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司建立培训体系的计划建议2014.07.16
关于公司建立培训体系的计划建议
一、建立培训体系前的思考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组建半年来,参与了公司战略发展,高层调整,绩效考核,招聘体系等等重大人事项目以及重要行政类项目的改革。在重大项目的改革上人力资源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正因为短时间内要处理大量的事务。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人力资源内部事务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呢,需要正视这些问题。这是所有公司乃至国家改革过程中必走的弯路。
公司在建立绩效、招聘或者其他体系时。很多时候,都是简单讨论后再出制度,然后,要求全公司照章执行。执行了有奖赏,不执行有处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效果打折了不少。极个别时候,一纸制度仅仅是在相当于在凌乱的课桌上,盖了一张白布,远看很干净但是改变不了白布下面凌乱的书桌。因此本次在建立培训体系时,我想把基础性工作做踏实点。
二、建立培训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1.集团和各事业部人力资源部的衔接。
经过观察和体会,发现集团和各事业部衔接比较少,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都没有衔接好,比如,我7月15日查了两份农业事业部的花名册:一份是总部给的,一部是农业事业部给的。一共才200左右的人,居然出现有20名左右的名单差错,令我很诧异。当我们总部发布某些制度时,个别时候事业部会认为我们很烦。增加了他们的劳动量。在绩效和招聘体系中,同样出现一些问题。总部和事业部人力资源不能统一管理,会让所有人事制度难以实施。所以这是做培训体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2.公司员工对培训体系及培训认知度不够。/
5高层可能口头上说重视培训,但是真要对中层,基层进行培训时,难免会对培训成本、培训时间、以及培训方法上犹豫。口头上的重视可能只为隐藏心理上的打折。而普通员工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参加没用。例如:7月初的培训过程中,很多部门的人员并未参加培训,并且是得到部门负责人的允许。理由很简单:忙。因此从上到下必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思想灌输。
3.培训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
目前大多数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培训浪费时间,无意义。公司缺乏好的培训课程安排,好的培训讲师,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和文化。所以公司应该打造良好的氛围,重点发现和培养好的讲师,楷模和标杆的作用是伟大的。并且可以选择一到两家外培训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培训没有和绩效晋升机制联系在一起,或者是字面上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未落实。
目前对培训唯一的约束就是新入职员工不参加入职培训不能转正。但是唯一的约束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因为某个领导一句话,就正常转正。人力资源部在约束管理公司时,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将培训和绩效联系在一起。可以在所有人绩效考核表中引入“人事积分”概念。短期内人事积分全部由人力资源部依照相关培训记录,直接打分。长远看,人力成本,员工离职率,梯队建设等等,人事指标全部可以作为人事积分的一项内容。这才是真正人事主导企业的最终目标。
5.人力资源力量薄弱。
一项工作真正敢叫体系。不是一两个人,推一两个制度,就能完成的。
半年来,除了人事总经理到位,公司进了数名5年以上的人事人员,人力资源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各事业部基层人员差距还很大。很多本地的人事人员,职业生涯第一份工作就是中鹤,对人力资源还缺少系统的认识。同时,公司缺少对老员工的重点培养,老员工虽然知识层次较低,经验较少,但作为本地人兼老员工的他们,忠诚度是相当高的,所以本地人必须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希望随着我们公司和部门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增编的准备。
三、建立培训体系的计划如下:
1.第一步:集团所有人事人员召开培训体系建立的讨论会。会议议题“结合中鹤目前的发展,如何建立起统一的培训体系”。会后要求每人都做一个建立培训体系的计划书。本次讨论意义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相当于公司培训体系建立的动员大会;第二,增加集团和各事业部人力资源部的交流熟悉的机会;第三,让集团人力资源部所有人都成为培训体系的建立和见证者;第四,经过一次讨论和写作,对所有人而言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本次过程计划一周时间。
2.第二步:大规模调查问卷。公司目前花名册不够精确,大概有1700左右的员工。我们把本次宣传当成一次文化普及。一人不落的全部调查。可能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全部问卷,挑些代表就行了。但是我认为调查问卷的本意就是人太多,没办法逐个面谈,才用的问卷形式。如果允许,我甚至希望是对调查结果设置合计价值10000元的奖项。本次调查问卷我想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对培训知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及;第二,真正了解员工对培训的需求,而不敷衍了事;第三,各单位人力资源部会因为这件事忙起来,最终才会真正参与进来;第四,让所有人看到我们建
立培训体系的决心和诚意。本次过程大概需要两到三周。
3.第三步:制度初稿的建立和意见征求。培训体系中的制度,应该突出以下几点:第一,讲师和听课都可加人事积分,并且讲师加分高于听课;第二,所有人转正,升职,加薪等必须参考培训记录和人事积分;第三,明确总部人力资源部和各事业部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划分。我们已经有了成型的培训制度,可以稍加修改讨论后实施,因此本次过程大概需要一到两周时间。
4.第四步:推广和执行。体系和制度的诞生,做完大量的前期铺垫,就需要推广。“中鹤模式”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学习,为什么我们人资部的培训体系不可以?因此基本步骤如下:第一,人力资源部内部推广讨论;第二,集团高管签字确认并且接受;第三,各部门组织人力资源部进行中层制度普及,可以采取一次性开会或者多次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普及。第四,印制类似员工培训记录手册,人手一册。本次过程需要两到三周时间。
5.第五步:整个体系真正想要建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执行和反馈。
四、培训体系建立的内部意义:
1.本轮制度建立和推广。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甚至物力。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在非常踏实的做一件体系和制度。可能整个过程需要两个月时间。即使培训体系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完成,但是经过几轮这样的成体系的工作,我们可以筛选和识别人力资源部内部的人才。
2.培训体系相对于招聘体系,薪资体系,绩效体系来说。前期基本不触及任何人的直接利益,只是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所以比较容易推广。
