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攀枝花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
浅析攀枝花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
(XXXXXX风景园林研究生班XXXXXX)
摘要:攀枝花市是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以阳光旅游渡假为特色的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思想。2020年攀枝花的总体规划目标若完全实现,将建设为西部地区“最宜人居”和“最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城市景观前言
攀枝花市是中国的“钒钛之都”,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交通要道,是连接成都、昆明两大城市经济圈的纽带。当前,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未来城市是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城市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等基本需要。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城市环境的连续和美化,城市传统的回归和借用等等,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和重视。以人为本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将是全球未来世纪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和趋向。
2攀枝花市情概要
攀枝花市是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金沙江、雅砻江流经市区交汇,成昆铁路和108国道纵贯全境,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辖三区两县,总人口110万。1965 年2月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批准建立攀枝花特区,攀枝花作为国家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历经40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座富有开发和魅力、和谐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2 km2 , 非农业人口约49 万。城市由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8 个片区组成, 它们沿金沙江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片区之间、组团之间有山体、沟谷相隔, 中心城区和各外围组团又呈散点状布局, 是一座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特色景观的山水园林城市。
3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3.1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连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通过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调研, 结合攀枝花有关部分的研究工作, 其“1234”城市建设战略总目标具体内容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着力两个超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适度超前,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地城市;实施三大工程:城市建设工程、城市管理工程和经营城市工程,把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强化四项管理:建筑业管理、房地产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建材业管理,构建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推进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坚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城市规模的扩大转向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由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到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由发展经济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知识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攀枝花城市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保证攀枝花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逐步把攀枝花城市建设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大城市。
3.2发展目标
根据战略总目标,其阶段性目标具体内容是,到2015 年,城市基本实现功能多样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净美化、管理法制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以上,气化率达90 %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10~14 m2 以上;经济运行基本同国际接轨, 形成现代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达到146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 %~8 %,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使攀枝花成为我国最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之一, 攀枝花城市达到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的水平。到2020 年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格局,形成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体系;社会发展协调, 生态环境优化, 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力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以上。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30 %以上;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保障事业配套完善, 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丰富,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达到315 亿元以上, 年增长率达到6 %~8 % , 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力争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中等城市水平。
3.2发展方向
3.2.1中央关于发展西部大发展的倾斜政策。
