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垃圾回收处理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的讨论
关于我国垃圾回收处理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的讨论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城市垃圾占用大量土地,影响城市景观,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垃圾液体下渗对水体造成污染,焚烧处理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影响大气环境,填埋过程产生的可燃性其他更存在火灾隐患,垃圾场产生大量有害生物,威胁人们的健康。
可见,城市垃圾的处理回收面临很大的紧迫性和挑战。全中国乃至全人类,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的恶化,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关键字:城市垃圾、处理回收、环境状况、生存环境、改善、迫切
垃圾回收处理的现状
1、现状
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在回收处理在近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处理比例和效率有所提高,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垃圾回收后处理仍然以填埋、堆肥和焚烧为主,其中填埋是我国最主要的处理方法。
填埋场处理的方式已经运用多年,这样的方法几乎没有所谓环保措施可言,产生的填埋气体和液体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所排放的污染物几乎没有一家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我国现存的填埋场大多缺乏完善的填埋气体收集处理设施,有些仅仅简单地设置了以排放为目的的导气管,只是纯粹地将气体排到其他地方,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大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现有的垃圾液体处理工艺多数是将将城市污水的处理工艺稍加改进后直接套用,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处理成分复杂的垃圾渗出液,处理效果差,各种有害物质普遍超标。新建一个填埋场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填埋场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很大,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距住宅区较近,对附近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我国缺少专业垃圾压实机的生产厂家,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成本高昂,很多填埋场没有进行很好的压实,还没达到使用年限就不得不封场。
堆肥处理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使用最早也是在早期阶段使用最多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均设置有堆肥厂,但是由于堆肥的质量不好、产品销量不佳等原因,现在很多已经关闭了。
我国的垃圾焚烧处理开始于80年代中期,现在在一些垃圾热值比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始采用垃圾的余热发电。焚烧厂也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例如二噁英超标的现象问题就在各大焚烧厂出现。
2、分析
存在问题
1、未能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我们经常说,解决问题要从源头开始,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的剧增就跟未能从源头上解决减量化问题有着极大关系。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商品包装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很快,垃圾中废纸、废罐、废塑料仲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后废气的包装物。社会上也越来越多使用一次性物品,除了常见的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筷子之外,还有后起之秀一次性拖鞋、一次性牙刷,现在还有一次性相机,我自己也穿过一次性的内裤,这些一次性的物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可是它不仅消耗了资源,也增加了垃圾的产生量,使用的代价实在高昂。
2、混合收集增大了处理难度
这也就是我上面所说到的问题。我国城市垃圾目前多以混合收集为主,收集之后运至中转站,再运至处理场,许多可利用的物资和有毒有害物一起混入垃圾中,加大了废品回收的成本和难度,降低了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垃圾中的有机物含量增多、水分增多、成分更复杂,造成焚烧处理热值低,堆肥处理产品质量差,填埋处理污染大等问题,总得来说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等欠缺系统性和合理性,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3、废品回收量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垃圾中可回收废品的含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原有的国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回收网点的整合更新速度不见起色,回收量的增加也不尽人意,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目前,从事废品回收的部门比较侧重于回收废纸,废旧金属等利润较高物资的回收,而对利润较低的玻璃和废电池等的回收则兴趣不高。由于废品收购的敬爱个越来越低,许多市民
对卖废品的热情也在减退,而从事废品回收的企业不多,许多技术比较落后,匪类手机缺乏市场动力。
4、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城市建有完全符合标准的卫生填埋场,其余的大多数都无法达到标准,而这些填埋场由于本身建设标准低,缺乏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威胁。此外,堆肥和焚烧处理的处理总量和处理效率依旧比较低,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国内很多小规模焚烧厂采用的设备多是国产设备,可靠性比较差,而且存在能耗大的问题,自动化的程度与国外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
我国很多垃圾处理先进技术设备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花了很多钱,买到的多数是不适应国内状况的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有些地区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的堆肥场,就是由于技术设备不适应我国的国情而最终陷入瘫痪。
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我们应该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是总结出来的对现在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1、解决源头上的问题
关于源头的问题上文已经解释过,对源头上的垃圾进行减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处理的成本和负荷。通过限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规范产品包装行为,改进包装材料和设计,力求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同时制定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法规,将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有法可依,并对违法行为追究责任。
2、做好分类回收
将生活垃圾按处理方式进行收集和分类,并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降低收集的成本,建立一个立足于分类收集基础上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系统,做好回收和利用相结合。
3、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技术
每个国家的垃圾都有各自“特色”,中国垃圾中含水量高、热值低、厨余物含量高,针对这种特点,应大力发展适合我国自身情况的垃圾处理技术,积极研究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使生产更加清洁,减少有毒有害物的含量,提高国内生活垃圾焚烧技术水平,提高标准,实现中小型焚烧设备的国产化,发展焚烧余热利用技术,减少二次污染,发展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
