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沅江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沅江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结合全市城镇建设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具有湖乡文化特色魅力水城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显著改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沅江市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骨干,重点镇为纽带,一般镇为网络的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
1、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期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44.2%,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26.34万。南大膳镇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镇,三眼塘镇被列入省级重点镇,四季红镇被列入益阳市级重点镇。
2、城乡规划成效显著。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专业规划机构,对沅江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研究设计,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将达23KM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各建制镇总规的编制,增加了村庄整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并完成了50个新农村整建规划。
3、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沅江市的城镇主要集中在市域公路干线沿线,形成了“一核三轴两组团一走廊”的城镇空间体系。以重点镇为骨干,以一般镇为纽带,以乡场集镇为节点,形成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4、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0多亿元,先后开工新建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几十项。建成了桔城新区,逐步建成了3个公园和一条人工运河,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及部分污水干管,湘北区域电网,天然气二气源站,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城市公园、广场、市场、医院、道路桥梁等公用事业设施逐步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5、建设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2010年底,全市建筑企业发展到10余家,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二级企业2家,开发房屋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为国家创税上亿元。全市建筑、房地产、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产值、上缴税金占全市GDP和全市税收总额的份量越来越大,其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
6、城镇“载体”作用日趋明显。我市城镇在一定区域内,发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作用,成为功能辐射、资金聚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中心城区的中联重科、辣妹子公司、通威饲料、岳纸集团,南大的乌鲤养殖、建材生产,四季红的木线条加工、腐乳制作、谷酒成酿,黄茅洲、草尾等镇的高效农业和苎麻加工,三眼塘镇的汽车运输等行业,不仅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而且实现了产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目前城镇化水平只有44.2%,距2010年规划目标45%还差了0.8个百分点,实现2015年城镇化水平50%就较为困难,略低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2、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中心城区聚集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规模小,缺乏产业支撑,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显,空间配置缺乏协调,未能构成优势互补,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大部分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而且仍体现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功能差,基础设施不配套。
3、城镇服务功能不强。城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强,聚集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能力较弱。
4、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市区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教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市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5、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集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
6、经营城市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招、拍、挂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7、城镇规划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发挥不够,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与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编制需要加快进度,规划设计发掘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个性、特色和风貌。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我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城的“魅力水城”目标定位,把推进城镇化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壮大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培育产业支撑,加强城镇规划,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镇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魅力水城”。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全市城镇化水平51.5%,年均递增2%,城镇化基础设施总投资61.07亿元,年均递增3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6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城区路灯装置率、亮灯率100%,城镇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吨/日,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5%。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
1.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突出重点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完成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城区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集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编制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城镇燃气规划、城镇道路规划、城镇电力电信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土地综合效益。实施规划评审制度,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建立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验收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规划透明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完成桔城水厂8万吨改扩建、建制镇水厂新建和改建、给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配套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给排水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日,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加快实施城镇燃气建设工程,实现日供气量30万立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城镇青少年、老年、妇女儿童文体科教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生活质量。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城区景观建设,启动五湖连通工程,新建沿湖风光带、郭家湖、蓼叶湖、后江湖三大城市公园和体育公园,广泛开展绿化合格单位、园林式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加城镇景观,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品位。启动洞庭湖湿地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赤山岛、龙虎山等景区规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镇信息化水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附表1-7)
3.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高层住宅,创建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实现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廉租房面积54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附表1—7)
