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意义(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1: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的意义》。

第一篇: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起源:由市而城

城市的起源大体有两种:一是基于军事政治需要而建筑的城垣;二是基于集市贸易兴旺而催生的市镇。一般而言,城市的活力源于商业兴盛带来的发展动力。先市后城,以市带城,是一般的规律。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产业的支撑和发展。没有强大的产业不能支撑一个发达的城市。现代城市主要靠现代产业来支撑。

城市新定义:现代生活公共空间

由集市而城市,意味着城市功能超出原有的涵义,成为人们居住的场所。而人居环境的完善,就成为城市化的重要任务。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国相当大部分的人口,迟早都会转移到城市居住,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科学推动城市化,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重大课题。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是:公共性。我国的城市化要避免出现西方的“城市病”,必须把城市发展的根本点建立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进入城市居住人群的整体的长远公共需求,而不能只照顾少数高收入阶层,更不能在缺乏科学规划的情况下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城市化的立足点应在于建立一个全民共享的现代生活公共空间。这个空间应提供居民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应具备相当完善的基础设施,应建立高效和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等,这是我国城市化的根本要求。

城市化路径:多元共赢

像乐从这样的珠三角城镇,其推进城市化的有利因素是经济活跃,实力雄厚。但最大的难点有三方面:一是原有城镇规模小,设施薄弱,中心带动力不强;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大面积的农村旧貌;三是汹涌而来的大量外来人口。这就注定其城市化必须完成一个巨大的跨越:要解决产业升级、城市扩展、农民进城、外来人口迁入等几个汇集一起的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魄力,才能完成这个跨越。因此,制定高层次和跨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是当中最重要的步骤。要对城市的功能和规模、产业的发展和布局、人口的迁移和流向,做出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规划和设定,避免城镇之间各自为政带来的盲目和混乱。而作为城镇本身而言,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照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更应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外来人口在本地安居乐业。在城市设施、城市功能和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上,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各阶层人群的和谐发展。

城市的灵魂:现代文明

现时珠三角的各城镇,外来人口一般比本地人口多。这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带着不同背景的文化,包括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不同外地的文化等。这些文化每天都发生交流碰撞。如果缺乏一种共同的文化去统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会使社会分立,乃至分裂。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和发展新的城市文化,用以弥合、提升不同背景的文化,共同铸造以现代文明为底蕴的新公共文化精神。这样,一个城市就有了新的共识、新的灵魂、新的活力,从而促进新的发展。

第二篇: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秦群燕:“光谷新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时间: 2010-11-09 | 文章来源: 民革中央调研部 民革湖北省委会

字号:大 中 小

一、建议用“光谷新城”来统一开发区的城市名称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Optics Valley of China(简称光谷),2009年12月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名称没有完全统一,在不同的范围甚至在同一篇媒体报道中出现多个名称:如东湖开发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科技新城、光谷、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鉴于开发区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期,我们建议用“光谷新城”(简称光谷)来统一开发区的城市名称,理由有三:

1、开发区已经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建设:这里不仅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院所,数十万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名两院院士)和百万在校大学生;同时已经建成10多个产业园,注册企业达13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26家。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把高新区建设成融“产、学、研、居”于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2、“光谷新城”的内涵:新城不仅区别与武汉的老三镇,还体现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一是新政策特区,二是高新科技产业新城,三是人文新城,四是生态城市,五是和谐城市。

3、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已往所有名称中,“光谷”的国际影响最大,认可度最高,不可替代性最强,中国特色最鲜明。“光谷”的使用时间最短,频率最高,仅“百度搜索”显示,使用率超过千万次,是其他名称的10倍。

目前,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达518平方公里,区域战略定位是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中处在科技产业核心和领先地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将与鄂州、黄石、黄冈形成沿江城市连绵带,真正起到8+1城市圈的纽带作用。

二、“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历史机遇

1、十七大的理论背景:生态城规划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大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促进城市发展和建设转型。生态城市不同于简单的自然的绿色城市,它内涵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整体效益的建设和评价,它要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遵循以保护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原则,以宜人为核心的社会生态原则,以高效为核心的经济生态原则,以和谐为核心的复合生态原则。