4、提高宣传教育的力度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已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整体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着市民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破坏环卫设施的现象。政府必须要通过广泛的教育,调动全民共同参加到环境保护中来,使居民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环保风气,使公众意识到垃圾污染的危害和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后记:一些感受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感性的人类,从一些人文情感层面上去看问题,我认为在环保问题上,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什么改进,也不管拥有多先进的技术、多强大的力量,最后还是需要广大人们心理和行动上的响应,中国之所以在环保问题上频频遇到瓶颈,多年以来发展欠佳,原因就在于全名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在美国,现在正在慢慢地扩大范围提倡和鼓励家庭自己进行垃圾分类,还通过各种渠道传授自家堆肥技术,在家里就可以做堆肥,从一个个小的环境中开始慢慢普及和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小孩子通过家长获得环保的知识,今后在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倡导“绿色消费”,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其他一些国家就有更加有趣的方式。
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10余种。例如可燃垃圾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
在英国家庭都有3个垃圾箱:黑色垃圾箱装普通生活垃圾,绿色垃圾箱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社区会安排3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种垃圾。
瑞典的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机器便会吐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可以领取一小笔钱。瑞典的清扫公司给每户居民4种纤维袋,分别盛放可以再利用的废纸、废金属、废玻璃瓶和废纤维。清扫公司利用特制的废弃物回收车每月登门收集一次,对其他垃圾则是每周一
次。此外在公寓、旅馆等公共住宅区,还设有专门的收集装置,用以回收各类废弃物。
所以国家想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需要花点心思,这点中国真的要学习一下了。总的来说,城市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是一个普及全民的有益运动,可以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一份不可推卸的义务,需要人人积极参与,构建更加环保的社会。
第二篇:我国城市垃圾及其处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产生和处理的现状,探讨了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指出了当前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体制、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垃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由于城市垃圾产量与日俱增,且产生量远大于清运量和无害化处理量,致使我国城市垃圾历史累计积存量高达60×108t,侵占土地面积多达5×108m2,约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无适合场所堆放垃圾[1-3],垃圾污染事故频出,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城市垃圾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城市垃圾的来源与产生现状
1.1城市垃圾的来源及其特征
根据垃圾产生源不同,可将我国城市垃圾主要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机关、学校、工厂和服务业)垃圾三大类。居民生活垃圾来自居民生活过程中遗弃的废弃物,主要有易腐有机物、煤灰、泥砂、塑料、纸类等构成。它在城市垃圾整体中,不仅数量占据首位,而且成分最为复杂,其构成受时间和季节的影响,变化大且极不均匀。街道保洁垃圾来自清扫马路、街道和小巷路面。其成分与居民生活垃圾相似,但是泥沙、枯枝落叶和商品包装物较多,易腐有机物较少,平均含水量较低。集团垃圾系指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第三产业等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它的成分随发生源不同而变化。与居民生活垃圾相比,具有成分较为单一稳定,平均含水量较低和易燃物、特别是高热值的易燃物多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民用燃料结构的影响。城市垃圾的产生大部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其中大城市又占有优势。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有机物如厨余、纸张、塑料、橡胶的含量均较高。以燃煤为主的北方城市,受采暖期影响,垃圾中煤渣、沙石所占的份额较多。
1.2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现状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9.1%的速度增长(图1),少数城市(如北京)的增长率达15%~20%。200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1.18×108t。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垃圾产生量方面占有重要比例。生活垃圾产量的60%集中在全国50×104以上人口的52座重点城市[4]。此外,近年来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高速增长趋势也不容忽视。
生活垃圾总量大幅度增长首先与我国城市数量增加有关,1986年全国城市数量为353个,2000年增加到663个,增加了近一倍;其次,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也是导致城市生活垃圾增加的主要原因,2000年的663个城市中50×104以上人口的城市有93个。以消费性为主的省、市,居民生活垃圾所占比例较大,如北京、海南和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分别只占城市垃圾总量的2%、11%和15%。以上海市为例(图2):上海市人口密度从1970年的1743人/km2,增加到2000年的2084人/km2,增加了近20%,而同时生活垃圾总量也从1970年的61×104t,增加到2000年的641×104t,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7%[5]。
我国城市垃圾在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生活垃圾中的无机物含量持续下降、有机物含量不断上升、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
加的趋势[6]。
2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是以寻找合适地点加以“消纳”为目的。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
2.1填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经济、技术,还是废物管理现状来看,垃圾填埋都是一项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目前我国70%以上的垃圾仍以简单填埋方式处理,由于其建设和运行费用比较低(仅为焚烧的10%,堆肥的30%),操作简便,易被决策者接受与采纳。但就此项技术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尚属初步应用阶段,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仍很多。例如废物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填埋场厌氧环境中产生的甲烷,增加了大气污染,并易引起甲烷爆炸事故;填埋场的废物受雨水淋滤或地下水的侵蚀,大量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处置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没有考虑对垃圾分解产生的渗沥水采取相应的防渗、防漏及净化措施[7],今后将逐步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卫生填埋场所代替。
2.2焚烧
焚烧法因其无害化彻底,减量幅度大,余热发电实现资源化,节约大量填埋土地等优点而备受关注。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垃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可燃物含量低,经济技术条件差以及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关。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城市垃圾中有机物与无机物在构成上分别为15%~51%和42%~81%。有燃气和集中供暖的城市和社区有机物占70%~75%,无燃气和集中供暖的城市和社区,无机物构成占67%~82%[2]。部分大城市和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垃圾成分中的可燃、易燃物已增长到40%~60%,垃圾热值基本上适于焚烧处理,加之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消纳困难问题,因而很多城市都在着手研究开发或引进垃圾焚烧技术。可以说在未来几年间,在大城市尤其对那些土地紧张的沿海城市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言,以焚烧作为主要方式处理仅在少数城市可以考虑,在大部分中小城市尚不具备建设大型垃圾焚烧厂的条件。其原因在于:采用垃圾焚烧处理的一次性投资过高,超出了这些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日后昂贵的运转费用又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中小城市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能源气化率低,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易燃成分少,不适于进行焚烧处理;垃圾产量小。