3.在整个培训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有助于锻炼各层人力资源部的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做事能够磨练一个团队。团队需要磨练,总部人
力资源部和各事业部人力资源部即使不是一个部门,在实质上应该是一个团队,应该是整个公司的最核心的队伍。
4.目前集团人力资源各项事务做的都不够完善:第一,招聘体系还欠缺;第二,各部门人力配置、编制、梯队建设未形成;第三,绩效体系基本上还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第四,薪资体系不够透明:一般薪资保密指的具体薪资的数字保密,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的工资在整个公司中处在什么样的层级,自己能进步到什么样的层级,也就是对薪资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作为第一轮练兵。希望为以后的各项深入改革打下基础。
五、结语:在按照我的想法重新推行培训体系时,原来的所有入职培训,及您要求的把培训制度进行缩减等工作将正常进行。人事其他各部分的工作仍正常运行。
因为您平时忙于高级人事业务,及董事长临时交办的重要工作。可能导致无法全程管理公司人力各个模块的运行。但是希望董总能够抽出一部分时间,配合我们把培训体系做好。您可以作为一个代表或者发言人的角色出现。
我在思考这个培训体系的时候,陈述了对目前人事其他模块的评价和看法。在评价过程中难免指出一些缺点,但这些并不是在否定我的同事和上级,只是就某件事说出自己的一点片面的看法。因为我相信:相同的志向使我们走在了一起,不同的想法使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两个行业起到带头的作用,一个行业必须有一两个企业起到模范的作用,而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两个部门起到标杆的作用。我希望这个领头羊,是我们集团以及各个事业部的人力资源部。我的理想目标是建立起一个以人事体系为主导的中鹤集团。
第二篇:培训体系建立原则
企业培训体系建立的原则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文化、战略、规模、行业领域等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也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在搞清楚培训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和本企业培训现状外。还要注意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基于战略原则: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为企业培训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
动态开放原则:企业要生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的培训体系必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培训体系背心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培训体系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就不可能真正发挥推进绩效改善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保持均衡原则: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必须保证企业的员工在不同的岗位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这就要求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保持纵横两个方向的均衡。纵向要考虑新员工、一般员工、初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各个不同级别,针对每个级别不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横向要考虑各不同职能部门要完成工作需要那些专业技能,以此来寻找培训需求和设计相应课程。
满足需求原则: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同时,满足组织需求和员工需求。满足组织需求,才能保证培训的人才是组织所需要的,而不仅仅是岗位所需要的;满足员工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培训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培训的效果。
全员参与原则:培训体系的建设,不只是培训部门或培训管理员的事,企业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训部门孤军奋战,必须上下达成共识,全员参与,必须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必须得到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员工发展原则:如果培训体系和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够与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就可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在员工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第三篇:建立三级培训体系
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一是公司级,着重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教育培训100%的目标。
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一是公司级,着重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计划管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双休日定为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时间;二是部门级,公司对科室部门人员有针对性进行专业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培训。规定科室部门人员每月培训不得少于四天;三是班组级,公司针对基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现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对员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为使培训卓有成效,把员工培训课堂设在日常工作第一线,采取手把手和传帮带的现场操作培训方式,改变了由过去上一堂培训课发一本书的培训模式,使一线员工业务技能、自身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创新培训方法,该公司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制度,使得员工全面掌握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
秦岭发电公司加强知识型职工的培养,制定了公司、分场、班组三级培训机制,从职业技能、员工素质、学历教育等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向外开拓电力市场,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
