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咸新区
第2届中国现代田园城市高峰论坛 让城乡诗意交融
来源:农民日报日期:2012-8-29
8月25日~26日,以“现代田园·绿色城市”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现代田园城市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农委、国务院有关部委、陕西省政府的领导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千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士围绕陕西省西咸新区这一正在建设的现代田园城市的探索实践,从西咸新区如何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与聚合优势资源,如何把现代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综合服务优势与农村田园风光进行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进而就共建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文明、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等重大命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取得了重要的共识。
田园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田园城市的理念来自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他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2011年,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在中国陕西被再次提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城市建设理念,陕西省提出西咸新区规划要在中国的西安与咸阳两个千年帝都之间,打造一个现代田园城市的“理想城市,理想社会”。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提出:“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陕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泽林进一步描述:现代田园城市是将特色小镇点缀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实现现代化城市服务和农村田园风光有机结合,城市建设新区和绿色空间高度融合,演绎一种新的都市生活,并树立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标杆。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表示,西咸新区引进的立体城市项目和现代田园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为尽快实现规划中的“城在绿中、人在园中、林田遍布”的城园交融、和谐共生的现代田园城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和长远目标,联合农业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制定出了现代田园城市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由三个等级137个标准组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评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水准。其中,一级考评包含生态景观、资源、经济与产业、城市文化、城镇公共配套、社会文明与安全六个方面,为现代田园城市和现代农业勾勒出清晰的“素描”,并以此标准为准绳建设田园城市,将实现一种全新可持续的生活模式,确保城市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农村发展不脱节,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标准中,田(耕地)、园(生态用地)、城(市)三者用地比例为4∶1∶2。有了这个标准,就有了清晰的现代田园城市和现代农业的样貌,就有了城市功能和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
要一体化,更要交融化
中国现代田园城市的探索建设,旨在建设新型城乡形态,努力打造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一个中国城乡统筹的范本。
江泽林表示,现代田园城市是中国实现城镇化的有效载体,西咸新区的开发就是要实现大城市之间的有机衔接,防止摊大饼的现象发生,以及大城市病的重演。他说,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一方面,以“大开大合”的生态田园的发展形态创新了城市发展形态;另一方面,创新城市经济发展,升级现代农业,让农民带着土地、劳动力这两个资源进城。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刘振伟说,现代田园城市与现代大都市本质的区别,在于城乡融合、城乡一体,是城市优势与乡村优势的完美结合。他说,现代田园城市一开始就应该做足城乡统筹的文章,对乡村板块的建设要提上与城市建设的同等地位,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劳动资源配置方面统一规划、深化改革。
在西咸新区的规划理念上,“核心板块”、“田园城区”加“优美小镇”,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市镇体系,“这种点状分布真正能把农村带动起来,对复合农业的需求增加,即传统农业与休闲、教育、文化、科技、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度结合,极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之成为城市产业。“这实际上就是把城市的高消费引入农村。从更大的方面说,实现了城市的资金流和消费流向农村正向流动的一种模式,使假日农业、休闲农业完全兴旺起来,新的产业和业态也就起来了。”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这样定义“田园”的角色。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泾河新城管委会主任李益民说:“必须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连通桥,我们把这座桥叫做‘现代农业’。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正是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示范区。”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西咸新区建设要实现乡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的乡村化,要实现工农合一、城乡合一、游居合一,西咸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一体化,更要交融化,要实现交融式结合而不是板块式结合。
钱从哪儿来?人往哪里去?
建设田园城市是一项浩大工程。“在土地指标非常紧的情况下、西咸新区不依靠土地财政,建设资金需要探索新模式。那么,钱从哪来?”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向江泽林提问。“通过测算,西咸新区未来10年发展需要建设资金13600亿元。”江泽林回答道,西咸新区是在建新区,建新城,不是一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资金来源渠道有三个:一是能够市场化的必须市场化。二是重大基础设施,要靠税收和财政补助。三是与陕北能源挂钩,鼓励陕北能源企业来新区开发建设。
除了资金问题突出外,西咸新区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对待区域内的农民?
