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制约与促进
文章标题:试论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制约与促进
随着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使强调亲情关系、每个人都自觉是社会秩序一分子的共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渴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基于生育、血缘以及对土地和住房的占有而形成的社区共同体,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已不多见,形成了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松散的人际关系。但是,并非只有传统社会才能包容共同生活,处于社会变迁中的现代城市更需要其成员根据情境的变化来发展相互依赖的关系,以抵御任何对于城市群体的外来压力。只不过在现代复杂分工背景下,现代都市生活因为社会结合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其相互依存的关系及其情感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为社会形势健康平稳格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城市社会中相互间的依赖关系与和谐情感成为人们当然的心理预期。
一、社会和谐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明的起源和进步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改造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物质文明的进步使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它把人类带向更加远离自然状态的人造世界;精神文明的进步使社会行为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它把人类引向越来越崇高的思想境界。制度文明作为联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介,充分发挥了其整合作用和协调功能,使两个文明实现了比较协调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车轮的协调发展,必然推动城市文明历史不断地从矛盾走向和谐。
1994年9月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城市的和谐使每一位城市居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既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同时也尊重其他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的关系。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管理不良、背信弃义、充满矛盾的世界中,会有城市的和谐发展。社会和谐作为城市发展理性化的选择,它的发展促进更加宽广的公平环境、诚信环境和管理环境。和谐的城市环境,不仅能使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而且能使城市的各项社会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城市文明的继续和发展。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的和谐发展,必然促进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与社会群体的和谐,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改善。
二、现代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主要制约因素
城市是人类群居的集合体,从社会学和法律学的角度看,必然存在普遍的矛盾冲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中矛盾呈现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存在阶段性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正视的现实。
(一)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体事件
理论上,任何人在压抑的社会状态,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歧视、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情况下,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社会正义不能伸张,而沟通表达意见的管道不够通畅,法律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时,都会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目前,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我国社会正走向群体事件多发阶段,经济领域的矛盾尖锐化,各种观念交错影响,引发群体利益矛盾呈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频繁引发群体事件,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矛盾冲突的对抗性不断增强,司法机关成为矛盾的焦点,干群矛盾成为矛盾的难点。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群体行为本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城市作为人口高密度的聚居地,适当的环境条件提供了群体行为的良好条件,使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远较农村多。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引起市民与之磨擦、冲突的群体事件日益增多,也已成为影响城市和谐的重要因素。因为农民工本身的先天问题,进城后普遍感受到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这些偏见与歧视,使部分城市居民在对待农民工时,存在语言轻蔑、出言不逊、有意回避、职业排斥和人格侮辱的现象,引起农民工的反感,导致群体性的磨擦与冲突。农民工在夹杂着羡慕与被剥夺感的心理支配下,容易发展为对抗市民的破坏性心理,破坏城市发展的社会和谐。
(二)社会信用受挫产生诚信危机
城市的和谐发展必须以互动的社会结构与内在要素的萌发才会生长起来,这内在要素就是诚信与道德的相互行为。一定程度上,它的发育与国民道德建设是同步的,道德建设程度有多高,城市和谐的程度就有多高。诚信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变化。城市化程度越高,对诚信、信用的要求也越高。而诚信的程度越高,也就越有利于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们利益的安全和发展。
诚信的观念和原则本来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们的逐利活动往往各行其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这种相互冲突的结果是既损害他人,又损害自己。“货悖而人者,亦悖而出”。这样下去必然是混乱和无序,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欺诈也自
在其中。使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不能实现,甚至适得其反。
诚信为本作为一个道德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应当毋庸置疑,但现实中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屡有发生。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如果不改变行为方式,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那就不会有城市社会和谐的正常发育。目前欺诈之风盛行,司空见惯的作假账、披露假信息、逃废债务等现象防不胜防,真诚老实者吃亏,虚伪奸诈者得计,导致“逆向选择”,不仅骗子横行,甚至使有些老实人也可能变坏,社会和谐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其创伤的恢复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三)弱势群体扩大造成权益失衡
改革中的弱势群体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而分化和显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在城市中,该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素质人员,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中部分妇女、中老年人、待业青年、打工者和郊区农村的贫困农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利益集团主体的多元化,使技术落后、经营不良的企业在竞争中败北;传统产业部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相对萎缩;强化管理,提高效率使大批隐性失业者从企业中分流;技术进步使一些年老体弱,素质低下的职工被分离;下岗职工争饭碗,把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又挤出城市等等。这是改革所应付出的必要代价,没有这个痛苦的过程,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这个改革的副产品也是必须正视的社会现实。
“九五”期间,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1%,2000年底累计达到2100万。其中当年国企下岗职工657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95万,这些人基本都生活在城市范围内,而且实际上失去工作的人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他们目前的状况主要是经济收入低,生活较艰难,社会地位下降,维权困难,怨气较大,心态复杂,子女失教,存有社会隐忧。这部分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自身无法解决,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弱势群体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
一、身体较弱、观念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能力。但他们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是历史留下的产物,个人无法承担的改革成本,势必成为社会的责任,成为影响城市社会中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社区功能不足导致管理混乱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不仅重视血缘关系,而且重视地缘关系。在现代城市社会内部,人群高度异质性,邻居的概念越来越淡。特别是受“单位制”的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重心不在居住地区,而是在工作单位,与单位存在着极强的依赖关系。但是随着市场体系对各领域的侵入,企事业单位越来越专注基本目标的实现,开始改变对职工生活大包大揽的状况。例如一些单位把家属委员会完全交给政府管理,企事业单位逐步退出职工的生活领域等等。这些都促使“单位人”开始向“社区人”的转变,也促使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重心由单位到居住地区的转移,这些原本由单位承担的功能被剥离,却没有一个成熟的社区管理机制来承接,造成整合困境。居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社区居住,但与居住地结成什么样的关系却不是个人所能选择的。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出现了几个并行的、功能重叠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如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家属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公司等,从而形成繁杂的管理体制和不同的运行机制,导致居民思想混乱、行为冲突及资源浪费,影响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改革进程的深化和改革成果的进一步扩大。
