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和谐理念促进劳教场所管理教育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其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刻哲理。传统的“家和万事兴”、“民富国强”与“同舟共济”的思想就是和谐理念的重要体现。当今,和谐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同样可以运用于强化“两劳”场所的管理教育。场所管理者学会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教育管理,营造和谐劳教所,无凝会有助于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提高教育转化质量,更好地落
实劳教工作方针政策。
一、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管理教育,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管理教育,必须从贯彻落实法纪法规抓起,依法行政。当前,一些单位和个人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严人不严已,严一不严二等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按政策法规抓落实。一要突出抓经常。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是场所工作的突出特征,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具体表现,在场所、在社会都具有突出说理性和示范性,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不能简单地认为对队伍开展几次教育,实施几次整顿,就可以不管不问了;不能简单地认为对劳教学员控制几年自由,关起来不跑不就万事大吉了。要从提高队伍素质和提升转化质量出发,把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干警、学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贯穿到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习艺生产之中。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在深入持久抓改造上求实效。二要突出抓根本。认识不到位,思路受局限,这是当前在两劳场所难以落实的根本之所在。要把强化法律法规意识作为依法行政的关键紧抓不放,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中统一思路,深化认识,抓好落实。三要突出抓结合。要把各项工作始终围绕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这个轴心来运转,形成有机结合,并把它作为衡量单位建设质量,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日常工作,形成执法、依法、合法、严法的良好风气,营造和谐氛围。
二、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管理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教所,必须高度重视场所内各类人员的切身利益。一要为干警队伍创造育人成才的机会。领导和机关要尊重和理解干警成才愿望,在引导他们立足岗位学习成才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改善育才环境,拓宽渠道,改进方法,提高成才质量。二要维护好干警、劳教学员的合法权益。要组织干警、学员学习法律法规,了解维护公民权益的基本内容,增强维权的观念。同时,领导机关要积极维护干警、学员的人格权、民主平等权、健康权和名誉权等合法权益,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三要为干警和劳教学员创造公平竞争的机制。对与干警、学员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领导要扶正祛邪,敢于公道办事,反对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四是要注重人文关怀。要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努力营造体现现代文明,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环境。
三、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管理教育,必须坚持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场所的首要前提。一是抓好各级责任制度。各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要负总责。坚持一级抓一级,确保人人都来抓,事事有人管。二是抓好安全教育制度。必须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制度,要重点学习安全常识,进行安全技能训练,完善安全措施。三是抓好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坚持定期不定期地分析本单位安全形势,全面查找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原因和教训,力求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析秀、把措施定实,防止走过场。四是抓好安全检查制度。检查要定人、定点、定时,落实责任人制。检查内容要重点突出,方法灵活,随到随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防范于未然。五要抓好安全奖惩制度。安全工作必须要每月有分析,每季有小结,每半年有讲评,全年有总结的讲评制度。对安全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安全工作差的单位与个人要严肃批评教育乃至处罚,通过奖优罚劣促进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四、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管理教育,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没有开拓就不能进步,没有创新就难以提高,这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普遍哲理。场所开拓创新。一要提高场所主体的能力素质。各级领导、干警要学会运用和谐理念,强化场所管理教育。坚持管人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把培养高素质管教人员和切实矫治劳教学员恶习作为基本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场所、育人型场所、现代文明型场所。着力在提高队伍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在提高矫治劳教学员恶习,培养其是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的意识上求突破。二是要更新管理理念。要针对新时期场所管理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广泛开展“管法”研究和“教法”探讨与“学法”交流,充分调动广大干警、学员集体智慧,及时总结管教新思想,树立管教新理念,以理论创新促进管理教育和教育转化工作落实。三要创新管理教育方法。针对管教工作中间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坚持以法规法律为依据,以提高管教质量为核心,以层次责任管教为主线,以分段管教为周期,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的管理教育格局。