4.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夯实城镇发展经济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扶持壮大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城镇经济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建材、水产品、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充分调动农民进城创业、兴办企业的积极性,着力培育集镇特色产业经济。
5.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扩容与管理增效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管理、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城镇执法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机关单位、商业门店“门前五包”责任制,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和宣传灯箱,坚决杜绝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市政设施巡查检修,提高市政设施使用率。加强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城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我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对策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城镇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城镇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城镇建设责任体系,确保城镇建设顺利开展。把城镇建设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推动工作落实。
2、科学规划,严格落实。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安排部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已经通过审批的建设规划,及时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3、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公平的人口流动机制,规范城镇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户口准入限制,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建立节约型城镇发展机制,合理确定建设密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建立城镇建设土地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做到城镇建设用地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4、多元筹资,加大投入。采取市场筹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办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民间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强项目建设,精心论证、争取实施一批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集中供暖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城镇公共设施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足额拨付城镇建设维护资金,大力支持重点小城镇建设。创新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等市场化经营的方法和途径,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城镇建设新模式。
第二篇: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和实现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形成了基本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卫生需求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的卫生服务体系。对保障全市人民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们建立和完善了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构成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了发生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禽流感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立了公共卫生“一个机制、四个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果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沅江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连续五年保持较低水平。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9%以上。先后顺利实施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降消”项目和孕期增补叶酸项目,2010年5月又启动了0至3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等,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
2、根据区划调整,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定位于做大做强的沅江市人民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购买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拓展了眼科等5个业务科室,使医院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共投资2800多万元,更新医疗器械、设备150多(台)件,医院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加强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功能,共投资2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建立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全市有医疗机构637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3个,血防站10个,农卫站10个,村卫生室445个,个体诊所15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个,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1818人,其中高级职称111人,中级职称911人,初级职称796人,乡村医务人员534人。开设床位1958张,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岁。“十一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接待诊疗病人655.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3.5万人次,2009年,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60.33%,比“十五”末期提高19.7个百分点。
3、医疗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优良传统教育,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服务条件,优化医疗流程,践行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回访”的“全程在线”服务。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逐步规范,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医疗质量大幅度提高。
4、农村卫生工作突飞猛进
农村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债项目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发展,总投资1745万元,新建和改建了10个乡镇卫生院及中心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同时项目还配置了1222.5万元的医疗设备,极大提升了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职能及预防保健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全市农村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得到落实,农村卫生工作的网底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10年6月底,为每个村卫生室配置体重秤、居民健康档案、紫外线消毒灯、雾化器、药品柜、治疗车等13种基础医疗设备5785台(件),已建成标准化“一村一室”卫生室445个,平均每村有乡医1.2人,实现了“疫情有人报,防病有人管,小病及时治,大病及时转”的目标。
5、血防工作成效显著
疫情控制全面达标;垸内钉螺面积逐步消灭;血防健教效果显著;急血防控措施得力,我市急血病人数逐年减少,2010年我市仅发生一例,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病人病畜有效控制;晚血病人得到及时救助;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联防联控稳步推进。2009年12月,沅江市被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集体”。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日趋完善、深入人心