泾河新城是西咸新区田园城市建设实践的一个样本。域内人口14万余人,70%为农业人
口。按规划,在泾河新城,区域内未来农民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从事农业的产业工人,从一家一户的居住到搬入集中安置的新社区。通过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村资产包括土地入股,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在新社区内原有的以村镇为团体的亲缘、地缘关系被充分保留。在农村实现城市化同时,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安居乐业,真正达到城乡一体。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100%,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85%以上,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实现。
需要把握的一些问题
与会专家在为西咸新区建设把脉支招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他们关注的问题。一是要把握好乡村板块与城市板块建设的关系,要把乡村板块建设提到与城市板块同等地位。二是要把握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责任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关系,要把文化当作更硬的实力。三是要把握好田、园、城的比例和关系。四是要把握好现代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管理的协调。五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
听了专家们的发言,记者也深有感触,作为周秦汉唐的故都,西咸新区建设的目标是一个理想的城市、一种诗意的栖居,它融合了古代中国的儒道和现代西方的城市理念,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一肩挑两都”和“八水绕长安”的地理优势,有八百里秦川腹地,这是这个新型田园城市的灵魂和精神之源,也是这个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崛起的支点。让城市和乡村在这里诗意地交融,让这里不再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不再有市民与农民的区别,人与人之间只有职业的不同,没有身份的区别。这是西咸新区的理想,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想。
第二篇: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
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最终采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设计的方案,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另外,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同样受到专家肯定。规划方案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定位--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关天经济区和其辐射范围的去考虑渭河生态景观带的地位与作用;2.生态--从渭河流域和关中地区去思考渭河生态景观带的生态重任;3.文化--纵贯三千年西咸城市的发展历史看待渭河两岸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文化特色;4.先例--对比中外典型的跨河国际化大都市滨河地带的发展,借鉴其经验教训开拓渭河两岸的发展对策和建设思路;5.技术--追踪当前城市发展的问题与趋势,把握世界前沿,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1.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2.充分发挥自然湿地强大的净化作用的基础上,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3.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营造大渭景观,恢复、重建渭河“古朴、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特色。4.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历史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规划方案《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5.生产型河流--渭河生态景观带作为城市中央公园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清洁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全面考虑沿河地区城乡发展与渭河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生态型城市与生产型城市同步建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次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架:“一河”--横贯关中平原原生态的、灵动的、雄浑的渭河中水河道;“两带”--“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两代汇聚于渭河;“四园”--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包括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底层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如同西汉繁华的陵邑。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都市农牧场:千百年来,渭河为其两岸提供了富足的农业生活,至今依然如此。现今的草滩地区依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包括农田、牧场和渔场。建议将这些活动作为渭河至关重要的特性而保留并加强其利用,同时,将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解决方案。这将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城市与农村有效协调的典范。?高铁商务中心:西安北客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也将是我国东西部和南北方联系的枢纽之一,围绕西安北站将会有大量的商业和商务活动,同时此处靠近西安新行政中心,利用此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并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生态能源中心:利用现在的渭河电厂进行改造,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将其改造成为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并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计划为一百万人提供能源。
第三篇: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体育文化产业是否有着较高的竞争力,与体育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中的份额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其占有份额也关系着体育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实力,也为实现体育文化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浅谈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促进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给相关行业带来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类型;发展建议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但却轻视了传统体育的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传统体育项目不能继续传承,而这就直接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如何才能促进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这是我国社会各界人们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的几种类型