3.2.2中南半岛沿边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湄公河开发计划, 昆明-攀枝花-西昌-成都-西安铁路将成为旅游热线和物质进入中南半岛的最近通道。
3.2.3南昆铁路的开通, 为攀枝花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出海口岸。通过成昆铁路, 南昆铁路和南宁至北海铁路, 攀枝花货物可通过北海港口出海。兴建攀枝花二级机场, 逐步开通金沙江航道, 打通攀枝花东西出口通道, 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3.2.4中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2.5高新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并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3攀枝花市城市建设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角,行政区划辖三区、两县,共有六十四个乡、十五个镇。攀枝花市是我国西部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市,是川滇交界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攀枝花市城市人口规模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七十二,2010年全市城市人口达到六十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100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六十五平方千米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七十。
3.1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建设结合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按照全市交通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抓好城市道路建设。以打造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为目标,以解决“行车难、出行难”为目的,以解决交叉路口堵塞、两岸路网联系不够等瓶颈问题和交通方式单一为重点,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改造完善中心区“五纵三横”客流走廊(五纵:冶金路、大梯道、红星街、建设街、临江路;三横:江南三路一段、新华街、人民街),合理疏导人流,畅通车流;构筑市区“三纵二横二连”交通网络(三纵:大河路经渡口大桥到长寿路、炳仁路、攀密路;二横:沿金沙江两岸快速通道;二连:通过城市干道连结高速公路和市区环线,通过跨江桥梁增强金沙江市区两岸交通互连),有序组织车流,快捷进出市区;规划建设沿江轨道快速交通(沿金沙江南岸攀枝花火车站——客运中心轻轨;改造完善攀枝花火车站——格里坪的市区铁路)。通过五年艰苦奋斗,初步形成市区“3010”捷运网络:即30分钟市区,从市中心出发30分钟内可以到达市区任何一个工商贸易集聚地;10分钟出行,从市区任何一地出发10分钟可以进入快速通道出行。为构建一个集地面道路、轻轨、空中索道等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服务。加快城市智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智能交通建设的标准,结合我市城市道路的实际,编制智能交通建设专业规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城市道路电子智能化交通管理。
3.2小区开发建设
小区开发建设要按照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的原则推进。新区开发是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空间的有效途径;旧城改造是改变城市落后面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手段;旧城改造促进新区开发,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从而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进程。小区开发要按照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体现各分区特点,以建设示范小区和健康住宅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心区,扩大建城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新区开发上,要以小康标准为基础,结合别墅式、庭院式、公寓式和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开发建设,完善住房类型,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旧城改造要以配套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环境为目标,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网络和绿化景观的建设,树立城市品牌,努力把炳草岗建设成为以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中心城区。
3.3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出门见青山,抬头见蓝天,江河常碧水,城市像花园”为标准,按照山水园林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
化工程,以“一区、一带、一圈”为建设重点(一区即市区绿化;一带即江河沿岸绿化景观带;一圈即环城生态绿化圈,包括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二滩和大黑山森林公园、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等),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3.3.1市区绿化建设
要以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为主,形成点、线、面相融合,垂直绿化和平面绿化相结合的绿化体系。重点建设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和中心公园,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湖、人造瀑布、小游园及街头绿地,营造风景林、生态林,把攀枝花建成湖面和绿地星罗棋布、城市建筑和城市森林相互交融的具有山地特色的花园城市。
3.3.2江河沿岸绿化景观带建设
金沙江横贯市区东西是我市城市景观难得的天然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百里景观绿化江段。以创造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活岸线为目的,全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适当点缀亭、台、楼、阁和现代雕塑,使两岸青山、现代建筑和沿江城市干道相映成趣,形成“昼夜两种景、一里一景观、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具有山地河谷特色的沿江景观带。
3.3.3环城生态绿化圈建设
以“三年种上树、五年绿起来”为目标,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活动,使市区视野区荒山全部披上绿装。同时,要建设好二滩、大黑山两个森林公园和红格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保护好苏铁自然保护区,努力构建我市环城生态绿化圈。初步形成“满目青山衬蓝天,江河绿水映彩虹,城林园宅融一体,一步一景观不穷”的山地城市绿化景观。