2007年元月,新农合制度在我市试点运行,作为国家一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确定省内定点医疗机构60家(省级13家,益阳市级4家,沅江境内43家),实施即时即报医院47家(益阳市级4家,沅江境内43家)。市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359个村卫生室开通了门诊报销业务。新农合运行3年来,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截止2009年12月共有141.8万农民参加新农合,累计为22.4万参合农民报销10062.74万元医疗费用。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使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7、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每年对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市直医院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8%,乡镇卫生院按3—5%的比例定期派人到上级医院和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其他人员则采取集中学习、短期培训的方式相结合,全部要求达到规定的教育学分。乡村医务人员全市每年集中1—2次进行培训,各乡镇一月一次进行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8、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湖南省爱国卫生条例》,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创建活动,公民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沅江卫生需求变化和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沅江市公共卫生发展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沅江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建设和谐社会,文明沅江的认识深刻到位,社会事业建设协调配合的能力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对卫生事业建设高度重视,财政投入增加,公共卫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为进一步发展卫生事业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经济社会的进步要求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明显,但其总体水平仍不能满足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卫生总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经费偏低,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区域资源整合和协调性较弱,资源利用效率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中,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形成;基层卫生机构在技术和服务能力上有待提高;中医药的使用发展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3、城市布局调整、人口结构变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提高,对公共卫生的需求发生变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进一步扩张的物质文明,也必然带来人类诸多的健康和卫生问题;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和新型传染病威胁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空前关注;全市人均寿命提高,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显著,老年医疗服务需求很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的危险因素, 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转化,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精神负担和压力加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沅江市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沅江的区位优势,建立与沅江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使卫生工作成为沅江经济强市的保障,环境优良的基础,文化兴市的主力,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核心,建设符合全市经济建设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功能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沅江市建设成与湖南经济十强县(市)相适应的健康城市。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主要工作目标
——2015年,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及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
——2015年,完成的十一项重点工程:一是沅江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共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52300平方米;二是沅江市卫生监督综合办公大楼,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三是沅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四是阳罗中心卫生院门诊、医技楼改扩建工程,投资230万元,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五是黄茅洲中心卫生院污水处理排放工程,投资280万元;六是沅江市血防院住院大楼工程,投资260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七是沅江市万子湖乡卫生院扩建工程,预计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八是共华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九是沅江市精神病专科医院门急诊大楼和住院大楼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5828平方米;十是沅江市南大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十一是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预计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这些重点工程完成后形成以沅江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其他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明确、双向转诊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
——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100%的沅江市城区,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健康责任医生。
——2015年,建立和完善沅江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覆盖率100%。
——2015年,建立和完善适应沅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政策保障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大幅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2015年,市中医院在规模及内涵建设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建成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医医院。各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务人员接受规范化中医药知识培训,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筹资机制更加完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不断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
——2015年,血吸虫病人、畜感染率降至1%以下,消灭垸内钉螺,全市445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防档案资料库。
——2015年,形成反应灵敏,相互协调、运转高效、处置有效,服务到位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2015年,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95%的医院、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场所建成无烟单位。
卫生工作指标达到:
——2015年,户籍人口0-6岁儿童系统健康管理率达到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01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73岁;女76岁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10 /10万
孕产妇死亡率<15-20 /10万
婴儿死亡率<6-8‰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到2015年,建立起满足沅江居民需求,适应沅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应急机制
在沅江市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指挥的决策领导组织、应急指挥中心、专家组及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机制。
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方针,按照统一领导、反应迅速、加强合作的原则,制定完善《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对上级及对外机构工作运行机制等,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运行效能。
加强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蔓延。提升沅江市计划免疫工作水平,落实《沅江市计划免疫预防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继续保持计划免疫高接种率。完善疫情报告动态网络管理,做好疫情监测。特别做好艾滋病、结核、乙型肝炎、霍乱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慢病防治组织体系、监测体系和评价系统。重点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对影响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的干预,倡导健康行为生活方式。
强化精神疾病防控工作。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控制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救治救助,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建立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网络。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重视老年人心理、社会康复需求服务,建设以市人民医院为依托的老年病医院、建设以各乡镇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探索老年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卫生需求。