2、国家战略的叠加: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区的建设,要在一个开发区里率先取得经验和示范,这在全国是首例。和中关村比较,光谷有独特的空间优势和良好的基地生态条件。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依据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从1999年起,许多城市如天津、上海、长沙、扬州、威海、深圳等都先后提出并积极推动建设生态城市。

武汉市2005年编制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在中心城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远城区开展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战略。

3、“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定位:按照“全球同步,国际一流”的定位,营造出可持续的“一流的综合创新能力,形成一流的运转模式及效率、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人才和企业、一流的环境和设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品牌,以教育、科研和轻制造业为支撑,融居住、商业、文化、游憩功能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一流的山水园林式现代科技新城,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同时,也将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进行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人口转化,发展都市新农业的典范。

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水平先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生态文明的普及程度在国内外处先进地位。

三、“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基地现状和规划蓝图:早在光谷建设之初,政府就把保持该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为建设光谷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里有大面积的水域---东湖、南湖、喻家湖、汤逊湖,远接梁子湖,丰富的水系延伸形成了众多的半岛;在区域内,原生绿地、起伏山地、农田村庄等构成典型的山水田园自然生态环境。2006年《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环境报告书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2007年总体规划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当时规划范围约224平方公里。这个规划通过向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咨询,集中了国内一流规划研究机构的方案和一流专家的智慧,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理念是:紧密围绕服务“自主创新”功能需求;打造人与山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的光谷新城。城市结构形态:一条主轴,四大簇团;一个都市核心,三个支撑中心;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2、“绿色光谷”与“魅力园区”:通过规划实施已经初步建成科技新城大框架,产业园、住宅区、商贸区、文化区合理分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配套建设初具规模,多项重大基础配套工程建成或开工,水、电、气、路、绿化景观、商业娱乐、文化休闲等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科技产业发展及生活空间。

重视自然生态条件的保护和人工景观的培植:利用区域内山体建设大型开放式森林旅游区,将湖泊、水库、塘堰等大型水系纳入景观体系之中,长远考虑将梁子湖、汤逊湖、南湖、野芷湖等四大水体进行连通,利用湖汊和水岸的交接界面,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湿地;规划生态用地面积占总用地的25%。修复被损山体,实施片林绿化,修建了多座主题公园,增加了居住用地与铁路、公路之间的绿化缓冲用地;结合路网布局,进行道路绿化、节点绿化,进行道路景观视廊和防护林带建设,并通过这些绿化廊道将规划的山体、水体景观要素进行串连整合,绿地率为45%。

3、环境保护和环保技术应用:实施ISO14000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区内排水管道的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汤逊湖、南湖的截污治理工程已启动,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管网系统部分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卫生防护距离在2公里以上。在二妃山垃圾场退役后,科技新城不再设置垃圾场。

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多个领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明显优势;有企业主要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生产、水污染防治、噪声放射性防治设备生产、环境友好型材料生产、节能与环境服务等领域的生产和服务。

环保科技融入新城:如被称为新世纪的LED环保光源---深蓝色星灯建筑绿色亮化工程,无有害金属汞、无有害辐射光、节能、寿命长、可控性好。这些LED产品就出自武汉光谷的电子企业。

4、基地存在的现状困难和以往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地范围内农用高压电网布局比较随意,网线垂度低,占地多,影响规划;原有规划对国家和区域重大建设项目衔接还不完全,如城际铁路和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发生明显撞车;一部分产业园建设土地使用有一定程度的浪费(建筑布局天女散花、建筑风格五花八门),建设过程对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如大范围的场平,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表层土壤和植被,还严重伤害了生物链;部分水系在早期建设中被人为填堵隔断,大量的水岸被人工硬化,连导水明渠护坡和底层也硬化;绿化人工程度太高,有些地方照搬外地或外国式样,过分追求视觉美感,本地植物保护利用不充分,养护管理成本高。

