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大全

时间:2019-05-13 18:4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大全》。

第一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大全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转载日期:2012-7-16 22:09:00 来源:互联网

内容摘要: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面临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刻,武汉城市圈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在构建“两型社会”过程中,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中部发展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从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出发,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些层次较高、内容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国改革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更因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及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域,构建“两型社会”具有先天优势。

武汉城市圈发展概述

对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而言,获批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在武汉城市圈这个平台上,建立“两型社会”试验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型社会的发展状态,推广新型社会的实验结果,实现武汉经济的腾飞。

“两型社会”是武汉乃至湖北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目前,湖北已发布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3年内,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产业对接及市场、道路、通讯、管理五个一体化。武汉通过产业对接和辐射,把周边城市连接起来,这种辐射,最初由武汉1+8城市圈内逐渐可以扩大到省内,与湖北另外两个有实力的城市襄樊、宜昌对接,形成大湖北城市圈概念,然后辐射到中部邻省,并与西部成渝城市圈、关中城市圈遥相呼应。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武汉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铁道部计划投资1000亿元,其中武汉就占了500亿元,现在三大火车站都在新建或改造扩建中。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已经完工,到第三航站楼完工,年吞吐量可达4000万人次。未来,更多途经武汉的高速公路要建成通车,武汉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将更突出。

打造武汉城市圈内布局合理的经济结构

武汉是中部惟一的副省级城市“,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有别于其他城市圈的显著特征。武汉虽然“大”,却缺乏中心城市应有的经济聚散功能,城市的综合功能比较薄弱。“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

然而,近年来武汉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逐步下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大;圈内的知名品牌产品很少;九大城市间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明确,存在同质竞争;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在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仍会受阻。从市场主体户数(包括企业和个体户)这一重要指标来看,无论是注册资本金和户数,还是市场主体总量,重心仍然明显向东北部倾斜,而西南部呈明显弱势,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仍将持续,不利于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武汉城市圈内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同时,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而这也是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推进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两型社会”建立的出发点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着重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从当前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走生态型路线,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也符合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就具体途径而言,本文认为,首先要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和工程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大工业结构调整,设立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其次,要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无害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最后,应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科技。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方式和思维,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立足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取向;建立绿色科技的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优先解决影响我国生态与环境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退化区域;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生态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链条,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体制的改革创新

武汉城市圈构建“两型社会”的综合试验改革,着重解决的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走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这在全国各个城市并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与经验,所以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改革中建立符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改变传统城市化道路中以制造业等重工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建设以更强调第二、第三产业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化,即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其二,武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矛盾和城乡矛盾紧紧相连。因此,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必须改变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的现象。发挥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各自不同的优势,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区域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其三,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首位度高,周边城市腹地广阔,有利于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从资源配置上看,武汉拥有相对完善的商务环境,周边城市拥有相对宽松的资源条件、较低的开发成本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体城市化,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城市之间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

全面落实武汉城市圈的战略部署

在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进行了精心规划和部署,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以保证“两型社会”在武汉城市圈的顺利建设。如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于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而提出的“五个一体化”以及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四大“软肋”,武汉市政协提出相应的四大“突破口”。这些政策都是针对武汉城市圈的优势、问题及具体的情况制定提出的,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与切实的可行性。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城市圈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实现品牌知名度的过程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新的链接方式,完成生产分工的分配,以优惠整合资本配置,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机制,实现城市、城乡协调发展。面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城市圈需向节约型、内涵型的新型城市发展。如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坚决杜绝传统城市化中出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促进武汉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张昌勇.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左峰.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53)

3.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4.袁家冬,周筠,黄伟.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J].地理研究,2006(1)

第二篇: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思考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思考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法规二处处长庞少华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武汉城市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经验供借鉴,需要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大胆创新,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与配合。作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省、市权力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优势,抓紧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以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丰富,但其基本内容是要构建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就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主要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构建新的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发展耗能少、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发展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就构建新的消费模式而言,主要是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节能产品等等。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构建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其他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系列配套措施给予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如建立和完善两型社会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评价体系;制定或完善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形成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税收、价格体制和融资渠道;建立适应不同阶段的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和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立节能减排的补偿机制和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进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市场布局,推广电子商务;加强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节约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配套措施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建立和完善权限范围内的配套措施,还要将城市圈内九个互不隶属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配套地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如对城市圈内区域产业布局、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因此,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容更丰富,难度更大,对配套措施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二、需要抓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在前述的配套措施中,为两型社会建设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涉及诸多利益关系的调整,如鼓励、支持能耗少、污染少、效