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需要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之中。协调市相关部门,以社区为单位,对流动人口中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常态化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做到群防群控。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妇幼保健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妇幼卫生综合项目工作。继续完善沅江市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完善基层妇幼机构与医疗机构间母婴安全急救通道的建设。落实各项综合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不断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和贫困人群的妇幼保健管理和服务。加大免费婚前检查的宣传和推动力度,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完善产前诊断与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体系,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健全卫生监督执法运行机制。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执法监督职能集中委托给市卫生监督所。实行按区域划分为主的综合执法模式。按照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将各农卫站设置为卫生监督执法派驻机构。将卫生监督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并建立内部目标考核制度和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工作。
建立高效的食品卫生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的质量与水平。为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食品污染事故、掺假掺杂以及餐饮业食品质量等重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监测力度与质量。加大生活饮用水的日常监测力度。加大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监测力度,保护劳动者健康,积极防治职业病。
4、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健全紧急医疗救援系统。充分利用全市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由沅江市急救中心以及辖区医院共同承担院前急救,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建立专家抢救组在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的组织下,负责对辖区危重病例的抢救工作进行指导与帮助。
健全传染病救治系统。乡镇卫生院建立传染病诊室、市直各医院建立传染病门诊,将现有市直医院的发热门诊逐渐建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传染病隔离留观室,有效、妥善处理传染病疫情。
5、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沅江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沅江市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和沅江市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到2015年,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向居民提供公平、适宜、经济、有效、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
1、以区域规划为先导,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沅江市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区域规划为先导,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员配置。
到2011年,依据益阳市要求,完成所有规划设置的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按照益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市属医院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进度,2011年前完成全市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改造和医疗设备配置。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温馨,符合人性化、无障碍的要求;达到相应类别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功能的需要。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按照服务人口,每3000居民配有1名全科医生;每3000居民配有1名社区护士;每2000居民配有1名预防保健人员;每站设置1名中医医师。社区居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健康责任医生。
3、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独立二级法人。设独立的财务账户。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相对分立,有利于完善全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确保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到位,有利于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和监管,有利于实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4、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向社区的精神病人、残疾人、低保、贫困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使社区成为政府扶弱济困的平台。
加强流动人口健康保健服务。通过卫生防病知识宣教、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妇女保健指导等多种形式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管理,满足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由沅江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使社区居民享受到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形象建设。分期分批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环境进行改造,逐步建设成高标准的精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人性化、亲情化、温馨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三)构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的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宏观调控,依法实施和加强行业监管,强化政策调节和信息服务,使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各有侧重。发挥辖区各医院的优势。强化专科医院特色医疗,发展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
1、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研究制订《沅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医疗机构合理设置,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功能的医疗服务体系。
2、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优势,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行业影响力
市人民医院已成为沅江市的医疗救治中心,担负保障沅江市人民健康的重任,功能定位应从现在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逐步向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症方面过渡。要进一步发挥综合医院的优势,挖掘人才,集思广益,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其对沅江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沅江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精专科,做强社区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市医疗机构都要以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为宗旨,定位于做精专科,做强社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搞活机制、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鼓励市级医院探索不同形式的机制改革,推进医院内部人事、分配、后勤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成本核算,实施绩效工资制,增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各医院要按医疗需求发展专科特色,并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为着力点,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整力度,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四)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完成血防目标管理任务 落实沿湖堤洲滩的围栏封洲禁牧措施和农户改厕,推行家畜圈养、养禽替牛,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加大人畜查治病及化疗力度;加大钉螺控制力度,每年春秋两季查清垸内外钉螺和阳性螺点,结合环境特点采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等措施灭净垸内钉螺,扑灭阳性螺点;积极开展血防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血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急血防控工作,对中小学生和渔船民加大宣教力度,及时灭蚴,对接触疫水人员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提高晚血救治水平,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设立疫情监测点,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血防政策。