第二篇:劳教场所HIV防治管理思考
劳教场所HIV防治管理思考
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
随着艾滋病的全球性迅速传播,劳教场所已成为艾滋病威胁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为探索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管理妙方,笔者参与了本所今年4月组织的监狱、劳教场所HIV病员收管经验考察组,前往本省的A监狱和B劳教所,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笔者通过实地“探宝”,结合本所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
劳教场所HIV的防治管理,归纳几点粗浅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坚持全员动手齐抓共管,是搞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根本保障。艾滋病的全球性迅速传播,已经对社会安定和民族兴旺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大局。劳教场所收容的涉毒、性罪错劳教人员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他们中一些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甚至有的人已经进入发病期。如果劳教场所不对这些人施以有效的管理教育、行为干预和必要的治疗,待其回归社会后,势必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由此可见,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劳教人民警察和劳教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挽救质量,促进劳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劳教场所的各级领导,必须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举措、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艾滋病的防治纳入各项工作的重要议程。劳教场所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按照各自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劳教场所的每一名人民警察和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坚持思想统一,措施到位,全员动手,齐抓共管,及时解决好HTV防治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才能确保劳教场所HIV病员的防治工作不流于形式。
二、集中收治HIV劳教病员,是抓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最佳抉择。综合A监狱和B劳教所收治HIV病员的成功经验及我所开展HIV防治的实际情况,我们感悟到:如果能以省为单位建立一个专门场所,统一收治全省劳教人员中的HIV携带者,不仅可以有效抑制HIV病菌在劳教场所的第二代传播,还可最大限度地遏制劳教干警的职业暴露和防范HIV劳教病员因心理恐慌或相互歧视而引起的自暴自弃、自伤自残等恶性事件,以集中大量的警力和有效的资源,作用于HIV劳教病员的教育管理和特殊矫治,体现人性化关怀,提升劳教场所教育改造质量。如果依然将HIV病毒携带者置于健康劳教人员之中一并管理,共同生活,加上他们之间偶存的同性恋和平时易出现的小伤口等现象,极易造成劳教人员间的交叉感染和HIV病菌所内传播以及职业暴露,还将为全所干警和劳教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慌;如果坚持将HIV病毒携带者在各所分散管理或在各所建立专管队,不仅要投入相当数量的配套设施和人力物力,还极有可能因健康劳教人员与HIV病毒携带者相互间的歧视心态和恐慌心理,为劳教场所的改造秩序埋下伏笔,直至影响社会安宁。由此可见,以省为单位建立一个专门场所(或在条件成熟的所设置专管大队),统一收治全省劳教人员中的HIV携带者,应不失为我省劳教场所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佳抉择。
三、强化医疗设备投入力度,是抓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必备条件。通过对A监狱、B劳教所的实地考察学习和对我省各所实际情况的了解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要抓好劳教场所的HIV防治工作,没有规范化的医疗设施和专业性的技术力量所支撑,是无法保障HIV防治工作健康运行的。而我省现阶段各劳教场所的医技力量及配套设施的的确确还很薄弱,相当数量的所没有设立专门的传染科和传染病治疗室,其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仅能勉强应付一般劳教人员的常规性简单治疗。不难设想,如果不能即刻强化劳教场所医疗设施投入力度,健全相应的隔离设施,带菌者与非带菌者继续保持同住一所管理和矫治,很难保证不发生相互间的交叉感染,乃至直接影响劳教场所的安全与稳定。要改变这种现象,以适应HIV劳教病员防治工作的需要,只有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将HIV病毒携带者进行系统化的防护和治疗,集中对HIV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医疗废品和生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规范化的处理,以切断艾滋病在所内蔓延传播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劳教场所应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发挥既较好地推动HIV防控步伐,又确保全所干警和劳教人员群体安全,乃至保护周边环境及群众安宁的双重作用。因此,要较好地阻断艾滋病病毒所内感染源,必须尽快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尽力强化医疗设备的配置和医技力量的培训。
四、培养高素质干警队伍,是搞好劳教
第三篇:劳教场所HIV防治管理思考
劳教场所HIV防治管理思考
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
随着艾滋病的全球性迅速传播,劳教场所已成为艾滋病威胁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为探索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管理妙方,笔者参与了本所今年4月组织的监狱、劳教场所HIV病员收管经验考察组,前往本省的A监狱和B劳教所,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笔者通过实地“探宝”,结合本所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劳教场所HIV的防治管理,归纳几点粗浅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坚持全员动手齐抓共管,是搞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根本保障。艾滋病的全球性迅速传播,已经对社会安定和民族兴旺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大局。劳教场所收容的涉毒、性罪错劳教人员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他们中一些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甚至有的人已经进入发病期。