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

时间:2019-05-13 11:2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

第一篇: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

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 2013-3-16 5:33:01来源:2013年03月15日 17:35:11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将就“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我的问题是请教吴晓青部长,城镇化建设是中国下一步的重要抓手,有无数多的经验证明,城镇化的同时没有环保化,请问吴部长在建设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何时能唤回天高云淡的大环境?谢谢。

[吴晓青]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更充分的体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在赋予城镇化建设更多经济价值的同时,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这才能体现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部门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支持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会依法履职,切实做好城镇化建设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汲取以往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教训,使今后城镇化发展更好、质量更高。谢谢。

第二篇: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最终版]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城镇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合理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改善民生。并要坚持以人为本、低碳、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

当前,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却同时对我们的生存栖息之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发展的代价越来越沉重。如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面临枯竭的状态;城市雾霾加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多、矛盾日益加深。基于此,我特别进行了此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了解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其内容和要求。城镇化过程对生态文明有哪些破坏,原因是什么,后果有哪些。随后探究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而党的“十八大”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久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报告将以前的“四位一体”扩充为“全面落实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p1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它更多地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其产业结构应该是以生态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其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为核心;其消费模式应该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包含有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点。

作为新一代的文明理念,我国习近平主席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的破坏、原因及后果

我国城镇化发展虽然极其迅速,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也日趋严重,代价越来越高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

(一)城镇化过程中破坏生态坏境的具体表现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激化,对生态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污染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的不断加快,由城镇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不断加重,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大气污染。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今日席卷全国的雾霾天气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工厂林立。为了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的厂商为了节约经济成本,不顾后果的排放不达标的废气。同时,私家车的增多,汽车尾气排放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量也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些都使得许多工业化大型城市空气中PM2.5指数居高不下,大气污染严重。其二,水污染。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得水资源越来越紧张,造成的水污染事件也在不断增多。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07年发生的震惊国内的“太湖蓝藻事件”,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同时也是苏州、无锡、湖州、上海等城市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而这一事件正是由于苏南以往粗放发展造成的恶果。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在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2]p33要知道,蓝藻的暴发性繁殖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其三,土壤污染。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土壤和耕地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城镇工业发展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例如通过水体污染、酸雨、城市垃圾渗出液污染等。有研究表明,越是城镇附近,土壤污染越严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土壤酸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加剧和农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除以上类型以外还有噪音污染、核与辐射安全隐患、白亮污染、白色污染等。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污染的种类与危害越大,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损害也越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其次,在生态失衡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扩张,一些地区城镇化发展忽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建设布局在空间上出现无序化乃至失控,出现了大量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垦过牧的现象,挤占了其他物种生存的空间,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逐渐退化。随着城镇化发展,高污染工业、机动车辆、人口密度、硬化路面不断增加,植被锐减,导致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下降。快速城镇化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消耗大量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例如,黑龙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威胁其区域内湿地生物的重要因素。三江平原的主要河流就是黑龙江,因干流的水电梯级开发,已对黑龙江特产鲟鱼、鳇鱼及大马哈鱼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再次,在对地形、气候的破坏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集聚效应,城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原有的地形地貌不断地进行改造,使之趋于平坦,为此不知铲平了多少山丘,砍伐了多少森林。这使得我国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同时,城市建设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城市小气候问题不断。城市与郊区温差使得两地气压的大小不同,形成城市风,将城市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了城市。在有的采矿业和采煤业发达的地区,因为开凿这些地下能源使得城市地下空虚,塌方事件屡见不鲜,伤亡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最后,在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方面。我国是个资源消耗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然而资源利用率却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且在绝大部分资源能源都被城镇地区消费的背景下,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建设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而有的官员为了在位时的“政绩”,大兴“面子工程”,造成建筑物和道路的频繁拆迁,劳民伤财,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城镇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和城市特色的消失,就业问题的严峻和社会问题突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日益加剧。城市人口流行病预防难度加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阂等问题。

(二)生态文明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到破坏的原因

城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在环境、生态平衡、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即我国资源环境本身的约束。我国虽然资源总量大,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可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本身的稀缺间接性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如柴静的《穹顶之下》中提到的:我国天然气探明量仅20%,石油探明率38%,而且每年开采量只占探明量的1/9。目前能投放使用的能源远远不够城镇的发展。而外在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高能耗、低效率影响能源使用效率。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第二产业和对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平均综合能耗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左右,污染排放强度是OECO1国家的8—9倍。[2]p24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而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也必然达到极限。