1.体育健身娱乐业。在陕西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娱乐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陕西当前有很多规模不
一、层次不一的修身娱乐健身场所,这些场所不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公众对于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实际需要,而且也整合了产业结构,扩大了就业面。2.体育赛事表演业。陕西体育场有着“超白金市场”的美誉,可见,陕西省体育事业的繁荣性。我国足球超级联赛每年都会吸引很大一批观众,促进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环中国自行车赛等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使陕西省正式成为了以篮球以及足球定级赛为主的竞赛表演市场,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陕西省人们群众文体生活,而且也大大促进了陕西省体育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前几年,陕西卫视与陕西地方企业,以转让股权方式将广东日之泉足球俱乐部进行实力收购,大大促进了陕西地区的足球体育事业发展。在体育赛事版权贸易交际水平的日益提高下,陕西足球俱乐部的发展不但为推动了陕西地区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且也为体育文化产业链融入了新的鲜血。3.体育用品销售业。在陕西最为著名的体育用品销售企业便是陕西恒发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其在20世纪末期由几位高等院校青年学生创办建设,主要销售体育用品,通过体育运动项目器材日益扩大到体育运动各大行业中。当前,其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的“陕体运动商城”,可以算得上陕西省最大的体育运动商城,其中包含了旅游项目、体育项目、科技项目等等,是陕西省一座综合型的体育文化中心。4.体育出版业。陕西省云集着我国很多高校教育资源,被称之为“教育大省”。但在地域环境的约束、经济文化的约束下,陕西省当前在硬实力建设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受到教育大省这一实际影响,陕西拥有着很多出版社,如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等,但这些出版社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并不合作,这样就造成体育类出版物极少,很多质量高的体育类出版物也在省外流失。NBA球赛以及转播的三大网球赛事等,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经济利润。陕西应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对各种力量进行整合,为全国体育赛事转播音像制品以及书刊做好各项基本工作。
二、增强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的建议
1.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陕西应结合相关文件政策,加大力度转播体育文化产业职能,出台可以促进陕西稳定长效发展的政策法规。可在实施简政放权中,减少管理微观事务,推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如加大速度促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发展,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和负责可以由体育社会组织负责的公共服务和事项。2.加强体育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培养。对于体育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而言,其实就是体育人才的竞争。想要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培养大量的体育人才。陕西省拥有着50多所高等院校,应对自身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积极与体育院校合作,构建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体育专业,培养体育文化产业所急需的体育人才,造成一批体育文化产业的促进者,并重视引进层次高、水平高的创意人才,营造良好、和谐的人才发展气氛。3.充分利用和挖掘陕西体育文化。在促进陕西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结合陕西实际情况,防止出现同质化竞争,注重建设陕西省体育文化,并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文化。在陕西重点扶植传统体育产业项目;在陕北注重以汽车拉力赛以及沙漠旅游为特色的竞技体育表演项目;在关中重视扶持以休闲体育产业为主的健身项目。进而可以从根本上形成联动全省的体育文化产业格局,形成充满活力并具有较高魅力价值的陕西文化品牌,从而促进陕西体育文化走向新的发展。4.体育赛事的举办应凸现地域特色。当前,陕西普遍缺乏高端型赛事。上文所说的那些大型体育赛事,都是通过资源优势举办的高端型赛事,从而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人民的参与,促进了本地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国际赛事的举办下,打造了我国影响力较高的赛事活动,构建了陕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国际话语权平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借助秦岭的人文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有关企业积极合作,选择一大片干区,构建山地体育运动精品型线路,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陕西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省西咸新区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殊的价值,应让人们多了解我国陕西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与实际发展情况,并大力发挥西安运动项目中的开智、健身以及娱乐等效能,在促使本地区现代人们充分了解传统体育基础上,也能够让其他国家朋友了解和认知我国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另外,在发展我国陕西省西咸新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过程中,我国可借鉴和学习其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但不能盲目地借鉴和学习,而是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与陕西体育文化实际发展情况,有目的地借鉴,进而来弥补我国陕西省西咸新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铖,陈颇.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89-90.[2]由文华,钟勇.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陕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33-34.[3]静铁.陕西省秦岭北麓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2):45-46.
