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调研报告(推荐)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动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现结合乡镇实际,对推动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做如下思考:
一、基础与现状
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健全人员、经费、制度等方面的机制,推进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运行机制,确保了农村有人干事。坚持把第一书记选派与机关干部驻村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立“村(社)第一书记 驻村干部”三位一体的帮带模式,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发展资源的无缝对接和有序流动。按照“推荐—考察—聘用—培养”的流程,为全镇XX个村配备XX名后备干部,下文任命XX名后备干部为村主任助理,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县级统筹安排3名优秀大学生到我镇X个村担任村官,有效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倾斜。
2.落实投入机制,确保了农村有钱办事。坚持对上争取与本级投入相结合,先后整合资金1亿多元,强力推动农村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配套XX万元资金,落实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农村退职干部生活补贴和村(社区)干部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提高了村级干部待遇。新增XX万元村级党建工作经费和3万元关爱救助资金,为村级党建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何家湾村产业带动型、茅坪场镇能人带动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增强了村级自我造血功能。
3.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了农村有房理事。不断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先后投入资金XXX多万元,建设、改造、完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镇XX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提档升级,创建“五务合一”示范点X个、“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示范点3个。充分发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子女留守无依的难题,开办关爱留守儿童“阳光家园”,惠及全镇XXX多名留守儿童,此举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问题与原因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们统筹配置城乡执政资源,在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深入推进这项工作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内在动力不够强。目前,推进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主要依靠县级的强力推动。但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参与统筹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机关、企业、村居等不同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利益共同点和互动结合点,城市与农村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工作条块分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利益格局不够畅。统筹配置城乡执政资源是“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面”,需要开展的工作必然涉及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执政资源相对匮乏,而城市执政资源相对闲置,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执政资源统筹配置。
3.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的联动效应不够强。当前,在推动城乡执政资源统筹配置工作中,一定程度上靠的是组织手段“拉线搭桥”,“统筹”不够深入、“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较为突出,缺乏个性化的有效载体,因各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程度不同,工作对接存在困难,结对双方仅在某个区域结成对子,活动载体较为缺乏,活动内容较为单一。
三、对策与建议
执政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向农村倾斜,重中之重是要加大对农村组织、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形成集中力量抓基层、整合资源打基础的生动局面。
1.要推动组织资源向基层倾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必须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城乡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实现城乡统筹下的组织新格局。一要坚持城乡联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机关、社区、农村、非公党建工作全部纳入规划,积极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模式,推动城乡组织动态延伸和全覆盖,实现城乡统筹下的“大党建”新格局。二要坚持城乡联动。推行以城带乡、以企带村、村村互动和党群部门与党建弱村、涉农部门与经济穷村、政法部门与治安差村共建模式,以强带弱,共同提高。三要坚持城乡联帮。积极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通过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温暖等方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2.要推动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讲,差在人力资源上。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将富集于城市的党政人才、实用人才、创业人才等各类人力资源引导、凝聚到基层,切实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是要选贤荐能,建强乡镇“领军团队”。进一步拓宽城乡干部交流渠道,真正建立起人才到一线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长效机制。定期从县直机关及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和挂职力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事业单位人员力度,努力锻造一支既精于机关业务工作又熟悉农村工作的“复合型”干部队伍。二是要选育并举,配强村居“领头雁群”。创新村级班子选配理念,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企业老板、复员军人及返乡务工人员中公开选拔能人“村官”。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破新农村建设人才“短板”。三是要广揽贤才,蓄储“源头活水”。农村人才缺口巨大,而当前大量返乡农民工,正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要进一步细化城乡统筹的创业扶持机制,对有志创业的城乡党员,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扶。要强化教育引导,大力引导创业型人才入党,为建设“创业发展型”党员队伍蓄储充沛的“源头活水”。
3.要推动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进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必须将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做实基层、打牢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让群众确实感受到基层工作带来的新成效、新变化。
一是要把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体现在阵地建设上。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资源,推动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农村综合(农资)服务社等集中布点,增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功能。
二是要把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体现在社会建设上。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加大对农村社会建设领域的投入,确保农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是要把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体现在资源整合上。坚持把城市的资金、项目、人才优势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等进行有机整合。注重发挥产业纽带作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与乡村党组织联姻,通过建基地、建企业、建协会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二篇:基层组织倾斜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组织倾斜情况调研报告