其二,在体制机制制定方面,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国家在之前的发展战略方针中均侧重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做到将经济增长与寻求生态保护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且国家对于各级官员的行政考核中,“GDP”指标所占比重过大,从而使得大量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使用资源,搞“虚假城市化”、“数值城市化”,大兴过于奢华的形象工程,却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其三,人口众多对社会资源应用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尽管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可是人口基数的庞大使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目远多于其他国家。城市化使得原本分散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密集的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压力大增,需要的各类社会资源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从而使得有些人不顾及生态系统地承受能力去掠夺获取自我所需。同时,我国公民素质参差不齐,资源浪费、排污不达标对生态环境破坏也有着重大影响。

OECO: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有三十多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其四,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支撑力度不够。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之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的革新怎么能更好地发展?新能源的开发,提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污染处理的工序等,都需要科研力量支持。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缓慢明显制约了对环境保护的技术的创新。

其五,生态观念的缺乏是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绝大多数民众心中并没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这一观念,这直接反映在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本却也在不断提升这一现象中。缺乏生态意识使得城市管员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推倒某一片森林作为房屋建设用地、自行车道没有提前规划预留使得某些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难度加大。

(三)生态破坏所产生的后果

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态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其一,经济损失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这是用高能耗、高生态赤字换来的。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创造能耗最多的国家之一,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只有78%。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以上。

其二,影响人体健康。在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的形势下,我国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持续上升。过去30年,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上升,由83.65/10万上升到了134.80/10万。其中,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呈明显增多的趋势。肺癌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由7.09/10万上升至30.83/10万。[2]p13

其三,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国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太湖蓝藻事件、云南阳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宗海事件、沱江水污染事件等,由于受污染的事物均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其四,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而已引起了全球内的广泛重视。而生态平衡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按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极为巨大的。当前,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其五,影响和平发展。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在温室气体、消耗臭氧层物质、二氧化硫、汞等污染物方面也是世界排放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国际环境义务的要求日益高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环境管理面临挑战。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指出,“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3]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过推进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生态环境好了,人人都受益,这是新一轮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

(一)更新观念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生态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我们需要使人们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的伦理观。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真正内涵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优化城镇体系、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因此,对政绩的考量要由GDP主导,逐步转化为包括绿色GDP的综合化指标体系。[4]

(二)合理规划空间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城镇化发展情况差异巨大。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要求根据土地空间的自然属性和自身特点,规划土地空间格局,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做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开发。要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使资源向更需要的建设项目倾斜。统筹全局,争取实现共同富裕的民族愿景。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关系到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城镇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动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一种符合生态伦理、善待生态环境又能可持续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做好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和节约资源,形成低碳、绿色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一定要坚持集约高效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将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将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化进程的限制降到最低限度,[5]p19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经济。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四)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使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完善生态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4]在生态治理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可以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走的更加通畅。想要转变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物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节约经济发展成本,也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支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创新在创造力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新城镇。结语

在当代,我国要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当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呈现“J”型增长,人们过于热衷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是日趋严重。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推行绿色低碳经济,为子孙后代谋福利。而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在思想认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同时,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念;倡导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6]p216在宏观战略上,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和再生产过程切入解决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要抓紧拟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充分融合。在环境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政策上,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在发展规划中应建立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运用生态化生产方式,弘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政策措施上,要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法律法规和技术体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取缔“唯GDP论”,将环境保护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协调各方关系,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行动上,呼吁全社会所有人民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活的主人。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的依靠群众,以最团结的力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小平,黄桂林,张玉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B/OL].http://,2014-03-16.[4]苏州市吴江区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郑万城,张勇勤.吴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123.[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第四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C].华中科技大学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6]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7]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野,2007,(07),32-34.[8]潘家华.与承载能力相适应 确保生态安全[J].中国社会科学,2013,(05),12-17.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的洞察,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四篇: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

(中经评论·北京)时间:2014-05-04

[摘要]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危害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文章根据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生态城镇的建设加以探讨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李克强更在多个场合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首次突破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日本等国家花了大约15~45年的时间把城镇化率从50%提高到70%,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根据中国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和49.68%。这一数据说明,从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三阶段来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当前,城镇化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镇化进程加快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显著的压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社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 3.5%以上,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等。这些折射出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面临着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点、线、面源污染共存,新旧污染物交织,水、气、土污染相互影响的复杂态势,生态经济系统呈现无序化和非持续性,出现了城镇化与区域环境要素不协调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加剧