第四篇: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出炉 10年后新区人口180万
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出炉 10 年后新区人口 180 万
总体定位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新区 据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所长赵海春介绍,西咸新区将建成西安 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块和城市新区,促进西咸一体化,引领大都市发展的战略 新高地,推动大都市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区域定位为门户新区 即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展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 业,加快国际性空港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门 户、西部地区国际经济交流的平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的增长极和助推器。功能定位为科技新区 即根据国家赋予西安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基地的 要求,利用陕西科研资源的优势,建设成为西部乃至中国一流的技术研发基地和 科技成果孵化中心,西北内陆地区以外向型高端知识创新职能为特征的产业新 区。文化定位为人文新区 即以周秦汉唐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底蕴,传承和发扬历 史文化,把新区建设成为世界秦汉文化中心、周秦汉唐文化综合展示区、西安国 际化大都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西安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区域。到规划期末,西咸新区总人口将达到 180 万,其中沣渭新区 100 万人,泾渭 新区 80 万人。空间结构 两心一带 四轴三廊 多片区
赵海春表示,按照《规划》,西咸新区将以金融商务,秦汉文化为核心,以 沣泾大道为主轴,以正阳、秦汉、兰池、沣渭为次轴,对接西咸两市的传统轴线,辐射带动西咸新区的多个功能区,构建“两心一带、四轴三廊、多片区”的田园 城市的总体空间形态。其中“两心”为金融商务中心、秦汉文化中心;“一带”即沣泾大道功能拓 展带;“四轴”包括正阳大道功能拓展轴、秦汉大道功能拓展轴、兰池大道功能 拓展轴、沣渭大道功能拓展轴;“三廊”则是渭河景观廊、泾河景观廊、沣河景 观廊。《规划》中提到,西咸新区将规划形成临空经济区、渭北综合商务区、秦汉 文化观光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行政商务综合区、统筹科技资源特区、低碳环 保产业区、奥体休闲生活区、阿房宫文化体验区、渭河百里景观长廊等 10 个功 能分区的功能布局。生态建设 渭河景观带将建成生态绿洲 按照《规划》,渭河景观带将建成天人和谐的活力新城、舒适宜人的生态绿 洲,形成河流生态控制区、湿地生态区、灞渭休闲观光区、休闲生活区、特色风 景林营造区、秦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集中区、高档居住区、奥体生态区、生态 农业展示区等十大功能区。渭河将被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态河。赵海 春表示,《规划》得到省政府及省西咸办
的肯定,随后将以省政府印发的《西咸 新区规划建设方案》为依托,编制和完善好总体规划。西咸新区将建北客站至机场城际铁路 地铁 1 号线将延伸至机场 本报讯(记者雷县鸿 实习生张娟)记者昨日获悉,按照新出炉的《西咸 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 年)总体框架,西咸新区将规划建设北客站至机场城 际铁路等,构筑立体化交通通道,实现新区 15 分钟通勤,跨区半小时可达。据了解,西咸新区将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具有 中枢轮辐式航线网络结构的机场和物流中心。规划西咸绕城高速、机场高速、沣 泾大道、城际铁路以及地铁新线在机场汇聚。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所长赵海春说: “西咸新区将修建横贯新 区的沣泾大道,该大道计划从现在的原点新城北边向西,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 侧绕到南侧,并向南连接到 312 国道,再沿沣河东侧向南修建,具体的线路如何 走,还需要调研等才能确定”。按照《规划》,西咸新区将形成“五横五纵”的道路主骨架系统。“五横” 为红光大道、世纪大道、沣泾大道东段、尚稷路及兰池大道。“五纵”为沣渭大 道、沣泾大道南段、秦汉大道、永乐大道及正阳大道。同时,新建 3 座跨渭河大 桥以及 6 座跨泾河大桥。据赵海春介绍,西咸新区将新建北客站至机场城际铁路。延伸地铁 1 号线经 咸阳火车站至机场;延伸地铁 2 号线至泾渭新区;延伸地铁 5 号线至西成高铁阿
房宫站;新增一条新的地铁线路,沿沣泾大道东段从泾河站至机场空港车站,将 地铁 2 号线和 1 号线在机场形成对接。另外,西咸新区还将在泾渭、沣渭新建 2 座交通换乘中心,实现居民出行“零 距离换乘”。赵海春说,新建交通设施将与西安、咸阳两市现有的道路充分对接,连接区 域内部公共交通、外部高速,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方便群众出行。
第五篇: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送省政府审定稿)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 号),为科学系统推进西咸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西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内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新区规划范围 88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新城五大组团板块。新区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战略使命,坚守规划,改革创新,矢志拼搏,推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与北京乐搏资本、亿达控股、创业邦、36 氪等国内知名孵化机构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成了西部云谷、西咸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孵化基地,正在着力打造西北地区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众创空间。
二是形 成了多元化的“双创”资金渠道。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港基金、乐博资本等产业基金。通过举办中小企业新三板培训会等方式,鼓励各类企业
-在资本市场融资,为中小企业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三是构建了开放型的“双创”工作机制。邀请阿里巴巴、知学云科技、武汉光谷创业咖啡等双创机构、企业赴来区考察交流,通过借鉴这些市场化机构的先进思想与智慧,共同推动新区“双创”工作的发展。
四是培育了浓厚的“双创”文化。举办了“西部创新发展论坛”、“青年创造未来大型公益报告会”、“中国大学生创业节”、第三届陕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吸引了众多的青年才俊、创业导师和投资机构参与,营造了浓厚“双创”氛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 号),围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核心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投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努力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活力充分释放,加快打造大西安地区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创业聚集区。
(二)基本原则
聚焦产业,有的放矢。把“双创”作为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做强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招商引资,明晰“双创”工作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双创”工作,推动新区尽快形成计算机与信息、现代服务、数字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旅游、现代都市农业、智能制造、临空等 8 大产业新体系。
环境为先,聚集人气。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首要前提和主题主线,围绕着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人才引进,从政务服务、优惠政策、工作和生活配套体系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使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快制度创新,着力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努力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突出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凡是市场能做的,一律交给市场”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创业平台建设、融资担保等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新区各个板块的发展实际,制定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聚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稳步实施,做到以点带面、梯次推进。
(三)主要目标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扶持体系、成长空间,着力构建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力争到 2018 年,创业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取得明显突破,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政务服务时效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模式进一步创新,各类制度和规范更加简洁、清晰,形成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较完善的制度和扶持体系,确保到 2018 年年新增市场主体 9000 余户,年新增市场主体资本总额 450 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责任单位:西咸新区工商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1..在“一照一码”“先照后证”改革的基础上,完成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前期软件开发及相关实施工作,进一步提升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群体通过多种形式申办营业执照,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试行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法无禁止均可为的市场准入机制;拓展简易注销登记试点范围,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统一的市场规则,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更好地支持创业创新;出台西咸新区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项目目录。