2.3堆肥技术
堆肥技术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缺少有机肥投入使农业环境日趋恶化,土质下降。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可堆肥物质,随着城市燃料结构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大量城市垃圾加上城市粪便,经堆肥化处理后,可成为良好的有机肥。目前全国有20余处堆肥场在运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等市都有一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垃圾堆肥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垃圾堆肥处理不慎也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由于堆肥过程不可能完全去除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会被土壤吸收,传给植物,最终影响到人体。另外,我国城市垃圾堆肥现在还存在产品肥效较低、质量较差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受化学肥料的冲击,堆肥的销售量逐年下降,市场前景欠佳,使企业难以维持运转,有的堆肥场甚至将肥料送至填埋场处理[8-10]。
2.4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水平还很低,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城市垃圾处理今后的大致趋势,将是在不断完善各种传统处理技术的同时,积极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垃圾的资源化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新领域。实践证明,有效地控制垃圾产生的源头,推进垃圾中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尽可能转化利用垃圾中的潜在资源,科学地填埋废弃的固体垃圾是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1-15]。
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1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城市垃圾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仍不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形势,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政企不分。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竞争机制,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庞杂,多层次而不集中,不利于城市垃圾的管理。
(2)垃圾治理缺乏资金,收费制度尚未建立。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需要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建设足够多的无害化处理工程。由于城市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政府的投入大都用于城市垃圾的收运,垃圾处理难以满足无害化治理的要求。
(3)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还没有实现分类收集,增大了城市垃圾的运输和填埋量,也增加了城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难度。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以及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形式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急增。一次性商品消费也急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垃圾产生量,同时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4)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我国已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做出了全面规定,是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基础。国务院也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但缺少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也只有在一个全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好的社会,各项管理制度、防治措施才能得到顺利实施。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是处理好城市垃圾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2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应当从加强管理、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行政经济手段、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使城市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6-20]。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管理走出困境,因此政府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培养和建立中国的城市垃圾产业。
(2)合理征收居民生活垃圾服务费。建立和完善垃圾服务收费制度是城市垃圾产业
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垃圾产业的投入应由服务收费、废物资源化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补贴三部分组成。产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以自我盈利为主,服务收费和资源化产品的销售收入成为垃圾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无资源产品,只有靠服务收费。城市垃圾产业由于其公益性的特点,收费标准不可能太高,应该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监控下,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公众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遵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制定。并且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依据当时经济情况进行依次调整。(3)推行垃圾分类收集,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部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焚烧技术,提倡分类收集”的技术政策在现阶段还是适用的。目前国际上通常所用的填埋、焚烧、堆肥3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都是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前提,即垃圾分类是实现无害化综合处理的基础,也为更有效、更经济地采用各种处理方法提供了可能。
(4)从源头抓起,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产生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垃圾源头削减。通过改变居民地染料结构,提高民用燃气的使用比例,降低垃圾中的煤灰含量,减少生活垃圾总量;大力推行精、净菜进城,减少城市垃圾中厨余物的比重;提倡少用包装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应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
(5)完善城市垃圾法律法规制度。城市垃圾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垃圾收费标准的建立以及阶段性调整、垃圾费的具体收缴方式以及各项税收政策等的制定和执行,垃圾产业技术的应用及产品的推广使用等等,都需要法律法规做依据。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令和技术标准,使有关部门能够依法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具有高效、竞争机制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基于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树立组织创新观念;健全相关产业的协调,建立完善支持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阶段;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16-03