秦岭发电公司是个老企业,人员、规模基本定型,公司通过对外承运电站创造效益,一大批业务能力强的技工投入承运工作,一线高技能人才吃紧。为提高一线职工的业务素质,根据现有人员结构,公司制定了《人力资源储备及培训计划》、《2006年职工培训计划》。委托陕西电力公司生产中心对全公司班组长进行轮训,提高班组长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间断地开展学历教育,与西北电力职工大学联合开办的发电专业、热动专业函授大专班结业后,今年又再度与职大联合开办了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班。公司制定激励政策,给每学年各科成绩合格的学员报销60%学费,提高职工的学习热情。
加强对基层职工培训的监督管理,每季度对各分场职工培训工作进行检查通报。分场制定了《分场技术培训规划》、《分场技术讲课安排》,建立了《分场个人技术培训档案》、《分场技术培训试题库》,签订《师徒合同》,在合同中给师徒“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确保培训质量。
注重生产后备人员的培养,建立后备技术骨干梯队。开展月度技术问答、考问、讲评活动,对后备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列为后备人员,出现岗位空缺时,从后备人员梯队中择优选聘。
通过多形式、多专业、有计划的培训,公司技能人员储备充足,确保向外开拓电力市场的成功。几年来,公司在确保一线安全发电的同时,相继承运新力白水电厂,杨凌燃机热电厂,米脂金泰化工自备电厂,榆林上河电厂四家大型电站的机组运行工作。10月底,公司又完成了榆林上河电厂#2机组大修任务,检修项目达到了全优工程。
第四篇:培训体系的建立
1.目的1.1.建立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保障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1.2.通过实施各类培训使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岗位需要,满足公司实现经济目标。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培训原则
3.1.培训应基于员工和公司的共同利益,有益于员工在本岗位和个人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3.2.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及生产质量、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3.员工参加公司外部培训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3.3.1.公司储备人才的需要
3.3.2.战略发展目标的需要
3.3.3.工作需要而公司内部又不具备培训条件的4.培训时间要求
4.1.营销部、资源部、储运部员工:40小时/年
4.2.其他部门员工: 30小时/年
4.3.培训参与度及培训成绩将列入考评。
5.职责(略)
6.培训类别与时间
6.1.新员工培训
6.2.特殊岗位培训
6.3.转岗培训
6.4.专业培训
6.5.综合技能培训
培训制度和体系
1、推行积极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2、珍惜和爱护员工的进取精神;
3、肯定和赞扬积极努力和良好业绩的每一位员工。
4、表彰对公司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
第五篇:培训体系建立心得体会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 6月2日我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培训。通过培训老师深入浅出、由点到面的讲解,使得原本生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我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体系”最初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文化,这套体系引入我国后,几经试用和修订,与中国本地的管理模式相融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系,也已经成为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辅助管理手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际上就是国际上公认的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它主要涉及到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编制基础。它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利于帮助企业达到持续成功的目的。
二、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简称为pdca的管理流程广泛应用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质量管理所包括的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市场管理、流程管理等一系列项目中,无论哪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与pdca管理流程息息相关。在这个管理循环链中,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与管理相关联的环节充分发挥着自己的 功效。
三、物流企业的产品是服务,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凝固与体现。我们利用“pdca”循环实现阶梯上升的管理目标,达成企业的最终愿望,也就是通过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得到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服务),也就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并不断持续改进。优质、高效、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在物流方面的需求,从而提增强了业务竞争力。也使顾客感到:我们银河物流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其次,印象最深的还有 “流程”这个词。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用一些流程标准来控制产品(服务)的合格。只有严格执行了标准流程,产品(服务)就一定合格。所以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工作的流程都有哪些,然后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过程,做到工作层次分明,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工作就会由复杂变的简单了。
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千万不要 “照葫芦画瓢”,盲目的依照体系标准去工作,而是把我们实际的工作流程与标准融入到体系中去运用,并在工作中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不断持续改进。
五、经过学习改变了大家对内审的认识,内审不是专门挑刺、找毛病的。内审在不断检验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实现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因为得到实践而不断调整完善,从而体系与服务都得到持续的改进。