(二)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责任单位:西咸新
-区工商局、西咸新区政务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2..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联接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及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覆盖全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用监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全区一张网”。同时,加强行业监管、企业登记等相关部门与“四众”平台企业的信息互联共享,推行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构建协同监管新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实名认证制度和信用评价机制,依法合理利用网络交易行为等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信用数据对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守法、诚信、自律意识,营造诚信规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4.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和统筹力度。(责任单位:西咸新区财政局、西咸集团、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月底前完成)
(1)成立双创引导基金,支持各类“双创”示范基地和园区、孵化机构、众创空间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城、园办设立创业引导基金,扶持创业创新。
(2)鼓励各级财政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补贴。
(3)鼓励新城、园办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
-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各类孵化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采用“四众”模式的小微企业发展。
(4)落实创业孵化资金补贴相关政策。“创业孵化基地所需实训设备购置、设施设备维修支出、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管理补贴、创业项目资源库运行维护、创业指导专家聘请、创业典型表彰奖励、创业系列活动开展等”均可享受创业孵化资金补贴。
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西咸新区国税局、西咸新区地税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实现国家相关税费优惠减免的全覆盖。
(2)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成本。2015 年 10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30 万元(含 30 万元)的符合条件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 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做好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工作。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 10 个行业的小微企业 2015 年 1 月 1 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
-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 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4)落实创投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2 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 70%在股权持有满 2 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5)落实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6)支持四众平台企业和采用众包模式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按规定开具电子发票,允许将电子发票作为报销凭证。对于业务规模较小、处于初创期的从业机构符合现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7)充分利用办税大厅、纳税人学堂等各类载体,加强对小微企业、四众企业、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辅导,结合其特点,突出加强对所得税核定征收企业、新办企业和财务人员更换频繁纳税人的宣传。切实抓好扶持政策宣传和落地的同时,进一步简化税收优惠流程,提升办税服务质效。
6.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构建新型创新创业实体,鼓励企业主动承接高等
-学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创新平台。
(2)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科学城等项目,加快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实现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有效配置和共享,为全区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支撑服务体系。
(3)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科技人员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在新区推广;依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政策。
(4)推广复制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以下简称“一院一所模式”),联合西安光机所在西咸新区建立高端光电产业应用国际创新示范园,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5)搭建科技资源统筹平台。加强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陕西省内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与科研基地以及其他科技资源中心开展深入合作,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资源库、成果数据库、文献数据库、自然分类科技资源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专家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需求信息库等数据库。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平台,实现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军工
-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的虚拟聚集,构建西咸新区科技网络共享平台。
(6)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无人机等方面的高科技成果转化。
7.激活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责任单位:西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一是支持辖区内高校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二是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一是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拓宽引才渠道,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在新区创新创业。
二是用好用活人才发展资金,扩大支持范围,优化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科研经费、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
三是完善高层次人才社会服务机制,落实引进人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
0-(3)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搭建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区内高校建设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二是完善大学生创业辅导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在内的全方位、体系化创业辅导。
三是研究出台在校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补贴政策。
四是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创新大赛,选拔优秀创业团队或个人进行创业孵化和创业后续指导。
(4)扶持草根能人创业。
一是建立技术、资金、政策、服务对接机制,探索建立“一镇一导师”辅导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支持网上创业,推动“电商进村、特产进城”,扶持一批具有创业理想的草根能人。
(5)支持复转军人创业。