**年以来,县交通运输局坚持将交通执政资源向农村倾斜,注重优化交通运输执政资源,努力提升农村交通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部署,县交通运输局就交通执政资源向基层组织倾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交通运输执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主要做法和具体效应
(一)主要做法
1、全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年以来,县交通运输局抢抓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建设计划和资金,全力推进全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年7月,共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计划34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35公里,完成建设投资约1.1亿元。
2、着力推进城乡路站运一体化
围绕城乡运输一体化建设目标,着力推进城乡公路站建设。一方面着力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年以来,累计建成候车棚和招呼站60个,建成五级客运站2个,远安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之中,已完成建设投资1000万元,远安二级客运站建设已通过积极争取被省交通运输厅列入“十二五”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相关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另一方面着力加快城乡公交运输发展。为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年以来,共更新出租车60辆,新增中级客车26台,新增厢式货车20台,新增农村客运班线15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条,除荷花、茅坪场、河口3个乡镇外,其它乡镇均实现了城乡公交全覆盖。同时,制定了《远安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城乡公交全覆盖。
3、大力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针对全县农村公路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际,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年以来,累计投入750多万元资金,先后对棚马、花太等6条县道进行了安全隐患整治,实现了县道安保工程全覆盖。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为56个行政村共新建和安装防护墩517个、防护墙68米,波形防护栏12000多米、错胎300处、标志牌164个,挡墙1300多立方米,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公路通行安全隐患。
4、积极改革农村公路管养体制
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县交通运输局把管护和建设放在同等位置,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和《**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实施细则》,并对农村公路管养体制进行了改革,撤销了原乡镇交管所,建立了县、乡(镇)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立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和7个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将原乡镇交管所34名在编在岗人员全部转岗到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和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同时,按照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职责。另外,申请县政府将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按每公里500元的标准给予管养资金补助,各乡镇也按要求落实了管养补助资金,使全县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同时,推行“五定”,即定线路和里程、定人员、定经费、定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公路日常养护实行百分制考核,并予以奖惩兑现,全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公路的通达和通畅能力。
(二)具体效应
通过优化交通运输执政资源的配置和向农村交通服务予以倾斜,全县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村村通客车”目标,全县交通运输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农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的出行要求。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由衷地称赞,农村公路及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是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取消后农村生产力的“第三次解放”,是惠及全体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认真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及路站运一体化建设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有四大积极效应。
一是农民增收效应。据交通运输部抽样调查表明,建路的农村相比尚未建路的农村,农民平均收入高1069.14元。据此估测,**年以来,我县因农村公路建设使全县农民增收超过9亿元。
二是结构调整效应。农村公路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渠道,效益农业、乡镇工业和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调查,农村公路硬化后,我县农村公路沿线近四分之一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有2100多人新近购货车专门从事农村货物运输;有一大批农产品产业基地依托农村公路,应运而生;200多个路边店或“农家乐”因路而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城乡结构也得到相应调整,全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素质提升效应。农村公路建成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普遍反映“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收入多了,讲文明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各类惠民实事得以兴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四是农村和谐效应。农村公路建设是农村民主管理的生动实践,各地在项目建设中坚持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的“五个由民”原则,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制度,资金使用情况100%公开,做到“干部清白、群众明白”,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二、农村交通服务社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
一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农村公路建设攻坚目标大多为边远贫穷山区,不仅建设成本高,而且筹资难度极大,加之国家补助资金有限,而我县地方财力又相对薄弱,自筹资金渠道单一,乡镇配套能力也有限,因此,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工作举步维艰。目前,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二是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不足,由于上级对农村公路管养补助资金有限,而乡镇、村筹资能力有限,目前,管养经费补助仅能满足于日常管养,如遇自然灾害和较大病害,则由于经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三是农村公路安保资金不足。国家用于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均需要地方自筹,而我县农村公路尚有50%以上需要建设安保工程,因此,解决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资金迫在眉睫。
(二)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不足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目标,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也随之逐年减少。但由于我县属丘陵地区,一村多岭、一岭多路的情况非常普遍,规划建设的通村公路主要通往村小学或村委会所在地,在实施过程中,老百姓希望对规划的泥结碎石路一步到位,修成水泥路,或延伸路线通组达户,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但由于计划不足,农民群众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农民群众对此反应较为强烈。
