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首善环境1
以高标准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首善环境
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总体部署和河西区打造“首善之区”的要求,我区着力加强了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努力为全民创造“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良好出行环境。本人对于区内现有的基础设施现状进行了调研,也有一部分个人不太成熟的见解,现将调研的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我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及与区内各委办单位紧紧围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打造现“美丽河西”、“首善之区”的目标,在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条件、规范行政审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一)区域路网逐步完善,辖区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
按照《河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成为了提升区内整体宜居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规划中提到的梅江国际会展中心的周边路网,例如:莹波道、江湾路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对于会展中心的国际化会议中心的功能性,以及接待会议便利度有了显著提升。在陈塘科技商务区以行政许可中心为轴心的发散式建设中,今年崇江道、崇岩西路以及崇岩东路,现已规划完成,后期准备正式进入路网建设阶段。东江道(洞庭路以西)、怒江道(洞庭路以西)、内江路在完善零星工程后已正式投入使
用,服务于商务区内和周边地块的通行。在海河后五公里的整体规划中,我区也依托将来该区域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充分考虑周边市内三甲胸科医院和环湖医院日后的通行要求,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周边路网,现已基本建设完成。在城市快速路改造中,尤其是通行压力较大的东南半环,自2013年起已逐步进行道路面层的维修和铺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坐落在我区范围内的快速路通行能力。在支路改造中,一批与百姓出行切身相关的路网改造工程也陆续上马,环湖中路、环湖西路、谦福道、艺林路、等10余条道路也于近年内全部改造完成。
(二)依法征地拆迁有序开展,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为配合文化中心周边改造的总体要求,自2012年起,我区启动了对八大里片区的房屋征收工作,规划范围为:东至尖山路,南至平江道,西至隆昌路,北至四中南围墙、爱德里,工程占地26公顷。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5.6万平方米,现征收工作进展顺利,为文化中心功能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地铁等公共枢纽交通的建设中,以地铁5、6号线为代表的宾水道体院北片区房屋征收工作现已完成,地铁施工已进入实质阶段。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管理水平
一方面区内各相关委办、局等单位以数字化城市监督和指挥为核心,完善数字城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公安、交通、执法等信息平台及政府热线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在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汛期的道路通行和积水片摸查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从另一层面加快推进了河西区高标准、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进程。进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相关部门的联动性和处置问题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我区城市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使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优美有序, 城市运行更加安全平稳、保障充分,城市运行与城市管理工作整体迈上了新台阶,具体有以下几项举措:
1、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和静态交通建设,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和停车场(楼),计划新增公交始发站3个、停车场(楼)9处。计划新增人行过街天桥6座,新建变电站7个,也已在规划建设当中。
2、进一步加强户外广告牌匾管理,加大整治力度,特别是加强新增违法广告的监管,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成“美丽河西”的城市景观。
3、进一步加强路灯、夜景照明设施管理,保持夜景照明等设施的完好率,创造和谐美观的城市景观。
4、是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严格按照城市道路养护质量标准,在每年年初以春季会战为起点,对市政道路,区内排水,城市绿化等进行养护。近年来,为打造宜居城区,我区又大力进行了社区、旧楼区的提升改造,努力打造精品示范宜居小区。优化百姓的出行环境。从而在各方面保持了道路各部位技术状况的良好,提高道路设施的完好率,确保了城市道路设施通畅安全。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生态系统
继续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导的城市供热体系;全面完成10吨及以下民用集中供热燃煤小锅炉并网任务。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管,确保辖区内无劣Ⅴ类水体,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安静工程。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的有效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企业间产业生态链,开展城市道路防尘喷淋、大型供热站再生水利用项目,建立一批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培养和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优化“一岸、三核、四带、五路、二十四园”的规划布局。重点建设海河西岸、尖山、柳林和陈塘庄四个片区景观绿地。到2015年,全区绿地面积达到1195.75公顷,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10.63平方米,实现全区范围内每500米内有1000平方米以上街旁绿地,1公里内有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绿地,3公里内有20万平方米以上的区域性公园,10公里内有市级公园或大型风景区的绿色生态目标。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内建设管理力量有待加强,管理体制亟待突破。随着我区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力度的加大,任务重,高级专业人员较少,对于高标准的城市建设规划,已难以适应需求,在管理机制、运行模式中、交叉环节中的管理力量需要加强。