3.4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3.4.1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要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的,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的新建、改建进程。到2007年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接近现代化大城市标准,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2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
在保证现有供水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供水设施的新改(扩)建工程,扩大供水规模,进一步改善原水水质,提高生活饮用水质量,试点建设直接饮用水系统。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实行供排水一体化。按照“小型、分散”的要求,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
3.4.3城市民用燃气设施建设
优化民用煤气管网布局,确保供气安全,提高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到2007年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87.6%。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形成多种能源互补的共用格局。
3.4.4城市公交客运设施建设
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意识,继续培育和规范城市客运市场。重点强化城市公交客运的中心主导地位,调整完善公交线路布局,配套完善城市公共客运设施,提高城市公共客运服务质量,使公交行业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到2017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22标台。
3.4.5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以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加大垃圾处理厂建设和清扫保洁工作力度。加速城市公厕建设,提高城市公厕档次。改善小区垃圾收集方式,配套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尽快改变小区环境卫生面貌。到2017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50%,建成区清扫率达到80%以上。
3.4.6市政管线走廊和配套设施建设
在抓好地面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搞好供水、排水、供气、供电、通讯等五大市政管线走廊建设,以解决城市道路经常开“拉链”的问题,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无障碍设施、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
3.4.7城市亮化工程建设
按照城市“亮化”工程规划,大力开展城市“亮化”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市主干道、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地景观的亮化工程建设;2017年初步实现城市亮化。
3.5城市文化景观建设
认真编制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规划,挖掘整理昌意降居若水、南丝绸之路、三国志、回龙洞及迤沙拉村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提炼现代工业文明、工业移民和多民族共融共荣等现代人文资源,梳理和培育攀枝花城市文脉,并通过雕塑、艺术墙、园林工艺品等表现形式,充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在充分利用原有文化体育设施的基础上,逐步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艺术厅等设施);城区各大片区按照“两场一池一房”(体育场、灯光球场、游泳池、训练房或简易室内赛场)的要求,配套完善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
3.6重点中心集镇建设
遵循城镇发展客观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把攀莲镇、平地镇、渔门镇等10个片区中心镇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结构完善、商贸经济活跃的卫星城镇。重点建设米易县克朗、仁和区混撒拉、盐边县金江3个小康农民生态家园示范新村,实现农村家居舒适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要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改厕、改圈、改厨、太阳能、省柴节煤灶、小水电等综合利用,力争2015年建成全省农村能源市。
3.7城市人防与防灾设施建设
从攀枝花城市的区位、工业化的构成元素和交通疏散能力分析,人防与防灾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二类人防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人防设施,对已建成的人防设施要按照平战结合的方针搞好管护与经营,力争在“十五”期间,城市人防防空面积人均达到0.5m2。要编制抗震规划,重视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防治设施的建设,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应急设施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非典”疫情发生的经验教训,结合攀枝花实际,规划建设预防疫情等公共灾害发生的相关设施,以提高有效应对公共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4攀枝花城市特色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总面积7440.4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也是川西南、滇西北以及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攀枝花市,气候条件优越,年均气温摄氏20度,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日照2700小时,温暖凉爽、气候宜人、四季可游,被誉为“阳光之城”;年年开花的攀枝花苏铁、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温泉、溶洞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有世界第三高坝的二滩水电站、国内仅存的地下战备电厂以及有“小小联合国”之称的欧方营地、奇趣横生的“万里长江第一漂”等等,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境内民族风情浓郁,42个少数民族闲散杂居,她们的节庆歌舞,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热带水果、宝玉石和“砚中奇品”苴却砚等特产丰富多彩。
作为四川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攀枝花市提出了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全力推进旅游项目招商和景区开发建设,攀枝花正逐步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
5总结