一是建立西咸新区复转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把复转军人的安置、创业、就业、培训结合在一起,为复转军人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是建立复转军人创业服务平台,为复转军人提供资本引入、项目引进、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探索复转军人就业、创业新模式。
8.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责任单位: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建立和完善与北京市海淀区、深圳市南山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合作机制,努力在金融、信息、人才、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合作,努力拓展合作新领域、新方式、新内容。
(2)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北大科技园、光谷创业咖
1-啡等单位的合作,探索突破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瓶颈。
(3)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行动,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国际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推动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推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
(四)扩大创业投资来源
9.壮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西咸新区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支持区内外社会资本在新区组建各类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创业投资更多投向初创期企业。
(2)培育聚集天使投资人,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积极参与天使投资,支持发展天使投资机构。
(3)落实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国有股转持豁免政策,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支持创业创新的作用。
(4)鼓励有条件的新区、园办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投入创业创新领域,建立健
2-全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
(5)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与政府专项资金对接机制,利用项目对接服务,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已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创业创新企业。
(6)积极争取国家双创专项建设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
10.拓展创业创新金融服务。(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西咸新区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创业担保贷款,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保或互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业务。
(2)用好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推动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活动扩大信贷投放。
(3)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
(4)健全创业创新担保增信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组建商业信用担保机构。
(5)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建立以责任比例分担为原则的分保模式,有效放大融资担保体系面向创业创新活动和小微企业的担保增信功能。
(6)加强政府引导和银担合作,综合运用资本投入、代偿补偿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引导和促进融资担保机构
3-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四众平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7)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
(8)加快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产权交易市场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
11.丰富创业创新融资模式。(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西咸新区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推进互联网金融依法合规发展,促进众筹融资平台规范有序发展,积极争取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开展实物众筹。
(2)鼓励保险资金以债券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参与创业创新,发展相互保险。
(3)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及流转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服务规范化、常态化、规模化发展。
(4)推动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项目收益债等新型债券。
(5)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或加大创新投入。
12.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
4-局、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平台,研究出台投资引导、风险代偿、信贷担保、企业并购和上市奖励等相关金融政策;通过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导向和融资服务,吸引 IDG 资本、交通银行、招商证券等创业投资机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证券机构更加关注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力度。
(2)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双创金融联盟”,实施“双创金融园”项目,举办多种形式的双创金融对接活动,推介双创企业、双创融资项目和金融产品。争取与长安银行、西安银行等地方银行合作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13.加强创业培训。(责任单位:西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依托微软 ITAITOA、知学云等项目,加快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双创教育培训活动。
(2)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试点。
(3)推动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本土企业家海外培训活动。
14.加强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推动秦云工程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陕西两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高度集成、开放创新、成本低廉的“一站式应用服务”(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客户关系、市场营销),实现优政、兴业、惠民的目标。
15.加强信息和中介服务(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加快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云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 IT 创新服务、注册地址挂靠、代理企业登记、资金申报、专利申请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1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和省知识产权局密切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增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紧密衔接,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仲裁,加快形成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调解仲裁等多渠道维权保护模式。加快建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打造“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产业化基地+中俄丝路创新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位一体的技术转移支撑体系,为知识产权买卖双方搭建起
6-沟通、交易平台,聚集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信息,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实时竞价交易。1 7.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责任单位:沣西新城管委会、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加快建立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运营公司,形成产业基地+行业云+大数据交易所+产业基金+产业研究院和大数据运营公司多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18 8..促进各类孵化器等创业培育孵化机构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升级原有孵化器,提供互联网+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围绕全周期产业链,加快建立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围绕新区优势资源,加快建立一批数字创意(手游)、生物医药、电子商务、都市农业、大健康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