(二)区内建设项目规划的整体性有待提高,对于先急后缓,问题突出的补位,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优势,深入解决基础设施现有缺陷,对于比较迫切解决的改造项目应拨付相应的专项资金,将招商引
资与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并解决,争取做到高投入、高产出。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加快昌平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提高城市品位,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现代化城市意识和大局意识。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标志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与进步,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才能逐步推进现代化城市进程;然而建设现代化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民的支持参与,因此建议区政府及市政市容管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征得全民对市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变市政建设单纯依赖财政投资资金不足状况。一是要用足用活现有的城市建设资金政策,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城市收费项目进行细化。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切实可行的资金收缴、管理和使用办法,把该收的收上来,足额用于城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积极将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资渠道,采取特许经营权转让、冠名权转让等方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努力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状况。
(三)要进一步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一
是要坚持配套设施与重点工程同时规划、同时立项、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效能的发挥。二是要综合考虑城市主干管网铺设、维修、管理,建议在每年的适当时候,对已规划拟于近期施工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公告,要求管网管理部门按公告时间提出管网铺设、维修计划,切实杜绝“拉链”马路。建议成立河西区的地下管网的信息专管部门,一方面进行现状地下管网的情况,尽可能详尽、准确的整理和归档,建立完整台帐。另一方面对于新建项目的地下管网,纳入现有行政审批的管理范围,增加先到该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登记,领取凭证后到相关管理部门办理手续等环节。信息管理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及时更新台帐内容。
(四)要进一步充实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队伍,探索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结合我区实际,配齐配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队伍,提高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二是要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调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要借鉴其他区县先进的管理方法,积极探索和改革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我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如何实现和谐首善
如何实现和谐首善、繁荣舒适的目标
和谐首善,“和谐”是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首善”即最善之意,是从精神文明层面去理解和阐释的,善的意义很宽泛,比如,爱护花草树木是善,不乱到垃圾、不随地吐痰、举止文明是善,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也是善。和谐首善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文明发展,营造一种最尚礼、最文明、最和谐的社会环境。繁荣舒适,报告里的“繁荣”并不是单指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简单意义上的繁荣,而是囊括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改善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舒适则可概括为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于民的体现,包括群众的生存环境、居住条件等全方位的改善和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筑好“金凤巢”,吸纳大项目――建设“省级优秀经济开发区”。如何让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劲引擎?“必须从环境、项目等多方面着手,下大力将其建成省级优秀经济开发区,吸纳更多好项目入驻”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总抓手,通过多种科学招商途径,招引一批大项目、培育一批大产业。尤其以大力发展钢制品及装备制造、建材及玻璃深加工、商贸物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百亿”产业为基点,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园区硬件建设力度,将投巨资继续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热、网络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九通一平”,增强开发区吸纳力。将南和打造成邢台市最强“经济增长极”。同时,借助邢黄铁路南和编组站、邢临高速东出西联之机,建设出口保税区和海关口岸,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建成冀南“出海口”、商品市场和物流中心。融入邢台市主城区,建成“后花园”――创建国家级“四城”。从“四城”建设上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旧城改造上水平,新城开发出品位”原则,大力实施县城 “西进、北跨、东拓、南越”战略,构建城区路网新格局,加快实施广场、游园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扩面工程,完善城市功能,使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同时,全面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大力实施环城水系建设,增强城市灵气。极大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