最后,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要实现自觉自愿的全员参与,使质量文化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使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为和习惯,从而牢固树立起服务一流的观念。全体员工自觉、自愿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小改进,终会促成企业优质服务的大突破。篇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6月2日我参加了深圳德信诚培训中心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培训。通过杨老师深入浅出、由点到面的讲解,使得原本生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我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体系”最初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文化,这套体系引入我国后,几经试用和修订,与中国本地的管理模式相融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系,也已经成为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辅助管理手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际上就是国际上公认的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它主要涉及到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编制基础。它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利于帮助企业达到持续成功的目的。
二、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简称为pdca的管理流程广泛应用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质量管理所包括的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市场管理、流程管理等一系列项目中,无论哪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与pdca管理流程息息相关。在这个管理循环链中,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与管理相关联的环节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功效。
三、物流企业的产品是服务,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凝固与体现。我们利用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pdca”循环实现阶梯上升的管理目标,达成企业的最终愿望,也就是通过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得到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服务),也就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并不断持续改进。优质、高效、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在物流方面的需求,从而提增强了业务竞争力。也使顾客感到:我们银河物流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其次,印象最深的还有 “流程”这个词。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用一些流程标准来控制产品(服务)的合格。只有严格执行了标准流程,产品(服务)就一定合格。所以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工作的流程都有哪些,然后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过程,做到工作层次分明,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工作就会由复杂变的简单了。
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千万不要 “照葫芦画瓢”,盲目的依照体系标准去工作,而是把我们实际的工作流程与标准融入到体系中去运用,并在工作中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不断持续改进。
五、经过学习改变了大家对内审的认识,内审不是专门挑刺、找毛病的。内审在不断检验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实现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因为得到实践而不断调整完善,从而体系与服务都得到持续的改进。
最后,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要实现自觉自愿的全员参与,使质量文化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凝聚力、约束力和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推动力,使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为和习惯,从而牢固树立起服务一流的观念。全体员工自觉、自愿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小改进,终会促成企业优质服务的大突破。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篇三:质量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一周的管理体系培训,受益非浅。深深感到自己在学习、理解质量管理标准方面的差距;参加这样的培训很有必要,作为一种中层干部,不但要对质量体系文件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带领部门贯彻执行。
下面是自己的学习认识,并结合工作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质量是成功的伙伴,贯标是质量的保障。如今,贯彻标准已被众多企业所看重,成为企业证明自己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一种护照。有专家认为,贯标为广大企业完善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为企业走向市场找到了共同语言。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将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进程,贯标变得更加迫切。毋庸置疑,贯标不是万金油,不能包治百病,但通过贯标,增强了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意识,明确了各项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的程序,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真正做到了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实现了以预防为主规范了企业的作业程序,明确了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并控制了不合格项的发生,降低了企业质量管理成本。通过定期组织质量检查、质量审核活动,能够及时发现和找出经营管理活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进行有效纠正,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监控能力,为企业实施全面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也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围绕让客户满意及时认真地处理客户投诉或意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与期望,赢得客户信任,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咱们公司已经贯标三年了,这三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正如赵总在培训动员时讲的:“在抓基础工作上做的不细、不实、不严,与先进企业比,与时代要求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质量理念支持。