三、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促进与发展
影响城市和谐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促进的措施也各自不同,作为正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城市社会,在改造城市居住自然环境同时,注意根据时代的特点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扶助弱势群体,强化社区管理,以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当前的重大政治课题和紧迫的政治任务,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其中既有利益矛盾,又有是非矛盾,以及实际工作中大量复杂的具体矛盾,解决不同的矛盾所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坚持总体把握、统筹兼顾、协调解决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握矛盾演变特点和规律,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到统筹兼顾。要坚持用法制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任何一方利益的实现都可能促进其他方面利益的实现或为这种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既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保持社会稳定。使各方利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要密切观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矛盾既要周到细致、合情合理;既要旗帜鲜明,又不可失之偏颇。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坚决反对官僚作风和腐败行为。继续改善干群关系,正确处理干群矛盾。要以强化人事监督为切入点,使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顺利实现,做到合民心,顺民意,真正地促进权力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融合。
要坚持德法并举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城市的和谐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各个社会群体与个人都模范地遵循共同的法律规范,使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得以明确和实现,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统一协调、有序运作的和谐体系。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使公民、法人、其它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各种行为严格限制在法律规范的秩序之内,使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有所遵循,这是保障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努力加强诚信建设
要使诚信为本在城市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有正确的利益导向和利益机制,使诚信成为有力的竞争手段,“诚者自成”。信用登记、信用评估和信用监管等各个方面的制度都要有利于保护和鼓励诚实守信者,有利于打击和惩罚作假行骗者。要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使制度束之高阁、流于形式。
要确保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做到真实地传达客观情况,盲不背实、口不违心。如对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必须披露到什么程度,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等要有更加明确的规定。对某些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优势地位开展经营活动,做不实宣传,误导客户,某些上市公司编造业绩神话,披霹虚假信息等,必须予以坚决打击。
要切实宣扬、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城市的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对各行各业作出表率,对于作出的承诺或达成的契约,务求守诺、践约,切不可马虎、随意。要尽力维持政策的适当稳定,切不可轻易变动。如果情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确实有必要对以前的承诺、契约、决定作出调整,应及时向有关方面做必要的说明,以使其理解。要及时进行协商,达成谅解,做出调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要有关诚实信用的正确的利益导向和利益机制逐步地建立、完善,再加上切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城市社会发展中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大力扶助弱势群体
帮助弱势群体,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措施,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爱互助环境。首先,要形成共同关爱改革中弱势群体的环境。弱势群体是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产物,在现阶段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就是相对存在、不断变化的。“没有常穷久富家”,他们都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主体的组成部分。对于改革中产生的弱势群体,最根本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广开就业门路,促进持续发展。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广辟就业渠道,积极救助,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好风气、好环境。其次,要开展工程救助,使改革中弱势群体成为一个动态群体。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实现再就业,对退休年龄以内长期不能就业的职工,应当吸收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结合社会保障,提高其劳动报酬。再次,要进一步扶助弱势群体青少年,强制适龄青少年入学。对于达到初中文化以上的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要组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第四,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整治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和整顿非法或不合理收入,加强监控和处罚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暂时陷入困难的群众要认真负责地、满腔热情地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四)继续完善社区管理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功能弱化所留下的空间,由此来加强对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面对城市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政府要逐步调整自己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适当放权,调动民间力量进行自我管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家从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中退出来,并不意味着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随之而来。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个体素质以及社会动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整合城市居民,通过社区建设增强居民认同感、公益观念和社区参与意识。使由国家的代表机构决定的意图,通过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多数市民的同意得到实现。
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引人注目的重要举措。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目的是加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社区功能的进一步整合,必将极大地促进城市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
《试论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制约与促进》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试论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制约与促进。
第二篇:会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社会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社会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
会计人员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认真贯彻执行和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提高社会经济经济效益。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1)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记帐、算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帐,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及时地提供真实可靠的、能满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责。
(2)实行会计监督。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的时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无权自行处理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行政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
(3)拟订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
(4)参与拟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5)办理其他会计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核算职能就是依据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使用专业的方法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分类、整理、汇总,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及其他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从会计的涵义我们知道,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同时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过程,所以会计工作就是具有核算功能的经济过程。