(三)农路管养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少数乡镇和行政村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的财政支持,投入严重不足,养护机制缺乏活力,养护质量不高。二是已建的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部分已到使用年限,或因自然灾害造成损毁,由于无专项资金,无法及时进行维修和进行复建。三是路政管理还未全面触及村道,农村公路管养的长效机制和路政管理亟待研究解决。
(四)农村公路网络化实现难
目前,国省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只规划安排到通往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和乡镇通往村委会所在地的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限定一乡一路、一村一路,而我县尚有数百公里村际断头路和通组公路尚未硬化,也没有构成联网,农村公路网络化实现还需要不懈努力。与此同时,城乡运输网络也无法形成,加之农村客运运距短、客源分散、收入低,税费负担较重,存在经营者不愿经营的状况,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对优化交通运输执政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的建议
(一)要继续加大发展农村交通资金投入
农村公路由于它自身所固有的特殊性,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因此,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鉴于广大群众要求村村互联成网的迫切愿望以及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要积极争取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加大对贫困地区实施通达工程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资金的倾斜支持;增加贫困地区扶贫资金计划;提高对贫困地方通达、通畅工程的补助资金标准,并给予路基工程适当补助。另一方面要继续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人民交通人民办”的方针,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多途径全方位筹集民间资金,可继续采用同乡会筹资、“一事一议”集资、修建功德碑捐资、以资代劳投资、企业参与建设、土地开发、公路冠名权、社会捐资等多元融资结构,把公路建设与一些项目建设进行捆绑等办法解决配套资金,打破公路建设资金单纯依靠上级补助的局限,破解筹资的难题。
(二)要努力加快城乡路站运一体化进程
公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流、物流的有序流动,只有运输发展了,才能体现出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农村客运并举,将农村客运站点设施与农村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同时,坚持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加快远安物流中心、远安二级客运站以及各乡镇公交候车亭的建设,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为农村运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让农民群众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实现“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站设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总体目标,有力地推进城乡路站运一体化的进程。为保护农村客运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对从事农村客运的班车,要在税费征收等方面结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减轻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负担,提高经营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运输事业。
(三)要切实加快农村安保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要坚持“三个明确”。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业务指导,将乡、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责任主体落实到乡镇和村并加强督查考核。明确资金来源。对安保建设资金要采取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办法进行筹措解决。明确实施方案。坚持“技术规范统一、规格尺寸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工程单价统一”,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二是要坚持“三个结合”。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全域覆盖”的工作思路,坚持先干线后支线、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三是要坚持“三不放过”。将道路安全防护工作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置于农村公路项目监管的首位,坚持“三不放过”,即施工图无安保工程设计的项目,设计审批不放过;施工中安保设施不符合技术质量规范的在建工程,计量支付不放过;安保设施未完工的项目,交(竣)工验收不放过,从源头制度设计和过程监管上层层把牢关口。
(四)要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
一是创新机制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办法、新思路,建立有特色、有实效、有保障的农村公路养护新体制,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日趋科学化。二是切实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主体和广大群众的责任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进行宣传,力争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体制、政策家喻户晓,从而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养路护路工作的自觉性,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强化落实责任。要切实履行好行业监管职责,落实好县、乡、村道管养单位和管养责任人;要加强业务指导,深入查找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并认真整改到位。四是严格监督检查。要制定拿出符合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标准、工作内容和要求,与各行政村养护责任人及养护道班签订养护目标责任书,保证养护工作落实到位。要不定期地对农村公路养护进行督导检查,全力发挥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的组织实施、督导检查的作用,认真落实管养责任。
第三篇:实施教育资源倾斜
让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资源科学配置中享受均衡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人现代社会。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则,是社会公平性的重要体现。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由于受师资、生源、环境、历史积淀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同全国一样,我乡的基础教育与城区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日益凸显。因此,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根据我乡基础教育发展和财力状况,我们提出分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设想,以实施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切入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实施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时代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末全国85%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区孩子同样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当前教育政策以“城市”为中心,教育投入向城区学校倾斜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尽管大多数农村学校依托城区教育资源,跟进城区教育发展潮流,全力推动地区教育向城区教育靠拢,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在教育管理、硬件投入、师资结构、生源水平等方面仍相对薄弱和滞后,难以实现大的跨越和发展。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人们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衡,个别地方实施城区学校教师招考制度,招考人群面向农村教师,用优越的工资待遇和条件作为敲门砖,导致农村部分优秀教师资源外流。此外,部分教育质量较好的城区学校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该类学校允许学生借读,随意或暗地扩大招考范围,很大一部分家长受“名校”、“名师”效应的影响,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就读,使得城乡生源配置局部不够合理,造成农村学校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