一、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黄满盈和邓晓红(2010)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以及政府作用五个方面11个指标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大。张雨舟(2015)探讨了金融服务业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关系,选取了1997―2013年的数据,应用钻石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金融服务业FDI的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与金融服务贸易存在互补关系,同时金融服务贸易也受到其开放程度的影响。周晓田(2015)通过对中国和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进行研究,指明了贸易壁垒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仝冰(2016)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出口经济体分析了其出口潜力以及贸易壁垒对其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贸易壁垒影响和加大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的建议。
二、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WTO官方网站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同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方法一致,保险服务贸易包括跨境支付的寿险、货运险、其他直接保险和再保险这几类保险服务,其他金融服务贸易仅仅统计了跨境支付银行业方面的金融中介费用和证券业的有价证券交易有关的佣金。因此,文中的金融服务贸易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所统计的保险服务贸易与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加总。本文将1979―2014年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7―2001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5亿美元增至3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7%。其原因为我国逐渐放开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限制,外资逐渐进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
第二阶段为2001―2006年,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服务贸易的主体部分做出了国际化承诺,并逐渐履行承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9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71%。加入WTO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飞速增长,各种利好政策的制定和限制的放开,使外资在我国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我国获益越来越大,更多的利益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此阶段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
第三阶段为2006―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从加入WTO的过渡期逐渐发展到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标准相一致的阶段,此阶段的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10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33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为20%,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在先进的社会体系和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牢牢把握住“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方针,我国资本在充分吸取外国资本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后发展壮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
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从2013年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来看,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差不大,表明了我国资本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去”。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第四阶段年平均增长率没有第三阶段高,但是也远远超出第二阶段(详见表1)。
(二)开放程度较低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即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考察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图1显示的是1997―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从2002年开始稳定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下降趋势,但近6年来逐渐恢复。虽然仅仅根据跨境交付模式的贸易额计算出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市场开放程度,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确还不够充分,虽然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但开放程度尚处于低水平阶段。
(三)贸易结构不合理
根据表1所示,我国跨境交付模式下,在第二阶段即1997―2001年期间,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916%,2001年占比高达935%,可见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则在第二阶段略有下滑,年平均增长率为-83%,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保险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甚至没有开展,加之当时的政策限制,导致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负增长。在第三阶段即2001―2006年期间,保险服务贸易由29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48%,占比降至90%,我国宏观政策开始有意调整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促进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由2001年的2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3797%也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三阶段保险服务贸易增速较快的原因在于保险服务贸易主要依托于货物服务贸易。我国加入WTO之后,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还削弱了与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在关税降低甚至零关税的情况下,我国进入了货物贸易出口快速发展阶段,和国际货物贸易息息相关的货运险业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保险服务贸易增长迅猛。在第四阶段即2006年至今,保险服务贸易由2006年的9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2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37%,占比降至79%,保险服务贸易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同样与货物贸易有密切联系。国家宏观政策倾向于其他类型的服务贸易,其他类型金融服务贸易由2006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69亿美元,占比增至21%,年平均增长率为3177%,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新时期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贸易还能超过第三阶段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国银行和证券业的服务贸易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进出口结构上来看,出口增长率远不如进口增长率,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基本是靠进口推动,缺乏特色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逐渐放开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机构逐渐取消了金融市场的一些限制,如外国资本可以参与股票和债券种类的放开等,都会对我国现有金融市场进行冲击,对市场稳定性造成影响。