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对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会计监督按其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其监督按其与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会计核算资料、检查遵纪守法情况、监督经济计划的执行、过程耗费的控制、评价活动成果、确定经营目标、调整计划等内容。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员工以及各方面经济关系人之间的利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这是影响会计实践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一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及其与它国的经济联系等,都制约着该国的会计模式、会计的发展水平及其会
计目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同它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经济的发展会对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二、会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计算与计量,会计则采用专业方法,将各种物质量统一以价值量的形式予以科学的分类、汇总、计算并采用公认的方式为使用者提出报告。国民经济的发展总量、资源的消耗量、利用率以及其他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都离不开会计人员在一线的辛勤工作。“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也早已为经济管理人士所认识。
然而会计工作在许多单位都是作为辅助工作来看的,有些人认为“会计也就是记记帐,发发工资”,一些单位领导也认为“会计工作也不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只要能记帐就行了,算错了也没关系,反正肉烂在锅里”。笔者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地方领导在汇报拥军工作时说,所有的军嫂都根据她们的专业特长对口安排了,实在是什么都不会的,就安排她们做会计。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小部分领导工作的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会计法》虽然将会计工作定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神圣的工作,但真正能够认识到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或部门也不是很普遍的。
(二)会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一般认为,除了会计核算、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各种职能控制。随着管理对会计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不仅仅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还应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
国家历来对会计工作都相当重视,要求每一个作为企业家的厂长、经理,除懂得学好必须的经济理论外,还需要具备一些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即:各项财务制度、经济法律、商品的流转、核算,通晓资金、费用、利润情况,企业计划,预算、统计知识。运用计划、统计的数据,分析内部、外部情况,进行组织指挥工作。因此,一个标准的企业家,既要具备生产知识,更应较多地懂得财务知识,有经济头脑,熟悉本企业的成本,资金利润等项经济指标,随时掌握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经营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开拓新路子,取得新成绩。特别是当前,企业“转型变型”的形势下,对经营知识的素养尤为重要。因此,会计人员除做好日常的业务工作外,还应担负着为经营者和管理者做好经济参谋的工作,让管理者和经营者能真正关心财务人员,支持会计工作,这样才能使会计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核算、管理及经济参谋的作用。
(三)会计的管理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工作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和目的。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可靠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反之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也就没有意义。
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在理论上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比如,是加强法治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然而,现实效果如何呢?笔者实难用恰当的语言做出准确的描述和概括,只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办法监督。社会风气不理想,会计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这片净土,在实际工作中来自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压力,使得会计人员无法完全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会计监督,“领导会计,长官报表”的问题在许多单位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
(2)没有力量监督。关键时得不到领导全力支持,操作中得不到群众的广泛理解和积极配合,在会计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许多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大多是非经济管理专业出生,对会计工作、会计制度方面的知识甚少,许多不合规定或不合法的业务也强压财务人员去办理,出了问题也总是以自己不懂财务为借口,而把责任推给会计人员。
(3)没有精力监督。会计工作辛苦繁杂,待遇不高,行使职能缺乏基本保障。于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成了我国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状况比较准确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4)没有能力监督:私有经济的企业主,以及产权分离后的公有经济的经营者,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也不允许会计人员能真正行使监督的职权和发挥监督作用。《会计法》将会计监督这样一个神圣的工作职责赋予了会计人员,但会计监督长期以来却未能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落实,未能“安家落户”于会计工作实务之中。人们因此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但未能形成共识,更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会计理论界的一些人士也对会计到底有无监督职能产生了怀疑,也认为会计监督这一职能是不是财务会计本身固有的,而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自身无法进行经济监督的情况下赋予会计人员的,这也是至今在理论界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这样的客观存在,使会计人员的一些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也影响了会计实践的发展。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离不开会计来进行管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会计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所以,现代会计的职能不能只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应当反映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现就如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就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会计管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著名论断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会计法》的制定和施行,使我国会计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会计的正确反映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会计是利用价值形式和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核算的,既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也是为了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所以说,会计是和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所以,企业要想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整顿好会计的基础工作,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只有加强会计监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财务计划、财经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会计监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堵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漏洞,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工作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工作,通过企业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检查各项综合性指标的执行情况等渠道去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例如,利用成本和费用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情况,利用流动资金指标去考核和监督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或商品的储备情况,利用利润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生产经营成果等等。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及时检查财经制度执行情况,不乱摊乱挤成本,合理运用资金,合理储备物资,提高生产效益,缩短生产周期,加强市场预测,克服盲目生产,减少库存成品积压,疏通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只有实行会计分析,才能找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会计分析是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金、成本、利润等一些价值指标体系,去考核企业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从而客观地评价某一时期的经营状况,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和措施。