益好的企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关停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约束企业节能减排达标,限制过度消费等,仅靠正面引导、规范和促进是不够的,还须凭借法律、法规的权威,运用相应的强制手段来保障这些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保障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其他配套措施中,诸如行政的、经济的、监督管理的措施本身有待于上升为法律或法规,以增强其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近些年来,国家和省都很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省里也出台了《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全国、全省的情况制定的,有些规定还有待于根据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加以细化和补充;另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有很多需要立法的事项尚付阙如,国家在短期内就这些事项出台法律、法规是有限的,更不可能针对城市圈的需要出台法律、法规。在此背景下,省、市权力机关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创制性、先行性和试验性功能,发挥地方立法周期短、贴近实际的优势,在立法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为国家立法提供经验,很有必要。

围绕城乡统筹、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节约、集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制定城乡规划条例、拆迁条例、新农村建设条例、开发区条例等法规;围绕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实施《节约能源》办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条例、公交条例、轨道交通条例、沼气利用条例等法规;围绕推动科技进步、加速成果转化、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制定科技进步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技术咨询服务条例、技术市场条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围绕防止或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环境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自然山体湖泊保护条例、生态修复条例、垃圾收集处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制定旅游条例、物流管理条例、高新技术产业条例、汽车、机电售后服务条例、家政服务条例等法规;围绕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制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还有其他方面的法规需要制定,如人民调解办法、人力 资源市场管理条例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制定上述地方性法规,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坚持不抵触原则与体现大胆创新特色的关系。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既是城市圈的大事,也是湖北省经济社会中的大事,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大胆创新是其显著特色。地方立法在重点关注这件大事的同时,要在法规中把改革、试验、创新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惟有如此,法规的作用方能彰显。但必须注意的是,法规体现特色是在不与上位法相抵触,也就是不与上位法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则相矛盾、相冲突的前提下体现特色,否则,法规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更谈不上体现特色。因此,在立法活动中,既要坚持不与上位法相抵触这个前提,也要强调体现改革、试验、创新的特色,切不可顾此失彼。值得一提的是,坚持不抵触原则并非片面强调法规条文要与上位法的表述相一致,否则,法规体现特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对于城市圈经济、湖北经济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发展,都是一次重大机遇。但是,也隐含着挑战和压力。我们知道,武汉城市圈整体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伴随两型社会建设的启动,节约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刚性约束,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可能制约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要做好调研、论证工作,尤其要做好法规实施效果的预测,科学合理地确定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刚性指标,划定行政强制底线,使制定的法规既能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又能促进城市圈经济社会与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三、改进立法工作方式

目前在城市圈九个城市中,仅武汉市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且制定的法规只能在武汉市行政区域内有效,不能及于城市圈其他城市。很显然,城市圈其他八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中不涉及综合配套改革内容的立法事项以及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涉及综合配套改革内容的立法事项,基本上靠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如前所述,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内容多,急需配套的法规也很多,为了适应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立法工作方式作些改进:一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加快为城市圈立法的同时,可充分发挥武汉市地方立法的作用和积极性,对涉及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内容的立法事项,也可由武汉市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在征求城市圈其他城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在批准该法规的决定中可作出“本条例”适用于城市圈其他城市的规定。二是增加审议时间。适当增加常委会会议的次数,延长会期,使常委会有充足的时间审议法规草案,以确保审议进度和质量。三是进一步拓宽起草渠道。充分发挥人大在起草中的主导作用,组织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组成人员牵头,专家学者、立法工作者、实务部门工作者参加的班子起草法规,把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立法项目委托专家、学者起草,以增强起草力量,提高起草效率和质量,使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急需的法规,能尽快纳入审议程序,尽快出台。

第三篇:天门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工作思路

天门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工作思路 天门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办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工作,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口,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着力方向,以“一园一镇”两个“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荷沙小城镇带为重要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深化市厅合作为基本保障,做到以示范区为核心,点面结合,全面推进。