城市管理政策和环境保护立法还有空间;居民的生态文明整体水平不平衡。

四、“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路径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产业培育为依托,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推动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的光谷新城。

1、以城市规划为蓝本,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规划产业,交通、居住、都市农业、生态用地、旅游休闲和各类城市配套用地。协调国家和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如航空、铁路、天然气工程等)在新城规划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对接;通过路网布局逐步改造和调整高压电网(新建网线尽可能入地敷设);土地开发簇团推进,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安排容积率,引导建设单位采用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建筑规划布局,总之,在《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基础上,不仅要使扩大的规划范围和原规划区域相衔接,还需要创造性的深化设计,更全面的体现生态性的整体观念。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强化:

职住平衡与绿色交通---交通既和经济有关,又和社会有关,交通目标要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服务高效。绿色交通就是

要打破过去的以车为本的方式,回到以人为本,减少整体的出行需求,通过产业布局提高的城市就业覆盖率,通过居住区的布局实现尽可能的职住平衡,通过园区生活配套特别是公共租赁房和职工宿舍提供,降低长距离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和慢性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倡导绿色出行、绿色交通工具,并强化相应的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为依托的便捷、安全、舒适和智能化、生态化的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和对外货流通道。并布置光谷公交总站以及若干与路网节点相配套的公共停车场。

生态社区和宜人生活---随着光谷城市的功能不断被完善,依托区域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氛围以及产业技术优势,优美的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不断加强,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智商人才和高收入水平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了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经济基础;这里应该建成知识阶层、投资者、回国创业人员、外国驻汉人员、高科技从业人员等高素质人群生活、工作的首选,成为最宜人居住的地方。

现在已经建成的如当代国际总部基地,当代国际花园就是范例---洋房、运动公园和暖气配套、社区园林等构成“五星级优生活特区”。还有已经和将要建成的大批独具特色的住宅小区吸引创业者和市民入住,构成“光谷板块”。

光谷新城的扩展范围内包含大量农业人口---为了避免城中村的现象再发生,对农村居民拆迁统一还建,集中安排居民新社区,并一律按城市住宅区的标准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总结新社区建设与管理,提供农业人口转化岗位,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新城区农业人口和城市居民逐步融为一体的新途径。

要体现城市配套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商业、金融、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等设施配套都将“生态化”;城市的景观应该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2、产业发展升级的路径: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要争取在全国城市建设比较中做到土地利用率最高,单位土地面积排碳量最低。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围绕生态产业,选择产业链的高端,重视研发设计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推动示范。要大力研发、催化、孵化和推广低碳高效技术,系统推广清洁生产、发展新型循环型产业。目前光谷正在形成以清洁技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研发与信息服务为重要支撑的“1+4”产业新架构;新动力汽车,新能源、生物产业、激光、新材料、节能环保、地球空间信息、创意产业、高科技农业、信息产业、新型循环型产业都应该纳入产业发展战略。

3、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技术应用:加强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生境的扰动,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如给鸟一个家);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重视人工生态景观建设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加强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推广生态型建筑:充分体现自然通风、采光、隔热、制冷;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能源;推广应用生态型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生产及使用工程中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无害化等。

推广活水净水生态工程和分质供水,保障人饮用水卫生安全,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中水回用系统,变死水为活水、污水为净水、废水为利水。

推广汽车特别是公交车使用天然气,更快更好地建设一批加气站,支持公交行业多用清洁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生态保健技术;废弃物再生,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工程技术。

4、城市管理与城市服务:强调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协调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在环境资源保护利用权交易,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

强化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的城市服务功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要以即将出台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为契机,在被赋予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在产业政策、创业政策、融资政策与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过程中,充分探索优化城市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的新途径;在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寻求多