五、主要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一是要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取消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机制,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断绝医院逐利动机,以此来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转变,促使其回归公益性。二是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在医疗卫生单位建立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实行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并按工作性质,工作业绩,严格考核,多劳多得,合理分配,奖罚分明,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的长效补偿机制
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投入新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
(三)认真履行政府监管职能
一是规范药品、器械的流通领域。对部分临床使用多,价格较贵的药品、医用耗材,实行政府招投标或其它方式,杜绝暗箱操作,体现阳光采购,从而减少不合理的费用支出,降低医疗成本。二是整顿医疗市场。充分运用现有的卫生法律、法规,对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不规范行医、违规虚假广告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医疗市场,为人民群众就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三是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检查、治疗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发现不合理收费、乱收费、变相收费和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情况进行严厉查处,四是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对我市的600多家医疗机构,按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管理。
(四)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留住人才。首先要通过发展卫生事业来吸引人才,聚积人才。推进“三名战略”,(出名医、建名科、创名院),为技术人才提供舒展才华的舞台。其次要用感情留人,对人才要有浓厚的感情,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再次要适当提高待遇留人,尽可能地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二要引进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问题,要千方百计引进适用的卫生技术人才。三是要培养人才。一方面选送业务骨干到大医院进修,另一方面要挑选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医生在大专院校短期培训或脱产学习。四是要注重卫生干部人才的培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注重对青年医生和青年干部的培养,大胆提拔懂业务、素质好的青年人到领导岗位上来,对青年人大胆使用、重用,不搞论资排辈,确保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要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要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加强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日均费用和次均费用,逐步提高住院费用的实际补偿率,逐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二是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顺应城镇人民群众的要求,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把更多的群众纳入到医疗保险范围内,让他们看得起病、看得了病。三是实施大病医疗救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综合援助行为,旨在恢复患者健康,维持其基本生存权利。一方面应扩大救助范围和救助金额,同时在管理上,尽可能简化相关手续,推行城镇医保、合作医疗、医院减免“三办合一,一步到位”的方式。四是推广医疗责任保险。保护医务人员的正常医疗行为,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
(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是建立信访接待制度。对患者反映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的解释和回复。二是互相沟通。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重点抓好规范教育,规范医院的办院行为、医生的诊疗行为、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医疗质量,杜绝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疗责任事故要严格实施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四是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对故意闹事,破坏医院秩序,攻击医务人员,损坏医院财物的行为要按照公安部、卫生部的联合通告要求,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五是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防范机制。与政法、保险等部门建立联合处理机构,加大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力度,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是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做好中医药政策的宣传,在政策定位上给予倾斜,按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保障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事业经费。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会的作用,进行科研、教育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运用。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对年轻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的中医药技术培训学习,提高中医药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促进临床技术的开展。四是加大投入宣传力度,解决目前我市中医工作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市的中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沅江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现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全市共有人口 21.8万人,全市面积2935平方公里,市辖三区,计有3个建制镇,17个建制村,7个街道办事处。城市道路总长度334公里,日供水能力10.1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67%,道路清扫面积480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10吨,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污水排放量2680万立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3.13%。城镇发展空间潜力较大,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城市建设情况
2005年-2010年,城镇总人口由17.22万人增加到21.8万人,增加了4.5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88%上升到91%,平均每年增加0.6个百分点。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48.6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0年的83.9万立方米/日,增加了37.28 万立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由2005年的150.2升增加到2010年的157.53升,普及率一直保持100%,建成区道路长度由2005年的228.3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282.4公里,增加54.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13.83平方米增加到16.82平方米,城市气化率一直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由一般简单处理到现有的一座垃圾处理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1.52%到36.67%,城市人均住房居住面积由2005年的23.3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0.74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水平增加了7.38平方米。
(二)建制镇建设情况
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至2010年用水普及率已达100%;建制镇实有道路长度186.2km。村镇群众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村庄建设情况
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市加快了村庄建设工作进程,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城村、河口村、黄草营村等五个村庄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全市各村庄发挥自身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房屋结构统一为砖混结构,邻街为统一形式门面,后留院则配以卫生畜圈、卫生厕所、杂物间、沼气池等配套设施,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截止2010年年底,实现农业增加值2.4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2039元,比上年增长12.6%;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和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林木休闲餐饮“万元园”高效产业,不断增加平均亩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田面积,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0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4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60余期,培训农民6000人以上,实施“阳光工程”农民技能培训1000人,到2010年,三镇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到5615人,非农产业人均收入37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3%。同时,城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驻地人口分散,城镇功能弱,城镇产业化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略有滞后;城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经济结构趋同等问题,需在“十二五”及今后发展中解决。