一、着力四大体制机制创新

1、深化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加快小城镇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农民居住向小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农业产业向特色和优势集中,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创新小城镇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小城镇布局,以示范镇建设为引导,着力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创新城镇开发投入机制,统筹运作政府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重点在镇区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完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机制,拓宽镇域经济发展平台,激活乡镇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进镇创业热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创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管护机制,大力推广“林水结合”模式,完善沟渠清洗维护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健全通村公路养护新机制。大力推进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自来水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镇十村”试点。以“一主两副四条城镇带五个中心镇一百个中心村”,深化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城镇带及中心镇建设。

2、建立两型产业发展机制,突破性发展循环经济及绿色产业。

抓紧完善产业布局规划,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专项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和支持政策,设立产业引导与支持专项资金。实施“培优扶强”工程,建设“两型”产业聚集区。立足天门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棉花、油脂、林木等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着

力构建绿色农业由生产到加工、由初加工到精加工、由生产加工到品牌打造、专业物流、绿色营销的产业格局。积极培植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继续支持湖北益泰药业有限公司、中绿(湖北)实业有限公司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支持健康村创建全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区。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深入推进天门工业园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合作,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定位仙北高新产业园区,把天门工业园建成东湖高新区的高新技术转化基地。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开发打造佛祖文化、陆羽茶文化、石家河文化、农业生态旅游、江汉平原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和农家休闲旅游品牌,加速佛祖山开发、陆羽故园和农家乐休闲游项目建设。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汇丰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推进农村金融品种创新,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调整天门经济开发区宏大投融资公司的股权结构,支持皂市阳光投资公司开展融资开发业务,组建岳口镇小城镇投资公司。有效运作天琪交通投资公司,拓宽交通建设的融资渠道。组建农业(创业贷款)担保公司,运用担保、贴息等方式,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基地,为种养殖业专业大户提供担保贷款,支持农民创业。

4、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集约用地激励机制。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探索承包经营权合理推出机制,加快建设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搭建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稳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机制。扩大迁村腾地试点,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城镇土地开发整理数量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二、着力“一园一镇一带”示范区建设

1、天门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

整合天门工业园和沉湖循环经济示范资源,依托中绿、德丰、雨润、天源木业、天德环保、隆鑫冶金等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探索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模式,支持中绿甜玉米种植加工、天源木业次小薪材加工高密度板、天德环保废旧轮胎加工改性、隆鑫冶金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德丰和雨润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建设。积极推进

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与天门工业园的战略合作,率先开展开发区投融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创新,以工业园区建设和运营市场化改革,带动促进园区开展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园区互动、利益联动共享机制创新,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小城镇发展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争将天门工业园(仙北)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创新试验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城镇化发展新区。

2、岳口统筹城乡示范镇

深入开展岳口镇城镇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小城镇发展方式、城镇化发展财政支持机制、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创新试验,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城镇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力,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

3、荷沙公路小城镇示范带

荷沙沿线小城镇带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汉江综合开发和全省小城镇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带动示范作用。以干驿、渔薪、多宝为骨干,建设荷沙线小城镇带。制订荷沙小城镇带发展规划、特色产业布局规划,探索城镇化发展机制、特色产业发展引导机制、农村生态保护机制,大力建设城镇新型居住社区、农民集聚区、创业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事业体系,将荷沙沿线小城镇带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和省级小城镇发展示范区。

三、着力重大项目实施

围绕五个一体化,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以项目建设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形象度。

1、“两型”产业项目。

两型产业平台建设项目: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和皂市龙尾山工业园建设。启动农产品加工园、林业科技产业园、农副产品交易批发中心建设,筹建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竟陵物流园。

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项目:中绿果蔬饮料加工、天源木业次小薪材加工高密度板、天德环保废旧轮胎加工改性、德丰和雨润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健康循环农业、湖北金诺生物蛋白。

2、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武荆连接线项目、荷沙公路干驿至竟陵段改建工程;沪汉蓉高速铁路天门段及站点建设;武汉至天门城际铁路项目(前期);仙北综合码头建设项目和仙北客运站、货运站建设;天门一级货运站建设项目和皂市二级客运站建设项目。

3、生态环保项目。

天门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沉湖流域治理工程,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森林公园建设。

4、社会事业项目。

陆羽故园建设,佛祖山宗教文化旅游区、石家河大遗址保护区建设,张家湖、沉湖休闲农业开发,长寿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开发;天门职业学院、天门图书城建设。