二是缺乏监督考核制度支持。三是企业的执行力度低。我认为:(一)只有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客户满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才能从客户的角度开展质量工作,才能真正建立客户驱动的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树立工作就是为客户服务的质量理念。这里的客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外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代理商、销售商等,在企业内部,根据工作流的划分,上下道工序间、前后流程间、部门间也应是客户关系。但要树立这样一种质量理念,不是朝夕之间的事,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当然在这方面领导作用就显得异常的重要,需要我们的领导不断地给员工去灌输质量思想,可以通过制定企业文件、质量方针,并不断地给员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理念,大力打造质量管理的战略系统。当然只有质量理念还是不够的,质量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就要员工主动地去学习质量工具方法并实际有效地运用到平时正常的工作当中去。(二)一个好的监督考核体制能刺激质量管理体系良好的运行,那么监督考核制度如何来制定呢?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目标管理法,并将目标管理法与监督考核体制结合起来管理,将企业的方针目标逐层分解并建立监督考核体制。可以以部门、项目部(分公司)和个人为单位来分解,部门的质量目标应依据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结合本部门业务的特点来确定部门质量目标项目,目标值应依据以往的历史业绩、公司质量目标值、结合目前技术现状综合确定。目标值应该是可量化、可衡量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不要将质量目标值夸大或不切实际。针对每一项质量目标,应制定实在的具体实施措施和实施计划,并落实负责人,并且应制定衡量质量目标实现状况的方法和评价的依据。同时要策划好一个监督考核体制,贯穿于整个质量目标实现的过程,制定每一阶段的考核方法。以用来考核部门、项目部(分公司)、个人的目标达成率以及为达到目标采用方法的有效性,可以充分体现出单位、个人在工作方面的效率以及能力。这样可以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员工平时工作的潜力,以促进个人与公司得到共同发展。(三)执行力是一种能力,是内涵广泛、包括各种学科、方法、思想的概括,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新标准要求全员参与,但如何让全员积极地加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来呢,这就要各级领导来动员大家,要求大家一定要按公司的规程来办事。执行力不是仅仅要求员工按公司的规程去做事,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的规程下做事的同时,想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执行力度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一流的点子和三流的执行力,不如三流的点子和一流的执行力。如果执行力度不够就是再好的质量管理模式也不能够有效的运行,所以我们需要着手解决执行力度低下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 a.制度贯彻不够,虎头蛇尾。b.管理制度不严谨
c.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d.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流程不合理。e.工作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指导方法。f.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监督体制。
企业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以上的几点因素,才能制定出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更有效的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有效运行。篇四:企业公司员工培训心得体会
企业公司员工培训心得体会
收益良多 信心倍增
――企业培训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因为自己在企业虽不是专职的培训工作者,但是作为企业品质管理人员,培训是我们使用最多的一种工具、一种品管方式(当然这也许仅仅是我们企业情形)。“摸着势头过河”的干了这么多年,是到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更多培训的技能技巧、开阔培训视野的时候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考取一个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于是就报读了广州市红日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组织的这个企业培训师培训班。
参加此次培训收获很多,由此增强了自己从事企业培训工作的信心。三个被澄清的误识
一、企业培训师不是单纯从事培训工作的企业培训师究竟是做什么的? 在接受培训之前,的确是存在很大的误解:我以为培训师就是在企业做培训的――不就是做个计划,写个讲义,上个课嘛。我相信,有我这种理解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企业培训师并不是我想象的这么简单。
按照教材的定义:培训师是指能结合经济、技术发展和就业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新职业(工种)的培训项目,以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策划、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
我们看看教材中关于制定培训总体计划、开发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材、教师任用资格与培训评估、指导培训工作、人员素质测评、岗位职务描述、现代教育培训技术应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实施各个章节的内容阐述,不难明白培训师究竟是吃什么饭干什么活的。
按照老师的概括,企业培训师的本质职责是企业培训工作的策划开发、组织实施,即培训管理者。在培训管理体系--iso10015培训体系中就有企业培训管理者的说法,这与iso9001中的质量管理者代表一样。企业培训师主要的工作在于企业培训的策划和组织管理,也即企业培训的管理者。
弄清楚这个概念,对于进一步发挥企业培训师作用,增强培训师自信心、调动培训师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培训师不是那么容易做的通过这几天的系统学习,知识丰富并具实战经验的老师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培训师必须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变通的能力、前瞻的能力、控制的能力、把握职业界限的能力、诊断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的能力、从事商务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组织教案、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学习能力强,能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特别需要有调动气氛的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能够设计并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手法。