三、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施城镇化战略,一方面要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人口向城镇集中营造体制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调,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创造物质基础。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增长动力;有利于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任务。
(二)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改革体制、研究政策、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努力向“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前进。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相结合;三是与信息产业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三)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在优先发展城市的前提下,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的吸纳、辐射功能,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集聚,提高城镇的规模档次,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支撑点的作用,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更快发展,最终形成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城镇经营和城镇经济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城镇规模等级化。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对甘肃经济发展政策倾斜的历史性机遇,以酒嘉经济区发展为主轴,以市区为中心,新城、峪泉、文殊相环绕的“田园”构架为左翼,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努力使我市成为甘肃省域次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
2.城镇布局合理化。以市区为核心,以峪泉、新城、文殊为重要结点,采用“点—轴布局模式”,合理布局城镇,形成往北为甘肃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嘉峪关北部发展的重要城镇,以长城旅游、特色养殖和种植为亮点的现代化小镇(峪泉镇);往东以魏晋墓、狼行湾旅游、特色种植为亮点的现代化小镇(新城镇);往南以商贸流通、文殊山旅游服务和特色种植为亮点的现代化小城镇。
3.城镇职能协调化。通过城镇发展因素分析,制订符合实际,并且与自身的等级地位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4.城镇建设现代化。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城镇现代化战略,努力创造和谐的城镇空间、建筑景观、功能布局和绿化环境。
5.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健全城镇整体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规划为龙头,按照“一心三点”的城镇发展战略布局,做大中心城区,做优城镇—峪泉,做强城镇—新城、文殊,形成三个城镇密集区和三条城镇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实现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以水资源、绿洲土地资源两项制约嘉峪关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因素为调整依据,引导农村居民点向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集聚,尽量减轻农村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交通引导原则:分析市域规划道路交通条件,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交通沿线集聚,增强农村居民点与各等级发展极点联系的便捷程度。
——优势凸显原则:分析行政村现状人口、土地规模,结合对其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原则上不再保留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潜力不佳的农村居民点。
(五)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到2015年,全面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规划体系。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达30万人,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5.6%。
到2015年,保持现有建制镇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区划调整,行政村由现状17个撤并为15个。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比较方便、快捷、规范的城市交通网络,逐步形成环城路和绕城路;以酒钢热电厂热电联供为主要供热形式,同时以区域锅炉房作为补充,原有小锅炉房全部改造为换热站;在西气东输管道至嘉峪关市东南角建设高中压调压站,逐步实现以天燃气为主煤气为辅的供气格局;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
——城镇经济明显增强。到2015年GDP达545亿元,平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亿元。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在加快嘉酒经济区域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南市区,积极扶持三个建制镇的发展,不断增强其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城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条件,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以提高内涵和质量为主,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到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增长到30万人,力争把三个建制镇建成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镇区人口达6700人,乡村人口达1.33万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科技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我市需要加快建设具有新能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主的工业、旅游现代化次区域中心城市。以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扩大城市规模、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巩固现已形成的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辅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嘉峪关酒泉一体化进程。
我市要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坚持优化主体、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拓展外延、扩大辐射、带动发展,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外延扩张和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重点抓好讨赖河南两岸新区的开发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优先发展新区”的原则,吸引机关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搬迁到新区,通过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旧城区的改造,达到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相得益彰。加大居民区小街、小巷治理步伐。结合中心城区绿化、美化,建造部分小高层住宅。抓好燃气、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境整治。健全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强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功能。
(二)重点加强三个建制镇的建设
1.文殊镇位于市区东南方向,距离市区十五公里左右。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以新文公路为主轴,以现有镇政府和兰新二线高铁客运站为两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以镇政府为中心东西两侧布置驻镇单位办公区,政府南侧布置中心广场与镇区文体休闲娱乐中心(影剧院、农村培训中心、文化站等);搬迁置换粮管所、供销社、新建一个集贸市场,搬迁农机加工厂,拆除兽医站,农机站,农技站,经管站等服务性建筑,新建一栋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与工商税务综合服务大楼,加油站搬迁至河口村村委会旧址,同时对其附近的两户农宅进行拆除搬迁至新规划的小康住宅示范
区。
2.峪泉镇位于市区东北方向,在天下第一雄关脚下,距离市较近。“十二五”期间,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监测中心、长城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和“创建和谐社区”的原则,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雅的新农村示范小区。
3.新城镇位于市东部,是距离市区最远的一个镇。“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镇区道路工程、管网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成镇政府办公区及广场、文化休闲娱乐中心、野马湾高新农业示范园、农村示范小区、集贸市场、汽车站、供销社的建设。
五、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进城镇化工作,重点是抓住机遇,高标准要求,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发展讨赖河新区,加快发展三个建制镇,以达到增强城市集聚功能的目的。