四、着力推进市厅合作。

在2009年与省农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林业厅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加紧与对口省级部门的联系,采取与省级各部门签订市厅合作共建协议、备忘录、会议纪要等形式,全面推动建立市厅合作共建机制,重点围绕圈域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省级产业园区互动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服务业综合改革,争取将我市的改革发展纳入省级各有关部门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将各项改革在我市先行先试,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建立健全市厅合作共建工作平台和会商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合作共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2010年6月9日

第四篇:测绘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探讨_15332

测绘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探讨

张建仁

摘要:文章介绍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概况,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中测绘的作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测绘如何更好服务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测绘服务

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概况

党的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100公里半径内,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截止2008年底,圈内土地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3%;总人口2969.9万人,占全省48.6%;实现地区总产值6972.1亿元,占全省6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亿元,占全省63.4%。武汉城市圈具有区位、交通、市场、科教、能源、产业等方面优势,资源禀赋在内陆大城市中得天独厚,近年发展势头强劲,聚散功能较强。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舞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湖北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尤其需要武汉城市圈加快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也是培育中部增长极的迫切需要。现在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作为观察员先后加入武汉城市圈,三县市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进一步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张建仁,湖北省测绘局党组书记、局长。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要求,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向为核心,以改革开发为动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全面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财政金融、科技创新、社会发展、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把武汉城市圈建成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湖北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湖北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历史机遇。

二 测绘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效益

测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具,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测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测绘技术是研究和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灾害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准确把握自然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实现对空间布局的精打细算和整体优化。以地理信息为基础集成各种经济社会信息,是开展人口变化情况统

计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和监测、矿产资源开发、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等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达到最好的效益。

现代测绘为快速获取环境信息、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环境污染监测和环境管理,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等提供了技术手段,为准确掌握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变化趋势、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相关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能力,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水利环境治理监测领域里,区域环境治理工作中进行的测绘工作,为区域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采用遥感技术对水库上游干流段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对优化工程设计、防止河水下渗起到重要作用;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退耕还林还草检测系统,可及时掌握地表变化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展,提高工作效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多时相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河流湖泊变化、水土流失状况、草原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航天航空遥感数据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成果,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建立利用科技手段实行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监管、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长效机制,为国土资源执法监测提供服务。

三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测绘保障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测绘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手段。湖北省测绘局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2009年3月12日两会期间,国家测绘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达成合作协议,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在协议书上签字。国家测绘局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基础测绘工作的支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新农村测绘保障服务,鼓励支持武汉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及时优质的测绘保障。

湖北省测绘局编制出版了《武汉城市圈地图集》,该图集紧密围绕建设“两型社会”主题,采用地图为主,图表、文字和照片为辅的表现形式,系统地反映武汉城市圈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特征以及区域经济的规模水平,形象地展现《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及五个专项规划的内容,直观地表达了武汉城市圈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土地利用、社会发展及保障等方面试点工作,全面地展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宏伟蓝图,为武汉城市圈建设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理信息资料。

启动了武汉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在武汉城市圈1∶100万、1∶25万、1∶5万、1∶1万及更大比例尺的系列数字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及各类遥感影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供各行业各部门及社会公众在线使用,加强了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能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对基础地理信息公共产品服务的迫切需要。

2009年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1∶1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立项,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目前已启动实施。项目建设内容为更新武汉城市圈48600平方公里范围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武汉城市圈范围近五年未航空摄影区域进行航空摄影,完成武汉城市圈范围1∶1万数字线划地形图和1∶1万数字高程模型四千余幅。同时实施的项目还有武汉市城市圈城乡一体化(鄂州市)重点镇1∶1000地形图测绘,为鄂州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服务。积极为武汉新港、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构建武汉城市圈“1+8”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提供了测绘保障服务。

服务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测绘面临的问题不少。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相对短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尚未实现必要覆盖,有基础测绘资料的地方数据亦比较陈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更新缓慢,测绘基准设施相对落后,测绘公共产品不够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满足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及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测绘任重道远。

