分解管理。我局进一步细化“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把每个项目分解到所属科室,实现目标责任管理,纳入全局绩效考核。三是强化协调调度和信息报送。局党委和行政加强对两型社会建
设的指导和协调,由分管副局长及时跟踪各项工作任务进度和落实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如期进行。
2010年12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