收益良多 信心倍增 ――企业培训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因为自己在企业虽不是专职的培训工作者,但是作为企业品质管理人员,培训是我们使用最多的一种工具、一种品管方式(当然这也许仅仅是我们企业情形)。“摸着势头过河”的干了这么多年,是到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更多培训的技能技巧、开阔培训视野的时候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考取一个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于是就报读了广州市红日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组织的这个企业培训师培训班。
参加此次培训收获很多,由此增强了自己从事企业培训工作的信心。三个被澄清的误识
一、企业培训师不是单纯从事培训工作的企业培训师究竟是做什么的? 在接受培训之前,的确是存在很大的误解:我以为培训师就是在企业做培训的――不就是做个计划,写个讲义,上个课嘛。我相信,有我这种理解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企业培训师并不是我想象的这么简单。
按照教材的定义:培训师是指能结合经济、技术发展和就业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新职业(工种)的培训项目,以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策划、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我们看看教材中关于制定培训总体计划、开发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材、教师任用资格与培训评估、指导培训工作、人员素质测评、岗位职务描述、现代教育培训技术应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实施各个章节的内容阐述,不难明白培训师究竟是吃什么饭干什么活的。
按照老师的概括,企业培训师的本质职责是企业培训工作的策划开发、组织实施,即培训管理者。在培训管理体系--iso10015培训体系中就有企业培训管理者的说法,这与iso9001中的质量管理者代表一样。企业培训师主要的工作在于企业培训的策划和组织管理,也即企业培训的管理者。
弄清楚这个概念,对于进一步发挥企业培训师作用,增强培训师自信心、调动培训师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培训师不是那么容易做的通过这几天的系统学习,知识丰富并具实战经验的老师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培训师必须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变通的能力、前瞻的能力、控制的能力、把握职业界限的能力、诊断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的能力、从事商务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组织教案、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学习能力强,能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特别需要有调动气氛的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能够设计并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手法。2013年培训工作总结—培训体系搭建经验分享 社会提供的劳动力与企业需求的劳动力难免在知识、技能、心态等方面存在着差距,这时企业培训伴随而生,一路走过农耕时代的师徒制,工业革命的技能培训、到现代的产业链培训,如今企业培训逐步进入了新的信息化时代,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培训的道路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一句话概括“培训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仅是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培训工作感性认识和相对单一化的培训操作己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如今的企业需要寻求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故此、培训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了培训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之一。
那么、培训体系如何搭建,它又包含了哪些内容?
个人浅见:它应三大部分内容:营造氛围+专业系统+管理系统,且看一一展开;
一、氛围营造-大前提 1.1 老板有重视培训工作的意识且培训管理人员要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让直属领导与老板认同与支持培训工作,这个很必要、培训工作是一项投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要先花钱再收益的,如果老板没有一点儿的培训意识,那就没必要开展培训工作了。1.2 培训管理人员有方法要能够将培训的收益价值量化展现促使老板加大支持力度,上船容易下船难。1.3 宣导出培训理念:培训是员工自己与他直属上级共同负责的事情,人力资源部主要起支持与配合的作用,培训管理人员千万不要把培训工作独包独揽,那样会死得很快、死的很惨。
1.4 明确地提出企业员工想评优、要晋升、要成为管理者,成为企业的内部培训师具有绝对优先权,同时规定认证后内部培训师每一年还要承担多少课程、或者是承担多少个员工的培养的任务。要让优秀的员工成为企业内部优秀的培训师,要让优秀的内部培训师未来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坚干部力量。
培训氛围营造后,开展培训体系的6+1模式(专业系统+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二、专业系统
2.1 讲师系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培训管理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制度是基础、课程是灵魂、讲师是载体”。暂且不讨论它的科学性,有一点我们可以得到灵感,那就是培训管理工作可以围绕培训课程这个灵魂打开局面,课程是要培训讲师来讲授的,如同将军有士兵才可以排兵布阵,培训讲师就是培训管理人员手中的资源。培训讲师分为内部讲师与外部讲师,内部重在培养,外部重在甄选。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直属领导与老板对讲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支持,开展ttt(train the trainer,意思为培训培训师)培训项目,并配合一系列的培训机制,通过选拔、培养、认证、管理、激励、晋升流程完成适合公司发展的内部讲师团队。外部讲师依据企业的标准进行甄选。
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要结合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来共同承担的,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传承的教导能力才能把企业的内部培训师团队打造好。(图为部分内部讲师体系结构图)2.2 需求系统