四 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 建设测绘服务体系

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服务,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个更加注重”的总体要求,着力在“构建数字湖北、丰富地理信息,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统一监管,创建和谐测绘、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加大基础测绘的投入,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增强政府测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础测绘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测绘局和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大基础测绘的投入,组织实施各级1∶1万基础测绘,完善基础测绘的更新机制,缩短更新周期,提高地理信息的现实性,做到两年内圈内1:1万数字线划图全覆盖,城区和所属县城二分之一的乡镇完成1:2000地形图的测制,圈内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完成一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的测制,以满足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湖北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建立完善相应的运行管理维护机制。尽快将基于国产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装备到省级基础测绘单位,并推广到有条件的城市测绘单位,大幅度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和测绘应急保障能力。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可以促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与共享利用,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应急保障处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对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2月,“数字湖北”工程建设被列入省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整改项目之一,明确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副省长郭生炼、段轮一具体负责,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测绘局具体抓落实。省政府要求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完成13个市州、3个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以此推动“数字湖北”工程发展。现在正申请国家测绘局将“数字湖北”列入全国“数字省区”的试点。目前,我省潜江、鄂州和黄冈三市被国家测绘局列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市,随州、襄樊、黄石、荆门和十堰五市纳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城市,是全国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数目最多、推广范围最广的省份。数字武汉有良好基础,在规划、土地、市政、交通等30多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数字鄂州即将验收,数字黄冈建设正在进行中,武汉城市圈内六个省辖市、三个直管市在三年内都要纳入国家数字城市建设范围,使数字城市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起到示范作用,为数字湖北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快武汉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成圈内跨地区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成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从提供地图(数据)到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的根本性改变,破解测绘成果分级管理和目前网络难以互联互通给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带来的难题,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消除各部门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造成的信息孤岛、数字鸿沟,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湖北分节点、武汉城市圈市县节点和信息基地建设,并形成业务运行机制和更新机制,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通过平台的建设,转变服务方式,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武汉城市圈面对经济发展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测绘是高科技密集行业,绿色环保无污染,因此是可所选择的突破口之一,通过发挥武汉在地理信息产业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增强测绘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08年12月,科技部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达30亿。预计至2013年,基地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要紧密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抓住国务院批复东湖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机遇,以地理信息产业联盟为基础,以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探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地理信息高科技企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龙头企业和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效应,提高测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早日出台支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在政府采购、资源共享、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和推广一批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高的产品,推动产品的服务升级,延伸地理信息产业链,使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多样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提供全方位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城市圈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居民的和谐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已为信息社会海量信息的集成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地理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信息社会中内容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汽车、通讯、运输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且还渗透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服务等新经济领域,同时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车载导航、网络地图、手机地图等正在改变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汽车上装上GPS定位和导航系统,车主可以适时获得交通信息并选择最佳路径,既减少能源消耗,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实现低碳生活。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和定位,应该积极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由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缺乏专门的部门来处理城市圈之间的合作、协调和沟通,组织的力度和权威性难以保障,难以保障顺利实施。测绘管理部门要深刻领会国家测绘宏观发展战略,制定基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测绘发展战略和基础测绘规划,构建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协调圈内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基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出台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

第五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有关地区和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7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湖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进行全景式、多样化、大规模、有深度的宣传报道,既可有力地推动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工作,又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基本要求。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近段宣传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和深入持久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深化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框架的认识;积极营造全省上下关心、参与、支持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先行先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号召、动员人们提振信心、共克时艰、加快发展,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二、宣传主题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三、宣传内容

宣传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和新闻报道两个方面。

(一)宣传活动内容

从4月中旬开始,安排2个半月时间,本着点面结合、有声有色的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宣讲、论坛和社会宣传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举行2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综改办”)牵头主办,省委外宣办参与承办,时间安排在4月中下旬。第一场:“五个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内容包括:6个配套政策、5项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2008年工作进展和2009年工作安排等)。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拟定新闻发布会方案、邀请参加发布会领导、起草发布稿及相关工作;省委外宣办负责通知媒体记者并做好记者组织管理工作;每场新闻发布会时间为半天,地点在洪山礼堂8号会议室,每场发布会约100名记者参加。

2、组织9场宣讲报告。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各自在本市组织一场宣讲报告,由各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讲。

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各自负责拟定宣讲方案、邀请宣讲领导、组织听众、通知并组织管理媒体记者以及接待等相关工作;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负责提供宣讲报告;每场宣讲报告时间为半天,听众500人以上。