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是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内容之一。优化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不仅可以拉动其他形式服务贸易的增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就业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既有自身机制的原因,更多的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和行业结构失衡。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外资方大多在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城市设立分行和代表处,虽说我国早在1999年就取消了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分行的地域限制,但是由于内陆城市的经济欠发达,除了北京、杭州等有限的经济较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之外,外资银行很少在内陆城市,特别是北部、西部城市设立代表处;其次,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内部比重失衡。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7―2013年,保险服务贸易占比都在80%以上,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以及外汇管理等行业比重是很低的,由于我国内部长期的金融管制,外国资本在我国所能进入的领域有限,而我国资本在最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行业基础薄弱,管理方法落后。
图11997―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构成情况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本国金融体系的效率,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由于金融服务贸易涉及到本国金融资本与外国金融资本的交互,金融体系越开放,对外国金融资本的限制越少,使得外国金融资本可以更加充分地介入本国金融体系中,而外国金融资本的充分介入会影响到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而政府的介入,可以通过采用政策、设立标准、制定规则等方式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将外国资本的影响向对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的方向引导。由于现实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市场缺失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在金融市场中同样存在,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金融主体的交易空间相应扩大,会导致本就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或者消除外部效应的影响,干预金融市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组织创新观念
面对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完成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的要求,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根据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修改和完善有关金融法律框架,制定和完善新的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做出保障;其次,加快金融服务贸易结构调整,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由保险业带动的,而其他金融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证券业等高端技术金融行业远不如同期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其他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规模小、层次乱、成分杂等特点,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梳理不规范的行业状况,从管理制度、人才构成等方面建立现代的金融企业,规范行业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服务贸易体系;第三,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2015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对人民币保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全球经济减缓,我国应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资金有效地运用于支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三)健全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给予服务性质的企业很大的优惠性政策。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服务行业产值首次达到50%以上,面对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应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这种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处于各产业协同发展的时代,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服务贸易内部如文化、旅游、运输等其他行业的支持,也包括服务贸易之外诸如货物贸易等产业的支持,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相关产业的协调和支持机制还不够健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生产要素的调度和分配,规划金融服务内部的市场秩序,正确处理好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全面推动服务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BOP和FATS统计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5):7-13,87
[2]张雨舟金融服务行业流入FDI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基于中国数据研究[J]中国商贸,2015(3):91-93
[3]周晓田,刘峥,巩伟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壁垒对中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12
[4]仝冰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及贸易壁垒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
(责任编辑:董博雯)
第四篇: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垃圾产生的渠道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垃圾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商业和工业垃圾三种途径。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城市垃圾产生及处理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1.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
1.1.1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方面常以快捷的速食食品作为首选食物,一日三餐丢弃的塑料包装物、快餐盒、易拉罐、罐头盒等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攀比心理作祟,许多人不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清洗或修理坏旧的生活日用品。“用完即扔”似乎成为一种风尚。旧家电、旧自行车、家具等经常被作为垃圾弃掉。
1.1.2建筑垃圾
市政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十分庞大,每建成一座一定规模的小区,就会看到建筑垃圾及住户装修产生的堆积如山的装修垃圾。
1.1.3工业、商业垃圾
各种商业和工业垃圾量也日渐增多,尤其是一些化工厂、电镀厂、电池厂、塑料厂等企业产生的大量有害垃圾,造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