(六)加强“双创”文化建设(责任单位:西咸新区信息中心、西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19 9..加强各类媒体对西咸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投资环境宣传,重点突出新区商事制度改革、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等优化投资环境措施的宣传,并挖掘报道一批创业创新先进事迹,树立推广一批创业创新典型人物,积极倡导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怕风险的创新意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7-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来新区投资兴业。
四、重点工程 主要是实施“123 行动计划”,其中 1 是建设“大西安创业创新带”,2 是形成双轮驱动(包括“新客计划”+“点菁工程”),3 是实现三个协同(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协同创新、国际合作协同创新)。
(一)建设“大西安创业创新带”
以西咸新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已规划建设的西安地铁 5 号线为纽带,整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光机所、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中国西部创新港、西咸信息产业园、咸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优势科创资源,形成大西安创业创新带。
(二)推动实施“新客计划”+ + “点菁工程”
8-1.“新客计划” 以吸引人口聚集为目标,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城市配套服务、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环境优化、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引进,将西咸新区各个板块、各行各业整体性的进行一次新兴城市人口政策的整合与创新,探索解决人口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发达,产业发展资源短缺等问题,整体打造促进人口流入、产业聚集的良好发展环境。是 一是“以项目引人”,将海外人才引进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借助西咸及陕西重大项目建设,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注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联动效应,通过引进投资项目、引进外资企业,达到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目的。通过提高对高新项目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达到借项目引人才的效果; 二是“以人才引项目”,促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部署,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注重高端人才与潜力人才并行引进的模式,引进新区重点发展的文化数字创意、计算机与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旅游产业、临空产业、金融与商务服务、现代都市农业、智能制造等 8 大支柱产业中的潜力人才及项目,从而奠定人才服务新区支柱产业的后发创新优势。
2.“点菁工程”
发挥金融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的关键性作用,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缺乏等短板,通过搭建双创综合投融资金融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完
9-善科技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加快促进科技金融机构空间集聚。激发各类投融资平台的积极性,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实现突破性创新,打造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和生态圈,释放金融资本聚变能量,为创业创新主体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西咸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提供强大动力。
计划主要包括以下 5 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立西咸双创引导基金。西咸管委会拿出启动资金,争取中、省产业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双创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和平台落户西咸,3 年内成立 10 支以上的产业基金。
二是出台双创投资优惠政策。制定对双创工作具有吸引力和能够落实的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在西咸新区形成政策洼地,让投资者真切享受到投资政策,主要涵盖注册登记、项目扶持、双创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引进和培养、品牌培育和推广、项目申请等方面,体现普惠性,突出重点性。
三是推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知名的投资引导、信贷担保、风险代偿、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保险服务、信托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相关机构落户西咸。争取和鼓励华夏银行、浙商银行、长安银行、西安银行、陕西信合等单位在西咸设立分行、支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是构建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对接中省金融服务机构,设立担保、再担保公司。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信用融资及产业链融资试点和业务。建立融资担保基金,对融资担保机构和业务开展的进行支持或补贴。
五是鼓励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依法依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等。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打造西咸新区股权众筹中心,支持西咸新区股权众筹联盟发展,争取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新区先行先试。
(三)构建 三个协同体系
一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光机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创业孵化器等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二是构建大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以四大运营商、微软、未来国际、中兴深蓝、华晨汽车等企业为龙头,发挥大企业在资源整合、产业协作方面的优势,构建创新发展新模式,通过政策支持和研发配套,产生叠加效应。帮助大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做优做强,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推动新区范围内“双创”工作在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开花。
三是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以“一园三地”模式,1-推进“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斯科尔科沃(莫斯科)、西咸新区、南沙新区(广州)三个园区之间互动合作;推动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构建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推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恳请争取省政府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双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参与,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西咸新区设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保障“双创”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各新城、管委会各部门、园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考核办法,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在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西咸新区双创指数指标体系,按月或季将各新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情况报管委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推进情况,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三)加强财政支持。积极争取、统筹使用中省各部门
2-支持双创的相关资金,并在新区建立多级财政资金支持体系。
(四)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加强组织宣传,遴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载体、平台类建设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项目实施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基地建设项目专家库,每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五)完善促进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集成作用,国务院已明确的双创试点政策在新区即时实施,探索支持双创发展的新政策在新区先行先试。
(六)建立容错机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双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免责政策,给予创新最大的包容和支持,为改革创新者消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