南和是传统农业县,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要在发展城郊型、新型农业及综合开发上持续发力,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高标准建设闫里、郝桥史召、贾宋三大万亩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集成技术,无害化、标准化种植,培育有机蔬菜产销基地;加快建设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冷库等配套设施;建立健全蔬菜风险补偿等各项保障机制。同时,围绕建设“绿色南和”、“森林南和”、“生态南和”目标,引导鼓励群众发展苗木花卉种植,重点在“两围”、“两沿”建设苗木基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采摘园、立体生态养殖、农家乐等高效特色农业经济,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经过几年时间,逐步把特色农业铸造成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撑起“民生伞”,创造新生活――打造“邢台市教育强县、邢台市卫生强县、省级社保养老先进县、全国文化大县”。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卫生”,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点的卫生服务网络。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彻底解决群众入学难、就医难问题。继续提高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标准,扩大覆盖面,逐步加大“扶贫济困”力度,确保贫困弱势群体“过得有保障、活得有尊严”。同时,加大对观音文化、宋?文化的开发宣传力度,将其逐步建成南和文化名片;并将建成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体中心,大力实施县林场影视基地、仿古街建设、白雀庵扩建和古兴林国重建工程,打造知名旅游景点。通过几年努力,打造成“邢台市教育强县、邢台市卫生强县、省级社保养老先进县、全国文化大县”。发展无止境,南和再发力;新城正崛起,南和正腾飞。凭借实实在在的“一四七”工程,勤奋创新、奋力赶超的南和人,正用五彩笔墨精心绘制着一幅“和谐首善”“繁荣舒适”的魅力新城。
第三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调研建议
从今年开始,一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蓬勃开展,或紧张建设,或积极运作前期。在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中,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探讨问题、研究对策,4月12至15日,我局调研组到各项目建设指挥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交通建设面临的建设环境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交通实际深入开展“构筑大交通,实现大发展“题主题实践活动,按照我县“一干三环六通道”的战略部署,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全力“打造网络交通、便捷交通、、生态交通”,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实现交通历史性新跨越。但随着交通“瓶颈制约”矛盾的根本解决,发展交通似乎已不再是全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共识,面临的交通发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情况,筹资难、征迁难、审批难、已成为交通发展面临的新难题。
(一)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发生了新变化,建设要求、建设标准、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建设程序不能到位,导致工程造价上升,项目前期反复
一是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凭借香格里拉牌优势,我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州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县之一,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交通发挥更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迫切需要建成对外辐射通道工程;;建成以国省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现代化城乡交通网络工程,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二)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随着建设档次的提升,选用的技术标准、配套设施和绿化标准也不断提高。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逐步运用,如沥青路面采用sma、水泥路面采用铣缝和聚氨脂灌缝料。环保要求在提高,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航道普遍建设绿色通道。追求行车安全舒适。
(三)是建设程序不能到位。尽管一直在抓这个问题,但仍有程序难以到位的情况。如:招投标行为存在不规范现象,个别业主职责不到位。在个别业主招投标过程中,借资质、挂靠现象时有发生,人为抬高中标价。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但个别业主因工期短,忽视基本建设程序,缩短设计时间,造成设计工作紧张,难以把设计做深做细,导致地质勘探不详、设计变更现象屡屡发生。
以上原因再加上征迁费用大幅提高,造成工程造价步步攀升,居高不下
二、建设重点发生了新变化,交通“瓶颈制约”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沿线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热情下降
各级领导不遗余力,广泛发动,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争取各部门和广大群众支持,推动了建设顺利进行。随着交通“瓶颈制约”矛盾的根本解决,路网的改善,沿线政府和广大群众对交通重点工程的支持和热情已明显下降。一些人包括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现在路已经够用了,出行比较方便了,再造路,占用大片土地,严重浪费。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也认为,交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再造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通行,影响招商引资,不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产生对交通建设不理解,不支持,认为造路是交通部门自己的事。于是,“万众一心、大干交通”的场面少了,“政府为主牵头、部门协作配合”的场面少了,全社会对交通建设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明显下降。
三、政策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征迁难”成为交通建设最突出的问题,进而导致工程造价上升、工期延误
一难是征迁费用过高,征迁工作难做。过去,面对落后的交通条件,为尽快解决交通瓶颈,政府采取行政协调和一定补偿措施,在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征迁问题。现在,路网在改善,经济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土地在升值,征迁价格必然上升。农民越来越关注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应当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利益。但从另一方面讲,农民对赔偿费相互攀比,加上公路征迁与商业征迁相比赔偿差距大,导致征迁工作更加难做。土地征用赔偿费缺乏统一的标准,操作缺乏依据,随意性大,且费用构成复杂,除农民的失土保障费以外还有七、八种税费,占土地征用赔偿费比重达40%。征迁难造成了工期延误,费用上升,项目业主特别是外商、外地企业财团业主对征迁工作有畏难心理,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征迁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