1.2城市垃圾问题的现状
1.2.1我国垃圾产生量大,处理水平低
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我国城市垃圾堆存量目前已达66亿t,占用耕地35亿多m2。全国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有1/4的城市不得不把解决垃圾危机的途径延伸到乡村。以2.6亿人口的城市为例,如以每人每年产生440kg垃圾计算,年产生垃圾量为1.14亿t,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城市垃圾处理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垃圾处理的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1.2.2世界各国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垃圾污染矛盾激化的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大体形成了填埋、焚化、堆肥等一系列处置方法。如在美国,垃圾用填埋法处理的占85%,焚化法处理的仅占10%。日本国土不大,填埋法处理的只占26.9%,而焚化法处理的占61%。瑞士垃圾处理也是以焚化法为主,占53%。西欧有几个国家以填埋法为主,并多为有控制的填埋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美、英、法等国由于受资源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对废物采取了资源化的方针,垃圾、粪便的处理不断向资源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废物,日本已有25.3%的城市开展了从垃圾中分选回收物品的活动,1976年在垃圾中回收废物达3900万t。
1.2.3垃圾处理资源化
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现实,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
2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城市垃圾的处理
根据我国目前及今后城市垃圾状况,应从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与解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三种方法。随着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正逐步走向高科技、资源化、再次利用,使之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2.1.1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处理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而且方法简单,节省投资,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规范要求回填地最低处的标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m以上,并且回填地的下部应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层。否则需另设粘土、沥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层;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使厌氧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等气体能及时逸出,避免发生爆炸。回填后的场地,一般在20年内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于回填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结构破坏,但可作绿地、农田、牧场等使用。填埋处理用地,尽量选用天然的或人工挖出的洼地,如开发资源后的废粘土坑、废采石场、废矿坑等。将垃圾填埋于坑中,有利于恢复地貌,维持生态平衡,但如果在大面积的洼地、港湾、山谷等地回填,则需考虑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垃圾填埋处理具有以下缺点:(1)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场地选择较困难;(2)垃圾填埋同时填埋掉了可利用物品;(3)管理等费用不断提高;(4)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
2.1.2堆肥处理
堆肥处理是利用处理垃圾制取农家肥的最古老的办法,被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堆肥是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堆肥技术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可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资源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垃圾的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堆肥必须是将新鲜的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后再将易腐有机组分进行发酵。堆肥的关键,在于提供一种使微生物活跃生长的环境,以加速其致菌分解过程,使之达到稳定。堆肥主要受废物中的养分、温度、湿度、pH等因素的控制。一般采用好氧分解,好氧分解过程可同时产生高温,可以杀灭病虫卵、细菌等。
垃圾堆肥处理具有以下缺点:(1)堆肥处理的周期较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2)堆肥产生的产品属农家肥,肥效差,销售相对困难。
2.1.3焚烧处理
垃圾焚烧处理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的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垃圾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对于无机-有机混合性固体废物,如果有机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也最好采用焚烧法处理。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物较多的垃圾。采用焚烧法,必须注意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焚烧是销毁垃圾利用热能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但是只能回收具有热能的垃圾,垃圾焚烧处理才是科学合理的。
垃圾焚烧处理存在以下缺点:(1)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在焚烧时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2)焚烧处理对垃圾低量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的;(3)焚烧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
(4)焚烧设备一次性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2.2城市垃圾的再利用
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和资源回收利用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原料能源相互利用、垃圾产品生产以及管理培训,将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和产业链。而且这是一个不衰落的产业,它将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持续兴旺发展下去。
2.2.1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
(1)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垃圾的混合回收,加大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难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应在居民区,商业、文化及娱乐中心放置不同标志的垃圾容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地分类放置垃圾,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
(2)加强废旧物资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我国历来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且收入不菲。如国内贸易系统从1950~1994年,回收总值达1340.25亿元。此外,现有供销社系统每年回收废旧物资1600多万t,回收总值约20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废旧物资回收潜力很大,我国应继续鼓励有关部门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
(3)加强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城市垃圾资源化,首先必须改变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城市垃圾资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能力。
2.2.2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化