攀枝花将自己定位在宜居宜游为主的新兴城市,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8年7月18日被全国爱委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7月19日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钒钛之都”称号。为将来的城市发展开了好头。攀枝花作为四川快速发展建设中城市中的一员,其城市建设过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借鉴性,通过对攀枝花城市建设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传承、城市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Z].2009
[2]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枝花市城市风貌规划[Z].2009
[3] 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Z].2002
[4](美)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内外[M].中信出版社,2008
[5]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张庭伟.城市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01,(1).[7] 付宝华.主题文化:城市的“灵魂”[J].魅力中国,2008,(3):46-47
[8] 马武定.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的思考[J].规划师,2004,(12):9-12
[9]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1):6-11
[10] 杨芸,祝龙彪.郊区化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发展对[J].城市发展研究,2000,(2):52-54
[11]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0,(1)
[12] 唐子来.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评述[J].规划师,1998(3)
第二篇:哈佛大学特色发展战略
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
哈佛大学举世闻名的成就与它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不仅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也揭示了其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理念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战略,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风格。
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哈佛大学的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一)科研定位战略 1.以基础研究为核心
诺贝尔奖、世界著名科学期刊、SCI论文是衡量基础研究成果的三大标志。至2005年 9月,哈佛大学共有40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以《泰晤士高教增刊》对全球88个国家1300名学者进行调查,按各所学校被其他学校或单位引用的研究成果数量以及国际声望等5项的排名来看,哈佛大学以高出第二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0分的成绩居于榜首,学术研究成果也高达 643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而在2005世界科研能力排行榜中,哈佛大学又以100分的骄人成绩高出第二名德克萨斯大学15.9分,充分说明了其将基础研究作为科研定位的核心。
2.以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方向
纵观哈佛的研究院以及科研计划项目,大多是以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切身服务于人民为己任。如哈佛的贝尔福研究中心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就分别是:国际安全项目(ISP),主要就美国国家利益和面临的国际安全威胁进行分析研究。
如:核武器的流失危险、国内种族问题等;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项目(STPP),分析科技政策对国际安全、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影响,现主要研究军、民用核技术和材料的管理,国家科技政策的动态问题等;强化民主法规的项目(SDI),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加强国际关系中合并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例如:专门为俄小型政党进行政治领域培训,深入研究安全政策问题等。专门的研究中心加强了哈佛大学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在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国家的安全需要。
3.以关注民生的科学研究为支撑
哈佛大学医学院、卫生公共学院分别致力于基础以及社会科学和临床部分、世界健康和心理保健相关方面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民安全保障意识,解决难以突破的心脏病、癌症等相关方面的课题,推动地区内人民自我保障意识。无论是公众健康学院专家开发的预防粒性结膜火的疫苗,还是回旋加速器实验室中用来治疗脑瘤的质子光束,以及医学和公共健康学院密切关注健康护理所需要的惊人的费用,哈佛大学都在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并通过不断加强病毒学、营养学方面的预防力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世界高端的疑难杂症,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康的需要。
(二)科学研究优先战略 L.组建一流的科研团队
早在科南特校长出任时,哈佛就将其战略目标定位为研究性的综合大学,由此可见哈佛大学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教授是学术研究的直接影响者,其学术能力和学术地位在考核中是居于首位的。哈佛大学不惜重金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授、学者。正如洛厄尔所说:“哈佛大学优于其它大学的最大的长处之一,是我们从最广泛的地方汇集了最广泛的思想!”。为了保障招聘到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学者,哈佛大学每年都有专门的调查分析员将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名单推荐给校方供其挑选。这也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团队最终能够聚集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由此,哈佛大学对科研整体一流水平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以高薪酬吸引一流科学家
在1998年,哈佛的助理教授年薪就达56200美元,教授则达116800美元。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涨,在2005的排行榜上,哈佛大学教授工资163200美元,仅次于洛克菲勒大学,排名第二。高薪酬战略吸引了世界许多一流科学家来到哈佛大学工作,对于保证其科学研究优先发展战略起到了稳定作用。
(三)以科研为主导的筹款战略 1.以政府拨款为主,奠定科研基础