(一)深刻理解中央政策对未来我市发展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国办《意见》中多处提到我市的发展问题,也对未来我市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但总的来看,这些意见还只是政策导向性的,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何把国家的政策措施真正转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如何提炼国家政策对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还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着眼全局,力足实际,加大分析力度,仔细研究,吃透精神,着眼长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坚持城乡通盘规划,同步建设
1.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发展规划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准确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先进的规划理念,修订充实《嘉峪关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完成《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保持城市规划的适度超前性和持续性,并对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段做好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通信综合网络建设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全市生产力布局的衔接与协调。要通过酒嘉一体化总体规划,实现嘉酒间联系由分散向集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向城市、镇集中;生产要素向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集中,向交通沿线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广大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进一步完善村镇体系,建立规范的村镇规划制定、批准与修订机制,强化规划法律地位,保证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实行城镇规划同步,使农村和城市在发展空间上同构划、基础设施上同建设、要素资源上同配置、发展成果上同分享。
2.“十二五”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控制性详规工作目标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科学性,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蓝图。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理清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考虑规划的前瞻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2012年完成总体规划、三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所有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实现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面覆盖。到“十二五”末,完成全部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的实施。行政村安全自来水使用率达100%,给排水系统完善。乡村道路硬化率接近100%。农村沼气或太阳能入户率达100%。建立集中养殖区,实现人畜分离。村庄道路和农户庭院内外实现绿化。
(三)加大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政府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主体,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城乡划、建设、管理进行具体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的市容市貌、城市景观等,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道路、给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风景名胜、城市交
通、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燃气及各种综合管线建设等项目,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城市管理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规划、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四)努力发展城镇经济
1.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是城市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按“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经营资金。三是建立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扩大资金来源,筹集运营资金。
2.积极优化城镇经济结构。依据城镇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强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扩大对外合作、加大资本市场运营力度、发挥民营企业机制优势等途径,加快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工业项目。各城镇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服务,积极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3.突出发展城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城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城镇功能的载体。在继续抓好流通和交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突出培育和发展旅游、信息、科技服务、非义务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计划地建立分布合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培育文化旅游等新的发展领域;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评估、咨询等社区服务业。中心城市要规划建设服务功能较强的城市商贸中心区,以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和资源吸引力。处于城市周边的城镇,要重视围绕城市的需要,发展休闲服务业、住宅和文化娱乐,形成为城市服务的卫星城、休闲度假娱乐城。
(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建设要与城镇体系布局相衔接,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立大网络。重点强化主骨架、主枢纽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各城镇为节点,干支衔接、畅通便捷,铁、公、空、管配套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市内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统筹建设城市道路、停车场等,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市内路网密度。中心城市要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优先发展多层次、立体型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出入口道路建设,并与公路主干网相连接,提高路网效率。
2.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建设,尽快建立联接国际国内、覆盖全市大部分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建设酒快速通道,逐步形成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积极组建覆盖面广、容量大、速度快的公共交换与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和建立一批公用和专用的高质量、大规模、动态信息库,大力发展网上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网络信息服务。加快实施互联网中心及媒体数据处理系统工程,把我市建设成信息化城市。
3.建设安全、稳定、高效的城镇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开拓居民用电市场,进一步加快城镇电网改造,改造现有城镇居民住宅配线,提高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实施城镇光亮工程。有效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中心城市要稳步发展管道燃气,各城镇以液化气为主。
4.建设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要按照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绿地”工程,使城镇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鼓励城镇进行绿化和美化,大幅度增加城市绿地空间。城市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并做到同步建设。旧城改造要尽可能留出空间用于绿化,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环境。
5.建设完善的城镇排水系统。“十二五”期间,城市要全部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逐步实
行雨污分流,各城镇要配套建设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强城市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改革垃圾收集、储运、处理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垃圾清运、处置的收费政策,促进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六、积极探索综合开发道路,发展城镇产业支撑体系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也越高,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也越强。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市而言,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质非常艰巨的工作,我市是一个因酒钢(集团)公司的建设而兴建的城市,城镇产业结构单一,而且三镇距离市区较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辐射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各城镇协同发展。以完善、配套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实现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