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水平。传统的填埋方式占用土地,形成二次污染,达不到无害化要求。焚烧方式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城市垃圾成分复杂,含水率高,可燃物少。因此,垃圾处理适于走垃圾分选、再
生利用、有机物发酵制肥、可燃物焚烧供热发电的综合处理技术路线。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涉及机械、化工、生物、电子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更为重要。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开发机构,急需发展有高度技术集成能力的研究开发单位,把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引进、吸收、消化后加以创新,创造出适合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综合技术。
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面对垃圾的挑战,许多科学家提出应全面应用高科技,变废为宝,向垃圾要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科技的进步可以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为城市垃圾资源化提供硬件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2.3改革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化
2.3.1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垃圾处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要有适于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要打破目前垃圾处理工作中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现状。由原来的政府环卫部门的运作转变为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通过税收、能源、土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商业化运作”的新路。
2.3.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扩大融资渠道
城市垃圾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全国668个城市每个城市建设一座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场,以一个垃圾处理场需投入1亿元人民币计算,那么全国就需668亿元的投入,目前只靠政府财政投入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度;只有到资本市场上去寻求资金,走市场化管理的道路,谁投资谁受益,政府可以引导性地以少量投资,吸引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
2.3.3大力支持企业从事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研发
建立垃圾处理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和信贷。充分利用目前国外资本看好我国环保市场的有利时机,注意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利用外资。
2.4增强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制建设
2.4.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的分类放置垃圾。
2.4.2征收城市垃圾排放费
市民征收城市垃圾费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为城市垃圾的资源化筹措了资金,又能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量。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费用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2.4.3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如资源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等,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为,并把它变为自觉行动。
2.4.4加大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和一系列环保法规,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强化相关的执法力度,推动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产业化的发展。
2.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2.5.1环保意识指导环境行为
环境保护意识对人的环境行为有指导作用,能够使环境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从而对环境保护的进程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5.2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注重各自家庭的小环境而忽视了公共的大环境,如果能够将市民们的小环境意识延伸到社会公共环境上来,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必将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第五篇: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保现状、成因及对策
欧映忠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的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失业等待遇都作了最低标准的规定,从而解除或减轻了职工因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造成的特殊困难,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建立起社会保险的雏形。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已经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一,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同时,要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加强包括社保档案管理在内的众多基础工作的建设力度。
一、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内容。社保档案即社会保障档案,是指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电子文件的历史记录。目前,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档案部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展社保档案工作,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七项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社保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不少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社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陈旧的管理模式逐步被信息化所取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缴费的征收、保费的支付和免费查询,通过网络轻松完成曾经冗杂的事务。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无论从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还是从立法规定上来讲,都是分散型的,分散到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又如,职工下岗后,政府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每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下岗者通过努力,再次就业后,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仍继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诸如此类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就会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发展。