政府的拨款是保证哈佛大学正常运作的先决条件,每年政府拨款给哈佛的经费,41%流入医学院、29%流入公共卫生学院、21%流入文理学院;哈佛的科技项目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其中 77%是联邦政府所属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提供、8%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供、4%由国防部提供。而在众多美国大学发展基金中,哈佛的年回报率是最佳的。最高可达21%点,另外其资产规模亦是全美国最庞大的,截止2000年6月底,资产可达226亿美元,其中52%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约115亿美元。丰厚的资金保障了哈佛大学内部正常运转。更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最先进的环境和最充裕的科研经费。
2.利用校友资源,推动科研发展
校友会是哈佛大学一道特色的风景线,毕业生回母校慷慨解囊也是校友会一大项目之一,几百年的光辉历史使每个哈佛人形成了以哈佛为荣的观念。同时也激励了他们成功后回报母校的强烈愿望。70多年来,在校友会中展开资金募集活动,已成为哈佛一大传统。据统计,80%以上的哈佛毕业生与母校保持着密切联系,愿意以捐款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与爱。他们的捐款,为哈佛成千上万的优秀学子提供了经济支持;并且,学校利用这些资金将始建于1878年的纪念讲堂扩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中最大的图书馆。以此支持着哈佛大学最富实力与创造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也提出安全和自由的需要,他说:“只有安全和自由得到保证,学者才能探求科学真理。”哈佛大学以一种超然于物外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的学术精神深深打动着哈佛学子,以高端的科研定位战略为引导,以学者一流的战略为核心,以丰富的科研资金为推手,促使科研成果撞击世界一流水平。
二、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O年(1933~1953)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人的质量”。这一代人既包括了一流的教师,也包括培养出来的一流的学生。正因为教师在育人上坚持高标准,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世界一流著名学府。
(一)高标准的人才定位战略 1.培养实于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
哈佛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己任,埃利奥特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正是基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认识。哈佛大学才有了由最初的自由选修制到注重实用主义科学的课程改革。
2.培养有教养的人
有教养的人意味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了合理的标准,对世界的认识与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有着不寻常的鉴别能力。在对文化、道德、伦理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上,核心课程的哲学观正是表明了这一点,让学生不仅在某个专业方面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广泛的教育。由此可见,哈佛大学寄期望于学子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避免知识专业化和片面化的发展。
(二)学术导向和以人为本的质量保障战略
自校长埃里奥特将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以来,学术自由一直是哈佛大学基本办学理念和完成大学使命的必要条件。在自由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是哈佛大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重实际、立足社会是哈佛大学的传统,再分别通过科研、课程、任教和人才技能的改革和培养,达到以质量取胜这一策略。1.以学术为导向的聘用制度
哈佛前任校长萨默斯曾说过:大学为社会的持久服务是通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有造诣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共有包括院长在内的5位聘评委员会,对外来教师进行专门的审聘,一般聘期为5~1O 年,通过公开岗位和专业需求的方式向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保证教师团队的结构合理化。在该学院的教师当中,有52%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承担教学任务;48% 担负教学任务,同时也担负着研究任务。研究人员必须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才有资格任教。
为了保证哈佛大学教授的一流水平,其校长科南特就曾经说过:“大学者,大师云集之地”。与此同时,哈佛还制定了教授的“非升即走” 的原则。
哈佛大学教师结构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哈佛大学师资队伍的结构不是呈金字塔状,而是呈蜂腰状,即两头大中间小。教授和辅助人员是大头,而助教授和副教授并不多。在晋升的压力下,一位助教授如果在5~6年的时间还升不到副教授,其前景就令人担忧了;另外,哈佛大学一般不给予副教授终身职位,除非达到正教授;而且,它也不给予本校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机会,除非在别的高校获得正教授,哈佛才会向你敞开大门。在晋升的机会上,哈佛是绝对公正与公平;在人才的短暂“流失”上,它也是处之泰然;它用貌视残酷的手段,保证教师团队雄厚的实力。
2.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选修课程的确立,是哈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想的最初体现;19世纪后期自由选课制到导师制的实践,响应了埃里奥特校长的思想,认为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获得尊重;随后2O世纪前期集中与分配制的探索,保证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战后普通教育制度的推行和1970年后核心课程的延生和发展,旨在促使学生掌握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哈佛课改的一系列措施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人”字,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对前一次的肯定和更新,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彰显了哈佛大学将“人融人社会,立足学生思维的培养,谋求人的能力有更大更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多样化的课程发展战略
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哈佛商学院是典型的代表,其轰炸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轰炸式的案例教学中,学生被强迫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无论是商人还是律师,都旨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学生平均2年下来至少要攻读800个案例,每个案例的学习时间是12—18个小时,经过严酷的训练,磨练了学生的耐力和毅力。教员在引导的过程中,提问和反驳的速度都极其迅速,除非学生的观点无懈可击,否则又可以引发出更多相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除了有相当深厚的背景知识和扎实的功底之外,还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洞察能力。在这样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实践里,学生纵然是在“纸上谈兵”,但确也精通了“兵法之道”。