二难是土地征用审批难。我县的公路都是交通厅立项,土地征用需要由国土资源厅批准。但国土资源厅要求必须由省发改委进行立项确认,而省发改委认为,谁立项谁负责,不予立项确认。由此,导致公路建设项目无法按时征地,开工被迫推迟。
四、建设融投资环境发生了新变化,融投资能力下降,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一是负债高,融资难。前“九五、十五”交通建设资金缺口很大,达 万元,大部分工程项目,依靠银行贷款,筹集建设资金,高负债建设。在高负债的情况下,建设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困难,再融资能力下降。
二是部分乡村农村公路上等级资金短缺,筹资困难。目前全县尚有 15 个行政村未通
等级公路,未通公路里程近135 公里。经过前一时期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已通上等级公路,剩下未通的都是经济较弱的乡村,要他们筹集部分建设资金也是相当困难的。
三是缺乏项目前期费补助资金。目前,项目前期费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项目前期费资金筹措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它决定着打通断头路交通建设的成败。突出重点
建设断头路建设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预料,近几年,是我县交通发展史上工程最多、投资最大、建设任务最为繁重、最为艰巨的时期。为此,要积极探索筹措项目前期费,是做好项目前期储备的关健。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设管理体制要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两个转变
交通主管部门要从建设实施单位转向行业管理单位;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今后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投资招商制、建设代建制、政府质量监管制等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资、建设、管理体制。
2.建立监管体系,实施政府“监管”制
建立县两级监管体系,实行分级管理。“监管”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进行项目前期、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程进度及工程资金进行监管
3.建立项目“代建”制度,培育“代建”市场
针对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有些项目业主本身不具备项目实施能力,推行项目“代建”制度。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单位申报项目“代建”资格,培育“代建”市场,推行“代建”制和“代建”招投标制,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4.壮大监理队伍,培育监理市场
要加大监理投入,建立、培养和扩大监理队伍,提高监理队伍素质和监理水平,使之真正发挥社会监理作用。
(二)项目前期要深入
1.坚持既科学又经济的规划思路
发展规划的制订,要基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规律,在适度超前的基础上,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要对子孙后代、对历史负责,技术上可行是前提,经济上合理是基础,投资上落实是关键。
2.坚持刚性化的前期推进
一是加快前期进度。要成立前期工作班子,配备强有力的技术、管理人员,实行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对呈报国家审批的项目必须跟踪落实。加强前期项目程序的协调,对环保、水保、文保及林保等各个环节,既要按有关法规办理,又要灵活处理,以加快前期进度。二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基建程序来开展,一些必须履行的手续和程序不可缺少,如实地踏勘、可研报告评审、项目报批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编制、招投标等等。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业主或建设单位不能为了提前开工,而使编制的必要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维护前期成果的权威性。前期工作要深入,前期成果要得到广泛的认同,一旦成果确认,不能轻易变更,使前期成果具有权威性。
(三)融投资渠道要拓宽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使交通建设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交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行业,是政府公共投资的重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上个世纪60-70年代,交通投资一般占政府公共投资的30%左右,其中日本高达30%-50%。政府大量的交通公共投资,促使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到90年代迅速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并拉动了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今后在争取财政资金方面要加大力度。二是树立政府办交通意识。交通是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要通过做工作使交通负债等同于政府负债,明确交通建设贷款由财政担保,债务由财政偿还。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大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经营,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四是由政府支持,通过土地储备中心,使交通部门享有交通沿线土地升值、开发的收益,或将建设债务转移至土地储备中心。
2、积极争取部、省资金和补助支持
争取部、省补一点,项目招商引一点,充实资本金来源,以期实现“以小搏大”。
3.对农村公路改造要多脑筋,尽量采取自愿捐资、自愿投工投劳等群众接受的方式筹集资金,降低建设成本
不搞硬性摊派,尽量不增加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负担。
四、征迁难要解决
1.坚持“依法赔偿、合理分担”原则,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制定的基础设施征地价格,出台征迁管理办法,统一征迁标准,使征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是区分公益性项目和收费公路项目,农村公路及公益性项目征迁应以当地政府为主,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征迁应以州政府为主,收费公路征迁可采取先租后征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二是加强政府对土地价格的宏观调控,对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的优惠政策应做出明确规定,减少行政性收费,把土地征用中不合理费用减下来。
2.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民利益的要求,积极向市政府建言献策,为失土农民解决“低保”等生活出路问题,以切实解决失土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征迁工作顺利进行。
五、工程造价要降低
1.改革资金支付方式