企业发展需要什么培训就开展什么培训,可以考虑员工的自身需求但必须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这是底线。这个培训需求在体系建设前期来说需要的内容,一般都是按照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分析,就是业务发展对于岗位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做的需求系统。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例如问卷调查、工作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关键事件法等等。(图为市场部某岗位培训需求分析图)2.3 课程系统
讲师有了、培训需求明确以后,怎么样把满足培训需求的内容变成课程,用什么去满足这需求,就是课程系统,当然这个课程系统有的是企业内部的,有的是外部的,也有的是和第三方开发合作的,但是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一套企业的课程系统。在内部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上给予激励并关联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支付都是可以的。课程系统可以分为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外部级四大类别建设。
随着培训观念不但地引进,培训方式的丰富,传统的培训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要拓展思维,用更好的培训方式来推动培训工作。运用开放式的、讨论式的、互动式的、分享式的培训方法如课堂讲授、头脑风暴、经验交流、标杆案例分析、知识竞赛、抢答、征文、各种比赛、参与式的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培训等分享课程系统里的资源。
课程课酬可以转化为一种市场化机制,规则是哪门课程讲得好,来的学员多,学员爱听,拿的课酬就高(图为部分课程体系表)2.4 转化系统
培训课程完成以后怎么样去落地、去转化,怎么样促使受训员工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行为中去,需要企业内部的转化机制,培训后的转化系统当中它包括很多种方法,比如将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这将会是培训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职学习与绩效改进学科。
培训讲师要借助全脑学习方法在培训开展中让学员做到第一、视觉的冲击;
第二、声音的震撼;第三、身体的运动;第四、思考的挑战,要让员工去动、去听、去看、去思考,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整体提高培训转化效果。2.5 评估系统
课程培训了,也被企业推动进行落地了,要评价一下究竟这个课程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这个培训对于企业有多少的收益,这是评估系统。目前常用的是“柯式四级”评估方法、反应层与学习层的评估简单点,故省略,个人觉得、最难的是行为层的评估,关于第三层的评估要结合培训需求调查、课程开发、课程讲授等多个环节中,在培训前发现工作行为的不合理面,培训讲师在课程中演示更科学的工作行为并辅以考核机制促使学员接受新工作行为并自动自发的应用到工作中,关于结果层面的评估要做到量化培训价值,提供两个思路:
一、分析出培训后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间的差距直接衡量这个培训的量化的价值,二、用培训期望的达成率来计算培训给企业创造的价值。
效果评估的关键点在于接受培训的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将培训中所学到的应用到工作当中并带来相应的行为改变,提升工作绩效。所以说真正的培训是从离开教室开始的,那么我就有一个粗浅的观点:培训效果不是评估出来的,而是计划和开展出来的。所以如何关注落地和转化,就需要重视培训前以及培训后这两个环节。2.6 呈现系统
培训工作当中做过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专业的工作,学员现场的反映报告,照片、心得体会、留言、视频、作业、上级评价等这些东西,培训管理人员要把它清晰地、逻辑性地呈现出来。第一、给上级领导、给老板看,让他们了解这个培训课程;第二、回放给培训的参与者,看当时的投入、付出,今天的收获;第三、给企业的客户、供应商、新员工展示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的成果,同时提升企业所有参与培训工作员工的自豪感和价值感。
三、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工作具有个性化,同样培训工作也有独特性,但是它也有规律可循,管理系统主要指培训保障一块,但它绝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工作,管理系统包含培训支持与服务系统,软件与硬件支持、培训场地支持、培训经费支持等等。统一调配这些资源,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规划出大的框架,然后分模块(入职、在职、离职)去填充,制度建设我个人不提倡一步到位,完美的制度是不存在,应结合企业客观实际,先制订出一些简洁的管理制度,保证培训管理工作大的方向不走偏就可以,预留半修正一次的接口,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提倡要那种“q来q去、飞来飞去、邮件来邮件去的完美制度”。成立培训管理委
员会,要求老板亲自挂帅、人力资源部牵头、各部门积极支持与配合培训工作。从讲师、到需求、到课程、到转化、到评估、到呈现,这六个专业系统再加上一套流程制度标准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的培训体系,简化称为6+1组合,六个专业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进行串接。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相互衔接,来完成培训体系的建设。
对于很多企业处于的规模和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并不建议每个系统去全面发展,但是要做的是第一、在六个专业系统当中,能不能有一个系统是比较有特色的,在地区、同行比较领先的,比如有比较专业的讲师或独创的培训课程;第二、这七个系统先不要全部覆盖,公司内部有采购、客服、销售、制造、营销、物流,不要一开始就试图全面推动,而且应该找到点,找到一条线,通过积累经验,通过获得成果来坚定信心,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用一年、三年、五年的时间不断推进培训体系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培训工作是一个战略性的工作,需要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并坚定信心。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位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竞争变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并且使企业在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成长和成功职业机会的同时,也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各类人才,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目标。在企业中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一种难以动摇的培训文化,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