一般来说,会计分析可通过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对比去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本期与上期或先进水平对比,去分析企业本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好坏,找出与兄弟单位的差距等对发现的问题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能鉴别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四、只有会计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才能防止失误。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由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向了生产经营型,这就使企业的经济预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要改革,要推出名优新产品,就必须进行预测前景,然后才能进行决策。做这项工作是离不开会计的,因为会计工作具有信息灵,接触面广,综合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特点;还可以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大量经济数据,结合其它有关资料,如统计资料、业务资料、生产记录本等,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从而使企业决策不致于出现大的失误,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搞经济核算、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离不开会计。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健全以产权明晰、权债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取能,改进和转化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法制严明,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都离不开会计、而且都必须特别发挥好社会工作的职能作用:
首先,会计人员是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在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财经法纪中承担重要责任,并发挥重要作用。会计
工作是财务收支的“关口”,对于维护投资人,债权人,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都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按统一的财政、财务制度办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依法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为本单位的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把关守口,出谋划策,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其次,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工作要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精打细算开辟财源提高效益。会计工作不仅是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而且要在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运用计划、预测、控制、监督、考核、分析等手段,使资金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以较少的支出,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改善经营管理。
最后,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对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而言,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运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是会计工作者的天职。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法》各项规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为本单位经营管理、业务活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及投资人、质权人等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重要保证。因此会计人员都要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基准,以维护法纪的尊严为己任,严格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做到核算有据,账真表实,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通过有序的核算,使会计信息真正的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
从会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并不断完善起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每一发展变化都会对会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得会计方法逐步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全面机械化和电子化手工操作,也就是会计电算化行业。在一些国家、一些企业已逐步为会计电算化所取代。
会计电算化使财会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更多地参与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也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会计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新经济时代电子信息技术与财会信息处理业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新型而实用的专业化技能。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会计电算化未来必然会朝着新的趋势发展。因此,面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企业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于存在的问题尽快加以完善。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它的职能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当前,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
型科学和实用技术,同时当前会计电算化学科也是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范畴。由于会计电算化具有及时准确、自动化、标准化以及易于存储等特点,所以研究和强化会计电算化工作对于当前我国的会计现代化,推动会计改革与信息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通过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管理信息,通过会计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够促进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进行,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既然会计工作有如此重要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尽快改变那种单纯记账、算账、报账的老模式,而着眼用现代化电算手段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需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提高,作风上有一个转变,财会人员要从过去的事后反映变成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把财会工作深入到技术领域、生产领域、渗透到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去,从技术改革中挖掘潜力,讲求效益;从发展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狠抓销售环节中去增加收入;从完善经济责任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中去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第三篇: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红花岗区忠庄镇志愿者
招募卡
1、扶贫帮困志愿者:面向辖区贫困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2、三关工程志愿者:面向辖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
3、禁毒志愿者:参与辖区禁毒宣传工作,结对帮教吸毒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
4、救灾志愿者: 参与各种抢险救灾工作
5、其他志愿者:服务其他工作
联系人:胡守丽联系电话:8438799
第四篇: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相反,社会阶层固化,则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阶层摩擦与冲突,甚或带来社会震荡。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美国、英国乃至韩国等国家的社会流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
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
在美国人看来,流动象征着独立,流动意味着机会,流动带来了希望。美国的移民史、西进史、城市发展史以及郊区发展史,彰显了美国人对流动的特殊情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自17世纪初欧洲移民源源不断从“旧世界”流向北美新大陆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促使了美国在世界的诞生。美国人深信,流动是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又不断从大西洋沿岸奔向太平洋沿岸,上演了悲壮的西行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渐进发展,美国人先后又开始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进而从城市流向郊区的迁徙过程。
社会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神话。“美国梦”的核心是持有从底层流向高层的信念。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深信个人是本源的。美国人普遍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流动,能够从工人升为管理者,甚至从乞丐、平民做到国王、总统。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带来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而美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再一次表明,社会流动带来和谐,阶层硬化、固化则带来不稳定和社会动荡。2011年出现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暴露了美国陷入了“99%反对1%”的困局。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的“美国病”颠覆了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要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了。美国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困难了。美国人感觉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不平等急速加剧的时代,社会流动的“硬化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社会流动的“斯迈尔斯神话”