在课程中模拟现实生活,是哈佛各学院在课程教学方面的一大特色。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含金量。例如,哈佛医学院的宗旨是致力于培养有抱负的医生,为锻炼学生更好的适应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准,专门设立了1门纵贯2年临床前期的医患关系课程,承担此门课程的指导教师中,50% 的教师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为6.1%,外科医师为2.4%。
在课程教学上主要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学习,具体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临床访谈,真实病例讨论,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学习和掌握询问病史及与病人交流的技能。此外,医患关系课程还采用角色扮演(role--play)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病人的真实感受。除此之外,还有法学院的协商训练课程、肯尼迪政府学院提倡的“功夫在课外”,无一例外都旨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哈佛大学的社会服务发展战略
哈佛校长博克认为,社会服务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发展战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社会服务理念
哈佛大学的发展目标是走向多元的,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同时,也保留了属于大学最原始的功能:为社会服务。伍德罗·危尔森曾说过:“一所院校能在国家的历史上占一个位置,不是因为她的学识,而是因为她的服务精神?”。埃利奥特也明确的提出:“进入本大学,在智慧中成长;离开后服务国家和人类。”大学一直是输送人才、改造社会、促进经济繁荣、以高质量服务为己任的强势推动力,正因为如此,哈佛的各个学院都设有社会服务中心,服务社区也作为必修课程计人哈佛学子考核成绩和计分的标准。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资金的投入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基础,在福特基金会的慷慨支持下,哈佛大学本身很快形成了全球发展的社会性组织。各学院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国际中心,满足服务真正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哈佛法学院建立了“国际性的法律中心”,用来培训发达国家的学者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官员;商学院建立了“海外关系办公室”,直接与世界各国共同交流管理经验;为了给“第三世界”那些贫穷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募集资金,提醒人们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营养不足这些迫在眉捷的问题。哈佛还派遣知名专家为瑞士和危地马拉的管理学院配备教师;工程学和应用物理学方面的专家向印度政府提出有关“如何控制河流、如何利用水资源”方面的政策建议;哈佛大学甚至还设计了一项国际性的“税收计划”,在十五个国家内通过复杂的税收调节来引导跨国公司和企业的走势。
(三)提高社会服务功效
在哈佛,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亮点。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大学专门建立了公共服务网,简称PSN。PSN为学生提供公共服务指南,满足学生为社区工作的需要。事实上,哈佛大学的每位本科生都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医学生,按照临床社工专业训练中心理健康的标准,旨在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到老人院去照顾老人,帮助他们料理生活;到中小学辅导功课或到医院做看护;也有的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为市民做热线义务法律咨询或在波士顿中国城教英语等。学校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无论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有多长,他终究是属于社会的,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才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最终目的。
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篇: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建设之我见
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建设之我见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这就是神奇、秀美的攀枝花市,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阳光花城,康养天堂。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座城也如攀枝花树一般,充满着生机、活力,蓬勃生气。
除了是花城,攀枝花市还是著名的钢城、钒钛之都。攀枝花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勘测表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0亿吨,占全国铁矿储量的20%。钒资源储量为1578.8万吨,占全国钒资源储量的62%,占世界钒储量的11.6%。钛资源储量为8.7亿吨,占全国钛资源储量的90.5%,占世界钛储量的35.2%。此外还伴生有90万吨钴、70万吨镍、25万吨钪、18万吨镓以及大量的铜、硫等资源。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直辖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属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又因其日照长,因此攀枝花有“太阳城”的美称。它的年平均气温为20.3℃,是四川年热量值最高的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3℃,接近热带气温与热量水平;夏季气温不高,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6℃左右。总体而言,攀枝花气候具有四季不分明的特点。
我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骄傲,我由衷的热爱着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目前,攀枝花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五创联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建设。我殷切的希望攀枝花市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同时,我也坚定的相信攀枝花市一定可以获得这一殊荣。我们需要努力且一定会努力的。