元化的主体和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和委托社会组织与企业积极参与。

加强执法和监管:充分吸取老城区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教训,重点加强与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相关联指标的监控,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指标,空气质量优良率指标;严格控制水域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通过监管和引导,克服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如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城市景观绿化建设中“奢侈化”、“崇洋化”等流行病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积极构建覆盖职工和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在光谷工作的城镇职工、农籍职工、农民工、港澳台人员和外国人都参加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城市没有工作的居民和农民主要解决两项:养老和医疗。

5、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修订法律,明确公民的环境权,使公民明白自己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修改城市建设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树立城市生态风尚,倡导生态价值观----如提倡公交车、使用环保车、自行车;提倡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提倡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绿色旅馆”、“绿色饭店”,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建设与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光谷”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理论探索、完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有重要示范意义;对周边和其他城市也完全能够起到辐射溢出效应,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工程技术方面可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结语: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生态的世纪,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态意识的日益普及,以人为本的深入落实,生态文明的逐步推进,生态工程必将从目前的理念阶段发展为一门具有独立方法论和工程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成为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发源。

第三篇: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能够表现城市个性与特征,体现城市丰富性的建筑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建筑及城市的人工和自然环境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他作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历史的一种延续,它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串联起来,使得城市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得以延续。

然而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以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丧失为代价,近年来,人们在经济上大获成功的同时,正日益意识到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没有灵魂与精神的生命体,是不健全的。因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在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全民性质的工作,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需遵循四个基本条件: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

原真性。联合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提倡的标准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尽力做到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

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性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环境。对于历史的街区和古城,要保留其整体的格局特征,还应包含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

可读性。历史遗物均要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即使在历史的遗存上应该读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痕迹,不能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表现在保护历史遗存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可持续性还表现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继续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为博物馆等,作为景点要慎重,防止破坏。

以下具体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1977年12月,《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实体予以保护的同时,还要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允许出现新的建筑物,但风貌上不与原有特征抵触,新建筑的加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过程。

历史街区的保护界限划定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层 面对保护进行限定,使保护扩大到整个城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

2、范围划定要考虑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实施环境整治,特别是政策实施的便捷性,规模不宜过小;

3、考虑保护管理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设置不宜过多。

4、历史街区保护界线的划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定位:

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在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景观边界。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是苏州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苏州传统格局、水乡风貌特色和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以居住为主的街区。该街区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特征,有较完善的历史环境、事件,保护强调外部整体环境风貌,内容上,不仅要保护物质形体,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如民风民俗、传统商业、手工业;空间上,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本身,还要保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以及绿化、水体等划定保护范围。

第一级:沿街沿河风貌保护地段

一纵四横,五条河路两侧一至两进范围内地带。保护范围面积为8.68公顷。这类地区基本的保护原则是:

 普遍保护沿街沿河风貌。以沿街沿河为平江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地段,严格控制沿街沿河的建设活动,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并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违章乱搭建的建筑和设施以及一些物件整治和清理。

 保护整体空间环境。以沿街沿河室外空间环境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室外环境设施,包括桥、栏杆、河驳岸、水埠、船鼻子、古井、铺地和古树名木绿化等。整治和清理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设施,特别注意其空间环境的传统氛围的保护。

 逐步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室内设施,在满足风貌要求的前提下,使居民室内设施现代化,重点为居民的卫生环境设施。解决居民的卫生设施和保护区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确保河水的洁净。第二级:平江历史街区

指平江街区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沿河沿路建筑,古宅院、庙、观、祠堂、园林等,这一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范围面积为23.83公顷。这类地区风貌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民居已修建或改建,但该地区传统街巷和民居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其中许多属历史保护建筑。

这类地区的保护整治有两个层面的要求:

 从风貌层面上。首先要求恢复原有立面风格(包括第五立面——屋顶的形式),其次要注意与14处文物、古建筑风貌的协调;

 从生活设施改善层面上。要注意改善民居的内部环境以求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要求,同时还须注意通过协调、维持其原有生活氛围和旧的邻里关系。第三级: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