3、举办2场高层论坛。5月中下旬,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负责举办2场论坛,武汉市负责组织1场,其他8市联合组织1场。

武汉市政府负责拟定本市论坛方案、邀请作报告的领导和专家、负责起草和审定报告、组织听众、通知媒体记者及相关工作;8市联合论坛的上述相关工作由黄石、黄冈市政府牵头负责;论坛以党政领导讲演与专家学者讲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适当邀请外地专家或企业家;论坛由主办单位主持,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出席并演讲;每场时间不少于半天,参加人员在500人以上。

4、组织各项社会宣传。认真组织好社会宣传,在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武汉港分别设立一个大型灯箱广告牌,分别由武汉铁路局、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武汉港务公司负责;武汉城市圈内进出市级城区的高速公路口设置大型灯箱广告牌,由省交通厅负责;武汉城市圈各市及所辖县(市、区)分别设立一个大型灯箱广告牌,由各市及所辖县(市、区)政府负责。广告牌上的标语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和省广电总台联合制作一部介绍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电视专题片。

(二)新闻报道内容

1、宣传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和“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题。

2、宣传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56531”(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5项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实施框架和武汉城市圈的美好前景。

3、宣传2场新闻发布会、9场宣讲报告、2场高层论坛。

4、宣传我省大力推进“56531”实施框架各项工作和省部共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5、报道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切身感受和参与改革试验的热情与实际行动。

6、报道2008年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取得的成就和2009年的工作安排。

四、报道安排

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各媒体安排2个半月时间,集中推出宣传报道。具体安排如下:

(一)统一开设专栏、专题。《湖北日报》在一版和其他版,新闻综合广播在《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湖北卫视在《湖北新闻联播》,荆楚网在首页开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等专栏。各媒体约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或进行访谈。《湖北日报》专版刊发访谈文章;新闻综合广播、湖北卫视、荆楚网组织直播访谈,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湖北卫视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片。

(二)刊播理论文章和言论。从4月下旬开始,《湖北日报》陆续刊发有关改革试验的理论文章和言论。在总体安排上,与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将理论文章和言论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评论”,一起策划、一起组织、一起刊发。新闻综合广播《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和湖北卫视《湖北新闻联播》等及时摘播《湖北日报》刊发的重要理论文章和言论。荆楚网等要充分发挥即时互动和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全文转发《湖北日报》的理论文章和言论,积极主动引导网民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献计献策。

(三)集中报道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湖北日报》在一版刊发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消息、图片,再链接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内容,对全文进行合理分解,并配会场、资料、图表等相关图片,做到图文并茂。新闻综合广播对每场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进行录音;《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编播现场录音报道;《时事大家谈》栏目摘播现场录音。湖北卫视播发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消息,摘编有关言论,开展典型深度报道;《沟通》栏目把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的精彩内容和观点精编成一期节目,于6月底播出。荆楚网等对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进行网上直播,同时加强网络互动,组织网络讨论,吸引网民关注,营造热烈氛围。

邀请中央主要媒体驻鄂记者站(分社)参加报道,争取中央主要媒体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举措进行比较充分的报道。湖北卫视要做好精选相关报道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工作。

全省其他新闻媒体参照以上安排做好报道。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工作在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进行。武汉城市圈各市和省直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策划、组织好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社会宣传等,确保各项宣传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加强协调配合。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和省委宣传部联合负责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工作的总协调,切实履行总协调职责,统筹考虑,精心谋划,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各地、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宣传工作一盘棋。

(三)加强舆论宣传。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宣传组负责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要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各市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组织协调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各媒体要高度重视,派出精兵强将,安排重要版面和时段,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释疑解惑、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总体策划、突出重点、整体联动,努力增强报道合力,营造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下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努力向两型社会的转变 39113132 黄舜 引言 武汉城市圈,又称“8+1”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

    武汉城市圈港口建设(大全)

    2月3日,设计吞吐能力近1500万吨、总投资近4亿元的武穴、黄州、黄石等4个武汉城市圈港口项目同时开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志慧,副厅长马立军,省港航海事局局长朱晓光,黄冈、黄石......

    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_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湖南社会学网 作者:刘战平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

    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

    湖南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院课题组 批示来源:获得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路建平的批示 课题负责人:朱有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云波......

    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长沙市开福区房产管理局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根据《2010年开福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

    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报告“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