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创建时间是 2012年-2018年,攀枝花市创建“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步伐早已开始。攀枝花市于去年2月启动《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预计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和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同年6月,攀枝花市《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通过市级初评,规划提出了 “一心两区三带四板块”空间格局,即一个核心、两大转型试验区、三条旅游带、四个延伸板块。11月1日,攀枝花《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又通过专家组最终评审。根据规划,该市将通过建设国家标准康养旅游项目,完善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品质,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具有全国示范性和区域影响力的阳光康养旅游城市。
攀枝花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打造的八大重点产业发展项目集群是: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阿署达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桐子林山水休闲旅游区、米易南部新城阳光运动休闲度假区、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带、米易龙潭溶洞龙文化主题公园(暂定)以及16个重点旅游新村。另外还建设四个精品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区,总耗资约80亿元。足可见攀枝花市有多么重视这一个项目了。
虽然攀枝花市各方面的建设已经很好了,但在此我仍要提出一些我所发现的问题,希望可以有机会妥善解决:攀枝花的污染比较大,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不同片区污染程度也不同,有些片区就一般,比如炳草岗;有些片区就相当大,比如河石坝、河门口。即使是炳草岗,各处也不同,比如竹湖园到密地桥南之间情况比较糟糕,夜间经常被攀钢钛白粉厂的尾气袭击。还有些地方会遭受声污染(比如选矿和破碎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白天几乎注意不到,夜深人静后就很清晰)和光污染(电机车受电弓刚触碰到接触网时打出的弧光亮如白昼)。
希望在几年以后,我们都可以看见一个全新的攀枝花,一个更加繁华的攀枝花,一个绿色环保的攀枝花。
攀枝花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
第四篇: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1:3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
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倍,城市建设连续6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通村公路率达到%;改造泥草房近2000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2007、2008两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
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
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县注重用现代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
第五篇:滨州市黄河三角洲特色中心城市建设
滨州市黄河三角洲特色中心城市建设
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成为我市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规划局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调研,着重对2010年到2012年城市发展目标进行了谋划研究。近日,记者就如何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等问题采访了滨州市规划局局长周军——
“两改一创”,建设宜居环境
“两改”即“城中村、旧城改造”,“一创”即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滨州城区近期将以城中村及旧城改造为总抓手,本着“因村制宜、让利于民”的原则,以城中村拆迁安置楼建设为突破口,在抓好经济开发区“新型社区”规划和滨城区东区合村并居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采取村居自筹、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全面加快城中村的合村并居和新型联片社区建设步伐。通过以城养城、以城聚财,使农民融入城市,向社区居民转变,有效解决居民安居、生产、就业等系列问题,努力探索一条“改造一片村居、建成一个大社区、激活一片产业、壮大一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全面加快城区广场绿化规划建设步伐,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利用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塑造“一路一树、一路一景观”的绿色生态网络,继续加大拆违拆烂力度,通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更加注重街头绿地、绿地广场建设,确保城区每500米一个城市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打造宜居城市。
特色街区,增强城市魅力
在努力建成“水在城中、城在绿中、水绿环绕”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打造河湖相依、湖泊环绕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结合目前城区现状,加快城市旧城及城中村片区的整体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一大批特色街区,有效浓缩城市历史,彰显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的宜居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城市魅力。
近期将重点做好渤海十路与渤海九路之间,黄河十路至黄河十一路,规划2.3公顷“徽派建筑一条街”的建设,通过砖雕、木雕、石雕的装饰,体现徽派建筑的质朴高雅、浑厚潇洒,目前徽派建筑步行街南段已建成,计划续建北段,实现南北贯通。做好黄河十二路至黄河十四路、渤海十八路西,地处会展中心北侧,规划用地5.02公顷“莱茵小镇街”的规划,建设莱钢中海城中间步行街,通过造型与色彩的设计,体现富有欧洲风情小镇浪漫主义风格的特色街区。做好黄河六路南侧(渤海十一路至渤海十二路段)和渤海十二路的黄河五路至黄河六路段,两段规划共约6公顷“香榭丽舍大道”的规划建设,通过街道两旁典雅的奥斯曼式建筑设计,形成既有古典韵味,又有浪漫的西方气息,且富有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大道。做好黄河七路南、渤海八路至渤海九路,规划约4.46公顷 “上海大都会商城”的规划,结合老上海商业建筑的文化背景和特色,体现大都会建筑的富丽繁华。做好黄河四路至黄河五路、渤海十三路至新立河东路,规划2.9公顷,建筑约42000平方米 “现代流行建筑一条街”的规划,建设形式多变的弧面屋顶、美观坚固的琉璃瓦、色彩丰富的彩画以及形态生动的雕塑。做好渤海十二路,黄河八路至黄河十路段的“地中海风情街”规划,以温润而醇和的外立面颜色,粗朴而富有质感的材料,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展现建筑、环境与人融合的境界。做好黄河十六路以南、渤海五路至渤海九路,规划约57.45公顷的“北海仿
明清水街”,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以明清风格为特色进行设计建设。
“六大片区”,形成城市生态景观格局