这一级保护区包含了整个平江街区。保护范围面积为42.94公顷。

平江街区内既有具有传统水乡民居的特色地区,又有与历史街区特色不相符的地区,对历史街区的风貌有极大的影响,如振亚丝织厂、染织二厂等工厂及仓库,同时又有一定的规模,对于这类地区逐步通过功能置换重新开发,要求其在建筑形式、风格上与原有风貌相协调,功能上应与历史街区的文化性质相吻合。

第四篇:城市文化广场的深层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繁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广大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展示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多元性的特色,很容易吸引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文化知识的提高,精神上的娱乐和对美的感受。

关健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社区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24-02

湛江广场文化“开心广场”是市委宣传部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用于文艺演出的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至今还保持每年100多场的文艺演出活动,其主要动力与文化资源来源于社区。而通过文化广场的活动,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社区的和谐。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的概念,涉及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娱乐,群众体育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份,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同属上层建没。群众文化与其文化类型的根本差别在于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内部特质和职业外这一特质。

一、广场文化,新兴的群众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是源于社区文化形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广场是群众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广场上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开放式的。每天的清晨或晚上,在公园里,在广场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人群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在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在工作中,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压力,展示自己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在活动中,大家和谐相处,平等交流,而广场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一个特点。如:中老年人的交谊舞、太极扇舞、秧歌舞、健身操、青年人的街舞,有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歌手,有舞剑,练拳术的人们等等。所参与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完全是随意而为,进出自如,没有强迫性,也没有约束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精神、城市风格以及市民生活方式非常集中的折射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场文化从初始阶段发展到高层次的阶段有三个转折点。

(一)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水平等条件限制,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增进人际交往的初级阶段。

(二)由商家为组织者,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广场文化活动,其作用是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传递了科学文化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这是中等层次的广场文化活动。

(三)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鲜明的主题,明确的目标,有演出质量,有艺术水平的要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振奋人们向上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这是高层次的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是开展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表演形式丰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群众的广泛参与,这是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二、广场文化促进社区文化繁荣与提高

广场文化活动(开心广场)以文艺演出形式,开展全市性的公益性活动;为社区文化及广场文化活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才艺,互相交流,提高技艺的演出平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场文化的空前活跃,各社区或个人纷纷组建了各种类形的表演团队。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层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创作本土特色节目,扩大影响

人们的生活,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生活,二是文化生活。物质生活主要是满足人的肉体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文化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重要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的生活重心必然会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倾斜。物质文明的丰富,意味着以文化生活为主向的人越来越多,对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不再满足于移植或照搬别人的节目。而是结合社会形势,本地民俗风情、创作出形式多样,有本土文化特色,群众喜欢的舞蹈节目。

如湛江市紫荆花艺术团,团长是一位农垦文工团的退休舞蹈演员,退休后积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该团组建初期,演出的节目,基本是学习或移植别人的优秀节目,(市内的中老年舞蹈团队基本是走同一方式。)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入发展,该团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了创新的新思路,先后创作了“人欢虾跃、”“甜橙飘香”等有地方特色的舞蹈,由于节目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且有浓郁的本土风味,在本市两个开心广场演出后,得到社会各届广泛认同。

(二)大胆创新,提升艺术感染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有重大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事业,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思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的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口味的精神粮食。

作为粤西城镇群中心的湛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深受群众欢迎的粤剧、雷剧、歌舞、遂溪醒狮、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陶鼓、廉江木偶戏、安铺八音等。而粤剧更是湛江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市内的曲艺社就有几十个,主要是演唱粤曲片段或折子戏。如南方艺术团,在排练“潞安洲”小戏时,在乐队中加入高音萨克斯这件乐器,在唱段“抒素手,敬杯酒,愿君英风长照潞安洲„”夫妻对唱中,用次中音萨克斯和高音萨克斯为主奏乐器,它那独特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在排练过程中,多次请来湛江粤剧团团长,著名粤剧名家孔雀屏女士来指导,在乐队伴奏方面也得到她的认同。经过专家的言传身教,使该团的艺术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演唱原创歌曲,激发创作热情