工业化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带来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失去原有的较低水平的动态平衡,显现出发展中的矛盾。一是在大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企业布置在城市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逐渐被居民区包围,形成居民和企业的矛盾;二是在小城镇,一些不规范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吸纳了一定的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但这些工业企业结构偏重,技术含量低,高能耗、高排放问题突出,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些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导致一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削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具有发展软环境的巨大优势,它们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危害的现状,将污染转移,不仅有污染型的企业,甚至是废旧物和垃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359.5亿吨,工业周体废弃物13.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54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14.2万吨。2006年各项指标继续增长,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万吨,增长1.2%。

(二)水污染与缺水问题并存

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它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用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同时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产业发展粗放增长,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可用淡水急剧减少。同时,地表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除大江大河外,多数支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主要水库、湖泊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几乎全部受到严重污染。江苏太湖和安徽巢湖大规模爆发的蓝藻,正是水污染问题不断恶化、积重难返的表现。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2008年水资源总量下降,用水总量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水资源总量271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人均水资源2048立方米,增加6.9%。2008年总用水量58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0.6%,工业用水增长1.8%,农业用水减少0.2%,生态补水减少0.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31.8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0.3立方米,下降7.0%。人均用水量440.9立方米,下降0.1%。

(三)矿产、能源等要素的制约

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这些行业一是高能耗、二是耗资源、三是不利于环保。我国能源产业规模和生产总量不断扩大,强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进程。但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近70%,煤炭开采、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我国燃煤消费量大,热效率低,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其巾,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能源类消费量比上年分别增长9.6%、7.1%、19.9%、5.0%和2.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1.21吨标准煤,未能实现“十一五”时期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的目标。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致。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可采储量较多,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四)大气环境、声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空气污染受到城市的密度、车辆尾气、船舶排放、飞机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6年,在被监测的559个城市中,有34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被监测城市数的62.4%;有159个城市为三级,占28.4%;有51个城市为劣三级,占9.1%。在声环境方面,近1/3的城市声环境为轻度至中度污染。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生活垃圾产生量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癌症的发病率正在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城镇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城镇的发展,也关系到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鉴于我国人口多而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等现状,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今后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生态城镇建设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任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其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已开始侵蚀人类的生存空间,打造生态城市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生态城镇化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将节能环保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和尝试不够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27%,其中城镇人口为6.9亿人,乡村人口6.5亿人。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增加了2100万人,乡村人口则减少了1456万人。这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要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报告预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其他1000多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不会停止脚步,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东部地区仍将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接收地,中西部地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能力仍将弱于东部=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会按照自然承载能力和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逐渐趋于均衡,而是会跟随着城市集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不平衡。

四、总结与思考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改革与战略》,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江易华,鞠欢)

跨人生态文明时代。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关注的大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紧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适度,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利用过度,就会阻碍城镇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就城镇经济发展而言,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而言,它又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一方面,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社会经济现代化也呈加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损失。

从哲学角度分析,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如西欧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同时,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也很高,这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问题是如何正确把握其“促进作用”的一面。大量的事实也表明,加速城镇化发展并不必然地导致城镇生态环境恶化,只要坚持生态环境基本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城镇生态环境非但不会遭到破坏和损失,反而会有助于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具有反作用。当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时,就会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当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超过城镇化发展速度时,就会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负担,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当城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步走向适应与协调。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则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牛活质量优劣。城镇化是一种过程性概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一种变化过程;生态环境则是一种描述性概念,所反映的是一种事物现实状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内容包括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与城镇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观念和方针密切相关,其内容包括对城镇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人工化的城镇综合体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尤其是针对既存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缺陷和已经遭受到的种种破坏,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手段积极进行整合、治理与建设,弥补环境建设的不足与缺陷,纠正生态发展的畸形与偏差,恢复、重建和创新城镇生态环境的系统平衡。

第五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建设更有效小组(范文)

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建设更有效小组,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成了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1、要明确目标。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小组的合作学习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没有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小组学习目的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科学地制定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2、可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学习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师生交流。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由于本课的自然段语言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后,不必按顺序从开始讲读到最后,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其中的一节,按一定的学习目的自学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3、要善于把握时机。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益,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非常重要。就拿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讨论学习都有最好的效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一般来说,下列情形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第三,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小组学习更有效。

4、要全面评价效果。评价是合作学习的导向。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这样,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全面评价打下基础。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学生的互相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

下载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建设应该赋予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