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英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创造了“斯迈尔斯神话”。所谓“斯迈尔斯神话”,即指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断涌现的工业家们不是依靠先赋性因素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自我塑造,赢得了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英国较早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公开性和流动性特征的三层式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英国社会整合的有利形式,促使英国社会各个层级联结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形成了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各个层级之间不是静止、封闭的,而是流动、开放的。各阶层都不是封闭的群体,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上,英国人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就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其结果是使社会结构内部充满活力。英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英国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呈现出动态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平稳发展。
开放的中间阶层,既为英国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英国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英国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批生长在普通甚至贫穷家庭的雇主成为工厂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中间阶层日益增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大学教育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英国社会形态的平稳过渡。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使得大学教育成为获得一份好职业、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英国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众化,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获得绅士身份和职业身份,实现了从平民阶层向更高阶层的社会流动,提高了英国政府管理国家的水平,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无独有偶,当前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美国的境遇,也再次证明,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则带来失序。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英国社会流动似乎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尤其是教育和机会不均阻碍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家庭财力原因,出生于英国社会底层的青年很难进入私立学校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而私立学校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年轻人获得较好收入工作的关键。对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青年来说,要想成为医生、公务员或金融工作者之类的专业人员都越来越难,社会阶层流动令人堪忧。2011年蔓延英国全国多个城市的骚乱也表明,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出现深层裂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不和谐。为此,2011年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宣布要打造公平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策略,希望通过遏制裙带关系,给予每个年轻人同等的机会,以此改善社会流动性,消除社会失范。
韩国:后发国家的社会流动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韩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其中合理有效的社会流动和分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韩国传统社会是机械、封闭、落后的,社会分化程度低,严格的身份制和等级制维系着社会秩序,阻滞了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个人的奋斗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随着韩国走向现代化,其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瓦解了传统的身份制和等级制。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迁,农民阶级出现了急速分化,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占全体劳动人口60%的农民人口,到了1982年降低到25%。伴随产业化而发生的农民阶级的社会流动和分化,既打破了身份束缚,解放了自己,又为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无序流动,除了一部分人为产业所吸收,另一部分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边缘阶级。即使是在产业中获得职业的人,也进一步发生分化和流动,同时,韩国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平准化教育”,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韩国又开始了“新村运动”,进一步解决工农失衡,动员农民回流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状况,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趋向和谐。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韩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社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城乡之间以及工农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体制的良好运行,韩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社会结构因此逐渐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韩国几十年的发展史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不仅改变了社会地位,打破了身份和等级束缚,而且推动了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概言之,无论是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还是韩国等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探索都表明,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协调机制,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底部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为社会构建起一个“安全阀”或“缓冲带”,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相反,“阶层固化”轻则损害到个人的积极性,重则破坏阶层循环,阻碍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利于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结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设计,促进有序的社会流动,减少“阶层固化”现象,以实现整个社会动态的、有机的稳定与和谐。
第五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文章标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全会决定,切实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努力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我们党要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最广大人民的重要基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才能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我们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特别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
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
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此篇范文为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原创作品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加好范文 wenmi114.com外部链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我们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保持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艰苦朴素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客观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百度直接输入“好范文 wenmi114.com”第一个网站便是[注:中间加的符号请勿复制])规律。我们要淡泊名利重事业,多奉献、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荣辱进退。只有这样,党风才能澄明,社会才能和谐。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将其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立足长远、着眼现实,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格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