2、行业主管部门社保档案意识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一些地区,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现在还是健全社会保障项目,扩大覆盖面,至于社保档案还无暇顾及。此外,由于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另外由于社保档案意识淡薄,一些社会保障经办单位只注意抓社会保障业务,忽视社保档案资料的管理;这些都使社保档案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保档案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些社会保障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专兼职档案人员,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严重影响社保档案的质量。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只将“红头”文件视为档案,对这些产生于“业务”部门的“涉保”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多由形成社保档案的业务部门自行保管,无论从这些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是从制度上均不符合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产生这些档案的业务部门,为了使用方便,不愿意将这些记录移交给档案部门;二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和要求;三是个别档案人员兼职多、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社保档案管理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要求
目前的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资料保存手段多样,信息贮存量巨大,网络稳定性、传输速度和查阅速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社保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和实现手段。由于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许多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社保档案联网工作的进行:各个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不
一、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数据入口、没有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整个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仍较严重。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保这块原本可口的奶酪,变得与鸡肋一般食之无味。此外,信息持有者过高看重了信息的价值,将原本可以公开的信息封闭起来。对于有些确实有价值的信息,共享时会牵涉到利益分割。还有就是统计数据不准确,担心业务数据和统计数据的矛盾暴露出来。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极不利于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国家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如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②,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社保档案的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二、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对社保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加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的五险合一的管理机制,以避免部门间的交叉重复,实现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为社保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进而实现全国联网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说到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2、对全国社保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首先要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3、建立终生一致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4、加大社保档案知识的宣传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中的一个分支,可社保档案的作用常被社会大众忽视。然而随着社保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保档案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记录社保工作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保障事业现阶段或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它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社保档案工作要发展,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首先要让社会大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保档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社保档案为社会大众了解和认识。如可以通过编写社保档案利用实例汇编成册分发给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的作用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络,借助社保中心的网站,介绍社保档案工作情况以及社保档案的相关知识;或者利用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等形式,及时进行有关社保档案的宣传,使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加深,从而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5、建立社保档案管理法规与标准,为社保档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标准 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已经颁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但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立法。基本法律的缺位,各种规定层级无序、规范分散,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定型,缺乏权威性、稳定性,全国各地的制度也不统一。中国社会保障曾出现过混乱的情况,如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这都与没有法密切相关,可喜的是在2007年底,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历经13年反复酝酿后,终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确立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法律框架,使公民的社保权益得到保障。一些地区和部门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出台了社保档案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但建立全国统筹、联网的公民个人社保档案体系后也应尽快出台一部统一完整的社保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为社保档案的管理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除了有法律保障外还要建立和健全社保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统一社保档案格式,规范社保档案记载内容,使社保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要制订出案卷质量标准、分类标准、著录标准等立卷标准,制订出档案保管、交接、利用等规定。将社保档案管理标准贯穿于社保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使用、销毁全过程,达到社保档案从形成到最后销毁等一系列工作都有章可循。
6、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社保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信息化管理,这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肩负起组织社保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保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达到应有的资质,提高他们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保档案工作的需要。
总之,每个劳动者从参加工作,办理社会保障手续之日起,到退休直至死亡,这几十年的参保、享受待遇的过程,都要由社保档案来记录。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社保档案,如果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体系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必将惠及全体社会参保成员特别是其弱势群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