近年来,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调整部署,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益性、公共性、普惠性得到加强,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策开始向农村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各个地方根据地区教育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学校差距,通过布局调整、结对帮扶、支教支农、留守关爱、规范办学等措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各级教育督导部门把促进辖区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农村办学质量持续增长作为考核政府的重要内容,从政策引导,到实际行动,到机制监督,建立起一整套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丰富的运行经验。
二、实施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策略研究
让农村学校享受与城区学校同等的教育资源,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完成教育非均衡发展向教育均衡发展过渡的必要前提。要实现这一前提,最重要的是依靠政府,政府要要强化政府职能,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从制度上采取措施;从教育投入上,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从资源配置上,坚持教育资源共享,使农村学校拥有和城区学校大致均衡的办学条件,下面,从教育资源共享角度,谈一谈实现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策略问题。
(一)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推行城区学校合并城郊农村学校,农村重点学校合并薄弱学校,缩减农村薄弱学校数量,从学校布局方面,通过教育资源整合,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落后的物质教育资源被先进的物质教育资源代替,欠发达的人力资源被发达的人力资源所融合。简单的说,这是一种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不再把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流向重点学校的科学调剂。在这种调剂的过程中,物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人力教育资源在融合中实现了同化和发展,农村教育的质量相对提高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变式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策略。目前在很多地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都是从学校布局调整起步的。
(二)促进教育资源区域内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还要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上多下功夫,如图书、仪器、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局域网的建设等等。在广大农村,对这些设施,应该实现区域内的一定程度上共享,最大限度
地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在人力资源上也要实现合理配置,推动校长和教师资源流动制度化。校长和教师的智力资源要打破校际壁垒,合理流动。对有些学科的教师可以实行联聘,对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要实行区域共享,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还要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庞大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各级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所有教师和学生能通过网络来接受现代社会相应的同质、同步的高质量教育。通过借助推动教育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结对帮扶,加强城乡间教育协作。强弱学校间的结对帮扶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教育资源共享形式,建立城区先进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机制,探索学校间在教学、师资、物资、经费等方面实质性帮扶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互助和同步发展。通过挂职锻炼、送教下乡、同岗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先进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共享。农村学校派驻专门人员到先进学校去,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先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同时,先进学校要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通过“送教育理念、送教育技术、送资金设备、送教学研究课”等方式,开展系列帮扶活动,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农村薄弱学校中去,对农村学校形成一定的硬件支持,并且在教育软环境中加强教科研交流,协助农村薄弱学校在教育管理、技术装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改观。
(四)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让广大农村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把优秀管理者和教育者请进来,给农村教师进行经常性“充电”,促进优秀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有机渗透。教师的再培训和继续教育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三、对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三点理性思考
(一)强化政府责任。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责任。在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转移到均衡发展策略上来,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而政府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关键政策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机制,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
(二)加强过程监督。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督导评估。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中,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使督导评估制度成为对推向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导航灯。
(三)实施科学运行。推行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并不是限制条件好的城区学校的发展,而是在鼓励教育发达的地区,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农村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推行教育资源共享的工程中,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一味追求农村教育条件的标准化、优质化,而忽视了农村学校内涵文化建设。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实现教育共同发展。坚持教育资源共享,实施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是推动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对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有效补偿,要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原则,必须是以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为前提和基准的。
第四篇:公务员加薪倾斜基层
公务员加薪倾斜基层:调整后基本工资占比近半
2015年01月21日 23:57 华夏时报 【推荐阅读】
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方案下发 有5000多万人受惠
部分公务员工资已涨 中央部委与市直机关持平
公务员谈加薪:终于不用和同事争领导职务了
【图解新闻】
养老金改革和你到底有啥关系?