如果劳教场所不对这些人施以有效的管理教育、行为干预和必要的治疗,待其回归社会后,势必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由此可见,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劳教人民警察和劳教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挽救质量,促进劳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劳教场所的各级领导,必须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举措、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艾滋病的防治纳入各项工作的重要议程。劳教场所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按照各自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劳教场所的每一名人民警察和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坚持思想统一,措施到位,全员动手,齐抓共管,及时解决好HTV防治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才能确保劳教场所HIV病员的防治工作不流于形式。
二、集中收治HIV劳教病员,是抓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最佳抉择。综合A监狱和B劳教所收治HIV病员的成功经验及我所开展HIV防治的实际情况,我们感悟到:如果能以省为单位建立一个专门场所,统一收治全省劳教人员中的HIV携带者,不仅可以有效抑制HIV病菌在劳教场所的第二代传播,还可最大限度地遏制劳教干警的职业暴露和防范HIV劳教病员因心理恐慌或相互歧视而引起的自暴自弃、自伤自残等恶性事件,以集中大量的警力和有效的资源,作用于HIV劳教病员的教育管理和特殊矫治,体现人性化关怀,提升劳教场所教育改造质量。如果依然将HIV病毒携带者置于健康劳教人员之中一并管理,共同生活,加上他们之间偶存的同性恋和平时易出现的小伤口等现象,极易造成劳教人员间的交叉感染和HIV病菌所内传播以及职业暴露,还将为全所干警和劳教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慌;如果坚持将HIV病毒携带者在各所分散管理或在各所建立专管队,不仅要投入相当数量的配套设施和人力物力,还极有可能因健康劳教人员与HIV病毒携带者相互间的歧视心态和恐慌心理,为劳教场所的改造秩序埋下伏笔,直至影响社会安宁。由此可见,以省为单位建立一个专门场所(或在条件成熟的所设置专管大队),统一收治全省劳教人员中的HIV携带者,应不失为我省劳教场所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佳抉择。
三、强化医疗设备投入力度,是抓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必备条件。通过对A监狱、B劳教所的实地考察学习和对我省各所实际情况的了解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要抓好劳教场所的HIV防治工作,没有规范化的医疗设施和专业性的技术力量所支撑,是无法保障HIV防治工作健康运行的。而我省现阶段各劳教场所的医技力量及配套设施的的确确还很薄弱,相当数量的所没有设立专门的传染科和传染病治疗室,其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仅能勉强应付一般劳教人员的常规性简单治疗。不难设想,如果不能即刻强化劳教场所医疗设施投入力度,健全相应的隔离设施,带菌者与非带菌者继续保持同住一所管理和矫治,很难保证不发生相互间的交叉感染,乃至直接影响劳教场所的安全与稳定。要改变这种现象,以适应HIV劳教病员防治工作的需要,只有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将HIV病毒携带者进行系统化的防护和治疗,集中对HIV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医疗废品和生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规范化的处理,以切断艾滋病在所内蔓延传播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劳教场所应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发挥既较好地推动HIV防控步伐,又确保全所干警和劳教人员群体安全,乃至保护周边环境及群众安宁的双重作用。因此,要较好地阻断艾滋病病毒所内感染源,必须尽快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尽力强化医疗设备的配置和医技力量的培训。
四、培养高素质干警队伍,是搞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仍处于可防不可治阶段,各劳教场所也面临着HIV防治机制不建全、设施保障不足、专业人员匮乏、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等严峻考验。建立一支高素质干警队伍以尽快适应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需要,已经成为搞好劳教场所HIV防治工作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不能把此项工作放在劳教场所各项任务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坚持常抓不懈,则难以保证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笔者作为劳教场所的一名人民警察,在此提出五点建议,希望能对提高劳教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发挥一定的作用。一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责任心强,能打硬仗不辱使命的干警队伍,促使全体民警以良好的心态,迎接HIV感染病员管理工作的挑战。二是要大张旗鼓的为开展艾滋病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鸣锣开道,使全体干警和劳教人员都能清楚地知晓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有那些、怎样防治病毒感染、怎样预防警务人员职业暴露、一旦出现职业暴露应采取那些阻断措施,竭尽全力打消干警和劳教人员的心理恐慌。三是要严把劳教人员入所体检关,凡是新收入所的劳教人员,都要与当地疾控部门取得联系,及时给予艾滋病抗体初筛,便于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四是要建立警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应急预案,要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制定劳教场所所医务人员和监管民警管理艾滋病员的安全操作规程。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局部处理方案,确保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五是要添置相应的处突应急警械,为开展艾滋病员的管理防范工作奠定基础,以不断提高应对艾滋病的综合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劳教场所的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警察,时时事事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举措、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的高度,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坚信一定会将艾滋病的蔓延和危害下降到最低限度,并将最终战胜艾滋病的挑战和考验!