重点搞好 “北海片区、南海片区(东部)、珍珠湖片区、白莲湖片区、喜鹊湖片区、玉龙湖片区”六大片区建设,以此辐射周边区域的开发,带动城市的膨胀发展。做好黄河十六路两侧、渤海五路至渤海九路,规划约191.8公顷“北海片区”的规划,做好水体开挖、岸线及滨水区域绿化美化、旧村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做好长江九路南、渤海十八路东,规划约350公顷“南海片区(东部)”的规划,按《黄河文化风情区概念性规划》方案规划设计南海片区,做好水体开挖岸线及滨水区域绿化美化、旧村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做好新立河西路至渤海十九路、长江四路至长江六路,规划约170公顷“珍珠湖片区”的规划,按照滨州市植物园的定位规划建设,做好水系、滨水区绿化美化、周边城市建设。做好黄河十六路北、渤海一路东,规划约3公顷的“白莲湖片区”的规划,做好水系、滨水区绿化美化、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周边开发。做好黄河十五路以北、渤海十六路以东,规划约10.65公顷、其中水面约4.23公顷“喜鹊湖片区”的规划,做好水系、滨水区绿化美化、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周边开发。做好南外环南、东外环南延线西,用地约48.2公顷、其中水面约28.4公顷“玉龙湖片区”的规划,做好地形及水系整治、周边旧村集中改造。
“两区、三带”,打造城市独特风貌
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下一步,我市将对现有景区进行升级改造,重点规划建设好“两区”“三带”,即中海风景区、蒲湖风景区和黄河文化风情带、秦皇河风景带、秦台河风景带。
加快推进规划范围约6.7平方公里的“中海风景区”规划建设,重点建设中海东部水系和园林景观,建设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科技体验主题公园、水上活动中心、高尔夫练习场、景区服务中心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规划范围约481.42公顷的“蒲湖风景区”建设,重点是完善蒲湖公园,建设黄河楼、古蒲城、沿湖景观,景区东入口及其它相关配套设施,完成景区内村居安置,建设蒲城新村,搬迁二水厂。加快推进滨博高速大桥东、黄河公铁大桥西,南外环河南,黄河南大堤北, 规划范围约38平方公里“黄河文化风情带”的规划建设,重点是开挖南外环河,沿河滨水区的景观绿化美化,规划区内的南海景区、琵琶湖区、淀水大道区、自然生态区、黄河风情园区、文化水廊区等功能分区的道路、景观、绿化以及部分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开发区秦皇河两岸,黄河五路至南海,规划范围约184.6公顷的“秦皇河风景带”的规划建设,做好水面水质治理及开发建设,做好水系、岸线及滨水区绿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盛华路以南、渤海二路以西规划长约5300米“秦台河风景带”规划建设,重点是水系、岸线及滨水区绿化、基础设施配套,并对其污水进行彻底治理,埋设污水管理,对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加快开发建设和拆违力度,形成新的景观带。
“一桥、七轴”,疏通城市经脉
按照城市发展长远规划,积极推进滨州港、滨港铁路、德龙烟铁路、疏港公路、环渤海公路、济滨轻轨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改善城市外部交通环境。加快城区断头路及旧城道路的改造,延长主干线路,完善路网,配套热力、煤气、水、电等基础设施。
结合城区建设实际,近期重点做好“一桥”即“黄河四桥”;“七轴”即纵向的东海一路、渤海十一路、渤海十八路、渤海二十四路,横向的黄河五路、黄河八路、黄河十二路。在完善现有路网,打通断头路和改造城区道路的同时,重点加快位于渤海十一路南首“黄河四桥”的规划建设,对接滨博大道,使其成为连接主城区与高新区的交通枢纽。加快渤海十八路、渤海二十四路、东海一路规划建设,北延至永莘路,实现渤海十八路、渤海二十四路南北贯通,北延渤海十一路,加强与滨北的联系。加快黄河五路、黄河八路、黄河十二路东西延伸,东延至韩墩总干渠,西延至220国道,通过村庄拆迁安置,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东优、西延、南跨、北拓”,打开城市空间格局
中心城市按照“东优、西延、南跨、北拓”的规划建设思路,拓展城市空间。南跨黄河到小营南(大南环路),北拓到永莘路(大北环路),向西延伸至沙河及里则办事处,东部城区则优化布局,整合功能,未来城市总体形成“四片”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格局。
“四片”,即: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北城区。东城区(渤海五路以东包括梁才办事处)为整个城市的东翼,着力建设行政区、加工制造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加快配套规划和开发建设,形成“两片一轴”(“两片”即滨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白鹭湖周边;“一轴”即黄河十五路)的东部新城发展新格局。加快滨州铁路客货站等物流商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仓贮物流运输业。南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包括小营和旧镇办事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西城区(包括新区及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行政办公、金融、文化、现代工业、物流区,加快建设市民活动中心、中海风景区及蒲湖风景区配套完善。北城区(包括滨北办事处及三河湖镇):重点建设传统加工业区、城郊观光旅游业和生态度假区。总体按照东西融合、南北拓展的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四大片区组团发展,形成富有特色、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组团式城市大格局。
“两轴、三带、一中心”,构建科学的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形成“两轴(博滨沾城市带和惠阳无城市带)三带(北部环渤海发展带、中部沿黄河发展带和南部济青发展带)一中心”的市域空间战略发展格局,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撑。通过海陆统筹、重点带动,充分利用滨州市南北产业差异、互补的特点,以北部发展区、中部发展区、南部发展区三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北部环渤海发展带:以北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先导,大力发展临海产业和物流业,积极保护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敏感区。北海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面向环渤海,努力将北海新区建设成为济南都市圈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鲁北商贸物流中心和滨水生态宜居新城。中部沿黄发展带:优化中心城,积极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现有的“四环五海”等系统工程,拓展“三河湖”片区,建设滨州市域另一生态绿心和旅游度假区。南部济青发展带: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更注重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南部特有的“创业文化”、“开拓文化”。
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作为山东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滨州应该担当起黄三角开发建设的领军重任。对此周军认为,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
市及鲁北工商业中心,滨州应该做好构建科学的市域城镇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