工程支付要从层层下拨改为直接支付,减少资金流转的中间环节,减少资金的沉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推行优化设计
设计要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不能超出财力的许可和技术管理的能力,贪大求全,盲目追求高标准。设计上既要考虑技术因素,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不能因为怕担风险而欠考虑技术创新和降低造价,采取保守的设计方案或工程措施;也不能只讲优化设计,片面追求降低造价而忽视技术要求,造成质量隐患。对重大项目和关键节点工程要推行设计方案招标竞争制。
3.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对重大设计变更实行变更审查制,减少随意变更设计带来的造价增加,绝不允许出现重大设计变更中的先斩后奏行为。
4.改革造价管理模式
参照国际惯例,将造价管理的重点转入工程结算审计,推行交通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动态控制,规范计价行为,推行计价咨询。
5.改进招投标方式
规范业主招投标行为,开放建设市场,探索推行明标评标、无标底招标及最低价中标等方式,对钢材、水泥等大宗建筑材料采购实行集中招标。
第四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第五篇: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经验材料
承德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选址在高教园区,占地面积228.75亩,建筑规模13.4万m2。规划建设容纳1.5万名观众的体育场,6000名观众的体育馆,能够承接国家级游泳赛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四星级标准的运动员公寓。体育场和体育馆,设计为国家乙级场馆标准。项目总投资5.77亿元,其中体育场、体育馆和外网工程由财政投资3.37亿
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运动员公寓通过招商引资2.4亿元。这是承德市历史上政府投资最大的公益性项目。
奥体中心建设完成后,具备承接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拳击、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高水平比赛和训练条件,同时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目前,体育场、体育馆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2011年8月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完成一、二层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11年10月竣工,12月投入使用。运动员公寓项目已完成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力争2011年开工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22亿元,其中财政完成投资2.95亿元,社会完成投资0.27亿元。
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方式
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场和体育馆实行代建制的管理体制,由市发改委成立的代建办公室进行具体运作。一是由代建办公室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代建公司。由代建公司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代建公司对市代建办公室和市体育局负责。二是市代建办公室负责管理和监督代建公司工作,控制工程质量、工期和概算。三是体育局负责体育功能工艺监督把关,保证项目建设标准。四是代建公司负责资金、进度、质量等项目管理工作。五是由市纪委直接负责项目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等招标工作。六是为确保代建制规范运作,市政府成立由纪委、发改、体育、财政、审计、建设、检察院等部门组成的监督审计领导小组,全程负责监督审计工作。
二、项目建设中体育部门开展的工作
根据代建制的要求,我局做为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体育功能工艺监督把关工作,同时负责招商引资工作。
(一)监督把关内容。具体为七方面,分别是照明系统、音响扩声系统、智能化系统、计时记分led显示屏系统、场地材料(包括体育场跑道、足球场草坪、运动木地板)、座椅和主要体育器材。
(二)监督把关举措。一是聘请专业技术顾问。聘请国内体育功能工艺权威专家为技术咨询顾问,负责图纸审查、工艺技术规范标准把关、设备选型、招标及工艺验收。二是加强对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审查。我局对此分两次进行把关。第一次是对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初稿审查,提出修改意见,要求代建单位按照我局和体育功能工艺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第二次是对完善的文件进行确认后,通知代建公司发布实施。三是安排人员提前进驻现场。为加强对现场施工监督,熟悉掌握设备使用知识。8月,我局安排20名专业人员提前进驻施工现场,学习掌握工程结构、水、电、暖和体育功能工艺等各专业知识,同时做好监督把关工作,对项目建成后顺利移交、加强管理和平稳运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现场检查。及时指出施工中设计存在的不足,要求代建公司进行修改弥补,最大限度保障使用。五是对其他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把关。对开标结果、外出考察、合同签定、进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重点环节全程参与,全程监督把关。
(三)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吸引河北华脉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该项目建设有标准游泳池2个(训练池和比赛池各1个),同时建有乒乓球、台球、保龄球、体操、瑜伽、拳击、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棋牌、羽毛球、多功能健身房等功能用馆。我局负责该项目的体育功能工艺监督把关,重点是加强对施工图纸设计把关,保障体育项目不减,功能标准不降低。二是运动员公寓项目。吸引我市冯营子村投资1.2亿元建设运动员公寓项目,该项目设计为四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举办、承办赛事活动期间,为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提高大型赛事活动的接待能力。三是积极协助投资商跑办相关建设手续。为使引资项目尽快开工、尽早建成投入使用,我局积极协助投资商办理项目用地招拍挂、规划方案审批、申请开工许可等各项建设手续,为投资商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四是协调解决纠纷。9月,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因总包单位擅自撤离施工现场,导致华脉集团与劳务公司发生工资纠纷,工程全面停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与市政法委、劳动、建设、公安、法院等部门开展大量协调工作,多次组织双方进行造价评估,核对工程量,协助双方进入司法程序解决纠纷,为今年顺利复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项目建后运营问题
项目建后运营工作,一直是我们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方面。在项目谋划阶段,我们制定了“三兼容”、“三结合”的指导思想。“三兼容”即实现全民健身、承办赛事、业余训练三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