本文作者:四川省泸州市劳教所副政委 曾镒秀
联系电话:08302700282传真电话:08302701935
邮政编码:646000投稿日期:2006年9月6日
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四篇:树立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指导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教育理念来看,既强化了已有的一些思想观念,又对现阶段教育应具有的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使我们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和经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应国际竞争大势,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切合科学发展路子,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不仅强化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而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要求全党全社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思想认识、发展规划、保障投入、政绩考核、监督检查、环境氛围等方面都要体现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不断得到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谐寓于协调之中,社会和谐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教育发展也要协调。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教育发展又快又好,社会和谐的基石就会更加坚固。《决定》鲜明提出“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迫切要求我们确立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还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处理好教育内外部的各种关系,把握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节奏,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走办学效益好、教学质量高、人才培养对路、教育结构合理和资源优化的新路子,努力使教育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模范。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党一贯的教育方针。《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使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任务,以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认真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教育公平的理念。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新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跨越,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教育和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存在的较大差别。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历来是作为公益事业被视为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关键,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接受教育是他们改变生活和命运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机会是否均等,教育公平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决定》鲜明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教育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当前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取向,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推进区域内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和学校管理,关注弱势人群的受教育权利,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振兴教育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这个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也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只有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不断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才能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证,才能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创造的新机制赢得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按照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积极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教育管理、办学、投入、招生就业、教育教学等方面建立健全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贯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应有的教育理念。从《决定》中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要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遵循原则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大力加强教育事业,和谐文化建设要依靠教育力量,政治保证要发挥教育群众的作用,党风廉政建设也要以教育为基础等等,既说明教育是何等的不可或缺,更证明了建设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次性、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需要,必须向全民扩展、向终身延伸。逐步建立健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青少年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互沟通、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全体社会成员随时随地、灵活方便地接受教育、进行学习,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体系。全民教育,全民有责;终身教育,人人有份。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教育、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努力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生动局面。
和谐校园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教育,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学校遍及城乡,辐射力强,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应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和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抓手。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和谐校园是新形势下需要我们确立的新的教育理念。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和谐校园建设摆进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和科学的办学思想,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纽带,以平安校园、卫生校园、美丽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为基础,以社会支持和良好的氛围为保证,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新模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第五篇:创新管理 促进和谐
创新管理 促进和谐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推动监狱工作改革发展,坚持素质强警、提升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战斗力,进一步提升监狱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监狱事业科学发展,我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监狱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切实增强规范化管理意识。
全面加强监狱规范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我监组织广大干警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学习规范化管理相关知识,使广大干警熟练掌握从事本职工作必须的基本法律知识、执法技能、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把规范化管理意识内化为每一名干警的行为准则。
切实规范监狱执法。规范了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制定了完善具体、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将各个执法岗位、执法环节的执法行为都纳入规范之中,确保每一项执法行为都有据可依、有所遵循、统一规范。
切实规范教育改造。规范了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大力加强罪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时事政治和法制教育,大力加强文化教育,使罪犯劳教人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心理矫治工作,规范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程序,提高心理矫治水平。规范了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在改造罪犯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了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开展综合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安置帮教建议,巩固教育改造成果。