文化及其艺术应把根扎在人们的心中,表达民族的情感和理想;文化产品应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与本土性的特质。只有具备以上的特质,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民族是重视并弘扬精神生活的民族,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这种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对文化生活的执着与褒扬,不仅如此,它还应使文化生活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主向。

为了弘扬本地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以政府主管部门及各民间团体,多次组织市内专业及业余文艺爱好者,下基层进行采风、调研,创作了大量的本土文化作品;如歌曲、相声小品、小戏等。通过多次评比、选出部分优秀的曲目,进行全市性的各类比赛,并多次在文化广场上演出。

如声乐:湛江市第四小学文艺演出队,霞山银铃音乐沙龙演出队等,选用了适合孩子演唱,很有儿童特点的,本地文艺业余作者创作的儿歌“阳光·校园”和“野炊”这两首歌曲来演唱,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成人作品“绿色的梦,”“迷人的甘蔗林,”“东海渔歌”等也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可。由此可见,广场文化让词曲作者的谱面作品转化为舞台上形象生动的,可视听的艺术成品;激活本地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鼓励更多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出更多、更好,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群众喜爱的具有地方风味和社区特色的文艺作品。

三、广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广场文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品牌,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阵地,在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广场服务时,要考虑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只有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公益性文化广场服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而社区文化的载体,是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注点。主要表现有三项:

(一)繁荣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呈现了多样化。企业的转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等、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对社会的稳定与社区的和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心广场的文艺演出,主管部门每年都提前地,有计划地将演出任务分配到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从而促进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要经常性地进行文化建设(就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生活,繁荣社区文化,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表演,吸引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构建和谐社区)与艺术提高。

(二)拓宽活动空间,创造和谐环境

广场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性展示了它强大的吸引力,对社区文化产生强大的辐射力。而依托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社区文化的提升与创建和谐的环境是最佳的途径。

社区群众文化,由于受到区域的局限,只能因地制宜地在各街道社区,或居民小区的空地上开展,极大地制约了社区文化的深层发展。而广场文化的群体性活动,拓宽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增进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重要枢纽,易于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对构成和谐的社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增强归属感,增添和谐因素

广场文化,通过充分协调各方关系,凝聚各方共识,取得各方支持,把社会各阶层的广大群众吸引在一起;积极参与,易于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增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场文化,既承载着群众娱乐休息、学习提高的实用功能,还肩负着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等重大使命,对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四、小结

广场文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渐趋成熟的广场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青睐,参与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广场文化,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的需求;对社会的稳定与社区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广场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完美,更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第五篇:城市广场设计的意义

城市广场设计的意义

广场不仅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具有标志性的主要公共空间载体。拿破仑曾把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广场一般是按照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功能要求而设置,是提供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和商品交易等活动。广场一般周围布置一定的绿化设计建筑和设施,它能表现城市艺术面貌和特色。

在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中,对广场的数量、大小、分布和布置应根据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性质、规模和广场本身的功能要求做出系统安排。

下载城市的意义(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的意义(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慧城市之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N个智慧小区组成智慧社区,N个智慧社区组成智慧城市,所以,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智慧小区对于......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合集)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马海燕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在剖析......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作用及意义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作用及意义一、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景观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廊道中的河流湖泊,道路共同构成......

    中华民族城市房屋租赁登记制度的意义

    城市房屋租赁登记制度的意义 物权法通过厘清物权原因行为和物权变动行为的关系,正确定位物权登记的意义,重构了我国物权登记制度。在此背景下,与高度物权化的租赁权紧密相关的......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全文5篇)

    摘要:阐述了生态园林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从其内涵和设计的原则上分析主要的功能,并积极地展开相关探讨,为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

    青岛啤酒节对于城市的意义以及啤酒节的成功[五篇模版]

    城市形象会影响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节庆活动可以使城市形象增色生辉。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分为设计、树立、维系和更新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节庆活动都可起到不可或缺......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5篇材料)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

    环保模范城市的概念及创模的意义

    环保模范城市的概念及创模的意义 “环保模范城市”是遵循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成效的典型,是我国城市21世纪初期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其主......