调整后基本工资占比增至一半 公务员加薪倾斜基层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1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务院已下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文件已经发到各单位,明确从2014年10月1日起,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退休费。
这预示着,将有接近40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1500多万离退休人员参与改革。
“此次改革最大的动作就是调整了工资结构,加大了基本工资的比重,这无疑为随之进行的养老金并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月20日,一接近相关部委的业内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件虽然刚刚下发,但部分中央部委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从本月起开始上调并补发去年的工资。
增加基本工资比重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直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方案公布之后,该文件方得示人。
虽然官方已明确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与涨薪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将涨工资视为并轨的前提,但毫无疑问,工资的上涨明显降低了养老金并轨的难度,也给被改革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养老金并轨的大方向已定,我们内部确实有些人心惶惶,因为如果按照原有工资扣除养老保险,我们到手的钱至少会减少几百元,即便先前有‘先涨再并’一说,但在没有看到文件之前,心里终究不踏实。”1月20日,北京市某机关单位公务员魏新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1月份所发的工资条来看,他们暂未上调工资,但已经将部分绩效纳入基本工资科目,从而增加了基本工资的比例,虽然此次上调工资的总体数额尚未知晓,但简单计算,应该足以支付并轨后扣除的养老金额度。
在此之前,魏新宇的基本工资与各类津补贴的占比大致是三七开,调整之后,基本工资已接近工资总额一半。
据记者了解,国务院在印发《通知》后,还附带转发了3个具体方案,名称分别是《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退休费的实施方案》。其中,机关工作人员的调整方案提出在明确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后,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的340元至4000元分别提高到510元至5250元;级别工资各级起点标准由现行的290元至3020元,分别提高到810元至6135元,其它各级别工资档次标准相应提高。
同时,本次公务员加薪将在提高各级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同时,冻结规范津贴补贴的增长,并强调各级部门不得自行提高津贴补贴水平和标准。
有媒体统计,调整后,内地公务员体系中最高级别的正国级官员最高基本工资由7020元增至11385元,最低的办事员基本工资由630元增至1320元,从加薪幅度来看,改革明显向基层公务员倾斜。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公务员的基本工资自2006年调整过后基本就没涨过,同时,从2005年的数据来看,机关全部人员(包括后勤人员以及劳动合同制人员)的工资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社平工资)的比例关系是1.17∶1,机关公务员(不含后勤等人员)与国有企业员工比例关系是1.09∶1,公务员工资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12年,以上两组比例关系分别是1.03∶1和0.94∶1。
也就是说,公务员工资与社平工资基本持平,但比国有企业工资偏低,同时从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公务员工资已由中等偏上向中等偏下靠近,公务员涨薪大势所趋。
而对于事业单位的相关调整,记者仅从相关文件中看到了按照岗位、级别公布出来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至于具体的调整方案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的调整方案,目前还没看到公开的详尽内容。
替代率不会降低?
上调工资虽已将养老金并轨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但并轨后的养老金水平依然是被改革人员最关心的话题。
就此话题,胡晓义明确表示,绝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不会降低。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国家审计署、公安部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先行上调。以某正局级退休人员为例,其本月领得的税后工资近9000元,相比过去增加了近2000元,加上补发的工资,该退休人员本月共领得退休金两万余元。
但对于在职人员而言,未来的养老金水平尚不确定。“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样的制度,仅以此来看其养老金的替代率势必降低,但职业年金恰恰就是用来弥补减少的这部分水平,使得养老金的替代率仍能达到80%—90%的水平。不过,从目前所发的文件来看,职业年金的相关内容尚缺细则,具体的筹资标准、方案设计都还在制定当中。”1月20日,某大型险企专业人士崔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职业年金的筹资标准已规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但由于统筹层次不同,具体执行起来会有不同,而这一切都增加了替代率的变数。
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13年企退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44.13%,也就是说,如果想保证在职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达到80%的水平,职业年金至少需要完成35.87%替代率的使命。同时,被改革人员能否达到原有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还与工作年限、社会平均工资、工资的增长机制等多重因素有关。
“养老金并轨后,被改革人员的养老金是否依然能够达到80%的替代率,这个问题很难讲。因为职业年金的待遇水平高度依赖于多年来的投资收益,因此,暂时很难算出一个具体数额,但按照国家表态来看,应该是可以达到。”1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孙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第五篇:关于印发自治区职称政策向基层倾斜的规定
关于印发自治区职称政策向基层倾斜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7-12 19:09:16
新人社发〔2012〕86号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人民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人事(职称)部门,中央驻疆单位人事(职称)部门:
现将《自治区职称政策向基层倾斜的规定(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七月三日
自治区职称政策向基层倾斜的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加大基层一线职称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基层人才发展,稳定基层人才队伍,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新党办发〔2012〕28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再将发表论文作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硬性要求,反映本人学识水平的代表作品,可视同论文参加评审。
第三条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8年、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2年,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可申报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四条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优秀或业绩成果获得县及县以上的表彰奖励,可视作职称评审中的业绩成果。
第五条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六条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可在14个考试科目(模块)中自选2个不同科目(模块),总分达到自治区规定的合格标准,在评审同一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期间均有效。
第七条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可直接认定农牧民高级技师。
第八条在乡镇及以下单位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为相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九条在乡镇及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或连续工作满30年的,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条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结合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动态调整自治区合格标准。
第十一条以往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按本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