切实规范狱政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防控、排查、应急处置、领导责任”四项机制,健全完善了集管理、防范、控制于一体的监狱管理体系。规范了对罪犯的直接管理,加强罪犯行为管理,促使罪犯自觉矫治恶习,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规范了生活卫生管理,坚决杜绝监狱内重大疫情的发生。
切实规范设施和经费管理。规范了安全警戒设施设备建设和配备,筑牢物防屏障。完善了监所功能,做到监所功能完备、区隔明显、设施规范。规范了经费管理,健全完善经费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基本支出标准,确保经费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切实健全完善监狱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了制度体系,加强了制度立、改、废工作,使制度覆盖到管理工作的所有方面、各个环节。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明确了各个岗位职责、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标准,健全完善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有机协调机制,确保了工作高效运转。
切实规范警察队伍管理。切实加强了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我监人民警察思想政治素质。规范了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凡进必训”、“凡晋必训”、“定期轮训”等制度,努力构建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的长效机制。规范了警力配置,大力精 减机关科室人员,减少管理层级,确保警力配置在改造一线。规范了警务管理,健全完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规范和考核评价标准,严格执法考评和执法责任追究。规范了警务督察,切实加强了对警容风纪、关键要害岗位、重点环节的专项督察,督促民警依法履职。坚持从严治警,严格执行监狱人民警察“六条禁令”。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政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干警解决好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认真落实“首要标准”。
认真落实***同志提出的“首要标准”要求,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规范教育改造工作,促进“首要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一是加强教育改造基础工作建设。以《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为依据,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重点推进教育改造工作设施建设和教育改造工作制度、教育改造工作内容、教育改造工作考核4个方面的规范;二是加强对罪犯个别化改造。根据不同罪犯的心理、行为特点,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推行个别化矫治模式。探索科学攻坚方法,细化转化方案,对顽固犯、危险犯、惯犯累犯等重点罪犯的改造取得了新进展;三是加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心理咨询师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测试、预警、反馈、跟踪和危机干预机制初步建立;四是加强教育手段科学化建设。积极探索教育改造规律,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培育了一批有特色的监区文化品牌,营造了良好改造氛围;六是加强主题思想教 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抓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2010年,以“感恩亲人促改造”为主线,结合“中华魂”读书活动,取得了突出效果。
三、积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我监按照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改造罪犯的要求积极开展罪犯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践行“首要标准”。规范罪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日常化轨道,根据司法部和省监狱管理局的相关要求,我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加大培训投入,大规模开展罪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
开展罪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紧密结合监狱工作、罪犯改造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坚持以自主办学为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真正实现了罪犯在改造中都能持证上岗,做到熟练、安全生产,刑满释放时能有一技或多技之长。实施上,采取短期职业技能等级取证培训与长期职业技能学历取证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入监前期、服刑中期和出监前夕三个层面的培训,对在押服刑人员做到应培尽培、应训尽训。
入监培训就是对刚入监的新犯所开展的培训,主要任务是通过集中短期培训,使新入监的罪犯获得与监狱劳动改造项目相对应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常识,尽快融入改造。同时,对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进行鉴定,颁发相应的、由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式采取3个月的全脱产培训进行。培训结束时有90%的服刑人员都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期培训是对处于服刑中期的罪犯所开展的培训,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监狱劳动改造项目的需要,结合罪犯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组织开展二至三年学制的职业技能学历教育,使罪犯在服刑期间能够成为国家认可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工。通过与地方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以长期(2-3年学制)的职业技能学历培训为主、短期(1-3个月)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为辅,采取联合办学、工读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结束时职业技能等级证和职业技能学历证获证率可达90%。
出监培训是对即将刑释的罪犯所开展的培训,主要任务是使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认清就业形势,获得就业谋生技能,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不再重新犯罪、危害社会。同时,对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进行鉴定,颁发相应的、由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与当地有鉴定资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办学,以“半工半读”形式,开展1-3个月的实用技能培训,使90%的参训罪犯都能获得实用技能培训合格证。
四、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我监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为依据,积极与当地的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到监狱内开展法律援助活动,通过法律援助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解开了罪犯心中由于监管、改造、劳动、生活、学习或法律知识相对薄弱而造成的心理桎梏,使他们端正改造态度,重新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生活中,对于促进监管安全稳定、监狱与社会间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 方面,通过法律援助,也引导了罪犯能正确处理与警察、其他罪犯的关系,使狱内的一些矛盾得到消除,对狱内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起到有效预防作用。同时,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也是加强罪犯法制观念的重要方式。通过专业法律工作者的解释和帮助,罪犯的经济权、健康权、公民权等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使罪犯更加信奉法律权威,意识到增强法律和权利意识的重要性,明白法律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强制性,提高守法意识并自觉遵守法律。当其他罪犯目睹了这些法律援助实践和变化,也会从中受到教育。这一切就能以点带面构建监狱法治大环境,对加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有效开展帮教工作。
尝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罪犯的教育改造中来。我们通过在罪犯接见时发放《帮教协议书》,重大节日期间寄送《监狱长致服刑人员家属的一封信》和年末服刑人员写一份家信汇报自己一年来的改造成绩等方式动员服刑人员家属参与到对他们的亲人教育挽救中来。在日常管理中对罪犯进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教育及引导,促进罪犯作一个“社会的人”,加速罪犯的“再社会化”过程。邀请部分罪犯家属来监狱参观,开展亲情帮教,让罪犯家属了解监狱的文明进步,强化罪犯改造的信心和决心,监狱企业利用业余关系,联系社会企业直接到监狱和即将出监的罪犯签订用工合同,把罪犯安置帮教延伸到社会,进而增强正在服刑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同时联系地方司法局及其他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 6 或社会团体到监狱对罪犯进行教育,在对罪犯以“温情教育”的同时,也给来访者以“警示教育”的作用,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甘肃省天祝监狱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